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2024-2025学年 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课时训练
一、单选题
1.甲午战争之前,列强在华投资总额不过2亿3亿美元,可甲午战争后到1902年,各国对华投资总额已达15亿美元,比甲午战前增加了3~6.5倍。这主要是因为( )
A.列强对华侵略的主要方式发生变化
B.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大量增多
C.列强的对华侵略深入中国内地
D.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曾国藩、李鸿章等人认为,太平军借用了西洋的军事技法,因而需用西洋技法“助剿”。而太平军对清朝腐朽权贵的打击,也促使清朝最高统治者授予新兴经世派以大权。据此可知( )
A.太平天国运动激发了中国社会的变革
B.洋务派沿袭了洪仁玕学习西方的主张
C.太平天国最先提出向西方学习
D.汉族官员掌握近代化发展的主动权
3.轮船招商局的规条中对股票的买卖做了严格的规定,“凡有股份者,如欲将股份单转售别人,必须先赴本局告明,以便注册。惟只准售于华商”。此规定旨在( )
A.借鉴西方经营模式 B.推动民营企业的发展甲
C.保障企业的民族性 D.抢占航运业市场份额
4.下图是英国的讽刺漫画,创作在甲午战后。图中的日本人穿得不伦不类像个小丑,却指手画脚、神气活现地在给各老牌西方帝国的军官们上兵法课。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日本以自己的实力征服了西方列强
B.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表达了西方列强对日本的复杂心态
D.联合成为该阶段列强侵华的主要特点
5.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开始废除移民禁令,鼓励民众前往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等地垦荒,并于1884年设立新疆行省,后来又设立台湾行省。其主要日的是( )
A.缓解财政压力 B.推动民族交流 C.促进农业发展 D.应对边疆危机
6.1899年,开平矿务局技术顾问、美国工程师胡佛调查发现,矿务局为内部每位官员都配备马匹,花费巨大但实际上很少用得上,中国职员不同意任何减薪,只因为这样很“丢面子”。这从侧面( )
A.反映出民族工业依赖于外国技术
B.反映出洋务企业未采用现代化管理方式
C.反映出晚清近代化转型极其艰难
D.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7.对这幅时事漫画(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
A.清廷成为“洋人的朝廷” B.德法俄三国“干涉还辽”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8.甲午战后,英国获得了山西、河南、直隶等省矿产资源的优先开采权,德国染指开平煤矿,俄国事实上获得了在长城以北及东三省、新疆等辽阔土地上开采各种矿产资源的优先权。列强的这些行径( )
A.表明其对华进行商品输出 B.推动了中国民族重工业的快速发展
C.加剧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D.缓和了西方各国间的矛盾
9.1880年,左宗棠创办的兰州机器织呢局开工。他寄望:“今日之学徒,皆异时师匠之选,将来一人传十,十人传百,由关内而及新疆,以中华所产羊毛,就中华织成呢片,普销内地,甘人自享其利,而衣褐远被各省。”下列对材料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此时清政府已经收复新疆
②完整的学校制度建立起来
③该织呢局是洋务民用企业
④内地民众放弃了传统服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某学习小组为研究中国近代重大事件,搜集到以下图片,据此可知( )
A.地主阶级主动融入世界 B.学习西方先进制度以图富强
C.传统华夷观念彻底打破 D.地主阶级被动学习挽救危机
11.咸丰继位后不久,清政府铸造了含铜量仅三文的当十大钱(即当十文铜钱),随即又添铸当百、当五百、当千大钱。随后,户部奏议将兵丁饷银按银八钱二的比例配发,获得咸丰许可。清廷实施这些举措的主要原因是( )
A.军队近代化改革逐渐展开 B.小农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C.洋务企业经营财政压力大 D.农民起义冲击清廷财政
12.面对西方列强对中国经济的侵略,清政府招徕华侨资本发展轮船招商局。据档案记载,当时响应者多数是粤籍侨商,也有部分闽籍人士,有姓名可稽者共28人,个人的投资额多则5000两,总计招集到股资5万两。据此可知,轮船招商局( )
A.企业创办的模式与国际接轨
B.有利于拓展与海外市场间的联系
C.顺应了自强求富的时代需要
D.推动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13.1880年,清朝再次出现关于修建铁路的争论。李鸿章认为:铁路之妙用在调兵运炮,铁路之命脉在商贾贸迁。张家骧认为:铁路有资敌、扰民、夺民生计三大弊端。他们争论的焦点是( )
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国强民富 C.实行重商主义 D.学习西方技术
14.有学者在论及近代中国某一事件时曾用了这样一则比喻:“马体牛用。让马去犁地,让牛去奔跑。”并补充说,“他们一直认为中国的文化与体制是最优秀的,只不过船不坚炮不利罢了。”该学者在此( )
A.批评了清廷的封闭保守 B.指出了洋务新政的局限
C.剖析了维新变法的根源 D.讽刺了尊孔复古的荒谬
15.1890年由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还出口到日本、美国、泰国等地,被西方人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中国觉醒”的主要含义应是( )
A.洋务派开始在实践上向西方学习 B.洋务派认识到实业救国的重要性
