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课时训练(答案)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2024-2025学年 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课时训练
一、单选题
1.义和团运动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植根于小农经济的保守意识连在一起,这种矛盾显示了一场正义的反帝群众运动中落后的封建主义内容。这场运动( )
A.促进了西方文明传播 B.缘于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C.挽救了中华民族危亡 D.体现了阶级和时代的爱国情感
2.1902年,顺天乡试借河南贡院举行,山西乡试则与陕西乡试在西安合闱。这一罕见科考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辛丑条约》签订 B.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
C.清末新政的推行 D.新式学堂的广泛建立
3.《辛丑条约》中最能说明清王朝已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
A.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
C.禁止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
D.在北京设立“使馆界”
4.下表为梁启超1901年所著《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的部分内容。这些内容旨在呼吁。( )
中国旧思想 欧洲新思想
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 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三、治人者为一级,治于人者为一级,其级非永定者,人人皆可以为治人者 三、有治人者,有治于人者,而无其级。全国民皆为治人者,亦皆为治于人者
九、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A.摒弃倡导专制的儒家思想 B.建立人人平等的民主国家
C.转变国家理念以救亡图存 D.客观理性地看待中西文化
5.维新派的骨干大多是由封建士大夫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人物,他们在如饥似渴地汲取西学营养,宣传介绍西学的同时,依然怀恋传统的儒学:他们要求改革封建政治体制,大胆怀疑儒家经典,却依然崇奉孔孟的理论权威。这体现了( )
A.维新派思想和实践上的错位 B.维新派改革的指导思想不够明确
C.中体西用是维新派的宗旨 D.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复杂性
6.近代某报刊曾评论,“夫人之所以笃信团匪者,曰以其能扶清也,以其能灭洋也。夫以吾辈居中国之土,为中国之人,岂不愿中国自强……而不为外人所藐视。然欲强中国,亦自有道”。该评论( )
A.质疑义和团运动的斗争方式 B.否定了义和团运动的积极作用
C.肯定了中国人民的牺牲精神 D.强调民众对义和团运动的信心
7.孙中山指出,庚子年的义和团,是中国人的最后自信思想和最后自信能力去同欧美的新文化相抵抗。由于那次义和团失败以后……中国人的自信力便完全失去,崇拜外国的心理便一天高过一天。在此,孙中山( )
A.指出义和团的愚昧落后 B.认为义和团成员盲目排外
C.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D.肯定了义和团的反帝精神
8.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到,“其直省藩、皋、道、府,皆为冗员;州县守令,选举既轻,习气极坏,仅收税、断狱,与民无关。故上有恩义而不宣,民有疾苦而莫告”。针对这一状况,康有为建议朝廷( )
A.实现还政于民 B.改变旧式官僚体制
C.宣传维新思想 D.提倡西学,改造国民
9.下表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西学译著统计表。表格中数据变化的主要背景是( )
年份 书目 自然科学(含应用科学) 社会科学(政治 法学类为主)
总数 占比 总数 占比
1896年 《西学书目表》 259种 73.6% 93种 26.4%
1904年 《译书经眼录》 164种 33.4% 327种 66.6%
A.民主共和观念得到传播 B.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C.维新变法思潮逐渐兴起 D.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10.关于戊戌变法,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材料强调的是戊戌变法( )
A.促进了民主政治的产生 B.掀起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C.实现了富国强兵 D.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
11.维新派不仅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还创办《算学报城格致新报》等介绍自然科学的报刊,在综合性报刊上开辟“格致”“算学”等专栏。谭嗣同等人在南学会举办的演讲会上讲述地球公转和自转、地震、日食等天文地理知识。维新派如此重视科学的主要原因是( )
A.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 B.营造变法的思想氛围
C.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D.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
12.义和团运动反推了“开民智”时代的到来,推动了全民动员的民族抗争运动的兴起,激起了抵制洋货等运动。新知识群体、传统绅士等知识精英,常常直接诉诸群众力量的态度,既体现了“社会启蒙”的成功,也反映了当时“民间社会”势力的茁壮。材料旨在说明( )
A.民族群体意识的觉醒 B.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C.反帝爱国运动的兴起 D.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13.下图为近代某次列强侵华战争示意图,据此可知该战争( )
A.导致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B.促使国人开始寻求御侮之道
C.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D.推动中国走上了近代化道路
14.下图为北京某历史时期的布局图,该图可能绘制于( )
A.1845年 B.1869年 C.1896年 D.1903年
15.1881年,清廷开始通过电报对地方下达谕旨。某年清廷宣战上谕被上海电报总局督办盛宣怀与南方督抚们商议后决定“廿六等日明旨二道,奉督抚电谕暂勿宣泄,致碍东南大局,望严饬司领秘密为要”。这反映了( )
A.赋予地方督抚一定的自主权B.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
C.清末新政受到了顽固的阻挠D.加速汉族官僚迅速崛起
16.1902年,盛宣怀在给清廷的奏折中说:“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与臣往返电商,并邀同驻沪各领事,倡成东南互保之约。中外协力,上下同心,坚持数月,幸得无事。”“东南互保”协议的签订( )
A.证明地方督抚抵制了列强渗透 B.侧面反映出晚清政府中央集权的弱化
