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 ( http: / / )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元朝有效地行政管理主要得益于( ) www.21-cn-jy.com
A.和亲制度 B.册封制度 C.朝贡制度 D.行省制度
2.铁木真为13世纪的蒙古可汗,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尊号“成吉思汗”,意为“拥有海洋四方的大酋长”。他( )
A.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 B.建立了入主中原的统一王朝
C.改变了一些地区的文化面貌 D.征服了南亚及整个欧洲地区
3.如图是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的对比图。 ( http: / / )元朝大运河在隋朝大运河的基础上截弯取直,缩短了航程,还开辟了沟通南北的海运航线。由此可推知,元朝( )
( http: / / / )
A.黄河改道陆路联系受阻 B.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
C.元朝政府重视海防建设 D.南北经济差距的扩大
4.元朝赛典赤赡思丁在担任云南平章政事期间,“教民播种,为陂池以备水旱”,把内地种桑、养蚕的经验介绍过去。这些举措( )
A.加速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B.促进了西南边疆的开发
C.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D.瓦解了小农经济的基础
5.忽必烈曾派专使探察黄河源头,并指出:“ ( http: / / )(河源之地) 汉唐所不能悉其源,今为吾地,朕欲极其源之所出。”专使一行对黄河源头进行全面的国土资源调查,包括地貌、气候、动植物、人口聚落等,都作了详尽记录,记载在国史中。这表明元代 ( )
A.专制皇权高度重视水利工程治理
B.空前辽阔的疆域更新了地理认知
C.延续了前代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
D.统治者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
6.下图所示为辽天赞年间(922~926年)和大康年间(1075~1084年)铸造的铜钱。这反映出辽代( )
( http: / / / )
A.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深受汉族文化影响
C.金属冶炼技术高超 D.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7. 下图是中国古代某朝代行政区域示意图(局部),该朝代是( )
( http: / / / )
A.辽 B.金 C.元 D.明
8.关于行省的权力和职能, ( http: / / )《元史·百官志七》云:“凡钱粮、兵甲运、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柳贯也讲,行省的职司包括“外廷之谋议,庶府之秉承,兵民之号令,财赋之简稽”。据此可知,行省制度( )
A.有利于边远地区开发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促进了民族交融
9.(元)世祖末成宗初,行省演化为地方 ( http: / / )最高官府、但仍然长期保留着代表朝廷分驭各地的使命和朝廷派出机构的部分性质,元朝人有时还把行省称为“外廷”和“政府”这反映了行省( )
A.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和谐相处 B.中央集权与高效行致相互兼顾
C.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协调发展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主辅结合
10.下表是根据《元史》整理的元朝行省以下地方官员的设置(部分)的情况。由此可知元代( )
地方官 机关与官员 执掌与任用
路府 府 达鲁花赤一员(正职)知府或府尹一员 掌府事
州 达鲁花赤一员(正职)州尹一员 掌州事
县 州 达鲁花赤一员(正职)知州一员 掌州事
县 达鲁花赤一员(正职)尹一员 掌县事
(注:达鲁花赤是蒙语,本义是镇守者 ( http: / / )、制裁者、掌印者,有如现代之中央特派员,负责监督各级的地方官,且规定只能由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往往是各地的真正掌权者。)21cnjy.com
A.机构庞杂导致冗官问题突出 B.君主专制得到极大加强
C.地方管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 D.彻底解决地方割据问题
11.元朝中期吏部统计:中央政府官员中汉人、南人占59.6%,京都以外的地方官员中汉人、南人占71.5%。该数据说明( ) 21教育网
A.奉行民族歧视政策 B.元朝政府已经完全汉化
C.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12.据报道上海发现了一张可能是元朝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的真人画像,某同学想从下列四个方面考证画像的真伪,最关键的是应该确认画像的( )21·cn·jy·com
A.创作时间 B.人物年龄 C.创作的材料 D.色彩浓淡
13.魏晋时期,因军事关系临时设置 ( http: / / )的中央派出机构称“行台”,后少数民族政权惯行此制。女真族的金朝就在全国襟带地区置行台尚书省。元朝将这时机构固定化,使之变成常设的一级政区。这说明元朝行省制( )21·世纪*教育网
A.具有鲜明民族特色 B.削弱了中央政府权威
C.在传承中实现发展 D.主要服务于军事控制
14.表2元朝地方官的做法有利于( )
表2 元朝地方官在管辖区域内的具体做法(部分)
论述 出处
句容县尹程恭上任后“辟县治之后废址,植桑万株,民趁效之,蔚有成绩” [元]张铉《(至正)金陵新志》卷3下
永城县尹张起宗,“役胥徒于官廨隙地,畦桑树至百千万本,公给民间种植,悉皆成林” [明]郑礼《(嘉靖)永城县志》卷6
A.推动民族大融合 B.稳定农村生产秩序
C.发展民营手工业 D.转变农业经营方式
15.元朝前期,在“尽收诸国,各依风俗”的执 ( http: / / )政思想影响下,不同职业和民族的人有不同的诉讼管辖,如有对蒙古人和两都诸色人分设审判机构。刑事案件的管辖方面遵守着属人管辖的原则,而非属地管辖。这种刑事原则( )2·1·c·n·j·y
A.旨在维护传统封建等级秩序 B.继承了德法共治的治国理念
C.适应了多元社会的发展需要 D.确保了司法系统的独立运行
二、材料分析题
16.北京城址变迁
材料一:
( http: / / / )
材料二:从辽、金朝起,中国 ( http: / / )政治上的统治重心开始北移,燕京(今北京)成为此后历朝统治的政治中心,使得长城南北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上完全成为统一和不可分割的整体……由此开始民族得到了南北大调动、大迁徙、大融合,改变了民族人口分布的格局。民族意识、中国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契丹人、汉人、党项人、女真人,同是国人,今皆一家。www-2-1-cnjy-com
(1)依据上图对金、元、明北京城址变迁和城市布局进行简要说明。
(2)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辽金时期政治重心开始北移的影响。
17.阅读古代中国不同时期(朝代)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 http: / / / )
(1)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上述示意图分别属于哪一历史时期?说出你的判断依据。
(2)综合以上示意图,概括古代中国疆域发展的趋势。
