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
1.建军初期,南昌起义部队实行了政治指导员制度,一切工作以争取军事胜利为主要目标。192?年9月开始的“三湾改编”正式建立了党代表制度。1929年12月,古田会议上重申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1930年9月,周恩来提出“红军中只容许党在政治上之唯一的领导”,10月,中央军委颁布了《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这一过程表明( )
A.党对人民军队的领导制度化 B.党在斗争中日益成熟
C.军队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升 D.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2.1919年3月,北京大学成立了平民教育讲演团。成立之初,讲演团的演讲话题以自然知识、生活常识、通俗教育为主。不久,其讲演的报告中“救国”“爱国”“强权”等话题显著增加。出现这种转变的原因是( )
A.北洋政府的腐败 B.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C.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 D.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3.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在吴起镇召开会议,决定党和红军今后的战略任务是建立西北苏区,以领导全国革命。材料表明红军长征实现了( )
A.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B.民族革命任务的转变
C.革命发展区域的转移 D.革命领导核心的调整
4.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首先把工人运动作为中心工作。自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中共领导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运动高潮。1923年6月,中共三大确定了统一战线的方针。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B.工农运动成为工作重心
C.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 D.中共对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
5.李大钊先生被誉为在“黑暗的中国”里“窃来”天火的“普罗米修斯”,“他的遗文却将永驻,因为这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李大钊在中国( )
A.创建了共产主义小组 B.领导发起新文化运动
C.率先宣传马克思主义 D.发起了文学革命运动
6.北伐战争中,武汉国民政府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而1928年,为阻挠刚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继续北伐,日本制造了“济南惨案”,南京国民政府为避免与日本发生冲突,命令部队绕道开进。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日本军事实力强 B.国民政府军事实力遭到削弱
C.国民政府政权性质的改变 D.北伐对象的变化
7.1936年3月,法国巴黎《全民月刊》连载的《随军西行见闻录》,以化名“廉臣”的口吻,描述了中共红军历时8个月、途经6省的经历,是最早向世人介绍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导人和红军领袖的纪实作品。这部著作( )
A.反映了法国人对中国革命的认可 B.记述了中央红军捍卫根据地的壮举
C.为研究红军长征保存了珍贵史料 D.全面反映了北伐战争艰难行军历程
8.1928年底,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立了赤白贸易线,通过各种渠道,向白区输出苏区盛产的竹、木等。后来中共又设立了贸易机构,派人到白区进行贸易,也保护来苏区进行贸易的白区商人。这些措施的作用主要在于( )
A.打破敌人对根据地的封锁 B.赢得农民对根据地的支持
C.缓和国共两党之间的分歧 D.打击地方土豪劣绅的势力
9.1927年9月,宁、汉、沪三方在南京召开了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临时联席会议,决定成立中国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作为国民党临时最高权力机关,并改组南京政府,宣告武汉政府和南京政府正式合并。这一“改组”标志着( )
A.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B.国民革命的完全失败
C.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D.基本统一全国的完成
10.1930年9月,中共中央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根本大法(宪法)大纲草案》明确指出,“实现代表广大民众真正的民权主义”乃是苏维埃宪法的一项重要原则,只有以人民为中心,才能“真正实现劳动群众自己的政权”。该草案的颁布( )
A.标志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B.是对孙中山三民主义的贯彻
C.体现出对广大人民利益的重视 D.推动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行
11.1935年10月,陈云在向共产国际的报告中写道:此次会议“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这一决定( )
A.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 B.标志着红军成功实现了战略转移
C.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D.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12.有学者指出:南昌起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武装斗争的开始,还存在着认识与实践上的不足。由于这些不足,南昌起义虽然成功了,但在国民党军的反扑之下,胜利果实并没有保存多久。这里的“不足”应指( )
A.“左”倾思想严重影响领导者决策 B.中国共产党没有掌握革命领导权
C.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D.中国共产党没有创建革命军队
13.下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
历史时期 采取的措施
1927年三湾改编 确立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保证党对军队的领导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和巩固时期 陆续制定有关人民军队建设的某些原则,如“三大纪律和六项注意”
1929年古田会议 提出必须在红军中建立和加强政治工作,规定了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和方法
A.坚持武装反抗国民党 B.重视军队的政治建设
C.找到符合国情新道路 D.维护了农民根本利益
