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课时作业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一、选择题
1、20世纪上半期飞机制造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材质由布质转变为金属,喷气式飞机代替了活塞式螺旋桨运输机,其所产生的结果是( )
A.科学发展使飞机工业获得了技术进步
B.客运飞机面临越来越广阔的市场需求
C.飞机的速度、载重量和航距都得到提升
D.宽体客机逐渐成为空中运输的主流
2、1908年,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量产汽车诞生,此后汽车工业迅速发展并推动着道路的建设。其中,高速公路最早出现于( )
A.20世纪初 B.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C.二战期间 D.二战以后
3、福特汽车公司于1913年开始使用标准化、专业化分工和流水线生产,从而使汽车普及并成为美国人重要的交通工具。福特汽车公司的成功主要得益于( )
A.蒸汽机的发明
B.内燃机的发明
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创新
D.“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4、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东风号”,1960年4月23日在上海江南造船厂下水。“东风号”从投料到下水,只用了八十八天时间。1957年,日本川崎重工造的载重一万零五百吨的“西风号”远洋货轮,花了四个月零九天时间。这体现了中国( )
A.经济建设盲目追求高速度
B.人民快速实现现代化的愿望
C.船舶制造技术已领先世界
D.制造业实现了自动化高速化
5、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进入高铁时代的标志是( )
A.唐胥铁路建成通车
B.京张铁路建成通车
C.京津城际铁路通车
D.“东海道新干线”通车
6、中国高铁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瞩目。下列对中国高速铁路迅速发展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有( )
①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吸收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成果 ②努力自主创新,抢占市场先机 ③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企业竞争力、生命力 ④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交通运输的进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德国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
B.高速铁路是19世纪铁路建设的新成就
C.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建成第一条高速公路
D.交通运输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8、近代以来,世界交通运输工具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下图中线③所示的交通工具是( )
A.蒸汽轮船 B.火车
C.汽车 D.飞机
9、1901年莱特兄弟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能对模型机翼进行准确试验的风洞。他们使用风洞进行了200多次各种类型翼面试验,取得了一整套科学数据,根据这些数据设计、制造的飞机于1903年飞行成功。这说明( )
A.大资本引导技术发展
B.不断实验科学才能发展
C.技术研发靠经验积累
D.科学是技术研发的基础
10、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宽体客机成为空中运输的主流,各国民用机场星罗棋布分布,把人们带入星空时代,这从本质上体现出( )
A.飞机出现适应了社会经济和生活需要
B.窄体客机脱离时代要求已被淘汰
C.飞机制造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D.飞机已成为人们的第一出行方式
11、《天津地理买卖杂字》载:“东门里,有圣庙,府署以前西箭道。天主教,耶稣教,东马路上天齐庙。四马路,安电线,白牌电车围城转。……西北角,自来水,西头湾子梁家嘴。……西南角,广仁堂,电车公司叫卖行。”材料反映当时的天津( )
①有轨电车交通系统落成 ②具有中西文化交融特色 ③封建迷信思想十分浓厚 ④近代电信事业得到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1956年7月,解放牌CA10型载重汽车驶下生产线;1958年8月,中国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诞生。这充分说明( )
A.中国汽车工业得以发展起步
B.我国汽车制造技术迅猛发展
C.汽车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D.汽车成为群众普遍的交通工具
13、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汽车工业是以载货车为主导的,对轿车缺乏应有的重视,这使得我国的轿车工业技术水平长期处于极为稚嫩的状态。但有人认为其实当时的汽车工业结构是与我国当时的国情基本适应的。与之适应的国情主要是( )
A.我国汽车工业技术落后
B.我国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D.我国基本是一个农业国家
14、春运,一开始称“春节客运”,后来简化为“春运”。从1954年起,铁道部就有春运记录,1989年,伴随着民工潮,中国媒体开始大量使用“春运”字眼,从此,一年一度如同潮汐一样的候鸟式大迁徙不断轮回。1998年至2004年,铁路连续五次提速,绿皮火车也逐渐被豪华空调列车所代替。材料主要反映 ( )
A.民工潮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变迁
B.民工潮体现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转向城市
C.民工潮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民工潮出现是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的结果
