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隋唐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这是隋唐盛世催生的结果,也是一个王朝强盛的重要体现,下列有关科技成就说法正确的是(  )21*cnjy*com
A.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
B.唐玄宗时编订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C.孙思邈完成医学著作《千金方》
D.唐朝工匠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2.唐代诗人归日安在一首送给皮日休的 ( http: / / )诗中写道:“八片尖皮砌作球,火中燂了水中揉。一包闲气如常在,惹踢招拳卒未休。”该诗借用了唐代盛行的一种体育用物,来谐虐皮日休。下列描述了此项体育活动的是(  )21*cnjy*com
A.“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B.“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
C.“坚圆净滑一星流,月杖争敲未拟休”
D.“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
3.公元九世纪初,日本高僧空海随遣唐使 ( http: / / )到中国学习佛法,期间经常研习王羲之、颜真卿书法(见图1)的笔法。回到日本后,空海积极发展日本的书法(见图2)并开创日本书法理论的先河。
( http: / / / )
图1颜真卿书法作品《祭侄文稿》(局部) 图2空海书法手札《风信帖》
分析材料可知,空海的重要贡献是(  )
A.促进中华文化在日本传播 B.使佛教文化从此传入日本
C.开启了中日政治交往历程 D.将日本先进文化带到中国
4.唐代杜佑《通典》称:“理(治) ( http: / / )道之先,在乎行教化。”该书内容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其中“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从内容上看,杜佑修撰《通典》特别强调(  )
A.道家的无为而治 B.史学的通古贯今
C.儒家的伦理纲常 D.理学的格物致知
5.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  )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754年,唐朝高僧鉴真到达日本 ( http: / / )首都奈良,安宿王作为天皇的代表在罗城门外等候欢迎。日本佛教领袖道培和其他五十多名高僧也相继拜谒鉴真。不久鉴真又被朝廷任命为大僧正,并决定把过去用来供奉圣武天皇的米盐永远转供鉴真和法进二人。后来新田部亲王把自己的旧王府赐给鉴真。材料表明(  ) 21教育网
A.中日开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B.佛教文化促使中日友好交往
C.佛教通过鉴真传播到日本
D.仅仅日本政界认同鉴真的地位
7.下图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部分摹本),它可用来研究中国古代的(  )
( http: / / / )
A.行书 B.隶书 C.小篆 D.草书
8.有学者指出:士大夫一 ( http: / / )方面组织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另一方面又不敢取清政府而代之;一方面提出区别于中央的“东南互保”政策,另一方面没有组建新政权。这种“矛盾”的存在说明当时(  )
A.汉族官僚极力维护清廷权威 B.传统儒家忠君观念影响深远
C.清政府统治已经土崩瓦解 D.科举制是封建统治的基础
9.秦朝统一以小篆为标准字体。西汉时, ( http: / / )世界上最古老的字书之一《说文解字》问世。北魏颁布1000余字作为标准字形。南北朝后期,南北书风交流融合,都向现行楷体靠近。唐代,“楷法道美”成为铨选官员的四大要求之一。据此可知(  ) 21cnjy.com
A.国家统一促进成熟汉字的出现
B.汉字统一有利于文化的交流认同
C.古代中国汉字呈现标准化发展
D.书法是古代中国选官的重要依据
10.如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2·1·c·n·j·y
( http: / / / )
A.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D.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11.在陕西西安碑林馆藏中,立有一块“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刻载了大秦景教传入并流行于中国的情景。该文物作为史料可以佐证(  )版权所有
①唐太宗“示存异方之教”
②大秦曾经遣使来唐学习访问
③唐代中国文化的多元色彩
④长安成为佛教传播的中转地21·世纪*教育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捣练图》(见下图)是唐代画家张萱的名作,描绘了妇女捣练缝制绢帛的工作场面。画中人物动作凝神自然、细节刻画生动,线条工细遒劲,设色富丽,表现出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以下对其赏析正确的是(  )
( http: / / / )
A.再现了民间绢帛制作 B.作者借画抒发画外之意趣
C.兼具艺术和史料价值 D.反映了私营手工业的发达
13.“虎溪三笑”讲的是儒 ( http: / / )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推测当时(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作品注重意境
14.下图为明崇祯年间英雄谱本《三国演义》 ( http: / / )中的插图《曹操刺杀董卓》。该插图较此前版本有明显变化,它以诗画装饰作为构图的主要因素,用庐舍庭院取代了武器兵刃,用禽鸟鹤鹿取代了战马嘶鸣。这可以用来说明(  )www-2-1-cnjy-com
( http: / / / )
A.思想专制束缚文学创作 B.小说受众主体发生了变化
C.崇文抑武国策影响深远 D.社会审美意趣出现新风尚
15.魏晋时期,玄学家把 ( http: / / )老庄“无为”“自然”思想发扬光大,如阮籍、嵇康等认为,无君无臣的“自然”状态才是最美好的。陶渊明的“桃花源”之梦,就是由一群“避秦”者所建成的一个“无君”的美丽家园。据此可知,当时(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文学创作汇聚百家之长 B.战乱割据阻碍了传统文化交流
C.门阀士族垄断文化资源 D.集权体制弱化促进了思想活跃
二、材料分析题
