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高一历史月考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题48分)
1.公元前3500年开始,尼罗河流域出现了几十个分立的“帕斯特”,“帕斯特”的象形文字就是一块被灌溉渠分隔开的土地。到了前3100年以后,整个尼罗河流域的“帕斯特”连接起来,形成了体系化的灌溉网。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尼罗河的定期泛滥 B.埃及初步统一的实现
C.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D.农业灌溉工具的进步
2.古代文明有着强烈的扩张性,如苏美尔人很早就从阿富汗获得青金石;古代埃及人从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地获得木材。这种特性主要缘于( )
A.农耕社会发展的需求 B.人口数量的急剧膨胀
C.神权政治的快速发展 D.国家机器的普遍建立
3.1166年,英王亨利二世颁布《克拉伦登条例》,规定王室法庭可对地方罪犯起诉和检举;自由人可越过领主法庭直接上诉国王法庭;扩大王室巡回法官的职权,使其定期视察地方村镇;并于1178年组成中央常设法庭。英王此举( )
A.摆脱了基督教会的精神控制 B.促进了西欧城市的迅速兴起
C.强化了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 D.奠定了民族国家发展的基础
4.9世纪末以后,日本的大贵族庄园主逐渐获得免交国家贡租(不输)和摆脱国家行政控制(不入)的特权。10世纪,日本的地方豪族纷纷将其土地进献给有权势的贵族和寺社,奉其为领主,自任庄管。一些领主再将庄园进献给更有权势的中央贵族,称其为本家。这使得10世纪的日本( )
A.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 B.进入幕府统治政治时期
C.武士集团势力受到挑战 D.仿效中国进行大化改新
5.有学者认为:”非洲和美洲虽然独立发展起自己的文明,但他们都经历了农业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分工引起的社会分化和统治阶级的产生,以及国家制度的建立。如果说东非和西非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伊斯兰教和阿拉伯人贸易的影响,则美洲印第安人完全是在当地农业革命的基础上,因征服和社会分化而进入文明时代,并建立国家的。”该学者意在说明( )
A.古代文明产生的多元性 B.人类历史发展具有统一性
C.美洲文明发展的独立性 D.非洲和美洲文明的同源性
6.下列有关中古时期(5~15世纪)世界区域文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西欧国家普遍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
B.西亚阿拉伯帝国实行封君封臣制和农奴制度
C.非洲先后兴起了玛雅、阿兹特克、印加文明
D.美洲印第安人独立培育出玉米、花生等作物
7.下表为东南亚海域沉船数量(单位:艘)及来源地(部分)统计表。据此可知( )
沉船编年 中国 葡萄牙 荷兰 西班牙 总计
第一期(约1480—1567年) 3 2 0 0 5
第二期(约1570—1590年) 5 3 0 6 14
第三期(约1590—1650年) 4 11 14 5 34
第四期(约1690—1730年) 3. 1. 11 1. 16
总计 15 17 25 12. 69
A.西方殖民者始终掌握着东亚贸易主动权 B.沉船的来源地折射贸易主导权变迁
C.殖民者的海上争霸活动摧毁了商业贸易 D.英国凭借武装帆船获得海洋控制权
8.自然神论是17到18世纪的英国和18世纪的法国出现的一种哲学观点。这一思想认为上帝创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规则,在此之后上帝并不再对这个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自然神论的出现( )
A.意在对抗启蒙运动 B.否定宗教存在的必要
C.推动宗教改革兴起 D.深受近代科学的影响
9.玻利瓦尔回忆说,他在留学欧洲时,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使他“想到了我国的奴隶制,想到了解放祖国的人可能赢得的光荣”。作为案例,这表明法国的革命斗争( )
A.动摇了法国在拉美的殖民统治 B.推动了拉美民族民主意识的增长
C.为墨西哥民族革命奠定了基础 D.削弱了葡萄牙对拉丁美洲的控制
10.1760年前后,英国贵族地主阶级中掀起“忠君爱国”的王政思潮。托利党领袖博林·布洛克反对“篡权”的内阁与政党,主张“党派是一种政治罪恶”,君主才是“人民的中心”。在此思潮影响下,乔治三世扩大君主权力。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两党竞争十分激烈 B.宪政道路曲折复杂
C.启蒙运动影响微弱 D.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11.19世纪30年代,当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接近尾声、在法国大规模展开之时,德国才刚开启步伐。至19世纪末,德国利用电能、内燃机和合成化学的优势,使工业年均增长率已达6.4%,远超英、法两国;至20世纪初,德国在煤、钢产量、铁路里程等方面都超过英、法,成为欧洲第一经济强国。该材料表明( )
A.英法社会经济日益衰退 B.工业发展区域失衡的问题凸显
C.科技创新影响经济发展 D.后发国家在工业化中更具优势
12.巴黎公社废除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官僚机构,对所有公职人员实行全面的普选制和撤换制。公社将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协作社接管,由工人直接参加企业管理。此外,公社还将土地归还农民,免除农民的战争负担。由此可知,巴黎公社( )
A.意在构建工农联合政府 B.开辟了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C.属于新型无产阶级政权 D.践行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原则
13.《柏林会议关于非洲的总议定书》一经签字,俾斯麦立即通知各国:德国在东非占领的地区为德国殖民地。西班牙也乘机宣布占领了里奥德奥罗,即今天西撒哈拉的南部。柏林会议结束时,列强在名义上已占领非洲25%的土地。这说明柏林会议( )
A.加快了列强瓜分非洲的步伐 B.确立了德国在非洲的殖民霸权
