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七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含解析) 2024-2025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七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10分钟 25分)
(选择题每小题3分,非选择题10分,共25分)
1.(2023·济宁高一检测)下图所示诗歌所赞颂的选官制度是 (  )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A.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2.(2023·临沂高一检测)有人称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作为一种选官制度,其选拔标准是 (  )
A.帝王的喜好 B.才能和学识
C.财富的多寡 D.门第的高低
3.(2023·济南高一检测)唐朝门下省的职能为“凡百司奏抄(文书),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由此可知,门下省的设置 (  )
A.导致皇权受到了威胁
B.形成了民主决策机制
C.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D.抑制了门阀士族发展
  唐太宗时期,大臣封德彝建议将征兵年龄从21岁提前到18岁,虽然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并下发到门下省,但给事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有颁行。材料反映出唐代 (  )
A.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B.三省体制有利于科学的决策
C.给事中负有起草诰敕的职责
D.门下省权力远远超越中书省
4.如图是某时期中央机构运作机制示意图,其设计意图是 (  )
A.分工协作,民主监督
B.三权分立,制约平衡
C.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D.分工明确,权责统一
5.唐代租庸调制中的“庸”指的是 (  )
A.纳绢代役 B.贡献土特产品
C.按时服役 D.交纳定量绢或布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杨炎任职宰相后便向德宗倡议推行税制改革,于公元780年征税推行两税法,两税法分夏、秋两季征收,故因此得名。具体内容如下:“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为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纯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
——摘选自《旧唐书》
(1)根据材料概括两税法的主要内容。(5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两税法进行评价。(5分)
(10分钟 20分)
(选择题每小题3分,非选择题11分,共20分)
7.后唐同光三年(925年),朝廷推行详复制度,即将录取考生试卷送入中书门下重新评定,这一般是在放榜之后进行的。这一规定旨在 (  )
A.维护科举制的公正性
B.完善选官制度的程序
C.加速社会阶层的流动
D.矫正科场舞弊的恶行
8.(2023·淄博高一检测)唐朝最初的宰相就是三省长官,政事堂形成后,皇帝不断派遣一些代表参与其中,宰相的数量开始增加,其官职称号也非常复杂,有参知政事、平章政事、同掌机务等,最多时名号竟然多达40多个。这表明唐朝 (  )
A.政事堂议政制度遭到破坏
B.君相矛盾解决
C.政府的治理能力不断下降
D.相权趋于弱化
9.(2023·潍坊高一检测)唐朝两税法实行后,以经营土地为生的农民为完成两税中用货币缴纳的部分必须出售部分农副产品,农村中也大量出现了“茶户”“园户”“渔户”等专业化的商品生产户。这说明两税法的实行 (  )
A.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B.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C.促使农业经营方式变化
D.改变了重农抑商的传统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旧唐书》卷四十二《职官志》载:“武德(唐高祖年号)七年定令: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为六省。”三公地位高,无实权,实际上是荣誉职务。六省中的尚书、门下、中书是朝廷机关,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其中尚书省系执行机关,政务繁多,故又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管理有关事务,这些部门在政权机构中所起的作用最大。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围绕制度设计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11分)七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10分钟 25分)
(选择题每小题3分,非选择题10分,共25分)
1.(2023·济宁高一检测)下图所示诗歌所赞颂的选官制度是 (  )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A.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寻常百姓可以通过参加考试入仕,这对以往世家大族依靠门第把握选官权无疑是一个重大打击,D正确;世袭制是王位继承制度,排除A;察举制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排除B;九品中正制是按照门第高低划分等级、分配政治权力的一种制度,世家大族掌握选官权,排除C。
2.(2023·临沂高一检测)有人称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作为一种选官制度,其选拔标准是 (  )
A.帝王的喜好 B.才能和学识
C.财富的多寡 D.门第的高低
【解析】选B。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标准是才学,B正确;帝王喜好、财富多寡都不是科举制选拔标准,排除A、C;D是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的标准,排除。
3.(2023·济南高一检测)唐朝门下省的职能为“凡百司奏抄(文书),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由此可知,门下省的设置 (  )
A.导致皇权受到了威胁
B.形成了民主决策机制
C.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D.抑制了门阀士族发展
【解析】选C。材料“凡百司奏抄(文书),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是对门下省封驳职能的描述,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C正确;三省六部制是皇权专制的产物,排除A;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是皇权专制的产物,非民主决策机制,排除B;科举制抑制了门阀士族发展,但与材料无关,排除D。
【补偿训练】
  唐太宗时期,大臣封德彝建议将征兵年龄从21岁提前到18岁,虽然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并下发到门下省,但给事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有颁行。材料反映出唐代 (  )
A.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B.三省体制有利于科学的决策
C.给事中负有起草诰敕的职责
D.门下省权力远远超越中书省
【解析】选B。魏征不肯署名导致太宗诰敕没有颁行,反映了对皇权有一定的限制,故A错误;皇帝的诰敕遭到门下省的驳斥,说明门下省在行使审议的权力,这有利于科学决策,故B正确;给事中属于门下省,门下省负责审议,故C错误;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工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故D错误。
