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4七下·沅江期末)在第 38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三部分组成。其中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 )
A.邗沟 B.余杭 C.洛阳 D.涿郡
【答案】C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C项符合题意;
A:邗沟是大运河的一段,A项不符合题意;
B:大运河北抵涿郡,南至余杭,B项不符合题意;
D:大运河北抵涿郡,南至余杭,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大运河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024七下·沅江期末)“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体现了孟郊从社会下层一跃而人上层社会的喜悦。导致这种社会阶层流动的制度因素是( )
A.分封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
【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孟郊从社会下层一跃而人上层社会”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是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是把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为不具备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C符合题意;
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赐给亲属和功臣,分封他们为诸侯,排除A;
察举制度是由地方长官向中央推荐人才,排除B;
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中央政权机构的主要组成架构,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度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科举制度的影响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科举制度是考查的重点知识,需要熟练掌握其创立的过程及意义。
3.(2024七下·沅江期末)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唐玄宗继位初期,抑制土地兼并,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实行赈灾免赋。这反映出他们主张( )
A.唯才是举 B.以民为本 C.虚心纳谏 D.整顿吏治
【答案】B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抑制土地兼并,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实行赈灾免赋”可知,唐太宗和唐玄宗都关注民生,以民为本,B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唯才是举,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虚心纳谏,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整顿吏治,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唐太宗、唐玄宗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2024七下·沅江期末)下列属于唐朝创新的工具是( )
①铁器和牛耕 ②筒车 ③曲辕犁 ④耧车
A.①②④ B.①④ C.②③④ D.②③
【答案】D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在农业上,曲辕犁和筒车的发明使用,促进了土地开发,增加了粮食产量,推动了农业发展,②③符合题意;
春秋时期出现铁器和牛耕,①排除;
耧车是在西汉时期出现,④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经济的发展。难度不大,掌握唐朝时期农业的发展情况即可作答。
5.(2024七下·沅江期末)两方作战,一方是由李隆基、郭子仪、高仙芝、哥舒翰这些人主要指挥;另一方是由安禄山、史思明、史朝义、安庆绪这些人主要指挥。这里的作战指的是( )
A.隋末农民大起义 B.唐朝初年统一全国
C.镇压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 D.平定安史之乱
【答案】D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两方作战,一方是由李隆基、郭子仪、高仙芝、哥舒翰这些人主要指挥;另一方是由安禄山、史思明、史朝义、安庆绪这些人主要指挥”和结合所学可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题干中的作战指是平定安史之乱,D项符合题意;
A:安史之乱爆发于盛唐时期,不是隋末,A项不符合题意;
B:安史之乱爆发于盛唐时期,不是唐朝初年,B项不符合题意;
C:安史之乱实质是地方割据势力同中央政府争夺统治权的斗争,“镇压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安史之乱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2024七下·沅江期末)七年级某班同学在学习宋朝历史时绘制了下面四幅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A:与南宋对峙的少数民族政权为西夏和金,A项不符合题意;
B:1038年元昊建立的西夏在我国的西北,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的金在东北黑龙江流域,1125年金灭辽后,1127年靖康之变消灭北宋,同年南宋建立,定都临安,示意图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C: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在我国东北;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的金在东北黑龙江流域,方位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1038年元昊建立的西夏在我国的西北;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在我国东北;西夏、辽与北宋并立,并且方位正确,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重点掌握辽宋夏金时期的政权汉并立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7.(2024七下·沅江期末)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改革家。为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消除官僚和大地主隐瞒土地、逃脱赋税现象的发生,他采取的措施是( )
A.募役法 B.方田均税法 C.农田水利法 D.保甲法
【答案】B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为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消除官僚和大地主隐瞒土地、逃脱赋税现象的发生,王安石采取措施方田均税法,即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B项符合题意;
A:募役法是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也要交纳役钱,限制了官僚等的特权,增加政府收入,A项不符合题意;
C: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促进农业发展,C项不符合题意;
D:保甲法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时练兵,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2024七下·沅江期末)穿越时光隧道,你来到宋代。过春节时,你会遇到的情况有( )
①祭祀祖先,迎神供佛,挂年画,贴“桃符”
②合家围炉而坐,饮酒唱歌,“守岁”
③早起登高,祝福新年
④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最受重视。元旦前几天,人们就洒扫庭户,准备过节,除夕夜,百姓要祭祀祖先,迎神送佛,挂年画,贴“桃符”,合家围炉而坐,饮酒唱歌,直到天明,称为“守岁”。元旦那天,盛行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大街上搭彩棚,摆满各色货物,歌馆、舞场挤满了人,连妇女也出来游乐。如果你在宋代过春节,那么你会遇到的情况是①②④,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代的社会生活的相关史实。
9.(2024七下·沅江期末)如图为宣化辽代墓葬中发现的壁画《备茶图》,尽管辽地并不产茶,但壁画中描绘的茶具与烹茶程序,皆体现出唐宋茶法在辽地的影响。这一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 )
A.对外交往的频繁 B.海外贸易的兴盛
C.民族矛盾的缓和 D.民族文化的交融
【答案】D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壁画中描绘的茶具与烹茶程序,皆体现出唐宋茶法在辽地的影响”可知,少数民族地区出现汉族人饮茶的方法,反映了汉族与契丹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D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对外交往的频繁,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海外贸易的兴盛,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民族矛盾的缓和,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宋辽时期的民族交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2024七下·沅江期末)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元朝为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理而设立的机构是( )
A.澎湖巡检司 B.北庭都护府
C.安西都护府 D.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答案】A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元朝为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理而设立的机构”和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建立后,为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理,在澎湖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A项不符合题意;
B:唐朝时设置了北庭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B项不符合题意;
C:唐朝时设置了北庭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C项不符合题意;