C.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D.激化了列强在非洲争夺的矛盾
14.19世纪70年代以后,拉丁美洲的经济虽有增长,但各国基本都依靠一、二种供出口的作物或矿物,导致经济发展受国际市场需求的影响难以稳步的发展。这种状况( )
A.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B.源于西方殖民统治的历史
C.加剧了独立道路的艰巨性 D.有利于区域内的经济交流
15.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的斗争愈加激烈,纷纷出台了提高进口关税的政策和奖出限入的措施。究其原因主要是( )
A.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 B.各国垄断组织的出现
C.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 D.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16.苏俄国内战争期间,苏俄大批工人纷纷从城市逃往乡下,成为搞粮食投机的“背口袋的人”,居民的口粮大部分要靠“背口袋的人”来供应。从1918年末到1919年,“背口袋的人”对城市和工人居民点的粮食供应,在产粮省份占总量的58%,在缺粮省份占总量的65.2%。这说明( )
A.苏俄粮食短缺得到了解决 B.经济政策不符合时局需要
C.巩固了城乡之间工农联盟 D.推动了新的经济政策出台
17.20世纪30年代,在埃塞俄比亚反抗意大利侵略斗争时,众多亚非拉国家建立了“保卫埃塞俄比亚委员会”,除举行群众示威游行外,还努力筹集资金、药品和粮食以支援埃塞俄比亚。此外,亚非拉三洲的黑人也积极参加“义勇军”。这反映出当时( )
A.反殖民斗争形式的多样性 B.亚非拉民族独立意识开始觉醒
C.民族独立斗争水平的提升 D.世界性的民族解放洪流已形成
18.造成下图中两次明显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
1884~1974年全球货船航运费率变化示意图
A.国际局势的剧变 B.技术变革的推动 C.全球治理的加强 D.自由贸易的发展
19.随着日、欧两强与中国、南斯拉夫等国在两大阵营中形成离心之势,以及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反霸高潮兴起,两大阵营的对抗逐步演化为美苏两国的全球霸权之争。可以说,冷战时代的两极均势是各种力量的交叉、弥散与界线的模糊。这说明( )
A.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趋势 B.两极均势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C.美苏冷战加速两极格局的瓦解 D.国际政治多极化格局逐渐形成
20.美国民意测验机构盖洛普曾针对“越南战争是否是个错误”,对美国普通民众进行调查,调查统计结果如图。据此可知( )
A.美国民众漠视越南战争 B.冷战形势逐渐趋于缓和
C.民众反思战争日益加深 D.越南战争符合美国利益
21.1981年5月,弗朗索瓦.密特朗当选法国总统后,标榜要建立“法国式的社会主义”,其中经济政策方面的核心要求是在保留私有制的同时,扩大国有化和计划经济。这反映了当时的法国( )
A.政治体制发生质变 B.削减“福利国家”的规模
C.加强国家干预经济 D.逐步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22.20世纪80年代,匈牙利领导人卡达尔表示:“民主是我国政治制度的本质。它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我们希望在不改变基本社会结构的前提下,加强匈牙利民主的各个方面。”这表明卡达尔认识到要( )
A.改革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 B.巩固计划经济体制
C.推动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 D.实现国家独立自主
23.20世纪30年代,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拉美投资的主体。之后,拉美国家逐渐增加对经济活动的参与,接管了先前由外国人控制的公共事业、铁路以及自然资源,但外国资本在一些初级产品中仍占有重要地位。战后,外国资本更是被拉美国家工业中的新机遇所吸引,持续加大投入。材料表明,拉美国家( )
A.初级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具有垄断地位 B.经济健康发展受自然资源条件的制约
C.政府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D.在世界经济体系中长期处于依附地位
24.由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来,中国已经先后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在多个领域构建了不同形式的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表述多次被写入联大决议,以及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决议或宣言中。这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A.已从中国倡议扩大为国际共识 B.可以展现中国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C.成为现代中国外交政策出发点 D.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捍卫自由贸易
二、非选择题(共4题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
材料二
1500年以后欧洲对外主要商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主要文明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6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会,重新瓜分势力范围,调整列强之间的关系。和会建立了凡尔赛体系,并筹建国际联盟,作为维护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工具。与此同时,美日两国的崛起和争斗冲击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并使远东和太平洋的局势日益紧张。为解决该区域列强之间的矛盾,战胜国又召开华盛顿会议,在承认美国优势的基础上,就拆散英日同盟、限制海军军备和解决中国问题等达成协议。由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正式建立。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
