历史答案
1.C【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张载为官时期,重德轻刑,利用基层的乡老、乡长来劝谕百姓,体现了其重视基层教化的作用,C项正确;张载经常召集乡老乡长,并非无为,排除A项;律令儒家化强调的是法律中渗透了大量儒家思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张载为官时期,并未提到对乡约的利用,排除D项。故选C项。
2.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6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19世纪60年代”“洋人之兵舰再次逼近大沽口,朝廷上下人心惶惶。此前签订之条约,未料洋人竟得寸进尺,欲图更多利益”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在此次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D项正确;第一次鸦片战争洋人没有进犯到北京和大沽口,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B项指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排除B项;此次战争后签订的条约是《北京条约》,而规定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是《天津条约》,排除C项。故选D项。
3.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大量调集泉州、广州、明州等地生产的丝绸、瓷器等,前往西北边境与西夏进行贸易”可知,宋朝时期与西北少数民族之间进行贸易,即边境贸易活跃,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宋与西夏之间贸易,并非海外贸易,排除A项;虽然题干提到的商品来自不同地区,但重点在于这些商品被用于边境贸易,而不是反映区域经济特色或南北经济交流,排除BD项。故选C项。
4.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题干信息,拉美国家签署《拉美禁止核武器条约》,避免卷入美苏军备竞赛;发表《蒙得维的亚海洋法宣言》,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大国霸权主义,说明国际法涉及防止核武器扩散、海洋等方面,D项正确;题干信息不涉及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问题,排除A项;20世纪90年代,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排除B项;材料主旨“国际法的领域”,而“拉美民族解放运动”与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5.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据材料“西欧贵金属增加了3倍多,引起金银价格下跌,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低……资产阶级一面付出贬值的货币工资,一面以高价出售商品,牟取暴利。”可知,新航路开辟带来了价格革命,价格革命促使资产阶级力量壮大,B项正确;新航路开辟有促进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但不代表“完成”,排除A项;价格革命导致西欧货币贬值,排除C项;“商业经营模式的变化”为商业革命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6.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明朝加强户籍制度的管理,实行里甲制度,设立里长、甲首等督促生产、调解纠纷,编造黄册,其目的是保证赋税的正常征收,A项正确;明朝实行里甲制的主要目的是征税,加强对基层人员的管控、调整基层管理结构、获得充足的兵源都是目的,而非主要目的,排除BCD项。故选A项。
7.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均地分力”是将齐国的公田平均分配给农户耕种,公田的收入除了需要缴纳一定的税收外,其余的全部都归农户所有,这推进赋税从传统的劳役地租(农民在公田上无偿为国家劳作)向实物地租的转变,即农民根据土地的实际产量向国家缴纳一定比例的实物作为地租,这是封建地租制度的雏形,B项正确;材料没有明确“相地而衰征”对于齐国税收增加的影响,无法得出“提高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的结论,排除A项;齐国管仲改革是在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但说“高度发展”可能有些夸大,春秋时期的生产力相对于后世确实有限,但这一改革确实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排除C项;管仲的改革实际上加强了齐国的国力,使得齐国在春秋时期成为强国之一,而非加速政权的崩溃,排除D项。故选B项。
8.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雅典)。据题意可知,古代雅典的法律规定,如果杀了无罪的奴隶,那么杀人者就要像杀掉一个公民一样受到审判,体现了对奴隶的重视,反映了当时雅典城邦的治理具有人道主义关怀,D项正确;仅根据这一规定不足以说明民主制度严重衰落,排除A项;古代雅典依然实行奴隶制,没有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B项;仅根据这一规定并不能够说明公民城邦认同淡薄,排除C项。故选D项。
