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四十一交通与社会变迁(含解析)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精讲

四十一 交通与社会变迁
(30分钟 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波斯帝国有全长2千多米的“御道”;中国秦王朝修建了“驰道”和“直道”;印度的御道贯穿恒河三角洲并与西抵中东、北达中亚的商路连接起来。以上历史现象出现的前提是 (  )
A.帝国的建立 B.商业的繁荣 C.侵略的需要 D.宗教的传播
【解析】选A。依据材料“御道”“驰道”和“直道”的修建,必须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的基础之上的,国家分裂状况下,道路根本无法如此修建,A正确;材料未涉及商业,排除B;材料涉及的是前提条件,排除C;材料未涉及宗教,排除D。
2.罗马帝国境内大道总长超过数十万公里,形成了发达的道路网络;印加帝国也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这些道路的修筑旨在(  )
A.满足军事和政治统治需要
B.完善地方的行政制度
C.消除各地文化习俗的差异
D.促进建筑技术的进步
【解析】选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罗马帝国地跨亚非欧三洲,为了满足军事和政治统治需要,罗马帝国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15世纪末16世纪初,印加国家发展到鼎盛时期,形成疆域达到100万平方千米、人口约600万的帝国,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以及调动军队。所以说,古代罗马和印加帝国在境内修筑完善的道路系统,是为了满足军事和政治统治需要,故A正确。“完善地方的行政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错误;“消除各地文化习俗的差异”与史实不符,故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促进建筑技术的进步”,故D错误。
3.隋朝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由此可知隋朝大运河 (  )
A.保障统一和政权稳定
B.是中国最早的运河工程
C.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D.加速了隋朝政权的衰亡
【解析】选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时期开通的京杭大运河,沟通五大水系,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故C正确;材料未体现大运河保障了政权的稳定,故A错误;中国最早的人工运河是春秋时期吴国开凿的邗沟,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大运河加速了隋朝政权的衰亡,且隋朝因隋炀帝的暴政而亡,故D错误。
【加固训练】
  元朝会通河开通后,山东的临清、济宁等运河城市经济实力迅速提升。清中期以后,京杭大运河逐渐衰微,交通方式由河运转向海运,烟台港和青岛港相继兴起。据此可知,交通方式的变迁 (  )
A.决定了城市兴衰
B.影响了区域经济格局
C.便利了商贸往来
D.改变了大众出行方式
【解析】选B。材料“元朝会通河开通后,山东的临清、济宁等运河城市经济实力迅速提升”“交通方式由河运转向海运,烟台港和青岛港相继兴起”体现的是交通运输方式对区域经济格局的影响,B正确;A错在夸大交通方式变迁的作用,排除;材料与便利商贸往来及改变大众出行方式的说法无关,排除C、D。
4.(2023·长治模拟)1869年,连接红海和地中海的苏伊士运河贯通;1914年,便利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航运的巴拿马运河开始运行。这些运河的开通 (  )
A.助推了环球航行的实现
B.反映了工业革命的需求
C.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
D.加剧了沿线国家的冲突
【解析】选C。依据材料“苏伊士运河贯通”“巴拿马运河开始运行”可知,这些运河的开通,都便利了交通运输,加强了世界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C正确;环球航行在新航路开辟时期已经实现,排除A;材料未涉及工业革命的需求,排除B;材料涉及的是运河开通的积极作用,排除D。
5.(2023·潍坊模拟)清代“衣食”漕事者甚众,有运丁、水手、纤夫、脚夫、商贩等。漕运成为运河沿岸乃至于更大区域的社会各阶层谋生牟利的社会场域。这反映了清代漕运 (  )
A.导致了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C.缩小了南北间的经济差距
D.影响了大众出行方式
【解析】选B。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清代从事漕运相关职业者不仅数量庞大,而且类型多样、来源复杂,这些社会群体聚集在运河沿线,既依靠运河为生,也是运河商品流通、城镇发展的重要力量,极大地促进了运河区域消费市场和商业环境的繁荣,B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清代漕运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漕运导致了重农抑商政策松动的说法错误,也不符合史实,排除A;材料中只能看出从事漕运的人员数量多的信息,不能推断出漕运是否缩小了南北间的经济差距,排除C;材料与交通方式无关,排除D。
6.(2023·惠州模拟)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说:“我们交通运输体系的联合力量加在一起,就是合众国这个我们所拥有的称号中的动力要素。没有它们,我们不过是许多个别部分的联盟而已。”艾森豪威尔认为交通运输体系 (  )
A.有利于各地的经济往来
B.促进了各地的联系
C.是美国发展的主要动力
D.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解析】选D。依据材料“我们交通运输体系的联合力量加在一起,就是合众国这个我们所拥有的称号中的动力要素。没有它们,我们不过是许多个别部分的联盟而已”,可以看出交通的发展有利于美国的国家统一,D正确;材料未涉及交通对各地经济往来的影响,排除A;材料未涉及交通对各地的联系的影响,排除B;交通是美国发展的动力之一,排除C。
7.“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汽车工业是以载货车为主,对轿车缺乏重视,使我国的轿车工业技术水平长期处于幼稚状态。”这与当时我国的国情基本适应。与之适应的国情主要是 (  )
