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东晋建立之初,高门琅琊王氏当权。王导担任宰相,司马睿即位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材料反映了(  )21教育网
A.相权转移 B.朋党之争 C.外戚专政 D.士族专权
2.曹魏时期,名士嵇康被司马氏 ( http: / / )集团所杀,但其子嵇绍依然为司马氏集团建立的晋朝尽忠而死。有人骂嵇绍为仇人卖命“不孝之罪通于天”,西晋王朝却一直将他奉为忠义楷模,并再三褒奖。这说明,西晋时期(  ) 21cnjy.com
A.正统思想受到玄学冲击 B.门阀制度渐趋衰落
C.士族与王朝利益的结合 D.社会处于分裂状态
3.吴(三国时期)、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均定都在今天的(  )
A.南京 B.长安 C.洛阳 D.杭州
4.486年,北魏实行“三长制” ( http: / / ),即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冯太后称赞:“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包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这有利于(  )
A.推动鲜卑汉化进程 B.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C.保障国家财政收入 D.加强基层治安管理
5.北魏孝文帝在设立三长 ( http: / / )制的诏令中提到:“自昔以来,诸州户口籍贯不实,包藏隐漏,废公罔私。富强者并兼有余,贫弱者糊口不足。赋税齐等,无轻重之殊。力役同科,无众寡之别”。这说明三长制推行的目的是(  )21·世纪*教育网
A.打击豪强势力 B.促进人口增加
C.缩小贫富差距 D.加速汉化进程
6.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www-2-1-cnjy-com
A.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 B.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况
C.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南移 D.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往
7.据《宋书》记载,南朝时江南“地广野 ( http: / / )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称,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出现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  ) 2-1-c-n-j-y
A.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B.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C.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D.政府重视经济发展
8.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这反映了北魏当时(  )
A.阶级矛盾尖锐 B.民族矛盾尖锐
C.汉族内部矛盾激化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9.史学家钱穆认为:“均田是郡县制度下的井田,而井田则是封建制度下的均田。”下面对这句话解读正确的是(  ) 【来源:21cnj*y.co*m】
A.均田就是井田,井田就是均田
B.井田比均田更能体现中央集权
C.均田比井田更能体现中央集权
D.两者都体现了国家对农民的重视
10.曹魏时期修律,废除自商鞅变法时 ( http: / / )确立的以法律形式强制父子兄弟分家析产的规定,鼓励父子兄弟不分家而共享财产;又仿《周礼》,以“八议”入律,即给“亲故、贤、能、功、贵、勤、宾”八种官僚以法律特权,有罪先请,议而从轻。这些法律规定(  ) 【版权所有:21教育】
A.彰显法律与伦理的根本对立 B.适应了门阀士族的发展壮大
C.体现了量刑定罪的公正原则 D.维持了个体小农经济的稳定
11.比较南北朝史传人物描写,南朝 ( http: / / )史传赞人,多“词采遒艳”“善为文章”之词。北朝的勋贵传记,以军功、吏治为尚。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南北朝著史传统不同 B.南北朝政治制度差异大
C.南北朝经济模式不同 D.南北朝社会环境有差别
12.图1、图2分别是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农牧分界线。两个时期农牧分界线的变化说明(  )
( http: / / / )
A.政局变化影响经济格局 B.民族迁徙促进江南开发
C.传统农耕经济渐趋衰退 D.气候变迁导致牧强农弱
13.三国时期东吴政权大力开凿运河,开辟 ( http: / / )航道,水利交通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建业(今南京)为中心的南方漕运体系;东晋南朝时,建康(今南京)继续保持了漕运中心的地位。这些做法(  )
A.推动了江南经济开发 B.巩固了国家疆域统一
C.促进了南北方的交流 D.保证了朝廷财政收入
14.著名学者易中天曾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做出评价:“原来有的没了,原来没有的有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21·cn·jy·com
A.汉民族文明对少数民族文明的单向融合
B.汉胡民族交融有利于隋唐经济文化发展
C.国家分裂严重影响了中华文明发展进程
D.导致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文化消失
15.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四年,南齐派使 ( http: / / )节北上,恰逄冯太后丧事,齐使欲以朱衣入见,北魏派人四次往返劝阻,皆不肯更衣。后北魏以精通礼学的名士成淹与之辩论,齐使不敌,只得以丧服入见。这一材料可用于研究(  )
A.南北文化差异的原因 B.礼乐制度的历史延续性
C.南北政权的隶属关系 D.北魏封建化改革的影响
二、材料分析题
16.材料: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 ( http: / / )即位之初,便出台两项新政:第一项是严禁宦人干政、宦人为官。第二项是采纳陈群的意见,确立九品中正制。曹丕设立中书省,官员改由士人充任,原尚书郎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担任。同时,削夺藩王权利,藩王封地时常变更,没有治权和兵权。对地方行政规划重新划分,正确处理与其他民族关系。黄初三年(222年)颁发《禁诽谤诏》和《百官不得干预郡县诏》。经济上曹丕继续发展屯田制,除禁令,轻关税,与民休养。恢复太学,建立儒家思想教育机构,下令人口十万以上的郡国每年察举孝廉一人,如有特别优秀的人才,可以不受户口限制。魏文帝励精图治,为曹魏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曹丕为政举措》
