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2023-2024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7月)

1.(2024八下·大理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的社会性质和前途命运,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种根本变化体现在(  )
A.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B.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C.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
D.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2024八下·大理期末)歌曲是时代的最强音。下列歌词最能体现抗美援朝的是(  )
A.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B.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C.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D.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
3.(2024八下·大理期末)新中国通过“一五”计划建立了独立的现代工业体系,奠定了工业化初步基础,下列属于“一五”计划建设成就的是(  )
A.大庆油田 B.武汉长江大桥
C.青蒿素的发现 D.人工合成结晶牛胰
4.(2024八下·大理期末)2024年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70周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  )
A.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形成一国两制科学构想
5.(2024八下·大理期末)1956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这次会议(  )
A.开始重点发展农业生产
B.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
D.提出了八字方针
6.(2024八下·大理期末)雷锋日记上这样写道:“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这则日记(  )
A.反映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社会风尚
B.折射出经济的困难局面
C.体现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渴望
D.彰显了热爱集体的品质
7.(2024八下·大理期末)1964年10月17日《光明日报》社论指出:“中国发展核武器,不是由于中国相信核武器的万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正是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要消灭核武器。”该社论评述的是中国(  )
A.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升空 D.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
8.(2024八下·大理期末)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92年初,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一系列重要谈话。这些事件(  )
A.说明了拨乱反正的完成 B.扩大了国有企业自主权
C.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D.深化了经济体制的改革
9.(2024八下·大理期末)以下是小杨同学记录的历史课堂笔记,此课堂笔记记录的重要会议是(  )
时间:1978年底 地点:北京· 内容:提出改革开放总方针…… 意义: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A.中共一大 B.中共七大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0.(2024八下·大理期末)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创业路上,有一座城市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大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这个城市是(  )
A.上海 B.厦门 C.深圳 D.珠海
11.(2024八下·大理期末)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下列对这个格局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
B.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经济开放城市—经济特区
C.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内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
12.(2024八下·大理期末)史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素材。一手史料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如果我们要研究邓小平作出的贡献,以下可作为一手史料的是(  )
A.历史课堂笔记 B.纪录片《邓小平》
C.《邓小平的故事》 D.邓小平遗留的手稿
13.(2024八下·大理期末)中共十三大、中共十六大、中共十八大都是党的重要会议,其会议主题关键词对应最准确的是(  )
A.建设小康社会—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B.建设美丽中国—改革开放—三个代表
C.市场经济体制—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D.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14.(2024八下·大理期末)“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材料所阐述的思想理论是(  )
A.科学发展观
B.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毛泽东思想
15.(2024八下·大理期末)到2020年11月23日,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由此可见(  )
A.我国实现了共同富裕 B.我国消除了贫富分化
C.我国取得脱贫攻坚战的胜利 D.经济实力大幅跃升
16.(2024八下·大理期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  )
①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②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③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④需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7.(2024八下·大理期末)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这体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  )
A.全面从严治党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依法治国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8.(2024八下·大理期末)2018年4月23日是中国海军成立69周年纪念日,众人瞩目的国产航母成功进行倾侧实验。目前海军现已装备辽宁号航母、第二艘052D型导弹驱逐舰、054A/056型护卫舰等一系列新式舰艇,这说明(  )
A.中国海军已是世界第一
B.中国海军已经挤入世界海军强国之列
C.中国海军有能力保卫祖国的海疆
D.中国海军可以用武力解决一切领海争端
19.(2024八下·大理期末)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这表明(  )
A.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 B.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0.(2024八下·大理期末)随着国家对科学教育工作的重视,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越来越大。2012年我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是(  )
A.路遥 B.阿来 C.臧克家 D.莫言
21.(2024八下·大理期末)2024年春晚西安分会场运用动画AR等手段,使李白穿越千年与千人同吟《将进酒》,带领观众穿越历史长河,实现跨越古今的“对话”。这表明(  )
A.社会商业活动日益活跃 B.现代科技展现历史魅力
C.绿色消费观念深入人心 D.我国科创水平领先世界
22.(2024八下·大理期末)下列图片信息反映了我国社会生活相应领域的变迁与成就,该领域是(  )
图一“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 图二港珠澳大桥
图三我国自行生产的大型客机C919 图四2019年中国进入5G商用元年
A.文化教育 B.生态环境 C.交通通信 D.医疗卫生
23.(2024八下·大理期末)我国在世界上率先实现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自然保护地和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分别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8%和30%。累计完成造林10.2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02%。这主要体现了我国(  )
A.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B.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C.“一带一路”战略稳步推进 D.能源结构调整逐渐完善
24.(2024八下·大理期末)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他指出,“一带一路”广大沿线国家,很多还处于欠发达状态,繁荣发展是沿线人民的普遍愿望。实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体现了新发展理念中的(  )
A.创新与协调 B.绿色与开放 C.绿色与共享 D.开放与共享
25.(2024八下·大理期末)中国现代史展现了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学习中国现代史应形成的历史认知有(  )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
③中国现代史是中国人民英勇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历史
④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6.(2024八下·大理期末)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党中央适时调整农业生产关系,创新农业经济体制,有力的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创造了有力的条件。请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材料一 在全国已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条件下,全国新解放区有计划、有秩序、分期分批进行了土地改革,总的原则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区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到1952年12月,土地改革基本完成,3亿农民获得了7亿亩土地。
——摘编自杨宁—《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
——毛泽东在1956年一次国务会议上发言(部分)
材料三 1980—1982年安徽凤阳县粮食产量的发展趋势
(1)材料一中1950年至1952年在我国农村实行的土地改革,其法律依据是什么?通过土地改革,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谈谈三大改造完成的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80—1982年安徽凤阳县粮食产量这一发展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中的史实,你对农业改革有了哪些认识?