14.下图是1934年红军战略转移到达陕南地区后印发的手写油印品,它阐述了红军的性质、政策和主张。该类传单的印发有助于( )
A.巩固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B.推动土地革命顺利完成
C.丰富当地民众的文化生活 D.扩大革命队伍的社会基础
15.1936年,国民政府棉纱进口下降至1928年的38%,棉布进口下降至20%,麦粉进口下降至15%。同年钢铁机器进口各约增加20%。这说明( )
A.民族工业摆脱列强控制 B.民族工业遭受严重冲击
C.民族工业得到一定发展 D.民族工业以重工业为主
16.1930年6月1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通过了由李立三起草的《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的决议,认为中国革命一爆发就会“掀起全世界的大革命”。在该决议指导下,中共中央决定发动武汉、南京、上海等地暴动,还提出“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口号。这表明( )
A.当时党内右倾思想占统治地位
B.中共中央正确分析了革命形势
C.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D.“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尚未被全党认可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犹未能遂其发展之自由者,则苦于国际障碍之多也。……案(美国)威尔逊总统十四要点所含公道、平等、尊重主权诸原则,业经联盟及共事诸国共同承认,今和平会议方欲借此为基础,而建设新世界。……中国代表爰提出说帖,罗列诸问题,冀依主权国所不可少之土地完整、政治独立、经济自由诸原则,而加以纠正。……下分舍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警察、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撤销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关税自主权等七项。
——摘编自《中国希望条件说帖》(1919年·巴黎和会)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1949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诉求的特点,以及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与世界交往方式发生变化的背景。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到五四运动时,商人外交从一开始就以直接向巴黎和会提出自己的要求和主张的姿态出现,从间接外交转而走上了直接外交。在其所进行的活动中,虽然也向本国政府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建议,后来还采取了抵制日货、罢市和抗税的手段,以此胁迫政府拒绝签约和惩办国贼,但这已不是纯粹的政府外交的后援活动,这些行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表明自己的外交态度,并成为其直接外交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上海书业商会的停业公告说:“各同业均于5月9日停业一天,一方对于欧洲和会表示吾国民之决心,一方对于北京学生表示敬意。”
——摘编自虞和平《五四运动与商人外交》
材料二: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纪念五四运动,需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当今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西方反华势力长期圈于“冷战思维”搞“零和博弈”,敌视和妖魔化社会主义,妄图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给中国发展设置障碍,从而迟滞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脚步。与此同时,我们国内的发展也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在前进道路上还有许多难以想象的问题,特别是在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领域还存在着许多重大风险。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续发扬五四精神,敢于并善于开展具有新的特点的伟大斗争。
——摘编自田克勤、张泽强《从价值觉醒到文化自信:五四运动历史地位的新思考》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前后商人外交特点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人在五四运动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代还需继续发扬五四精神的原因,并谈谈应该如何发扬五四精神。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地处重山复岭,印刷基础薄弱,加之受国民党层层封锁与军事“围剿”,各方面的物资都极其匮乏,新闻出版所依赖的纸张和印刷设备等基础性物质条件根本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影响了党和政府的新闻宣传工作。如何破解这一难题,苏区党和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
中央苏区于1932年集资20万元于长汀成立中华纸业公司,负责收购纸业合作社和纸农槽户生产的“土纸”。此外,红军在战斗胜利和群众“打土豪,分田地”中,都会收缴被苏区政府列为特需物资的印刷设备及有关材料。在使用中,还通过增加劳动力与劳动时间以提高生产效率,进而实现印刷品的增产。1934年1月召开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将造纸等定为苏区“特别需要与特别有利的”产业,使得各地在开展合作社运动中,都将纸业生产摆在突出位置。
——摘编自吴宇烨《“点石成金”——中央苏区新闻出版的物资困窘及其应对》
(1)材料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性质是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央苏区为应对新闻出版的物资困窘所做的努力。
(3)综上,简析研究中央苏区新闻出版史的意义。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承明制,除将明代的南直隶、陕西和湖广各一分为二,其他12个省级政区幅员基本不动。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在清代前中期,朝廷与省督抚的关系更加紧密,省制更为有机地融入国家对全国疆域的整合与地方社会的治理机制之中。清末,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压力下,清廷不得不整体上放松对各省督抚大员的控制,一些封疆大吏趁机掌握省级兵权和财权,呈现省区逐渐疏离中枢的趋势。随着近代边疆危机日益加深,形势逼迫清政府对省区进行划设、调整与整合,省制仍具有加强国家统一和国家领土安全的强大制度功能。
