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美国学者保罗 弗里德曼在《食物:味道的历史》中指出:“约1万年前,近东的人类首先开始种植小麦和大麦等谷物。 距今八九千年前,中美洲人率先开始种植玉米和豆子等重要主食,而中国人则是培育稻米的先驱。”这表明( )
A.世界农耕起源多元 B.世界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
C.古代亚洲农业发达 D.古代农业生产具有封闭性
2.农业的发明之于人类历史乃是划时代的事件,以至于有人称其为“农业革命”。得此结论最重要的依据是( )
A.人类从迁徙到定居形成聚落 B.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C.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 D.促使了私有制、阶级、国家的出现
3.先秦时期,“深耕”一词就已经出现:如《孟子》中的“深耕易耨(除草)”、《庄子》中的“深其耕而熟耰(平整土地)之”等。这表明当时( )
A.牛耕技术不断发展 B.精耕细作的理念已经出现
C.重农思想成为共识 D.农业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
4.古代“盛世”的一大特点是国家粮食储备充足。汉武帝时太仓中储存的多为北方种植的粟;而到唐代开元盛世,南方的稻米已经在粮食储备中占据了相当大的部分。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 社会秩序稳定
C. 南方农业得到发展 D. 曲辕犁的使用
5.“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据考证,为了把鲜荔枝运到长安,古人将藏在地窖的寒冰和荔枝一起放入带有隔温夹层的木箱中进行运输。荔枝保鲜箱可谓当时冷库的雏形,而快马加鞭又全程“低温”的荔枝运输队伍,也算得上世界上较早的“冷链”系统。由此可知( )
A.物种交流受到重视 B.生活需要催生冷链物流
C.长途贩运发展迅速 D.茶马古道开始兴盛
6.约在公元前4千纪后期,西亚两河流域出现了居民密集的聚落,兴起了很多以城为中心的小国。稍后,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爱琴海地区等,都先后诞生了文明,出现与两河流域类似的、并立的小国。这可用来说明( )
A.西亚文明发展程度最高 B.西亚文明影响范周广泛
C.古代文明具有多元特征 D.古代各个文明独立发展
7.古代希伯来人有大洪水毁灭几乎所有人类,仅留下诺亚一家的传说,古代希腊人也有类似的故事。这些洪水传说的源头是苏美尔神话。在苏美尔人的泥板文书上,人们发现了这个故事的最早版本。关于洪水故事的最早版本属于( )
A.北非的尼罗河文明 B.西亚两河流域文明
C.欧洲的爱琴海文明 D.南亚印度恒河文明
8.古希腊比其他地区的居民更早、更全面地提出节制生育、晚婚晚育的理论,也比其他地区更频繁地对外移民。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源于( )
A.农业发展水平的落后 B.古希腊哲学强调理性思考
C.稳定公民群体的需要 D.多山多岛的自然地理环境
9.美洲的创世神话《波波尔·乌》讲述了神用玉米和水做成肉体和血液创造人类的故事。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
A.神话真实可信,可以直接用来佐证观点
B.神话是无稽之谈,不能作为史料研究美洲历史
C.一定程度反映了玉米在该地区发展中的重要性
D.神话传说反映了玉米已成为全球主要的农作物
10.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独立培育出很多其他大陆没有的农作物。下列农作物的原产地在美洲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11.中世纪的西欧人把胡椒等香料视为财富,上流社会的宴会上最先上桌的不是主菜,而是用金银碗碟盛着的香料。16世纪后,胡椒从贵族生活的象征,逐渐变为寻常人家的生活元素。该材料说明物种交流( )
A.促进了世界文化交融 B.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
C.冲击了原有社会等级 D.推动了商品经济较快发展
12.美国学者查尔斯 曼恩说:“蚯蚓、蚊子……非洲野草,各种老鼠——这些生物从哥伦布的船舱里倾巢而出,它们就像观光客,急切地进入这片过去未见的土地。”这一文字叙述的是( )
A.美国自然环境的恶化 B.新航路开辟造成恶果
C.美洲农业的落后状况 D.欧洲动植物传入美洲
13.18世纪80年代,英国学者杨格记载:“(法国南部)没有玉米,就必须休耕。而休耕,人们就得缺粮挨饿。而人们可以依赖玉米为生,为小麦季做准备。同时还可以用玉米的秸秆叶片把牲口喂肥。所以它是一大宝物。”这说明玉米的广泛种植( )
A.加速了圈地运动 B.改变了农作制度
C.解决了粮食问题 D.推动了商业革命
14.1950年,法国农民拥有拖拉机约有13.7万台,到1970年时已增加到137万台,联合收割机的数量在1950年时只有4900台,到1970年时已达到16.5万台。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法国( )
A.机器制造业发展迅速 B.政府重视农业机器使用
C.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 D.粮食安全问题得到解决