27.(2024八下·大理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成为世界外交舞台上的闪耀新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外交关系而努力。
——谢益显《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79》
材料二 国际舞台上的中国智慧
时间 历史事件
1949年 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政府今天成立了!”.
1953年 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年 万隆会议上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声音”
1971年 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的席位得到恢复
2001年 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2013年 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2015年 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7年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中国智慧引领世界
2023年 促成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和解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2)根据材料二,说一说1955年万隆会议上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声音”指的是什么?
(3)请以“中国智慧旨在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为主题,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至少选择2个历史事件,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8.(2024八下·大理期末)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是每位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阅读下列材料,请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材料一 西藏的和平解放与繁荣发展
材料二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包括两岸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华儿女,要和衷共济、团结向前,坚决粉碎任何“台独”图谋,共创民族复兴美好未来。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
——摘自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西藏地区的繁荣发展得益于什么制度?这一制度对我国各民族的繁荣发展起了怎样的作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说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3)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祖国统一,是每位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请谈一谈实现祖国统一的意义是什么?
29.(2024八下·大理期末)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历史会永远铭记这样一群人,他们热爱祖国,百折不挠,奋发创新,努力学习,为民族复兴、国家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要学习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劳模评选标准:1950年至1976年,受表彰的先进对象来自工、农、教、文、卫、体等各条战线,如“铁人”王进喜等。1977年至1988年,“先进”即各条战线的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袁隆平等知识分子和科研工作者成为劳动模范队伍中的新成员。1989年至今,将“对社会有突出贡献”作为劳模评选的重要条件,并且在评价指标中增加了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职业道德等要素。个体经营者、私营企业主等均可参加全国劳模评选。
——整理自《人民日报》刊登的《劳模评选制度如何形成》
材料二 在党和国家领导正确下,以钱学森、袁隆平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华儿女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士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精神。
钱学森 袁隆平 杨利伟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不同时期“劳模评选”标准有何共同点?(至少2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其中一位历史人物,从成就史实和精神品质两个方面,撰写一篇人物小传记。
(3)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征途上,需要我们持续奋斗,继往开来。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认为应怎样践行“劳模”精神。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D项正确;
五四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排除A项;
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排除B项;
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2.【答案】C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最能体现抗美援朝”,结合所学知识,1950年10月,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国党和政府决定人朝作战。毛泽东派遣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所以最能体现抗美援朝的是“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C项正确;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体现的是新中国民族团结平等,排除A项;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体现的是改革开放后,经济特区的建立,排除B项;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体现的是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抗美援朝的内容的相关史实。
3.【答案】B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从 1953 年开始执行,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在重工业以及交通建设领域取得一系列成就,其中包括武汉长江大桥,1957年通车,B项正确;
大庆油田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成就,排除A项;
青蒿素的发现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与一五计划无关,排除C项;
1965年,我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与一五计划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一五计划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4.【答案】B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因此,与1954年宪法相关的是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这次会议的召开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项正确;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是在1953年,其与1954年宪法无关,排除A项;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底,其与1954年宪法无关,排除C项;
形成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是在20世纪80年代,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5.【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1956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这次会议”结合所学可知,1956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C项正确;
开始重点发展农业生产与新中国初期的土地改革相关,因为新中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大发展,排除A项;
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在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排除B项;
1961年初,为克服困难局面,中共中央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6.【答案】A
【知识点】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雷锋日记上这样写道:“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这则日记”结合所学可知,雷锋日记中的话语体现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折射出了当时的社会风尚,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经济状况,排除B项;
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渴望,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
热爱集体是雷锋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7.【答案】B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的“中国发展核武器,不是由于中国相信核武器的万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正是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要消灭核武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故B符合题意;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是在1967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升空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是在1970年,故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8.【答案】C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据题干“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92年初,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一系列重要谈话。”和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这些事件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C项正确;
拨乱反正的完成是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排除A项;
扩大了国有企业自主权是改革开放中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
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和1992年初,邓小平到南方视察为深化经济体制的改革解放了思想,而不是直接深化了改革,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9.【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根据题中“1978年”、“北京”、“提出改革开放”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会议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的相关史实。
10.【答案】C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大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所学可知,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深圳在短短的几年内,建设成为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C项正确;
1984年,上海成为我国进一步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排除A项;
厦门、珠海也是经济特区,但没有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排除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11.【答案】C
【知识点】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区的扩大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我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后批准海南建省并设立经济特区;1984年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城市;1985年后又陆续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为经济开放区,从而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带;1990年中国政府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形成了以浦东为龙头的长江开放带;1992年以来,又决定对外开放一批沿江、沿边城市和进一步开放内陆所有的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等。这样,中国就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格局,C项正确;
沿海经济开放区早于内地,排除A项;
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步是设立经济特区,排除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2.【答案】D
【知识点】邓小平理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一手史料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遗留的手稿是当事人邓小平直接记录或留下的遗物,D项正确;
历史课堂笔记属于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获取的相关知识,不属于一手史料,排除A项;
纪录片《邓小平》属于艺术作品创作,不属于一手史料,排除B项;
《邓小平的故事》属于文学作品创作,不属于一手史料,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13.【答案】D
【知识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三大上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共十六大上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在中共十八大上,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D项正确;
