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课时训练(答案)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2024-2025学年 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课时训练
一、单选题
1.唐朝后期,政府经常征调藩镇军队平叛战乱。事实上,在安史之乱后到黄巢之乱前,绝大部分藩镇并不割据,即使割据藩镇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这反映出,唐朝后期的藩镇( )
A.客观上延续了唐朝统治 B.遏制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C.保证了国家的政令统一 D.重建和巩固了西北边防
2.在唐代社会里各大城市都会有官府管理严密的市场,长安、洛阳、扬州、益州等都有东市、西市,亦有增建南市、北市的。在水路交通要冲之处,民间贸易逐渐形成的草市,也相当繁盛,逐渐形成市镇。这反映出,唐代( )
A.国家管理的加强 B.交通条件的改善
C.市镇经济的兴盛 D.商品经济的繁荣
3.吐鲁番出土的一批质库帐历,记录了唐代长安普通居民的质典活动:他们为了借钱,抵押旧衣衫、铜镜等日常物品,并在赎回时支付本息。这批帐历可用来说明当时长安( )
A.对外联系频繁 B.商品经济活跃
C.汇兑业务发达 D.阶层分化严重
4.朱绍侯在《中国古代史》中指出,“隋炀帝即位后,开通了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的大运河。一方面,这加强了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另一方面,因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大运河可用来转运南方的物资”。由此可见,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
A.使南方地区得到了开发 B.推动了运河沿岸城镇的形成
C.提高了南方的政治地位 D.适应了国家巩固统一的需要
5.“土河”是唐代的一种军事侦察方式,即“于山口贼路,横断道,凿阔二丈,深二尺,以细沙散土填平,每日检行,扫令净平,人马入境,即知足迹多少”。近年,某遗址出土了一件被认为是体现该侦察方式的纸质文书。此文书最有可能出土于( )
A.四川绵竹剑门关遗址 B.广东广州“蕃坊”遗址
C.新疆尉犁沙堆烽遗址 D.陕西西安“西市”遗址
6.唐代是恩赦制度革新的重要时期。初唐,皇帝很少亲自参与单纯颁布大赦的仪式;武则天以后,皇帝往往亲临颁赦,直接与万民接触,向民众传达意志。这表明唐代( )
A.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B.统治秩序得以重构
C.民众参政程度提高 D.社会治理方式丰富
7.唐玄宗时在皇宫内设立翰林院,作为皇帝身边的近侍顾问机构。翰林学士逐渐取代了中书省的职权,为皇帝起草诏旨文书,后来,又逐渐取代了宰相权力,成为皇帝身边的决策中枢。贞元以后,人们称翰林学士为“内相”。唐朝“内相”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唐玄宗的个人喜好 B.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C.中书省权力的下降 D.专制制度的本质使然
8.安史之乱后,百姓田地“多被殷富之家、官吏吞并”,大量的自耕农成为地主的佃户。寄庄户、寄住户、客户、逃户和隐户在户口总数中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一状况( )
A.引发了藩镇割据 B.促进了人口迁徙 C.加剧了农业衰退 D.推动了税制改革
9.唐朝孔颖达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族群、文化、国家政权,被周边民族所认同,是在( )
A.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 B.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
C.封建国家的建立时期 D.诸侯纷争与变法时期
10.下表是五代时期简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政权名称 存亡时期 开国国君 国君原来身份
后梁 907-923年 朱温 宣武节度使
后唐 923-936年 李存助 河东节度使
后晋 936-947年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947-950年 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
后周 951-960年 郭威 邺都留守
A.五代时期北方政权林立 B.农民起义推动五代更替
C.五代是藩镇割据的延续 D.君主身份影响王朝兴衰
11.下图为隋炀帝统治期间出行示意图,这可用于说明隋朝( )
A.长途贸易的发展 B.民族交往的频繁
C.政治中心的南移 D.短命而亡的原因
12.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 )
A.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 B.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
C.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 D.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13.唐长安城东西市的工商业经营者,皆为“私家”性质,需在市场管理机构登记“市籍”;其中既有唐人,也有诸蕃“胡商”。如图为唐长安城东市示意图。据图可知,唐朝( )
A.政府职能完善 B.城市经济繁荣
C.金融信贷发达 D.中外交流频繁
14.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说:“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而王夫之论及隋炀帝时写到:“聚钱布金银于上者,其民贫,其国危;聚五谷于上者,其民死,其国速亡”。这表明隋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是( )
A.大兴土木,炫耀国威 B.君主昏聩,吏治腐败
C.对外征战,穷兵黩武 D.国富民穷,基础脆弱
15.贞观初,太宗说:“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据此可知,唐太宗( )
A.强调改良军事技术以维护统治 B.主张治国理政需听取谏议
C.宣扬个人功绩以震慑藩镇势力 D.倡导选拔对国家有用人才