D:元朝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军民事务,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澎湖巡检司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2024七下·沅江期末)李约瑟对古代中国科技作出这样的评价:“在中国完成的发明和技术发现,改变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并因而也确定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以下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①火药由日本人传入欧洲广泛用于军事 ②印刷术为文艺复兴准备了条件
③指南针使地理大发现成为可能 ④蔡伦发明造纸术方便了学者研究
A.③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不是由日本人传入欧洲,①不符合历史事实;
印刷术经蒙古人西征传入欧洲,为文艺复兴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②符合历史事实;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促进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地理大发现,③符合历史事实;
蔡伦用廉价的原料改进造纸术,促进了纸的广泛使用,不是发明造纸术,④不符合题意历史事实。
综上所述②③符合历史事实。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四大发明史实。联系教材中火药向外传播、印刷术传播和作用、指南针的应用和影响、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通过对比得出正确答案。
12.(2024七下·沅江期末)2019年3月28日,庆祝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大会在拉萨布达拉宫广场举行。今西藏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标志是( )
A.西汉时设西域都护 B.元朝时设立澎湖巡检司
C.元朝时设立宣政院 D.清政府设立驻藏大臣
【答案】C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元朝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军民事务,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项符合题意;
A:西汉时设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标志着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A项不符合题意;
B:元朝时,在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今台湾)和澎湖,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设立行政机构,B项不符合题意;
D:1727年,雍正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宣政院的设置,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2024七下·沅江期末)明代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设立“厂卫”,采用八股取士。这些举措的根本目的是( )
A.巩固统治 B.整顿吏治 C.繁荣经济 D.发展文化
【答案】A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巩固统治,强化皇权,在地方上取消了行中书省,设立了“三司”,在中央朱元璋废除了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并直接对皇帝负责,为了监视官民,朱元璋还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A项符合题意;
B:整顿吏治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繁荣经济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八股取士阻碍了文化发展,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强化中央集权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2024七下·沅江期末)用年代尺梳理历史事件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历史。下列年代尺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共同历史主题是( )
A.开展对外交往,促进经济发展
B.加强控制地方,巩固专制制度
C.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
D.反对民族分裂, 维护国家统一
【答案】C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戚继光抗倭,消灭了东南沿海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至此,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沙俄侵扰东北,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1689年,中俄双方在尼布楚签订了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反映的共同历史主题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C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开展对外交往,促进经济发展,A项不符合题意;
B:倭寇、荷兰殖民者等都属于外国势力,与加强控制地方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D:倭寇和荷兰殖民者等都属于外国势力,与反对民族分裂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抗击外来侵略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2024七下·沅江期末)清代史学家赵翼在《檐曝杂记》卷一《军机处》中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材料反映( )
A.军机处陈设简单 B.军机大臣办事效率高
C.军机处有严格保密制度 D.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答案】D
【知识点】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和结合所学可知,雍正时设立军机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但只是传达抄写皇帝的旨意,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夹杂进去,反映了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D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军机处陈设简单,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军机大臣办事效率高,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军机处有严格保密制度,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军机处的设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2024七下·沅江期末)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其中深刻鞭打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是( )
A.《红楼梦》 B.《三国演义》
C.《水浒传》 D.《西游记》
【答案】A
【知识点】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红楼梦》,章回体长篇小说,为清朝著名小说家,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为一部成书于封建社会晚期,抨击了封建礼教,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命运,达到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因此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因此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红楼梦》的内容和地位。
17.(2024七下·沅江期末)经济发展是历朝历代重点关注的问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A、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纺织业品种繁多,尤以丝织业工艺水平最高,蜀锦色彩艳丽、纹饰精美。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此外,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B、两宋时,南方手工业非常繁荣,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的成就尤为突出。北宋时,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景德镇后来成为著名的瓷都。造船业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C、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大意:到赶集的日子,以太阳到中间时击鼓三百声作为信号,百姓们就聚集在一起;太阳落下去的七刻前击钲三百声作为信号,百姓就散了。)——摘编自《唐六典》 D、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置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摘编自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图一、图二所示工具的用途,并概括它们的共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宋手工业比唐朝手工业更兴盛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唐朝和宋朝对“市”管理的不同。说说东京(今开封)的夜市和早市对市民的生活有哪些好处。
【答案】(1)用途:图一:耕地;图二:拔秧。
共同影响: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表现: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纺织业于南宋后期迅速兴起,制瓷业得到发展,宋朝时我国是世界上造船水平最先进的国家。
(3)不同点:唐朝都城设有专门的集市,定时开市闭市,而北宋都城不设专门的集市,集市和居民区混杂,商业活动24小时进行,同时形成规模较大的以批发为主的行市,说明北宋的商业比唐朝发达很多,限制减少.