二战胜利留下的最宝贵的遗产,就是在战争后期发表的《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几个国际文书基础上建立的、以《联合国宪章》为最高国际准则的战后国际秩序(雅尔塔体系)。《联合国宪章》规定的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和不干涉内政等,均已成为公认的国际法准则,是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基准。然而,二战结束后不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就对苏联发动了冷战。随后,美苏争霸加剧了冷战,并将其延续了四十多年之久。其间,美国在亚洲先后发动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冷战结束后,美国又接连发动或介入、推动了波黑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和利比亚战争等。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妄图建立美国治下的单极世界秩序。但是,正如基辛格在他的《世界秩序》一书中所说,包括中国、俄罗斯在内的所有非西方国家从来没有承认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导的霸权秩序。
——摘编自钱文荣《战后国际秩序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联能否成为材料一中提到的“维护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工具”?并阐述理由(只做判断,没有理由不给分)。(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以《联合国宪章》为最高国际准则的战后国际秩序形成的原因。(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的相同之处。(4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6—19世纪中期,埃及是奥斯曼帝国的自治行省。1864年,英法等国相继在埃及成立银行,并从农民手中低价收购棉花或强行夺取土地。1875年,英国购买苏伊士运河44%的股票并获得了在运河区驻军的权力。1876年,埃及政府因无力偿还高额贷款,宣布财政破产。债权国英国和法国开始直接掌控埃及国家经济大权。1878年,埃及成立“欧洲内阁”,总督成为英法的傀儡。1879年,埃及成立“祖国党”,提出埃及独立,民族主义运动不断高涨。1882年,英国以镇压埃及民族主义运动为名义,宣布占领埃及。
——摘编自王泰、任钰《19世纪埃及与现代世界体系的历史互动》
材料二
1956年,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为此,英国联合法国和以色列向埃及发起攻击。美国公开指责英、法,并运用金融和石油向英国施压。苏联向埃及提供外交支持。此外,中国还拿出2000万瑞士法郎的现汇赠予埃及。最终,英国宣布停火,苏伊士运河战争结束。英国依据联合国的提案,从运河撤军,完全撒出埃及领土。
——摘编自吕桂霞《苏伊士运河与大英帝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法对埃及殖民侵略的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危害。(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埃及能够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8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英国人是旧瓶装新酒的高手,成功地让一个资本统治的国家,维持了封建正统性。1750年的英国,家境殷实,发财心切,被拿破仑戏称为“店小二的民族”。第一次工业革命,既无高精尖技术,也无顶层设计。“店小二”的逐利本能,指向“廉价与简单”。他们的利益诉求,直接影响议会。此外,英帝国庞大的国际贸易流、收支流、投资流、移民流,锻造了其国际支配能力。回过头来看,海外贸易与殖民战争,才是英国经济腾飞的点火器。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变成“世上唯一的工厂、唯一进出口大国、唯一全球帝国,因此也是世界唯一的海军强权,唯一拥有世界政策的国家”。
——摘编自赵一凡《英国现代化奇迹》
根据材料,围绕“工业革命与英国”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12分)
2024年6月高一历史月考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题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D A B D B D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A B B D C A A C
题号 21 22 23 24
答案 C A D A
1.【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推知,尼罗河流域的“帕斯特”由分立到连接,是因为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具有强大的组织能力,才能建立体系化的灌溉网,故选B项;尼罗河一直定期泛滥,与“帕斯特”是否连接关系不大,排除A项;土地私有制发展会推动土地的分散占有,不利于体系化灌溉网的出现,排除C项;据所学农业灌溉工具的进步可以推动土地生产效率的提高,但不能推动土地由分立到连接起来,排除D项。
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当时苏美尔人和古代埃及人都处于农耕社会阶段,两种文明的扩张性,都是基于农耕社会下的发展需求,故选A项;据材料“如苏美尔人很早就从阿富汗获得青金石……获得木材”可知,苏美尔人、埃及人的扩张是为了获取青金石、木材等农耕经济发展需要的东西,排除B项;神权政治的快速发展属于政治方面的内容,材料强调农耕社会发展的需求,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古代埃及和古代西亚,不能代表当时所有国家的情况,不能直接得出国家机器“普遍建立”,排除D项。