中共十三大上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而非小康社会,排除A项;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而非中共十六大,排除B项;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而非中共十三大,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4.【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时代主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可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共十九大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B项正确;
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提出的,排除A项;
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共七大上确立为指导思想,排除D项;
在中共十五大上,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C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15.【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时代主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到2020年11月23日,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可知,我国取得脱贫攻坚战的胜利,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之一,C项正确;
我国目前还未实现共同富裕,排除A项;
我国消除了贫富分化,太过绝对化,排除B项;
题干反映的是脱贫攻坚工作,与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16.【答案】C
【知识点】“中国梦”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13年,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国家主席。在会上,他深刻阐述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强调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因此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
②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ABD选项中都包含②,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梦的内容的相关史实。
17.【答案】A
【知识点】“四个全面”
【解析】【分析】由题干材料“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可知,这是反腐倡廉,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体现,A项正确;
材料体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从严治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均与题干无关,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18.【答案】C
【知识点】海、陆、空军的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国产航母、052D型导弹驱逐舰、054A/056型护卫舰等一系列新式舰艇”可知,这些尖端海军装备说明中国海军有能力保卫祖国的海疆,C项正确;
美国海军是世界第一,排除A项;
中国现在还没有挤入世界海军强国之列,中国海军正在向这个方向迈进,排除B项;
用武力解决领海争端只是一种选择,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9.【答案】C
【知识点】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72年,尼克松访华”,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建立初期,美国敌视新中国,中美对抗,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不合题意,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选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4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项。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美关系正常化。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相关历史知识。
20.【答案】D
【知识点】文化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随着国家对科学教育工作的重视,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越来越大。2012年我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是”结合所学可知,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D项正确;
路遥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排除A项;
阿来第五届矛盾文学奖获得者,排除B项;
臧克家现代诗人、作家编辑家,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21.【答案】B
【知识点】计算机网络技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2024年春晚西安分会场运用动画AR等手段,使李白穿越千年与千人同吟《将进酒》,带领观众穿越历史长河,实现跨越古今的‘对话’”和所学可知,运用动画AR等手段实现跨越古今的“对话”,说明现代科技展现历史魅力,B项正确;
材料内容不属于社会商业活动,排除A项;
绿色消费观念是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我国科创水平与其他国家的对比,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22.【答案】C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交通、通讯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图片信息“中国标准动车组”“港珠澳大桥”“大型客机C919”分析可知,这些成就体现了我国交通领域的不断发展;而“中国进入5G商用元年”则反映了通讯产业快速发展,因此反映的是交通通信的领域的成就,C项正确;
文化教育、生态环境、医疗卫生领域,与题干反映的交通和通信都不符,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图片型题目必须认真观察分析图片中包含的文字,根据相关文字的提示信息或准确识别图片确定正确答案。
23.【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时代主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累计完成造林10.2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02%”可知,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减少,森林覆盖率增加,体现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B项正确;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从对市场的建设运行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等角度体现,与生态环境无关,排除A项;
“一带一路”战略稳步推进是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往来,材料没有提到其他国家,排除C项;
能源结构的调整从煤炭石油等能源逐步转向清洁能源,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24.【答案】D
【知识点】五大发展理念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实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和结合所学所学知识可知,新发展理念中的开放指的是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开放合作和互利共赢;共享强调的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因此,体现了新发展理念中的开放与共享,D项正确;
创新通常指的是在科技、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创新活动和创新能力,协调指的是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和平衡发展,排除A项;
绿色主要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25.【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时代主题;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国现代史展现了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故①正确;②1956年中共八大以后,我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1958年,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为克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调整国民经济,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故②正确;④中国现代史展现了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故④正确。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
③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人民开始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历史,故③错误,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6.【答案】(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的意义: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
(3)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大包干)
(4)生产关系变革推动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村土地政策的调整提高了农村生产力;符合国情的改革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改革是强国之路,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
【知识点】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分析】(1)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是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影响:结合所学土地改革的影响可知,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意义:根据材料二“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可从生产资料变化、制度建设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
(3)原因:根据材料三“1980—1982年安徽凤阳县粮食产量的发展趋势”可得出,安徽凤阳县粮食产量增长迅速,这得益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认识:本题是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可从生产关系变革的作用、提高农村生产力、改革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生产关系变革推动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村土地政策的调整提高了农村生产力;符合国情的改革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改革是强国之路,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
故答案为:
(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影响: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
(3)原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认识:生产关系变革推动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村土地政策的调整提高了农村生产力;符合国情的改革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改革是强国之路,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7.【答案】(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促使会议圆满成功
(3)观点基本合理,史实基本准确,有1个及以上史实,有清晰的观点论述;观点有一定合理性,只有1个基本准确的史实或者与观点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有较为清晰有理的说明)。
示例: 中国方案推动国际合作交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繁荣和平外交政策,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会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亚非的和平交流,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即“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和平交流,共同繁荣提供新的平台和新的动力。2017年,中国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展现了中国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心和决心,有利于促进国际资本、技术、商品和人员的流通,带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方案为推动国际合作交流提供了更多机会,中国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坚定力量,中国方案推动国际合作交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全方位外交
【解析】【分析】(1)外交政策:根据题干“(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外交关系而努力。”和所学可知,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中国声音”:根据材料二“1955年万隆会议上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声音’”和所学知识可知,1955 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所以,1955年万隆会议上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声音”指的是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3)本题属于小论文题。写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实要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论据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论证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本题材料都是关于中国外交智慧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选择1953年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万隆会议上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声音”两个事件,结合所学拟定观点为中国方案推动国际合作交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然后从所选事件的具体史实及其意义的角度论述总结即可。可参考示例:
