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中国参加第一次亚非会议
②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④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国际会议
A.②①④③ B.①②③④ C.③②④① D.②④①③
2. 在新中国国防工业发展历程 ( http: / / )中,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的816地下核工程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这里曾经是新中国第二套核反应堆所在地,现在以“世界上已知最大的人工洞体、全球解密的最大核军事工程”而著称。该工程的建设( )www.21-cn-jy.com
A.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引进苏联的先进技术而建
B.推动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并改善我国工业布局
C.是贯彻执行党中央“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表现
D.是基于复杂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
3.中国城镇人口在1956年就增加了900万,占当时整个城镇人口数的近10%。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2·1·c·n·j·y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新中国的成立 D.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4.1962年9月,八届十中全会正式通过了 ( http: / / )《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人民公社社员可以经营家庭副业,可以将家庭副业的产品和收入拿到集市上出售”。至此,党中央关于自留地、家庭副业、集市贸易等方面的政策,用条例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一条例( )
A.是对农业合作化成果的否定 B.说明人民公社体制正式废除
C.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D.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5.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上海申新纺 ( http: / / )织公司创办于1915年,历经40多年的风雨历程后,该企业的掌门人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改造采用的主要形式是 ( )
A.中外合资 B.承包经济(承包责任制)
C.私有化 D.公私合营
6. ( http: / / / )
1971年新闻照片《乔的笑》(如图)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照片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是( )2-1-c-n-j-y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C.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 D.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7.1954年9月,全国实行凭“布票 ( http: / / )”限进供应棉布的政策;从1955年开始,实行粮食的凭票定量供应。从此,中国进入“票证的年代”,各种民用商品如煤球、猪肉等,都需要用特定的票证才能购买。这在本质上说明( )
A.物资供应紧张没有得到改观 B.工业化建设需要生产资料保障
C.三大改造取得了初步的进展 D.民生消费领域向计划经济转型
8.1955年国务院规定:“聚居 ( http: / / )人口不足10万的城镇,必须是重要的工矿基地……确有必要时方可设置市的建制”。1962年国务院规定:凡是人口10万以下的城市,即使是重要林区和矿区,都应撤销市的建制。这反映了 ( )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 B.国家工业化战略被迫中断
C.国民经济处于调整阶段 D.我国城市化进程陷入停滞
9.如图为上海国棉一厂发出开 ( http: / / )展增产节约和劳动竞赛号召时的情景,号召“努力保证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观察图片,结合所学可推知当时( )
( http: / / / )
A.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粮食问题 B.为志愿军赴朝参战提供物资
C.劳动竞赛促进工业“大跃进” D.增产节约运动促进了工业化
10.下表反映了 1952-1957年我国乡村经济发展情况。其得益于( )
1952年 1957年 增长
粮食产量 414亿元 493亿元 19%
农林牧渔总产量 461亿元 537亿元 16.5%
A.农业合作改造 B.重点发展农业
C.全面土地改革 D.农村改革开放
11.1971年10月25日,美国驻联 ( http: / / )合国代表被迫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这段话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 21教育网
A.中日邦交正常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正式提出
C.中美关系正常化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2. 1962年2月,山西省潭沱河灌区 ( http: / / )管理委员会和水利代表会在忻县开幕。会议决议:其一,制定灌溉管理制度,对工程所有权、管理范围、水费征收等事项都作了具体规定,订立了奖惩办法:其二,各受益单位应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既定任务,浇地必须交纳水费。据此可知此次会议( )
A.科学预见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前景
B.展示了普及经济责任制度的显著成果
C.全面释放了地方水利企业的活力
D.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有益探索
13.从1964年至1980年,国家 ( http: / / )在中西部地区投入了2052.68亿元巨资,当时,全国有380多个项目、14.5万人、3.8万台设备从沿海地区迁往三线地区,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这一举措( )21·世纪*教育网
A.提升了中国应对风险的能力 B.开启了新中国的国防现代化
C.改变了西部工业落后的面貌 D.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
14.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 结束了全国不统一的混乱局面
B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C 1955年万隆会议 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D 1972年尼克松访华 中国和美国重新走到了合作的起点
A.A B.B C.C D.D
15.1974年,我国铁路运 ( http: / / )输严重堵塞,当年全国货运量只完成计划的92%,比1973年少运货物4321万吨。但是到1975年4月底,堵塞情况严重的几个铁路局就已经全部疏通,全国20个铁路局中有19个超额完成计划。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 )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二五计划取得显著成效 B.过度依赖苏联援助
C.政治局势影响经济建设 D.浮夸风气有增无减
二、材料分析题