3.【答案】D【解析】据材料“规定王室法庭可对地方罪犯起诉和检举”“扩大王室巡回法官的职权”“1178年组成中央常设法庭”可知,英王的做法有助于削弱地方领主的权力,加强王权和国家的统一,从而为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故选D项;“摆脱了基督教会精神控制”的表述与史实不符,基督教会在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排除A项;西欧城市兴起主要是封建经济尤其是工商业的繁荣的促进,英王此举与西欧城市的迅速兴起无必然联系,排除B项;英王此举削弱了地方封建主的势力,弱化了封君封臣关系,排除C项。
4.【答案】A【解析】据题干内容可知,在10世纪的日本,地方豪族将其土地进献给有权势的贵族和寺社,奉其为领主,自任庄管,同时,一些领主再将庄园进献给更有权势的中央贵族,称其为本家,在此种情况之下,由于大庄园享有“不输”和“不入”的特权,该做法会对中央集权产生一定的冲击,从而使得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故选A项;据所学可知,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是在12世纪末,排除B项;题干内容述及了“大贵族庄园主”、“地方豪族”、“中央贵族”等社会阶层,并没有述及武士集团,排除C项;题据所学可知,日本“大化改新”发生在646年,排除D项。
5.【答案】B【解析】据材料“他们都经历了农业的产生……国家制度的建立”可知,非洲和美洲独立发展起自己的文明,却都经历了原始农业的产生、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阶级产生及国家形成,即人类历史发展具有统一性,故选B项;
古代文明产生的多元性表现在: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在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欧洲巴尔干半岛和爱琴海地区,排除A项;美洲文明发展的独立性与“非洲和美洲虽然独立发展起自己的文明……国家制度的建立”不符,排除C项;非洲和美洲文明的同源性“非洲和美洲虽然独立发展起自己的文明”不符,且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排除D项。
6.【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所学可知,美洲印第安人独立培育出玉米、花生等作物,D项正确;A项中“普遍”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中古时期欧洲实行封君封臣制和农奴制度,排除B项;美洲先后兴起了玛雅、阿兹特克、印加文明,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B【解析】据图表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沉船数量与该国在此地的经济贸易活跃度呈正相关;第一期时,明朝政府从初期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到后期逐渐放松,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所以从沉船数量上印证了明朝对该地的经济主导。第二期时,西班牙沉船数量最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19年航海家麦哲伦受西班牙王室的支持开始环球航行,1521年到达菲律宾群岛,并在东南亚地区建立殖民据点,这印证了此时西班牙对该地的经济主导。第三期的突出表现是荷兰和葡萄牙沉船数量遥遥领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荷兰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并且建立了垄断性的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逐渐成为世界范围的商业殖民帝国。第四期时,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数量暗示了其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沉船的来源地折射贸易主导权变迁,故选B项;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之前,西方殖民者没有建立贸易主导权,排除A项;据材料分析可知,沉船数量反映的是贸易的活跃度,并非战争带来的破坏,排除C项;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英国的海上力量指其强大的海军力量,且材料中没有英国的相关数据,未反映英国的海上力量,排除D项。
8.【答案】D【解析】据材料“17到18世纪的英国和18世纪的法国”“上帝……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及所学知识可知,近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物理学、天文学和生物学的进步,揭示了自然界的许多规律和现象。这些科学发现使得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上帝与自然界的关系,进而产生了自然神论这样的哲学观点。自然神论强调上帝在创造世界之后不再干预,实际上是对自然界自身规律和理性的肯定,这与近代科学的发展是一致的,故选D项;启蒙运动强调理性、科学和自由,而自然神论虽然强调了自然的规律和理性,但它并没有直接针对启蒙运动进行对抗。自然神论的出现更多的是对宗教教义的一种新的解释,而不是对抗启蒙运动,排除A项;自然神论仍然认为上帝是宇宙的创造者,只是上帝在创造世界之后不再干预其发展,排除B项;宗教改革在十六世纪已经开始,排除C项。
9.【答案】B【解析】玻利瓦尔在留学欧洲时,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使他“想到了我国的奴隶制,想到了解放祖国的人可能赢得的光荣”,这说明拿破仑的加冕称帝唤醒了玻利瓦尔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拉美民族民主意识的增长,故选B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法国在拉美的殖民统治被动摇的情况,而是强调法国革命斗争对玻利瓦尔等拉美民族意识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法国革命斗争对玻利瓦尔的影响,并没有提及墨西哥或墨西哥的民族革命,也没有提及葡萄牙对拉丁美洲的控制被削弱的情况,排除C、D两项。