示例:观点:中国方案推动国际合作交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论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繁荣和平外交政策,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会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和平交流,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即“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和平交流,共同繁荣提供新的平台和新的动力。2017年,中国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展现了中国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心和决心,有利于促进国际资本、技术、商品和人员的流通,带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方案为推动国际合作交流提供了更多机会,中国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坚定力量,中国方案推动国际合作交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其他观点言之有理亦可。
故答案为: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促使会议圆满成功。
(3)(具体要求:有史有论,史论结合,有两个及以上史实,史实运用与观点形成严密的逻辑关系;观点基本合理,史实基本准确,有1个及以上史实,有清晰的观点论述;观点有一定合理性,只有1个基本准确的史实或者与观点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有较为清晰有理的说明;示例:中国方案推动国际合作交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繁荣和平外交政策,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会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亚非的和平交流,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即“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和平交流,共同繁荣提供新的平台和新的动力。2017年,中国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展现了中国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心和决心,有利于促进国际资本、技术、商品和人员的流通,带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方案为推动国际合作交流提供了更多机会,中国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坚定力量,中国方案推动国际合作交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点评】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8.【答案】(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用: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为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发展奠定基础;
(2)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3)意义: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对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解析】【分析】(1)制度:根据材料图片信息“西藏的和平解放与繁荣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藏地区的繁荣发展得益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制度对我国各民族的繁荣发展起的作用是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为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发展奠定基础。
(2)基本方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核心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就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的问题,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3)意义:本小题相对开放,符合题意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对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故答案为: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用: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为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发展奠定基础;(答出一个方面即可)
(2)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3)意义: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对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任答两点即可,符合题意即可)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9.【答案】(1)强调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要求具有引领示范作用;要有敬业奉献精神热爱祖国,百折不挠,奋发创新的精神,努力学习,将来献身科学,为民族复兴、国家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劳模涉及领域广泛(或各条战线)等。
(2)钱学森:中国物理学家、火箭专家,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钱学森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凭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登攀,大力协同的创业精神,成功研制了两弹一星,为中国物理学方面、导弹技术方面做出杰出贡献,推动了中国航空航天从无到有,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
袁隆平:中国农业科学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袁隆平投身农业科学,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刻苦钻研,研发出了籼型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为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做出重大贡献,也为解决世界饥饿问题做出重大贡献。
杨利伟:中国航天英雄,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杨利伟成为我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他坚韧不拔,勇往直前,舍小家顾大家的航天精神,是中国航天事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力量。
(3)树立远大理想,将自己的梦想与国家民族复兴的理想相结合;努力学习,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良好的基础;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做好每一件平凡的事,为国家和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做一名对社会对国家有价值的人。
【知识点】“两弹一星”;袁隆平及杂交水稻;航天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共同点:根据材料“王进喜”为石油工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袁隆平”为农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将‘对社会有突出贡献’作为劳模评选的重要条件”可得出强调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根据材料“‘铁人’王进喜等”、“袁隆平等”为代表的英雄模范人物可得出要求具有引领示范作用;根据材料“‘铁人’王进喜等”表现出的艰苦创业精神、“袁隆平等知识分子和科研工作者”表现出的创新精神、“在评价指标中增加了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职业道德等要素”可得出要有敬业奉献精神热爱祖国,百折不挠,奋发创新的精神,努力学习,将来献身科学,为民族复兴、国家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根据材料“受表彰的先进对象来自工、农、教、文、卫、体等各条战线”、“‘先进’即各条战线的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个体经营者、私营企业主等均可参加全国劳模评选”可得出劳模涉及领域广泛(或各条战线)等。
(2)传记:(要求:从成就史实和精神品质两个方面来写,写出任意一方面,可酌情给分)
钱学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钱学森不怕艰险、艰苦奋斗,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接着用具体史实阐述,中国物理学家、火箭专家,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钱学森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凭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登攀,大力协同的创业精神,成功研制了两弹一星,为中国物理学方面、导弹技术方面做出杰出贡献,推动了中国航空航天从无到有,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
袁隆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袁隆平刻苦钻研、艰苦奋斗,为我国农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接着用具体史实阐述,中国农业科学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袁隆平投身农业科学,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刻苦钻研,研发出了籼型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为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做出重大贡献,也为解决世界饥饿问题做出重大贡献。
杨利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杨利伟坚韧不拔、勇往直前,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接着用具体史实阐述,中国航天英雄,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杨利伟成为我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他坚韧不拔,勇往直前,舍小家顾大家的航天精神,是中国航天事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力量。
(3)精神: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爱国爱家等角度作答,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将自己的梦想与国家民族复兴的理想相结合;努力学习,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良好的基础;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做好每一件平凡的事,为国家和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做一名对社会对国家有价值的人。
故答案为:
(1)共同点:强调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要求具有引领示范作用;要有敬业奉献精神热爱祖国,百折不挠,奋发创新的精神,努力学习,将来献身科学,为民族复兴、国家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劳模涉及领域广泛(或各条战线)等。(回答2点,回答1点可,意思相近、言之有理也可)
(2)传记:(要求:从成就史实和精神品质两个方面来写,写出任意一方面,可酌情给分)
钱学森:中国物理学家、火箭专家,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钱学森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凭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登攀,大力协同的创业精神,成功研制了两弹一星,为中国物理学方面、导弹技术方面做出杰出贡献,推动了中国航空航天从无到有,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
袁隆平:中国农业科学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袁隆平投身农业科学,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刻苦钻研,研发出了籼型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做出重大贡献,也为解决世界饥饿问题做出重大贡献。
杨利伟:中国航天英雄,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杨利伟成为我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他坚韧不拔,勇往直前,舍小家顾大家的航天精神,是中国航天事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力量。
(3)精神:树立远大理想,将自己的梦想与国家民族复兴的理想相结合;努力学习,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良好的基础;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做好每一件平凡的事,为国家和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做一名对社会对国家有价值的人。(答出任一两点即可)
【点评】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1.(2024八下·大理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的社会性质和前途命运,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种根本变化体现在(  )
A.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B.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C.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
D.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答案】D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D项正确;
