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这一时期,一是正式设置考试院,作为政 ( http: / / )府的最高考试机关,将它列为中央政府的“五院'之一,考试院是公务员制度的主要执行者和监督者;二是颁布了一系列法律,使文官制度法律化。”“这一时期”是( )
A.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B.北洋政府时期
C.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D.新中国成立初期
2.下表为宋代文举状元家世统计表,这反映出宋代( )
类别 家庭背景 人数 比例
官宦士子 祖辈或父辈曾经担任过官职者 50 42.4%
寒素士子 祖辈及父辈都不曾担任过官职者 17 14.4%
家世不详 根据史料难以判明家庭背景者 51 43.2%
A.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B.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C.世家大族把持选才 D.平民入仕欲望强烈
3.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为 ( http: / / )其母文德皇后追荐冥福,建慈恩寺,感恩母德。后来为供奉玄奘法师从印度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而在寺内修大雁塔。塔上有唐朝进士题名帖,此即“雁塔题名”的由来,代称进士及第、金榜题名。由此可知,唐朝( )
A.儒释道三教并存 B.佛教盛行
C.科举制受到重视 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4.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 ( http: / / )》,允许女子参加考试,“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公务员制度建立。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这说明此时的官员选拔制度( )
A.使女性的政治地位愈发凸显 B.借鉴了清政府时的考试制度
C.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D.考试内容较单一缺乏灵活性
5.魏晋初期的“九品中正制”是察 ( http: / / )举制的变种,察举的标准为家世、德、才三项。到南北朝时期,察举的方式开始由举荐向考试转变,并逐渐转向以考察儒家经典熟悉程度的文化考试为主,这说明( )
①察举制推动了儒家文化传播
③察举制为科举制提供某种借鉴
②九品中正制扩大了选官范围
④中央设置中正官以选拔官吏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6. 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和 ( http: / / )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并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这主要表明( )2·1·c·n·j·y
A.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形成是对北洋政府文官制度的继承
B.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形成具有多元性和创新性
C.制度的创新都必须继承传统文化的有利因子
D.南京国民政府比较重视公务员制度建设
7.西晋王朝以法令的形式规 ( http: / / )定:凡在中央政府担任现职,又兼领本州郡的大小中正,须定期在洛阳东门外“设幔陈席”,聚会一处,及时交换对乡党人士的考察意见,对人物进行品评。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21*cnjy*com
A.增强人才选拔的客观性 B.维护门阀士族的利益
C.确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拓宽士族入仕的途径
8.杜佑在《通典·选举六》中指出:“我开元天 ( http: / / )宝之中,一岁贡举凡有数千,而门资、武功、艺术、胥吏,众名杂目,百户千途,入为仕者,又不可胜记。”这主要说明了唐代( )
A.科举制成为正式选官制度 B.选官途径的多元化
C.门第观念仍有较大的影响 D.官员素质参差不齐
9.1949年前,“干部 ( http: / / )”指在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及革命团体中担负一定领导责任的人员,以及在共产党领导的各级政府中担任一定公职的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干部”含义变化不大,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由此可以看出“干部”这一概念( )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过于笼统,缺乏科学的分类 B.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产物
C.使干部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 D.是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产物
10.吕思勉认为:“科举之制,在取士上,是比 ( http: / / )较公平、切实的,这是人人所承认的,为什么兴起如此之晚呢?用人的条件,第一是德,第二是才,第三才数到学识。不过明知才德无从考校,……尚不如就其学识而试验之,到底还有几分把握罢了。”这说明科举考试主要优点在于( )
A.比较公平切实 B.打破士族垄断
C.便于量化考校 D.扩大统治基础
11.两晋南北朝时期,专 ( http: / / )门培养士族官僚子弟的国子学学风极坏,其余学校教育也多流于形式;到唐开元、天宝年间,具有应试倾向的私学广泛发展起来。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理学思想的渗透 B.官学地位的衰颓
C.政治局势的动荡 D.选官制度的变化
12.南朝裴子野论及汉晋之流变时谈到,两汉之 ( http: / / )时“士庶虽分,而无华素之隔”,至东晋末年,“三公之子,傲九棘之家;黄散之孙,蔑令长之室”。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
A.大一统政治遭到破坏 B.南方经济持续发展
C.佛教和道教势力兴盛 D.门阀士族垄断政权
13.黄仁宇在《赫逊河畔谈中 ( http: / / )国历史》中认为:“第一帝国”(秦汉)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而“第二帝国”(隋唐宋)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第二帝国”与“第一帝国”相比主要的区别是( )
A.官僚政治的形成与否 B.选官制度的形成与否
C.经济重心的南移与否 D.政治结构和经济格局的变化
14.唐代以前,谏官谏言只能行于诏命已颁之后。唐太宗出台“入阁议事”的举措后,赋予谏官事前谏言的权力。唐太宗此举旨在 ( )21·cn·jy·com
A.均衡各派政治力量 B.避免政府决策失误
C.削弱丞相决策权力 D.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15.下表为《1901-1905年清末“新政”措施一览表》(部分)。据此可以推知,清末“新政”( )
类别 主要措施
