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1.公元前12世纪,雅利安人将吐火罗人赶到了天山以东直至黄土高原一带。在“戎狄”的压力下,周人被迫南下东迁。由于紧密接触“蛮族”军事技术,同时也具有农耕文化的基础,周人得以比商人更迅速地、更彻底地完成了从步兵到车战的军事革命,灭了商朝。据此可知( )
A.印欧人迁徙至中国并建立了农耕文明的周朝
B.区域文化的融会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政权更迭
C.周与商之间的战争是游牧与农耕文明的对决
D.华夏文明的产生打下了民族大迁徙的烙印
2.《人类与大地母亲》是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创作的历史学著作。该书以抒情诗般优美的笔调,展示了人类与其生存环境(即“大地母亲”)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下是该书的部分目录:据此可以推断该书的编写采用( )
第10章 世界的地平线(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
第11章 旧大陆文明中心(约公元前2140—前1730年)
第12章 马的驯化与欧亚草原游牧生活的创造
第13章 区域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约公元前1730—前1255年)
第14章 旧大陆的民族大迁徙(约公元前1250—前955年)
①断代史 ②编年史 ③文明史观 ④社会史观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3.在埃及开罗附近的遗址中,发现唐至宋初的瓷片数以万计;叙利亚沙玛拉遗址发现大批唐代陶瓷器;印度勃拉名纳巴特遗址也发现了唐代瓷片。以上信息表明唐代( )
A.瓷器是海外贸易的最主要商品 B.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范围较广
C.私人海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 D.中国已经成为东亚文化圈中心
4.1820—1850年英国流放到澳大利亚的犯人为10万人左右,而自由移民高达20万人以上。1823年,英国议会通过相关司法条例,规定新南威尔士和范迪门地区分别建立起5~7人的立法会议。此后,英国被迫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改革,变换统治方式。这说明英国对澳大利亚的统治( )
A.顺应了澳大利亚人口结构的变化 B.削弱了当地地主资产阶级对议会的控制
C.根据澳大利亚的实际主动进行调整 D.遏制了自由移民大批涌入澳大利亚
5.中国人去南洋区域(东南亚地区)活动(官事.经商.打工.迁徙),历史上称之为“下南洋”。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下南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出现了以华人劳工为主体的海外移民潮。这一时期的“下南洋”( )
A.开启了中华文明对南洋的影响 B.开始改变了东南亚的人口结构
C.根源于国内民不聊生的社会局面 D.顺应了世界市场发展的历史潮流
6.1870年,华工在建造了中央太平洋铁路后,又接受低薪资的三角洲地区的开发工作。他们推着单轮车筑起堤防,四十二万五千英亩水草丛生的沼泽地逐渐被开拓。材料侧面反映了( )
A.华工解决了美国劳动力不足 B.华工造成美国工作岗位紧张
C.华人对美国开发的巨大贡献 D.华人强大的适应与改造能力
7.清朝的传统国策是严禁人民移居国外,视移民为“弃民”;近代,巴西、古巴等地出现“用工荒”,他们希望从中国招工。1860年《北京条约》规定华工出国合法化;1877年中国与西班牙签订《会订古巴华工条款》,规定中国可派员前往调查华工受虐待情形;1879年,中国首批驻古巴领事人员抵达古巴首都哈瓦那。清政府对待出国华工态度的转变,反映的是( )
A.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B.中国被迫放弃闭关锁国
C.中国逐渐融入近代世界 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8.1982年春,一场国民性的“东方价值观教育运动”在新加坡开展起来。运动的发起者对此解释说:“首要任务就是要增强国民对新加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出‘新加坡人’,让每个新加坡国民将自己归属于新加坡,把新加坡看作扎根于斯的乡土。”这场运动兴起的背景是( )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弊端的凸显 B.国内封建思想残余的持续蔓延
C.美苏冷战对文化上的角逐加剧 D.外向型经济对移民社会的冲击
9.随着华工的增多,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议会通过《移民限制法案》,规定入境的华人要接受语言测试。测试可以是任何一种欧洲语言,如果一种语言通过了,移民官有权换另一种语言,直到通不过。华人团体的抗争迫使澳政府反思其种族歧视政策,直到1975年《反种族歧视法》出台,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强制性地确保了全体澳大利亚人不分种族、肤色与信仰,一律平等。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民族解放运动在澳大利亚的蓬勃兴起 B.华人奋斗抗争,逐渐融入澳大利亚社会
C.种族歧视政策遏制了华工赴澳 D.澳大利亚本土文化具有排外性
10.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国土覆盖一整个大陆的国家,因此也被称为“澳洲”。澳大利亚在历史上与英国联系密切,下列关于两国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17世纪早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
