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十六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含解析) 2024-2025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十六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10分钟 25分)
(选择题每小题3分,非选择题10分,共25分)
1.(2023·德州高一检测)太平天国前期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该主张 (  )
A.反映了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B.肯定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C.冲破了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
D.体现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解析】选A。根据“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体现出太平天国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A正确;这一主张体现的是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并不是在肯定农民土地所有制,也不能体现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排除B、C;这一主张属于空想,不是科学理论,排除D。
2.(2023·威海高一检测) 洋务派创办的金陵制造局主要生产大炮和弹药,福州船政局主要制造和修理水师武器装备,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主要产品为:枪支、弹药、大炮、钢铁、轮船。据材料可知,洋务运动主要目的是 (  )
A.改革封建政治 B.发展国家经济
C.保障国家安全 D.发展军事工业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提高清朝的国防水平,抵御外敌入侵和镇压国内人民反抗,主要目的是维持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因此洋务运动主要目的是保障国家安全,C正确;洋务运动不触及封建政治制度,排除A;洋务运动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但不是此运动的主要目的,排除B;创办发展军事工业是洋务运动的内容之一,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
3.19世纪 70年代,被清政府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发兵新疆平乱并收复新疆南北两路的是 (  )
A.左宗棠 B.刘铭传
C.冯子材 D.邓世昌
【解析】选A。结合所学可知,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发兵新疆平乱,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南北两路,故A正确。
4.战败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清政府无力应付时代的挑战,那种表面的现代化,无法使江河日下的统治获得新生。而且,新的帝国主义产生了瓜分中国的念头。此处的战败指的是哪一场战争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中法战争
【解析】选C。由材料信息“新的帝国主义”表明列强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时间应当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的时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B、D错误;材料提及的事件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故C正确。
【补偿训练】
  有人说:“中日关系的逆转,是从甲午之役开始。”下列各项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
A.日本利用《马关条约》取得了在华设厂的特权,不断对华进行资本输出
B.日本利用《马关条约》占领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基本实现了对华海上封锁
C.日本利用《马关条约》使重庆开埠通商,将侵略魔爪深入中国内地
D.日本利用《马关条约》的赔款发展了军事和教育,迅速成为帝国主义强国
【解析】选D。 “中日关系的逆转”是指两国之间的综合国力对比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故D最能佐证材料中的观点。
5.(2023·临沂高一检测)1899年2月,美、英达成协议,美国允许英国投资中国的粤汉铁路,英国允许美国投资广九铁路。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
A.清政府已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C.西方列强扩大对华的商品输出
D.英美积极促成中国近代化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899年美、英勾结攫取中国铁路利权,严重损害了中国的权益,表明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B正确;《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清政府已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A;列强在华投资修筑铁路,属于资本输出,排除C;美、英侵害了中国修筑铁路的权益,阻碍中国的近代化,排除D。
6.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一般来说,历史概念应包括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历史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时间、空间、人物等要素。②历史事物的背景和发展演化过程。③历史事物的特征或影响。
思考:结合历史概念的相关要素,对“甲午中日战争”进行概念表述。(10分)
【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对“甲午中日战争”进行概念表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战争爆发的背景,即原因,要根据日本和中国两国国情进行分析;二是战争的过程,包括爆发时间、经过、结果等;三是战争所造成的影响,从对中日两国的影响方面分析。
