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六单元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发展及胜利 (含解析)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精讲

单元评估检测(六)(第六单元)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1915—1918年《新青年》第1卷至第5卷,“社会主义”一词共出现34次;1919年《新青年》第6卷,“社会主义”一词出现104次;1919—1922年出版的《新青年》第7卷至第9 卷,“社会主义”一词出现共达1 188次。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十月革命影响各国革命斗争
B.中国人反思西方文明的必要性
C.革命运动促进新价值观传播
D.人民群众政治觉悟的极大提高
【解析】选C。据材料“1919年《新青年》第6卷,‘社会主义’一词出现104次”,可知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得“社会主义”一词出现的次数明显增加,故选C;十月革命只能间接影响各国革命,而且当时“社会主义”一词出现次数的明显增多主要因为五四运动的影响,排除A;“社会主义”一词出现次数的增多,只是国人对西方救国道路的反思,不能代表全部的西方文明,排除B;《新青年》主要面向的是知识分子阶层,不代表所有的人民群众,排除D。
【加固训练】
  五四运动后,蔡元培在《社会主义史序》一文中写道:“从表面上来看,虽然在中国实行马克思主义可能有违理论原文,但这并不要紧,因为马克思主义并非一个呆板的模型,我们只需要遵守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原则与根本宗旨就是了。”可见,蔡元培的观点(  )
A.有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加速了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
C.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D.引领了民主科学的思想潮流
【解析】选A。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蔡元培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并非一个呆板的模型,我们只需要遵守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原则与根本宗旨就是了”,有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故A正确。工人阶级力量日益壮大、早期共产党组织的成立、马克思主义不断传播等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故B错误;C表述中“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之说与材料及史实均不相符,排除;新文化运动树立了民主、科学两大旗帜,批判了尊孔复古的逆流,促进了民众思想解放,排除D。
2.(2023·天津模拟)1922年,中国共产党二大指出:各种事实证明,加给中国人民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因此反对那两种势力的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是极有意义的。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A.意识到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B.实事求是进行革命策略调整
C.确立国共合作进行民主革命
D.总结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解析】选B。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共二大提出现阶段的目标为反帝反军阀,这是在正确认识国情的基础上提出的,说明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进行革命策略调整,故选B;华北事变后,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排除A;国民党一大确立国共合作,排除C;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提出于土地革命时期,排除D。
【加固训练】
  “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中国工人运动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下表呈现了这一时期工人运动的发展状况,其主要是由于(  )
1921年11月 陇海铁路大罢工
1922年8月 长辛店铁路工人罢工
1922年9月 粤汉铁路工人罢工
1922年10月 山海关铁路工人大罢工
1922年12月 正太铁路工人运动
1923年2月 二七铁路工人大罢工
1925年2月 胶济铁路工人罢工
1926年10月 南浔铁路工人运动
A.民族意识的逐步觉醒
B.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
C.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D.执行“扶助农工”政策
【解析】选B。材料内容所体现的是中国工人运动越来越频繁,结合材料时间和基础知识可知,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便逐步领导和推动工人阶级进行革命与运动以维护阶级利益,故选B;民族意识的逐步觉醒是随着列强的侵略觉醒的,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开始,故材料内容与史实时间相去甚远,排除A;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1926年才开始,材料内容从1921年开始,排除C;执行“扶助农工”政策是国民党在新三民主义中提出的政策内容,于1923年前后提出并于1924年国民党一大中完善相关内涵,与材料不符,排除D。
3.(2024·日照模拟)1923年中共三大指出“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1925年中共四大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和建立党的组织,党的基层组织由党小组改为党支部,有3人以上即可组织支部,同时简化入党程序,积极吸收工人、贫农和一般革命分子入党。这一变化表明中国共产党(  )
A.认识到工农联盟的重要性
B.致力于发展革命统一战线
C.着手探索农村革命的道路
D.适应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随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深入发展,党的建设的状况还远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革命形势的需要,亟待进一步加强,所以1925年中共四大决定采取具体措施来促进党组织的发展,扩大党的规模和影响力,适应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故选D;材料强调发展党组织,而非工农联盟,且中共四大并没有从理论上明确阐述解决土地问题对发动农民的极端重要性,排除A;革命统一战线指广大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联合战线,与材料不符,排除B;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共产党才着手探索农村革命的道路,排除C。
