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八)单元素养检测(含解析) 2024-2025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单元素养检测(八)(第八单元)
(25分钟 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7分)
1.(2023·济南高一检测)1935年12月9日,北平各大中学校的爱国学生涌上街头游行示威,喊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五省自治!”“立即停止内战!”等口号。该运动的背景是 (  )
A.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C.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D.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解析】选A。根据材料“1935年12月9日,北平各大中学校的爱国学生涌上街头游行示威,喊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五省自治!’‘立即停止内战!’等口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随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运动扩展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12月9日,北平数千名学生为反对华北自治,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这就是一二·九运动,因此题干所述运动的背景是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尖锐,A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是在1937年9月,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在1937年7月7日,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C;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是在1938年10月,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D。
2.毛泽东与朱德于1937年7月8日致电驻北平、天津、张家口、保定的国民党军,请他们策励全军,为保卫平津而战,为保卫华北而战!红军准备随时调动,追随国军,与日寇决一死战!对这一事件的解读,正确的是 (  )
A.全民族抗战局面已经形成
B.中国共产党表明抗日形势和立场
C.抗日救亡运动向民间发展
D.国共两党的抗战相互呼应
【解析】选B。1937年7月8日全民族抗战局面尚未形成,故A错误;材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支持国民党抗战的立场和追随国民党抗日,故B正确;材料未体现民间的抗日救亡运动,故C错误;材料反映中国共产党策励国民党军队抗日,未体现国共两党的抗战相互呼应,故D错误。
3.(2022·山东等级考·T7)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曾就土地政策作出决定:“在处理农村纠纷中,党与政府的工作人员,不是站在农民或地主的某一方面”“一切有关土地及债务的契约的缔结须依双方自愿。契约期满,任何一方有解约之自由”。作出这一决定的时间是 (  )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解析】选C。根据材料“不是站在农民或地主的某一方面”“一切有关土地及债务的契约的缔结须依双方自愿。契约期满,任何一方有解约之自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期间,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中共中央的土地政策是“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C正确;国民革命时期是1924-1927年,土地政策是“耕者有其田”,排除A;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是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排除B;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排除D。
4.(2023·浙江1月选考·T8)中国共产党某次代表大会的会场布置:主席台最上方的石拱上有红色美术字“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台前还摆放着多盆从山里采集来的野生花草。会场两边的墙上,各安装着3个代表胜利的“V”字形旗座,每个旗座插有4面党旗,24面党旗象征中国共产党24年的奋斗历程。这次大会的历史性贡献有 (  )
A.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B.明确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C.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D.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
【解析】选A。根据材料“24面党旗象征中国共产党24年的奋斗历程”可知,这次会议的时间是1945年。根据材料“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并结合所学可知,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中共七大,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A正确;B是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排除;C是1927年八七会议提出的,排除;D是1937年洛川会议提出的,排除。
5.蒋介石在1945年8月28日、29日的日记中写道:“政治与军事应整个解决,但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面对军事则严格统一,不稍迁就”,而“政令军令之统一”则是一切问题之“中心”。这段材料表明国民党 (  )
A.阴谋发动内战
B.坚持一党专政
C.抢夺抗战果实
D.破坏国共合作
【解析】选B。“内战”在材料中没有提到,故A错误;根据材料“‘政令军令之统一’则是一切问题之‘中心’”可知,蒋介石坚持一党专政,故B正确;“抢夺抗战果实”在材料中没有提到,故C错误;此时抗战即将胜利,国共间的合作也即将结束,故D错误。
【补偿训练】
  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到达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大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  )
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解析】选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建国成为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毛泽东赴重庆谈判,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建国的诚意,符合人民的愿望。当时抗日战争已经结束,B说法错误;C说法明显错误;D应是1949年新政协的意义。
6.据统计,淮海战役的第三阶段,参战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例高达1∶9,当时人民提出“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争取战役的胜利”的口号。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
A.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的农业基础良好
B.解放区基本实现“耕者有其田”
C.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D.人民被解放全中国的激情鼓舞
【解析】选B。题干信息“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不能说明农业基础良好,故A错误;“耕者有其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积极性,是材料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故B正确;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故C错误;D不是根本原因。
7.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1947年,面对国民党军队发动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离了 (  )
