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单元培优练(答案)--2024-2025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单元培优练
创新应用练
1.(2024江苏海安检测)中国秦朝修建了连通全国的驰道和直道,波斯帝国境内也有几条重要的驿道,这些大道沿途的驿站均备有马匹供信使使用。古代世界大国的这种做法(  )
A.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B.确保了帝国统治的长治久安
C.成为帝国扩张的有力工具
D.有利于国家政令的及时传递
2.(2024江苏常州检测)从隋至元“大运河线路的延长以及从人字形到南北贯通的一字形的改变,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中国南北的距离,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发展(  )
A.解决了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
B.带动沿岸出现新的生产关系
C.影响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
D.连接南北区域促进文化趋同
3.(2024江苏镇江高二检测)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武装商船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自1571年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开通后的20年间,平均每年有150吨白银运到马尼拉,这些白银也基本流入了中国。材料表明马尼拉大帆船航线(  )
A.初步形成了全球交通网络
B.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C.加强了地区间的贸易往来
D.直接推动中国外贸的发展
4.(2022江苏泗洪高三调研)在使用传统交通工具的时代,陌生男女同处某一交通工具内的情况是很少见的。近代以来,随着轮船、火车和公共汽车的相继传入,男女同处一个公共空间的情况越来越多,人们从开始的忧虑、防范,逐渐过渡到习以为常。这反映出(  )
A.民众出行方式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
B.大众交通运输工具的层次性日益突出
C.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了人们的社会观念
D.近代交通运输扩大了人们的私人空间
5.(2023江苏徐州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统一以前,中国南北方曾长期处于阻隔的状态,南北对立、中央与地方的对立都十分严重。统一之初,旧陈的中心地带吴会地区就发生过大规模的叛乱。炀帝曾驻守扬州,对江南的富庶有深切的感受,他意识到:只有在长江与黄河之间开辟一条新的运输水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安、洛阳两都的粮食与其他物资的供应问题,并促进南北经济交流。由于北方边境不宁,隋朝经常屯兵数万以备边,这些军队的供给仅靠屯田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中原和江淮地区粮饷供给。随着帝国大一统的形成,开通南北水道交通已经成为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摘编自邵金凯《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述论》
材料二 在没开运河之前,所有从大西洋到地中海的航运都要绕道直布罗陀海峡,有三千千米的航程,西班牙政府控制着直布罗陀海峡,对过往船只课以重税;航运还经常受到海盗的威胁。修建一条连接大西洋到地中海的运河是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夙愿,这个夙愿一直到路易十四时期才得以实现。1666年国王批准了米迪运河方案。运河的第一部分是私人投资的水库和灌溉水渠、第二部分是国家投资修筑的主航道,第三部分是港口建筑工程。米迪运河在建成后的两百年里承担着主要的货运任务,直到19世纪后期才衰败下来。1996年米迪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摘编自李博《法国路易十四王朝的
荣耀——米迪运河》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凿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米迪运河修建的背景和意义。
真题实战练
6.(2022海南卷)敦煌悬泉置遗址(驿站)出土的汉简记载,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人、传马40匹和传车10多辆。在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简文中有“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的记录。这反映了(  )
A.亭传邮驿是古代官方的交通机构
B.丝绸之路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C.边疆稳定是基层治理的有效成果
D.道路畅通是政令统一的重要基础
7.(2022全国乙卷)1879年,德国杜伊斯堡成为世界最大内河港口,输入矿砂和粮食,输出煤和钢铁制品。1900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  )
A.已经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
B.航运业的发展助长其海外扩张
C.海上实力飞跃源于蒸汽机的改进
D.共和政体确立推动经济飞速发展
8.(2021浙江6月选考)1910年,上海某刊载:“一车辟易人百千,双轮足值价万钱。汽声呜呜向前进,按机四顾心雄然。未过泥城尘似烟,忽来马路灰扑天。……行路难,行路难,逢窄路,真可骇。”据此判断,材料中的这种交通工具是(  )
A.由英国人最早发明  
B.上海新推出的公共交通工具
C.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标志
D.以内燃机为动力的运输工具
9.(2020浙江7月选考)近代有报章载,沪上“西人每于闲暇时,喜乘铁轮小车,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其行如风,较马车尤迅疾,然须练习多时,方能疾趋”。下列项中与“铁轮小车”相关的信息是(  )
A.机械牵引的新式交通工具出现
B.20世纪初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
C.标志着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起步
D.人们的生活方式由此发生根本性改变
10.(2023全国甲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农奴制改革前,俄国铁路建设较为缓慢。1855年,俄国铁路总长度仅为980俄里。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政府又制定了一系列时政和行政管理措施,并为私有铁路公司作为建设资金的股票和债券提供5%的收入担保。1870—1880年,俄国政府将境外发行债券中约6亿卢布入账政府的专项铁路建设基金,以用于购买私有铁路公司的债券、股票等。19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政府全面收购私有铁路公司,统一运价。随着帝国主义在远东地区矛盾的加剧,90年代俄国铁路修建的重心转向中亚、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至90年代末,铁路长达5万多俄里。