(1)据材料概括魏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文帝改革的意义。
17.北魏孝文帝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民族交流和文化融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这种隔 ( http: / / )绝的局面被打破了。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以洛阳为阵地,复兴了北方的中原文化,为南北文化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官制律例礼乐文化的建构当中,南方文化充当着输出者的角色,经由士人北来等传播途径,成为北方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元素。……魏孝文帝推行汉服,褒衣博带,而其时南朝服饰却是“小作冠帽,短制衣裳”。……另一方面,南方的声韵之学又深深地影响了北朝士人。.
——摘编自杨柳《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后期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材料二对于南朝北投者,拓跋氏尤能注重拔握 ( http: / / )……这种情况与南朝统治者专重侨姓,排斥南人,而晚渡北人又被目为荒怆,备受排斥,北方各族更不予考虑者,迥不相同。21*cnjy*com
——摘编自周一良《魏晋南北朝札记》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南北文化交融的具体表现和显著特征。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引发民族交融的主要因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拓跋氏入主中原后,以原始部落法和汉晋 ( http: / / )法律结合,“刑重网密”,以致执法官吏多以严刑酷法逼取供词。孝文帝太和年间,北魏两次修律,于太和十六年颁行,即为《太和律》。《太和律》一方面废除了鲜卑拓跋氏习惯法中的固有酷刑,另一方面又下诏“罢门房之诛”,废除了族刑连坐之法。《太和律》将不孝、不敬等入律,对李悝《法经》以来的法规律令重新洗牌,将“齐之以法”“示之以礼”结合起来。《太和律》还将原有的七刑简化为“死、流、徒、鞭、杖”五刑,并为后世北齐和隋唐所继承。《太和律》修订后,以“律、令、格”为体例,体系较于唐律相差无几。
——摘编自李书吉《论<太和律>及北朝法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太和律》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太和律》的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的“王与马,共天下 ( http: / / )”可知,王导作为士族的势力庞大,可与天子掌控天下,故D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相权膨胀,排除A;
朋党之争是唐朝的党派之争,排除B;
王导担任宰相,不是外戚,不属于外戚专政,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东晋的政治,解答本题关键是根据“王与马,共天下”并结合东晋的政治特征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www.21-cn-jy.com
2.【答案】C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 ( http: / / )知,说明西晋是士族支撑起来的政权;名士嵇康被司马氏集团所杀,但其子嵇绍依然为司马氏集团建立的晋朝尽忠而死,说明士族利益与政权紧密结合,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儒家思想受到冲击,排除A项;
魏晋时期门阀制度盛行,排除B项;
西晋实现了短暂统一,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儒家思想,解答本题需要准确解读题意并结合选项逐一分析。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答案】A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 ( http: / / )可知:吴、东晋、南朝都定都于南京,因此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A正确;
BCD与史实不相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三国两晋的更替,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 ( http: / / )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可知,三长制的实行有利于保证赋税征收,进而保障国家财政收入,故C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三长制对鲜卑汉化的影响,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三长制对民族融合的影响,排除B;
材料不能体现三长制对基层治安管理的影响,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的主旨,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5.【答案】A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户口籍贯不 ( http: / / )实,包藏隐漏,废公罔私”“赋税齐等,无轻重之殊。力役同科,无众寡之别”,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三长制,目的是抑制豪强隐瞒户口和逃避租税徭役情况,并直接控制基层政权组织,故A正确;
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C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三长制,目的是抑制豪强隐瞒户口和逃避租税徭役情况,并直接控制基层政权组织。
6.【答案】D
【知识点】东晋南朝时期的江南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 ( http: / / ),魏晋时期,北民南迁,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和民族交融,D正确;
A错误,客观上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南方环境,但是不是主要影响;
B错误,南北矛盾与割据与北民南迁无关;
C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民南迁,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魏晋时期,北民南迁,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和民族交融。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7.【答案】B
