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史学界普遍认为,经过战国时代各国变法的冲击,血缘宗法制度不复存在。商鞅变法中,以法律的形式直接否定了血缘宗法制度的措施是( ) www-2-1-cnjy-com
A.废除井田制 B.建立军功爵制
C.普遍推行县制 D.“燔诗书而明法令”
2.司马迁自叙其所著《史记》宗旨时有“ ( http: / / )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之言。东汉学者班彪则认为《史记》“其论术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班彪对《史记》的认识反映了东汉时期( ) 【出处:21教育名师】
A.民众生活水平提高 B.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化
C.社会等级差异明显 D.经世致用的治史传统
3. 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不教 ( http: / / )而杀谓之虐”的观点,主张“先教后诛”。荀子认为:“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据此可知,荀子主张( )
A.隆礼重法 B.明法审令 C.以法为教 D.顺应自然
4.《新全球史》记载,公元前6世纪,铁 ( http: / / )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史料是( )
A.“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B.“除井田,民得卖买”
C.“一人治之,十人食之”
D.“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5.《齐民要术·序》(我国现存最早 ( http: / / )最完整的农书)中说到:“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此段话表明( ) 21cnjy.com
A.目的是为发展商品经济
B.反映出作者重农抑商思想
C.告诫统治者应舍本逐末
D.《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6.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之间互相诘难、批驳。各家在本质上“争”的是( )
A.国家治理的方略 B.国家最高统治权
C.国家统一的方式 D.单纯的学术问题
7.下列各图是考古发掘出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铁器,据此可以推断( )
( http: / / / )
A.铁农具和牛耕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
B.铁农具取代了青铜农具在农业中的地位
C.战国时期的农具种类比春秋时期更多样
D.战国时期的冶铁技术达到了古代的顶峰
8.西汉时期的大司农桑弘羊为盐铁官 ( http: / / )营辩护时说,豪强大家“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聚众或至千余人”,易“成奸伪之业”,给国家带来祸患。材料主要反映了( ) www.21-cn-jy.com
A.大一统是盐铁官营的政治前提
B.增加收入是盐铁官营的重要目的
C.经济政策基于政治安定的考量
D.武帝时期禁止私人从事盐铁产销
9.战国时期,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孟子提倡“仁 ( http: / / )政”,荀子主张“隆礼重法”,庄子崇尚逍遥自由,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法家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由此可知,新兴的士阶层( )
A.重视以人为本、主张民本思想 B.将戎狄蛮夷融入华夏认同观念
C.围绕治国理政而提出各自主张 D.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10.秦汉文化气势恢弘,居世界先进行列,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果,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吸取了各族的优秀文化 B.国力强盛和经济发达
C.国家政府高度重视 D.先秦文化基础雄厚
11.墨子指出:对事物的认识,有的 ( http: / / )是前提肯定,结论也肯定;有的是前提肯定,而结论否定;有的是前提否定,结论也否定;有的是前提否定,而结论肯定。这表明( )
A.墨家文化侧重于认知事物 B.墨家思想蕴含朴素辩证法思想
C.墨家认知事物具有偏执性 D.墨家汲取了道家的辩证法思想
12.“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生民之业,莫重焉。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材料反映出( ) 21·cn·jy·com
A.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财富的源泉
B.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征
C.小农经济有一定的脆弱性
D.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
13.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 ( http: / / )已出现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后来经过农业生产实践逐渐充实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闳、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并且沿用至今。这说明该时期( ) 21*cnjy*com
A.已形成系统的农业思想 B.重视耕作技术不断革新
C.农耕文明不断积淀传承 D.农业生产重理论轻实践
14.王国斌在《转变的中国》中提 ( http: / / )出:“国家在直接从农民征税方面越成功,政府在获得资源方面对豪强的依赖也越不重要。因为人们意识到:‘一个经济上能够生存的农民阶级,是一个政治上成功的政府的社会基础。’”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经济上能够生存的农民阶级”的出现( )
A.有利于抑制豪强对土地的兼并 B.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C.有赖于一个政治上成功的政府 D.前提是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15.《墨子·尚贤》中说:“古者圣 ( http: / / )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这反映了墨子( ) 【版权所有:21教育】
A.主张为政之本在于尚贤 B.反对宗法世卿世禄制度
C.代表下层手工业者利益 D.强调构建政治和谐社会
二、材料分析题
16.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 http: / / / )
材料二 (商鞅变法)法令规定 ( http: / /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21*cnjy*com
——人教版《中国历史》
(1) 根据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回答,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
(3)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确立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是什么?