A.我国汽车工业技术落后
B.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D.我国基本是一个农业国家
【解析】选C。轿车工业技术水平低主要是基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的国情考虑,也就是需求不足,故C正确;A、B、D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
8.在古代,旅游多是限于少数人的奢侈活动。到了近代,旅游主体队伍不再满足于在本国、本民族的疆土,还竞相憧憬并实践着跨海到异域畅游。促成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
A.殖民扩张的进行
B.思想解放的推动
C.国家政策的转变
D.交通成本的降低
【解析】选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旅游业的发展及异域畅游的直接原因是交通成本的降低,D正确;殖民扩张的进行、思想解放的推动及国家政策的转变与近代旅游业的发展及异域畅游无直接关系,排除A、B、C。
9.(2023·杭州模拟)1876年,淞沪铁路通车后,“华客即持照纷纷上车,并有妇女小孩”。1897年,京津铁路告成,“京城内外附近居民,咸思(乘火车)到津一扩眼界,其中以旗人妇女为最多”。这表明 (  )
A.铁路是妇女解放的首要条件
B.中国近代化历程步履维艰
C.新式交通推动社会观念更新
D.妇女在晚清时期率先觉醒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期间,淞沪铁路、京津铁路通车,吸引周边很多中国人特别是妇女乘车出行,便捷的交通工具打破了传统交通工具的局限,从而推动了社会观念的更新,C正确;材料涉及铁路的出现推动了妇女解放,没有涉及“首要条件”,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近代化历程步履维艰”,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率先觉醒”的意思,排除D。
   【加固训练】
  1937年,历史学家白寿彝说:“九十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九十年来……交通事业之进步”不可能出现的是(  )
A.自行车出现在城市大街小巷
B.天津、上海等大城市有了有轨电车
C.航空网覆盖大半个中国
D.京沪高铁的开通运行
【解析】选D。依据材料“九十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结合所学可知,京沪高速铁路于2008年4月18日正式开工,2011年6月30日,全线正式通车,与材料时间不符,D符合题意,选择D;这一时期自行车是会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A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一时期,大城市是有有轨电车的,B不符合题意,排除;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飞机的出现,这时航空网覆盖大半个中国是正确的,C不符合题意,排除。
10.“一五”计划时期,中国航空工业引进苏联多型飞机仿制并成功首飞;20世纪末,国家决定发展涡扇支线飞机,2017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线民用客机C919成功首飞。据此可知,中国飞机制造业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
A.国家的重视与支持
B.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C.国民经济结构优化
D.科技封锁激发活力
【解析】选A。依据材料“国家决定发展涡扇支线飞机,2017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线民用客机C919成功首飞”,可以看出国家的支持是我国飞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原因,A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我国飞机制造业发展的原因,不是特点,排除B;材料未涉及国民经济结构,排除C;科技封锁是外部原因,排除D。
11.(2023·嘉兴模拟)下图为某同学整理的大事年表(部分),据此判断 (  )
1982年,中国首次按国际标准建造并交付了出口船舶
1988年,上海沪嘉高速公路建成,是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
1989年,海南省航空公司成立,后成为国内首家股份制航空公司
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正式通车运营,是中国首条设计时速350千米的高速铁路
A.中国立体交通体系得以建立
B.改革开放助推交通发展
C.中国国际竞争力跃居世界第二
D.现代交通助推全球化进程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航空、水路、铁路等发展迅猛,B正确;材料未涉及立体交通,排除A;C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材料与全球化进程无关,排除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题,共17分。
12.(17分)中国城市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市民生活的物质空间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比如近代交通工具等越来越多的“公共空间”出现了,这些变化表面上是物质空间的变化,实质上是人们观念变化的一个缩影,是观念的革命带来了这场城市生活中的“空间革命”,“空间革命”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中国社会整体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以来,轮船、火车和公共汽车相继传入中国。对于那些最初接触这些新式交通工具的中国人来说,有因这些新式交通工具空间狭小存在着巨大的心理障碍——对“男女混杂”的担忧,在使用传统交通工具的时代,陌生男女共处于某一交通工具内的情况是很少见的,人们或走路、或骑马、或坐轿、或行舟,一般情况下都各自处于一个独立的空间内,发生“男女杂坐”的机会是很少的。因此,在近代交通工具出现中国的早期,经营者为了吸引更多的中国乘客,当务之急就是消除中国乘客对“男女混杂”的疑虑,单独辟出女座。但是,在城市化、城市近代化的过程中,随着人际流动的频繁,男女同处一个公共空间,特别是狭窄、拥挤的“大众乘物”上的情况越来越多,人们从开始时的忧虑、防范,逐渐过渡到习以为常。