好处:有助于促进就业、提高城市经济活力、增强城市吸引力、促进文化交流,对于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可知,图一是曲辕犁,曲辕犁设计精妙,轻便灵巧,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图二是秧马,宋朝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拔秧工具,相比弯腰劳作来说,秧马提高了劳动效率,可以让农夫更加闲逸。曲辕型和秧马有利于农业生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纺织业品种繁多,尤以丝织业工艺水平最高,蜀锦色彩艳丽、纹饰精美。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此外,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两宋时,南方手工业非常繁荣,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的成就尤为突出。北宋时,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景德镇后来成为著名的瓷都。造船业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和结合所学可知,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纺织业于南宋后期迅速兴起,制瓷业得到发展,宋朝时我国是世界上造船水平最先进的国家。
(3)根据材料三“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可知,唐朝都城设有专门的集市,定时开市闭市。根据材料三“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置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可知,北宋都城不设专门的集市,集市和居民区混杂,商业活动24小时进行,同时形成规模较大的以批发为主的行市,说明北宋的商业比唐朝发达很多,限制减少。根据材料三“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置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和结合所学可知,东京的夜市和早市有助于促进就业、提高城市经济活力、增强城市吸引力、促进文化交流,对于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
故答案为:
(1)图一:耕地;图二:拔秧。共同影响: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表现: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纺织业于南宋后期迅速兴起,制瓷业得到发展,宋朝时我国是世界上造船水平最先进的国家。
(3)不同点:唐朝都城设有专门的集市,定时开市闭市,而北宋都城不设专门的集市,集市和居民区混杂,商业活动24小时进行,同时形成规模较大的以批发为主的行市,说明北宋的商业比唐朝发达很多,限制减少。好处:有助于促进就业、提高城市经济活力、增强城市吸引力、促进文化交流,对于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
【点评】本题以三则图文材料为依托,考查唐朝、宋朝的经济发展,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8.(2024七下·沅江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末年以来,地方行政形成州、郡、县三级制,机构数目不断增加,疆域则日渐缩小。分裂时期各个割据政权侨置州郡,招引、安置流民,使地方行政单位愈为破碎支离。以致“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隋文帝遂于开皇三年“罢天下诸郡”,把三级制变为州、县二级制。后又改州为郡,并省郡数,裁汰了部分冗官,全国共190郡,统1255县。
材料二 元灭南宋之后,版图辽阔,超出汉、唐。为管理这样广袤的疆土,元朝逐渐形成一套行省制度。因中央宰相机构为中书省,派高级官员外出镇遇地方,称“行中书省事”,简称行省。起初行省带有比较明显的中央派出机构色彩,至忽必烈后期已基本上转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行政机构,全国逐渐形成10个行省,皆“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中书)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在邻近首都大都的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区,不设行省,由中书省直辖,称为“腹里”。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文帝改革地方行政制度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些举措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行省的性质变化,并概括其主要职责。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隋朝和元朝地方制度建设给你的启示。
【答案】(1)举措:地方由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二级制;改州为郡,并省郡数,裁汰了部分冗官。意义:减少地方行政层级,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政府开支,减轻了人民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2)变化:由中央派出机构到地方地方常设最高行政机构。职责:管理地方行政事务,包括财政、税收、治安等,军事事务,包括守卫边疆、防御敌人入侵等。
(3)启示:制度需要与时俱进;制度创新推动了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的建立等。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罢天下诸郡’,把三级制变为州、县二级制。后又改州为郡,并省郡数,裁汰了部分冗官,全国共190郡,统1255县”可知,隋文帝改革地方行政制度,地方由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二级制;改州为郡,并省郡数,裁汰了部分冗官。结合所学可知,这些举措减少地方行政层级,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政府开支,减轻了人民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2)根据材料二“起初行省带有比较明显的中央派出机构色彩,至忽必烈后期已基本上转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行政机构”可知,元朝行省由中央派出机构到地方地方常设最高行政机构。根据材料二“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中书)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可知,元朝行省管理地方行政事务,包括财政、税收、治安等,军事事务,包括守卫边疆、防御敌人入侵等。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制度需要与时俱进;制度创新推动了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的建立等。
故答案为:
(1)举措:地方由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二级制;改州为郡,并省郡数,裁汰了部分冗官。意义:减少地方行政层级,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政府开支,减轻了人民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2)变化:由中央派出机构到地方地方常设最高行政机构。职责:管理地方行政事务,包括财政、税收、治安等,军事事务,包括守卫边疆、防御敌人入侵等。
(3)启示:制度需要与时俱进;制度创新推动了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的建立等。
【点评】本题以二则材料为依托,考查隋文帝改革地方行政制度、元朝行省制度,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9.(2024七下·沅江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本草纲目》全书约190万宇,共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比前人所记载的增加370多种;收录药方11000多个,比前人所收录的药方增加4倍;还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书中对各种药物进行了新的分类,详细介绍它们的产地、形色、气味及其主要疗效。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农政全书》全书60卷,约70万字,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大类。〈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中国古代一向有重农传统,故而历代农书颇多,但同时却轻视手工业,少有全面记载手工业技术的著作。《天工开物》不仅首述农事,随后又以更多的篇幅记述手工业,这与明末启蒙思想中出现“工商皆本”的先进思想是相符合的。
——摘编自楼宇烈《中华文明史》
(1)请分别写出材料一、材料二著作的作者名字。
(2)根据材料三、《天工开物》有何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外国人对这部科技著作的评价。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以上三部著作有什么相同之处?