4.1928年,针对染坊及制革厂“所用制染药质随即与水混合,城市河道浅狭尤易沉淀”的问题,浙江省民政厅下令“各市县长严于取缔染坊及制革厂,限令迁移至距离城市较远、河道宽广处所”。这说明浙江省政府(  )
A.压制民族工业的发展
B.着力应对民族危机
C.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D.重视公共卫生问题
【解析】选D。城市是人口密集区,“取缔染坊及制革厂,限令迁移至距离城市较远、河道宽广处所”,可以减少水源污染对健康的危害,体现对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视,故选D;这只是搬迁污染企业,不能体现压制民族工业,排除A;这与民族危机无关,排除B;材料不涉及基础设施建设,排除C。
【加固训练】
  民国元年,孙中山提出了以“万国公制(即米制)”为中华民国的权度通制,民国十八年二月,国民政府公布《度量衡法》,规定“以米突制为权度的标准制。标准制长度以1公尺为标准尺,容量以1公升为标准升,重量以1公斤为标准斤。”民国政府上述规定(  )
A.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
B.丰富了近代税收体系
C.建立了国内统一市场
D.立足于关切民生幸福
【解析】选A。“以米突制为权度的标准制。标准制长度以1公尺为标准尺,容量以1公升为标准升,重量以1公斤为标准斤”即新时期统一度量衡,方便国内物资流通,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度量衡法》是流通的度量衡换算,不是税收制度,排除B;《度量衡法》只是使得商品交易过程更加方便而已,无法判断国内市场是否统一,排除C;度量衡本质上是一种交易手段,其统一有利于不同地区商品的流通,但无法体现民众的生活水平,更无法改变民众的生活水平,排除D。
5.(2023·滨州模拟)1930年,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他认为:“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星火燎原’的话,正是时局发展的适当的描写。”该论断主要基于(  )
A.改变革命悲观情绪的需要
B.革命统一战线的发展
C.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的加剧
D.国际形势的日益严峻
【解析】选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写作于1930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间点正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在当时,中国国内存在诸多矛盾,如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中国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中国资产阶级和中国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等等,正所谓“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而一旦一个矛盾被激化,这个“星星之火”很快就会成为“燎原”之势,据此可知,论断主要基于当时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的不断加剧,故选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变革命悲观情绪的需要”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发表的直接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1930年,革命统一战线早已破裂,排除B;“国际形势的日益严峻”反映的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这仅是各种矛盾中的一个,并不能全面概括其论断作出的背景,排除D。
6.下图为1933年3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第57期推出的“三八特刊”宣传画。这一宣传旨在(  )
A.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B.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C.塑造新型女性形象
D.动员群众参加革命
【解析】选D。“三八特刊”宣传画的内容宣扬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提升和对社会的重要贡献,这就有利于激发人民群众革命和劳动的积极性,从而起到动员群众参加革命的作用,故选D;1933年已经不存在革命统一战线,排除A;此时农村革命根据地已经建立,排除B;这一宣传是为了动员群众参加革命,而非为了塑造新型女性形象,排除C。
7.1929年3月,周恩来为中央起草的致部分红军领导人的信中指出:“目前所应注意者,还不是什么占领大的城市,而是在乡村中发动群众,深入土地革命。”“决不应超越了主观的力量……而企图立刻占领中心工商业的城市。”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放弃了组织工人运动的主任务
B.开始了农村土地革命的具体实践
C.调动了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D.致力于探索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
【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认识。据材料“不是什么占领大的城市,而是在乡村中发动群众,深入土地革命”可知,材料强调是后者;据材料中“不应超越了主观的力量……而企图立刻占领中心工商业的城市”可知,材料是在否定占领城市的做法,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故选D;题干强调的是主要在农村发动群众进行土地革命,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在城市组织工人运动的主要任务,排除A;伴随着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土地革命逐渐兴起,但与此指示关系不大,排除B;调动了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属于影响的表述,而“表明”是考查历史现象本质的,排除C。
8.红军长征后,国民政府恢复原苏区农村旧秩序时,矫正了“耕农与地主之对立”的一些弊端,规定地主占地不得超过200亩,放债年利率不得超过一分二厘。这主要反映出国民政府(  )
A.主动进行土地改革
B.受到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的冲击
C.推行“耕者有其田”
D.贯彻了“平均地权”的政策
【解析】选B。由于中国共产党推行土地革命,农民积极性高涨,南京国民政府“矫正了‘耕农与地主之对立’”,不得不缓解地主与农民的矛盾,故选B,A错误;“矫正了‘耕农与地主之对立’的一些弊端”不等同于“耕者有其田”“平均地权”,C、D错误。