15、科学技术是推动时代进步的重要力量。从“马拉火车”的天下奇观到磁悬浮列车的运行,其所反映的是( )
①交通事业近代化的开始 ②新式交通工具改变民众生活 ③交通工具左右地区经济发展 ④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6、下表是根据《北京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编制的2017年北京公共交通数据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运营 线路 运营 车辆 运营线 路长度 全年客 运总量
公共电汽车 881条 24131辆 19 299千米 33.3亿人次
轨道交通 22条 5 210辆 609千米 37.8亿人次
A.公共电汽车是北京市民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B.北京交通工具种类不能满足市民出行需求
C.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为人们在市内通行提供方便
D.轨道交通因价格低廉吸引了市民乘坐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强调:“交通运输是建设中一种先行部门。”经过努力,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建设取得新进展,运输能力有了较大提高。1952年到1957年,新建铁路33条,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25万千米,翻了一番。
材料二 1996年,京九铁路修建,大量使用本地劳动力,改变了他们离家不离乡的局面,同时也使“北煤南运”“南粮北运”的瓶颈状况得以改观。2008年,国家部门签署《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目标就是形成完全自主的中国高速列车技术、装备、产业化能力和运行服务能力。2017年,自主研发出了“复兴号”动车,中国高铁驶向了世界最高水平的舞台。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李京文《铁道与发展》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交通建设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铁路交通建设较近代有哪些发展,并分析其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1932年德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这一时期美国也提出了建设纵贯全国连接各州的州际国防公路战略构想。1956年国会通过的联邦资助公路法案公布了前所未有的公共工程——建立全国州际和国防高速公路系统,同时出台法案建立了“公路信托基金”接受专用于公路目的的税收。此条款打破了美国国会不将税收专门用于指定目的的惯例。艾森豪威尔在德国目睹了高速公路上部队高速移动的情景,认为建设州际公路是提高军队机动性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大力支持该法案。此后经40余年不懈努力,终于建设完成了77万千米的州际高速公路系统,这个系统支撑着这个世界强国的经济繁荣和国民的荣耀。
——摘编自刘瑞波、赵宁《欧美国家
高速公路融资模式及其借鉴》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公路建设的投资主体由过去单一的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转变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交通主管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中外各类经济实体等。投资方式由过去单一的地方政府公共投资转变为中央地方联合投资、中外合资合作以及外商独资等多种形式。公路建设投资规模不断扩大:1984年公路建设投资仅22.8亿元,截至2017年底,公路建设投资完成21 253亿元,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77.4万千米。高速公路连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形成全国高速公路网。世界银行对此做出评价,在构建现代化高标准的国家公路网、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和促进社会团结方面,中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摘编自徐丽、贺菲菲等《缓解制约
支撑发展——收费公路的前世今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州际高速公路得以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的特点,并分析中国高速公路发展的意义。
1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图一 斯蒂芬森改进的蒸汽机车 图二 福特T型汽车
图三 现代飞机
材料二 港珠澳大桥东起香港国际机场附近的香港口岸人工岛,向西横跨伶仃洋海域后连接珠海和澳门人工岛,止于珠海洪湾;桥隧全长55千米,其中主桥29.6千米、香港口岸至珠澳口岸41.6千米;桥面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100千米/时;工程项目总投资额1 269亿元。该桥被业界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被英媒《卫报》称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1)材料一所示交通工具的出现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什么
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对粤港澳大湾区民众生活有何重大作用。
20、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部分交通工具变迁
年代 主要交通工具
20世纪 50年代 主要步行、独轮车或牛马车;人力、畜力是主力 1950年8月1日,中国民用航空正式开航。它是十足的“新鲜事物”,当时坐飞机前,乘客都要先过秤,体重合格才能坐飞机--因为飞机小,载重能力有限,如果乘客太胖,飞机就可能出现安全事故
20世纪 60年代 公交车并不普及,由于国内石油资源紧张,公交车顶有一个大的煤气包 1969年10月1日,北京地铁建成通车,全长23.6公里,属于战备工程,不对公众开放
20世纪 70年代 中国有“自行车王国”的称号。自行车与缝纫机、手表并称为“三大件”,省吃俭用才买得起,而且当时购买自行车得凭票。20世纪70年代末期,永久、凤凰、飞鸽等品牌的自行车开始风靡中国