【知识点】东晋南朝时期的江南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 ( http: / / ):材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结合所学知识其主要原因是北民南迁,B正确;
ACD都是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但是不是主要原因;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江南经济的开发,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民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8.【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题干所给材料“每有骑战 ( http: / / ),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反映了在战争时,鲜卑贵族驱使汉人为其打头阵的状况,这表明当时鲜卑族和它统治下的各个民族之间的民族矛盾,B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出阶级矛盾尖锐,A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汉族内部矛盾激化,C项错误;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未体现,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及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9.【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 ( http: / / )知,均田制与井田制都是土地国有制,“均田是郡县制度下的井田”强调的是中央集权制度之下的土地国有;而井田制是分封制下的土地国有制。前者和后者相比,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
均田不能等同于井田,A项错误;
井田制是分封制度的经济基础,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错误;
前者体现出封建国家对于农民的重视,后者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形式,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井田制和均田制,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井田制和均田制的内容、性质以及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0.【答案】B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解析】【分析】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 ( http: / / )学知识,废除父子分家不利于小农经济,而有利于世家大族的发展;“八议”也有利于世家大族的利益,可见曹魏时期的法律规定适应了门阀士族的发展壮大,故B项正确;
A.材料的内容实际上也能体现伦理对法律的影响,而非对立,故排除A项;
C.八议不能体现公正,故排除C项;
D.废除父子分家不利于小农经济,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门阀士族的相关知识,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正确分析题干的关键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11.【答案】D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 ( http: / / ),南方相对稳定,文化发达,注重文学艺术,北方则战乱频繁,注重军事和政治,因此南朝史传赞人,多“词采道艳”“善为文章”,而北朝的勋贵传记则以军功,更治为尚,这种不同主要是由于南北朝社会环境的差别造成的,故D正确;
南北朝著史传统相同,比如他们都深受儒学影响,排除A;
南北朝都是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排除B;
南北朝都是小农经济的经济模式,排除C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征,解答本题需从南北方社会差异角度进行分析,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
12.【答案】A
【知识点】西晋的少数民族内迁
13.【答案】A
【知识点】东晋南朝时期的江南开发
14.【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原来有 ( http: / / )的没了,原来没有的有了”及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交融,从而促进经济文化发展,B正确;
A错误,“单向融合”说法错误;
C错误,北魏实现了北方的局部统一。而且材料强调民族交融的影响,不是国家分裂的影响;
D错误,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材料强调的是民族交融的积极作用;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版权所有
15.【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 http: / / )“后北魏以精通礼学的名士成淹与之辩论,齐使不敌,只得以丧服入见”分析可知,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后,学习汉族的礼仪习俗,促进了自身的封建化进程,D正确;
A错误,材料不涉及南北文化差异的原因;
B错误,礼乐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
C错误,南北政权不存在隶属关系,C项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后北魏以精通礼学的名士成淹与之辩论,齐使不敌,只得以丧服入见”。
16.【答案】(1)措施:禁止 ( http: / / )宦人干政、为官;确立选官制度,削藩,集权中央;明确职权,整肃官风,强化管理;实施屯田和轻关税,与民休息;发展教育,重用人才;调整行政区划,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21*cnjy*com
