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课时训练(答案)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2024-2025学年 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课时训练
一、单选题
1.“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这一疆域范围形容的朝代是( )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西晋
2.秦朝建立后,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其主要目的是
A.巩固国家统一 B.促进经济交流 C.加强思想控制 D.增加政府收入
3.史书记载,秦的御史大夫“位上卿,银印青授,掌副丞相”。有学者认为“副”在古代有剖开、分割之意,据此意解“副丞相”者,有分割丞相权力的作用。该学者认为,设置御史大夫的目的为( )
A.制约丞相权力,维护君主专制 B.强化思想控制,防止地方分权
C.扩大丞相权力,提高行政效率 D.担任侍从顾问,协助批阅奏章
4.在历史学习中,形势图往往隐含着大量的有效信息。从下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
A.秦统一期间的都城为长安
B.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完成统一
C.秦统一后的疆域未达东部沿海地区
D.秦统一总体采用了先远后进的攻击策略
5.马克斯·韦伯指出:官僚体系的特点是理性的共同体行动,它所造成的“非人格性”一旦定型,就能够形成一种凌驾性权力,“专制君主在面对官僚之优越专门知识时,也有同样的无力感。”这说明( )
A.制衡机制得到逐步完善 B.专制君主不乏理性成份
C.官僚政治削弱君主专制 D.君权受到儒家道德约束
6.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比喻历史上的“楚汉之争”。这场战争的性质属于( )
A. 秦末反封建农民战争的再继续 B. 刘邦反抗项羽残酷统治的正义斗争
C. 争夺全国最高封建政权的斗争 D. 项羽为维护农民利益同刘邦的斗争
7.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很多秦律的记载,其中有记载:“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这反映了秦朝( )
A.开辟文书治国先河 B.严刑酷法巩固统治
C.发展完善官僚政治 D.规范行政管理制度
8.秦王朝肆意征发军役,北敌匈奴,南戍五岭。当时丁男被甲出征,丁女转输军粮,远戍者战死于边地,转输者僵仆于道路。征发军役徭役如此严酷,致使所余从事正常生产的丁壮已极其有限。由此推之,秦朝灭亡在于( )
A.阶级矛盾的激化 B.万里长城的修筑
C.制度建设不合理 D.关东六国的反抗
9.秦王嬴政每征服一国,就把诸侯后代、原国内的贵族和豪门大户迁往他处,或迁往秦统治中心,或迁往边远地区。嬴政统一全国后,又“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由此可见,嬴政的大规模移民政策( )
A.旨在促进边疆地区经济开发 B.有利于贵族等级制的重构
C.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 D.为推行郡县制创造了条件
10.观察下表,据此推之,秦统一天下的原因是( )
名字 国别 名字 国别 名字 国别
商鞅 卫国人 张仪 魏国人 魏章 魏国人
甘茂 楚国人 魏冉 楚国人 白起 楚国人
蒙骜 齐国人 魏缭 魏国人 李冰 赵国人
吕不韦 卫国人 李斯 楚国人 郑国 韩国人
注:以上人物都在秦国受到重用
A.军事人才相当充足 B.文化教育发达
C.实施广纳贤才政策 D.吏治较为清明
11.下图为秦朝道路示意图,这些道路建设的目的是( )
A.防范北方匈奴威胁 B.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
C.促进岭南地区开发 D.推动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12.成语“揭竿而起”出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是( )
A.刘邦、项羽起义 B.国人暴动 C.三家分晋 D.陈胜、吴广起义
13.秦朝的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掌承天子,助理万机”,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丞相的工作职责是( )
A.帮助皇帝处理政务 B.执掌君臣奏章
C.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D.负责监察百官
14.《语书》是出土于云梦睡虎地的秦简,是南郡太守腾在秦始皇二十年对县、道官员发布的告示。其中有大量关于整顿和统一社会风俗的记载,如“去其邪僻,除其恶俗……而使之之于为善”;又如“贵贱分别,男女礼顺”;“奸邪不容,皆务贞良”等。此告示的发布( )
A.践行了“兼爱”“非攻”理念 B.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
C.摒弃了法家治国思想 D.激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15.秦律规定,迁移户口者,须事先申请,经批准,办妥更籍手续后方能生效,否则要受到严厉制裁;若发现隐匿人口或以小报老、以壮报残,里典、伍老及同伍邻人不予告发,要受到经济处罚及流放。秦朝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强化中央集权 B.保障赋役征发
C.掌握人口实况 D.加强君主专制
16.秦统一后,把六国富豪和强宗十二万户迁到咸阳,另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不久又下令全国“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秦朝这些举措旨在( )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防止六国贵族复辟 D.促进边远地区开发
二、材料题
17.据《睡虎地秦简》等记载,秦朝明确规定,为官不仅要有“五善”: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还应戒除奢侈无度、富贵生骄、任性乱为、冒犯上级却不知危害、不礼贤下士而看重财货等五种道德红线行为。秦朝这一规定( )
A.提升了官员的素质 B.加强了对基层官吏考核
C.旨在培养良吏巩固统治 D.维护了中央的权威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在北方修建了“直道”这一古代军事“高速公路”。直道起于首都咸阳附近的云阳,直达长城最北端的九原郡,全长1800秦里。秦王朝的骑兵从云阳出发,在直道上急行三天三夜,即可驰骋在阴山脚下,北击匈奴。近年来,有学者对直道进行了调查。他们认为,《史记》“堑山堙谷”的记载实际是“将山体斜面的土石削平,填入低洼的山谷”。直道平均宽30米,最宽处可达50米。修建者为了避免道路沿着黄土高原特有的纵横交错的侵蚀沟谷迂回,选择了在笔直延伸的山脊上修建,极大地缩短了修建时间。对秦始皇来说,直道是他实现中华帝国梦的重大工程。
——摘编自(日)鹤间和幸《始皇帝:秦始皇和他生活的时代》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直道得以成功修建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始皇修建直道的影响。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分天下以为三十六称,称置守、尉、监。更名民日“黔首”。……一法度衡石丈尺。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秦始皇廿六年铜诏版铁权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里耶秦简(部分) (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藏)