10.【答案】B【解析】题干描述了英国贵族地主阶级中掀起 “忠君爱国”的王政思潮,并导致了乔治三世扩大君主权力。这实际上反映了英国在宪政道路上遇到的挑战和复杂性,即尽管英国已经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君主与议会之间的权力斗争和平衡仍在进行中,显示了宪政道路的曲折复杂性,故选B项;题干中虽然提到了托利党领袖的观点,但并没有直接表明两党之间的竞争状况,尤其是没有说明竞争是否“十分激烈”,排除A项;题干主要讨论了英国内部的政治思潮和权力斗争,而没有涉及启蒙运动在英国的影响,且启蒙运动对欧洲影响深远,排除C项;题干并没有关于阶级矛盾的描述,也没有证据显示当时英国的阶级矛盾达到了“异常尖锐”的程度,排除D项。
1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初期,德国工业化进程远远落后于英、法两国,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利用电能、内燃机和合成化学等优势,促使社会经济增速不仅远超英、法,而且其工业水平也超过英、法,成为欧洲第一强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积极提高科技水平,最终实现对英、法的反超,这反映出科技创新影响经济发展,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德国发展速度过快,超越英、法,并不代表英、法经济出现衰退,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与工业发展区域失衡问题无关,排除B项;后发国家在工业化中更具优势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
12.【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对所有公职人员实行全面的普选制……由工人直接参加企业管理”可知,巴黎公社它是普遍民主制的无产阶级自治形式,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故选C项;巴黎公社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工农联盟,没有争取到广大农民的支持,排除A项;开辟了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是1917年的十月革命,排除B项;巴黎公社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排除D项。
13.【答案】A【解析】据材料“柏林会议结束时,列强在名义上已占领非洲25%的土地”并结合所学可知,柏林会议一定程度上协调了列强在非洲的关系,会后,德国、西班牙等西方殖民国家对非洲殖民速度加快,故选A项;从材料中看不出柏林会议确立了德国对非洲的殖民霸权,且该说法与实际情况不符,排除B项;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已控制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柏林会议推动了这一进程,排除C项;柏林会议协调了列强对非洲争夺的矛盾,一定程度上协调了列强在非洲的关系,排除D项。
1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拉丁美洲的经济虽有增长……出口作物或矿物”可得出材料反映出拉丁美洲民族经济有所发展,但以出口原料为主,这是因为西方殖民统治时期,发展单一的种植园经济,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滞后,沦为了世界市场的原料产地,故选B项;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只能说明拉美经济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无法说明拉美经济难以稳步发展,排除A项;19世纪前期,拉丁美洲已经独立,排除C项;材料强调拉美经济发展的局限性,与区域经济交流无关,排除D项。
15.【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垄断资本主义形成,逐渐开始实行以保护垄断资本利益为目的的外贸政策,故选B项;两大军事集团对立是资本主义的各国竞争的结果,最终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排除A项;经济危机爆发是在1929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世界殖民体系建立是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结果,排除D项。
16.【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苏俄国内战争期间,粮食供应困难,无法保障城市和工人居民的正常需要,容易激化社会矛盾,急需新的经济政策出台,故选D项;据材料“居民的口粮大部分要靠‘背口袋的人’来供应”可知,苏俄粮食短缺没有得到解决,排除A项;苏俄国内战争期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障了战争的胜利,符合当时时局的需要,排除B项;粮食短缺情况不利于巩固城乡之间工农联盟,排除C项。
17.【答案】C【解析】据材料“众多亚非拉国家建立了保卫埃塞俄比亚委员会”“亚非拉三洲的黑人也积极参加义勇军”可知,在埃塞俄比亚反意斗争中,广大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也予以积极支援,这反映出当时民族解放斗争出现国际联合的趋势,即民族独立斗争水平得到提升,故选C项;
反殖民斗争形式包括:武装斗争、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等,材料反映的是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对埃塞俄比亚反侵略斗争的支援,这与反殖民斗争形式多样无关,排除A项;19世纪中后期,亚非拉民族独立意识已开始逐步觉醒,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埃塞俄比亚反侵略斗争,二战后世界性的民族解放洪流才逐渐形成,排除D项。