材料二 辛亥鼎易之后,各省实力派都督在清末离心潜伏的积累后乘机走上前台,分离态势日益明显。皖系、直系、奉系轮流坐庄,地方军间各霸一方,省区力量取得主导地位,央地关系倒挂。省制变革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仍未能得到解决,冯系、阎系、桂系等地方实力集团与蒋介石集团各为其利仍纷争不断,亦不得其解。大革命面临严峻危机的时刻,中国共产党在重要省区先后设立省委,是对省制的创造性运用。抗日战争结束后,随着革命战争形势快速发展,东北、华北、中南等行政区先后在解放区建立起来,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解放战争时期的区划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局部地区执政时期的最高发展阶段,克服了近代省区位置失序的弊端,为国家的统一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支撑。
——摘编自翁有为《近代中国之变轴:军阀话语建构、省制变革与国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省制建设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民国时期省制的演化历程。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省制变革的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党对军队的领导。选择A:根据材料“正式建立了党代表制度”“古田会议上重申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可知,党不断强调并加强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并促进党对人民军队领导的制度化。排除B:材料强调党对军队的领导,未体现党的斗争。排除C:材料体现党对军队的领导制度化,未体现军队战斗力增强。排除D:材料体现党加强对人民军队领导的过程,未涉及党的对外影响力。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选择B:据“1919年3月”和“不久”“救国”“爱国”“强权”可知,这一变化应是受到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影响,国人的爱国意识得到增强。排除A:北洋政府的腐败在讲演团成立之初就已存在,并不是不久后讲演团宣传国家主权意识话题增加的原因。排除C: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在19世纪9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马克思主义在十月革命后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且主要宣传社会主义、工人阶级等内容,与“爱国”“强权”的内容不符。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红军长征的意义。选择C:由材料可知,红军长征到达吴起镇时,作出了建立西北苏区领导全国革命的战略决策,于是在红军长征之后,中共中央把陕北作为革命的领导中心区域,这就意味着中共中央将革命的领主导中心由南方转移到了西北地区,成功实现了革命发展区域的转移。排除A:红军长征开始至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之前,党的工作重心并未发生变化。排除B:当时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任务没有发生改变。排除D:材料强调的是革命发展区域的变化,而非领导核心的调整。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选择D: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首先把工人运动作为中心工作……中共领导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运动高潮中共三大确定了统一战线的方针”可知这是中共对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排除A:1924年国民革命运动兴起。排除B:材料并未涉及农民运动。排除C:“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不符合材料主旨。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选择C:根据材料“在‘黑暗的中国’里‘窃来’天火的‘普罗米修斯’”“先驱者的遗产”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李大钊在中国近代率先大力宣扬马克思主义。排除A、B、D:“天火”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所以“窃来”天火指的是宣传马克思主义,A、B、D项与这一主旨不符。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选择C:北伐战争中武汉国民政府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而此后南京国民政府继续北伐时,却对日本妥协退让,命令部队绕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政权性质的变化,武汉国民政府是国共第一次合作形势下的革命政权,支持反帝斗争,而此后的南京国民政府蜕变为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政权,对帝国主义妥协退让。排除A、B:材料并未体现日本与我国军事实力变化。排除D:武汉国民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对象都是北洋军阀。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红军长征。选择C:据材料“随军西行”“描述了中共红军历时8个月、途经6省的经历,是最早向世人介绍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导人和红军领袖的纪实作品”以及材料的时间“1936年3月”可知这部作品主要记录的是红军长征的相关见闻,为研究红军长征保存了珍贵史料。排除A:材料中的作品只是记录了当时长征的情况,并在法国连载,没有提及法国人对中国革命的评价。排除B:红军长征是由根据地转移出来,而不是捍卫根据地。排除D:有中国共产党参与的北伐战争是在1926—1927年,与材料的时间不符合。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革命根据地的建设。选择A:题干中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措施都是为了保障苏区与白区之间的贸易往来,结合当时革命根据地受到国民政府的包围和封锁可知,这些措施主要用于打破敌人对根据地的封锁。排除B:这些措施与赢得农民对根据地的支持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国共两党之间的分歧是由不同的阶级属性所决定的,仅凭题干中保障白区与苏区之间贸易的措施无法缓和。排除D:D项与题干中的贸易措施无关。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选择C:南京政府改组指的是南京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正式合并,史称“宁汉合流”,这标志着国民党确立起专制统治。排除A:1927年7月,第一次国共合作已全面破裂,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意味着国民革命的完全失败。