C.在民族土壤中植入工业文明的因素 D.发展工业与抵制外来侵略并举
16.甲午战后,在制度安排上,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的国策,经济社会发展以“重农重商”为目标导向:在经济结构上,“官办”和“官督商办”企业逐渐转变为民营工商实业,一大批民营企业从手工作坊转型为现代工厂。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近代化成为时代潮流 D.朝贡贸易走向解体
二、材料题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洪仁玕是太平天国运动中最进步、最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1859年,洪仁玕从香港来到天京,向太平天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治国主张。洪秀全让他总理朝政,他在《资政新篇》中指出,“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等一切轻污文字,皆不必说也。盖轻污字样是口角取胜之事”,并非“经纶实际”。他认为,这些傲慢的语言会影响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而无补于事。他提出,一方面要允许外国人以技艺来“教导我民”,另一方面要制订“一定章程,一定礼法”对其加以限制约束。这些外国人在华活动就只能是“为国献策”,而不是“毁谤国法”。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洪仁玕提出新治国主张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洪仁玕的思想主张,并对其进行简要评析。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六十年代洋务运动兴起发展,但是新式人才的匮乏很快成为洋务事业所面临的重大难题。洋务派在兴办学堂的同时派遣学生出国留学。1872年第一批中国幼童30名乘船赴美,成为中国近代官派留学生之始。1876年福建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先后选派88人赴美、法留学。这一时期官费留学生回国以后成为著名人物的有:留美的詹天佑、唐绍仪等,留欧的严复、萨镇冰、刘步蟾等。这批人在新兴的邮电、铁路、矿业等工业和教育、外交、海军建设中做出较大贡献。
——摘编自梁燕波《近代中国的留学教育及其影响》
材料二:甲午战后,经历重创的清政府开始把眼光从“泰西各国”转向小国日本。1898年光绪皇帝发布上谕,“自以派人出洋游学为要”“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此后又令各省督抚遴选在职官员及学生送日游历游学,并颁布了有关的鼓励章程,赴日留学之风骤然兴起。除了清政府派出大量的官费留日学生外,还有相当一部分自费出国的留学生。在长达16年(1896—1911年)的留学热潮中,留日学生多达45000多人,60%的留日学生在留学科目选择法政科和师范科。留日学生中的一些先进分子,如黄兴、宋教仁、陈独秀、蔡元培、蒋志清(蒋介石)等成为中国同盟会的成员和骨干,跟随孙中山为推翻清朝腐败政权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摘编自彭洁《简论近代中国留学教育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甲午战后的留学活动较之洋务运动时期留学活动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后留学活动新变化的原因。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封建官僚绅士,一方面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另一方面将这种思想付诸实施。自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他们进行了一场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史称“洋务运动”。
——摘编自徐晓军《浅谈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材料二:洋务派创办了一大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并派遣幼童到欧美留学,开近代教育之先河。其勇于实践与创新,在军事、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都为中国的近代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王贵兰《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二中对洋务运动影响的看法。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事实上,清政府从军工厂调拨给各军营的军火是计价的,计价就是具有商品的性质。从1874年起,天津机器局首先得到出售军火款项收入,1884年后江南制造局因出售军火而所得的财务收入更多。此外,这些近代军火工厂所使用的工人,在一开始多数是雇佣自由劳动力的出卖者。其中有的还是从外国工厂雇佣来的技工。
——摘编自夏东元《略论洋务运动》
材料二:
据农商部注册的顺序号码统计,自1912年至1927年11月止,批准注册的工商企业共1627家,平均每年102.8家。从所注册的企业内容来看,纺织、矿业、化工、机械、电业、航运、火柴、医药以及农、林、牧、渔、水利等企业,均得到发展。这一时间,国内掀起了一个棉纺织建厂高潮。据统计,从1890年至1911年国内建厂31家,而1912年至1923年间,新建棉纺织厂达71家之多,建厂速度大大加快。布机数由1912年的2316台,增加到1919年的13796台,1928年的29582台。