(2)意义:魏文帝确立九品中正制,开 ( http: / / )创了士族门阀政治,削弱了割据势力,强化了中央集权。禁止宦人干政,整肃官风,有利于政治清明。实行休养生息,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了人才。重视处理民族关系,有利于民族融合。 【出处:21教育名师】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解析】【分析】(1)措施:根据材 ( http: / / )料“第一项是严禁宦人干政、宦人为官”可知,禁止宦人干政、为官;根据材料“第二项是采纳陈群的意见,确立九品中正制”“削夺藩王权利,藩王封地时常变更,没有治权和兵权”可知,确立选官制度,削藩,集权中央;根据材料“曹丕设立中书省,官员改由士人充任,原尚书郎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担任”“黄初三年(222年)颁发《禁诽谤诏》和《百官不得干预郡县诏》。”可知,明确职权,整肃官风,强化管理;根据材料“经济上曹丕继续发展屯田制,除禁令,轻关税,与民休养”可知,实施屯田和轻关税,与民休息;根据材料“恢复太学,建立儒家思想教育机构,下令人口十万以上的郡国每年察举孝廉一人,如有特别优秀的人才,可以不受户口限制”可知,发展教育,重用人才;根据材料“对地方行政规划重新划分,正确处理与其他民族关系”可知,调整行政区划,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2)意义:根据所学九品中正制相关知识可知,魏文帝确立九品中正制,开创了士族门阀政治;根据材料“削夺藩王权利,藩王封地时常变更,没有治权和兵权”可知,削弱了割据势力,强化了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严禁宦人干政、宦人为官”可知,禁止宦人干政,整肃官风,有利于政治清明。根据材料“经济上曹丕继续发展屯田制,除禁令,轻关税,与民休养”可知,实行休养生息,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根据材料“恢复太学,建立儒家思想教育机构,下令人口十万以上的郡国每年察举孝廉一人,如有特别优秀的人才,可以不受户口限制”可知,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了人才。根据材料“对地方行政规划重新划分,正确处理与其他民族关系”可知,重视处理民族关系,有利于民族融合。
故答案为:(1) 措施:禁止宦人干政、为官 ( http: / / );确立选官制度,削藩,集权中央;明确职权,整肃官风,强化管理;实施屯田和轻关税,与民休息;发展教育,重用人才;调整行政区划,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2) 意义:魏文帝确立九品中正制,开创了士族门阀政治,削弱了割据势力,强化了中央集权。禁止宦人干政,整肃官风,有利于政治清明。实行休养生息,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了人才。重视处理民族关系,有利于民族融合。
【点评】(1)题考查中国历 ( http: / / )史上的重大改革。解题关键是通过材料分析魏文帝改革的措施。(2)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解题关键是通过材料分析为魏文帝改革的意义。解答本题关键是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魏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意义。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17.【答案】(1)表现:礼仪文化的建构;服饰风俗的交流;声韵之学的互动。特征:不是一边倒“汉化”,而是双向的交流与融合。
(2)因素:迁都洛阳;汉化改革;吸纳南方贤才。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1)具体表现:依据材料 ( http: / / )“在官制律例礼乐文化的建构当中,南方文化充当着输出者的角色”可知,礼仪文化的建构;依据“魏孝文帝推行汉服,褒衣博带,而其时南朝服饰却是‘小作冠帽,短制衣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服饰风俗的交流;依据“南方的声韵之学又深深地影响了北朝士人”可知,声韵之学的互动。特征:依据材料“复兴了北方的中原文化,为南北文化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可知,不是一边倒“汉化”,而是双向的交流与融合。
(2)因素:依据材料“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改革”“对于南朝北投者,拓跋氏尤能注重拔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引发民族交融的主要因素有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改革,吸纳南方贤才等。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问,表现: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礼仪、服饰以及声韵等角度分析;特征:依据材料“复兴了北方的中原文化,为南北文化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一、二,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内容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2·1·c·n·j·y
18.【答案】(1)特点:减少酷刑;援礼人法,礼法结合:体系相对完备等。
(2)影响:缓解了社会矛盾;促 ( http: / / )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进程;为后世法律发展提供了借鉴等。实质是维护鲜卑贵族统治的工具,带有明显的阶级性。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材料“废 ( http: / / )除了鲜卑拓跋氏习惯法中的固有酷刑,……废除了族刑连坐之法”,得出减少酷刑;根据材料“将不孝、不敬等入律,……将“齐之以法”“示之以礼”结合起来”,得出援礼入法,礼法结合;根据材料“以‘律、令、格’为体例,体系较于唐律相差无几”,得出体系相对完备等。
(2)影响:根据材料,结合“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所学知识,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太和律》减少酷刑,缓解了社会矛盾;学习汉族政权的法律制度,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进程;内容和体系为后世法律发展提供了借鉴等。但实质是维护鲜卑贵族统治的工具,带有明显的阶级性。
【点评】第一问考查 《太和律》的特点 ,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太和律》的特点 是减少酷刑;援礼人法,礼法结合:体系相对完备等。 第二问考查 《太和律》的影响,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缓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进程;为后世法律发展提供了借鉴等。实质是维护鲜卑贵族统治的工具,带有明显的阶级性。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