答案:日本明治维新后,为发展资本主义,制定了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在西方列强的纵容下,日本乘朝鲜农民起义之机,向腐败的清政府挑起了战争。
从1894年8月起,中日先后在朝鲜境内、黄海海域和中国境内进行了多场会战。1895年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战后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场战争改变了远东的国际格局。
【备选习题】
  为实现社会的转型,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作出了不懈探索。下列太平天国提出的主张中,最符合社会转型趋势的是 (  )
A.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B.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
C.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
D.每年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
【解析】选D。近代社会的转型实质是近代化,即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核心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A是小农平均主义的反映;B是太平天国的圣库制度,是一种传统的“大同社会”思想;C反映的是太平天国的等级观念,不符合政治民主化的特点。D类似于现在金融行业的担保制度,符合近代社会转型的特点。
(10分钟 20分)
(选择题每小题3分,非选择题14分,共20分)
7.(2023·青岛高一检测)李鸿章对洋务企业严重依赖外洋煤铁的局面感到十分忧心,呼吁在掌握主权的前提下用西法开采煤铁,认为,“此等日用必需之物,采炼得法,销路必畅,利源自开”。李鸿章意在 (  )
A.引导民间资本开发矿产
B.利用近代技术维护国家利权
C.满足民众生活日用所需
D.利用西方制度维护清朝统治
【解析】选B。根据“呼吁在掌握主权的前提下用西法开采煤铁”可知李鸿章意在利用近代技术维护国家利权,B正确;材料体现了李鸿章主张引进西方技术开采煤铁,并不能说明引导民间资本开发矿产,排除A;李鸿章意在为洋务企业服务,并不是为满足民众生活日用所需,排除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8.在一些外媒看来,铁路(高铁)外交,已成为当今中国最有力的外交武器。为此,有人说:“过去,洋人在中国修铁路;今天,中国帮洋人建铁路。”近代史上,洋人大规模“在中国修铁路”是在 (  )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马关条约》签订后
C.《辛丑条约》签订后
D.《二十一条》签订后
【解析】选B 。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进入资本输出的新阶段,开始激烈争夺在华铁路修筑权,故B正确。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英国用武力打开国门之前,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弃所不当弃”,以至于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了关税主权和司法主权。美国法学家亨利·惠顿 1836 年出版《国际法原理》,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全本翻译成中文《万国公法》,总理衙门大臣奕?非常重视,1865 年刊成后分送京外各有关衙署。 《万国公法》在中国的出版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凡是邦国能自治其事,可谓自主之国;自主之国,自主其事,自任其责;自主之国无论其国势大小皆平行也,也就是主权国家平等原则,从此《万国公法》成为政府处理涉外事务的主要依据之一。
——摘编自王瑛
《李鸿章与晚清中外条约研究》
材料二 对西方国家来说,国际法是保障和补充不平等条约的执行工具,中西方之间的交往基本都是以战争为前提,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条约来确立法则的实现。所以当时的国际法有着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体现出两面性,一方面是列强欺负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工具,为了自己的侵略目的要求弱小国家遵守国际法,另一方面如果涉及列强的利益,即使违反国际法原则的行为也被认为是合法的。晚清中国也不断受到国际法的影响与冲击。
——摘编自董临瑞《从<南京条约>
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万国公法》在中国出版的历史背景和影响。(10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条约制度下国际法的特点。(4分)
【解析】第(1)题,材料一共三句话,前两句话阐述了《万国公法》在中国出版的历史背景,最后一句话说明了其影响,概括各句话的含义,总结其背景和影响。第(2)题,抓住材料二中的两个方面分析近代条约制度下国际法的特点。
答案:(1)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被动纳入近代条约体系;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设立总理衙门,与外国交往增加;西学东渐,出现设立译馆翻译书籍的风气等。
影响:传统的华夷观念开始转变,平等的外交观念产生;运用国际法来处理国家间事务,促进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有助于中国利用国际法维护国家主权。
(2)特点:反映了近代西方的法律和契约精神;把国际法作为执行和保障不平等条约的工具,具有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体现出了欺凌弱小国家和维护侵略权益的两面性。十六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10分钟 25分)
(选择题每小题3分,非选择题10分,共25分)
1.(2023·德州高一检测)太平天国前期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该主张 (  )
A.反映了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B.肯定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C.冲破了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