A.上海 B.瑞金 C.遵义 D.延安
【解析】选D。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所在地是延安,所以面对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解放区发动的重点进攻,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离延安,D正确;上海是在国统区范围内,排除A;瑞金在江西,遵义在贵州,这两个地方不在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排除B、C。
8.(2023·淄博高一检测)1949年1月6日,解放军向杜聿明部发起总攻,10日战斗结束。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被俘,国民党军队撤往江南,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材料评述的是 (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解析】选B。根据材料“1949年1月6日”“杜聿明”“徐州”“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等信息可知是淮海战役,B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辽沈战役发生在东北地区,排除A;平津战役发生在华北地区,排除C;材料评述的战役发生在“长江中下游以北”,渡江战役是从长江北过江南下,排除D。
9.(2023·泰安高一检测)作家阎涛在其创作的西柏坡纪实文学《东行漫记》中有一句名言:“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这一评价主要基于 (  )
A.产生于此的西柏坡精神影响深远
B.毛泽东在此郑重告诫全党戒骄戒躁
C.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乡村
D.七届二中全会为新中国成立奠定基础
【解析】选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七届二中全会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为新中国成立奠定了基础,D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西柏坡和新中国成立的关系,而非强调其精神价值,排除A;B内容与新中国成立无关,排除;七届二中全会使得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排除C。
二、非选择题(共13分)
10.《时代》周刊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蒋介石、毛泽东等许多中国人都曾经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蒋介石曾先后10次出现在《时代》周刊的封面上,并且是1937年《时代》周刊的年度人物,当年《时代》周刊的封面图片是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合照。
材料二 毛泽东曾先后12次出现在《时代》周刊的封面上。其中,1949年3月,毛泽东第一次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1)《时代》周刊将蒋介石、毛泽东分别列为1937年和1949年封面人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分)
(2)蒋介石、毛泽东在1945年曾进行过一次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会面,简述毛泽东参加这次会面的目的和意义。(4分)
(3)毛泽东和蒋介石公开正面对抗长达半个世纪,列举在1949年前后,毛泽东和蒋介石二人在军事上斗争的典型事例及其结果。(5分)
【解析】本题以蒋介石、毛泽东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以来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相关知识的掌握。第(1)题,解答时注意联系抗日战争爆发和人民解放战争即将胜利的时代背景。第(2)题,需判断出这次会面为重庆谈判,然后结合该谈判的相关知识回答。第(3)题,结合“1949年前后”的史实作答。
答案:(1)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蒋介石受到世界的关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毛泽东受到世界的关注。
(2)目的:争取和平;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团结广大人民。意义:争取了政治上的主动,赢得了人民信任。
(3)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
【备选习题】
1.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军侵华的重点是 (  )
A.对沦陷区进行经济掠夺
B.推行“治安强化运动”
C.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
D.进攻正面战场
【解析】选C。通过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侵华主要是进攻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故C正确; A、B都是侵华日军在沦陷区进行的殖民统治方式,排除; D是抗日战争防御阶段日军侵华重点,排除。
2.在1939年至1940年间,正面战场先后进行了南昌会战、长沙会战、枣宜会战等7次大规模战役,每次战役日军投入的兵力均在8万至10万人,中国军队投入的兵力至少20万人。在枣宜会战中国民党军队先后调集40万人,抗击日军10万余人的进攻,这接近战略防御阶段4次大会战的规模。材料表明 (  )
A.抗战相持阶段国民党继续抗日
B.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C.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
D.集中优势兵力是正面战场战胜日军的法宝
【解析】选A。从材料中国民党军队投入兵力和战争规模可以看出,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也继续抗日,故A正确。
3.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战场,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的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的其他成员国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
——摘编自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等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计划和战后如何处置日本。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材料三 帝国之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然交战已阅四载……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实难逆料……此朕所以饬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1)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中国能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6分)
(2)结合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6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依据材料二第一句话可知是英国的求援,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是为了保卫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第二问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可知,主要从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方面来分析。第(2)题从战争的性质、中国人民及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等方面考虑。
答案:(1)原因:英国请求中国援助;中国为了保卫滇缅公路或保卫大西南。原因:中国在印、滇、缅战场和国内战场坚持抗日,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2)主要原因:全民族抗战。次要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战争性质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单元素养检测(八)(第八单元)