【加固训练】
  1934年,在进行第五次反“围剿”中,中共中央发行借谷票向群众借粮,原则是:产谷多的地方多借;群众对革命认识深刻的地方多借;在边区受国民党压迫程度严重的地方不借。借谷票可用于抵纳当年土地税,相抵后仍有余者,可向政府领还现款。这一做法客观上 (  )
A.保证了反“围剿”的胜利
B.巩固了土地革命的成果
C.有利于为战略转移准备给养
D.有助于大生产运动的开展
【解析】选C。根据材料“1934年,在进行第五次反‘围剿’中,中共中央发行借谷票向群众借粮……群众对革命认识深刻的地方多借……”及所学可知,材料中的做法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筹足了军粮,保证了红军部队的粮食供应,有利于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战略转移准备给养,C正确;“保证了反‘围剿’的胜利”表述过于绝对,且第五次反“围剿”最终失败了,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土地革
命,排除B;大生产运动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以自给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排除D。
9.1937年8月,中共中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指出“不放松一刻工夫一个机会去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只要真能组织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无疑义的”。该决议意在(  )
A.增强抗战必胜的信念
B.维护国共两党合作局面
C.践行全民族抗战路线
D.粉碎日本速战速决计划
【解析】选C。题干所示为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通过的决定。决定强调要发动群众,打一场对日寇的人民战争,把日军陷入人民的汪洋大海之中,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全民族抗战路线,故C正确;A说法和题干主旨无关,选项错误;国共两党合作形成于1937年9月下旬,B说法和史实不符,选项错误;D和题干主旨无关,选项排除。
10.下图是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七省(川、滇、黔、陕、甘、湘、桂)开办的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1937年7月到1944年),通过材料可以得出的准确结论是(  )
A.民营企业发展较快
B.中国整体经济实力增强
C.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D.国家战略影响工业布局
【解析】选D。据材料中的图表,可知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内迁,因此大后方七省(川、滇、黔、陕、甘、湘、桂)开办的工厂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故选D;抗战期间民营企业发展陷入了困境,排除A;抗战期间日本侵略削弱了中国经济实力,排除B;材料只提到大后方工业数量的变化,并没有涉及这些工厂的属性,排除C。
11.(2023·北京模拟)1938年3月,国民政府教育部以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主干组建了西北联大,并增设无线电、军事工程、战时经济、西北边疆史等课程。这些举措(  )
A.为抗战培养多方面的人才
B.巩固了抗日根据地
C.配合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
D.推动三线工程建设
【解析】选A。据材料“1938年3月,国民政府教育部……组建了西北联大,并增设无线电、军事工程、战时经济、西北边疆史等课程”可知,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开始,1938年国民政府组建西北联大,开设多种课程有利于为抗战培养多方面的人才,故选A;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在敌后开辟了根据地,而材料中组建西北联大的是国民政府,排除B;1942年远征军赴缅作战,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三线工程建设是20世纪6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12.(2023·丹东模拟)1938年,中国沿海盐场被占,大后方陷入“盐荒”。孙明经在四川自贡拍摄了《自流井》和《井盐工业》两部电影。影片里有上百米高的盐井天车,体壮如牛的井盐工人,也有井盐详尽的历史和制作过程。这两部电影(  )
A.推动了中国电影业的发展
B.解除了广大军民的恐慌
C.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鼓舞了军民抗战的士气
【解析】选D。题干内容所述及的时间是1938年,即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根据题干内容所述,当大后方陷入“盐慌”之后,《自流井》和《井盐工业》两部电影的拍摄,记载了“大后方”有“上百米高的盐井天车”、“体壮如牛的井盐工人”,并且还有“井盐详尽的历史和制作过程”,以此来说明“大后方”有充足的生活用盐,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们对“盐慌”的恐慌,从而鼓舞了军民抗战的士气,故选D;《自流井》和《井盐工业》两部电影的拍摄意在缓解“大后方”人们对“盐慌”的恐慌,并不在推动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排除A;《自流井》和《井盐工业》两部电影的拍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广大军民的恐慌,但不能扩大为“解除了”广大军民的恐慌,排除B;《自流井》和《井盐工业》两部电影的内容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关系,排除C。
13.下图为1937—1945年中国共产党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提出的关于宣传大生产运动、财政经济政策、耕种作物要求、生产与战斗相结合的经济类标语口号的统计情况。据此判断,其中④为宣传 (  )
A.大生产运动
B.财政经济政策
C.生产与战斗相结合
D.耕种作物要求
【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④在全面抗战初期到战略相持阶段,最后到战争结束一直都比较受到重视,尤其在战略相持阶段的重要性比较突出,因为战略相持阶段根据地遭遇了物质困难,所以既需要坚持武装斗争,同时也需要加强生产建设,即便战争结束后,生产与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依然突出,生产与战斗相结合符合题意,故C正确;大生产运动在抗战相持阶段和战略反攻阶段的重要性突出,是抗日根据地坚持抗战的物质前提,所以①与大生产运动相符,故A错误;抗战初期和战略相持阶段两个时期,抗日根据地的物质最为缺乏,所以制定正确的财政经济政策意义重大,是坚持持久抗战的重要保障,所以②与财政经济政策相符,故B错误;耕种作物要求在战争初期受到破坏和遏制,在战略相持阶段的重要性明显上升,因为大生产运动需要通过耕种作物来为持久抗战提供物质保障,所以耕种作物要求与③相符,故D错误。