16.唐代实行铜钱与布帛谷粟并用的货币制度。但唐中后期,民间常用“除陌”交易,即可用不足百数的货币(通常为80钱),当做百钱行使。这反映了唐朝中后期( )
A.商品经济发展 B.通货膨胀严重 C.封建剥削加重 D.抑商政策松动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据古籍记载,炎帝为南方之神,蚩尤为九黎的部落酋长,盘古、伏羲的故事为汉族、羌族和云南许多少数民族共有的神话。黄帝被认为是其他四帝的祖先,《五帝本纪》中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战国时期,七国的君主都以黄帝的后裔相标榜。十六国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曾建立夏政权,自认为是夏禹的后代,要恢复夏禹的统一大业。386年鲜卑人拓跋珪统一中国北方,建立北魏,其皇室也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拓跋珪在其昭文中说:“夫刘(邦)承尧统,旷世继德……《春秋》之义,大一统之美,吴楚僭号,久加诛绝,君子贱其伪名,比之尘据。”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曾下令改变鲜卑族的风俗习惯、服装和语言,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的士族通婚,改汉姓,学习中原的典章制度等。
——据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等整理
材料二:针对众多的边疆民族,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广置都督府和州、县;以边疆民族的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并可以世袭;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同时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与此同时,唐王朝实行以怀柔、招抚为主的边疆民族政策,如采取和亲政策、通过册封来规范和边疆民族的臣属关系以及把边疆部分民族迁徙到内地等。不仅如此,还采取了积极开发边疆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唐王朝对边疆地区采取的这些政策对于促进边疆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发达的中原文化对边疆民族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边疆民族向唐王朝派遣子弟求学,以及请求颁赐书籍的记载频频见于史书记载。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古代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唐朝治理边疆的政策。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民族政策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代以来,郡县制成为社会治理结构的基本定式。然而,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大国,明显具有地方性与割据性,因而唐朝立国以来就如何治理国家,实行分封还是郡县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礼部侍郎李百药上《封建论》,强烈反对封建诸侯,中书侍郎颜师古上《论封建表》,提出折中方案。当时朝臣大多反对分疆裂土。魏征谏言:当时天下人心未定,国家财力不足,改革制度的时机尚不成熟。
——摘编自商爱玲《大国治理中的国家结构形式选择——基于封建与郡县之争的考察》
材料二
柳宗元认为,分封制下的职位世袭,并不一定能够确保在位者的贤能,故而很难确保为民服务的责任心。通过对周代社会治理状况的历史考察,柳宗元指出,在封建制下,通常是政治混乱的多而治理得好的少,而周天子又不能撤换不称职的诸侯国君,真正尽心治理地方、爱护人民的人,因此,周代的问题就出在封建制本身。而郡县制下的地方行政长官由于实行选举制,“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即使出现问题,也能够随时加以撤换,即“有罪得以黜”。因此,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是进步的,有利于国家的治理,维护了“公”。
——摘编自彭新武《“分封”与“郡县”之辨的复杂意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采用郡县制而非分封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唐代“分封”与“郡县”之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唐时期,中央政府根据天山南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在治理新疆时都把重心放在天山南部。西汉政府治理西域后,设西域都护府及所属的副校尉、丞、司马、侯、千人等官员。唐朝治理机构比汉朝更加健全完善。州、县机构人员齐备、分工明确,下设更低一级的乡、里等基层组织。唐朝政府治理西域后,先后设立十二个县,实行郡县制度。在实施规范完备的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政策的同时,还制定实施了一些经济方面的政策。如在新疆东部实行郡县制度的地区,唐朝政府把在内地实行的府兵制、均田制、租庸调法等都在这里推行。
——摘编自李国强《历代中央政府治理新疆模式的发展演变与启示》
材料二 晚清时期新疆最严重的暴乱是始于 1865年至1877年浩罕国阿古柏的野蛮入侵。在阿古柏入侵新疆之时,1871年沙俄军队入侵伊犁,两个月后伊犁沦陷。英国也虎视眈此,意图瓜分中国西北。左宗棠大声疾呼收复新疆势在必行,最终得到了晚清政府的支持。1876年初,左宗棠“抬棺西征”。九月,乌鲁木齐、昌吉、呼图壁等地被收复。阿古柏集团覆灭。1880年左宗棠挺进伊犁,对俄军形成军事威慑态势。在此背景下,清廷派曾纪泽赴俄谈判,于1881年签定《伊犁条约》,收回了伊犁地区的领土主权。1884年清廷宣布成立新疆省。从此,新疆废除了伯克世袭制度,既减轻了农民负担,又增强了防范外国侵略势力与当地伯克相互勾结、发动分裂叛乱的能力。左宗棠还致力于改善当地的运输环境,大规模招收流散人员,开梁凿井屯田,振兴农牧蚕桑。