——摘编自徐进功《试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及其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军事工业所具有的性质并说明其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12年至1928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条件并归纳其特点。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甲午战争的影响。选择A:题干所述甲午战争后,列强对华投资总额大幅增长,是因为甲午战败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使得列强获得了在华投资设厂的侵略权益,其侵华的经济方式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排除B:列强对华投资总额增长的关键在于可以在华投资设厂,方便资本投入,而非通商口岸数量增加。排除C:列强对华投资总额大幅增加与其侵华范围关系不大,而是与其侵略方式密切相关。排除D: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选择A:据材料“需用西洋技法‘助剿’”“也促使清朝最高统治者授予新兴经世派以大权”及所学可知,部分开明士大夫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逐步意识到了学习西方的重要性,而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朝腐朽权贵的打击也促使清政府授予这部分开明士大夫以大权,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深化和洋务运动的爆发。排除B:材料体现不出洋务派“沿袭”了洪仁玕学习西方的主张。排除C: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抵抗派在近代中国最先提出向西方学习。排除D:材料无法说明汉族官员在近代化发展的过程中掌握主动权。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选择C:据材料信息可知,轮船招商局对股票转卖做了严格的规定,要求只准售于华商,这体现其目的是保障洋务企业的民族性。排除A:轮船招商局发售股票体现了借鉴西方的经营模式,但“只准售于华商”才是该规定的目的所在和本题的解题关键。排除B: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民用企业,并不是民营企业。排除D:材料强调轮船招商局对股票转卖的规定,与抢占航运业市场份额无关。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选择C:甲午战争,日本打败了中国,赢得西方列强的“文明礼待”,因此出现图中日本人神气活现地给西方帝国军官们上兵法课的景象,但将日本人描绘成不伦不类的小丑又体现了西方列强对日本的讽刺,表现了西方列强对日本的复杂心态。排除A:日本以实力征服了清政府,而非西方列强。排除B:漫画未直接体现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排除D:八国联军侵华体现了列强的联合行动,D项与材料内容不符。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边疆危机。选择D:19世纪60年代以后,为了加强与边疆的联系,巩固边防,应对边疆危机,清政府采取了鼓励民众到边疆地区垦荒、设立行省等措施。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晚清近代化转型的困难。选择C:据材料分析可知,近代中国洋务运动创办的企业管理方式和薪资分配方面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大,从侧面反映出晚清近代化转型极其艰难。排除A:材料通过美国工程师胡佛的调查发现,从侧面反映出晚清近代化转型的困难,而非民族工业依赖外国技术。排除B:B项不属于材料侧面反映出的问题。排除D:结合所学,1895年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选择C:漫画中的场景为倒下的巨龙被列强争相宰割,而龙身上写着“CHINA”,这指代列强瓜分中国。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剧。选择C:根据“英国获得了山西、河南、直隶等省矿产资源的优先开采权……新疆等辽阔土地上开采各种矿产资源的优先权”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后列强对工矿利权的争夺加剧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列强对中国矿产资源的争夺,而非列强对华进行商品输出。排除B:列强争夺中国的工矿利权推动了中国民族重工业的快速发展不符合史实。排除D:缓和了西方各国间的矛盾与材料主旨无关。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①、③项,由材料“由关内而及新疆,以中华所产羊毛,就中华织成呢片,普销内地”可知,该企业可布局至新疆地区,主要通过织羊毛呢销售盈利,目的是“富国”,符合洋务运动时期民用企业的特点;结合所学,1878年,清军收复和田,取得收复新疆之战的最终胜利。故①、③项正确。②项,材料并未涉及完整学校制度的建立,此项属于无中生有。故②项错误。④项,“放弃”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属于对材料的过度解读。故4项错误。综上所述,①③正确,②4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10.答案:D
解析: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被动向西方学习,挽救统治危机,D项正确;地主阶级主动融入世界,错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学习西方制度,排除B项;“彻底打破”程度过深,排除C项。故选:D。
11.答案:D