D.体现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2.(2023·威海高一检测) 洋务派创办的金陵制造局主要生产大炮和弹药,福州船政局主要制造和修理水师武器装备,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主要产品为:枪支、弹药、大炮、钢铁、轮船。据材料可知,洋务运动主要目的是 (  )
A.改革封建政治 B.发展国家经济
C.保障国家安全 D.发展军事工业
3.19世纪 70年代,被清政府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发兵新疆平乱并收复新疆南北两路的是 (  )
A.左宗棠 B.刘铭传
C.冯子材 D.邓世昌
4.战败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清政府无力应付时代的挑战,那种表面的现代化,无法使江河日下的统治获得新生。而且,新的帝国主义产生了瓜分中国的念头。此处的战败指的是哪一场战争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中法战争
  有人说:“中日关系的逆转,是从甲午之役开始。”下列各项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
A.日本利用《马关条约》取得了在华设厂的特权,不断对华进行资本输出
B.日本利用《马关条约》占领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基本实现了对华海上封锁
C.日本利用《马关条约》使重庆开埠通商,将侵略魔爪深入中国内地
D.日本利用《马关条约》的赔款发展了军事和教育,迅速成为帝国主义强国
5.(2023·临沂高一检测)1899年2月,美、英达成协议,美国允许英国投资中国的粤汉铁路,英国允许美国投资广九铁路。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
A.清政府已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C.西方列强扩大对华的商品输出
D.英美积极促成中国近代化
6.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一般来说,历史概念应包括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历史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时间、空间、人物等要素。②历史事物的背景和发展演化过程。③历史事物的特征或影响。
思考:结合历史概念的相关要素,对“甲午中日战争”进行概念表述。(10分)
日本明治维新后,为发展资本主义,制定了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在西方列强的纵容下,日本乘朝鲜农民起义之机,向腐败的清政府挑起了战争。
从1894年8月起,中日先后在朝鲜境内、黄海海域和中国境内进行了多场会战。1895年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战后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场战争改变了远东的国际格局。
  为实现社会的转型,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作出了不懈探索。下列太平天国提出的主张中,最符合社会转型趋势的是 (  )
A.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B.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
C.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
D.每年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
(10分钟 20分)
(选择题每小题3分,非选择题14分,共20分)
7.(2023·青岛高一检测)李鸿章对洋务企业严重依赖外洋煤铁的局面感到十分忧心,呼吁在掌握主权的前提下用西法开采煤铁,认为,“此等日用必需之物,采炼得法,销路必畅,利源自开”。李鸿章意在 (  )
A.引导民间资本开发矿产
B.利用近代技术维护国家利权
C.满足民众生活日用所需
D.利用西方制度维护清朝统治
8.在一些外媒看来,铁路(高铁)外交,已成为当今中国最有力的外交武器。为此,有人说:“过去,洋人在中国修铁路;今天,中国帮洋人建铁路。”近代史上,洋人大规模“在中国修铁路”是在 (  )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马关条约》签订后
C.《辛丑条约》签订后
D.《二十一条》签订后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英国用武力打开国门之前,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弃所不当弃”,以至于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了关税主权和司法主权。美国法学家亨利·惠顿 1836 年出版《国际法原理》,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全本翻译成中文《万国公法》,总理衙门大臣奕?非常重视,1865 年刊成后分送京外各有关衙署。 《万国公法》在中国的出版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凡是邦国能自治其事,可谓自主之国;自主之国,自主其事,自任其责;自主之国无论其国势大小皆平行也,也就是主权国家平等原则,从此《万国公法》成为政府处理涉外事务的主要依据之一。
——摘编自王瑛
《李鸿章与晚清中外条约研究》
材料二 对西方国家来说,国际法是保障和补充不平等条约的执行工具,中西方之间的交往基本都是以战争为前提,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条约来确立法则的实现。所以当时的国际法有着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体现出两面性,一方面是列强欺负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工具,为了自己的侵略目的要求弱小国家遵守国际法,另一方面如果涉及列强的利益,即使违反国际法原则的行为也被认为是合法的。晚清中国也不断受到国际法的影响与冲击。
——摘编自董临瑞《从<南京条约>
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万国公法》在中国出版的历史背景和影响。(10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条约制度下国际法的特点。(4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十六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含解析) 2024-2025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