B.工业革命后,英国在澳大利亚建立牧场
C.最初澳大利亚只是英国流放罪犯的场所
D.英国的殖民扩张使当地原住民人口锐减
11.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跨国公司把一种全新产品打入一个国家时,它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这个国家中创造一个新的市场。这需要适应或改变消费者的偏好或口味,使他们接受这种产品,这也是一种“跨文化交流”。这表明( )
A.跨国公司推动世界市场形成 B.经济全球化促进文化交流
C.国际贸易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D.经济全球化要求文化创新
12.联合国难民署资料显示,国际难民移民总数在1976年是280万,1980年达到820万,到1992年底已经有1820万。这说明( )
A.难民问题成为全球化深入面临的难题 B.经济全球化加速跨国间人员自由流动
C.多极化趋势导致全球政局的动荡不安 D.发展中国家面临全球化趋势严峻挑战
13.读图表相关信息。材料可用于说明( )
国别 作家 作品 出版时间 特点
英国 康拉德 《台风》 1903年 都选取近代华工在拉丁美洲的活动作为写作主题
美国 克里斯蒂·加西亚 《猎猴》 2003年
古巴 玛尔塔·罗哈斯 《黄色行李》 2009年
A.欧美文学家对中国市场的关注 B.近代西方列强掠夺中国劳动力
C.近现代中外文学交流日益增多 D.拉丁美洲是华工主要流散方向
14.现行美国亲属移民体系,允许公民为其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以及这些兄弟姐妹的配偶、21岁以下未婚子女申请绿卡。为此,特朗普曾多次公开指出:“链式移民是一场灾难,对我们国家来说是不公平的。”这表明特朗普( )
A.鼓吹亲属移民制度 B.废除绿卡制度
C.抨击绿卡抽签制度 D.阻挠国会移民改革
15.2019年,联合国难民署发布了《全球趋势报告》。报告显示,2019年有近7080万人被迫流离失所,这一数字是20年前的两倍,比一年前增加了230万。这表明( )
A.联合国难民署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B.宗教矛盾和地区冲突无法解决
C.难民问题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D.实现了跨区域人员的自由流动
16.有学者论及美国文化时说:“在一个乐团中,每一种乐器在整个交响乐中都有它适当的主题与旋律。在社会中,每一族群都是一种天然的乐器,它的精神和文化就是它的主题和旋律,它们的谐音、非谐音和不协调和弦造就了文明的交响乐。”这一观点( )
A.旨在说明美国多元文化是由殖民活动造成的
B.强调美国不同族群间存在着文化认同的问题
C.忽视了美国移民文化多元性和差异性的特征
D.体现了尊重美国族群文化差异的文化多元观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罗马人与日耳曼人的交往中,很自然地出现了文化交融与渗透的现象,而这种现象是以互动的形式进行的。日耳曼人很注意学习罗马人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在罗马化的过程中大踏步地向文明迈进。……罗马人的“蛮族化”是文化互动的又一个方面,也是罗马文化发生变异形成新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东方匈奴人的不断西迁,各支日耳曼人纷纷涌入罗马帝国,其中许多还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昔日繁荣的罗马帝国一去不复返了。……罗马文化、日耳曼文化与正在兴起的基督教文化一起,在古典文明的废墟上、形成了一种以基督教文化为载体的,包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与东方各民族文化的世界性的、适应时代需求的新文化。这种文化成为日后西方文化的渊源。
——摘编自刘爱兰《民族大迁徙对中西文化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1784年“西进运动”拉开帷幕,当时有一幅画,画中央是一位美好的女神。女神手中牵着电线,象征着现代文明;下方有大篷车、马车、火车、轮船,接踵而来。这幅画的寓意十分清楚:“西进运动”是文明的传播,是美国人把文明带到了美洲。然而更引人注意的是画面左下角:一群农民向西挺进,在他们身后留下了良田;农民的前方是野兽,有熊、有野牛,还有印第安人!猎狗追逐印第安人,如同追逐野兽一般。原来在“西进”的美国人眼里,印第安人与野兽无异;因此,与印第安人开战并不是战争,只是打猎。
——摘编自钱乘旦《“西进运动”再观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耳曼人的迁徙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角度谈谈对美国“西进运动”的认识。
(3)根据以上两则材料,概括人口迁徙对区域文化形成的共同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远古以来,亚欧大陆的南北两部分形成互相平行的两个地带:北方的游牧地带和南方的农耕地带。这两个地带的国家和民族经常互相交往,不管和平交流还是暴力交往,都是两个地带之间闭塞的突破,人类文明地区的扩大。民族大迁徙是亚欧大陆上南北两部分国家和民族交往扩大的一种表现形式。3至6世纪,中国北方的一些游牧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逐渐弃牧务农,为了寻求较好的耕地逐渐向南方农耕地区迁徙。匈奴人西迁促成4世纪后期日耳曼人向罗马帝国境内的迁徙,在新建的日耳曼人诸王国里,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在不断增长,最终促成了西欧社会的变革。
——摘编自朱鹮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