(4)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刘芳和黄鹂产生了分歧。你同意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 http: / / /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http: / / / )
材料二 原始社会人们先用石刀 ( http: / / )、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用石犁翻土播种。商周时期,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青铜农具,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生产的重要工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摘编自人教版必修2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材料三 正是由于受自然环境的 ( http: / / )制约,我国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开始,便进入了漫长的农耕文明的历史。在土地私有制、“重农”思想、宗法制、“抑商”政策的作用下,在激烈残酷的土地兼并和自然灾害的威胁下,逐步形成了小土地分散式经营特点。
——摘编自朱筱新《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形成及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一、图二历史事物的名称,说明图三生产工具出现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来源:21cnj*y.co*m】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在春秋 ( http: / / )战国时期出现,得益于此时丰厚的文化积累,在沉积和发酵了两千多年后,内部的压力已经足够大,加上适当的外部条件,就出现了春秋战国时的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
——王磊《一个黄金时代的形成与终结——对战国百家争鸣现象的一种解读》
材料二:在战国时期的儒法 ( http: / / )之争中,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孟之辈周游列国,竭力宣传“礼治”“仁政”,但是他们的学说过于忽视刑政的现实作用,显得迂阔而不切实际,没有被诸侯采用。相反,法家的治国思想却受到各诸侯国的欢迎。
——刘长江《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关系辨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的“外部条件”和根本原因。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战国时期的儒法之争”的实质,并分析儒家和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不同命运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商鞅在选拔官员 ( http: / / )方面采取军功爵制,即二十等爵制,注重才能,淡化血缘,以法律的形式直接否定了血缘宗法制度,B正确;
废除井田制、推行县制、与血缘宗法制无关,排除A、 C;
“燔诗书而明法令”属于思想控制,与血缘宗法制度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要求学生结合商鞅变法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商鞅变法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21教育网
2.【答案】B
【知识点】两汉的史学与文学
【解析】【分析】A、结合 ( http: / / )所学知识,材料体现不出民众生活水平提高的信息,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其论术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可知,班彪生活在儒家思想已经占据了统治地位的东汉时期,体现了东汉时期儒家思想的影响,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社会等级差异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经世致用主要围绕王权合法性、纲常名教、政治治理、政治地位等问题展开,题干材料仅是对《史记》的不同认识,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理解东汉时期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答案】A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4.【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 http: / / )分析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质农具出现,而且种类丰富,这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所以与之相符合的是“一人治之,十人食之”,C正确;
A错误,“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讲的是西周时期的工商食官制度,与材料中农业的发展无关;
B错误,“除井田,民得卖买”反映的是井田制的废除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错误,“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强调的是土地兼并,与材料无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 ( http: / / )秋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5.【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抓住材料中“舍本逐 ( http: / / )末,贤者所非”“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这一信息,实质指的是作者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肯定和认可,故B项正确,AC项错误。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但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故D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 ( http: / / )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重农抑商的准确把握,抓住材料中“舍本逐末,贤者所非”“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这一信息,实质指的是作者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肯定和认可。
6.【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 http: / / )争”及所学知识可知,诸子百家的分歧在于治国方式的差别,因此“争”的本质是国家治理的方略,A正确;
BCD与材料不相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百家争鸣,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各家在本质上‘争’”。
7.【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8.【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易‘成 ( http: / / )奸伪之业’,给国家带来祸患”可知,桑弘羊认为私营盐铁容易给国家带来祸患,为盐铁官营辩护,故选C;
A项,材料没有涉及“大一统”的信息,排除A;
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
D项,材料只是说明盐铁私营的危害,无法体现武帝时期禁止私人从事盐铁产销,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结合,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注意扣住材料的信息“易‘成奸伪之业’,给国家带来祸患”等,同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1·世纪*教育网
9.【答案】C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新 ( http: / / )兴的士阶层崛起,推动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各学派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C项正确;
以人为本、主张民本主要是儒家的主张,A项错误;
材料未提及华夏认同观念,B项错误;
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是明末清初思想家的观点,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诸子百家的思想及其目的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0.【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东汉的兴衰;两汉的史学与文学;两汉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 ( http: / / )秦汉时期国家强盛,经济发展,促进秦汉文化发展繁荣,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是最主要的原因,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文化,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秦汉时期文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版权所有
11.【答案】B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墨子对事物的 ( http: / / )认知没有绝对化.他辩证地看待了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关系,这表明墨家思想蕴含朴素辩证法思想,故选B项。
墨家指出对事物的认知的观点并不代表它侧重于认知事物,排除A项;
墨家对事物的认知具有辩证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墨家认知事物具有偏执性,排除C项;