18.【答案】A【解析】据“1884~1974年全球货船航运费率变化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两次明显变化的时段大致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此时国际局势紧张,造成全球货船航运费率急剧上涨,故选A项;技术变革通常会导致货船航运费率下降,与图中信息不符,排除B项;据图中时段和所学可知,此时全球局势动荡,全球治理并未得到加强,贸易发展受到阻碍,排除C、D两项。
19.【答案】A【解析】结合材料“是各种力量的交叉”可知在冷战时期,各种力量已经崛起,彼此交叉,说明两极格局中暗含多极化趋势,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殖民地纷纷独立,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并不是两极均势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发生于1947—1991年,两极格局存在于1955—1991年,所以美苏冷战加速导致了两极格局的确立,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多极化是一种趋势,还未成为一种格局,排除D项。
20.【答案】C【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美国)。从图表中可以看出,自1965年至1973年的调查显示,美国民众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越战是错误的,1973年接近60%,说明从1961年开始的越战引发了美国民众越来越大的关注与反思,C项正确;关于“越南战争是否是个错误”,美国普通民众作出表态的比例高于不知道的民众,说明美国民众还是比较关注越南战争的,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冷战形势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越南战争是否符合美国利益,排除D项。故选C项。
21.【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题干描述的是1981年弗朗索瓦.密特朗当选法国总统后的经济政策,他主张在保留私有制的同时,扩大国有化和计划经济,这表明他希望通过政府干预来调控经济,故选C项;该题目并不反映法国政治体制的质变,而是经济政策的调整,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排除A项;密特朗的这种政策并未削减“福利国家”的规模,而是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排除B项;虽然密特朗的这一政策主张社会主义,但他并没有改变法国的私有制,也没有表明要法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排除D项。
22.【答案】A【解析】据材料“我们希望在不改变基本社会结构的前提下,加强匈牙利民主”可知,卡达尔希望不改变基本社会结构,说明他是希望对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进行改革,故选A项;据材料“民主是我国政治制度的本质”可知,其强调改革政治,而没有提到经济体制,排除B项;据材料“我们希望在不改变基本社会结构的前提下”可知,其没有推行政治多元化,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匈牙利本身就是独立国家,排除D项。
23.【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拉美投资的主体后,虽然拉美国家对经济活动参与度提高,但外国资本在一些初级产品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并且持续投资,这说明拉美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长期处于依附地位,故选D项;由“外国资本在一些初级产品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可知拉美国家的初级产品并不具有垄断地位,排除A项;材料强调拉美的经济发展受到外国资本的影响,并不是自然条件的限制,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资源配置的方式,无法得出政府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结论,排除C项。
24.【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了2013年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从一国提倡到多国认同,“多次被写入联大决议”“以及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决议或宣言”可见该理念得到世界的认可,故选A项;材料能体现中国的首倡,但后续发展中得到了其他国家的认可,故中国大国形象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中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排除C项;在应该风险挑战中应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而非各自为政实行自由贸易,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共4题52分)
25.【答案】
(1)特点:最早起源于大河流域;形成东亚的中国、南亚的印度、西亚两河流域、北非的埃及、欧洲的希腊罗马等几个文明中心;文明范围不断扩展;主要分布在自然地理条件相对优越、气候相对适宜的地区;不同文明基本独立发展,但彼此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和影响。(任答出三点6分)
(2)趋势:由相对隔绝、独立发展到走向整体、密切联系。(2分,需答出变化)