【答案】(1)作者:李时珍;徐光启
(2)创新:以更多的篇幅记述手工业;
评价:“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相同之处:都是明代的科技名著;都具有总结性、实用性;内容都全而、具体;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知识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本草纲目》全书约190万宇,共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和结合所学可知,李时珍《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重要地位。根据材料二“材料二《农政全书》全书60卷,约70万字,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大类。”和结合所学可知,明代农学家徐光启编著《农政全书》,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被誉为“农业百科全书”。
(2)根据材料三“《天工开物》不仅首述农事,随后又以更多的篇幅记述手工业,这与明末启蒙思想中出现‘工商皆本’的先进思想是相符合的。”可知,《天工开物》以更多的篇幅记述手工业。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宋应星编著《天工开物》一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三部著作都是明代的科技名著;都具有总结性、实用性;内容都全而、具体;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故答案为:
(1)材料一:李时珍;材料二:徐光启。
(2)创新:以更多的篇幅记述手工业;评价:“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相同之处:都是明代的科技名著;都具有总结性、实用性;内容都全而、具体;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天工开物》、《本草纲目》、《农政全书》,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0.(2024七下·沅江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清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368年 明朝建立
1405年-1433年 郑和下西洋
16世纪(开始) 明朝引进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等作物
1553年 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1561年 戚继光在浙江台州抗击倭寇
清初(顺治时期) 颁布“禁海令”
1757年 设“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海外贸易。
明清时期,对外关系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请运用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以“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逻辑通顺,100—150字)
【答案】示例:
题目: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变化。
论述:1368年明朝建立,结束了元朝统治,终结了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局面。到了15世纪初,明朝已经成为经济繁荣、国力雄厚的强国,于是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与友好往来。从16世纪开始,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等高产作物被引入中国,促进了农业的新发展。但是,在明朝中后期,随着明朝国力的衰落,葡萄牙殖民者趁机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来自日本的倭寇也开始袭扰我国东南沿海,直到戚继光抗倭,东南沿海的倭患才基本解除。但从这些事件中我们便能发现,明朝的对外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明朝初期郑和下西洋时的对外积极交流不见了,开始走向国力衰弱后的封闭自守。到了清朝,这一封闭趋势更加严重,清朝初期,顺治皇帝颁布了“禁海令”,严格限制海上贸易,后来朝廷更是下令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设“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海外贸易。这表明清朝的对外关系,彻底由对外开放走向了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结论:综上可知,明清时期我国对外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原来的对外开放逐渐走向封闭自守,在闭关锁国中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本题是小论文题,以“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为主题,结合郑和下西洋、明朝引进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等作物、戚继光倭寇、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观点正确,如:1368年明朝建立,结束了元朝统治,终结了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局面。到了15世纪初,明朝已经成为经济繁荣、国力雄厚的强国,于是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与友好往来。从16世纪开始,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等高产作物被引入中国,促进了农业的新发展。但是,在明朝中后期,随着明朝国力的衰落,葡萄牙殖民者趁机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来自日本的倭寇也开始袭扰我国东南沿海,直到戚继光抗倭,东南沿海的倭患才基本解除。但从这些事件中我们便能发现,明朝的对外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明朝初期郑和下西洋时的对外积极交流不见了,开始走向国力衰弱后的封闭自守。到了清朝,这一封闭趋势更加严重,清朝初期,顺治皇帝颁布了“禁海令”,严格限制海上贸易,后来朝廷更是下令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设“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海外贸易。这表明清朝的对外关系,彻底由对外开放走向了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结论:综上可知,明清时期我国对外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原来的对外开放逐渐走向封闭自守,在闭关锁国中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故答案为:
示例:题目: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变化。
论述:1368年明朝建立,结束了元朝统治,终结了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局面。到了15世纪初,明朝已经成为经济繁荣、国力雄厚的强国,于是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与友好往来。从16世纪开始,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等高产作物被引入中国,促进了农业的新发展。但是,在明朝中后期,随着明朝国力的衰落,葡萄牙殖民者趁机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来自日本的倭寇也开始袭扰我国东南沿海,直到戚继光抗倭,东南沿海的倭患才基本解除。但从这些事件中我们便能发现,明朝的对外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明朝初期郑和下西洋时的对外积极交流不见了,开始走向国力衰弱后的封闭自守。到了清朝,这一封闭趋势更加严重,清朝初期,顺治皇帝颁布了“禁海令”,严格限制海上贸易,后来朝廷更是下令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设“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海外贸易。这表明清朝的对外关系,彻底由对外开放走向了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结论:综上可知,明清时期我国对外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原来的对外开放逐渐走向封闭自守,在闭关锁国中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点评】本题为历史小论文试题,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解题要注意理解题意,选取相互关关联的事件,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2024七下·沅江期末)在第 38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三部分组成。其中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 )
A.邗沟 B.余杭 C.洛阳 D.涿郡
2.(2024七下·沅江期末)“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体现了孟郊从社会下层一跃而人上层社会的喜悦。导致这种社会阶层流动的制度因素是( )
A.分封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