14.(2023·南充模拟)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毛泽东指出“没有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毛泽东意在强调 (  )
A.坚持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中国共产党对革命的领导权
C.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的重要性
D.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迫切性
【解析】选C。毛泽东认为,“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必须要经过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建立新民主主义政权,故选C;据材料“没有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说明毛泽东论述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前提,没有论述革命道路的选择,排除A;据材料,毛泽东认为“没有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强调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前提,并非共产党的领导权,排除B;毛泽东认为应先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强调建立过渡阶段的重要性,并非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迫切性,排除D。
15.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谈判,重庆和川东的广大农民到处传扬着“毛主席来了”的喜讯,发出了“农村要实行民主”的怒吼;进步知识分子说,毛主席“全心全意地领导中国走向独立、自由和富强的道路”。这反映了当时(  )
A.阶级矛盾有所缓和
B.社会舆论左右政局
C.民众渴望国家新生
D.中国革命胜利在望
【解析】选C。根据题干内容中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的所作所为,如“发出了‘农村要实行民主’的怒吼”“毛主席‘全心全意地领导中国走向独立、自由和富强的道路’”可知,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普通民众普遍要求在中国建立一个新型的民主政权,以实现民主政治的愿望,故选C;根据题干内容中“重庆和川东的广大农民……发出了‘农村要实行民主’的怒吼”可知,在农村中阶级矛盾比较尖锐,而不是“有所缓和”,排除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舆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政治局势,但是并不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排除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庆谈判之后签订了“双十协定”,不久,国民党于1946年6月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据此可知,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没有结束,排除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5分。
16.(18分)(2023·菏泽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平均中心:通过计算研究区域内所有工业分布的平均坐标而得出)
——据刘静等《中国近代城市工业时空演变分析》
提取材料信息,对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变加以阐释。
【解析】从题干的设问方式来看,应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来作答:特点和具体阐释。时间演变,从材料地图信息可知,其主要展示了从1840年到1945年之间大约100年间的6个时间段,从其“变动轨迹”来看,可从整体和部分两个层次来总结其特点:从整体来看,其特点是由东南沿海向北再向南进而向西移动;从部分来看,我们应该结合地图以及6个时间段来细致解读:从第一个时间段到第二个时间段来看,其特点是由沿海向内地移动;从第二个时间段到第四个时间段来看,其特点是由东南沿海向北移动;在1915—1936年之间,其特点是呈现出向南移动的趋势;在1937—1945年之间,其特点是呈现出向西迁移的态势。在“具体阐释”阶段,应从原因(形成该时间段的原因)和认识(从总体来分析其原因)阐释。原因方面,结合所学知识以及材料地图中所展示的时间段可知,从第一个时间段到第二个时间段,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五口通商,外资主要活动在广州、香港、厦门、 上海等城市,使工业平均中心定位在东南沿海地区。从第二个时间段到第四个时间段,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逐渐扩展到整个沿海地区;洋务企业的兴起和民族工业的出现,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都有较快的发展,工业分布的平均中心表现出向北迁移的特征。从第四个时间段到第五个时间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国初期、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都有迅速发展,使工业分布的平均中心表现出向南迁移的特征。从第五个时间段到第六个时间段,1937年,伴随着全面抗战的开始,工业大量内迁,沿海工业受损,工业平均中心向西迁移,从而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认识方面,从整体来看,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方向性特征。其时空演变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同时也与中国民族工业自强不息的顽强发展密切相关。一部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变史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
答案:示例:(1)时空演变:先由沿海向内地移动;再由东南沿海向北移动;1915—1936年间平均中心呈现出向南移动的趋势;1937—1945年间工业平均中心呈现出向西迁移的态势; 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变总体是由东南沿海向北再向南进而向西移动。(从整体上说出其中两个演变趋势即可,每点4分,8分)