材料二:1810年,阿根廷对英国实行贸易开放政策,许多英国人因而来此经商。1825年,英、阿两国签订《友好通商航海条约》,阿根廷政府采取诸多举措,吸引西方的农牧业移民。这一阶段的英国移民主要是中小商贩和中小农牧场主,也有少数大商人和大农牧场主。1852年到19世纪末,大量英国企业、金融公司、交通运输和建筑公司因此在阿根廷建立,大批英国管理人员随之进入阿根廷。据统计,1895年到1914年,阿根廷80%以上的制造业和75%左右的贸易掌握在英国移民手中。英国移民在阿根廷兴建学校,大量招收阿根廷本土学生。19世纪40年代,在英国私立学校中,英国移民及后裔所占的比重仅为40%左右。英国外交大臣坎宁说:“拉丁美洲已经独立,如果我们处理得不太糟糕的话,它将属于英国。”
——摘编自卢玲玲《19世纪英国对阿根廷的移民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3至6世纪游牧民族的迁徙对中国和西欧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向阿根廷移民的特点,并对其予以简要评价。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末,西班牙和葡萄牙首先在美洲殖民地进行移民。与此同时,还有荷兰、英国和法国的移民。16世纪起,白人商人把非洲黑人贩运到美洲,奴隶贸易被禁止前,总人数约有1500万。1825年,迁入美洲殖民地的欧洲移民占美洲殖民地总人口的比例从1570年的1.25%猛增到39.1%。19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迁入美洲的欧洲移民为5030万,其中约65%的人进入美国,迁入拉美的欧洲移民总数达到1200万。
——摘编自夏丽仙《国际人口迁移与拉丁美洲》
材料二 1946 1974年,美国共引进包括世界级科学巨匠、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国外高级人才24万人……1969 1979年,美国还从发展中国家接收了50多万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特长的移民。
——摘编自孙传忠《美国引进人才的举措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移民对近代美洲族群及其文化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二战以后美国的移民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表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万~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印欧人迁徙至中国,周人被迫南下东迁,并更迅速地、更彻底地完成了从步兵到车战的军事革命,灭了商朝,可见区域文化的融会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政权更迭,B项正确;周朝并非印欧人建立,排除A项;周与商都是农耕文明,排除C项;华夏文明在印欧人的迁徙前就已经起源,印欧人的迁徙影响了华夏文明的发展而非产生,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A
解析:该目录中显示的时间大致相连,符合编年史的要求。“旧大陆文明中心”“区域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等信息,体现了文明史观。②③正确,故选A项。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状况。选择B:据材料可知,埃及开罗附近的遗址和印度勃拉名纳巴特遗址发现唐代瓷片以及叙利亚沙玛拉遗址发现大批唐代陶瓷器,可以表明唐代海上丝绸之路可以到达西亚、北非等地,即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范围较广。排除A:材料主旨不是突出瓷器在唐代海外贸易中的地位。排除C:“私人海外贸易”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材料体现的是唐代中国与西亚、南亚以及北非等地的贸易往来,不是成为东亚文化圈中心。
4.答案:A
解析:“流放到澳大利亚的犯人为10万人左右,而自由移民高达20万人以上”反映了澳大利亚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自由移民数量超过了流放犯人的数量,进而出现了阶级差别,为此英国政府改变了对澳大利亚的统治方式,故A项正确。“新南威尔士和范迪门地区分别建立起5~7人的立法会议”此后又被迫进行一次次改革,这间接表明当地地主资产阶级控制议会的力量日益膨胀,排除B项。C项错在“主动”,题干中所提及的“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改革”是被动的。D项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随着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西方殖民者在东南亚需要大量自由劳动力,于是掠夺和诱骗了大量华工出国,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下南洋”顺应了世界市场发展的历史潮流,故选D项。在中国古代,中华文明就已经对“南洋”产生了一定影响,A项错误。“下南洋”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存在,B项“开始改变”说法错误。近代“下南洋”的主要原因是列强对中国劳动力的掠夺,C项错误。
6.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1870年,华工在建造了中央太平洋铁路后,又接受低薪资的三角洲地区的开放工作”可以看出华工对美国的开发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C项正确;“解决了”表述绝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华工造成美国工作岗位紧张,排除B项;“华人强大的适应与改造能力”表述夸大,排除D项。故选:C。