9.D【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439年英国。根据材料可知,1439年,法王查理七世召开三级会议,在市民阶层的支持下,国王颁布法令,限制贵族权力,加强自身权力,这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反映出王权与市民的双向需求,③④符合,D项正确;国王只是限制贵族权力,并没有剥夺,①错误;开创了市民阶层参政议政先例说法不符合史实,在此之前,已经存在,②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10.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五计划时期(中国)。据题干图表所示,“一五”计划期间,工业投资占了总投资的58.2%,比重最大,体现了以工业化为重点的建设方向;同时,也对农业、运输邮电、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进行了投资,尤其是文化教育卫生占比达到7.2%,城市建设和其他项目也占有一定比例,说明“一五”计划在注重国家工业化重点建设的同时,也关注了民生领域的改善和发展,D项正确;题干信息无法直接反映工业布局是否更加合理,排除A项;虽然“一五”计划确实受到了苏联模式的影响,但仅凭投资分配表无法判断是否完全照搬苏联经验,且中国的“一五”计划也结合了自身国情,排除B项;国民经济恢复工作主要是在“一五”计划前的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完成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1.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曹魏(中国)。根据题干信息“屯田事务主要由各郡国典农官主持”“典农官独立于郡县之外”“屯田官可直接向中央请示办理”可知,典农官直接对中央负责,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控制,C项正确;封建社会是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问题不可解决,只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足以证明典农官的设置能够保证曹魏军事上的胜利,排除B项;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开始实行均田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2.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中“将柘枝舞带入中原”、“香衫窄袖裁”“好为胡服和胡帽”、“时髦人士崇尚中亚的‘小头鞋履窄衣裳’”可知,唐代胡人服饰和舞蹈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欢迎,这反映了唐代开放包容的社会风尚,D项正确;结合材料中“天宝年间”可知,此时已经属于中唐,并非盛唐,排除A项;“十分严重”这一表达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指出的是中亚地区文化对中原的影响,强调的是单向影响,因此“中西文化互鉴”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3.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20民国初年中国。从新村主义的接受和被抛弃可知,这些知识分子赞同社会彻底的改造,因为缓慢的改良是不可能成功的,而马克思主义主张社会主义革命,就是彻底的改革,C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已经找到新路径,只是说抛弃了旧路径,排除A项;材料反映探求救国道路,看不出对西方文化侵略的抵制,排除B项;材料中知识分子认为日本新村主义并不适合中国,并没有主张全面吸收西方文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4.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题干“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交融进一步加强,A项正确;材料强调对胡风潮流的追求,无法说明审美标准趋同,排除B项;元代杂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排除C项;唐代女性地位的提高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15.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世纪英国。根据“《田庄总管职责》也提醒领主和总管,羊毛应该论包或以一只羊一次所剪的毛为单位出售,怎样卖收益最大、好处最多,就怎样卖。”可得出原来自给自足的庄园,也开始依据市场的规律,寻求农产品价值利益的最大化,反映出此时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影响到农业,农业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农业的经济转型趋势初显,C项正确;题干涉及时间13世纪,当时封建庄园并未崩溃,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寻求农产品的价格最大化,并不能表现真的能依此获利,所以不能得出获利丰厚,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圈地运动是英国15世纪至19世纪的土地变革运动,题干涉及时间是13世纪,与圈地运动的时间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6.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可知,张载认为,若一切都由中央朝廷来管,必有许多事情管理不好,所以,要实行“封建”,扩大地方的权力,这与北宋时期地方的边防无力有一定的联系,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中央权力过大,而非主张恢复郡国并行制度,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分配,没有体现中央机构的健全以及官员选拔制度,排除C项和D项。故选A项。
17.(1)相似性:在奴隶主、自由民与奴隶发生矛盾的法律条款中,倾向于保护奴隶主和自由民的利益,奴隶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突出重视维护奴隶制私有制的倾向。
实质:都是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2)主要内容:包括债务法、继承法、婚姻法以及诉讼程序等多个方面。
评价:《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虽以维护贵族和富人的财产利益为核心,但明文公示,按律量刑,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契约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利益,成为后来陆续颁布的一系列法律的基础;罗马法体系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对后世欧洲国家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18.(1)特点:政府主导,统治者重视;数量众多,遍布全国各地;以引水灌溉工程为主。