(2)历史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五口通商,外资主要活动在广州、香港、厦门、上海等城市,使工业平均中心定位在东南沿海地区;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逐渐扩展到整个沿海地区;洋务企业的兴起和民族工业的出现,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都有较快的发展,工业分布的平均中心表现出向北迁移的特征;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国初期、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都有迅速发展,使工业分布的平均中心表现出向南迁移的特征;
1937年,伴随着全面抗战的开始,工业大量内迁,沿海工业受损,工业平均中心向西迁移,从而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写出抗日战争期间工业内迁、为抗战奠定物质基础等,言之有理分析其中两个趋势的原因,每个趋势答出2条原因即可,共4点,8分)
(3)认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方向性特征。其时空演变受列强侵略的影响,也与中国民族工业自强不息的顽强发展密切相关。一部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变史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言之有理答出一点即可,2分)
评分说明:
(一)信息提取:主要包含平均中心的方向变化,若从图中提取其他有效信息并加以阐释,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层次要求:
层次1:不能根据试题要求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层次2:提取信息不够完整,只能从材料中获取部分有效信息;
层次3:全面提取材料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恰当的归纳整理。
(二)历史阐释
阐释内容应包括:
(1)“中国近代工业时空演变”的时代背景;
(2)“中国近代工业时空演变”的表现;
(3)对“中国近代工业时空演变”的认识。
层次要求:
层次1:没有对历史信息进行解释说明;
层次2: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简单联系;
层次3: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恰当联系,并分别加以阐释说明;
层次4:能结合时代背景,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逻辑关系,并在概括归纳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阐释说明。
17.(18分)(2024·枣庄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 概况
1895年 《公车上书》全文16147个字,其中“国”字竟出现了155次,使用范围包括:国家、国命、国体、国政、国耻、亡国、辱国、富国、利国、敌国、灭国等
1902年 梁启超在《新民说》提出了以公民为主体的民族国家观。他认为,欲保国救国,必先使人民爱国,即具有近代国家思想
抗战 时期 中国共产党人从全民族总动员形势下指出,抗战建国的事业,“不但是国内各个党派各个阶级的,而且是国内各个民族的”,“允许蒙、回、藏、苗、瑶、夷、番各民族与汉族有平等权利,在共同对日原则之下,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同时与汉族联合建立统一的国家。”
——摘编自孙云《华夏乎国家乎
——试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国家观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先进中国人的国家观”为主题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知识分子建立民族国家的终极目标包括两个方面:对外,作为一个独立、统一的主权国家,它应当在世界体系中维护自己的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与其他国家处于平等地位;对内,它应当保证全体国民的完全平等,民主的权利和义务,并要求人民对国家保持政治上的忠诚;结合材料表格内容可知,无论《公车上书》、梁启超的《新民说》,还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对各民族的政策,其共同点都是涉及“对外”这一层面;据此我们应该梳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近代知识分子产生“国家观”的历史背景、内容及意义。就“1895年”的“概况”而言,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西学传入及甲午战败促使民族意识的觉醒。先进知识分子为挽救民族危亡、唤醒民众,逐步形成了近代国家观。就“1902年”的“概况”而言,为探寻国家出路,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近代民族国家观,主张兴民权、发展资本主义,有利于促成民族国家强烈的认同感,形成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辛亥革命后,民族国家观进一步增强。就“抗战时期”的“概况”而言,20世纪30年代,日本法西斯加紧侵华,中国共产党实行全民族抗战,进一步丰富了民族国家观,提出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唤起了民众对民族国家的热爱,成为反侵略的巨大精神动力。在阐述的结尾部分,我们还要做一个小结,以升华近代知识分子“国家观”的含义,即主权是一个国家存在的标志和国家的实质,朝廷、政府不等于国家,主权不可侵犯。
答案:(1)作答内容应包括以下角度:
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西学传入及甲午战败促使民族意识的觉醒。先进知识分子为挽救民族危亡、唤醒民众,逐步形成了近代国家观。为探寻国家出路,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近代民族国家观,主张兴民权、发展资本主义,有利于促成民族国家强烈的认同感,形成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辛亥革命后,民族国家观进一步增强。20世纪30年代,日本法西斯加紧侵华,中国共产党实行全民族抗战,进一步丰富了民族国家观,提出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唤起了民众对民族国家的热爱,成为反侵略的巨大精神动力。(12分)总之,主权是一个国家存在的标志和国家的实质,朝廷、政府不等于国家,主权不可侵犯。(2分)
(2)逻辑清晰,表述成文。(4分)
【加固训练】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你们问我,为什么会有西安事变,我只能这么说,我相信中国一定要统
一,要枪口对外,不要再打内战了。这是我的一贯信仰,从东北易帜到西安事变都是如此,谈不上什么后悔不后悔。
——摘编自[美]唐德刚《张学良
世纪传奇》
材料二 张学良的行动……有损于中国人民抗日统一战线力量的团结,并助长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中国共产党必须坚决主张在以下基础上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改组政府,吸收抗日运动的若干代表……停止执行消灭红军的政策,并在反对日本侵略的斗争中与红军实行合作。
——《共产国际致电中共中央》
(1936年12月19日)
