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分)
1.(2023·临沂高一检测) 据统计,1927年党的五大召开时,57 967名党员中工人成分占50.8%;1928年6月,130 194名党员中工人成分占10.9%;1929年工人党员占比降为7%,1930年7月降为5.5%,1930年9月下降为1.6%。这反映 ( )
A.农村革命根据地工人革命性不足
B.中国共产党革命重心向农村转移
C.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不重视工人
D.中国共产党党内的“左”倾错误
2.(2023·淄博高一检测) 农民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1928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没收土地和建立苏维埃的第37号通告,没收土豪劣绅的土地,重新分给农民耕种,以县苏维埃政府名义发给土地证,旧时田契、佃约一概废除。这一措施( )
A.提高了农民抗战的积极性
B.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C.壮大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力量
D.有利于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3.(2023·枣庄高一检测)1933年开始,国民党构筑碉堡与军队齐头并进,逐步缩小对苏区的包围圈;而红军在“左”倾错误的影响下,实行分兵把守,被动防御的战术,遭到重大损失。在此情况下,红军开始 ( )
A.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B.进行土地革命
C.开展敌后游击战
D.实行战略转移
二、非选择题(11分)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后来这种理论和党内“左”倾错误进行了数次的斗争。
材料二 1930年4月2日,李立三同志强调:“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中心城市、产业区域,特别是铁路海员工厂工人群众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想‘以乡村来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
对比指出材料一、二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主张,分析两种革命道路的历史地位。(11分)
1.如图报纸所载内容反映了中国近代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下列关于该事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武汉国民政府收回汉口英租界
B.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C.标志着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D.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2.据一位日本学者统计,从1912年到1936年,中国进口轻工业产品下降幅度约有四分之三,轻工业产品的出口则增加了一倍多。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1912年占进口总额的13.7%,1936年则增至47%。这反映了 ( )
A.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B.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
C.中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D.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1931年8月26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关于中国共产党的任务的决议》高度评价、赞扬了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斗争策略,指出:“中国共产党必须推广(毛泽东)良好经验。”材料中的“良好经验”是指 ( )
A.发动城市工人武装暴动
B.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C.领导红军实行战略转移
D.与国民党合作共同抗日
4.黄仁宇在总结国共两党十年对峙的历史博弈时说:“毛泽东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当毛泽东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被孤立在城市的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据此可推知材料 ( )
A.夸大了毛泽东话语的作用
B.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有意抬高毛泽东的政治地位
D.认为国民党对农村统治薄弱
5.某省份在宣传其革命历史时用了以下词汇:“武装反抗,创建军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摇篮,红色故都”。该省份是( )
A.广东 B.湖北 C.江西 D.陕西
6.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因为它表明中国共产党 ( )
A.排除了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干扰
B.开始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
C.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D.找到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正确途径
7.作家魏巍曾写道:“□□是地球上的一条红飘带,一头连着黄土高原,一头连在瑞金城外。这条诗意而壮美的红飘带背后,是皑皑雪山、茫茫草地、滔滔江河,是饥饿、寒冷、疾病、硝烟,是理想、信念、意志……”材料描述的事件 ( )
A.标志着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B.成为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
C.粉碎反动派扼杀革命的企图
D.拉开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序幕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巍峨的遵义城,屹立在乌江边。云消雾散霞光闪,捧出红日照山川。毛泽东,伟大的领袖,英明的舵手,拨正船头,升起风帆,引导我们胜利向前,向前。拨正船头,升起风帆,引导我们胜利向前,向前。
——《遵义城头霞光闪》
材料二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
材料三 长征一结束,新局面就开始了。
——毛泽东
(1)材料一中“云消雾散”指什么 毛泽东成为“舵手”指什么 “拨正船头……胜利向前”又指什么 (4分)
(2)材料二体现了怎样的长征精神 (2分)
(3)结合历史背景,分析长征结束后,开始了怎样的“新局面”。(4分)二十一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分)
1.(2023·临沂高一检测) 据统计,1927年党的五大召开时,57 967名党员中工人成分占50.8%;1928年6月,130 194名党员中工人成分占10.9%;1929年工人党员占比降为7%,1930年7月降为5.5%,1930年9月下降为1.6%。这反映 ( )
A.农村革命根据地工人革命性不足
B.中国共产党革命重心向农村转移
C.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不重视工人
D.中国共产党党内的“左”倾错误
【解析】选B。根据材料“1927年党的五大召开时,57 967名党员中工人成分占50.8%;1928年6月,130 194名党员中工人成分占10.9%;1929年工人党员占比降为7%,1930年7月降为5.5%,1930年9月下降为1.6%”可知,反映了1927年至1930年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构成结构中工人的比重不断下降,说明了中国共产党革命重心由城市向农村转移的变化,B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农村革命根据地工人革命性不足的信息,排除A;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不重视工人,表述有误,排除C;材料体现不出中国共产党党内“左”倾错误的信息,排除D。
2.(2023·淄博高一检测) 农民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1928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没收土地和建立苏维埃的第37号通告,没收土豪劣绅的土地,重新分给农民耕种,以县苏维埃政府名义发给土地证,旧时田契、佃约一概废除。这一措施( )
A.提高了农民抗战的积极性
B.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C.壮大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力量
D.有利于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推行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有利于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D正确;这一时期中国处于国共十年内战时期,进行土地革命,是为了促进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以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排除A;国民革命在1927年结束,排除B;1928年并未开始抗战,排除C。
3.(2023·枣庄高一检测)1933年开始,国民党构筑碉堡与军队齐头并进,逐步缩小对苏区的包围圈;而红军在“左”倾错误的影响下,实行分兵把守,被动防御的战术,遭到重大损失。在此情况下,红军开始 ( )
A.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B.进行土地革命
C.开展敌后游击战
D.实行战略转移
【解析】选D。依据材料中“1933年”“红军在‘左’倾错误的影响下,实行分兵把守,被动防御的战术,遭到重大损失”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33年9月—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的时候,“左”倾教条主义路线致使红军损失惨重。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因此D正确。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敌后游击战在1933年之前已经出现,A、B、C错误。
二、非选择题(11分)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后来这种理论和党内“左”倾错误进行了数次的斗争。