政治改革 外务部取代总理衙门,设商部、学部、巡警部,裁撤冗衙冗员
军事改革 废武科,设武备学堂,裁汰绿营、兵勇,设练兵处
教育改革 废除科举考试,派留学生等
经济改革 制定商律,设立商部,力行保商之政
社会改革 允许满汉通婚,解除妇女缠足,禁止鸦片
A.有利于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 B.加速了清王朝走向崩溃灭亡
C.是清朝维护专制统治的骗局 D.标志着清廷成为“洋人的朝廷
二、材料分析题
16.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代的变迁导致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
材料一 宋代科举制度比唐代更趋成熟,集中反映在科举考试的进一步制度化和规范化上,如殿试制度的
确立,以及与考试有关的各种办法的制订和实施。宋真宗咸平中,凡试卷,封印院糊名送知举官考定高下。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 ( http: / / )又设立誊录院,即每份试卷命“内臣收之,付编排官,去其卷首乡贯状,别以字号第之;付封弥官誊写校勘,用御书院印,付考官定等毕,复封弥送覆考官再定等,排列官阅其同异,未同者再考之”。宋真宗还下诏,举人与试官有亲嫌者,即另设考场、另派考官。当时这种回避之法,不仅亲戚,而且门客也回避。此外,宋代对应试多次的士子,特赐各种出身,以防止“不得志者”心生怨恨。 21教育网
——摘编自姚培锋、齐陈骏《宋代选举用人制度述论》
材料二 在实行文官制度前,英国实行恩赐制,官员的任免决定于国王的意志。1621年,著名学者罗伯特·21·世纪*教育网
伯顿在其广受赞誉的《忧郁的剖析》中颂 ( http: / / )扬中国从哲学家和博士中挑选行政官员,以讽刺英国的政治现实,推动自己国家的政治改革。1733年3月号《绅士杂志》说:“所有的著作家都赞同这样的看法:中国人在治国之术方面超过所有的民族,……官爵不是世袭的,……官员是一年一度在中国大城市中选拔出来的。” 政治新闻记者优斯塔斯·布格尔, 著名外交家、作家切斯特菲尔德勋爵等人在《伦敦指南》、 《伦敦杂志》、《工匠》和《雾都杂志》上都用中国的准则、箴言和习惯做法来攻击执政者, 提出中国根据学识选拔人才的制度是值得效仿的。这促使科举制度对英国国家政治产生持久影响。www-2-1-cnjy-com
。——摘编自施忠连《科举考试与西方文官制度》
材料三 中国公务员制度有着鲜 ( http: / / )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情境下独有的制度创造。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有着自身特殊的演进动因。公务员制度是为了改革完善我国干部人事制度,实现政府人事管理制度科学化目的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升级,亟待政府作出回应。制度内在张力广泛存在于制度建立、运行和变革等一系列的过程中。就公务员制度来说,公务员制度中的某些环节和内容存在衔接不充分的情况,这会导致公务员制度中的部分管理措施执行不畅,限制公务员制度的整体功能发挥,难以达到公务员制度理想的制度设计和实施效果。公务员自身的职业需求也是公务员制度变革进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公务员队伍自身的需求从侧重保障维度转向侧重发展维度。【来源:21cnj*y.co*m】
——摘编自苏立宁、江余《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变迁历程、演进特征与动因》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举制度比唐代更趋成熟”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简述宋代选举用人制度的影响。【版权所有:21教育】
(2) 根据材料二,概括17-18世纪“促使科举制度对英国国家政治产生持久影响”的因素。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方文官制度的共同特点。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3)根据材料三,概括影响我国公务员制度演进的“动因”,并指出我国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
17.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金朝初年,女真统治者 ( http: / / )为了招揽人才,承袭辽宋之制,于1123年始设科举。1127年灭北宋后, 以河北、河东初降,职员多阙,诏南北各因其素所习之业取士,称“南北选”。辽人试词赋, 两河人试经义。1138年, 南北人均以经义、词赋两科取士。到海陵王时,并南北选为一, 实行南北通选,仅设词赋科。金朝科举,初分乡、府、省三试, 即由乡至府, 由府至省。1150年正式实行殿试。章宗时,取消乡试,成为府、省、殿三级考试。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材料二:据《清史稿》和《清朝文献通考》 ( http: / / )记载,清朝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在科考时给予少数民族考生特别照顾。除国子监在学的士族生员外,每三年特批25名学额让云南土官族属及一般士人参加考试,考中者报经礼部核查后即视为生员。此外,还采取增加录取名额的方式,雍正六年(1728年),清世宗谕礼部曰: “今滇、黔、楚、粤等省苗民向化.新增土司入学额数,为学宦者尤宜加意禁饬,毋使不肖士子冒籍贯,阻土民读书上进之路。”道光、同治年间,湖南乾州厅苗族中举2人,嘉庆至同治年间永绥厅苗族中举19人。
——摘编自李世愉、胡平《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
材料三: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直隶总 ( http: / / )督袁世凯、湖广总督张之洞、盛京将军赵尔巽、两江总督周馥等有实力的督抚大员联衔会奏,他们认为“就目前而论,纵使科举立停,学堂遍设,亦必须十数年后,人才始盛。如再迟至十年,甫停科举,学堂有迁延之势, 人才非急切可求,又必须二十余年后,始得多士之用”。他们的结论是“故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 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废科举始”。在他们的强烈要求下,朝廷只得下令“著即自丙午(1906年) 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 亦即停止。其以前之举贡生员,分别量予出路。及其余各条, 均著照所请办理”。至此,科举制度终于废除。
——摘编自郑天挺、南炳文编《清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金朝前中期科举制的变化。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采取“特别照顾”政策的影响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废除科举制的实质及原因。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臣愚以为使者诸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其中要求地方郡国每年推举二人。21cnjy.com
