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六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30分钟 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3·北京模拟)海上丝绸之路是国际公认的丝绸之路分支之一,和陆上丝绸之路密切相关。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出土了大量文物(汉金花球串饰——广西合浦出土,五代越窑鹦鹉纹粉盒——浙江余姚出土),这些文物的史料类型为 ( )
A.图像史料 B.文献史料
C.口述史料 D.实物史料
【解析】选D。根据材料“汉金花球串饰”“五代越窑鹦鹉纹粉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出土的文物属于实物史料,D正确;排除A、B、C。
2.(2023·益阳模拟)图1、图2、图3是甘肃河西走廊魏晋时期墓葬出土的画像砖(部分)。这三幅图反映出当时的河西走廊 ( )
A.成为中国丝绸的主要产地
B.手工业以丝织业为主导
C.为陆上丝绸之路增添动力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解析】选C。材料体现出魏晋时期河西走廊丝织业发达,而河西走廊是当时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可知河西走廊丝织业的发展为陆上丝绸之路增添了动力,C正确;A、D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仅凭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当时的河西走廊手工业以丝织业为主导,排除B。
3.汉代时中国的丝绸大量运销于西方,中国丝绸在罗马成为贵族富人们普遍使用的衣服和帘幕材料。罗马帝国的玻璃器皿、毛织品以及印度的宝石、香料等也输入中国。促使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因素是 ( )
A.汉代发达农业的吸引
B.丝绸之路开通的推动
C.两国官方贸易较发达
D.两国文明成就的辉煌
【解析】选B。依据材料“中国丝绸在罗马成为贵族富人们普遍使用的衣服和帘幕材料。罗马帝国的玻璃器皿、毛织品以及印度的宝石、香料等也输入中国”,可以看出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B正确;材料未突出汉代农业的发达,排除A;材料未涉及两国的官方贸易状况,排除C;材料未涉及两国的文明成就,排除D。
【加固训练】
如图为在中国北魏墓葬中出土的拜占庭帝国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时期(491-518年在位)的金币。这可以用来研究当时的 ( )
A.文字交流 B.商贸往来
C.宗教信仰 D.金属冶炼业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来自地中海地区的金币在中国古代的墓葬中被发现,这种跨洲际流动的主要原因就是商贸往来,B正确;材料只能体现跨区域间的商贸往来,没有文字交流,排除A;材料体现了两个不同区域间的商贸往来,没有体现宗教信仰,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金属冶炼业的发展,排除D。
4.据悉,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秦大树教授带领的考古工作队曾对肯尼亚沿海地区经过正式考古发掘出土的中国瓷器进行了调查,共整理了37处古代遗址出土的中国瓷器,充分显示出元末明初,中国瓷器大规模运抵肯尼亚,品类上以龙泉窑为主。这说明 ( )
A.瓷器受到非洲人喜爱
B.中非交往史源远流长
C.丝绸在非洲较少发现
D.元末以后中非交往增多
【解析】选B。根据材料“共整理了37处古代遗址出土的中国瓷器”可知,中国古代曾经有船队抵达东非海岸,这是中非交往史源远流长的证明,B正确;由材料仅可知中国瓷器大规模运抵肯尼亚,因而无法得知瓷器在非洲的受欢迎程度,排除A;仅根据材料信息不能判断丝绸在非洲较少发现,排除C;根据所学可知,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主要对外贸易路线,但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对外交往整体减少,排除D。
5.从汉唐至明代,中国依靠朝贡贸易,通过西域贡使,将西域的商品经丝绸之路贩卖到河西走廊地区然后转手内地,或者将内地的物品通过河西走廊转售到西域等地。这主要说明中国古代对外贸易 ( )
A.促使政府的财政收入剧增
B.以政治目的为主
C.利于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
D.阻碍了文化交流
【解析】选C。根据材料“从汉唐至明代,中国依靠朝贡贸易,通过西域贡使,将西域的商品经丝绸之路贩卖到河西走廊地区然后转手内地,或者将内地的物品通过河西走廊转售到西域等地”及所学知识可得,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利于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C正确;材料未强调政府的财政收入情况,排除A;材料未提及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目的,排除B;材料并没有涉及文化交流状况的信息,排除D。