3.(2024七下·沅江期末)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唐玄宗继位初期,抑制土地兼并,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实行赈灾免赋。这反映出他们主张( )
A.唯才是举 B.以民为本 C.虚心纳谏 D.整顿吏治
4.(2024七下·沅江期末)下列属于唐朝创新的工具是( )
①铁器和牛耕 ②筒车 ③曲辕犁 ④耧车
A.①②④ B.①④ C.②③④ D.②③
5.(2024七下·沅江期末)两方作战,一方是由李隆基、郭子仪、高仙芝、哥舒翰这些人主要指挥;另一方是由安禄山、史思明、史朝义、安庆绪这些人主要指挥。这里的作战指的是( )
A.隋末农民大起义 B.唐朝初年统一全国
C.镇压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 D.平定安史之乱
6.(2024七下·沅江期末)七年级某班同学在学习宋朝历史时绘制了下面四幅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7.(2024七下·沅江期末)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改革家。为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消除官僚和大地主隐瞒土地、逃脱赋税现象的发生,他采取的措施是( )
A.募役法 B.方田均税法 C.农田水利法 D.保甲法
8.(2024七下·沅江期末)穿越时光隧道,你来到宋代。过春节时,你会遇到的情况有( )
①祭祀祖先,迎神供佛,挂年画,贴“桃符”
②合家围炉而坐,饮酒唱歌,“守岁”
③早起登高,祝福新年
④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9.(2024七下·沅江期末)如图为宣化辽代墓葬中发现的壁画《备茶图》,尽管辽地并不产茶,但壁画中描绘的茶具与烹茶程序,皆体现出唐宋茶法在辽地的影响。这一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 )
A.对外交往的频繁 B.海外贸易的兴盛
C.民族矛盾的缓和 D.民族文化的交融
10.(2024七下·沅江期末)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元朝为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理而设立的机构是( )
A.澎湖巡检司 B.北庭都护府
C.安西都护府 D.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11.(2024七下·沅江期末)李约瑟对古代中国科技作出这样的评价:“在中国完成的发明和技术发现,改变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并因而也确定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以下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①火药由日本人传入欧洲广泛用于军事 ②印刷术为文艺复兴准备了条件
③指南针使地理大发现成为可能 ④蔡伦发明造纸术方便了学者研究
A.③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12.(2024七下·沅江期末)2019年3月28日,庆祝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大会在拉萨布达拉宫广场举行。今西藏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标志是( )
A.西汉时设西域都护 B.元朝时设立澎湖巡检司
C.元朝时设立宣政院 D.清政府设立驻藏大臣
13.(2024七下·沅江期末)明代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设立“厂卫”,采用八股取士。这些举措的根本目的是( )
A.巩固统治 B.整顿吏治 C.繁荣经济 D.发展文化
14.(2024七下·沅江期末)用年代尺梳理历史事件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历史。下列年代尺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共同历史主题是( )
A.开展对外交往,促进经济发展
B.加强控制地方,巩固专制制度
C.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
D.反对民族分裂, 维护国家统一
15.(2024七下·沅江期末)清代史学家赵翼在《檐曝杂记》卷一《军机处》中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材料反映( )
A.军机处陈设简单 B.军机大臣办事效率高
C.军机处有严格保密制度 D.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16.(2024七下·沅江期末)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其中深刻鞭打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是( )
A.《红楼梦》 B.《三国演义》
C.《水浒传》 D.《西游记》
17.(2024七下·沅江期末)经济发展是历朝历代重点关注的问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A、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纺织业品种繁多,尤以丝织业工艺水平最高,蜀锦色彩艳丽、纹饰精美。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此外,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B、两宋时,南方手工业非常繁荣,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的成就尤为突出。北宋时,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景德镇后来成为著名的瓷都。造船业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C、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大意:到赶集的日子,以太阳到中间时击鼓三百声作为信号,百姓们就聚集在一起;太阳落下去的七刻前击钲三百声作为信号,百姓就散了。)——摘编自《唐六典》 D、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置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摘编自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图一、图二所示工具的用途,并概括它们的共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宋手工业比唐朝手工业更兴盛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唐朝和宋朝对“市”管理的不同。说说东京(今开封)的夜市和早市对市民的生活有哪些好处。
18.(2024七下·沅江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末年以来,地方行政形成州、郡、县三级制,机构数目不断增加,疆域则日渐缩小。分裂时期各个割据政权侨置州郡,招引、安置流民,使地方行政单位愈为破碎支离。以致“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隋文帝遂于开皇三年“罢天下诸郡”,把三级制变为州、县二级制。后又改州为郡,并省郡数,裁汰了部分冗官,全国共190郡,统1255县。
材料二 元灭南宋之后,版图辽阔,超出汉、唐。为管理这样广袤的疆土,元朝逐渐形成一套行省制度。因中央宰相机构为中书省,派高级官员外出镇遇地方,称“行中书省事”,简称行省。起初行省带有比较明显的中央派出机构色彩,至忽必烈后期已基本上转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行政机构,全国逐渐形成10个行省,皆“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中书)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在邻近首都大都的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区,不设行省,由中书省直辖,称为“腹里”。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文帝改革地方行政制度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些举措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行省的性质变化,并概括其主要职责。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隋朝和元朝地方制度建设给你的启示。
19.(2024七下·沅江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本草纲目》全书约190万宇,共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比前人所记载的增加370多种;收录药方11000多个,比前人所收录的药方增加4倍;还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书中对各种药物进行了新的分类,详细介绍它们的产地、形色、气味及其主要疗效。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农政全书》全书60卷,约70万字,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大类。〈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中国古代一向有重农传统,故而历代农书颇多,但同时却轻视手工业,少有全面记载手工业技术的著作。《天工开物》不仅首述农事,随后又以更多的篇幅记述手工业,这与明末启蒙思想中出现“工商皆本”的先进思想是相符合的。
——摘编自楼宇烈《中华文明史》
(1)请分别写出材料一、材料二著作的作者名字。
(2)根据材料三、《天工开物》有何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外国人对这部科技著作的评价。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以上三部著作有什么相同之处?