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 ( http: / / )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或以货贿自通,或以计协登进。……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慢主惘时,实为乱源。
材料三:此种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打开了入仕的途径。因而各地地主特别是过去的寒门,商人地主等……也取得了高官厚禄,参与政权。
(1)材料一反映的是历史上选拔人才的什么制度?在此之前的奴隶社会采用的选官制度是什么?
(2)材料二描述的又是哪种选官制度?它主要盛行于哪一历史时期?
(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它产生于什么时期?它的积极影响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民国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 ( http: / / )结合所学可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1929年公布《考试法》,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使文官制度法律化,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版权所有
2.【答案】A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 ( http: / / )可知,宋代状元出身官宦的比例在4成,而出身寒微后者不详占据多数,由此可见宋代的科举制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A正确;
B错误,科举制的功能是选官,其功能没有弱化;
C错误,科举制突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D错误,材料不能看出平民入仕愿望强烈;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科举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数据型选择题,需要将数字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出处:21教育名师】
3.【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唐朝的进 ( http: / / )士可以在皇家寺院慈恩寺中的大雁塔上题名,这体现出唐朝进士地位提高,也体现了唐朝对科举制的重视,故C项正确;
材料只涉及了佛教,没有涉及儒道两教,因此不能体现儒释道三教并存,故A项错误;
材料的主旨是强调唐朝重视科举制,不是强调佛教盛行,故B项错误;
材料只是涉及唐朝与印度佛教的交流,不能就此得出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反映的现象,从中可以看出唐朝对科举制的重视。
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答案】C
【知识点】学堂选官与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 http: / / )和所学可知,北洋政府时期不允许女子参加考试,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这表明此时的官员选拔制度具有更强的开放性,“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说明此时的官员选拔制度具有更强的公平性,故C正确;
女子可以参加考试,但这并不意味着女性的政治地位提高,排除A;
清政府时期的考试制度为科举考试,南京国民政府并未借鉴,排除B;
材料中没有提供考试内容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考试内容较单一缺乏灵活性”的结论,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从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到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考试法》,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得到确立,需要掌握国民政府时期选官制度的特点。
5.【答案】C
【知识点】九品中正制
【解析】【分析】根据“到南北朝时期,察举的 ( http: / / )方式开始由举荐向考试转变,并逐渐转向以考察儒家经典熟悉程度的文化考试为主”可以看出,察举制逐步以考察儒学为主,推动了儒家文化传播。同时察举制以用考试的方式,为科举制提供某种借鉴,故①③正确,C正确;
九品中正制不利于扩大选官范围,材料不能说明中央设置中正官以选拔官吏,故排除②④,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九品中正制,考生可根 ( http: / / )据材料“到南北朝时期,察举的方式开始由举荐向考试转变,并逐渐转向以考察儒家经典熟悉程度的文化考试为主”分析。
6.【答案】B
【知识点】民国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
【解析】【分析】A、材料 ( http: / / )不仅仅体现了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是对北洋政府文官制度的继承,还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故A项不全面,排除A;
B、依据材料“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并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可以看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具有多元性和创新性,B正确;
C、C项中的“必须”说法绝对化,排除C;
D、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根据材料中信息可以做出正确选择。
7.【答案】A
【知识点】九品中正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 ( http: / / ),西晋时期为了确保在中央任职的中正官们能够及时获取对乡党人士的考察意见,特别规定让他们在洛阳东门外进行定期集会,这一措施增强了人才选拔的客观性,A项正确;
材料中的措施并不是要维护门阀士族的利益,而是增强人才选拔的客观性,B项错误;
材料中的措施并不能确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项错误;
材料中的措施并不能拓宽士族入仕的途径,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九品中正制及其意义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www.21-cn-jy.com
8.【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根据一岁贡举凡有数干,而门资 ( http: / / )、武功、艺术、胥吏,众名杂目,百户千途,入为仕者,又不可胜记”可知唐代有多重途径入仕为官,因此材料主要是体现了选官途径的多元化,B项正确;