6.(2023·威海模拟)汉代时,从西域输入内地的货物虽然较多,但“殊方异物,四面而至”却只“盈于后宫”“充于黄门”,并没有真正流入民间社会。据此可知,当时 ( )
A.丝路贸易具有官方性质
B.民间贸易规模较小
C.自然经济具有排外特点
D.区域贸易范围有限
【解析】选A。依据材料“从西域输入内地的货物虽然较多……并没有真正流入民间社会”,可以看出由西域运来的货物并没有流入民间社会,反而是流入宫中,可见这一时期的丝路贸易有官方性质,A正确;材料不能反映民间贸易规模的大小,排除B;材料未涉及自然经济的特点,排除C;材料未涉及区域贸易范围大小,排除D。
7.(2023·韶关模拟)“丝绸之路”以丝绸贸易而得名。近期,北京大学荣新江教授提出了“丝绸之路也是一条‘写本之路’”的论断。写本是指书写在简牍、纸张等载体上的文献,又称抄本。这些写本文献的存在 ( )
A.重现了丝路贸易的兴盛
B.体现了书法艺术的变迁
C.得益于纸张的发明普及
D.可作为中西交往的凭证
【解析】选D。丝绸之路也是写本之路,而写本是指书写在简牍、纸张等载体上的文献,这些文献体现的是中西文化交流,可以作为中西交往的凭证,D正确;文献记载的内容,不一定能重现丝路贸易的兴盛,A说法太绝对,排除;写本文献本身是否具有书法价值尚不能确认,不一定能体现出书法艺术的变迁,排除B;简牍与纸张无关,排除C。
8.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法国的贵族与中产阶级们纷纷仿效路易十四,将自己的房屋院落改造成中国式的,并高价购买中国瓷器来装饰自己的屋子。英国的王公大臣和上层社会的贵族等也莫不如此。这反映了当时中华文化 ( )
A.具有无与伦比的先进性
B.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C.受到欧洲社会上层推崇
D.成为欧洲反封建的武器
【解析】选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18世纪,中华文化传到西方,西方国家兴起了一股“中国热”,材料中的“法国的贵族与中产阶级们”和“英国的王公大臣和上层社会的贵族”“将自己的房屋院落改造成中国式的,并高价购买中国瓷器来装饰自己的屋子”即体现了这股“中国热”,反映了当时中华文化受到欧洲社会上层推崇,C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且A说法过分夸大,排除;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排除B;成为欧洲反封建武器的是火药,排除D。
9.鸦片战争后,在茶叶扩大出口的刺激下,内地茶叶的经营迅速发展,并且出现了一批较大规模的手工工场。这反映了 ( )
A.农产品开始出现商品化趋势
B.农业日益卷入世界市场
C.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D.近代民族工业已经出现
【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茶叶出口增多和内地出现一批较大规模的经营茶叶的手工工场,反映出我国农业日益卷入世界市场,B正确;早在鸦片战争前,我国就已出现了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排除A;材料不足以说明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排除C;近代民族工业已经出现与“较大规模的手工工场”不符,排除D。
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民族文化得以发展。下列图片符合这一趋势的是 ( )
【解析】选A。依据题干和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宣传海报是以韩国传统舞蹈扇子舞为基础设计的,五个扇子象征奥运的五环,体现了世界和平的奥林匹克精神,这是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的产物,A正确;故宫博物院是明清时期的建筑,排除B;泰姬陵修建于二战之前,排除C;圆明园是清朝的建筑,排除D。
11.有学者认为:“在移民、全球经济交往、技术创新、跨国文化互动、社会习俗观念变化等方面的历史模式继续在世界所有地方出现。计算机技术和通讯系统正在以瞬间的速度在全球传送信息。一个全球性的‘文化产业’向全球传播着同一种音乐、电影、食品和时尚。”该学者意在强调 ( )
A.经济全球化向更深广层面加速发展
B.传统文化在交融中进一步完善丰富
C.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
D.社会信息化决定人类历史发展方向
【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背景下,除了传统的文化经济交流模式外,新的通讯技术正在以瞬间的速度在全球传送信息,形成一个全球性的“文化产业”,向全球传播着同一种音乐、电影、食品和时尚,这说明经济全球化正在向更加深广的层面加速发展,A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新的文化产业出现,而非传统文化的完善,排除B;材料强调在全球化背景下,同一性发展更快,而非文明多样性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排除C;D表述绝对,排除。
【深化点拨】文化产业