——摘编自邵纯《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功绩》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中央政府治理新疆的主要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政府出兵收复新疆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朝有人依然坚持“先华夏而后夷狄”的观点,但“华夷一家”的观念已成为这一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主流基调。唐太宗指出“自古皆贵中华,贱戎狄,朕独爱之如一”,这集中体现了唐朝对民族关系的认识。
对于突厥等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央地区的袭扰,唐朝军队给予了坚决反击。面对境内和周边众多和复杂的的少数民族,唐朝政府借鉴了秦汉以来的诸多经验,设置了众多羁縻府州,“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并对他们进行册封。为进一步密切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唐朝政府采取了多种方式。如唐朝与吐蕃和亲后,文成公主积极向吐蕃传授中央地区的耕作方法,教藏族妇女纺织和刺绣。同时,与吐谷浑、突厥等民族的互市,不仅使边疆民族地区得到了中原地区的丝织品、茶叶、粮品等生活资料,也使中原地区得到了农耕生产所需的马匹等耕畜。
——摘编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民族史》
(1)根据材料,指出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及其实施方式。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民族政策得以实施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唐朝民族政策的认识。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藩镇的作用。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朝后期,藩镇经常被用于平叛战乱,大部分藩镇不割据,且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这在客观上延续了唐朝统治,故选A项;藩镇虽然延续了唐朝统治,但无法阻止农民起义,黄巢起义就是例证,故排除B项;C项中“保证”说法夸大,故排除C项;安史之乱后,边防空虚,吐蕃趁机占领河西陇右地区,故排除D项。
2.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唐代各大城市中都有专门市场和相当繁盛的草市市镇形成等,反映出唐代商品经济的繁荣,D项正确;国家管理的加强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A项;交通条件的改善与“长安、洛阳、扬州、益州等都有东市、西市,亦有增建南市、北市的”等信息不符,排除B项;市镇经济的兴盛并非材料整体呈现的现象和主题,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唐代长安普通居民可以抵押旧衣衫、铜镜等日常物品借钱,并在赎回时支付本息,说明当时长安商品经济活跃,B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唐代长安普通居民的质典活动,没有体现对外联系,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代长安商品经济活跃,汇兑业务不是主要内容,且“发达”的表述程度过重,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阶层分化严重,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一方面,这加强了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另一方面,因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大运河可用来转运南方的物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由此可见,隋朝大运河的开通,适应了国家巩固统一的需要,D项正确;使南方地区得到了开发,与题干内容“因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大运河可用来转运南方的物资”不符,排除A项;运河沿岸城镇的形成,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题干信息体现的是“一方面,这加强了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另一方面,因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大运河可用来转运南方的物资”,排除B项;提高了南方的政治地位,与题干内容“因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大运河可用来转运南方的物资”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以细沙散土填平”并结合所学,中国新疆地区位于大西北,气候干旱,沙子较多,该地区的军民应该对沙土的特点也非常熟悉,故用细沙做侦察工具的文书应该出土于新疆地区,C项正确;四川绵竹剑门关地区是山峰地形,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广州气候潮湿,不太有沙土地,排除B项;西安“西市”是设置在都城里的市场,路面建设应该不错,不太适合挖坑填土,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初唐,皇帝很少亲自参与单纯颁布大赦的仪式;武则天以后,皇帝往往亲临颁赦,直接与万民接触,向民众传达意志”可知,皇帝亲自参加恩赦活动,直接与民众接触,向民众传达意志,这有利于强化皇权,A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皇帝亲自参与恩赦活动的影响,且统治秩序重构说法夸大化,排除B项;恩赦活动的主角是皇帝,民众只是被动参与,排除C项;仅凭材料中皇帝参与恩赦活动,不能得出社会治理方式丰富,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唐玄宗时设立翰林院,作为皇帝身边的近侍顾问机构,其职权不断扩大,逐渐取代了宰相权力,成为皇帝身边的决策中枢,贞元以后,人们称翰林学士为“内相”,这主要是皇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体现,这是由中国的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D项正确;