20世纪 80年代 摩托车是家庭富裕的象征 公交车开始普及全国 北京出租车黄色“面的”流行 1981年9月15日,北京地铁正式对外运营
20世纪 90年代 公交车已经成为城市最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飞机还是个新鲜事物,线路和航班次数都很少
21世纪 私家车普遍,品牌众多,中国已跃居全球第一大汽车消费国 出租车更新换代,混合动力、无障碍出租车上路 建设更加绿色、环保、人性化的新型交通体系 火车、高铁、地铁、轮船、飞机成为国人常见的出行方式 新能源车辆加快推广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交通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与解析
1、C
解析:20世纪上半期飞机材质由布质转变为金属,喷气式飞机代替了活塞式螺旋桨运输机,这样使得飞机的速度、载重量和航距都得到提升,因此答案为C项;“科学发展使飞机工业获得了技术进步”是题干现象的原因,故排除A项;B、D两项通过题干信息不能反映。
2、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出自德国,于1932年建成,位于科隆与波恩之间,因此B项正确,A、C、D三项排除。
3、C
解析:根据材料“于1913年便开始使用标准化、专业化分工和流水线生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福特汽车公司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包括内燃机的发明、专业分工和流水线生产等在内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创新,故C项正确,B项错误;A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故排除;D项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故排除。
4、B
解析:材料不能体现盲目性,排除A项;由材料“从投料到下水,只用了八十八天时间……日本……花了四个月零九天”可知,我国建造速度比船舶工业发达的日本还要快,体现了人民建设的积极性和快速实现现代化的愿望,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中国船舶制造技术已领先世界,也不能体现自动化水平,故排除C、D两项。
5、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标志中国进入高铁时代,故选C项;唐胥铁路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标准轨运货铁路,排除A项;1909年京张铁路是第一条由中国人自行设计,投入运营的铁路,排除B项;1964年“东海道新干线”是日本建成的高速铁路,也是世界第一条商业运营高铁,排除D项。
6、D
解析:中国高速铁路迅速发展主要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积极吸收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成果有关,故①正确;同时中国通过不断科技创新,抢占了市场的先机,故②正确;21世纪初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故③正确;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不断改革促进了企业职工积极性,导致高铁建设的热情高涨,故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
7、A
解析:A项表述与史实相符,正确。高速铁路是20世纪铁路建设的新成就,B项错误;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建成第一条高速公路,C项错误;交通运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根本上”表述过于绝对,夸大了交通运输发展的作用,D项错误。
8、C
解析:根据图片分析,线③所代表的交通工具出现于1900年以后,应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蒸汽轮船、火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排除A、B两项;结合材料中的时间和速度可以判断③是汽车,故C项正确;飞机虽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但是与虚线中交通工具的速度明显不符,故D项错误。
9、D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资本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不断地进行科学试验,能够看出试验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但B项表述太绝对,排除;材料中飞机的制造不是靠经验的总结,而是不断进行试验的结果,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通过试验得到了科学数据,然后在科学数据的基础之上才研制出了飞机,由此反映出科学是技术发展的基础,故选D项。
10、A
解析:通过“宽体客机成为空中运输的主流,各国民用机场星罗棋布分布,把人们带入星空时代”可知,飞机出现适应了社会经济和生活需要,因此A项正确;“窄体客机脱离时代要求已被淘汰”“飞机已成为人们的第一出行方式”均与史实不符,排除B、D两项;“飞机制造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C项。
11、A
解析:根据材料“东门里,有圣庙,府署以前西箭道。天主教,耶稣教,东马路上天齐庙。四马路,安电线,白牌电车围城转”可知天津具有中西文化交融的特色,故②正确;根据材料“西南角,广仁堂,电车公司叫卖行”可知有轨电车交通系统落成,故①正确,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封建迷信思想,故③与材料无关,材料未涉及电信事业的发展,故④与材料无关,故排除B、C、D三项。
12、A
解析:从1956年解放牌CA10型载重汽车下线到1958年的“红旗”牌高级轿车诞生,这充分说明中国汽车工业得以发展起步,因此A项正确。20世纪50年代汽车尚未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因此C项错误;B、D两项通过题干不能得出,可排除。
13、C
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无力购买轿车,轿车的社会需求量很小,即使大量生产,私人也无力购买,故C项正确。
14、A