20.(2024七下·沅江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清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368年 明朝建立
1405年-1433年 郑和下西洋
16世纪(开始) 明朝引进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等作物
1553年 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1561年 戚继光在浙江台州抗击倭寇
清初(顺治时期) 颁布“禁海令”
1757年 设“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海外贸易。
明清时期,对外关系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请运用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以“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逻辑通顺,100—15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C项符合题意;
A:邗沟是大运河的一段,A项不符合题意;
B:大运河北抵涿郡,南至余杭,B项不符合题意;
D:大运河北抵涿郡,南至余杭,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大运河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孟郊从社会下层一跃而人上层社会”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是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是把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为不具备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C符合题意;
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赐给亲属和功臣,分封他们为诸侯,排除A;
察举制度是由地方长官向中央推荐人才,排除B;
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中央政权机构的主要组成架构,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度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科举制度的影响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科举制度是考查的重点知识,需要熟练掌握其创立的过程及意义。
3.【答案】B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抑制土地兼并,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实行赈灾免赋”可知,唐太宗和唐玄宗都关注民生,以民为本,B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唯才是举,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虚心纳谏,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整顿吏治,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唐太宗、唐玄宗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D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在农业上,曲辕犁和筒车的发明使用,促进了土地开发,增加了粮食产量,推动了农业发展,②③符合题意;
春秋时期出现铁器和牛耕,①排除;
耧车是在西汉时期出现,④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经济的发展。难度不大,掌握唐朝时期农业的发展情况即可作答。
5.【答案】D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两方作战,一方是由李隆基、郭子仪、高仙芝、哥舒翰这些人主要指挥;另一方是由安禄山、史思明、史朝义、安庆绪这些人主要指挥”和结合所学可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题干中的作战指是平定安史之乱,D项符合题意;
A:安史之乱爆发于盛唐时期,不是隋末,A项不符合题意;
B:安史之乱爆发于盛唐时期,不是唐朝初年,B项不符合题意;
C:安史之乱实质是地方割据势力同中央政府争夺统治权的斗争,“镇压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安史之乱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D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A:与南宋对峙的少数民族政权为西夏和金,A项不符合题意;
B:1038年元昊建立的西夏在我国的西北,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的金在东北黑龙江流域,1125年金灭辽后,1127年靖康之变消灭北宋,同年南宋建立,定都临安,示意图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C: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在我国东北;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的金在东北黑龙江流域,方位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1038年元昊建立的西夏在我国的西北;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在我国东北;西夏、辽与北宋并立,并且方位正确,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重点掌握辽宋夏金时期的政权汉并立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7.【答案】B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为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消除官僚和大地主隐瞒土地、逃脱赋税现象的发生,王安石采取措施方田均税法,即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B项符合题意;
A:募役法是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也要交纳役钱,限制了官僚等的特权,增加政府收入,A项不符合题意;
C: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促进农业发展,C项不符合题意;
D:保甲法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时练兵,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最受重视。元旦前几天,人们就洒扫庭户,准备过节,除夕夜,百姓要祭祀祖先,迎神送佛,挂年画,贴“桃符”,合家围炉而坐,饮酒唱歌,直到天明,称为“守岁”。元旦那天,盛行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大街上搭彩棚,摆满各色货物,歌馆、舞场挤满了人,连妇女也出来游乐。如果你在宋代过春节,那么你会遇到的情况是①②④,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代的社会生活的相关史实。
9.【答案】D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壁画中描绘的茶具与烹茶程序,皆体现出唐宋茶法在辽地的影响”可知,少数民族地区出现汉族人饮茶的方法,反映了汉族与契丹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D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对外交往的频繁,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海外贸易的兴盛,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民族矛盾的缓和,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宋辽时期的民族交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答案】A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元朝为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理而设立的机构”和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建立后,为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理,在澎湖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A项不符合题意;
B:唐朝时设置了北庭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B项不符合题意;
C:唐朝时设置了北庭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C项不符合题意;
D:元朝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军民事务,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澎湖巡检司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不是由日本人传入欧洲,①不符合历史事实;
印刷术经蒙古人西征传入欧洲,为文艺复兴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②符合历史事实;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促进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地理大发现,③符合历史事实;
蔡伦用廉价的原料改进造纸术,促进了纸的广泛使用,不是发明造纸术,④不符合题意历史事实。