16.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有限的医疗资源 ( http: / / )大都集中在城市,农村医疗和医药匮乏的状况一直是党和国家焦虑的问题。1955年,在缺医少药以及政府卫生部门还没有力量顾及农村的大背景下,山西高平米山乡建立了首个由农村社员、医务人员和农业生产合作社共同集资的保健站,开创了合作医疗的先河。之后,在山西、河南、河北、湖南、贵州、山东、上海等地农村出现了一批由农业合作社举办的保健站和医疗站。1956年,河南省正阳县王店乡团结农庄创造性地提出“社办合作医疗制度”一词。1958年,合作医疗制度的村覆盖率达到10%.合作医疗采取“合医合药合防”的运营模式,通过开发本土药品满足了当时农民的用药需求,并且治疗过程鼓励采用“土方”“土法”,预防为主、群防群治,使农民获得了“一把草药一根针”的低水平的初级医疗保健,实现了“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省工省钱、方便可靠”的医疗目标。21*cnjy*com
﹣选编自孙淑云郎杰燕《中国合作医疗治理六十年变迁》等
(1)根据材料,归纳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村医疗制度改革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时期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积极意义。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http: / / / )
材料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淦 ( http: / / )昌曾动情地说:“有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精神,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难题不能解决?有这些愿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年轻人,就一定能造出‘争气弹’来。”
(1) 材料一图1、2、3是“两弹一星”的图片,简述“两弹一星”具体指什么?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对“两弹一星”精神加以简要叙述和评价。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时期值得 ( http: / / )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 ( http: / / ):(1)集中力量进行苏联帮助设计的以156个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2)发展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3)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受到哪些经济政策的阻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主要特点,评价“一五”计划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解析】【分析】中国参加第一次亚非会议 ( http: / / )是1955年的万隆会议;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国际会议是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依据时间排序,②④①③正确,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注意记忆各种外交成就的时间。
2.【答案】D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位于重庆市 ( http: / / )涪陵区的816地下核工程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工程是三线建设的成果,是基于复杂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而实施的调整,D正确;
A错误,一五计划并未建立核反应堆;
B错误,材料不能看出“完整的工业体系”建立,排除;
C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与材料无关;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三线建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
3.【答案】B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 ( http: / / )可知,1953年一五计划的实施,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推动了城镇化进程,这与材料中城镇人口“增加900万”的信息相符,故B项符合题意;
A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属于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与题干信息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项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C项不符合题意;
D项过渡时期总路线即”一化三改造“,题干未涉及生产关系变革,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结合题干“城镇人口在1956年就增加了900万,占当时整个城镇人口数的近10%”进行分析。本题掌握一五计划的影响进行分析解答。
4.【答案】C
【知识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政策调整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材料“人民公社社员可 ( http: / / )以经营家庭副业,可以将家庭副业的产品拿到集市上出售”可以看出改变了人民公社平均主义的做法,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故C项正确。
农业合作化在1956年就已经完成,故A项错误。
人民公社体制正式废除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故B项错误。
材料中的规定改变了人民公社平均主义的做法,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十年探索。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处:21教育名师】
5.【答案】D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三大改造中对资本 ( http: / / )主义工商业的采用的主要形式是公私合营,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故答案为D项,排除C项。
中外合资和承包经营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形式,排除AB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三大改造,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53——1956年,中共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全行业掀起公私合营的高潮。
6.【答案】D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7.【答案】D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一五计划期 ( http: / / )间,中国逐渐对布匹、粮食、煤球、猪肉等消费品限制供应,构建计划经济体制,D正确;
A错误,材料不能看出物质供应紧张的状况得到改观;
B错误,是计划经济体制实行的目的,不是本质;
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三大改造;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计划经济体制的构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对消费资料进行限制供应,目的是保障工业化的进行,而实质是逐步构建计划经济体制。www-2-1-cnjy-com