五四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排除A项;
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排除B项;
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2.(2024八下·大理期末)歌曲是时代的最强音。下列歌词最能体现抗美援朝的是(  )
A.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B.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C.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D.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
【答案】C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最能体现抗美援朝”,结合所学知识,1950年10月,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国党和政府决定人朝作战。毛泽东派遣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所以最能体现抗美援朝的是“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C项正确;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体现的是新中国民族团结平等,排除A项;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体现的是改革开放后,经济特区的建立,排除B项;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体现的是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抗美援朝的内容的相关史实。
3.(2024八下·大理期末)新中国通过“一五”计划建立了独立的现代工业体系,奠定了工业化初步基础,下列属于“一五”计划建设成就的是(  )
A.大庆油田 B.武汉长江大桥
C.青蒿素的发现 D.人工合成结晶牛胰
【答案】B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从 1953 年开始执行,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在重工业以及交通建设领域取得一系列成就,其中包括武汉长江大桥,1957年通车,B项正确;
大庆油田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成就,排除A项;
青蒿素的发现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与一五计划无关,排除C项;
1965年,我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与一五计划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一五计划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4.(2024八下·大理期末)2024年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70周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  )
A.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形成一国两制科学构想
【答案】B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因此,与1954年宪法相关的是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这次会议的召开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项正确;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是在1953年,其与1954年宪法无关,排除A项;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底,其与1954年宪法无关,排除C项;
形成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是在20世纪80年代,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5.(2024八下·大理期末)1956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这次会议(  )
A.开始重点发展农业生产
B.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
D.提出了八字方针
【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1956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这次会议”结合所学可知,1956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C项正确;
开始重点发展农业生产与新中国初期的土地改革相关,因为新中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大发展,排除A项;
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在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排除B项;
1961年初,为克服困难局面,中共中央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6.(2024八下·大理期末)雷锋日记上这样写道:“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这则日记(  )
A.反映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社会风尚
B.折射出经济的困难局面
C.体现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渴望
D.彰显了热爱集体的品质
【答案】A
【知识点】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雷锋日记上这样写道:“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这则日记”结合所学可知,雷锋日记中的话语体现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折射出了当时的社会风尚,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经济状况,排除B项;
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渴望,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
热爱集体是雷锋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7.(2024八下·大理期末)1964年10月17日《光明日报》社论指出:“中国发展核武器,不是由于中国相信核武器的万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正是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要消灭核武器。”该社论评述的是中国(  )
A.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升空 D.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
【答案】B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的“中国发展核武器,不是由于中国相信核武器的万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正是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要消灭核武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故B符合题意;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是在1967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升空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是在1970年,故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8.(2024八下·大理期末)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92年初,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一系列重要谈话。这些事件(  )
A.说明了拨乱反正的完成 B.扩大了国有企业自主权
C.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D.深化了经济体制的改革
【答案】C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据题干“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92年初,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一系列重要谈话。”和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这些事件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C项正确;
拨乱反正的完成是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排除A项;
扩大了国有企业自主权是改革开放中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
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和1992年初,邓小平到南方视察为深化经济体制的改革解放了思想,而不是直接深化了改革,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9.(2024八下·大理期末)以下是小杨同学记录的历史课堂笔记,此课堂笔记记录的重要会议是(  )
时间:1978年底 地点:北京· 内容:提出改革开放总方针…… 意义: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A.中共一大 B.中共七大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根据题中“1978年”、“北京”、“提出改革开放”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会议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的相关史实。
10.(2024八下·大理期末)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创业路上,有一座城市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大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这个城市是(  )
A.上海 B.厦门 C.深圳 D.珠海
【答案】C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大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所学可知,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深圳在短短的几年内,建设成为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C项正确;
1984年,上海成为我国进一步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排除A项;
厦门、珠海也是经济特区,但没有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排除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11.(2024八下·大理期末)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下列对这个格局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
B.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经济开放城市—经济特区
C.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内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
【答案】C
【知识点】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区的扩大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我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后批准海南建省并设立经济特区;1984年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城市;1985年后又陆续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为经济开放区,从而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带;1990年中国政府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形成了以浦东为龙头的长江开放带;1992年以来,又决定对外开放一批沿江、沿边城市和进一步开放内陆所有的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等。这样,中国就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格局,C项正确;
沿海经济开放区早于内地,排除A项;
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步是设立经济特区,排除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2.(2024八下·大理期末)史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素材。一手史料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如果我们要研究邓小平作出的贡献,以下可作为一手史料的是(  )
A.历史课堂笔记 B.纪录片《邓小平》
C.《邓小平的故事》 D.邓小平遗留的手稿
【答案】D
【知识点】邓小平理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一手史料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遗留的手稿是当事人邓小平直接记录或留下的遗物,D项正确;
历史课堂笔记属于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获取的相关知识,不属于一手史料,排除A项;
纪录片《邓小平》属于艺术作品创作,不属于一手史料,排除B项;
《邓小平的故事》属于文学作品创作,不属于一手史料,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13.(2024八下·大理期末)中共十三大、中共十六大、中共十八大都是党的重要会议,其会议主题关键词对应最准确的是(  )
A.建设小康社会—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B.建设美丽中国—改革开放—三个代表
C.市场经济体制—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D.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答案】D
【知识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三大上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共十六大上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在中共十八大上,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D项正确;
中共十三大上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而非小康社会,排除A项;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而非中共十六大,排除B项;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而非中共十三大,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4.(2024八下·大理期末)“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材料所阐述的思想理论是(  )