材料中没有信息表明墨家的辩证法来自道家,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 结合墨家思想的主张、认识进行分析即可。2-1-c-n-j-y
12.【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作者认为农 ( http: / / )业是农民生活维持下去的根本,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原因,因此说明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财富的源泉,A正确;
B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和脆弱性的特点,B、C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中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农业的地位,作用影响。同时考查学生分析材料问题的分析材料的能力。本题的解答中学生要搞清楚小农经济的特征,影响,以及历史地位,认真研读材料。进行对比分析。
13.【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 ( http: / / )历法在春秋战国时期划定四季后,随着农业生产实践逐渐充实完善,在秦汉时期形成“二十四节气”并“沿用至今”,体现出农耕文明不断积淀传承,C项正确;
材料不能说明我国在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系统的农业思想,A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秦汉时期对“耕作技术”的重视,B项错误;
农业生产重理论轻实践与中国古代农业重实践轻理论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农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古代历法在历史积淀中不断发展,同时也反映了精耕细作的特点。
14.【答案】D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生产 ( http: / / )关系的确立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经济上能够生存的农民阶级”的主要原因,D正确;
抑制豪强对土地的兼并主要依靠的是政府的政策,A排除;
B是科举制的影响,排除;
C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 材料 “经济上能够生存的农民阶级” 从生产关系角度进行分析即可。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15.【答案】B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材料大意指的是所以古代圣 ( http: / / )王为政,给有德的人安排职位并尊重贤能的人,即使身处农业与手工业、市集的人,如果有才能就选用他。给他高高的官爵,给他厚重的俸禄,使他们担负一定的工作,果断地给予他们行使政令的权利,体现了墨子主张为政之本在于尚贤,A正确;
B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C说法正确,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D说法正确,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有能则举之”。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答案】(1)背景:政治: ( http: / / )诸侯争霸,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瓦解。经济:春秋以来,由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关系:战争频繁,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思想:百家争鸣,思想解放。
(2)支持。因为商鞅变法奖励耕织。
(3)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4)同意刘芳的观点。理由:商鞅虽死,但变法措施已深入人心。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1) 根据材料一两幅图片 ( http: / /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大量的土地得到开垦,出现了新兴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为发展封建经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掀起变法运动,于是商鞅公元前356年在秦国掀起变法运动。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会支持商戟变法。原因:因为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3) 根据材料二“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更治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确立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是推行县制,长官(县令)由国君任命。根据材料二“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更治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确立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是推行县制,长官(县令)由国君任命。
(4)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同意刘芳的观点。因为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
(1) 背景:政治:诸侯争霸,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瓦解。经济:春秋以来,由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关系:战争频繁,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思想:百家争鸣,思想解放。
(2) 支持。因为商鞅变法奖励耕织。
(3) 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4) 同意刘芳的观点。理由:商鞅虽死,但变法措施已深入人心。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点评】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商鞅变法,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考查了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1·c·n·j·y
17.【答案】(1)名称:图1二牛抬杠;图二:耧车。意义:一定程度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耕作效率;标志我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为后世所沿用。
(2)变化: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商周时期的石器耒耕;春秋战国时明的铁犁牛耕。
特点:以家庭为基本生产生活单位,分散式经营;封间性强;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精耕细作。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 ( http: / / )知,图1是二牛抬杠;图2是耧车。图3是曲辕犁,曲辕犁的出现一定程度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耕作效率,标志我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为后世所沿用。
(2)根据材料“原始社会人们先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可知体现的是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根据材料“商周时期,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青铜农具,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可知体现的是商周时期的石器耒耕;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可知体现的是春秋战国时明的铁犁牛耕。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的特点有:以家庭为基本生产生活单位,分散式经营、封间性强、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精耕细作、脆弱性,易破产。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最基本的形态,小农经济的发展是封建政权稳定的基础。
18.【答案】(1)外部条件:诸侯争霸,礼贤下士;学术环境宽松;礼崩乐坏;周王室衰微;私学兴起。根本原因:社会的变革。
(2)实质:德治和法治之 ( http: / / )争。原因:儒家思想不切实际;在重视富国强兵的君主看来,无助于实现他们的强国抱负。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1)设问是指出春秋战 ( http: / / )国时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的“外部条件”和根本原因,据所学可知百家争鸣的外部条件有政治变革的需要、礼崩乐坏的影响、孔子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根本原因的分析从生产力方面思考,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运用,推动了社会的变革。
(2)设问是“指出“战国时期的儒法之争”的实质”,据材料“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孟之辈周游列国,竭力宣传礼治仁政,法家的治国思想却受到各诸侯国的欢迎” 可得出德治和法治之争;原因可从时代的需要分析作答,儒家要恢复周礼,复古守旧,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法家崇尚集权富国强兵,符合争霸战争的需要。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影响,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分析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有助于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