解析:据材料“铸造了含铜量仅三文的当十大钱(即当十文铜钱)……户部奏议将兵丁饷银按银八钱二的比例配发”可知,咸丰时期清政府铜钱的实际价值降低,增加了饷银中铜钱的比例,说明咸丰继位后国家财政困难,咸丰在位时间为1851—1861年,此时发生了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军费激增,因此改革币制缓解财政危机,故选D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开启了军队近代化改革,咸丰年间并未开展洋务运动,排除A、C两项;材料的主旨是清政府的货币改革,目的在于应对财政危机,与小农经济无关,排除B项。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宗旨。据材料中面对西方列强对中国经济的侵略,清政府“招徕华侨资本发展轮船招商局”“个人的投资额多则5000两,总计招集到股资5万两”可知,洋务派面对轮船招商局开办后的资金困局,决定引进华侨资本壮大企业,这顺应了自强求富的时代需要,故选C项;洋务派实行的是“官督商办”的模式,并没有与国际接轨,也不能推动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排除A、D两项;材料仅仅涉及侨商对国内创办的轮船招商局的投资,与海外市场的拓展无关,排除B项。
1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李鸿章认为铁路可以调兵,便利商贸,张家骧认为铁路不利于民生,不支持修建铁路,两人争论的焦点是,是否要修建铁路,是否要学习西方技术,D项正确;洋务派想要学习西方挽救清朝统治,反对派固守传统,两者的分歧在于是否要学习西方技术,挽救民族危亡是两者的共同目标,排除A项;反对修建铁路的人没有看到学习西方修建铁路的重要性,两派人都想要实现国强民富,排除B项;重商主义的主要内容是重商、重工与国家干预,发展目标是国家富强,产生并流行于15世纪至17世纪中叶的西欧,材料反映的是修建铁路的争论,与重商主义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认为中国的文化与体制是最优秀的,只不过船不坚炮不利罢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时期,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根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该学者认为这一思想不利于中国向西方学习,指出了洋务新政的局限,B项正确;学者批评的是洋务运动的局限性,不是政府的保守,排除A项;材料主旨与维新变法无关,排除C项;尊孔复古是在袁世凯北洋政府时期,排除D项。故选:B。
15.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张之洞创办的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汉阳铁厂,产品畅销国内外,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近代工业,在民族土壤中植入工业文明的因素以增强国力,维护其统治,促进了中国近代化,因此被西方人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故C符合题意。
16.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经济社会发展以重农重商为目标导向”“一大批民营企业从手工作坊转型为现代工厂”反映出工业近代化成为时代潮流,C项正确;当时仍然是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排除A项;B项表述材料无从体现,排除;材料未涉及朝贡贸易,排除D项。
17.答案:(1)背景: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和冲击;洪仁玕对西方文明的了解和认识;太平天国亟须振兴;洪仁开在洪秀全支持下总理朝纲。
(2)主张:与西方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允许外国人在华活动,引进先进技术。评析:摒弃了旧的天朝上国观念,具有爱国性和进步性;有利于引导人们学习西方;受制于时代,其主张难以实现。
解析:第(1)问,历史背景类试题需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特征、太平天国的现状、洪仁玕个人情况等方面思考。具体思路如下。
第(2)问,第一小问,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一切轻污文字,皆不必说”“‘为国献策’,而不是‘毁谤国法’”等概括作答。第二小问,结合第一小问的答案并依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注意要一分为二地展开,既要看到其积极意义,也要认识到其历史局限性。
18.答案:(1)地点:赴欧美留学为主转为赴日留学;方式:官派留学转为官派和自费并举;规模:留学规模扩大,人数大幅增加;内容:以学习技术为主转为政法、教育为主。
(2)原因: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并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取胜;清末开展戊戌维新运动,实施“清末新政”,官方鼓励留学;甲午战后民族危机严重,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解析:(1)根据材料“1872年第一批中国幼童30名乘船赴美,成为中国近代高派留学生之始。1876年福建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先后选派88人赴美、法留学”、“甲午战后经历重创的清政府开始把眼光从泰西各国转向小国日本”可知在地点方面,赴欧美留学为主转为赴日留学;根据材料“1872年第一批中国幼童30名乘船赴美成为中国近代套派留学生之始。1876年福建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先后选派88人赴美、法留学”、“除了清政府派出大量的官费留日学生外,还有相当一部分自费出国的留学生”可知,在方式上高派留学转为官派和自费并举:根据材料“1872年第一批中国幼童30名乘船赴美成为中国近代高派留学生之始。1876年福建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先后选派88人赴美、法留学、”在长达16年(1896-1911年)的留学热着中留日学生多达45000多人可知在规模上留学规模扩大,人数大幅增加:根据材料“这批人在新兴的邮电、铁路、矿业等工业和教育、外交、海军建设中做出较大贡献、60%的留日学生在留学科目选择法政科和师范科”可知在内容上以学习技术为主转为政法、教育为主。