解析: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经济差距日益拉大,导致大量农民由农村流向城市,民工潮的出现是对这一时期社会变迁的反映,故选A项;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而民工潮出现于1989年之后,排除B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为了进一步适应深化改革开放的需要,与民工潮无关,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15、D
解析:从“马拉火车”到“磁悬浮列车”,反映的是近现代交通的发展,故①错误;从“马拉火车”到“磁悬浮列车”的变化,折射的是民众出行的便捷,故②正确;交通工具不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故③错误;交通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方面,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16、C
解析:表格显示在全年客运总量中轨道交通全年客运总量高于公共电汽车全年客运总量,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北京交通工具种类不能满足市民出行需求”,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对比公共电汽车和轨道交通的价格,无法得出轨道交通价格低廉的结论,故D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共电汽车、电车、地铁等主要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为人们在市内通行提供了方便,故C项正确。
17、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段:1952年到1957年,可以判断是“一五”计划时期,结合材料中周总理“交通运输是建设中一种先行部门”的论述,可以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交通建设对“一五”计划的推动意义;结合材料中“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这一细节,可以联系所学,得知这些地区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由此可以推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交通建设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2017年,自主研发出了……”进行概括;第二小问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回答。
答案:(1)推动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开展,有利于国家工业化建设与国防建设,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
(2)发展:技术水平逐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影响:有益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缩短了时空距离,加快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改变出行方式,促进就业观念和家庭生活观念的变化;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提高民族自信心。
18、答案:(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汽车工业的发展;美国国内统一市场发展的需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借鉴德国经验;联邦政府的支持;加强国防的需要;冷战的影响;政策、法律的延续性。
(2)特点:起步晚;发展快,成就巨大;投资主体多元;投资形式多样。意义:提高了公路通行能力和运输效率,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大大方便了人们生活;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推动了改革开放进程;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发展。
19、解析:第(1)问,结合图示三种交通工具的共同特征进行归纳总结,主要围绕经济和民众生活角度回答。第(2)问,材料二以第一个句号为分界,分别介绍了港珠澳大桥的状况和对其的评价,其作用的概括需要注意“民众生活”这一角度。
答案:(1)三种交通运输工具的出现,密切了各地之间的联系,为人们出行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使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提高了对时间准确性的要求,推动了经济迅速发展。
(2)极大缩短三地间的时空距离,降低运输成本,便利居民出行,加快粤港澳一小时经济生活圈形成;为粤港澳的贸易、文化、旅游、金融、商业和物流等各大行业带来新机遇等。
20、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表格中信息可归纳趋势,如交通工具种类由少到多(或从单一到多元、从平面到立体等),交通工具技术不断改进,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以及交通体系越来越完备,更加绿色、环保、人性化,说明需结合所学知识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经济以及思想观念和政府政策等角度思考回答。
答案:示例:
趋势:交通工具技术不断改进,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很长时间,由于经济发展滞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人民生活贫困,交通工具技术落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制造业、筑路技术亦不断进步。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选择性必修2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同步练习(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