16.【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孙思邈是我国唐代医学家,后人称其 ( http: / / )为“药王”。他出身贫寒,幼年即可“日诵千言”,14岁能对诸子百家学说领会贯通,还通佛教经籍,知识渊博,被誉为“圣童”。隋开皇十二年,长安一带瘟疫流行,因目睹惨状,立志习医救人。当时政府设立了太医署、尚药局等,进行教学和管理医药。当时的名医有许智藏、许澄等,名著有《诸病源候论》,更有医方256部,4510卷。到唐代时,孙思邈写成了《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医学著作。他指出:“故学者必须博及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又告诚医者,“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
——摘编自王宪章《孙思邈》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思邈选择从医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思邈言行体现出的医德内涵。
17.材料:刘知畿(661-721年),字子 ( http: / / )玄,徐州彭城人,唐朝大臣、史学家。一生著迷颇丰,其《史通》成为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论专著。他在《史通》中提出史官、史家是史学活动中的主体,优秀的史官、史家应当“能成其良直,撞名今古”。他对史官、史家之社会作用持有正面的、积极的认识,坚持“书法无隐”的原则,主张“彰善贬恶,不避强御”,对后世史官、史家产生极大影响。他提出的“史才三长”论,即“史才”是作为一个历史学者必须具备的文字功底,最好是文字简洁、明晰、准确;“史学”是历史学者具备的博通古今的史实功底;“史识”是史学见识,即用正确的历史观作指导,才能写好历史论著。“史才三长”论是对《史通》之论史官、史家的另一种表述形式,也可看作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摘编自瞿林东《论刘知<史通>关于史学构成的思想》等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知关于史官、史家的主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刘知能关于史官、史家主张的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先秦儒学植根于前 ( http: / / )代文化的丰厚土壤。春秋时代剧烈变化着的中国社会,向当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之上以后,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化而引发出来的,其核心问题是社会政治与伦理道德问题。【来源:21cnj*y.co*m】
——摘编自徐克谦《先奏儒学及其现代阐释》
材料二: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学术理想,寄希望 ( http: / / )于周游列国,却以失败告终;秦始皇更是实行了“焚书坑儒”的决策,公元前134年,董仲舒提出“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的主张,获得汉武帝的采纳,“五经”成为法定的经典。2-1-c-n-j-y
——摘编自钱耕森《董仲舒:儒学发辰史上的一座丰碑》
材料三:孕育于中国传统文化中 ( http: / / )的道教,王权至上的传统思维方式在其理论中根深蒂固。三国时期、著名僧人康僧会把孟子的仁政学说同佛教的普度众生相联结,东晋高僧慧远亦说“如来之与是礼,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
——摘编自鲁湘子《略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内在因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先秦儒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先秦到汉武帝时期儒学地位的变化,并说明汉武帝改变儒学地位的政治目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魏晋时期思想发展的新特点。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从古代思想文化发展历程中得到的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唐 ( http: / / )朝孙思邈著有《千金方》,C正确;
北魏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排除A项;
唐高宗时编订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布的药典,排除B项;
隋朝工匠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隋唐科技发展的表现,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出处:21教育名师】
2.【答案】A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球”“惹踢招拳 ( http: / / )”,即足球,“蹴鞠”就是指古人以脚蹴、蹋、踢皮球的活动,类似今日的足球,故选A项;
“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是指唐宫内的寒食内宴,女子骑马打球,排除B项;
“坚圆净滑一星流,月杖争敲未拟休”是指步打球,又称步打,是一种徒步以杖击球的传统球类运动,排除C项;
“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中的“步打球”,可知这也是徒步以杖击球,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史,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唐朝体育活动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3.【答案】A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 ( http: / / ),日本高僧在中国学习佛法和书法,回到日本后,积极发展日本的书法并开创日本书法理论的先河,说明日本的书法深受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促进了进中华文化在日本传播,A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鉴真东渡时,已经将佛教文化传入日本,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是中日政治交往的表现之一,C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是日本高僧将中国文化带到日本,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外文 ( http: / / )化交流,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日本高僧空海随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佛法,期间经常研习王羲之、颜真卿书法(见图1)的笔法。回到日本后,空海积极发展日本的书法(见图2)并开创日本书法理论的先河”及中外文化交流的有关史实进行分析。