排除D: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标志着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而不是国民政府的改组。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实现代表广大民众真正的民权主义”“真正实现劳动群众自己的政权”可知,该草案的颁布体现出对广大人民利益的重视,C项正确;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中央苏区成立,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对孙中山三民主义的贯彻,排除B项;抗日战争是1931年开始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35年……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改组中央领导机构,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共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故选A项;红军成功实现了战略转移是在1936年甘肃会宁会师,排除B项;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排除C项;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是在1927年的八七会议上,排除D项。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南昌起义的局限性。选择C:据材料可知,南昌起义的胜利果实没有保存多久,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还存在认识和实践上的不足,结合所学可知这种“不足”指的是当时中共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仍然走城市中心论的道路。排除A:因为没有找到合适道路,所以犯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照搬苏联经验,C项符合A项的原因。排除B:中共在南昌起义中掌握了革命领导权。排除D:南昌起义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选择B:根据“支部建在连上”“三大纪律和六项注意”“必须在红军中建立和加强政治工作,规定了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和方法”等内容可得出,中共领导革命队伍时十分重视政治建设,强调党对军队的领导及军队的思想政治工作。
1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长征的影响。选择D:据材料信息“1934年”“红军的性质、政策和主张”、油印品的名称是《什么是红军》可知,这是红军印刷给民众的宣传单,可以让广大民众更多地了解红军的政策和主张,从而理解和支持红军,故而有利于扩大革命队伍的社会基础。排除A:1927年国民党发动反革命政变,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破裂,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该传单主要是宣传红军的性质、政策和主张,与土地革命的完成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丰富当地民众的文化生活”夸大了传单的作用,且该传单上的内容与丰富当地民众文化生活无关。
15.答案:C
解析:A.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并没有摆脱列强的控制;B.材料信息看不出民族工业受到严重冲击;C.从材料中“棉纱进口下降至1928年的38%,棉布进口下降至20%,麦粉进口下降至15%。”可以看出轻工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D.近代民族工业并不是以重工业为主。故选:C。
1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态度。选择D:据材料“决定发动武汉、南京、上海等地暴动”可知,这一决议仍然坚持城市中心的革命道路,说明“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尚未被全党认可。排除A:这一决议带有急躁冒进的色彩,属于“左”倾思想,而右倾是指政治思想认识上落后于实际,带有保守、退让的倾向。排除B:这一决议仍然坚持城市中心道路,不符合当时的国情,错误分析了革命形势。排除C: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说明中共已经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17.答案:(1)特点:全面废除外国在中国的特权;将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寄托于国际公理和列强。原因: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国际地位低下;中国国内军阀割据,北洋政府对外软弱妥协;巴黎和会是英法等列强操纵的分赃会议;日本长期觊觎中国领土和主权。
(2)背景:新中国的成立和祖国大陆基本统一;中共中央提出了“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道路);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格局逐渐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敌对封锁中国;并在朝鲜半岛挑起了朝鲜战争,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国家安全。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特点:据材料“冀依主权国所不可少之土地完整、政治独立、经济自由诸原则,而加以纠正”“下分舍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警察、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撤销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关税自主权等七项”可知,中国在巴黎和会上主张全面废除外国在中国的特权;据材料“案(美国)威尔逊总统十四要点所含公道、平等、尊重主权诸原则,业经联盟及共事诸国共同承认,今和平会议方欲借此为基础,而建设新世界”可知,将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寄托于国际公理和列强。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弱国无外交,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是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国际地位低下;除此之外,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的原因还可以从中国国内军阀割据,北洋政府对外软弱妥协、巴黎和会是英法等列强操纵的分赃会议、日本长期觊觎中国领土和主权等角度进行说明。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背景: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1949年)”及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祖国大陆基本统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中央提出了“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新中国与世界交往正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从世界范围来看,新中国与世界交往方式发生变化的背景,还可以从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格局逐渐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敌对封锁中国、在朝鲜半岛挑起了朝鲜战争,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国家安全等角度进行说明。