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 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 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 绾,法度量,则不壹,歉 疑者,皆明壹之。” 文字:“迁陵洞庭郡”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类型,结合文字内容分析它们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后,开始强行推行秦国文字。据许慎《说文解字》叙载:“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对于规范后秦的文字,《说文解字》中有着详细的描述,“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除大篆、小篆和隶书外,其他文字主要运用于仪式物品书写中,没有广泛传播。大篆作为被改良的文体,在秦国仍然得到使用。所以目前学界认为秦朝的“书同文”既不是专指篆书,也不是专指隶书,而应该是指秦国的文字。
——赵云泽、杨启鹏《“书同文”: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与媒介变革影响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书同文”政策实施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朝“书同文”政策实施的影响。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所学可知,秦朝的疆域范围是“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B项正确;西周时期范围主要是以镐京为中心,没有达到“南至北向户”,排除A项;西汉时期尤其是汉武帝时期,开始经营西域,比材料中范围大,排除C项;西晋时期主要在黄河以南地区,与材料中范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都是秦进一步巩固统一,维护统治的措施,A项正确;BCD项都只涉及到一个方面,不全面,也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
3.答案:A
解析:材料中秦朝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负责监察朝廷百官,由“‘副’在古代有剖开、分割之意,据此意解‘副丞相’者,有分割丞相权力的作用”可知,其目的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故A正确;材料中秦朝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负责监察朝廷百官,其目的是为了削弱相权,并非防止地方分权,故B错误;材料中秦朝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负责监察朝廷百官,并不能说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故C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设置御史大夫的目的是协助批阅奏章,排除D。
4.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时间及内容可以看出,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完成统一,B项正确:秦朝都城是长安,排除A项;从齐国的疆域可以看出,秦朝统一后已经到达了东海,排除C项;秦统一采用的是远交近攻的策略,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B
解析:材料“官僚体系的特点是理性的共同体行动”“就能够形成一种凌驾性权力”体现的是官僚体系可以通过理性的共同行动来对专制君主形成制衡,说明的是专制君主不多理性成份,B正确。
6.答案:C
解析: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楚汉之争”是由秦末农民战争直接演变而来的,但性质却截然不同。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农民战争虽然胜利地推翻了旧的封建王朝,但曾经是农民战争领袖的刘邦和项羽,遂转变为封建统治权的角逐者,也就是说“楚汉之争”是一场争夺全国最高封建政权的斗争,故选C项;A.说的只是表面现象,而不是实质问题,故排除;B.战争双方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争,故排除B;D.二人均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故排除D。故选:C。
7.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秦朝(中国)。据材料可知,竹简中的秦律对文书的使用和传递进行了严格的管理,D项正确;秦朝是以法家思想治国,不是文书治国,排除A项;材料反映对文书的使用规定,未涉及刑法的严酷,排除B项;材料涉及文书制度,未涉及官僚政治,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秦王朝肆意征发军役,北敌匈奴,南戍五岭当时丁男被甲出征,丁女转输军粮,远成者战死于边地,转输者僵于道路。”结合所学知只可知,秦王朝采取残酷的政策剥削底层人民激发阶级矛盾,A项正确。“万里长城的修筑只是表现现象,不是本质原因,排除B项: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符合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制度建设不合理”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关东六国的反抗”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言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把诸侯后代、原国内的贵族和豪门大户迁往他处,或迁往秦统治中心,或迁往边远地区”可知,赢政大规模移民的对象主要是各地贵族和豪门大户,这有助于拆散地方旧势力,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为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郡县制的推行,D项正确:秦汉时期关中地区经济较为发达且“均衡发展”说法错误,排除A项;贵族等级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瓦解,且该说法与材料信息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消除”说法错误,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国实施广纳贤才政策,任用不同的人才担任秦国重要职务,为秦统一天下作出了突出贡献,C项正确;表格中的人物不都是军事人才,不能得出“军事人才相当充足”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强调秦统一天下的原因是实施广纳贤才政策,未体现文化教育发达,排除B项;材料强调秦统一天下的原因是实施广纳贤才政策,未体现吏治较为清明,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秦朝道路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完成统一之后,秦朝建立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的系统,这使得秦朝对于地方的控制加强,这推动大一统国家的巩固,D项正确;秦朝防范北方匈奴威胁的措施是修建长城等,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秦朝加强对西南地区控制的措施是“五尺道”,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促进岭南地区开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A项刘邦、项羽起义发生在陈胜、吴广起义失败之后,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B项义和团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此前中国王朝更迭过程中已经发生过多次农民起义,与题意不符;C项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1851—1864年,此前中国王朝更迭过程中已经发生过多次农民起义,与题意不符;D项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大泽乡起义,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这样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了,与题意相符。故选D。