4.【答案】C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理(治)道之 ( http: / / )先,在乎行教化”“礼门”分析可知:作者强调儒家的伦理纲常,C正确;
A错误,材料与道家思想无关;
B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D错误,理学产生于宋朝,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儒学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礼门”,体现了以礼入法的特点。
5.【答案】D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 ①“人无 ( http: / / )远虑,必有近忧”是指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与书博会无关,排除;
②主张学习和复习的重要性,符合题意,正确;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应有仁爱之心,与题意不符,排除;
④表达了对远方来的客人的欢迎,符合书博会的含义,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选择题一般是由题干和选项两部分构成。题干是用陈述句或疑问句方式提出问题。选项即试题中的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项或几项符合题意,其他选项则是干扰项。掌握选择题解题技巧主要从审题、解题两方面人手。随着命题技术的进步,选择题的立体感和动态迁移感愈来愈强,迷惑性越来越大。能否正确审题,是做好选择题的关键。本题解题的切入点就在于是否能找到关键词。找到了关键词就找到了解题的钥匙,对于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答案至关重要。
6.【答案】B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 ( http: / / )知识可知:唐朝高僧鉴真东渡,受到日本的欢迎,这说明佛教推动了中日的友好交往,B正确;
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民间的交往,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与国的正式外交关系;
C错误,佛教应该是从朝鲜半岛百济国传入日本的,时间大约在公元552年,即南北朝时期,鉴真只是宣传佛教的重要代表而已,排除C项;
题干中“日本佛教领袖道培和其他五十多名高僧也相继拜谒鉴真”,说明鉴真在日本宗教界很受重视,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唐朝鉴真东渡,促进了中日的友好往来。
7.【答案】A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王羲之的代表 ( http: / / )作《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是行书的代表。故选A。
其他各项均不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 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部分摹本) 为背景材料,考查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
8.【答案】B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 根据“士大夫一方面 ( http: / / )组织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另一方面又不敢取清政府而代之;一方面提出区别于中央的“东南互保政策,另一方面没有组建新政权“可知,正是因为儒家忠君思想的影响,士大夫不敢做“窃国贼子”,不敢取清政府而代之,故B符合题意;
A项汉族官员提出区别于中央的“东南互保”政策,不是维护清廷权威,A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结合所学可知,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宣布独立,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C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要求学生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近代清朝统治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9.【答案】C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据“秦朝统一以小篆 ( http: / / )为标准字体”可知,从秦朝开始,古代中国汉字向标准化发展,故C项正确;
甲骨文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故A项错误;
B项本身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
材料只是说“楷法道美”是唐朝在选用官员上的要求之一,D项说法过分夸大,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秦朝统一文字体现了标准化的趋势。
10.【答案】D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描 ( http: / / )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和图片信息可以看出,该画作一方面具有艺术审美价值,一方面可以作为研究唐朝民族关系的史料,具有史料价值,D正确;
材料不属于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范畴,A排除;