A.科学发展观
B.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毛泽东思想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时代主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可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共十九大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B项正确;
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提出的,排除A项;
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共七大上确立为指导思想,排除D项;
在中共十五大上,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C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15.(2024八下·大理期末)到2020年11月23日,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由此可见(  )
A.我国实现了共同富裕 B.我国消除了贫富分化
C.我国取得脱贫攻坚战的胜利 D.经济实力大幅跃升
【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时代主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到2020年11月23日,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可知,我国取得脱贫攻坚战的胜利,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之一,C项正确;
我国目前还未实现共同富裕,排除A项;
我国消除了贫富分化,太过绝对化,排除B项;
题干反映的是脱贫攻坚工作,与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16.(2024八下·大理期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  )
①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②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③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④需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C
【知识点】“中国梦”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13年,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国家主席。在会上,他深刻阐述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强调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因此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
②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ABD选项中都包含②,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梦的内容的相关史实。
17.(2024八下·大理期末)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这体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  )
A.全面从严治党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依法治国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答案】A
【知识点】“四个全面”
【解析】【分析】由题干材料“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可知,这是反腐倡廉,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体现,A项正确;
材料体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从严治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均与题干无关,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18.(2024八下·大理期末)2018年4月23日是中国海军成立69周年纪念日,众人瞩目的国产航母成功进行倾侧实验。目前海军现已装备辽宁号航母、第二艘052D型导弹驱逐舰、054A/056型护卫舰等一系列新式舰艇,这说明(  )
A.中国海军已是世界第一
B.中国海军已经挤入世界海军强国之列
C.中国海军有能力保卫祖国的海疆
D.中国海军可以用武力解决一切领海争端
【答案】C
【知识点】海、陆、空军的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国产航母、052D型导弹驱逐舰、054A/056型护卫舰等一系列新式舰艇”可知,这些尖端海军装备说明中国海军有能力保卫祖国的海疆,C项正确;
美国海军是世界第一,排除A项;
中国现在还没有挤入世界海军强国之列,中国海军正在向这个方向迈进,排除B项;
用武力解决领海争端只是一种选择,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9.(2024八下·大理期末)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这表明(  )
A.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 B.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答案】C
【知识点】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72年,尼克松访华”,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建立初期,美国敌视新中国,中美对抗,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不合题意,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选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4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项。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美关系正常化。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相关历史知识。
20.(2024八下·大理期末)随着国家对科学教育工作的重视,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越来越大。2012年我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是(  )
A.路遥 B.阿来 C.臧克家 D.莫言
【答案】D
【知识点】文化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随着国家对科学教育工作的重视,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越来越大。2012年我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是”结合所学可知,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D项正确;
路遥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排除A项;
阿来第五届矛盾文学奖获得者,排除B项;
臧克家现代诗人、作家编辑家,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21.(2024八下·大理期末)2024年春晚西安分会场运用动画AR等手段,使李白穿越千年与千人同吟《将进酒》,带领观众穿越历史长河,实现跨越古今的“对话”。这表明(  )
A.社会商业活动日益活跃 B.现代科技展现历史魅力
C.绿色消费观念深入人心 D.我国科创水平领先世界
【答案】B
【知识点】计算机网络技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2024年春晚西安分会场运用动画AR等手段,使李白穿越千年与千人同吟《将进酒》,带领观众穿越历史长河,实现跨越古今的‘对话’”和所学可知,运用动画AR等手段实现跨越古今的“对话”,说明现代科技展现历史魅力,B项正确;
材料内容不属于社会商业活动,排除A项;
绿色消费观念是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我国科创水平与其他国家的对比,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22.(2024八下·大理期末)下列图片信息反映了我国社会生活相应领域的变迁与成就,该领域是(  )
图一“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 图二港珠澳大桥
图三我国自行生产的大型客机C919 图四2019年中国进入5G商用元年
A.文化教育 B.生态环境 C.交通通信 D.医疗卫生
【答案】C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交通、通讯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图片信息“中国标准动车组”“港珠澳大桥”“大型客机C919”分析可知,这些成就体现了我国交通领域的不断发展;而“中国进入5G商用元年”则反映了通讯产业快速发展,因此反映的是交通通信的领域的成就,C项正确;
文化教育、生态环境、医疗卫生领域,与题干反映的交通和通信都不符,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图片型题目必须认真观察分析图片中包含的文字,根据相关文字的提示信息或准确识别图片确定正确答案。
23.(2024八下·大理期末)我国在世界上率先实现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自然保护地和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分别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8%和30%。累计完成造林10.2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02%。这主要体现了我国(  )
A.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B.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C.“一带一路”战略稳步推进 D.能源结构调整逐渐完善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时代主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累计完成造林10.2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02%”可知,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减少,森林覆盖率增加,体现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B项正确;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从对市场的建设运行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等角度体现,与生态环境无关,排除A项;
“一带一路”战略稳步推进是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往来,材料没有提到其他国家,排除C项;
能源结构的调整从煤炭石油等能源逐步转向清洁能源,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24.(2024八下·大理期末)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他指出,“一带一路”广大沿线国家,很多还处于欠发达状态,繁荣发展是沿线人民的普遍愿望。实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体现了新发展理念中的(  )
A.创新与协调 B.绿色与开放 C.绿色与共享 D.开放与共享
【答案】D
【知识点】五大发展理念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实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和结合所学所学知识可知,新发展理念中的开放指的是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开放合作和互利共赢;共享强调的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因此,体现了新发展理念中的开放与共享,D项正确;
创新通常指的是在科技、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创新活动和创新能力,协调指的是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和平衡发展,排除A项;
绿色主要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25.(2024八下·大理期末)中国现代史展现了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学习中国现代史应形成的历史认知有(  )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
③中国现代史是中国人民英勇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历史
④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时代主题;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国现代史展现了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故①正确;②1956年中共八大以后,我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1958年,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为克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调整国民经济,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故②正确;④中国现代史展现了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故④正确。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
③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人民开始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历史,故③错误,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6.(2024八下·大理期末)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党中央适时调整农业生产关系,创新农业经济体制,有力的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创造了有力的条件。请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材料一 在全国已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条件下,全国新解放区有计划、有秩序、分期分批进行了土地改革,总的原则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区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到1952年12月,土地改革基本完成,3亿农民获得了7亿亩土地。
——摘编自杨宁—《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
——毛泽东在1956年一次国务会议上发言(部分)
材料三 1980—1982年安徽凤阳县粮食产量的发展趋势
(1)材料一中1950年至1952年在我国农村实行的土地改革,其法律依据是什么?通过土地改革,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谈谈三大改造完成的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80—1982年安徽凤阳县粮食产量这一发展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中的史实,你对农业改革有了哪些认识?