C.表明清政府成为洋人在华工具 D.印证新政威胁了地方督抚的直接利益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端棻曾上折:“惟育才之法匪限于一途,作人之风当偏于率士。臣请推广此意,自京师以及各省府州县皆设学堂。府州县学,选民间俊秀子弟年十二至二十者入学。学堂既立,远之得三代庠序之意,近之采西人厂院之长,兴贤教能之道思过半矣。”
——摘编自汤志钧、陈祖恩《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
材料二 工部候补员外郎胡承谏的签议:谨按取士之道,无论如何变法,总以宗经为主,然先汉而后宋不可也,汉学琐屑,无关大义。宋学阐发圣贤义理,精警透辟,在今日尤不可不讲。今日竟尚西学,不有圣贤大义以固之,必致离经叛道,灭其伦常,流入邪教,或且有犯上作乱之事矣。
——据《清廷签议〈校邠庐抗议〉档案汇编》
材料三 严复曾说道:“中国此后教育,在宜著意科学,使学者之心虑沉潜,浸渍于因果实证之间,庶他日学成,有疗病起弱之实力,能破旧学之拘挛,而其于图新也审,则真中国之幸福矣。”
——摘编自王炳照、阎国华《中国教育思想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分别概括李端棻、胡承谏、严复的主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戊戌时期的教育改革。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妇女解放运动开始于戊戌变法时期。甲午中日战争后,伴随妇女的逐渐觉醒,妇女解放作为变法图强的一部分,将矛头指向封建陋习。不缠足运动引起国人的思考,废除缠足成为女性解放的一个重要标志。维新派在戊戌变法时期提出的废缠足、兴女学这两项措施,拉开了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序幕,促进了社会变革。戊戌变法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是由男性倡导发起的,各种妇女解放的问题是由男性提出的,女性成为男性的跟随者。
——摘编自张晓宇《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妇女解放运动的历程与启示》
材料二 1939年,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提案写道:“不发动占全国人口之半的妇女群众参加到抗战中来,最后胜利是困难的。”抗日民主政府通过多途径力求解除妇女身上的封建束缚。一是确立了以生产为中心的妇女运动方针,明确提出组织妇女参加生产是各根据地妇女工作的新方向。二是在争取抗战民主自由的过程中反对一切封建束缚与压迫,在组织妇女参与民族民主革命中全面推进妇女各项权益等。三是建立妇女解放制度。重视制度建设是这一阶段妇女解放的重要经验。抗日根据地颁布了《陕甘宁边区禁止妇女缠足条例》《提高妇女政治、经济、文化地位案》等法律法规,提高了妇女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
——摘编自马蕾《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妇女解放的历史性飞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妇女解放运动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根据地妇女解放运动的特点。
19.近代中国是屈辱与抗争并存的时代,也是动乱与机遇并存的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帝国主义列强为了这个目的,曾经对中国采用了并且还在继续地采用着………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压迫手段,使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
材料二 下列图片展示的是洋务运动期间我国的一些实际场景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变成了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表所示是成成变法时期推行的措施
措施
政治 准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汰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经济 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裁撤驿站
军事 改习洋操,扩建海军,实行征兵制:裁撤绿营
文教 开办京师大学堂,兼习中西科:开设经济特科;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摘编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1日第1版
材料二:1898年,晚清时期维新派依托光绪帝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针对变法运动的形式,变法者的缺点有三;其一,“卷入经学纷争之无益”“陡然增加了意识形态的争议性,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加大了政治体制改革的难度”:而且“学术不正又引发人品不端的联想,继而又使人对康有为改革的动机产生了怀疑”;其二,“全变战略之失宜”“陡然增加了改革的难度和加大了反对派的力量”:其三,“躁进举措之不当”,增加了对立面,削弱了改革派的力量……戊戌维新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占重要地位。戊戌变法时颁布了一系列经济、文化方面的措施,具有一定进步意义。
——摘编自近代史研究编辑部《戊戌维新运动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学术麈谈会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义和团运动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植根于小农经济的保守意识连在一起,这种矛盾显示了一场正义的反帝群众运动中落后的封建主义内容”可知,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体现了阶级和时代的爱国情感,D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排外,不可能促进西方文明传播,排除A项:列强放松侵略是在一战期间,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未能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1902年(中国)。据材料“顺天乡试借河南贡院举行,山西乡试则与陕西乡试在西安合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中明确规定“拳匪滋事杀害凌虐各国人民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以示“惩儆”,所以才会出现这种罕见的科考现象,A项正确;此科考现象与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无关,《辛丑条约》中的巨额赔款加重了清政府财政危机,排除B项;清末新政的教育措施是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清末新政期间,新式学堂开始大量建立起来,我国近现代学校体系逐步建立起来,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中规定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运动,这体现了清政府已经沦为了洋人的朝廷,C项正确;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这是《天津条约》内容,不是《辛丑条约》的内容,排除A项;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在北京设立“使馆界”,都只能体现出列强强化了对清政府的控制,不能说明清政府是列强的统治工具,排除B、D项。