——摘编自张广翔、逯红梅《19世纪下半期俄国私有
铁路建设及政府的相关政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后半期俄国铁路建设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农奴制改革对铁路建设的影响。
1.D 解析 从题干中可看出,无论是中国秦朝的驰道和直道,还是波斯帝国的驿道,其共同的特点是沿途驿站均备有马匹供信使使用,这便于国家政令的及时传递,D项正确;题干中交通设施的建设其作用主要集中于国内,而非国外,故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修建大道一定程度上存在劳民伤财的状况,处理不得当可能会激化阶级矛盾,不一定会确保帝国统治的长治久安,如秦朝二世而亡就是典型事例,B项错误;题干中的交通设施建设其作用集中于国内,而非用于帝国的扩张,C项错误。
2.C 解析 由材料“大运河线路……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可知,大运河促进了南北交流与发展,促成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C项正确;大运河的开通主要是为了缓解南北交通运输压力,无法解决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大运河带动沿岸出现新的生产关系,排除B项;不同地域的文化不可能因为大运河而趋同,排除D项。
3.C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加强了墨西哥与菲律宾这两个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C项正确;仅据这条航线看不出全球交通网络的发展状况,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这条航线并未到达中国,未能直接推动中国外贸发展,排除D项。
4.C 解析 由材料中的“随着轮船、火车和公共汽车的相继传入,男女同处一个公共空间的情况越来越多”“人们从开始的忧虑、防范,逐渐过渡到习以为常”等信息可知,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了人们的社会观念,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民众出行方式更新的速度,排除A项;大众交通运输工具的层次性日益突出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近代交通运输扩大了人们的公共空间而非私人空间,排除D项。
5.参考答案 (1)目的:镇压南方叛乱;保证两都物资供应;满足北方军事需要;巩固统一(加强南北交流)。
有利条件: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春秋战国时期已有运河和水系;古代水利建设的技术积累。
(2)背景:商品经济发展;法国专制统治的建立;西班牙征税;海盗威胁;民众的要求与支持。
意义:促进农业发展;促进商贸繁荣;加强了法国东西交流;保留了文化遗产。(任答三点)
6.D 解析 据材料“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可知,汉代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为此设置了一系列的驿站和类似的管理机构,以便确保国家政令在基层的畅通,故D项正确;亭传邮驿是古代的文书传递系统,排除A项;丝绸之路是当时民间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排除B项;边疆稳定是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治理的结果,基层治理主要针对的是地方乡里组织,排除C项。
7.B 解析 据材料“1900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的航运业迅速发展,使其既需要对外殖民扩展,也能够支撑其对外殖民扩张,其船队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B项正确;据所学,19世纪中后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经济虽发展迅速,但与英国仍有差距,达不到“世界工厂”的地位,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德国之所以发展迅速,主要是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契机,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发明是电和内燃机,而非蒸汽机,排除C项;据所学,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规定德国实行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而非共和政体,排除D项。
8.D 解析 材料中的交通工具是汽车,是以内燃机为动力的运输工具,故D项正确;汽车由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排除A项;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电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广泛应用共同组成中国交通事业的现代化,材料只是一种交通工具,且没有广泛应用,排除C项。
9.B 解析 据材料“喜乘铁轮小车,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其行如风,较马车尤迅疾,然须练习多时,方能疾趋”可知,“铁轮小车”指自行车,20世纪初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故B项正确;“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说明其依靠的是人力而非机械牵引,排除A项;材料中骑乘自行车的是西方人,并且自行车也不可能标志着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起步,排除C项;自行车的出现主要是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并未造成人们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排除D项。
10.参考答案 (1)特点:政府主导并高度重视;从支持私有铁路发展到实现国有化;铁路建设重心从欧洲转移到中亚和远东地区;得益于农奴制改革的推动;铁路建设速度快,成就显著。
(2)影响:废除农奴制,农民获得一定人身自由,为铁路建设提供劳动力;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为铁路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铁路建设提供相当物质基础;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为铁路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第 页,共 页
试题资源网-凸飞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第 4 页,共 4 页
试题资源网-凸飞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单元培优练(答案)--2024-2025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