意义:促进了西汉农业发展,为西汉强盛奠定了基础;起到防灾减灾作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2)概况:从时间上看,唐朝前期居多,后期较少;从空间上看,唐朝前期北方居多,唐朝后期南方居多。
原因:唐朝前期,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国力强盛;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和水利工程建设。唐后期发生安史之乱,北方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19.(1)原因:拥有广阔市场;率先开始工业革命;自由贸易;炮舰外交;改革政治制度。
相关事件:克里米亚战争;开始文官制度改革;第二次鸦片战争。
(2)改变: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因素:凡尔赛体系以强权政治原则构建的新秩序不合理,对战败国尤其德国惩罚过于严厉;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影响;法西斯的扩军备战;国际联盟的软弱;英法绥靖政策;德国闪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3)三大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
合理性:历史教训:用不合理的世界秩序、武力(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维护少数国家利益,无法保证世界和平,反而给世界人民带来沉重灾难。现实状况:现有全球治理体系需要改革。优点:符合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利于世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继承与创新的历程
中国古代边疆治理是一个复杂而持续的过程,既体现了对传统的继承,也展现了与时俱进的创新。从秦汉时期开始,中国就将边疆纳入国家行政体系,通过设立郡县、都护府等机构,实现了对边疆的有效管辖。唐宋时期,边疆治理制度进一步发展,通过和亲、设置管理机构、屯田等措施,巩固了边疆安全。明清时期,边疆治理更加注重统一与稳定,通过改土归流、设立驻藏大臣等措施,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同时,这些朝代也积极促进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与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边疆地区的发展需求。这种继承与创新的精神,不仅为古代中国的统一与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第 页,共 页
试题资源网-凸飞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第 4 页,共 4 页
试题资源网-凸飞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试题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北宋张载任官时,以“不刑一人”为理想的治政标准。他常设酒食招待乡里的老人,询问其疾苦,并教导他们训诫子弟的方法;为使县里颁布的文告家喻户晓,他还常把乡长们召集到衙门,“谆谆口谕,使往告其里闾”。这些做法( )
A.体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B.反映了律令儒家化的趋势
C.强调了基层教化的作用 D.利用乡约以净化民风民俗
2.在19世纪60年代,一位清朝官员在日记中写道:“近日京城风云变幻,洋人之兵舰再次逼近大沽口,朝廷上下人心惶惶。此前签订之条约,未料洋人竟得寸进尺,欲图更多利益。” 据此情景,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
A.此次洋人进犯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
B.洋人再次进犯使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此次战争后签订的条约规定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
D.此次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史籍记载,宋朝曾大量调集泉州、广州、明州等地生产的丝绸、瓷器等,前往西北边境与西夏进行贸易。这反映出当时( )
A.海外贸易繁荣发展 B.区域经济特色鲜明
C.边境贸易十分活跃 D.南北经济交流频繁
4.1967年,14个拉美国家在墨西哥城签署了《拉美禁止核武器条约》,拉美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无核区。1970年9个拉美国家发表了《蒙得维的亚海洋法宣言》,表示坚决维护200海里海洋权,反对超级大国对海洋资源的掠夺。上述现象表明( )
A.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亟待建立 B.世界殖民体系迅速瓦解
C.拉美民族解放运动出现新高潮 D.国际法的领域大大扩展
5.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西欧贵金属增加了3倍多,引起金银价格下跌,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低……资产阶级一面付出贬值的货币工资,一面以高价出售商品,牟取暴利。封建地主收取的定额货币地租,也受到影响。”对上述新航路开辟影响解读正确的是( )
A.导致了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 B.促进了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C.导致西欧货币升值现象严重 D.促进了商业经营模式的变化
6.明洪武十四年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里甲制度,全国户口按照职业分工,划为民户、军户、匠户等世袭职业户籍。每110户为一里,选富户10户为里长,余100户分为十甲,每甲选出一户为甲首。里长、甲首轮流担任,十年轮换一次,主要负责管理所属人户,督促生产、调解纠纷,以及编造黄册等事宜。这表明明朝实行里甲制意在( )
A.保证赋税的正常征收 B.加强对基层人员的管控
C.调整基层管理结构 D.使国家获得充足的兵源