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选官途径的多元化,并不能说明科举制成为正式的选官制度和门第观念仍然具有较大影响,也不能说明官员素质参差不齐,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唐代的选官制度,解答本题根据材料 “一岁贡举凡有数干,而门资、武功、艺术、胥吏,众名杂目,百户千途,入为仕者,又不可胜记”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9.【答案】A
【知识点】中国的干部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对“干部”一词 ( http: / / )的解释可以看出其指代过于笼统,既指管理人员,又指专业技术人员,没有具体指向,A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干部”一词是外来词语的引进,虽然在革命时代开始使用,但不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产物,B项错误;
仅仅从“干部”一词本身无法看出干部制度的弊端,C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干部”一词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已经开始使用,不是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产物,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 ( http: / / )干部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干部’含义变化不大,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分析。
10.【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
11.【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 ( http: / / )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标准是家世,不注重才学。唐朝实行科举制,标准是考试成绩,因此推动了具有应试倾向的私学的发展,因此造成材料中变化的主要因素是选官制度的变化,D项正确;
理学产生于宋代,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
唐朝私学广泛发展主要得益于科举制的推行,官学地位的衰颓不是主要原因,B项错误;
唐朝开元、天宝年间,政局基本稳定,天宝后期才出现政局动荡,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选官标准和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2.【答案】D
【知识点】九品中正制
【解析】【分析】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汉 ( http: / / )时朝廷主要通过察举制选官,到魏晋时采取九品中正制选官,门阀士族在政治上居主导地位,垄断国家政权,从而出现材料中的变化,正确。
A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人才选拔方式,与大一统政治遭到破坏无直接关系,错误。
B材料没有体现南方经济持续发展,错误。
C材料没有体现佛教和道教势力兴盛,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九品中正 ( http: / / )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九品中正制形成了门阀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垄断了国家政权,威胁了中央集权。
13.【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经济重心南移;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 ( http: / / )所学可知,“第一帝国”(秦汉)时期主要是形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都在北方地区。而“第二帝国”(隋唐宋)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为完善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推行,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从而造成中国政治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D项正确;
材料不仅仅涉及政治,还涉及经济,ABC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隋唐时期到宋代的政治制度和经 ( http: / / )济重心的南移,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隋唐时期到宋代的中央官制、科举制和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4.【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官员监察制度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 ( http: / / )唐代以前,谏官只能在诏命颁布之后行使权力,而唐太宗以后,谏官则可以在事前谏言,这有利于减少政府决策失误,故选B项;
赋予谏官事前谏言的权力与均衡各派政治力量无关,故排除A项;
谏官谏言只是对政策提出自己的看法,决策权依然在丞相和皇帝手中,故排除C项;
行政效率是指政策贯彻的情况,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唐代治国 为背景材料,考查了中国古代政治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
15.【答案】A
【知识点】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学堂选官与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清末“新政” ( http: / / )涉及的政治、军事、教育、经济、社会等措施,可知清末“新政”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近代化,A正确;
从材料的措施内容不可以推知其最终的结果,B错误;
体现清朝维护专制统治的骗局是预备立宪,C错误;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廷成为“洋人的朝廷 ,史实不符,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影响类材料选择题,时空是1901年-1905年的中国。考查了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培养学生的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历史学科素养;本题要求从材料的措施内容去推知,不可做超越范围的推断。
16.【答案】(1)表现:殿试制度确立;实行糊名和誊录法;主考官回避亲戚和门客;特赐多次应试的士子各种出身。
影响:推动科举制度进一步制度化和规范化;有利于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定当时的社会。