【答案】(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的意义: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
(3)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大包干)
(4)生产关系变革推动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村土地政策的调整提高了农村生产力;符合国情的改革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改革是强国之路,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
【知识点】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分析】(1)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是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影响:结合所学土地改革的影响可知,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意义:根据材料二“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可从生产资料变化、制度建设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
(3)原因:根据材料三“1980—1982年安徽凤阳县粮食产量的发展趋势”可得出,安徽凤阳县粮食产量增长迅速,这得益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认识:本题是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可从生产关系变革的作用、提高农村生产力、改革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生产关系变革推动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村土地政策的调整提高了农村生产力;符合国情的改革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改革是强国之路,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
故答案为:
(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影响: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
(3)原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认识:生产关系变革推动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村土地政策的调整提高了农村生产力;符合国情的改革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改革是强国之路,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7.(2024八下·大理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成为世界外交舞台上的闪耀新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外交关系而努力。
——谢益显《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79》
材料二 国际舞台上的中国智慧
时间 历史事件
1949年 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政府今天成立了!”.
1953年 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年 万隆会议上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声音”
1971年 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的席位得到恢复
2001年 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2013年 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2015年 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7年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中国智慧引领世界
2023年 促成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和解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2)根据材料二,说一说1955年万隆会议上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声音”指的是什么?
(3)请以“中国智慧旨在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为主题,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至少选择2个历史事件,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促使会议圆满成功
(3)观点基本合理,史实基本准确,有1个及以上史实,有清晰的观点论述;观点有一定合理性,只有1个基本准确的史实或者与观点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有较为清晰有理的说明)。
示例: 中国方案推动国际合作交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繁荣和平外交政策,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会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亚非的和平交流,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即“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和平交流,共同繁荣提供新的平台和新的动力。2017年,中国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展现了中国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心和决心,有利于促进国际资本、技术、商品和人员的流通,带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方案为推动国际合作交流提供了更多机会,中国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坚定力量,中国方案推动国际合作交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全方位外交
【解析】【分析】(1)外交政策:根据题干“(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外交关系而努力。”和所学可知,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中国声音”:根据材料二“1955年万隆会议上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声音’”和所学知识可知,1955 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所以,1955年万隆会议上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声音”指的是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3)本题属于小论文题。写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实要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论据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论证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本题材料都是关于中国外交智慧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选择1953年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万隆会议上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声音”两个事件,结合所学拟定观点为中国方案推动国际合作交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然后从所选事件的具体史实及其意义的角度论述总结即可。可参考示例:
示例:观点:中国方案推动国际合作交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论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繁荣和平外交政策,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会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和平交流,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即“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和平交流,共同繁荣提供新的平台和新的动力。2017年,中国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展现了中国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心和决心,有利于促进国际资本、技术、商品和人员的流通,带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方案为推动国际合作交流提供了更多机会,中国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坚定力量,中国方案推动国际合作交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其他观点言之有理亦可。
故答案为: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促使会议圆满成功。
(3)(具体要求:有史有论,史论结合,有两个及以上史实,史实运用与观点形成严密的逻辑关系;观点基本合理,史实基本准确,有1个及以上史实,有清晰的观点论述;观点有一定合理性,只有1个基本准确的史实或者与观点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有较为清晰有理的说明;示例:中国方案推动国际合作交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繁荣和平外交政策,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会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亚非的和平交流,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即“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和平交流,共同繁荣提供新的平台和新的动力。2017年,中国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展现了中国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心和决心,有利于促进国际资本、技术、商品和人员的流通,带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方案为推动国际合作交流提供了更多机会,中国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坚定力量,中国方案推动国际合作交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点评】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8.(2024八下·大理期末)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是每位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阅读下列材料,请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材料一 西藏的和平解放与繁荣发展
材料二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包括两岸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华儿女,要和衷共济、团结向前,坚决粉碎任何“台独”图谋,共创民族复兴美好未来。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
——摘自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西藏地区的繁荣发展得益于什么制度?这一制度对我国各民族的繁荣发展起了怎样的作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说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3)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祖国统一,是每位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请谈一谈实现祖国统一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用: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为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发展奠定基础;