材料与市井之风无关,B排除;
吐蕃不属于西域,C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结合其反应的历史史实进行分析即可。21·cn·jy·com
11.【答案】A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大秦景教 ( http: / / )流行中国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称东罗马帝国为大秦,称基督教为景教。唐贞观年间,景教主教阿罗本受到唐太宗的礼遇,允许其传教,这可以用来佐证唐太宗“示存异方之教”,大秦曾经遣使来唐学习访问;景教传入可以佐证“唐代中国文化的多元色彩”,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基督教的传播,没有涉及到佛教,排除BCD三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外文化交流,解答本题考生需 ( http: / / )要结合唐朝对外关系发展的史实来回答,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2.【答案】C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材料“画中人 ( http: / / )物动作凝神自然、细节刻画生动,线条工细道劲,设色富丽,表现出唐代什女画的典型风格”说明《捣练图》具有艺术价值,材料“描绘了妇女捣练缝制绢帛的工作场面”则有利于研究唐朝手工业历史,具有史料价值,故C正确;
《捣练图》属于绘画艺术,“再现”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
《捣练图》是工笔画,与借画抒发画外之意趣的写意画相对,排除B;
《捣练图》并非是反映私营手工业的绘画,描写的是贵族生活,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3.【答案】A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 ( http: / / )和所学知识可知,“虎溪三笑”的故事在唐代已经流传开来,正如联语中所揭示的,是当时思想界佛、道、儒三教融和趋势的一种反映,这个题材日益成为象征三教合流的美谈而脍炙人口,A正确;
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排除B;
材料与诗歌创作繁荣的说法无关,排除C;
材料与注重意境的说法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艺术,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唐朝实行三教并行制度,书法、文学和思想均受到佛教、道教和儒学的影响。【版权所有:21教育】
14.【答案】D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没 ( http: / / )有体现思想专制的影响,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没有体现小说受众主体的变化,小说受众群主要仍为市民阶层,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崇文抑武是宋代的国策,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该插图较此前版本有明显变化,它以诗画装饰作为构图的主要因素,用庐舍庭院取代了武器兵刃,用禽鸟鹤鹿取代了战马嘶鸣”,可以看出该插图反映了明末更为崇尚和谐自然的审美,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明代时期的绘画艺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5.【答案】D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 ( http: / / )可知,魏晋时期,玄学家发扬老庄思想,主张远离政治,回避现实,甚至提出建立一个“无君无臣”的社会。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的社会动荡导致专制集权体制弱化,促进了当时思想领域的活跃,D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思想领域的活跃,没有涉及文学创作,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战乱割据造成专制集权体制弱化,促进思想领域的活跃,而非阻碍,B项错误;
材料反映是思想领域活跃,未涉及门阀士族,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时期的思想文化,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魏晋时期的时代背景、政治体制的特点以及对思想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6.【答案】(1)原因:亲历瘟疫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受儒释道思想影响,重视生命,怀仁济世;政府对医学的重视;良好中医环境的熏陶。 www.21-cn-jy.com
(2)内涵:崇尚医德,言行一致;尊重生命,救死扶伤;热爱医学,不慕权富;博采众长,精研医学;平等施救,仁爱待人。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1)原因: ( http: / / )根据“长安一带瘟疫流行,因目睹惨状,立志习医救人”得出:亲历瘟疫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根据“当时政府设立了太医署、尚药局等,进行教学和管理医药”得出:政府对医学的重视;根据“当时的名医有许智藏、许澄等,名著有《诸病源候论》,更有医方256部,4510卷”得出:良好中医环境的熏陶。根据“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等得出:受儒释道思想影响,重视生命,怀仁济世;
(2)内涵:根据“故学者必须博及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得出”崇尚医德,言行一致;材料“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得出:尊重生命,救死扶伤;根据“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热爱医学,不慕权富;平等施救,仁爱待人。根据“14岁能对诸子百家学说领会贯通,还通佛教经籍,知识渊博”得出:博采众长,精研医学;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孙思邈选择从医的原因及 ( http: / / )其医德内涵,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