8.【答案】C
【知识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政策调整
【解析】【分析】由于“大跃进”,大量乡 ( http: / / )村人口进入城市,工农业比例失调,许多城市负担太重,市政建设欠债增多,国民经济出现巨大波动,导致城市的就业、供应出现严重问题,国家不得不压缩城市人口,减少市镇建制。1962的规定提高了设市镇的人口规模标准,实际上是八字方针中“调整”的表现,调整已经失衡的国民经济比例,故C中正确;
A时间不符;
B错在“中断”;
D中“停滞”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1955、1962年有关市的设立并结合此时期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即可。【版权所有:21教育】
9.【答案】D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 http: / / )开展增产节约和劳动竞赛”“努力保证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可知,此时为一五计划,开展增产节约和劳动竞赛运动是为了促进了工业化,D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粮食问题严重,排除A项;
抗美援朝爆发于1950年-1953年,而一五计划发生于1953年-1957年,时间不符,排除B项;
“大跃进”开始于1958年后,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结合题 ( http: / / )干“努力保证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及一五计划的特点进行分析。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10.【答案】A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可知,从19 ( http: / / )52到1957年,我国乡村粮食产量和农林牧渔总产量都有提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农业方面,推行农业合作改造,推动了乡村经济发展,A项符合题意;
B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重点”发展农业,B项不符合题意;
C项到1953年春,除全国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台湾省外,我国大陆普遍实行了土地改革,C项不符合题意;
D项农村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三大改造,要求学生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三大改造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1.【答案】D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时间 ( http: / / )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71年10月25日,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重大胜利,标志着长期以来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符合题意,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中日邦交正常化实现于1972年9月,与材料时间不符;
B选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式提出于195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
C选项错误,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与材料时间不符。
故答案为D。【来源:21cnj*y.co*m】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 ( http: / / )的能力,难度一般,由材料 1971年10月25日,美国驻联合国代表被迫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结合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时间和意义可以得出结论。
12.【答案】D
【知识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政策调整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 http: / / )信息可知,该会议的主题只是潭沱河灌区的水资源利用和管理问题,“科学预见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前景”与主旨无关,A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初,面对三年困难,党中央和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和发展,部分地区尝试过经济责任制,但是并没有普及经济责任体制,B项错误;
题干会议只是山西省潭沱河灌区的一个协调管理会议,当时依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会议对山西省潭沱河灌区的管理进行了工作协调和管理,有利于调动各受益单位的积极性,有利于相应区域农业经济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有益探索,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历程进行分析。【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3.【答案】A
【知识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材料“国家在中 ( http: / / )西部地区投入了2052.68亿元巨资,当时,全国有380多个项目、14.5万人、3.8万台设备从沿海地区迁往三线地区,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强调,我国大力发展中西部,这有利于提升中国应对风险的能力,A项正确;
材料只涉及西部,不能说明开启了新中国的国防现代化,排除B;
改变了中西部工业落后的面貌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
国民经济均衡发展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三线建设的影响。
14.【答案】D
【知识点】中美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 ( http: / / )1972年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程,中美重新走到了合作的起点,故选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命运,排除A;
三大改造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排除B;
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日内瓦会议,排除C。
故答案为D21·cn·jy·com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历史史实与历史结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学生要注意把握史实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21*cnjy*com
15.【答案】C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 ( http: / / )974年,我国铁路运输严重堵塞是因为“文革”动乱所致;1975年1月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从交通领域开始对全国进行全面整顿,以推动经济建设正常化,到1975年4月底,堵塞情况严重的几个铁路局就已经全部疏通,这说明政治局势影响经济建设,故C项符合题意;