唐玄宗的个人喜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
中央集权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材料是削弱相权,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中书省权力,也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D
解析:安史之乱后,百姓田地“多被殷富之家、官吏吞并”,大量的自耕农成为地主的佃户。寄庄户、寄住户、客户、逃户和隐户在户口总数中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一状况推动了税制改革,D项正确;藩镇割据是安史之乱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与人口迁徙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农业衰退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而在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纷争不断,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变法,D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此时“华夏”这个概念还没出现,排除A、B两项;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少数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封建社会的建立是战国到秦汉时期,此时“华夏”这个概念早已形成并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而他们的国君主均由唐末的节度使出身,节度使是唐末藩镇割据的体现,故是唐末五代十国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C项正确;题干并非强调北方政权的并立局面,排除A项;五代国君并非农民首领,排除B项;题干不能说明君主身份影响王朝的兴衰,排除D项。故选:C。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隋炀帝统治期间出行次数较多,距离较远,劳民伤财,加重百姓负担,激化阶级矛盾,可用于说明隋朝短命而亡的原因,D项正确;隋炀帝统治期间出行是政治行为,与贸易无关,排除A项;材料信息看不出民族交往的程度,排除B项;隋炀帝时政治中心是长安以及东都洛阳,都在北方,排除C项。故选:D.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政策。选择B:材料“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体现了唐太宗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材料“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治理政策,以上可集中体现唐朝对边境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重视。排除A:“促进民族交往”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C:材料仅反映出唐朝依据边境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采取轻税政策,不能看出“推动区域发展”这一结果。排除D:材料中唐太宗说的是对“中国及四夷”一视同仁,非因俗而治。
13.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根据图示内容和所学可知,唐朝的东市中出现了专门管理商业活动的官署,说明城市经济繁荣,需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B项正确;仅根据对工商业的管理不能说明政府职能完善和金融信贷发达,排除AC项;虽然唐朝的东西市中有在长安经营的胡商,这说明存在中外交流,但不能体现“频繁”,排除D项,故选B项。
14.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时期(中国)。根据“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聚钱布金银于上者,其民贫,其国危;聚五谷于上者,其民死,其国速亡”可知,马端临认为古代王朝中没有比隋朝更加富足的王朝,而王朝过于富足则会导致民众贫困,王朝就会走向灭亡,所以说明隋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是国富民穷,基础脆弱,D项正确;马端临指出隋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是国富民穷,并没有体现大兴土木和穷兵黩武,排除AC项;隋朝的君主并不昏聩,排除B项。故选D项。
15.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唐太宗认为自己对于弓箭特别精通,而工匠认为“弓劲箭直”方为良弓,最后唐太宗悟到了治国理政需要听取谏议,于是“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故选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改良军事技术,排除A项;唐太宗时期并没有形成藩镇割据,排除C项;材料主旨不是人才选拔,而是让人才发挥谏议的作用,排除D项。
16.答案:A
解析:唐代的公私交易从最初的铜钱、帛谷粟并用,发展到民间放弃实物常用货币,甚至以80钱当做百钱行使,反映了唐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A项正确;以80钱当做百钱行使反映的是通货紧缩而非通货膨胀,排除B项;仅通过货币制度的变化不能说明封建剥削加重,排除C项;仅有货币制度的发展,不能说明政府放宽了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17.答案:(1)特点:多元性,各部落、民族有各自的文化;一体性,有些民族有共同的祖先或文化认同,特别是认同黄帝的地位;统治者以某些显赫人物的后代自居;完成统一是各民族统治者的共同追求;各民族相互交融。
(2)政策:设立了相对完善的以都护府、都督府为机构的边疆管理体系;建立以军镇屯戍制度为主的相对完善的边疆防御体系;实行以怀柔、招抚为主的边疆民族政策;推行积极开发边疆的政策;实行宽松的文化传播政策。