7.答案:C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政治事件而非文化,A项排除;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清政府对待移民的态度,从视之为“弃民”,到维护程度不断加深,且通过条约、外交的方式,体现的是中国与世界逐渐接轨,C项正确;D项不能得出。
8.答案:D
解析:新加坡独立后依托马六甲黄金水道发展外向型经济,跻身亚洲资本主义经济强国行列,但新加坡公民以外来移民为主,民族成分复杂,频繁的经济交往对公民的国家认同感提出挑战,因此兴起“东方价值观教育运动”,D项正确。
9.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了从华工增多于是受到排挤,到华人反抗、促使《反种族歧视法》出台的过程,反映了华人奋斗抗争、逐渐融入澳大利亚社会的过程,故选B项。华人的抗争不属于澳大利亚的民族解放运动,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结果,故C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从种族歧视到社会融合的过程,并不单纯是文化上的排外性,D项错误。
10.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因此A项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
11.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跨国公司为推动产品在各地打开市场,适应或改变消费者的偏好或口味的过程,也是不同文化得到认可或交融的过程,这说明了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文化交流与交融,B项正确;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和主要载体,但材料并未阐述世界市场形成过程,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跨国公司促进了文化交流,没有体现国际贸易经营规模的情况,排除C项;跨国公司推广产品的过程是文化交流的过程,而不是文化创新,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A
解析:选择A:从材料中的数据来看,难民移民总数有大幅增长,联系所学全球化的背景可以看出,难民问题成为全球化深入过程中面临的难题。排除B:难民移民总数有大幅增长,并非反映人员自由流动。排除C:该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材料中的难民主要是因战争等问题产生的,并非只有发展中国家面临难民问题。
13.答案:B
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署的《北京条约》,使华工出国合法化,西方列强通过种种手段欺骗华工出国,出国的华工辗转流散到拉丁美洲,因此材料中的文学作品都以近代华工在拉丁美洲的活动作为写作主题就是这一事实的反映,B项正确。
14.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表明特朗普反对以亲属关系维系的“链式移民”,他认为“链式移民”对美国来说是“不公平”的,题旨是特朗普对绿卡抽签制度的抨击,C项符合题意。A项错在“鼓吹”;B项中“废除”不正确,且题干材料未体现该信息;D项不符题意,题干体现不出美国国会要进行移民改革。
15.答案:C
解析:联合国难民署发布了《全球趋势报告》,体现了联合国对难民的关注和重视,A选项错误;“宗教矛盾和地区冲突无法解决”的说法过于绝对,B选项错误;“自由流动”的表述与材料“近7080万人被迫流离失所”明显不符,D选项错误。
16.答案:D
解析:据题干可知,该学者将美国乐团与美国族群进行类比,说明虽然各族群之间存在一些差异,但是正是这些差异性的存在,才造就了“文明的交响乐”,据此可知,题干所述体现了该学者尊重美国族群文化差异的文化多元观,故选D项;题干虽然述及了美国的“族群”,但是并没有述及他们的来源,排除A项;题干虽然述及了美国各族群之间存在差异,但是其着重点在于论述这些差异造就了“文明的交响乐”,而不是“差异性”本身,排除B项;据题干可知,该学者承认美国移民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特征,排除C项。
17.答案:(1)影响:促进了日耳曼人的社会转型和罗马人的“蛮族化”;加速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促进欧洲进入封建社会;促进了基督教文化、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与东方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从而形成适应时代需求的新文化;为日后西方文化提供了渊源。
(2)“西进运动”是工业文明发展的结果,随着美国人的西迁,扩大了欧洲文化的影响范围;伴随着对印第安人的“围猎”,给印第安人带来了巨大灾难,“西进运动”是一部印第安人的血泪史;带有浓厚的种族歧视色彩,破坏了美洲印第安文化;在促进美国文化发展的同时不利于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3)共同影响:人口迁徙促进了文化交融,实现了文化重构,形成新的文化认同。
解析:(1)结合材料一“日耳曼人……在罗马化的过程中大踏步地向文明迈进”“罗马人的‘蛮族化’”“各支日耳曼人纷纷涌入罗马帝国,其中许多还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昔日繁荣的罗马帝国一去不复返了”“形成了一种以基督教文化为载体的,包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与东方各民族文化的世界性的、适应时代需求的新文化”“这种文化成为日后西方文化的渊源”等信息进行概括。(2)结合材料二“象征着现代文明”“是文明的传播,是美国人把文明带到了美洲”“在‘西进’的美国人眼里,印第安人与野兽无异;因此,与印第安人开战并不是战争,只是打猎”以及所学知识,从“西进运动”的原因、对印第安文化的破坏、欧洲文化的扩张以及美国文化的形成等方面进行阐述。(3)结合两则材料信息可概括为人口迁徙促进了文化交融,实现了文化重构,形成新的文化认同。