15.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20年全球共有8.11亿人口在忍饥挨饿。要解决这一世界性的难题,首要的途径是( )
A.缩小贫富国差距,提高贫穷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
B.加强生物科技研究,培育优良品种,提高粮食产量
C.加强人口管理,控制人口无限制增长
D.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农业投资,扩大农业生产
16.食品安全问题是全世界所面临的问题,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不能忽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有( )
①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 ②过度使用抗生素 ③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 ④超过保质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在罗马帝国时代,来源于地中海地区的二田制已在高卢、不列颠部分地区实行,后来才逐步在二田制和抛荒制基础上发展起三田制。三田制已是西欧中世纪农业技术的最重要进步之一。与西欧不同,我国战国秦汉时代推广铁犁牛耕,进入传统农业社会发展阶段后,没有插入一个普遍化的二田制、三田制休耕农业发展时期,而是直接过渡到轮作制和复种制。诸子著作留下了当时农业生产“一年两收”和“四年五熟”的记载。《汜胜之书》记有“区种麦……禾收,区种”,说明当时关中地区已实行谷子和冬麦轮作复种。
——摘编自卢锋《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力系统考察之二》
材料二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古代经济都是农本经济,以丰衣足食为根本目的,耕织结合,但对牧养牲畜的需要各不相同。中国养畜主要为农耕提供动力,牛耕发展缓慢,纺织原料又靠畜产品。南欧、中亚土质黏重,很早就使用重犁,要用二牛、四牛甚至八牛拉犁,养牛较多;纺织原料主要是羊毛,养羊业比较普遍,加之很早就有食肉、饮乳酪的习惯,故畜牧业在农本经济中的比重较大。单一种植业结构决定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与西方大不一样。
——摘编自叶茂等《传统农业与现代化——传统农业与小农经济研究述评(上)》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东西方在耕作方式上的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古代东西方在农业和畜牧业比重上的差异,及由此引发的饮食文化的不同。(6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玉米、番薯、马铃薯这几种美洲作物均适应较强,耐旱耐瘠,使过去并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的沙砾瘠土、高岗山坡、深山老林等地成为宜种土地。于是,广大居民,“即苃尽草根、兴种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芝麻之属,弥山遍谷,到处皆有”,“南坝山地、高处,低坡,皆种包谷,为酿酒、饲猪之用。”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上,突出的人地矛盾以及庶民百姓的吃饭难问题都是围绕历代统治者的死结。明中叶以后涌入中国并很快普及开来的粮食作物无疑起到了缓解这一死结的作用。因有耐瘠的美洲作物传入,人口才能向土地贫瘠的地区流动,才能开山垦荒活命。但流民的这种垦荒种植是开山砍伐、粗放型经营的。
——摘编自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人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人口迁徙。16世纪初、第一批奴隶从非洲被直接运往美洲,万恶的黑奴贸易开始,持续时间长达三四百年。……1680—1775年英国人向美洲各殖民地共输送黑奴300多万名,获利极为丰厚。黑奴贸易还是支撑当时世界上最活跃的大西洋贸易体系的基础。统计显示,1709—1787年间,英国从事海外贸易的船只增加了4倍,开往非洲的船只增长了11倍。造船业的发展、运往非洲交换黑奴的枪支、小商品的日益增多,引起连锁反应,促进了其他制造业的发展。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洲作物在中国广泛种植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7—18世纪黑奴贸易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4分)
(3)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的作用。(4分)