它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包括演出、音像影视、文化娱乐、文化旅游、网络文化、图书报刊、文物和艺术品以及艺术培训等行业门类。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题,共17分。
12.(17分)(2023·扬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不少中古传统的典籍中,简要记录了中国通向西方的陆上丝绸之路,但对于一些道路的细节,则缺少记载。1974年出土的一枚王莽时期的《传置道里簿》木牍,上面记录了长安到张掖郡氐池的20个置之间的里程,巧合的是,1990年出土的一枚《传置道里簿》木牍,记录了武威郡仓松到敦煌郡渊泉间12个置之间的里程;两相结合,正可以复原西汉时期从长安到敦煌的驿道和驿站设置情况。我们知道出土文献都是极其偶然留存下来的残篇断简,但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残简来举一反三地理解历史的真实情境。
——摘编自荣新江
《出土文献所见丝绸之路概说》
材料二 唐朝将安西都护府移驻龟兹后,在西域地区设置羁縻府州、建立镇戍守捉等军事防御体系,而连接这些府州、镇戍的道路,就是具有法令意义的“官道”或叫“驿路”了。按唐制,官道上三十里置一驿,非通途大道则立馆。当地出土文书记载的馆驿名称以及与馆驿有关的赋税记录,证明了唐安西四镇地区馆驿的广泛存在。唐朝的馆驿是当时西域地区最小的行政单位,它和烽铺往往同设在一处,所以兼有防御和交通功用。唐朝以安西为中心的驿路系统的开通,以及馆驿制度在西域地区的建立,成为唐朝军政人员、公文、物资往来的途径与支撑,同时也为丝绸之路上兴贩贸易的商人,提供了有安全保障的通畅道路。
——摘编自荣新江《唐代安西都护府与丝绸之路
——以吐鲁番出土文书为中心》
(1)据材料一,指出学者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4分)
(2)综合上述材料,概括馆驿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作用。(13分)
【解析】第(1)题基本方法:根据材料一“在不少中古传统的典籍中,简要记录了中国通向西方的陆上丝绸之路,但对于一些道路的细节”“1974年出土的一枚王莽时期的《传置道里簿》木牍”“1990年出土的一枚《传置道里簿》木牍”“两相结合,正可以复原西汉时期从长安到敦煌的驿道和驿站设置情况”“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残简来举一反三地理解历史的真实情境”,可知传统文献与出土文献(文物)相印证;同一类型的不同史料互证;基于史料的推理(推断)。第(2)题特点:根据材料一“武威郡仓松到敦煌郡渊泉间12个置之间的里程”及所学,可知馆驿制度设立时间久、范围广。根据材料二“在西域地区设置羁縻府州、建立镇戍守捉等军事防御体系,而连接这些府州、镇戍的道路,就是具有法令意义的‘官道’或叫‘驿路’了”,可知馆驿是配合军事防御体系而建立的。馆驿属于官方基层社会治理单位。根据材料二“它和烽铺往往同设在一处,所以兼有防御和交通功用”“唐朝军政人员、公文、物资往来的途径与支撑,同时也为丝绸之路上兴贩贸易的商人,提供了有安全保障的通畅道路”,可知馆驿具有多种社会功能。作用:结合所学,从中央对西域地方的控制、边疆地区的开发、对丝绸之路的影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中外文化经济的交流等角度分析。
答案:(1)基本方法:传统文献与出土文献(文物)相印证;同一类型的不同史料互证;基于史料的推理(推断)。(任答两点即可得4分)
(2)特点:设立时间久、范围广;配合军事防御体系建设;属于官方基层社会治理单位;具有多种社会功能。(任答三点即可得5分)
作用:加强国家对西域地区的控制;促进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和贸易繁盛;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任答四点即可得8分)四十六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3·北京模拟)海上丝绸之路是国际公认的丝绸之路分支之一,和陆上丝绸之路密切相关。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出土了大量文物(汉金花球串饰——广西合浦出土,五代越窑鹦鹉纹粉盒——浙江余姚出土),这些文物的史料类型为 ( )
A.图像史料 B.文献史料
C.口述史料 D.实物史料
2.(2023·益阳模拟)图1、图2、图3是甘肃河西走廊魏晋时期墓葬出土的画像砖(部分)。这三幅图反映出当时的河西走廊 ( )
A.成为中国丝绸的主要产地
B.手工业以丝织业为主导
C.为陆上丝绸之路增添动力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3.汉代时中国的丝绸大量运销于西方,中国丝绸在罗马成为贵族富人们普遍使用的衣服和帘幕材料。罗马帝国的玻璃器皿、毛织品以及印度的宝石、香料等也输入中国。促使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因素是 ( )
A.汉代发达农业的吸引
B.丝绸之路开通的推动
C.两国官方贸易较发达
D.两国文明成就的辉煌
【加固训练】
如图为在中国北魏墓葬中出土的拜占庭帝国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时期(491-518年在位)的金币。这可以用来研究当时的 ( )