材料三 主张南京与西安间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以达到推动南京走向进一步抗日的立场,揭破日寇及亲日派利用拥蒋的号召,发动内战的阴谋。
——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西安事变
及我们的任务的指示》
(1936年12月19日)
(1)上述材料反映出哪些共同的历史事实 (4分)
(2)根据材料二、三,对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在关于西安事变认知上的异同做出合理的解释。(8分)
【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我相信中国一定要统一,要枪口对外,不要再打内战了”、材料二中“停止执行消灭红军的政策,并在反对日本侵略的斗争中与红军实行合作”、材料三中“主张南京与西安间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等内容,可得中日民族矛盾日趋激化;团结抗战成为大势所趋。
第(2)题第一问异同点,据材料二“张学良的行动……有损于中国人民抗日统一战线力量的团结,并助长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可知共产国际认为西安事变有损中国团结抗战并助长日本侵略;据材料三“以达到推动南京走向进一步抗日的立场,揭破日寇及亲日派利用拥蒋的号召,发动内战的阴谋”可知中国共产党认为西安事变提供了团结抗战契机;据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必须坚决主张在以下基础上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材料三中“主张南京与西安间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可知二者的相同点是都认为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成团结抗战。第二问合理解释,二者之所以出现分歧,其主要原因在于二者对中国国情的了解不同;二者之所以还有相同点,其主要原因在于世界面临法西斯的严重威胁。
答案:
(1)中日民族矛盾激化;(2分)
团结抗战成为大势所趋。(2分)
(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异同:
共产国际认为西安事变有损中国团结抗战并助长日本侵略,中国共产党认为西安事变提供了团结抗战契机。(2分)
两者都认为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成团结抗战。(2分)
解释:两者对中国国情了解不同;(2分)
世界面临法西斯威胁。(2分)
18.(1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表
年份 党员人数
1921年7月(一大) 53
1922年6月(二大) 195
1923年6月(三大) 420
1925年1月(四大) 994
1927年4月(五大) 5.7万
1927年4月后 1万
1928年6月(六大) 4万
1934年 30万
1937年初 4万
1940年 80万
1945年4月(七大) 121万
1947年12月 270万
1949年10月 448万
——摘编自孙应帅《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
与结构变化及发展趋势》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并进行论证。(要求:主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解析】从材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表”可以看出在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人数变化不一样,1927年4月有5.7万人,4月后变成1万人,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数有一个大规模的减少;1934年30万人到1937年初变为4万人也有大规模的减少,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与中国共产党犯的右倾错误和“左”倾错误密切相关,而在其他时期都有所增加,这与中国革命的发展密切相关,要结合大革命的基本史实,以及红军长征的基本史实来进行论证。
答案:主题方向:①就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减少现象,进行分析论证(1927年和1934—1937年)。②就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增多,选取任意两个时间段进行分析论证(1925—1927年;1927—1934年和1937—1940年等)。③选取增减各一个时期,进行分析论证。④从变化的总趋势,看中国共产党如何在奋斗中不断壮大。⑤其他合理的论题。
示例: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减少原因略探。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也由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出现右倾错误,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由5.7万急剧减少到1万。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错误占据统治地位,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战略转移,南方革命根据地丧失殆尽。加上长征路上,红军物资匮乏、道路险峻以及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损失巨大。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由30万急剧减少到4万。
总之,上述两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的大量减少是中国共产党自身错误和敌人的“剿杀”共同导致的。(19分)单元评估检测(六)(第六单元)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1915—1918年《新青年》第1卷至第5卷,“社会主义”一词共出现34次;1919年《新青年》第6卷,“社会主义”一词出现104次;1919—1922年出版的《新青年》第7卷至第9 卷,“社会主义”一词出现共达1 188次。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十月革命影响各国革命斗争
B.中国人反思西方文明的必要性
C.革命运动促进新价值观传播
D.人民群众政治觉悟的极大提高
【加固训练】
  五四运动后,蔡元培在《社会主义史序》一文中写道:“从表面上来看,虽然在中国实行马克思主义可能有违理论原文,但这并不要紧,因为马克思主义并非一个呆板的模型,我们只需要遵守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原则与根本宗旨就是了。”可见,蔡元培的观点(  )
A.有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加速了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