A项二五计划的时间是1958-1962年,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不符合题意;
B项此时中苏关系已经恶化,故B项不符合题意;
D项浮夸风出现于1958年“大跃进”时期,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文革对国民经济的破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1975年”。本题主要通过文革对国民经济的破坏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素养。
16.【答案】(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 ( http: / / )财力不足,卫生资源有限;国家实行一化三改”路线;实施“一五计划”;美国对新中国进行经济封锁,经济发展困难;抗美援朝胜利,国家政权稳定。
特点:农民自发创建合作医疗制度;合作医疗治理 ( http: / / )主要以合作社组织为基础;以集体互助共济为原则;实行农民医疗互助自治;采取“合医合药合防”的运营模式;制药用药就地取材;预防为主、群防群治;医疗水平低。版权所有
(2)积极意义:基本满足了农民低 ( http: / / )水平的卫生健康要求;降低了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成本;利于国家把有限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支持国家的城市和工业建设;体现了中国农民的自强意识与创新精神 21cnjy.com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1)第一小 ( http: / / )问的背景,依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有限的医疗资源大都集中在城市,农村医疗和医药匮乏的状况一直是党和国家焦虑的问题”,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政策以及外交状况分析可以得出新中国成立之初,财力不足,卫生资源有限;国家实行一化三改”路线;实施“一五计划”;美国对新中国进行经济封锁,经济发展困难;抗美援朝胜利,国家政权稳定。第二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山西高平米山乡建立了首个由农村社员、医务人员和农业生产合作社共同集资的保健站,开创了合作医疗的先河”、“出现了一批由农业合作社举办的保健站和医疗站”、“合作医疗采取“合医合药合防”的运营模式,通过开发本土药品满足了当时农民的用药需求,并且治疗过程鼓励采用“土方”“土法”,预防为主、群防群治,使农民获得了“一把草药一根针”的低水平的初级医疗保健,实现了“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省工省钱、方便可靠”的医疗目标”等信息二可以得出农民自发创建合作医疗制度;合作医疗治理主要以合作社组织为基础;以集体互助共济为原则;实行农民医疗互助自治;采取“合医合药合防”的运营模式;制药用药就地取材;预防为主、群防群治;医疗水平低。
(2)本小问的意义,依据材料,结合农村医疗制度改革的过程和内容可以得出基本满足了农民低水平的卫生健康要求;降低了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成本;利于国家把有限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支持国家的城市和工业建设;体现了中国农民的自强意识与创新精神。
故答案为:
(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财力不足,卫生资源有限;国家实行一化三改”路线;实施“一五计划”;美国对新中国进行经济封锁,经济发展困难;抗美援朝胜利,国家政权稳定。
特点:农民自发创建合作医疗制度;合作医疗治理主要以合作社组织为基础;以集体互助共济为原则;实行农民医疗互助自治;采取“合医合药合防”的运营模式;制药用药就地取材;预防为主、群防群治;医疗水平低。
(2)积极意义:基本满足了农民低水平的卫生健康要求;降低了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成本;利于国家把有限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支持国家的城市和工业建设;体现了中国农民的自强意识与创新精神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医疗改革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归纳概括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7.【答案】(1)含义:最初 ( http: / / )的“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后来“两弹“中的原子弹和氢弹后来合称核弹,另一弹指早期研发的导弹,所以,后来的“两弹一星”指导弹、核弹、人造卫星。
(2)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是 ( http: / / )指“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包含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科学精神的集合体。“两弹一星”精神象征了在欠缺良好环境下,从事科学技术开发研究的优良精神。
评价:“两弹一星”精神象征了中华民族自力更生、在社会主义之下集中力量从事科学开发研究,更是创造了“科技奇迹“的态度和过程。
【知识点】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1)“两弹一星” ( http: / / ):依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最初的“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后来两弹中的原子弹和氢弹合称核弹,另一弹指早期研发的导弹,所以,后来的“两弹一星”指导弹、核弹、人造卫星。
(2)精神:依据材料“有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精神,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难题不能解”并所学可知,“两弹一星”精神是指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包含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科学精神的集合体。“两弹一星”精神象征了在欠缺良好环境下,从事科学技术开发研究的优良精神。评价:结合第一问的精神和所学知识可知,“两弹一星”精神象征了中华民族自力更生、在社会主义之下集中力量从事科学开发研究,更是创造了“科技奇迹”的态度和过程。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技。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两弹一星”的含义解答;第二问,依据材料二,结合“两弹一星”的精神内涵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8.【答案】(1)主要表现:①突破了市坊空 ( http: / / )间界限;②市突破了时间限制;③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④海外贸易更加兴盛,港口城市繁荣。经济政策:①重农抑商政策;②闭关自守政策(“海禁”政策)。
(2)特点: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在苏联的帮助下开展建设;政府领导经济建设;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
评价: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并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明清时期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