7.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时实行一种新的土地征税制度,提出“相地而衰征”;包括“均地分力”即按劳动力平均分配包括全部耕地(包括公田),“与之分货”即在“均地分力”基础上实行按产量分成的实物地租制。此举( )
A.提高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B.标志着劳役地租转为封建地租
C.得益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D.加速了春秋战国政权的崩溃瓦解
8.在《法律篇》中柏拉图对重典法律有如下记录:如果一个人把无罪的奴隶杀了,仅仅因为宣扬了其“非常坏且不允彩的行为”。那么此人必须受到审讯,就像他杀了一个公民,这一规定反映了雅典( )
A.民主制度已经严重衰落 B.已经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公民城邦认同非常淡薄 D.城邦治理具有人道主义关怀
9.1439年,法王查理七世召开三级会议,在市民阶层的支持下,颁布了“宪兵法令”,规定:由国王亲自组建军队进行对外战争,不经国王的同意任何人不得自行建立武装;授权国王在全国范围内征“人头税”以筹集建立军队所需的费用,贵族不得在自己的领地内擅自征税。宪兵法令的颁布( )
①剥夺了贵族的军事权利 ②开创了市民阶层参政议政先例
③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④反映出王权与市民的双向需求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0.下表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民经济各部门基本建设投资分配表。
项目 总计 工业 农业水利林业 运输邮电 贸易银行物资仓储 文化教育卫生 城市建设 其他
总额(亿元) 427.49 248.5 32.69 82.1 12.8 30.8 164 .6
比重(%) 100 58.2 7.6 19.2 3 7.2 3.7 1.1
据此可知,“一五”计划( )
A.促使工业布局更趋合理 B.照搬了苏联的经济建设经验
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D.兼顾了重点建设和民生改善
11.曹魏统治者初期实施军屯,后来开始出现民屯,屯田事务主要由各郡国典农官主持。大的郡国设典农中郎将(掌管农业生产、民政和出租的武官),小郡设典农校尉。典农官独立于郡县之外,是专为供应军粮而设的机构,若遇到重要事项,典农官可直接向中央请示办理。典农官的设置( )
A.有利于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B.保证了曹魏军事上的胜利
C.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D.推动均田制的发展和完善
12.唐天宝年间,高仙芝远征中亚将柘枝舞带入中原,舞女服饰是“香衫窄袖裁”,入唐的胡旋舞女穿窄口裤,脚着“小头鞋履”,这更促使贵族和士民“好为胡服和胡帽”。随着“天宝末年时世妆”风行一时,时髦人士崇尚中亚的“小头鞋履窄衣裳”。这反映了( )
A.社会生活映射盛唐风貌 B.汉民胡化的现象十分严重
C.中西文化交流互鉴频繁 D.唐代开放包容的社会风尚
13.1919年前后日本新村主义(无政府主义)传入中国,到1920年,原信仰该主义的一批知识分子认为,新村建设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推行新村,有大地主的阻碍,更有经济上的困难,社会是不可零碎改造的,应该竭其全力以铲除推行之种种障碍”。这一转变反映出先进知识分子( )
A.已找到救亡图存的新路径 B.坚决抵制西方文化侵略
C.接受马克思主义绝非偶然 D.主张全面吸收西方文化
14.丝绸之路的开通使胡技流入大唐,注入百戏。百戏的曲乐热闹明快,加之新颖的弹奏器乐,国内出现对胡风潮流的追求,呈现出“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的景象。上述现象反映了唐代( )
A.民族文化的交融 B.审美标准的趋同
C.戏曲艺术的成熟 D.女性地位的提高
15.13世纪时,英格兰的一则小品剧中,庄园领主在法庭上公开讨论小麦、奶酪、鸡蛋和小乳猪的价格。无独有偶,《田庄总管职责》也提醒领主和总管,羊毛应该论包或以一只羊一次所剪的毛为单位出售,怎样卖收益最大、好处最多,就怎样卖。上述材料反映英格兰( )
A.封建庄园制度已濒临崩溃 B.庄园农产品获利丰厚
C.农业的经济转型趋势初显 D.圈地运动正迅速开展
16.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 ”这表明张载主张( )
A.扩大地方权力 B.恢复郡国并行制度
C.健全中央机构 D.简化官员选任程序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奴隶可以买卖。自由民捕获逃亡奴隶应归还其主人……自由民窃取神或宫廷之财产者应处死,而收受其赃物者亦处死刑。”同时,将奴隶视为奴隶主财产的一部分,侵犯了这部分财产权亦受法律的严惩。还规定:“自由民将宫廷之奴或婢,或穆什钦努之奴或婢,带出城门外者,应处死。”《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3条规定:“如用手或棒子打断自由人的头骨,应缴纳300阿司,如为奴隶,则为150阿司。”可见,奴隶在社会上不能与自由人平等,法律维护奴隶主利益,阶级属性也是昭然于世。
材料二 《十二铜表法》包括传唤、审理、执行、家长权、继承和监护、所有权和占有、土地和房屋、私犯、公法、宗教法、前五表的补充和后五表的补充等。从遵循“习惯法”到创立一部新法律“成文法”,开创了罗马法制史上一个新的时代。它“不分贵族和平民,所有受害人依法受到同一的保护,所有加害人按法律受相同的制裁”,具有“平等性”;它在条文中明确“禁止无限制的自由报复”,以“仅在双方不能达成和解的情况下”对“同态复仇”加以限制,体现了对个人“生命权”的尊重和司法执法机制的灵活性和审慎性。
——摘编自刘招静《<十二铜表法>——罗马法的起点》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谟拉比法典》和《十二铜表法》内容的相似性及其实质。(6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十二铜表法》的主要内容并对其作出评价。(6分)
(12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而关中辅渠,灵轵引堵水;汝南、九江引淮;东海引巨定;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然其著者在宣房。
太史公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遂至于会稽太湟,上姑苏,望五湖;东窥洛汭、大邳,迎河,行淮、泗、济、漯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离碓;北自龙门至于朔方。曰:甚哉,水之为利害也!余从负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