(25分钟 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7分)
1.(2023·济南高一检测)1935年12月9日,北平各大中学校的爱国学生涌上街头游行示威,喊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五省自治!”“立即停止内战!”等口号。该运动的背景是 (  )
A.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C.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D.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2.毛泽东与朱德于1937年7月8日致电驻北平、天津、张家口、保定的国民党军,请他们策励全军,为保卫平津而战,为保卫华北而战!红军准备随时调动,追随国军,与日寇决一死战!对这一事件的解读,正确的是 (  )
A.全民族抗战局面已经形成
B.中国共产党表明抗日形势和立场
C.抗日救亡运动向民间发展
D.国共两党的抗战相互呼应
3.(2022·山东等级考·T7)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曾就土地政策作出决定:“在处理农村纠纷中,党与政府的工作人员,不是站在农民或地主的某一方面”“一切有关土地及债务的契约的缔结须依双方自愿。契约期满,任何一方有解约之自由”。作出这一决定的时间是 (  )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4.(2023·浙江1月选考·T8)中国共产党某次代表大会的会场布置:主席台最上方的石拱上有红色美术字“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台前还摆放着多盆从山里采集来的野生花草。会场两边的墙上,各安装着3个代表胜利的“V”字形旗座,每个旗座插有4面党旗,24面党旗象征中国共产党24年的奋斗历程。这次大会的历史性贡献有 (  )
A.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B.明确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C.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D.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
5.蒋介石在1945年8月28日、29日的日记中写道:“政治与军事应整个解决,但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面对军事则严格统一,不稍迁就”,而“政令军令之统一”则是一切问题之“中心”。这段材料表明国民党 (  )
A.阴谋发动内战
B.坚持一党专政
C.抢夺抗战果实
D.破坏国共合作
  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到达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大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  )
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6.据统计,淮海战役的第三阶段,参战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例高达1∶9,当时人民提出“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争取战役的胜利”的口号。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
A.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的农业基础良好
B.解放区基本实现“耕者有其田”
C.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D.人民被解放全中国的激情鼓舞
7.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1947年,面对国民党军队发动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离了 (  )
A.上海 B.瑞金 C.遵义 D.延安
8.(2023·淄博高一检测)1949年1月6日,解放军向杜聿明部发起总攻,10日战斗结束。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被俘,国民党军队撤往江南,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材料评述的是 (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9.(2023·泰安高一检测)作家阎涛在其创作的西柏坡纪实文学《东行漫记》中有一句名言:“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这一评价主要基于 (  )
A.产生于此的西柏坡精神影响深远
B.毛泽东在此郑重告诫全党戒骄戒躁
C.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乡村
D.七届二中全会为新中国成立奠定基础
二、非选择题(共13分)
10.《时代》周刊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蒋介石、毛泽东等许多中国人都曾经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蒋介石曾先后10次出现在《时代》周刊的封面上,并且是1937年《时代》周刊的年度人物,当年《时代》周刊的封面图片是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合照。
材料二 毛泽东曾先后12次出现在《时代》周刊的封面上。其中,1949年3月,毛泽东第一次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1)《时代》周刊将蒋介石、毛泽东分别列为1937年和1949年封面人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分)
(2)蒋介石、毛泽东在1945年曾进行过一次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会面,简述毛泽东参加这次会面的目的和意义。(4分)
(3)毛泽东和蒋介石公开正面对抗长达半个世纪,列举在1949年前后,毛泽东和蒋介石二人在军事上斗争的典型事例及其结果。(5分)
1.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军侵华的重点是 (  )
A.对沦陷区进行经济掠夺
B.推行“治安强化运动”
C.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
D.进攻正面战场
2.在1939年至1940年间,正面战场先后进行了南昌会战、长沙会战、枣宜会战等7次大规模战役,每次战役日军投入的兵力均在8万至10万人,中国军队投入的兵力至少20万人。在枣宜会战中国民党军队先后调集40万人,抗击日军10万余人的进攻,这接近战略防御阶段4次大会战的规模。材料表明 (  )
A.抗战相持阶段国民党继续抗日
B.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C.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
D.集中优势兵力是正面战场战胜日军的法宝
3.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战场,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的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的其他成员国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
——摘编自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等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计划和战后如何处置日本。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材料三 帝国之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然交战已阅四载……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实难逆料……此朕所以饬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1)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中国能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6分)
(2)结合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6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八)单元素养检测(含解析) 2024-2025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