(2)因素:英国传统选官制度存在弊端;英国学者对科举制的认可和宣传;英国政治制度的变迁;科举制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具有进步性。
共同特点:考试录用、中立、常任、根据工作成绩晋升或惩罚。
(3)动因: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的科学化;政府对社会公共服务需求的回应;公务员制度内在张力的要求;公务员自身的职业需求。21*cnjy*com
标志: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知识点】科举制;西方文官制度及其影响;中国的公务员制度
17.【答案】(1)变化:从南北分卷到 ( http: / / )实行南北通选;从设立经义、词赋两科取士到仅设词赋科士:裁撤乡试,设立殿试(从乡府省三级考试制度到府省殿三级考试制度)
(2)积极影响: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 ( http: / / )水平;扩大了清朝行政人员的来源(统治基础):推动了儒学的进一步传播;促进了民族交融;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消极影响;可能增加科举考试中出现舞弊现象
(3)实质:以“中体西用”为宗旨(可答可不答)的维护清政府统治的教育领域改革
原因;清末新政的需要;封 ( http: / / )疆大吏联名奏请的推动;民族危机的逐步加深(统治危机、阶级矛盾等2分;内忧外患给1分):科举制度不利于选拔新式人才;近代西方(教育、科技、选官,具体答一个)思想的传播
【知识点】辽、西夏、金的政权建立与制度建设;学堂选官与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1)变 ( http: / / )化:根据“南北选”及“实行南北通选”得出:从南北分卷到实行南北通选;根据“南北人均以经义、词赋两科取士”“仅设词赋科”得出:从设立经义、词赋两科取士到仅设词赋科士;根据“金朝科举,初分乡、府、省三试, 即由乡至府, 由府至省。1150年正式实行殿试。章宗时,取消乡试,成为府、省、殿三级考试”得出:裁撤乡试,设立殿试。
(2)影响: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从积极和消极角度进行分析。积极方面:根据“清朝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在科考时给予少数民族考生特别照顾”“今滇、黔、楚、粤等省苗民向化.新增土司入学额数,为学宦者尤宜加意禁饬,毋使不肖士子冒籍贯,阻土民读书上进之路”得出: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水平;扩大了清朝行政人员的来源(统治基础):推动了儒学的进一步传播;促进了民族交融;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消极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能增加科举考试中出现舞弊现象。
(3)实质:根据“1905年”及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废除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其实质是以以“中体西用”为宗旨的维护清政府统治的教育领域改革。
(2)原因:根据“直隶总督袁世凯、湖广总督张之洞、盛京将军赵尔巽、两江总督周馥等有实力的督抚大员联衔会奏”得出:封疆大吏联名奏请的推动;根据“故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 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废科举始”得出:科举制度不利于选拔新式人才;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民族危机加深、清末新政的需要、近代西方教育思想的传播等角度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
(1)变化:从南北分卷到实行南北通选;从设立经义、词赋两科取士到仅设词赋科士:裁撤乡试,设立殿试。
(2)积极影响: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水平;扩大了清朝行政人员的来源(统治基础):推动了儒学的进一步传播;促进了民族交融;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消极影响;可能增加科举考试中出现舞弊现象。
(3)实质:以“中体西用”为宗旨的维护清政府统治的教育领域改革
原因;清末新政的需要;封疆大吏联名奏请的推动;民族危机的逐步加深;科举制度不利于选拔新式人才;近代西方(教育、科技、选官,具体答一个)思想的传播。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科举制的发展及近代科举制的废除,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18.【答案】(1)察举制,世卿世禄制。
(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
(3)制度:科举制,随(隋唐)影响:①有利 ( http: / / )于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扩大统治基础。②提高官员的素质和政府的行政效率。③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文化水平④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 ( http: / / )“使者诸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结合所学知识可得知察举制,再结合所学先秦选官制度的知识,可得出世官制。
(2)根据材料“今立中正,定九品”,可得出九品中正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九品中正制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出,材料三反映的是科举制,其产生于隋唐时期。根据材料“因而各地地主特别是过去的寒门,商人地主等……也取得了高官厚禄,参与政权”,可得出科举制的积极影响有利于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扩大统治基础。另外,结合所学科举制的相关知识,可得出科举制积极影响还包括提高官员的素质和政府的行政效率;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文化水平;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等。2-1-c-n-j-y
故答案为:(1)察举制,世 ( http: / / )卿世禄制。
(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
(3)制度:科举制,随(隋唐)影响:①有利于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扩大统治基础。②提高官员的素质和政府的行政效率。③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文化水平④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注意梳理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及其特点。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