19.吃什么?怎么吃?人类上万年的文明进程对此作了最好的注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上,有几次食物上或饮食上的改变,变化的程度很大,足以影响中国社会、文化或改变人民的生活习惯。第一个突破,就是“火”的发明使用,火的利用让直立猿人可以熟食肉类食物,使直立猿人进化成现代人。第二项就是农业的出现,农业也可以视为一项重大的革命,中国境内产生农业以后才可以说有中国史。第三次重要突破是“面食”的输入,面食是东汉时期由中亚经西域传入中国的,中国饮食文化由“粒食文化”进入“粉食文化”,麦代替了黍、粟,成为中国的主食。第四次是美洲农作物输入中国,包括番薯、玉米、花生、马铃薯等。第五次突破,到目前为止仍有持续影响的当代事件,那就是美国速食快餐的进入和流行。
——摘编自张光直《中国饮食史上的几次突破》
材料二 澳大利亚人在19世纪70年代成功研制出压缩气体冷却器,找到了可保存食物又不会改变味道的方法。20世纪工业化加工处理速食食品风靡世界,贸易流动不再受大自然的左右,工业化国家的肉制品变得便宜而充足。速食食物便于让人两三口吃完,或在电视、计算机屏幕前进食。1937年麦当劳兄弟在加州帕莎迪纳开设第一家得来速餐厅,每人1.5美金的汉堡成了平民食物。1960年,Tads餐厅推出塑料膜包装的冷冻晚餐,顾客用餐桌边的微波炉自行解冻。微波炉使得同一屋檐下的人不必彼此等待用餐时间,然而大家围在营火、锅子、餐桌旁产生的情谊却可能毁于一旦。让人更担心的是调理过的食物经过解冻加热,便成为微生物密集寄生的温床。有些地方的人们更反感于必须接受滋味标准化的产品。
——摘编自[英]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文明的口味:人类食物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自选一个角度,解读“中国古代饮食史上的突破”。(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速食食品在欧美逐渐盛行的原因及影响。(10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中国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嘉种”(良种)的概念,《诗经》记载了选用良种的好处和一些优良品种,这一时期我国在选种和育种的目标上重视的是产量高低、品质好坏和熟期早晚等。《管子》所记载的18种土壤中,每种土壤上都有适于栽培的作物品种。汉代在选种技术上已经普遍采用田间穗选的方法,其选择标准是植株高大或穗大强者,在种子贮藏时强调要“悬高燥处”及防治仓库害虫。《齐民要术》所提出的选种标准强调要重视品种的质性和遗传素质及适应性能,并对良种的繁育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明代耿荫楼提出了更高的有关选种和良种繁育的技术标准,清代杨双山的“择种法”在理论和技术上都有了更大的进步。
——摘编自郭文韬《中国古代的选种育种和良种繁育》
材料二 中国杂交水稻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20世纪50年代,研究者们确立了从水稻性状上研究杂种优势的基本思路,并对实验范式达成了共识,为水稻杂交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60年代,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在两年的时间里通过对14000多株水稻的观察对比,揭示了水稻雄性不育的遗传规律,并在国内首次提出了水稻三系法杂交育种的科学构想。此后全国杂交水稻研究团队展开大协作,1976年中国开始与国际水稻研究所合作,与其他国家互相交流,攻克了诸多难关。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传统三系法由于不育系的稳定性,产生优秀组合的概率偏低,经过多年研究,更为优越的两系法育种技术诞生。此后二十多年里,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将常规、三系、两系选育方法与分子生物技术结合,取得了突出成就。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已在多个国家成功试种或推广,中国成为世界上杂交水稻技术的主要输出国。
——摘编自李晏军《中国杂交水稻育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选种育种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杂交水稻选育技术发展进步的原因,并简述其意义。(8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农耕起源的特点。联系所学可知,近东的人类首先种植小麦、大麦,中美洲人率先种植玉米、豆子,中国人最早培育稻米,这些史实表明世界农耕的起源具有多元化的特点,A项符合题意。从材料内容无法看出世界各地经济发展是否均衡,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古代亚洲农业发达”“古代农业生产具有封闭性”,排除C、D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农业的发明之于人类历史乃是划时代的事件,以至于有人称其为‘农业革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为食物生产者,这是人类发展史上一次巨大的飞跃,是生产食物的革命,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B项正确;人类从迁徙到定居形成聚落,属于农业出现的影响之一,排除A项;农业的发明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不是把它称为“农业革命”的最重要的依据,排除C项;“私有制、阶级、国家的出现”属于农业发明后的影响,不是“农业革命”的依据,排除D项。