17.【答案】(1)主张:①史官、史 ( http: / / )家是史学活动中的主体;②强调史官、史家的道德操守;③担负“彰善贬恶,不避强御”的社会职责;④史官、史家需具有“史才”“史识”“史学”的史学素养。
(2)意义:①丰富了史家修养标准 ( http: / / ),促进史官、史家个体素养的提高;②丰富了史学理论,有利于史学研究;③弘扬了“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有利于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④成为中国史学优良传统的源头之一,对后世史学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1)根据“他 ( http: / / )在《史通》中提出史官、史家是史学活动中的主体”得出:史官、史家是史学活动中的主体;根据“能成其良直,撞名今古”得出:强调史官、史家的道德操守;根据“他对史官、史家之社会作用持有正面的、积极的认识”“彰善贬恶,不避强御”得出:担负“彰善贬恶,不避强御”的社会职责;根据“他提出的‘史才三长’”、“史才”、“史学”、“史识”等信息分析可知:史官、史家需具有“史才”“史识”“史学”的史学素养。
(2)意义:根据“优秀的史官、史家应当‘能成其良直,撞名今古’”得出:丰富了史家修养标准,促进史官、史家个体素养的提高;根据“彰善贬恶,不避强御”得出:弘扬了“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有利于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根据“史才三长”“史才”“作为一个历史学者必须具备的文字功底,最好是文字简洁、明晰、准确”、“史学”“历史学者具备的博通古今的史实功底”、“史识”“史学见识,即用正确的历史观作指导,才能写好历史论著”得出:丰富了史学理论,有利于史学研究;根据“《史通》成为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论专著”及所学知识可知:成为中国史学优良传统的源头之一,对后世史学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故答案为:(1)主张:①史官、史家是史学活动中的主体;②强调史官、史家的道德操守;③担负“彰善贬恶,不避强御”的社会职责;④史官、史家需具有“史才”“史识”“史学”的史学素养。
(2)意义:①丰富了史家修养标准,促进史官、史家个体素养的提高;②丰富了史学理论,有利于史学研究;③弘扬了“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有利于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④成为中国史学优良传统的源头之一,对后世史学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史学的发展,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
18.【答案】(1)继承发 ( http: / / )展前代思想(宗法、民本观念等);社会变革,需要新思想解决现实问题;社会生产力进步(或土地私有制和小农经济兴起);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分封制、宗法制瓦解
(2)从不受统治者重视到成为官方正统学说(或者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国家(或者维护封建统治)
(3)三教并存(或多元并存;思想交融)。
启示:思想文化是时代的产物;思想文化发展应满足现实需要;文化发展应该既有传承又不断创新;文化发展应该兼收并蓄,取长补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1)历史背景:依 ( http: / / )据材料“先秦儒学植根于前代文化的丰厚土壤”可知,继承发展前代思想(宗法、民本观念等);依据“春秋时代剧烈变化着的中国社会,向当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可知,社会变革,需要新思想解决现实问题;依据“这些问题大多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之上以后,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化而引发出来的”可知,社会生产力进步(或土地私有制和小农经济兴起);结合所学从政治层面分析可知,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分封制、宗法制瓦解。
(2)变化:依据材料“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学术理想,寄希望于周游列国,却以失败告终……获得汉武帝的采纳”可知,从不受统治者重视到成为官方正统学说(或者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目的:结合所学从统治角度分析可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国家(或者维护封建统治)。
(3)新特点:依据材料“孕育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教,王权至上的传统思维方式在其理论中根深蒂固。三国时期、著名僧人康僧会把孟子的仁政学说同佛教的普度众生相联结”可知,三教并存(或多元并存;思想交融)。启示:综合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时代的发展分析可知,思想文化是时代的产物;从现实层面分析可知,思想文化发展应满足现实需要;从传承与创新分析可知,文化发展应该既有传承又不断创新;从如何对待文化分析可知,文化发展应该兼收并蓄,取长补短。
【点评】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春秋时期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第二问,变化:依据材料“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学术理想,寄希望于周游列国,却以失败告终……获得汉武帝的采纳”分析;目的:结合汉武帝统治者的阶级立场分析;第三问,特点:依据材料三从三教合一角度分析;启示:综合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时代、现实、传承与创新以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等角度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