(3)影响:有利于民族交融:促进边疆开发;巩固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炎帝为南方之神,蚩尤为九黎的部落酋长,盘古、伏羲的故事为汉族、羌族和云南许多少数民族共有的神话”可得出,多元性,各部落、民族有各自的文化;根据材料一“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战国时期,七国的君主都以黄帝的后裔相标榜”可得出,一体性,有些民族有共同的祖先或文化认同,特别是认同黄帝的地位;根据材料一“自认为是夏禹的后代,要恢复夏禹的统一大业”“其皇室也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可得出,统治者以某些显赫人物的后代自居;根据材料一“要恢复夏禹的统一大业。386年鲜卑人拓跋珪统一中国北方”可得出,完成统一是各民族统治者的共同追求;根据材料一“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的士族通婚,改汉姓,学习中原的典章制度等。”可得出,各民族相互交融。
(2)政策:根据材料二“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广置都督府和州、县”可得出,设立了相对完善的以都护府、都督府为机构的边疆管理体系;根据材料二“同时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可得出,建立以军镇屯戍制度为主的相对完善的边疆防御体系;根据材料二“唐王朝实行以怀柔、招抚为主的边疆民族政策”可得出,实行以怀柔、招抚为主的边疆民族政策;根据材料二“还采取了积极开发边疆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可得出,推行积极开发边疆的政策;根据材料二“另外发达的中原文化对边疆民族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边疆民族向唐王朝派遣子弟求学,以及请求颁赐书籍的记载频频见于史书记载”可得出,实行宽松的文化传播政策。
(3)影响:根据材料二“另外发达的中原文化对边疆民族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边疆民族向唐王朝派遣子弟求学”可得出,有利于民族交融;根据材料二“还采取了积极开发边疆的政策”可得出,促进边疆开发;结合所学可得出,巩固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18.答案:(1)原因:有利于选贤任能(或答:改善地方吏治);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或答: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或答:安定人心);有利于维护“公天下”的局面(或答:进行国家治理、树立朝廷的权威);有利于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2)评析:“分封”与“郡县”之争,是两种国家结构形式之争;唐朝初年,民心初定,需要巩固统治;唐太宗实行开明政策,争论双方都是为皇权的实现寻找恰当的途径和手段;(任答一点即可)分封与郡县两种国家结构形式不是彼此分离的,在政治实践中往往是有机融合在一起,以寻求国家统一与地方活力二者之间的合理平衡;深化对国家结构形式的认识,有赖于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转换;(任答一点即可)必须充分认识到中国是多民族、历经多次分裂、内部发展不平衡的大国这一前提条件;大国有大国的优势,但在治理上也有特别的难处。(任答一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唐(中国)。 根据材料“自秦代以来,郡县制成为社会治理结构的基本定式”,可得出自秦以来实行郡县制的传统;根据材料“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大国,明显具有地方性与割据性”,可得出领土广阔,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和割据性;根据材料“在封建制下,通常是政治混乱的多而治理得好的少,而周天子又不能撤换不称职的诸侯国君”,可得出分封制度存在弊端;根据材料因此,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是进步的,有利于国家的治理,维护了公,可得出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 根据材料“分封制下的职位世袭,并不一定能够确保在位者的贤能,故而很难确保为民服务的责任心”, 可得出分封制度职位世袭,管理者素质无法确定; 根据材料“郡县制下的地方行政长官由于实行选举制,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 可得出郡县制管理者可以选贤任能。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题。时空是:唐(中国)。 评析:可从魏征、柳宗元等人赞成郡县制的原因和反映的社会特征进行评析。如:魏征、柳宗元等人支持郡县制、反对分封制。认为“当时天下人心未定,国家财力不足,改革制度的时机尚不成熟”及“分封制下的职位世袭,并不一定能够确保在位者的贤能,故而很难确保为民服务的责任心”主要是从历史传统的角度进行分析的,自秦以来,郡县知识成为社会治理结果的基本定式,有其原因,主要是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同时柳宗元也从分封制无法确定管理者素质的角度来证明分封制的实施弊端较大,而郡县制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这种主张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治的愿望,有利于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9.答案:(1)主要特点:①因地制宜,治理重心在天山南部;②治理制度逐渐与内地一致;③治理机构逐渐健全完善;④治理政策逐渐多元化。
解析:(1)背景:①阿古柏入侵引发新疆暴乱;②列强蚕食侵略,引发西北边疆危机;③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④清政府的支持。 历史意义: ①捍卫了国家主权,有利于国防和边疆安全,巩固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 ②实行兵屯和民屯,发展当地经济,为边疆开发和社会稳定打下了经济基础; ③左宗棠收复新疆,光复国土的壮举,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气节,凝聚了反侵略的力量。