——摘自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据《新唐书地理志》所记载全国水利工程共236处,前期为155处,后期81处,前期约占三分之二弱。若以秦岭及淮水以南为南方,以其北为北方,则北方前期水利工程占104处,南方51处,北方占三分之二强。但若加上前期陇右道地区的水利,则前期北方占十分之七八或更多。从后期南北地区情况看,后期81处水利中北方仅为14处,南方67处,南方占十分之八强。
——摘编自姚汉源《中国水利史纲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西汉时期水利兴修的特点及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水利工程的分布概况及形成原因。(6分)
(16分)19.用历史的慧眼,观世界格局之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第一帝国开拓了广阔的市场,攫取了大量的财富和利润,但在美国革命中解体了,这是对英国殖民体系的重大打击。恰在此时,工业革命在英国已开始起步。工业革命的几十年间,既是英国确立全球经济霸权的时期,同时也是英国在自由主义指导下重建帝国的时期。这一时期帝国重建的主旨之一,是将自由贸易强加于世界,从而保证英国对世界贸易的控制。为实现这一目标,“炮舰外交”必不可少。
1815年,英国第二帝国出现了,殖民地数量也随之增加。19世纪中叶前后,英国稳居世界头号工业强国。与此同时,由于“光荣革命”的遗产渐次落伍,英国人以和平、渐进的方式变革了自己的政治制度。但英国在它最强盛的时候就隐藏着严重的问题,1870年后就开始从绝对领先的地位上跌落下来。
——摘编自齐世荣等《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上卷)》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军事冲突,也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格局。……1919年1月,一战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建立起世界新秩序——凡尔赛体系。这个体系为了维护主要战胜国的利益,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尤其是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惩罚。法国陆军元帅福煦在听到和约内容后就作出了神奇的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休战。”结果不到20年,凡尔赛体系就在大萧条和纳粹党崛起的轮番冲击下摇摇欲坠,最终在德国闪击波兰的战斗中土崩瓦解。
——摘自范主《时间的战争:五百年钟表博弈史》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20世纪后半期的世界大部分时间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度过。现行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主要是在二战后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制度基础上建立的。而后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为继并最终瓦解,但三大制度支柱依旧留存下来,关贸总协定后来发展为世界贸易组织,与其他两大国际经济制度一起为当今世界经济正常运行提供基本的制度规范与保障。
随着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快速崛起而传统发达国家经济地位相对衰落,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以及既有的全球经济治理制度安排已难以适应这一结构性转变,改革在所难免。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政府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左凤荣等《世界百年大变局》
(1)根据材料已,概括19世纪中叶前后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列举19世纪50年代英国维护其“绝对领先的地位”的重要事件。(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格局”划时代的改变,简析导致凡尔赛体系仅20年就“土崩瓦解”的主要因素。(6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写出现行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三大制度支柱”。综合材料一二三,分析“共同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的合理性。(6分)
三、论述题
(12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何为边疆 在中国的语境中,边疆之“边”,既有边缘之意,也有边远之意;边疆之“疆”,则既有边界之意,也有国家管辖的土地之意。在中国古代,是以统治的核心区域来界定边疆的。中央政府统治的核心区为内地,而核心区的外围地区被划分为四夷之地(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这些地区则称为边疆。不同朝代,边疆的区域是不同的,但关于边疆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边疆治理是历代中央王朝的一项重要任务和难题,是国家治理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具有几千年的治边实践,治边是一个不断继承、创新的历史过程。
——据切排、赵志浩《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利弊得失:基于土司制度的分析》等整理
围绕材料,自拟论题,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第 页,共 页
试题资源网-凸飞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第 4 页,共 4 页
试题资源网-凸飞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