13.答案:A
解析:
14.答案:B
解析:《语书》是政府告示,有大量关于整顿和统一社会风俗的记载,其中涉及了儒家的一些理念,如“贵贱分别,男女礼顺”;“奸邪不容,皆务贞良”,这些举措有助于规范社会秩序,推进社会进步,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非攻”信息,排除A项;秦朝实行的是法家思想,排除C项;举措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并不会激化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
15.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秦朝对于民众的户籍变动及户籍登记有严格的管理要求,违反相关规定会受到严厉的惩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王朝的户籍制度不仅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更有保证赋税征收和徭役摊派的目的,B项符合题意。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控并不是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秦朝上述政策可以帮助国家掌握人口实况,但并非主要目的,故C 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6.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大规模迁徙富豪和强宗到咸阳等地,是迫使富豪和强宗脱离故土,失去割据的根基,而“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是为了破坏地方割据的自然条件,总之,这些举措旨在尽可能消灭地方割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秦朝这些举措旨在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涉及到六国贵族,但防止六国贵族割据叛乱仅是材料的一部分,排除C项;秦朝这些举措旨在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促进边远地区开发”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7.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影响题、目的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秦(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了秦律对为官者的品性要求,要求官吏行善举 摒恶为,此举意在培养良吏,从而巩固秦朝统治,C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这一规定的效果,排除 A 项;秦律是对所有官员的要求,不是仅仅针对基层官吏,且材料也不涉及考核, 排除 B 项;材料并非强调维护中央的权威,维护了中央的权威与题意不符,排除 D 项。故 选 C 项。
18、
(1)答案:原因:秦国统一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修建者选择了便于施工的地点地势。
解析: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国统一六国为修筑直道提供了便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能够调动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修建;根据材料“将山体斜面的土石削平,填入低洼的山谷”“修建者为了避免道路沿着黄土高原特有的纵横交错的侵蚀沟谷迂回,选择了在笔直延伸的山脊上修建,极大地缩短了修建时间”可知,修建者选择了便于施工的地点地势。
(2)答案:影响:加强了对北边的管理;有助于军事调动,打击匈奴;提高了行政效率;促进华夏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解析:影响:根据材料“直道起于首都咸阳附近的云阳,直达长城最北端的九原郡,全长1800秦里。秦王朝的骑兵从云阳出发,在直道上急行三天三夜,即可驰骋在阴山脚下,北击匈奴”可知,直道的修建加强了对北边的管理,有助于军事调动,打击匈奴;直道是古代的“高速公路”,能够促进政令传达,提高了行政效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直道的修建便利了中央和北边的联系,促进华夏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19.答案:(1)史料类型:材料一是文献史料,材料二是实物史料。价值:《史记》中记载的秦称县制和统一度量衡,得到了出土的铜沼版铁权和秦简的印证。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的结合有助于历史的研究。
(2)历史意义:秦统一后,在政治上创立了皇帝制度,地方推行称县制,其所确立的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经济上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经济交流。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解析:(1)联系所学可知,“《史记·秦始皇本纪》”属于文献史料,“嵌始皇廿六年铜诏版铁权”“里耶秦简”属于实物史料,《史记》中记载的秦郡县制和统一度量衡,得到了出土的铜诏版铁权和秦简的印证。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的结合有助于历史的研究。
(2)秦统一后,在政治上创立了皇帝制度,地方推行郡县制,其所确立的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经济上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经济交流。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20.答案:(1)背景:①秦朝实现了国家统一;②原有文字多元混杂,不利于信息交流。
(2)影响:①有利于文字改良和信息传播;②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③有利于文化认同和民族共同体的发展。④强制使用秦国文字,不利于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解析:(1)背景:根据“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得出秦朝实现了国家统一;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原有文字多元混杂,不利于信息交流。
(2)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文字发展,从政治、文化等角度回答。从文字自身发展角度得出有利于文字改良和信息传播;从政治影响角度得出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从文化影响角度得出有利于文化认同和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还可以从积极和消极影响方面回答,从消极方面得出强制使用秦国文字,不利于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课时训练(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