原因: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近代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的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任答出二点4分)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于自然地理条件相对优越、气候相对适宜的西亚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这些大河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文明范围不断扩展,不同地区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和影响。
(2)第一小问趋势,据材料一“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和材料二“1500年以后欧洲对外主要商路”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地开始建立广泛的直接联系,在人类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是世界历史形成的重要环节,人类历史由相对隔绝、独立发展到走向整体、密切联系。第二小问原因,古代文明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近代以来,新航路开辟推动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西欧国家通过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扩张,使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发展,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6.【答案】(14分)
(1)选择一:能。国联是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成立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选择二:不能。国联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发生,英法则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4分)(只做判断,没有理由不给分,任选一种,理由4分,只有理由没有判断扣1分。)
(2)原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文书的发表;美苏等大国的合作;对德、日等法西斯的惩处;世界和平运动的高涨;人们对二战的反思。(任答出三点6分)
(3)相同之处:①都带有强权政治色彩(霸权政治秩序);②都是战争的产物,以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③都调整了国际关系,建立国际新秩序(都暂时协调了各国的关系,出现了相对稳定的状态);④都以召开国际会议的方式,通过缔结一系列条约建立国际新秩序。(任答出两点4分)
【解析】
(1)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开放性表现在判断上,考生可以选择能成为,也可以选择不能成为,关键是考查考生能够自圆其说的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要注意只做判断不阐述理由将不能得分。如果考生选择能成为维护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工具,则需要从国联的性质和宗旨角度去阐述,即国联是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成立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如果选择不能维护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工具,则根据国联在具体行动中的原则和主导国家的角度去阐述,即国联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发生,同时英法则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2)以《联合国宪章》为最高国际准则的战后国际秩序是雅尔塔体系,由材料二“二战胜利留下的最宝贵的遗产”可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由材料二“战争后期发表的《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几个国际文书”可得,《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文书的发表;雅尔塔体系是以美苏为主导的,建立在处置战败的法西斯侵略国家基础之上的,所以其原因还包含美苏等大国的合作以及对德、日等法西斯的惩处;结合所学二战后的史实可知,世界和平运动的高涨和人们对二战的反思也是重要原因。
(3)从两个体系建立的背景、方式、内容和结果及特点角度对比并思考作答。具体来说,从其特点看,二者都带有强权政治色彩(霸权政治秩序);从其背景看,都是世界大战的产物,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为主要目标;从其内容和结果看,都调整了国际关系,建立国际新秩序(都暂时协调了各国的关系,出现了相对稳定的状态);从建立方式看,都以召开国际会议的方式,通过缔结一系列条约建立国际新秩序。
27.【答案】(14分)
(1)方式:经济剥削(若答“成立银行,掠夺原料,侵占土地,进行资本输出”等具体方式也可);政治压迫(若答“扶持傀儡政权,掌控埃及国家经济大权”也可);军事干涉(若答“直接驻军,镇压民族独立运动”也可)。(2分,答对其中二点即可)
危害: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各国的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激化了埃及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4分,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2)原因:埃及民族民主意识增强;二战后英国衰落;美苏争夺世界霸权;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联合国的推动。(4分,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影响:维护了埃及的国家主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鼓舞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提高了新兴独立国家的国际地位;推动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4分,答对其中二部点即可)