18.答案:(1)中国:导致北方政局动荡,政权更迭频繁;推动北民南迁与江南地区的开发;促进民族交融与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少数民族历史的进步;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为隋唐时期的国家统一与繁荣奠定基础。西欧:推动了罗马帝国的分裂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冲击了古罗马文化;推动了西欧的社会转型与封建制度的确立;基督教会地位提高。
(2)特点:阶段性明显;移民主体多样化;控制阿根廷的经济命脉;注重培养亲英意识;具有隐蔽的殖民性。评价: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阿根廷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客观上改造了当地的经济与文化;推动了阿根廷人口结构的变化;促进了民族觉醒;移民活动是英国对阿根廷进行殖民扩张的工具和重要体现,说明阿根廷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依然艰巨。
解析:(1)中国:据材料一“都是两个地带之间闭塞的突破,人类文明地区的扩大”并结合所学可知导致北方政局动荡,政权更迭频繁;推动北民南迁与江南地区的开发;促进民族交融与经济、文化交流。据材料一“中国北方的一些游牧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逐渐弃牧务农,为了寻求较好的耕地逐渐向南方农耕地区迁徙”得出推动了少数民族历史的进步;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为隋唐时期的国家统一与繁荣奠定基础。
西欧:据材料一“匈奴人西迁促成4世纪后期日耳曼人向罗马帝国境内的迁徙,在新建的日耳曼人诸王国里,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在不断增长,最终促成了西欧社会的变革”并结合所学,得出推动了罗马帝国的分裂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冲击了古罗马文化;推动了西欧的社会转型与封建制度的确立;基督教会地位提高。
(2)“特点”,分析材料二中从1810年到19世纪末英国向阿根廷移民,得出阶段性明显。据材料二“这一阶段的英国移民主要是中小商贩和中小农牧场主,也有少数大商人和大农牧场主”得出移民主体多样化。据材料二“阿根廷80%以上的制造业和75%左右的贸易掌握在英国移民手中”得出控制阿根廷的经济命脉。据材料二“英国移民在阿根廷兴建学校,大量招收阿根廷本土学生”得出注重培养亲英意识;具有隐蔽的殖民性。“评价”,据材料二“1852年到19世纪末,大量英国企业、金融公司、交通运输和建筑公司因此在阿根廷建立,大批英国管理人员随之进入阿根廷”得出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阿根廷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客观上改造了当地的经济与文化;推动了阿根廷人口结构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促进了民族觉醒。据材料二“拉丁美洲已经独立,如果我们处理得不太糟糕的话,它将属于英国”得出移民活动是英国对阿根廷进行殖民扩张的工具和重要体现,说明阿根廷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依然艰巨。
19.答案:(1)影响:引起美洲族群的变化,印第安人数量锐减,黑人数量激增,白人数量大增,混血人种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印第安文化受到严重冲击;各个族群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以欧洲文化为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2)特征:高素质人才移民增加(技术移民增加)。
原因: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改变着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新兴产业发展,传统行业劳动力需求量减少;技术人才多被美国的高收入和发展机会所吸引。
20.答案:趋势: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由1500~1850年时间段,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1850~1945年时间段,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万~3700万、1945~2000年时间段,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可分析得出,数量不断增加;由1500~1850年、1850~1945年时间段的移民主要移入地是美洲到1945~2000年时间段主要移入地是西欧、北美洲、大洋洲可分析得出,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由1500~1850年时间段的移民,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到1850~1945年时间段的黑人移民从主要移出地名单中消失可分析得出,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