综上所述②③符合历史事实。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四大发明史实。联系教材中火药向外传播、印刷术传播和作用、指南针的应用和影响、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通过对比得出正确答案。
12.【答案】C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元朝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军民事务,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项符合题意;
A:西汉时设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标志着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A项不符合题意;
B:元朝时,在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今台湾)和澎湖,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设立行政机构,B项不符合题意;
D:1727年,雍正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宣政院的设置,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答案】A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巩固统治,强化皇权,在地方上取消了行中书省,设立了“三司”,在中央朱元璋废除了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并直接对皇帝负责,为了监视官民,朱元璋还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A项符合题意;
B:整顿吏治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繁荣经济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八股取士阻碍了文化发展,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强化中央集权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答案】C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戚继光抗倭,消灭了东南沿海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至此,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沙俄侵扰东北,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1689年,中俄双方在尼布楚签订了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反映的共同历史主题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C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开展对外交往,促进经济发展,A项不符合题意;
B:倭寇、荷兰殖民者等都属于外国势力,与加强控制地方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D:倭寇和荷兰殖民者等都属于外国势力,与反对民族分裂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抗击外来侵略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答案】D
【知识点】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和结合所学可知,雍正时设立军机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但只是传达抄写皇帝的旨意,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夹杂进去,反映了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D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军机处陈设简单,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军机大臣办事效率高,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军机处有严格保密制度,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军机处的设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答案】A
【知识点】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红楼梦》,章回体长篇小说,为清朝著名小说家,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为一部成书于封建社会晚期,抨击了封建礼教,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命运,达到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因此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因此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红楼梦》的内容和地位。
17.【答案】(1)用途:图一:耕地;图二:拔秧。
共同影响: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表现: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纺织业于南宋后期迅速兴起,制瓷业得到发展,宋朝时我国是世界上造船水平最先进的国家。
(3)不同点:唐朝都城设有专门的集市,定时开市闭市,而北宋都城不设专门的集市,集市和居民区混杂,商业活动24小时进行,同时形成规模较大的以批发为主的行市,说明北宋的商业比唐朝发达很多,限制减少.
好处:有助于促进就业、提高城市经济活力、增强城市吸引力、促进文化交流,对于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可知,图一是曲辕犁,曲辕犁设计精妙,轻便灵巧,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图二是秧马,宋朝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拔秧工具,相比弯腰劳作来说,秧马提高了劳动效率,可以让农夫更加闲逸。曲辕型和秧马有利于农业生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纺织业品种繁多,尤以丝织业工艺水平最高,蜀锦色彩艳丽、纹饰精美。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此外,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两宋时,南方手工业非常繁荣,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的成就尤为突出。北宋时,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景德镇后来成为著名的瓷都。造船业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和结合所学可知,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纺织业于南宋后期迅速兴起,制瓷业得到发展,宋朝时我国是世界上造船水平最先进的国家。
(3)根据材料三“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可知,唐朝都城设有专门的集市,定时开市闭市。根据材料三“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置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可知,北宋都城不设专门的集市,集市和居民区混杂,商业活动24小时进行,同时形成规模较大的以批发为主的行市,说明北宋的商业比唐朝发达很多,限制减少。根据材料三“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置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和结合所学可知,东京的夜市和早市有助于促进就业、提高城市经济活力、增强城市吸引力、促进文化交流,对于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
故答案为:
(1)图一:耕地;图二:拔秧。共同影响: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表现: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纺织业于南宋后期迅速兴起,制瓷业得到发展,宋朝时我国是世界上造船水平最先进的国家。
(3)不同点:唐朝都城设有专门的集市,定时开市闭市,而北宋都城不设专门的集市,集市和居民区混杂,商业活动24小时进行,同时形成规模较大的以批发为主的行市,说明北宋的商业比唐朝发达很多,限制减少。好处:有助于促进就业、提高城市经济活力、增强城市吸引力、促进文化交流,对于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
【点评】本题以三则图文材料为依托,考查唐朝、宋朝的经济发展,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8.【答案】(1)举措:地方由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二级制;改州为郡,并省郡数,裁汰了部分冗官。意义:减少地方行政层级,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政府开支,减轻了人民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2)变化:由中央派出机构到地方地方常设最高行政机构。职责:管理地方行政事务,包括财政、税收、治安等,军事事务,包括守卫边疆、防御敌人入侵等。