C.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D.引领了民主科学的思想潮流
2.(2023·天津模拟)1922年,中国共产党二大指出:各种事实证明,加给中国人民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因此反对那两种势力的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是极有意义的。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A.意识到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B.实事求是进行革命策略调整
C.确立国共合作进行民主革命
D.总结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加固训练】
  “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中国工人运动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下表呈现了这一时期工人运动的发展状况,其主要是由于(  )
1921年11月 陇海铁路大罢工
1922年8月 长辛店铁路工人罢工
1922年9月 粤汉铁路工人罢工
1922年10月 山海关铁路工人大罢工
1922年12月 正太铁路工人运动
1923年2月 二七铁路工人大罢工
1925年2月 胶济铁路工人罢工
1926年10月 南浔铁路工人运动
A.民族意识的逐步觉醒
B.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
C.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D.执行“扶助农工”政策
3.(2024·日照模拟)1923年中共三大指出“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1925年中共四大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和建立党的组织,党的基层组织由党小组改为党支部,有3人以上即可组织支部,同时简化入党程序,积极吸收工人、贫农和一般革命分子入党。这一变化表明中国共产党(  )
A.认识到工农联盟的重要性
B.致力于发展革命统一战线
C.着手探索农村革命的道路
D.适应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4.1928年,针对染坊及制革厂“所用制染药质随即与水混合,城市河道浅狭尤易沉淀”的问题,浙江省民政厅下令“各市县长严于取缔染坊及制革厂,限令迁移至距离城市较远、河道宽广处所”。这说明浙江省政府(  )
A.压制民族工业的发展
B.着力应对民族危机
C.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D.重视公共卫生问题
【加固训练】
  民国元年,孙中山提出了以“万国公制(即米制)”为中华民国的权度通制,民国十八年二月,国民政府公布《度量衡法》,规定“以米突制为权度的标准制。标准制长度以1公尺为标准尺,容量以1公升为标准升,重量以1公斤为标准斤。”民国政府上述规定(  )
A.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
B.丰富了近代税收体系
C.建立了国内统一市场
D.立足于关切民生幸福
5.(2023·滨州模拟)1930年,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他认为:“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星火燎原’的话,正是时局发展的适当的描写。”该论断主要基于(  )
A.改变革命悲观情绪的需要
B.革命统一战线的发展
C.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的加剧
D.国际形势的日益严峻
6.下图为1933年3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第57期推出的“三八特刊”宣传画。这一宣传旨在(  )
A.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B.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C.塑造新型女性形象
D.动员群众参加革命
7.1929年3月,周恩来为中央起草的致部分红军领导人的信中指出:“目前所应注意者,还不是什么占领大的城市,而是在乡村中发动群众,深入土地革命。”“决不应超越了主观的力量……而企图立刻占领中心工商业的城市。”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放弃了组织工人运动的主任务
B.开始了农村土地革命的具体实践
C.调动了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D.致力于探索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
8.红军长征后,国民政府恢复原苏区农村旧秩序时,矫正了“耕农与地主之对立”的一些弊端,规定地主占地不得超过200亩,放债年利率不得超过一分二厘。这主要反映出国民政府(  )
A.主动进行土地改革
B.受到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的冲击
C.推行“耕者有其田”
D.贯彻了“平均地权”的政策
【加固训练】
  1934年,在进行第五次反“围剿”中,中共中央发行借谷票向群众借粮,原则是:产谷多的地方多借;群众对革命认识深刻的地方多借;在边区受国民党压迫程度严重的地方不借。借谷票可用于抵纳当年土地税,相抵后仍有余者,可向政府领还现款。这一做法客观上 (  )
A.保证了反“围剿”的胜利
B.巩固了土地革命的成果
C.有利于为战略转移准备给养
D.有助于大生产运动的开展
9.1937年8月,中共中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指出“不放松一刻工夫一个机会去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只要真能组织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无疑义的”。该决议意在(  )
A.增强抗战必胜的信念
B.维护国共两党合作局面
C.践行全民族抗战路线
D.粉碎日本速战速决计划
10.下图是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七省(川、滇、黔、陕、甘、湘、桂)开办的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1937年7月到1944年),通过材料可以得出的准确结论是(  )
A.民营企业发展较快
B.中国整体经济实力增强
C.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D.国家战略影响工业布局
11.(2023·北京模拟)1938年3月,国民政府教育部以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主干组建了西北联大,并增设无线电、军事工程、战时经济、西北边疆史等课程。这些举措(  )
A.为抗战培养多方面的人才
B.巩固了抗日根据地
C.配合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
D.推动三线工程建设
                   
12.(2023·丹东模拟)1938年,中国沿海盐场被占,大后方陷入“盐荒”。孙明经在四川自贡拍摄了《自流井》和《井盐工业》两部电影。影片里有上百米高的盐井天车,体壮如牛的井盐工人,也有井盐详尽的历史和制作过程。这两部电影(  )