故选:B。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深耕”“深耕易耨(除草)”“深其耕而熟耰(平整土地)之”可知,这些都属于耕作技术,说明当时精耕细作的理念已经出现,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到牛耕,排除A项;重农思想成为共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耕作技术,未提及劳作方式,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从汉武帝时期到唐朝开元盛世,太仓中存粮种类从粟为主转变为稻米占据很大一部分,这体现了南方地区得到开发,农业生产得到较大发展,故选C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社会秩序稳定不是太仓中存粮种类变化的主要原因,故排除B项;曲辕犁的使用在唐朝开始出现,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但它还不足以推动太仓存量种类发生变化,故排除D项。
5.答案:B
解析:根据“古人将藏在地窖的寒冰和荔枝一起放入带有隔温夹层的木箱中进行运输。荔枝保鲜箱可谓当时冷库的雏形”可得出人类的生活需要催生了冷链物流的产生,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物种交流,排除A项;材料强调物品的保鲜,而不是强调长途贩运发展迅速,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茶马古道,排除D项。
6.答案:C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古代西亚文化成就辉煌,苏美尔人在与经常泛滥的洪水斗争过程中,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的传说,B项正确; A、C、D三项都不符合材料要求,排除。故选:B。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古希腊倡导“节制生育、晚婚晚育”并大量对外移民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古希腊多山、耕地少,农业发展水平落后,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古希腊经济的发展,并未涉及其哲学特点,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原因(源于),不是目的,故C项错误;自然地理环境是影响因素,不是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
9.答案:C
解析:神话传说中出现了神用玉米和水创造出了人类,这说明当时玉米在该地区较为常见而且非常重要,C项正确;神话带有虚构成分,不是完全真实可信,排除A项;神话传说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B项;通过神话中创造人类的信息无法得出玉米在当时已经是全球主要农作物,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C
11.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16世纪后,胡椒从贵族生活的象征,逐渐变为寻常人家的生活元素”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物种大规模的交流使原来被视为奢侈品的香料变得普通起来,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等级,C项正确;ABD三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故选C项。
12.答案:D
解析:由“从哥伦布的船舱里倾巢而出”“过去未见的土地”可知,材料叙述的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将动植物带到美洲,但并未明确其影响,故选D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美国自然环境变化和美洲农业水平,排除A,C两项。
13.答案:B
解析:材料“人们可以依赖玉米为生,为小麦季做准备”“玉米的秸秆叶片把牲口喂肥”体现的是玉米种植对当时的农业生产及民众生活产生巨大影响,B项正确;圈地运动是工业革命的背景,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据材料无法得出玉米的广泛种植解决了粮食问题,排除C项;商业革命是新航路开辟的结果,与材料无关,排除。
14.答案:C
解析:仅凭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数量的增加不能说明机器制造业发展迅速,A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法国农民拥有的农业机器数量呈增长态势,不能体现政府重视农业机器使用,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1950-1970年法国农民拥有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数量大幅增加,说明农业中机械作业增多,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C项正确。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得到解决”说法错误,D项错误。