18.答案:(1)变化:由间接外交转向直接外交。作用:声援了学生运动;促使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2)原因:与西方反华势力斗争的需要:解决国内发展中各类问题的需要。发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加大对五四精神的宣传:抓住五四精神的爱国实质。
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从间接外交转而走上了直接外交”可分析出由间接外交转向直接外交。作用: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声援了学生运动;根据材料“胁迫政府拒绝签约和惩办国贼”可分析出促使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2)原因:根据材料“西方反华势力”可分析出与西方反华势力斗争的需要;根据材料“与此同时,我们国内的发展也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在前进道路上还有许多难以想象的问题”可分析出解决国内发展中各类问题的需要。发扬:根据材料“要求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可分析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根据材料“继续发扬五四精神”可分析出加大对五四精神的宣传;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抓住五四精神的爱国实质。
19.答案:(1)性质:人民革命政权。
(2)努力:实行土地革命,打土豪,收缴造纸设备;努力粉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在根据地建设中,发展合作社经济,加速纸业生产恢复;鼓励商贸流通,保护商人利益,促进纸业经营;提高印刷设备的使用效率,实现印刷品的增产。
(3)意义:有利于弘扬苏区军民不畏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有利于研究中国红色出版史;有利于坚定对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信仰。
解析:(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性质”可根据所学知识得出。
(2)“努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各地在开展合作社运动中,都将纸业生产摆在突出位置”得出发展合作社经济,加速纸业生产恢复;根据信息“商人自由贸易,政府不予限制其价格”得出鼓励商贸流通,保护商人利益,促进纸业经营;根据“还通过增加劳动力与劳动时间以提高生产效率,进而实现印刷品的增产”得出提高印刷设备的使用效率,实现印刷品的增产。再结合土地革命时期的阶段特征归纳即可,
(3)“意义”,根据题干阐述的主题--新闻出版联系中共党史的发展归纳即可。
20.答案:(1)主要举措:适当减缩省级政区幅员;内地分立18省;适时调整督抚制度;设立办事大臣辖区等省级政区;新设新疆省、台湾省。
(2)演化历程: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央政权由不同的军阀派系控制,省区占据主导地位;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国家实现形式上统一,各省仍处于分治状态;中共在土地革命时期建立省委制;中共在解放战争时期建立大行政区制度。
(3)积极作用: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得以奠定;维护了国家统一与领土安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提供制度性贡献;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材料一“除将明代的南直隶、陕西和湖广各一分为二,其他12个省级政区幅员基本不动”可知,适当减缩省级政区幅员;据所学可知,内地分立18省;据材料一“朝廷与省督抚的关系更加紧密,省制更为有机地融入国家对全国疆域的整合与地方社会的治理机制之中”可知,适时调整督抚制度;据材料一“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可知,设立办事大臣辖区等省级政区;据材料一“形势逼迫清政府对省区进行划设、调整与整合”和所学可知,新设新疆省、台湾省。
(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民国时期(中国)。据材料二“皖系、直系、奉系轮流坐庄,地方军间各霸一方,省区力量取得主导地位,央地关系倒挂。”可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央政权由不同的军阀派系控制,省区占据主导地位;据材料二“省制变革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仍未能得到解决,冯系、阎系、桂系等地方实力集团与蒋介石集团各为其利仍纷争不断,亦不得其解”可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国家实现形式上统一,各省仍处于分治状态;据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在重要省区先后设立省委,是对省制的创造性运用”可知,中共在土地革命时期建立省委制;据材料二“抗日战争结束后,随着革命战争形势快速发展,东北、华北、中南等行政区先后在解放区建立起来,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可知,中共在解放战争时期建立大行政区制度。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近代(中国)。据材料一“清承明制,除将明代的南直隶、陕西和湖广各一分为二,其他12个省级政区幅员基本不动。”和所学可知,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得以奠定;据材料一“省制仍具有加强国家统一和国家领土安全的强大制度功能。”和所学可知,维护了国家统一与领土安全;据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在重要省区先后设立省委,是对省制的创造性运用。”和所学可知,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提供制度性贡献;据材料二“克服了近代省区位置失序的弊端,为国家的统一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支撑。”和所学可知,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单元测试卷(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