(2)根据材料“甲午战后经历重创的清政府开始把眼光从寨西各国转向小国日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并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取胜;根据材料“1898年光绪皇帝发布上渝,自以派人出洋游学为要'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此后又令各省督抚巡选在职盲员及学生送日游历游学,并颁布了有关的鼓励章程,赴日留学之风疆然兴起”、“在长达16年(1896-1911年)的留学热潮中,留日学生多达45000多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开展戊戌维新运动,实施“清宋新政,宣方鼓励留学”,根据材料“甲午战后”、“60%的留日学生在留学科目选择法政科和师范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后民族危机严重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19.答案:(1)特点:机器生产;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2)评析:同意材料中对洋务运动的肯定。理由: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生产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解析:(1)根据材料一“官僚士绅”“"一方面..洋务运动”可知,洋务运动继承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维护封建统治;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封建官僚绅士主导。
(2)根据材料二“开近代.贡献”及所学知识,洋务运动在军事、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都为中国的近代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一看法是正确的。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创办了一大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派遣幼童到欧美留学,开近代教育之先河。这些举措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为中国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20.答案:(1)性质: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理由:利用机器化生产;军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存在雇佣劳动关系。
(2)条件:中华民国建立为民族工业发展扫除了一些政治上的束缚和障碍;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给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创造了时机;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特点:新增企业数量较多;轻工业发展迅速;涉及行业较多。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性质:据材料“1884年后江南制造局因出售军火而所得的财务收入更多”“计价就是具有商品的性质,在一开始多数是雇佣自由劳动力的出卖者”可知,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理由:据材料“天津机器局”及所学知识可知,利用机器化生产;据材料“1884年后江南制造局因出售军火而所得的财务收入更多”可知,军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据材料“在一开始多数是雇佣自由劳动力的出卖者”可知,存在雇佣劳动关系。
(2)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条件:据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至1928年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条件可以从中华民国建立为民族工业发展扫除了一些政治上的束缚和障碍;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给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创造了时机;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等方面进行说明。特点:据材料“批准注册的工商企业共1627家,平均每年102.8家”可知,新增企业数量较多;据材料“这一时间,国内掀起了一个棉纺织建厂高潮”可知,轻工业发展迅速;据材料“纺织、矿业、华工、机械、电业、航运、火柴、医药以及农、林、牧、渔、水利等企业,均得到发展”可知,涉及行业较多。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课时训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