A.推动了中国电影业的发展
B.解除了广大军民的恐慌
C.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鼓舞了军民抗战的士气
13.下图为1937—1945年中国共产党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提出的关于宣传大生产运动、财政经济政策、耕种作物要求、生产与战斗相结合的经济类标语口号的统计情况。据此判断,其中④为宣传 (  )
A.大生产运动
B.财政经济政策
C.生产与战斗相结合
D.耕种作物要求
14.(2023·南充模拟)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毛泽东指出“没有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毛泽东意在强调 (  )
A.坚持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中国共产党对革命的领导权
C.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的重要性
D.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迫切性
15.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谈判,重庆和川东的广大农民到处传扬着“毛主席来了”的喜讯,发出了“农村要实行民主”的怒吼;进步知识分子说,毛主席“全心全意地领导中国走向独立、自由和富强的道路”。这反映了当时(  )
A.阶级矛盾有所缓和
B.社会舆论左右政局
C.民众渴望国家新生
D.中国革命胜利在望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5分。
16.(18分)(2023·菏泽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平均中心:通过计算研究区域内所有工业分布的平均坐标而得出)
——据刘静等《中国近代城市工业时空演变分析》
提取材料信息,对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变加以阐释。
评分说明:
(一)信息提取:主要包含平均中心的方向变化,若从图中提取其他有效信息并加以阐释,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层次要求:
层次1:不能根据试题要求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层次2:提取信息不够完整,只能从材料中获取部分有效信息;
层次3:全面提取材料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恰当的归纳整理。
(二)历史阐释
阐释内容应包括:
(1)“中国近代工业时空演变”的时代背景;
(2)“中国近代工业时空演变”的表现;
(3)对“中国近代工业时空演变”的认识。
层次要求:
层次1:没有对历史信息进行解释说明;
层次2: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简单联系;
层次3: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恰当联系,并分别加以阐释说明;
层次4:能结合时代背景,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逻辑关系,并在概括归纳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阐释说明。
17.(18分)(2024·枣庄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 概况
1895年 《公车上书》全文16147个字,其中“国”字竟出现了155次,使用范围包括:国家、国命、国体、国政、国耻、亡国、辱国、富国、利国、敌国、灭国等
1902年 梁启超在《新民说》提出了以公民为主体的民族国家观。他认为,欲保国救国,必先使人民爱国,即具有近代国家思想
抗战 时期 中国共产党人从全民族总动员形势下指出,抗战建国的事业,“不但是国内各个党派各个阶级的,而且是国内各个民族的”,“允许蒙、回、藏、苗、瑶、夷、番各民族与汉族有平等权利,在共同对日原则之下,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同时与汉族联合建立统一的国家。”
——摘编自孙云《华夏乎国家乎
——试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国家观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先进中国人的国家观”为主题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加固训练】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你们问我,为什么会有西安事变,我只能这么说,我相信中国一定要统
一,要枪口对外,不要再打内战了。这是我的一贯信仰,从东北易帜到西安事变都是如此,谈不上什么后悔不后悔。
——摘编自[美]唐德刚《张学良
世纪传奇》
材料二 张学良的行动……有损于中国人民抗日统一战线力量的团结,并助长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中国共产党必须坚决主张在以下基础上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改组政府,吸收抗日运动的若干代表……停止执行消灭红军的政策,并在反对日本侵略的斗争中与红军实行合作。
——《共产国际致电中共中央》
(1936年12月19日)
材料三 主张南京与西安间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以达到推动南京走向进一步抗日的立场,揭破日寇及亲日派利用拥蒋的号召,发动内战的阴谋。
——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西安事变
及我们的任务的指示》
(1936年12月19日)
(1)上述材料反映出哪些共同的历史事实 (4分)
(2)根据材料二、三,对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在关于西安事变认知上的异同做出合理的解释。(8分)
18.(1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表
年份 党员人数
1921年7月(一大) 53
1922年6月(二大) 195
1923年6月(三大) 420
1925年1月(四大) 994
1927年4月(五大) 5.7万
1927年4月后 1万
1928年6月(六大) 4万
1934年 30万
1937年初 4万
1940年 80万
1945年4月(七大) 121万
1947年12月 270万
1949年10月 448万
——摘编自孙应帅《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
与结构变化及发展趋势》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并进行论证。(要求:主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六单元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发展及胜利 (含解析)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精讲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