解析:【小问1解析】主要特点:1根据材料“中央政府根据天山南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在治理新疆时都把重心放在天山南部可分析得出因地制宜,治理重心在天山南部;2根据材料“设西域都护府及所属的副校尉、丞、司马、侯、 千人等官员”可分析得出治理制度逐渐与内地一致;3根据材料“州、县机构人员齐备、分工明确,下设更低一级的乡、里等基层组织”可分析得出治理机构逐渐健全完善;4根据材料“在实施规范完备的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政策的同时,还制定实施了一些经济方面的政策”可分析得出治理政策逐渐多元化。
【小问2解析】 背景:1根据材料“晚清时期新疆最严重的暴乱是始于1865年至1877年浩罕国阿古柏匯帮的野蛮入侵”可分析得出阿古柏入侵引发新疆暴乱:2根据材料“1871年沙俄军队入侵伊犁,两个月后伊犁沦陷。英国也虎视眈此,意图瓜分中国西北”可分析得出列强蚕食侵略,引发西北边疆危机;3根据材料“左宗棠大声疾呼收复新疆势在必行”可分析得出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根据材料“最终得到了晚清政府的支持”可分析得出清政府的支持。
历史意义:1根据材料“乌鲁木齐、昌吉、呼图壁等地被收复”可分析得出捍卫了国家主权,有利于国防和边疆安全,巩固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2根据材料“开梁凿井屯田,振兴农牧蚕桑”可分析得出实行兵屯和民屯,发展当地经济,为边疆开发和社会稳定打下了经济基础;3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左宗棠收复新疆, 光复国土的壮举,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气节,凝聚了反侵略的力量。
20.答案:(1)特点:开放开明,秉持民族平等观念;手段多样、灵活;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答出一点即可)
实施方式:采用军事手段;设置行政管理机构;和亲;册封少数民族首领;进行互市。(答出四点即可)
(2)历史条件:唐朝国力的强盛;统治者对民族关系的重视;唐朝政府一系列有力得当的措施;各少数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归附与认同。(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3)认识:唐朝的民族政策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推动了民族交融;密切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疆地区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的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戎狄,朕独爱之如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放开明,秉持民族平等观念;根据材料“对于突厥等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央地区的袭扰,唐朝军队给予了坚决反击”与“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手段多样、灵活;根据材料“唐朝政府借鉴了秦汉以来的诸多经验,设置了众多羁縻府州”与“为进一步密切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唐朝政府采取了多种方式”可知,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第二小问实施方式,根据材料“对于突厥等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央地区的袭扰,唐朝军队给予了坚决反击”可知,采用军事手段;根据材料“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册封少数民族首领;根据材料“设置了众多羁縻府州”可知,设置行政管理机构;根据材料“唐朝与吐蕃和亲后”可知,和亲;根据材料“同时,与吐谷浑、突等民族的互市”可知,进行互市。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的中国。根据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戎狄,朕独爱之如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对民族关系的重视;根据材料“唐朝政府借鉴了秦汉以来的诸多经验,设置了众多羁縻府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政府一系列有力得当的措施;根据材料“为进一步密切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唐朝政府采取了多种方式”可知,各少数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归附与认同;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国力的强盛。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的中国。根据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戎狄,朕独爱之如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了民族交融;根据材料“唐朝政府借鉴了秦汉以来的诸多经验,设置了众多羁縻府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民族政策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根据材料“为进步密切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唐朝政府采取了多种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密切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根据材料“与吐谷浑、突厥等民族的互市,不仅使边疆民族地区得到了中原地区的丝织品、茶叶、粮品等生活资料,也使中原地区得到了农耕生产所需的马匹等耕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边疆地区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课时训练(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