18.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唐到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代,郡县 ( http: / / )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 ( http: / / )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 ( http: / / )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版权所有:21教育】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 ( http: / / )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 ( http: / / )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原因及措施和作用。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并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 21*cnjy*com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据材料“盖岭北、辽阳 ( http: / / )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可知,元朝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其有效行政管理制度是行省制,D正确;
A、B、C与元朝都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主要考查 ( http: / / )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元朝行省制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方面得到保证。这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世影响巨大。
2.【答案】C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 ( http: / / )识,他并没有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忽必烈建立了入主中原的统一王朝,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铁木真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改变了一些地区的社会风貌,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征服了南亚及整个欧洲地区,表述有误,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识记铁木真对外征服战争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答案】D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图片分析可知, ( http: / / )元朝大运河直通南北,反映了南北经济差距扩大,贸易往来频繁,D正确;
A错误,材料与黄河改道无关;
B错误,材料现象只要是因为经济因素,不是政治;
C错误,材料无关海防问题;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元朝大运河的开凿,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材料图片。21*cnjy*com
4.【答案】B
【知识点】元朝的边疆治理与民族关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 ( http: / / ),地方官把内地先进的农桑生产技术传到云南,发展水利和农业生产,促进了西南边疆的开发,B正确;
材料与海外贸易的发展无关,排除A;
云南地区向中原学习植桑养蚕技术,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
教民播种、种桑和养蚕,巩固而非瓦解了小农经济的基础,排除D。
故答案为:B。2-1-c-n-j-y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边疆 ( http: / / )治理,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中国古代政府通过设置机构、册封、和亲等方式,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和管理,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5.【答案】B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6.【答案】B
【知识点】辽、西夏、金的政权建立与制度建设
【解析】【分析】据图中信息可知,辽代发 ( http: / / )行铜钱借鉴了中原汉族王朝铜钱的模式,这表明辽代深受汉文化的影响,B项正确;
单凭辽朝发行铜钱不能表明当时辽朝商品经济高度发达,排除A项;
材料中没有金属冶炼技术的信息,得不出辽代金属冶炼技术高超的结论,排除C项;
材料也没有辽朝社会稳定的信息,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辽的统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辽政权在于宋政权对峙的过程中,不断吸收汉文化,促进了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7.【答案】C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中书省与行省制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辽代 ( http: / / )并未设置行省制度,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金代并未设置行省制度,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中国古代某朝代行政区域示意图(局部)”“大都”“陕西行省”可知,行政示意图中有政治中心大都,有陕西行省,可以判定此朝代为元朝,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明朝都城先为南京,明成祖时迁都北京,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行省制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8.【答案】C
【知识点】中书省与行省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外廷之谋议,庶 ( http: / / )府之秉承,兵民之号令,财赋之简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疆域比以前任何朝代都辽阔,元世祖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实行行省制度,这种制度可以较好地对地方进行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C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边远地区开发,排除A;
B材料无从体现,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民族交融,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元朝行省制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方面得到保证。这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世影响巨大。
9.【答案】D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 ( http: / / )官府”分析可知:行省享有地方大权,具有地方分权的特点,而“但仍然长期保留着代表朝廷分驭各地的使命和朝廷派出机构的部分性质”又反映了中央集权的趋势,因此行省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D正确;
A、C错误,行省不仅包括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
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高效行政问题;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元朝的行省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元朝行省制下兼顾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10.【答案】C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元 ( http: / / )朝在地方官员的设置中任命了蒙古人和色目人掌管地方,这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C正确;