15.答案:B
解析:材料说明了人口饥饿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培育优良品种,提高粮食产量出发.B项正确;缩小贫富国差距不是材料主旨,A项错误;控制人口和调整经济结构不是首要的解决途径,C、D两项错误。
16.答案:D
解析:农业现代化大大地丰富了食品供应,但也产生了一些负面作用。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土壤严重污染,并通过食物链进入农作物和禽畜体内,①正确;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也造成食物污染,危害人体健康,②正确;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③正确;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危害人们的健康,④正确。故D项符合题意。
17.答案:(1)差异:古代西方主要实行二田制和三田制的休闲农耕制;古代中国主要实行轮作制和复种制。
原因:古代西方地广人稀;古代中国人多地少,铁犁牛耕等精耕细作技术的推广。
(2)差异:古代西方农牧并重;古代中国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不同:古代西方食物结构中肉、奶的比重较高;古代中国则以植物性饭菜为主。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来源于地中海地区的二田制已在高卢、不列颠部分地区实行,后来才逐步在二田制和抛荒制基础上发展起三田制”得出,古代西方主要实行二田制和三田制的休闲农耕制;根据材料一“而是直接过渡到轮作制和复种制”得出,古代中国主要实行轮作制和复种制。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从古代西方地广人稀、古代中国人多地少和铁犁牛耕等精耕细作技术的推广等方面概括。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故畜牧业在农本经济中的比重较大”得出古代西方农牧并重;根据材料二“中国养畜主要为农耕提供动力,牛耕发展缓慢,纺织原料又靠畜产品”得出古代中国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单一种植业结构决定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与西方大不一样”得出古代西方食物结构中肉、奶的比重较高,而古代中国则以植物性饭菜为主。
18.答案:(1)原因:新航路开辟及殖民扩张;美洲作物适应较强,用途广泛;明清时期人地矛盾尖锐;政府政策的推动。
影响:农作物种类增多,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缓解人地矛盾;饮食结构发生变化;促进人口增长和流动;推动了农业商品化发展;大量荒地开垦,导致生态破坏。
(2)影响:提供了资金来源;扩大了海外市场;促进了英国制造业的发展。
(3)作用: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文地理格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世界的联系;破坏了自然生态;传播了各种疾病等。
解析:(1)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及殖民扩张;根据材料“米、番薯、马铃薯这几种美洲作物均适应较强,耐旱耐瘠”可知,美洲作物适应较强,用途广泛;根据材料“因有耐瘠的美洲作物传入,人口才能向土地贫瘠的地区流动,才能开山垦荒活命。但流民的这种垦荒种植是开山砍伐、粗放型经营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人地矛盾尖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政府政策的推动。影响:根据材料“即茇尽草根、兴种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芝麻之属,弥山遍谷,到处皆有”“明中叶以后涌入中国并很快普及开来的粮食作物无疑起到了缓解这一死结的作用”可知,农作物种类增多,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缓解人地矛盾;外来物种的广泛种植使得时人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粮食产量提高,促进人口增长和流动;粮食产量提高,推动了农业商品化发展;根据材料“因有耐瘠的美洲作物传入,人口才能向土地贫瘠的地区流动,才能开山垦荒活命。但流民的这种垦荒种植是开山砍伐、粗放型经营的。”可知,大量荒地开垦,导致生态破坏。
(2)影响:根据材料“1680—1775年英国人向美洲各殖民地共输送黑奴300多万名,获利极为丰厚”可知,提供了资金来源;根据材料“黑奴贸易还是支撑当时世界上最活跃的大西洋贸易体系的基础。”可知,扩大了海外市场;根据材料统计显示,1709—1787年间,英国从事海外贸易的船只增加了4倍,开往非洲的船只增长了11倍。造船业的发展、运往非洲交换黑奴的枪支、小商品的日益增多,引起连锁反应,促进了其他制造业的发展。”可知,黑奴贸易促进了英国制造业的发展。