材料二 1930年4月2日,李立三同志强调:“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中心城市、产业区域,特别是铁路海员工厂工人群众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想‘以乡村来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
对比指出材料一、二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主张,分析两种革命道路的历史地位。(11分)
【解析】本题第一问根据材料概括。第二问,历史地位结合中国革命道路探索史实来分析。
答案:毛泽东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李立三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最初党中央的“左”倾否认其正确性,后来全党接受其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城市中心道路最初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推行的冒险主义政策使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损失,后来该道路被放弃。
【备选习题】
1.如图报纸所载内容反映了中国近代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下列关于该事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武汉国民政府收回汉口英租界
B.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C.标志着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D.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解析】选C。根据报刊标题“宁汉接触渐近”“汪精卫令缉共党首要”等信息可知,这是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宁汉合流标志国民党专制统治确立,C正确;A是国民大革命时期,当时两党依然在合作,排除;题干时间与抗战时间不符,排除B;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是在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后,排除D。
2.据一位日本学者统计,从1912年到1936年,中国进口轻工业产品下降幅度约有四分之三,轻工业产品的出口则增加了一倍多。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1912年占进口总额的13.7%,1936年则增至47%。这反映了 ( )
A.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B.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
C.中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D.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解析】选C。根据题意可知,在1912-1936年间,我国轻工业产品进口量下降,重工业产品尤其是机器进口上升,说明了我国轻工业产品生产规模逐渐扩大,重工业生产也快速发展,这些都标志着我国近代的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C正确;题干信息无法体现轻重工业协调发展,排除A;题干没有出现顺差与逆差之间的比较,排除B;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排除D。
3.1931年8月26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关于中国共产党的任务的决议》高度评价、赞扬了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斗争策略,指出:“中国共产党必须推广(毛泽东)良好经验。”材料中的“良好经验”是指 ( )
A.发动城市工人武装暴动
B.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C.领导红军实行战略转移
D.与国民党合作共同抗日
【解析】选B。由材料中“1931年”“高度评价、赞扬了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斗争策略”等信息可判断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4.黄仁宇在总结国共两党十年对峙的历史博弈时说:“毛泽东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当毛泽东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被孤立在城市的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据此可推知材料 ( )
A.夸大了毛泽东话语的作用
B.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有意抬高毛泽东的政治地位
D.认为国民党对农村统治薄弱
【解析】选B。材料主旨是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中国民主革命正确的道路,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故B正确。
5.某省份在宣传其革命历史时用了以下词汇:“武装反抗,创建军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摇篮,红色故都”。该省份是( )
A.广东 B.湖北 C.江西 D.陕西
【解析】选C。结合所学可知,“武装反抗,创建军队”指的是1927年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南昌是江西的省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的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国民革命暂时进入低潮,毛泽东同志领导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属于江西;红色故都,革命襁褓,即江西瑞金为红色革命摇篮,C正确。综上可知,“武装反抗,创建军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摇篮,红色故都”,发生的地点与广东、湖北和陕西无关,排除A、B、D。
6.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因为它表明中国共产党 ( )
A.排除了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干扰
B.开始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
C.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D.找到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正确途径
【解析】选B。遵义会议前,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会议和决策是在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的。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在与共产国际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与政策问题,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故选B。A明显错误,C并不能表明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D是在土地革命开始的时期,排除。
7.作家魏巍曾写道:“□□是地球上的一条红飘带,一头连着黄土高原,一头连在瑞金城外。这条诗意而壮美的红飘带背后,是皑皑雪山、茫茫草地、滔滔江河,是饥饿、寒冷、疾病、硝烟,是理想、信念、意志……”材料描述的事件 ( )
A.标志着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B.成为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
C.粉碎反动派扼杀革命的企图
D.拉开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序幕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是指红军长征,实现了战略大转移,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C正确;蒋介石发动的反革命政变和汪精卫的“分共”,标志着国共合作全面破裂,也标志着国民大革命的失败,排除A;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排除B、D。所以选C。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巍峨的遵义城,屹立在乌江边。云消雾散霞光闪,捧出红日照山川。毛泽东,伟大的领袖,英明的舵手,拨正船头,升起风帆,引导我们胜利向前,向前。拨正船头,升起风帆,引导我们胜利向前,向前。
——《遵义城头霞光闪》
材料二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
材料三 长征一结束,新局面就开始了。
——毛泽东
(1)材料一中“云消雾散”指什么 毛泽东成为“舵手”指什么 “拨正船头……胜利向前”又指什么 (4分)
(2)材料二体现了怎样的长征精神 (2分)
(3)结合历史背景,分析长征结束后,开始了怎样的“新局面”。(4分)
【解析】注意抓住关键信息,即“遵义城”,在遵义会议上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从材料二即可看出体现了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结合历史背景来看,长征前中国革命处于一种危险被动局面,而长征结束后则实现了战略转移,保存了革命力量,同时也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等。
答案:(1)解决了军事和组织问题。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扭转了长征初期被动挨打的局面。
(2)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①冲破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保存了革命的力量。②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③纠正了“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二十一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含解析) 2024-2025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