A错误,材料无法看出冗官;
B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无法体现君主专制的强化;
D错误,材料中只涉及在地方任用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实际掌权者,不能看出彻底解决地方割据问题
故答案为C【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元朝的地方治理, ( http: / / )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元朝地方任命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实际掌权者,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11.【答案】C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元朝政 ( http: / / )府中汉族官员比重较大,这体现了民族交融趋势的加强,C正确;
A错误,汉族官员比重较大不能反映出民族歧视政策;
B错误,“完全汉化”说法过于绝对化;
D错误,从汉族官员比例不能看出中央集权的加强;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元朝的民族融合,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汉族官员所占比重较大,反映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12.【答案】A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http: / / ),元朝时期黄道婆发明新式纺车,促进了棉布的普及,因此,确立画像的关键是创作时间,故A符合题意;
B、C、D三项与该画像的真伪关系不大,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与史料的重要作用。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元朝”“考证画像的真伪”。
13.【答案】C
【知识点】中书省与行省制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 ( http: / / )料强调的是继承和发展,并不是民族特色,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行省制强化了中央集权,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的“行台”,经少数民族政权的沿袭改革,最终元朝将这时机构固定化,使之变成常设的一级政区,体现的是元朝行省制在传承中实现发展,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行省制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元朝行省制的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版权所有
14.【答案】B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通过阅读表格,结合所学 ( http: / / )知识可知,元朝地方官在管辖区域内开垦土地,广植桑树,有利于当地小农经济的恢复、发展和农村生产秩序的稳定,B项正确;
地方官劝课农桑的活动与当时的民族大融合无关,A项错误;
元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地方官植桑不是为了发展民营手工业,C项错误;
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与地方官劝课农桑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的农业发展,解答本题可结合材料中元朝地方官在管辖区域内的具体做法进行分析。侧重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来源:21cnj*y.co*m】
15.【答案】C
【知识点】中书省与行省制
16.【答案】(1)说明:金 ( http: / / )、元、明三代虽然都在北京建都,但都城位置不同;随着历史的发展,北京城城址在空间上的变化趋势是不断扩大;北京旧城城址虽然曾多次变迁,但从图中可以看出,无论城址怎样变迁,城区附近始终靠近水源;北京旧城格局形成于元、明两代,明代城市格局呈“凸”字轴线形,整个布局沿南北延伸的中轴线对称分布,给人一种整体感和稳定感。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影响:有利于南北政治 ( http: / / )、经济、文化和民族的交融;民族人口分布的格局发生了变化;民族意识和中国观念逐渐兴起,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
【知识点】辽、西夏、金的政权建立与制度建设
【解析】【分析】(1)说明:根据图示内容可 ( http: / / )以看出,金、元、明三代虽然都在北京建都,但都城位置不同;总体来看,随着历史的发展,北京城城址在空间上的变化趋势是不断扩大;北京旧城城址虽然曾多次变迁,但从图中可以看出,无论城址怎样变迁,城区附近始终靠近水源;北京旧城格局形成于元、明两代,明代城市格局呈“凸”字轴线形,整个布局沿南北延伸的中轴线对称分布,给人一种整体感和稳定感。
(2)影响:根据“燕京(今北京)成为此后历朝统治的政治中心,使得长城南北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上完全成为统一和不可分割的整体…..由此开始民族得到了南北大调动、大迁徙、大融合,改变了民族人口分布的格局”可知政治重心的北移有利于南北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的交融;民族人口分布的格局发生了变化;根据“民族意识、中国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契丹人、汉人、党项人、女真人,同是国人,今皆一家”可知民族意识和中国观念逐渐兴起,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
故答案为:(1) 说明:金、元、明三代虽然都在北京建都,但都城位置不同;随着历史的发展,北京城城址在空间上的变化趋势是不断扩大;北京旧城城址虽然曾多次变迁,但从图中可以看出,无论城址怎样变迁,城区附近始终靠近水源;北京旧城格局形成于元、明两代,明代城市格局呈“凸”字轴线形,整个布局沿南北延伸的中轴线对称分布,给人一种整体感和稳定感。
(2) 影响:有利于南北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的交融;民族人口分布的格局发生了变化;民族意识和中国观念逐渐兴起,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多民族政权的并立。第一问要求学生结合金元、明北京城址变迁和城市布局的特征来分析;第二问结合辽金时期政治重心开始北移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了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7.【答案】(1)图一:战国时期(东周);理由:都城洛阳,主要诸侯国为齐、楚、秦、燕、赵、魏、韩七国。
图二:唐朝;理由:都城长安,设有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等。
图三:秦朝;理由:都城咸阳,北部有匈奴,有 ( http: / / )长城;南有桂林、南海等郡。图四:元朝;理由:都城大都,地方设行省,南海为万里石塘,疆域空前辽阔。
(2)疆域面积不断扩大,由分裂走向统一,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断加强。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1)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认真分 ( http: / / )析地图都城及政府机构进行判断,图一中都城在洛阳,且存在七个主要诸侯国,由此判断为战国时期;图二都城在长安,图中出现北庭都护府和西域都护府,由此判断为唐朝;图三都城在咸阳,且北有匈奴威胁,设置了九原郡、桂林、南海、象郡等地方行政制度,由此判断为秦朝;而图四都城在大都,且设置了行省,有宣政院,结合所学判断为元朝。