4.如图是某时期中央机构运作机制示意图,其设计意图是 (  )
A.分工协作,民主监督
B.三权分立,制约平衡
C.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D.分工明确,权责统一
【解析】选C。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图示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该制度下相权被分散,加强了皇权,C正确;民主监督、三权分立、权责统一的说法与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不符,排除A、B、D。
5.唐代租庸调制中的“庸”指的是 (  )
A.纳绢代役 B.贡献土特产品
C.按时服役 D.交纳定量绢或布
【解析】选A。唐代租庸调制规定,男子不去服役,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杨炎任职宰相后便向德宗倡议推行税制改革,于公元780年征税推行两税法,两税法分夏、秋两季征收,故因此得名。具体内容如下:“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为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纯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
——摘选自《旧唐书》
(1)根据材料概括两税法的主要内容。(5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两税法进行评价。(5分)
【解析】第(1)题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为丁中,以贫富为差”“两税法分夏、秋两季征收”等信息概括得出。第(2)题对两税法的评价,应当联系所学从我国税制的变化、对唐朝财政收入和民众税收负担的影响、对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肯定其进步作用。也应当看到两税法的负面影响,如两税制下土地合法买卖、土地兼并更加盛行,以及两税法的部分内容超越了客观现实等方面来回答。
答案:(1)中央根据财政支出定出的总税额,各地依照中央分配的数目向当地人户征收;将租庸调及当时各色名目的苛捐杂税归并统一简化为地税和户税两个税种;地税按纳税人拥有的田亩数征收,户税按资产多少划分户等征收;两税分别于夏秋两季缴纳。
(2)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它以财产的多少为计税依据;增加了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这对于解放生产力,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首创“量入为出”预算制度;是中国赋税制度史上的一件大事。两税制下土地合法买卖,土地兼并更加盛行。两税法的部分内容超越了客观实际。
(10分钟 20分)
(选择题每小题3分,非选择题11分,共20分)
7.后唐同光三年(925年),朝廷推行详复制度,即将录取考生试卷送入中书门下重新评定,这一般是在放榜之后进行的。这一规定旨在 (  )
A.维护科举制的公正性
B.完善选官制度的程序
C.加速社会阶层的流动
D.矫正科场舞弊的恶行
【解析】选A。材料“朝廷推行详复制度,即将录取考生试卷送入中书门下重新评定,这一般是在放榜之后进行的”体现了对放榜后的试卷重新审核、评定,有利于维护科举制的公正性,故A正确;材料未体现选官制度的程序,排除B;科举制本身有利于阶层的流动,但材料强调的是对放榜后的试卷进行重新评定,这一措施与加速社会阶层的流动无关,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科场舞弊的恶行,排除D。
8.(2023·淄博高一检测)唐朝最初的宰相就是三省长官,政事堂形成后,皇帝不断派遣一些代表参与其中,宰相的数量开始增加,其官职称号也非常复杂,有参知政事、平章政事、同掌机务等,最多时名号竟然多达40多个。这表明唐朝 (  )
A.政事堂议政制度遭到破坏
B.君相矛盾解决
C.政府的治理能力不断下降
D.相权趋于弱化
【解析】选D。根据材料“唐朝最初的宰相就是三省长官,政事堂形成后,皇帝不断派遣一些代表参与其中,宰相的数量开始增加,其官职称号也非常复杂”可知,唐朝设立政事堂,且不断增加宰相人数,其目的在于防止宰相专权,削弱相权,D正确;宰相人数的增多不代表政事堂议政制度的破坏,排除A;唐朝时期并没有解决君相矛盾,排除B;政府治理能力材料未涉及,排除C。
9.(2023·潍坊高一检测)唐朝两税法实行后,以经营土地为生的农民为完成两税中用货币缴纳的部分必须出售部分农副产品,农村中也大量出现了“茶户”“园户”“渔户”等专业化的商品生产户。这说明两税法的实行 (  )
A.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B.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C.促使农业经营方式变化
D.改变了重农抑商的传统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唐朝两税法实行后,农村中出现了专业化的商品生产户,这说明两税法的实行促使农业经营方式变化,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的财政困难是否缓解,排除A;两税法以资产为收税标准,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改变了重农抑商的传统,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旧唐书》卷四十二《职官志》载:“武德(唐高祖年号)七年定令: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为六省。”三公地位高,无实权,实际上是荣誉职务。六省中的尚书、门下、中书是朝廷机关,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其中尚书省系执行机关,政务繁多,故又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管理有关事务,这些部门在政权机构中所起的作用最大。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围绕制度设计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11分)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型,首先依据所给材料提取观点,材料中“六省中的尚书、门下、中书是朝廷机关,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的信息,从“三省六部制下体现一定的分权与制衡”或者从“三省六部制促使君主集权体制完善”或者从“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与意义”提取观点,然后结合所学围绕观点进行论证即可。
答案:
示例一
论题:三省六部制下体现一定的分权与制衡。
阐述: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掌决策、审批和行政职能,相权一分为三,体现分化事权;三省既分工合作,又互相牵制和监督,体现相互制衡;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以皇权政治为中心,三省长官均对皇帝负责并在一定程度上节制君权。(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二
论题:三省六部制促使君主集权体制完善。
阐述: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掌决策、审批和行政职能,三省分工与合作,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利于减少统治者的决策失误;以皇权政治为中心,利于加强皇权与中央集权、削弱相权,促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走向完善。(言之有理即可)
(评分标准:论题角度合理、中心突出,阐述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七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含解析) 2024-2025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