(2)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3)意义: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对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解析】【分析】(1)制度:根据材料图片信息“西藏的和平解放与繁荣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藏地区的繁荣发展得益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制度对我国各民族的繁荣发展起的作用是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为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发展奠定基础。
(2)基本方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核心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就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的问题,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3)意义:本小题相对开放,符合题意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对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故答案为: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用: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为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发展奠定基础;(答出一个方面即可)
(2)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3)意义: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对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任答两点即可,符合题意即可)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9.(2024八下·大理期末)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历史会永远铭记这样一群人,他们热爱祖国,百折不挠,奋发创新,努力学习,为民族复兴、国家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要学习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劳模评选标准:1950年至1976年,受表彰的先进对象来自工、农、教、文、卫、体等各条战线,如“铁人”王进喜等。1977年至1988年,“先进”即各条战线的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袁隆平等知识分子和科研工作者成为劳动模范队伍中的新成员。1989年至今,将“对社会有突出贡献”作为劳模评选的重要条件,并且在评价指标中增加了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职业道德等要素。个体经营者、私营企业主等均可参加全国劳模评选。
——整理自《人民日报》刊登的《劳模评选制度如何形成》
材料二 在党和国家领导正确下,以钱学森、袁隆平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华儿女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士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精神。
钱学森 袁隆平 杨利伟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不同时期“劳模评选”标准有何共同点?(至少2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其中一位历史人物,从成就史实和精神品质两个方面,撰写一篇人物小传记。
(3)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征途上,需要我们持续奋斗,继往开来。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认为应怎样践行“劳模”精神。
【答案】(1)强调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要求具有引领示范作用;要有敬业奉献精神热爱祖国,百折不挠,奋发创新的精神,努力学习,将来献身科学,为民族复兴、国家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劳模涉及领域广泛(或各条战线)等。
(2)钱学森:中国物理学家、火箭专家,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钱学森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凭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登攀,大力协同的创业精神,成功研制了两弹一星,为中国物理学方面、导弹技术方面做出杰出贡献,推动了中国航空航天从无到有,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
袁隆平:中国农业科学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袁隆平投身农业科学,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刻苦钻研,研发出了籼型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为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做出重大贡献,也为解决世界饥饿问题做出重大贡献。
杨利伟:中国航天英雄,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杨利伟成为我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他坚韧不拔,勇往直前,舍小家顾大家的航天精神,是中国航天事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力量。
(3)树立远大理想,将自己的梦想与国家民族复兴的理想相结合;努力学习,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良好的基础;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做好每一件平凡的事,为国家和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做一名对社会对国家有价值的人。
【知识点】“两弹一星”;袁隆平及杂交水稻;航天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共同点:根据材料“王进喜”为石油工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袁隆平”为农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将‘对社会有突出贡献’作为劳模评选的重要条件”可得出强调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根据材料“‘铁人’王进喜等”、“袁隆平等”为代表的英雄模范人物可得出要求具有引领示范作用;根据材料“‘铁人’王进喜等”表现出的艰苦创业精神、“袁隆平等知识分子和科研工作者”表现出的创新精神、“在评价指标中增加了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职业道德等要素”可得出要有敬业奉献精神热爱祖国,百折不挠,奋发创新的精神,努力学习,将来献身科学,为民族复兴、国家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根据材料“受表彰的先进对象来自工、农、教、文、卫、体等各条战线”、“‘先进’即各条战线的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个体经营者、私营企业主等均可参加全国劳模评选”可得出劳模涉及领域广泛(或各条战线)等。
(2)传记:(要求:从成就史实和精神品质两个方面来写,写出任意一方面,可酌情给分)
钱学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钱学森不怕艰险、艰苦奋斗,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接着用具体史实阐述,中国物理学家、火箭专家,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钱学森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凭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登攀,大力协同的创业精神,成功研制了两弹一星,为中国物理学方面、导弹技术方面做出杰出贡献,推动了中国航空航天从无到有,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
袁隆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袁隆平刻苦钻研、艰苦奋斗,为我国农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接着用具体史实阐述,中国农业科学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袁隆平投身农业科学,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刻苦钻研,研发出了籼型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为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做出重大贡献,也为解决世界饥饿问题做出重大贡献。
杨利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杨利伟坚韧不拔、勇往直前,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接着用具体史实阐述,中国航天英雄,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杨利伟成为我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他坚韧不拔,勇往直前,舍小家顾大家的航天精神,是中国航天事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力量。
(3)精神: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爱国爱家等角度作答,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将自己的梦想与国家民族复兴的理想相结合;努力学习,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良好的基础;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做好每一件平凡的事,为国家和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做一名对社会对国家有价值的人。
故答案为:
(1)共同点:强调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要求具有引领示范作用;要有敬业奉献精神热爱祖国,百折不挠,奋发创新的精神,努力学习,将来献身科学,为民族复兴、国家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劳模涉及领域广泛(或各条战线)等。(回答2点,回答1点可,意思相近、言之有理也可)
(2)传记:(要求:从成就史实和精神品质两个方面来写,写出任意一方面,可酌情给分)
钱学森:中国物理学家、火箭专家,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钱学森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凭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登攀,大力协同的创业精神,成功研制了两弹一星,为中国物理学方面、导弹技术方面做出杰出贡献,推动了中国航空航天从无到有,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
袁隆平:中国农业科学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袁隆平投身农业科学,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刻苦钻研,研发出了籼型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做出重大贡献,也为解决世界饥饿问题做出重大贡献。
杨利伟:中国航天英雄,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杨利伟成为我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他坚韧不拔,勇往直前,舍小家顾大家的航天精神,是中国航天事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力量。
(3)精神:树立远大理想,将自己的梦想与国家民族复兴的理想相结合;努力学习,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良好的基础;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做好每一件平凡的事,为国家和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做一名对社会对国家有价值的人。(答出任一两点即可)
【点评】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2023-2024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7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