A.文字交流 B.商贸往来
C.宗教信仰 D.金属冶炼业
4.据悉,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秦大树教授带领的考古工作队曾对肯尼亚沿海地区经过正式考古发掘出土的中国瓷器进行了调查,共整理了37处古代遗址出土的中国瓷器,充分显示出元末明初,中国瓷器大规模运抵肯尼亚,品类上以龙泉窑为主。这说明 ( )
A.瓷器受到非洲人喜爱
B.中非交往史源远流长
C.丝绸在非洲较少发现
D.元末以后中非交往增多
5.从汉唐至明代,中国依靠朝贡贸易,通过西域贡使,将西域的商品经丝绸之路贩卖到河西走廊地区然后转手内地,或者将内地的物品通过河西走廊转售到西域等地。这主要说明中国古代对外贸易 ( )
A.促使政府的财政收入剧增
B.以政治目的为主
C.利于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
D.阻碍了文化交流
6.(2023·威海模拟)汉代时,从西域输入内地的货物虽然较多,但“殊方异物,四面而至”却只“盈于后宫”“充于黄门”,并没有真正流入民间社会。据此可知,当时 ( )
A.丝路贸易具有官方性质
B.民间贸易规模较小
C.自然经济具有排外特点
D.区域贸易范围有限
7.(2023·韶关模拟)“丝绸之路”以丝绸贸易而得名。近期,北京大学荣新江教授提出了“丝绸之路也是一条‘写本之路’”的论断。写本是指书写在简牍、纸张等载体上的文献,又称抄本。这些写本文献的存在 ( )
A.重现了丝路贸易的兴盛
B.体现了书法艺术的变迁
C.得益于纸张的发明普及
D.可作为中西交往的凭证
8.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法国的贵族与中产阶级们纷纷仿效路易十四,将自己的房屋院落改造成中国式的,并高价购买中国瓷器来装饰自己的屋子。英国的王公大臣和上层社会的贵族等也莫不如此。这反映了当时中华文化 ( )
A.具有无与伦比的先进性
B.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C.受到欧洲社会上层推崇
D.成为欧洲反封建的武器
9.鸦片战争后,在茶叶扩大出口的刺激下,内地茶叶的经营迅速发展,并且出现了一批较大规模的手工工场。这反映了 ( )
A.农产品开始出现商品化趋势
B.农业日益卷入世界市场
C.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D.近代民族工业已经出现
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民族文化得以发展。下列图片符合这一趋势的是 ( )
11.有学者认为:“在移民、全球经济交往、技术创新、跨国文化互动、社会习俗观念变化等方面的历史模式继续在世界所有地方出现。计算机技术和通讯系统正在以瞬间的速度在全球传送信息。一个全球性的‘文化产业’向全球传播着同一种音乐、电影、食品和时尚。”该学者意在强调 ( )
A.经济全球化向更深广层面加速发展
B.传统文化在交融中进一步完善丰富
C.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
D.社会信息化决定人类历史发展方向
【深化点拨】文化产业
它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包括演出、音像影视、文化娱乐、文化旅游、网络文化、图书报刊、文物和艺术品以及艺术培训等行业门类。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题,共17分。
12.(17分)(2023·扬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不少中古传统的典籍中,简要记录了中国通向西方的陆上丝绸之路,但对于一些道路的细节,则缺少记载。1974年出土的一枚王莽时期的《传置道里簿》木牍,上面记录了长安到张掖郡氐池的20个置之间的里程,巧合的是,1990年出土的一枚《传置道里簿》木牍,记录了武威郡仓松到敦煌郡渊泉间12个置之间的里程;两相结合,正可以复原西汉时期从长安到敦煌的驿道和驿站设置情况。我们知道出土文献都是极其偶然留存下来的残篇断简,但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残简来举一反三地理解历史的真实情境。
——摘编自荣新江
《出土文献所见丝绸之路概说》
材料二 唐朝将安西都护府移驻龟兹后,在西域地区设置羁縻府州、建立镇戍守捉等军事防御体系,而连接这些府州、镇戍的道路,就是具有法令意义的“官道”或叫“驿路”了。按唐制,官道上三十里置一驿,非通途大道则立馆。当地出土文书记载的馆驿名称以及与馆驿有关的赋税记录,证明了唐安西四镇地区馆驿的广泛存在。唐朝的馆驿是当时西域地区最小的行政单位,它和烽铺往往同设在一处,所以兼有防御和交通功用。唐朝以安西为中心的驿路系统的开通,以及馆驿制度在西域地区的建立,成为唐朝军政人员、公文、物资往来的途径与支撑,同时也为丝绸之路上兴贩贸易的商人,提供了有安全保障的通畅道路。
——摘编自荣新江《唐代安西都护府与丝绸之路
——以吐鲁番出土文书为中心》
(1)据材料一,指出学者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4分)
(2)综合上述材料,概括馆驿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作用。(1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