【解析】
(1)第一小问方式,由材料一“成立银行”、“掠夺原料”、“侵占土地”、“高额贷款”等信息,可得经济剥削;若答“成立银行,掠夺原料,侵占土地,进行资本输出”等具体方式则没有做到概括,也可得部分分数;由材料一“扶持傀儡政权”、“掌控埃及国家经济大权”等信息可归纳为政治压迫;若答“扶持傀儡政权,掌控埃及国家经济大权”则等于没有概括,也可得分;由材料一“直接驻军”、“镇压民族独立运动”则可以归纳出军事干涉;若答“直接驻军,镇压民族独立运动”也是没有概括,但可得分。 第二小问危害,由于前面的侵略方式是从政治、军事和经济等角度分析的,所以其危害也应该从政治和经济角度分析。具体来说,在经济上,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各国的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在政治上,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激化了埃及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
(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埃及自身、英国自身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和联合国几方面来分析作答。具体来说,埃及方面,由材料二中的“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可得,埃及民族民主意识增强。英国方面,结合所学二战后英国的国际地位可得,二战后英国衰落。国际方面,由所学可得,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由材料二中的“中国还拿出2000万瑞士法郎的现汇赠予埃及”可得,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从联合国方面,由材料二中的“国依据联合国的提案,从运河撤军,完全撒出埃及领土”可得,联合国的推动。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可以从对埃及、对亚非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对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及世界殖民体系的角度分析作答。具体来说,对埃及,维护了埃及的国家主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对亚非拉地区,鼓舞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对新兴民族独立国家,提高了新兴独立国家的国际地位。对殖民体系,推动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28.【答案】(12分)
论题:工业革命是英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2分)
阐述:“光荣革命”后,英国国内政局稳定,君主立宪制度在英国不断发展,资产阶级的统治也日益加强,这为工业革命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中世纪后期,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并通过圈地运动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农产品、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此外,英国的海外殖民扩张与掠夺、贩卖黑奴等,也为英国积累了雄厚的原始资本、培育了广阔的国内外市场、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原材料;中世纪后期,英国工场手工业也获得快速发展,为工业革命积累了大量的技术与丰富的经验,加之英国本土煤、铁资源的丰富,以及政府对发明创造的奖励,推动了英国社会技术革新的热情。面对日益扩大的海外市场需求,英国厚积薄发,最终爆发第一次工业革命,实现了社会质的发展。(8分)
总之,18世纪中期的英国,不仅具备了技术创新与变革的各方面客观条件,而且也有技术革命的现实要求。工业革命是英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2分)
(也可以从“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等角度阐述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首先,据材料“第一次工业革命,既无高精尖技术,也无顶层设计”、“回过头来看,海外贸易与殖民战争,才是英国经济腾飞的点火器”并结合所学,可以拟定论题“工业革命是英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次,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围绕以下方面进行阐述:英国君主立宪制度为工业革命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圈地运动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农产品、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英国的海外殖民扩张与掠夺、贩卖黑奴等,也为英国积累了雄厚的原始资本、培育了广阔的国内外市场、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原材料;英国工场手工业获得快速发展,为工业革命积累了大量的技术与丰富的经验;日益扩大的海外市场需求等。最后,末尾要附上总结性的语言(小结),以升华所拟定的论题,如18世纪中期的英国,不仅具备了技术创新与变革的各方面客观条件,而且也有技术革命的现实要求。工业革命是英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等。
第 页,共 页
试题资源网-凸飞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第 17 页,共 17 页
试题资源网-凸飞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