(3)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口迁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人口迁移改变了人文地理格局;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加强了世界的联系;外来物种传播破坏了自然生态、传播了各种疾病等。
19.答案:(1)可从以下角度说明:①农业革命与饮食(食物);②面食传入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③明清时期,番薯、玉米传入和推广种植的重要影响。
(2)原因:①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食物保存、保鲜、加热等技术的进步;②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社会生活节奏加快;③速食食品价廉方便,符合大多数工薪民众需求;④世界市场形成,全球联系加强。(任答3点即可)
影响:①推动速食餐厅兴起;②刺激冷藏保鲜技术进一步发展;③改变社会生活习惯与人际关系;④食品卫生安全成为重要问题;⑤标准化滋味对传统饮食产生冲击等。(任答3点即可)
解析:(1)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解读“突破”的原因和影响,可以从技术进步、中外交流、农作物种植等方面进行解读。例如农业革命与饮食(食物);小麦(面食)的传入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明清时期,番薯、玉米传入和推广种植的重要影响等。
(2)原因:根据“澳大利亚人在19世纪70年代成功研制出压缩气体冷却器,找到了可保存食物又不会改变味道的方法。20世纪工业化加工处理速食食品风靡世界,贸易流动不再受大自然的左右,工业化国家的肉品变得便宜而充足”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食物保存、保鲜、加热等技术的进步;而且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使社会生活节奏加快;速食食品价廉方便,符合大多数工薪民众消费需求;世界市场形成使全球联系加强。
影响:根据“速食食物能让人方便两三口吃完,或在电视、计算机屏幕前进食。1937年麦当劳兄弟在加州帕莎迪纳开设第一家得来速餐厅,每人1.5美金的汉堡成了平民食物”并结合所学内容得出推动速食餐厅兴起;刺激冷藏保鲜技术进一步发展;根据“微波炉使得同一屋檐下的人不必彼此等待用餐时间,然而大家围在营火、锅子、餐桌旁产生的情谊却可能毁于一旦”得出重塑社会生活习惯与人际关系;根据“让人更担心的是调理过的食物经过解冻加热,便成为微生物密集寄生的温床。有些地方的人们更反感于必须接受滋味标准化的产品”得出食品卫生安全成为重要问题;标准化滋味对传统饮食产生冲击等。
20.答案:(1)特点:起源早,历史悠久;标准不断优化;因地制宜;重视理论与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2)原因:研究人员及团队协作努力;国际合作;理论技术的重大突破;科学技术新成果的运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任答4点即可)意义: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利于维护我国的粮食安全;产生大量经济和社会价值;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解析:第(1)问,解题思路如下表所示:
材料一 特点
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嘉种”良种的概念 起源早,历史悠久
这一时期我国在选种和育种的目标上……强调要重视品种的质性和遗传素质及适应性能 标准不断优化
《管子》所记载的18种土壤中,每种土壤上都有适于栽培的作物品种 因地制宜
明代耿荫楼提出了更高的……技术标准……清代杨双山……在理论和技术上都有了更大的进步 重视理论与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第(2)问,第一小问解题思路如下表所示:
材料二及所学知识 原因
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全国杂交水稻研究团队展开大协作 研究人员及团队协作努力
1976年中国开始与国际水稻研究所合作 国际合作
首次提出了水稻三系法杂交育种的科学构想 理论技术的重大突破
将常规、三系、两系选育方法与分子生物技术结合所学知识 科学技术新成果的运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农业科学、粮食安全、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分析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选择性必修2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单元测试(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