故选C项。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梁启超的进步思想。选择C:材料通过对比中国旧思想和欧洲新思想,体现了梁启超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民主的思想,表明其主张仿效西方民主政治,挽救民族危机。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过程的复杂性。选择D:“宣传介绍西学的同时,依然怀恋传统的儒学”“要求改革封建政治体制…却依然崇奉孔孟的理论权威”体现出维新派在推进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旧思想的影响,说明近代化进程不是单纯的单线条运动,具有复杂性特征。排除A:题干主要体现维新派思想上的矛盾性,而非其思想和实践的关系。排除B:维新派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明确的,就是康梁维新思想。排除C: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宗旨,而不是维新派的宗旨。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选择A:“为中国之人,岂不愿中国自强…而不为外人所藐视。然欲强中国,亦自有道”说明该评论对义和团的做法并不苟同,认为应该有更好的办法强大中国。排除B:材料只是体现了对义和团斗争方式的质疑,并不代表就否定了义和团运动的积极作用。排除C:“肯定了中国人民的牺牲精神”由评论无法得出。排除D:“强调民众对义和团运动的信心”并非材料主旨。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的影响。选择D:根据义和团“是中国人的最后自信思想和最后自信能力去同欧美的新文化相抵抗”可知,孙中山赞扬了义和团的“自信思想”“自信能力”,肯定了义和团的反帝精神。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维新变法。选择B:据材料“其直省藩、皋、道、府,皆为冗员:州县守令,选举既轻,习气极坏,仅收税、断狱,与民无关”可知,康有为认为政府官员设置和官员素质都有问题,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认为要改变这一状况,需调整官僚体制。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还政于民。排除C:材料主旨是清政府的冗官等问题,与宣传维新思想无关。排除D:材料强调的是清政府的政治体制问题,通过改造国民无法解决。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选择D:据表格数据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学译著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社会科学的数量和比重上升,超过自然科学,20世纪初《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先进中国人从政治上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因此翻译的西学著作中社会科学数量增加。排除A: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实业救国思潮是指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挽救民族危亡,与表格中西学译著中的社会科学比例上升无关。排除C:维新变法运动1898年就已经失败了,不能反映20世纪初西学译著的变化。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影响。选择D: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使人们从“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清醒过来”,强调的是戊戌维新运动的思想启蒙作用。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戊戌变法对思想方面的作用,而非促进了民主政治的产生。排除B:材料信息不足以说明戊戌变法掀起了救亡图存的高潮。排除C: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了,没有实现富国强兵。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选择B:据材料内容可知,维新派在宣传西方政治学说的同时,也宣传自然科学,这有利于推动国人思想解放,为变法营造良好的思想氛围。排除A:学习西方的器物是洋务派的主张。排除C:材料中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但这并非维新派重视科学的主要原因。排除D:维新派宣传西方科学,有利于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但其主要目的是为变法服务,推动变法。
1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义和团运动反推了‘开民智’时代的到来……新知识群体、传统绅士等知识精英”可知,材料旨在说明民族群体意识的觉醒,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信息,排除B项;“反帝爱国运动的兴起”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1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选择A:据材料示意图可知,列强在天津登陆,清帝西逃,说明这次战争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争之后签订《辛丑条约》,导致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排除B: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之后国人就已经开始寻求御侮之道。排除C:据所学可知,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公车上书。排除D: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就推动了中国走上近代化道路。
1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危机的加深。选择D:由材料各国使馆、兵营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与《辛丑条约》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允许各国驻兵保护有关,《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因此该图可能绘制于1903年。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东南互保”。选择B:据材料“奉督抚电谕暂勿宣泄”及所学可知东南督抚对朝廷的宣战指令并未切实执行,说明当时清政府的中央权威遭到了严重削弱。排除A:由材料无法得出清政府赋予了地方督抚一定自主权。排除C:材料中南方督抚们阻挠的是清廷宣战上谕,与清末新政无关。排除D:“东南互保”的出现是汉族官僚崛起导致的结果。