(2)结合图中趋势可从领土面积不断扩大,有分裂走向统一及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等角度分析其发展趋势。
故答案为:
(1)图一:战国时期(东周);理由:都城洛阳,主要诸侯国为齐、楚、秦、燕、赵、魏、韩七国。
图二:唐朝;理由:都城长安,设有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等。
图三:秦朝;理由:都城咸阳,北部有匈奴,有长城;南有桂林、南海等郡。
图四:元朝;理由:都城大都,地方设行省,南海为万里石塘,疆域空前辽阔。
(2)疆域面积不断扩大,由分裂走向统一,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断加强。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疆域的扩大,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
18.【答案】(1)演变:周 ( http: / / )朝实行分封制;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春秋战同时期在边地设置郡县);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
(2)原因:地方出脱分权倾向;机构设置混乱(郡县过多)。
措施: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合并州县。
作用: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管理层次);确立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模式。
(3)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但最终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削弱中央集权。
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 ( http: / / )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三冗”“两积”局面。
元朝:开创了行省制度,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规律: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
趋势: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1)演变:据所学可知,周 ( http: / / )朝实行分封制;据材料“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可知,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春秋战同时期在边地设置郡县);据材料“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可知,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据所学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据材料“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可知,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
(2)原因:据材料“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可知,南北朝以来地方出脱分权倾向;机构设置混乱(郡县过多)。【出处:21教育名师】
措施:据材料“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 ( http: / / )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可知,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合并州县。
作用: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有利于中 ( http: / / )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管理层次)、确立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模式等角度回答。
(3)唐朝:据材料“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可知,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据材料“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并结合所学可知,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但最终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削弱中央集权。
宋朝:据材料“宋太祖即位后,革除 ( http: / / )前朝之弊……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可知,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据材料“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可知,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据所学可知,宋代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三冗”“两积”局面。元朝:据材料“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可知,元朝开创了行省制度,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规律:据材料结合所学可从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等角度回答。
趋势:据材料结合所学可从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等角度回答。
故答案为:
(1) 演变:周朝实行分 ( http: / / )封制;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春秋战同时期在边地设置郡县);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
(2) 原因:地方出脱分权倾向;机构设置混乱(郡县过多)。
措施: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合并州县。
作用: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管理层次);确立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模式。
(3) 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但最终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削弱中央集权。
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 ( http: / / ),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三冗”“两积”局面。
元朝:开创了行省制度,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规律: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
趋势: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点评】 本题考查了 先秦至隋代 ( http: / /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提取、归纳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