(3)启示:制度需要与时俱进;制度创新推动了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的建立等。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罢天下诸郡’,把三级制变为州、县二级制。后又改州为郡,并省郡数,裁汰了部分冗官,全国共190郡,统1255县”可知,隋文帝改革地方行政制度,地方由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二级制;改州为郡,并省郡数,裁汰了部分冗官。结合所学可知,这些举措减少地方行政层级,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政府开支,减轻了人民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2)根据材料二“起初行省带有比较明显的中央派出机构色彩,至忽必烈后期已基本上转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行政机构”可知,元朝行省由中央派出机构到地方地方常设最高行政机构。根据材料二“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中书)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可知,元朝行省管理地方行政事务,包括财政、税收、治安等,军事事务,包括守卫边疆、防御敌人入侵等。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制度需要与时俱进;制度创新推动了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的建立等。
故答案为:
(1)举措:地方由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二级制;改州为郡,并省郡数,裁汰了部分冗官。意义:减少地方行政层级,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政府开支,减轻了人民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2)变化:由中央派出机构到地方地方常设最高行政机构。职责:管理地方行政事务,包括财政、税收、治安等,军事事务,包括守卫边疆、防御敌人入侵等。
(3)启示:制度需要与时俱进;制度创新推动了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的建立等。
【点评】本题以二则材料为依托,考查隋文帝改革地方行政制度、元朝行省制度,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9.【答案】(1)作者:李时珍;徐光启
(2)创新:以更多的篇幅记述手工业;
评价:“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相同之处:都是明代的科技名著;都具有总结性、实用性;内容都全而、具体;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知识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本草纲目》全书约190万宇,共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和结合所学可知,李时珍《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重要地位。根据材料二“材料二《农政全书》全书60卷,约70万字,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大类。”和结合所学可知,明代农学家徐光启编著《农政全书》,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被誉为“农业百科全书”。
(2)根据材料三“《天工开物》不仅首述农事,随后又以更多的篇幅记述手工业,这与明末启蒙思想中出现‘工商皆本’的先进思想是相符合的。”可知,《天工开物》以更多的篇幅记述手工业。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宋应星编著《天工开物》一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三部著作都是明代的科技名著;都具有总结性、实用性;内容都全而、具体;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故答案为:
(1)材料一:李时珍;材料二:徐光启。
(2)创新:以更多的篇幅记述手工业;评价:“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相同之处:都是明代的科技名著;都具有总结性、实用性;内容都全而、具体;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天工开物》、《本草纲目》、《农政全书》,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0.【答案】示例:
题目: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变化。
论述:1368年明朝建立,结束了元朝统治,终结了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局面。到了15世纪初,明朝已经成为经济繁荣、国力雄厚的强国,于是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与友好往来。从16世纪开始,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等高产作物被引入中国,促进了农业的新发展。但是,在明朝中后期,随着明朝国力的衰落,葡萄牙殖民者趁机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来自日本的倭寇也开始袭扰我国东南沿海,直到戚继光抗倭,东南沿海的倭患才基本解除。但从这些事件中我们便能发现,明朝的对外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明朝初期郑和下西洋时的对外积极交流不见了,开始走向国力衰弱后的封闭自守。到了清朝,这一封闭趋势更加严重,清朝初期,顺治皇帝颁布了“禁海令”,严格限制海上贸易,后来朝廷更是下令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设“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海外贸易。这表明清朝的对外关系,彻底由对外开放走向了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结论:综上可知,明清时期我国对外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原来的对外开放逐渐走向封闭自守,在闭关锁国中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本题是小论文题,以“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为主题,结合郑和下西洋、明朝引进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等作物、戚继光倭寇、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观点正确,如:1368年明朝建立,结束了元朝统治,终结了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局面。到了15世纪初,明朝已经成为经济繁荣、国力雄厚的强国,于是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与友好往来。从16世纪开始,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等高产作物被引入中国,促进了农业的新发展。但是,在明朝中后期,随着明朝国力的衰落,葡萄牙殖民者趁机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来自日本的倭寇也开始袭扰我国东南沿海,直到戚继光抗倭,东南沿海的倭患才基本解除。但从这些事件中我们便能发现,明朝的对外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明朝初期郑和下西洋时的对外积极交流不见了,开始走向国力衰弱后的封闭自守。到了清朝,这一封闭趋势更加严重,清朝初期,顺治皇帝颁布了“禁海令”,严格限制海上贸易,后来朝廷更是下令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设“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海外贸易。这表明清朝的对外关系,彻底由对外开放走向了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结论:综上可知,明清时期我国对外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原来的对外开放逐渐走向封闭自守,在闭关锁国中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故答案为:
示例:题目: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变化。
论述:1368年明朝建立,结束了元朝统治,终结了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局面。到了15世纪初,明朝已经成为经济繁荣、国力雄厚的强国,于是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与友好往来。从16世纪开始,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等高产作物被引入中国,促进了农业的新发展。但是,在明朝中后期,随着明朝国力的衰落,葡萄牙殖民者趁机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来自日本的倭寇也开始袭扰我国东南沿海,直到戚继光抗倭,东南沿海的倭患才基本解除。但从这些事件中我们便能发现,明朝的对外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明朝初期郑和下西洋时的对外积极交流不见了,开始走向国力衰弱后的封闭自守。到了清朝,这一封闭趋势更加严重,清朝初期,顺治皇帝颁布了“禁海令”,严格限制海上贸易,后来朝廷更是下令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设“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海外贸易。这表明清朝的对外关系,彻底由对外开放走向了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结论:综上可知,明清时期我国对外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原来的对外开放逐渐走向封闭自守,在闭关锁国中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点评】本题为历史小论文试题,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解题要注意理解题意,选取相互关关联的事件,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湖南省益阳市沅江市两校2023-2024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