1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俄国趁机侵占中国东北。南方各督抚与英、美等国达成协议,促成“东南互保”,增强了地方上的实力,侧面反映出清廷中央集权的弱化,故选B项。“东南互保”是东南督抚与列强维护各自利益而达成的妥协,无法抵制列强渗透,排除A项;C项所述是《辛丑条约》的影响,排除;材料未涉及新政的相关信息,也无法体现新政与地方督抚之间的利害关系,排除D项。
17.答案:(1)李端棻:人才培养不能只有一种途径;各地应推广学校教育,推选人才入学。胡承谏:科举改革中传统儒家经典必须保留;一味崇尚西学只会断绝传统文化根基。严复:重视学校科学知识的传授;提倡用求实的科学方法来指导学校教学。
(2)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进行;改革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校教育;提倡学习西方科学知识;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体现出爱国主义的色彩;一定程度上以旧补旧,传统势力强大。
解析:(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李端葉:根据材料“惟育才之法匪限于一途,作人之风当偏于率士”可知,人才培养不能只有一种途径;根据材料“臣请推广此意,自京师以及各省府州县皆设学堂。府州县学,选民间俊秀子弟年十二至二十者入学”可知,各地应推广学校教育,推选人才入学。胡承谏:根据材料“谨按取士之道,无论如何变法,总以宗经为主”“在今日尤不可不讲。今日竟尚西学,不有圣贤大义以固之,必致离经叛道,灭其伦常,流入邪教,或且有犯上作乱之事矣”可知,科举改革中传统儒家经典必须保留、一味祟尚西学只会断绝传统文化根基。严复:根据材料中国此后教育,在在宜著意科学,使学者之心虑沉潜,浸渍于因果实证之间,麻他日学成,有疗病起弱之实力,能破旧学之拘挛,而其于图新也审,则真中国之幸福矣"可知,重视学校科学知识的传授;提倡用求实的科学方法来指导学校教学,
(2)本题为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从时代背景看,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进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校教育;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根据学习西方科学知识;从影响看,戊戌时期的教育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体现出爱国主义的色彩;从胡承谏等的观点看,一定程度上以旧补旧,传统势力强大。
18.答案:(1)背景: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维新变法的推动;西方思想的传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式教育的发展。
(2)特点:抗日民主政府主导;注重提升妇女的政治地位;途径多样;以生产为中心;把民族民主革命和妇女解放相结合;重视制度建设;立法规范。
解析:(1)背景可以结合时间从内部,外部两个方面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即可。
(2)根据材料“抗日民主政府通过多方途径力求解除……确立了以生产为中心的妇女运动方针……民族民主革命中全面推进妇女各项权益等。……重视制度建设是这一阶段妇女解放的重要经验。抗日根据地颁布了……法律法规”从主导者、内容、法律化、制度化等角度分析即可。
19.答案:(1)过程:①鸦片战争使近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使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③甲午中日战争使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近代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特点: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入机器生产。
意义:使中国开始了机器大生产,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军事侵略;
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促进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演变。
解析:(1)结合鸦片战争以来侵华战争的影响过程归纳如下:鸦片战争使近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使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近代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关于特点:依据材料二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入机器生产。关于意义:结合洋务运动的影响归纳如下:使中国开始了机器大生产,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军事侵略;
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促进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演变。
20.答案:(1)自上而下;内容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文教等;向西方学习,受西学影响。
(2)守旧势力强大,光绪帝缺乏实权;维新思想激起守旧势力的强烈反对;变法理论体系有缺陷,增加了改革难度;变法操之过急,增加了变法阻力;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
解析:(1)特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98年(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措施是自上而下推行的;根据材料“戊戌变法时期推行的措施”具体内容可知,内容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文教等;根据材料“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开办京师大学堂,兼习中西科”“开设经济特科”可知,向西方学习,受西学影响。
(2)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98年(中国)。根据材料“晚清时期维新派依托光绪帝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守旧势力强大,光绪帝缺乏实权;根据材料“卷入经学纷争之无益”“陡然增加了意识形态的争议性,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加大了政治体制改革的难度”可知,维新思想激起守旧势力的强烈反对;根据材料“全变战略之失宜”“陡然增加了改革的难度和加大了反对派的力量”可知,变法理论体系有缺陷,增加了改革难度;根据材料“躁进举措之不当”“增加了对立面,削弱了改革派的力量”可知,变法操之过急,增加了变法阻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课时训练(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