——摘编自苏生文、赵爽
《西风东渐——衣食住行的近代变迁》
(1)编写一幕发生在19世纪晚期中国“大众乘物”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8分)
(2)结合近代中国城市中的“空间革命”,说明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发展是一部社会发展史。(9分)
【解析】第(1)题,本问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关于19世纪晚期中国“大众乘物”内的人物对话场景需要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及思想重大事件进行分析即可。
第(2)题,本问为开放性试题,关于本题作答可从近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同社会转型、思想观念近代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1)言之成理即可。(8分)
(2)从近代中国交通工具发展与近代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角度:步入近代以来,西方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中国民族工业产生与发展,中国城市走向近代化,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出现新趋向,人们的日常生活由以往地域性、自足性、家庭村社式的分散型生活领域,日以扩展形成市场化、社会化、大众化的“公共生活领域”。近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由传统小农生活方式向近代工商业为主导的生活方式演变。(5分)
从近代中国交通工具发展与近代中国人民思想观念的近代化角度:新式交通工具中的“男女杂坐”,使得传统礼教“男女之大防”在近代交通工具上被突破了。近代交通工具等近代城市中的公共空间不断拓展,随之带来的“公共生活”在人们生活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加剧了新旧观念的冲突,最终必然推动新观念更加迅速有效的传播,旧观念的不断瓦解。(4分)四十一 交通与社会变迁
(30分钟 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波斯帝国有全长2千多米的“御道”;中国秦王朝修建了“驰道”和“直道”;印度的御道贯穿恒河三角洲并与西抵中东、北达中亚的商路连接起来。以上历史现象出现的前提是 (  )
A.帝国的建立 B.商业的繁荣 C.侵略的需要 D.宗教的传播
2.罗马帝国境内大道总长超过数十万公里,形成了发达的道路网络;印加帝国也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这些道路的修筑旨在(  )
A.满足军事和政治统治需要
B.完善地方的行政制度
C.消除各地文化习俗的差异
D.促进建筑技术的进步
3.隋朝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由此可知隋朝大运河 (  )
A.保障统一和政权稳定
B.是中国最早的运河工程
C.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D.加速了隋朝政权的衰亡
【加固训练】
  元朝会通河开通后,山东的临清、济宁等运河城市经济实力迅速提升。清中期以后,京杭大运河逐渐衰微,交通方式由河运转向海运,烟台港和青岛港相继兴起。据此可知,交通方式的变迁 (  )
A.决定了城市兴衰
B.影响了区域经济格局
C.便利了商贸往来
D.改变了大众出行方式
4.(2023·长治模拟)1869年,连接红海和地中海的苏伊士运河贯通;1914年,便利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航运的巴拿马运河开始运行。这些运河的开通 (  )
A.助推了环球航行的实现
B.反映了工业革命的需求
C.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
D.加剧了沿线国家的冲突
5.(2023·潍坊模拟)清代“衣食”漕事者甚众,有运丁、水手、纤夫、脚夫、商贩等。漕运成为运河沿岸乃至于更大区域的社会各阶层谋生牟利的社会场域。这反映了清代漕运 (  )
A.导致了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C.缩小了南北间的经济差距
D.影响了大众出行方式
6.(2023·惠州模拟)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说:“我们交通运输体系的联合力量加在一起,就是合众国这个我们所拥有的称号中的动力要素。没有它们,我们不过是许多个别部分的联盟而已。”艾森豪威尔认为交通运输体系 (  )
A.有利于各地的经济往来
B.促进了各地的联系
C.是美国发展的主要动力
D.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7.“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汽车工业是以载货车为主,对轿车缺乏重视,使我国的轿车工业技术水平长期处于幼稚状态。”这与当时我国的国情基本适应。与之适应的国情主要是 (  )
A.我国汽车工业技术落后
B.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D.我国基本是一个农业国家
8.在古代,旅游多是限于少数人的奢侈活动。到了近代,旅游主体队伍不再满足于在本国、本民族的疆土,还竞相憧憬并实践着跨海到异域畅游。促成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
A.殖民扩张的进行
B.思想解放的推动
C.国家政策的转变
D.交通成本的降低
9.(2023·杭州模拟)1876年,淞沪铁路通车后,“华客即持照纷纷上车,并有妇女小孩”。1897年,京津铁路告成,“京城内外附近居民,咸思(乘火车)到津一扩眼界,其中以旗人妇女为最多”。这表明 (  )
A.铁路是妇女解放的首要条件
B.中国近代化历程步履维艰
C.新式交通推动社会观念更新
D.妇女在晚清时期率先觉醒
   【加固训练】
  1937年,历史学家白寿彝说:“九十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九十年来……交通事业之进步”不可能出现的是(  )
A.自行车出现在城市大街小巷
B.天津、上海等大城市有了有轨电车
C.航空网覆盖大半个中国
D.京沪高铁的开通运行
10.“一五”计划时期,中国航空工业引进苏联多型飞机仿制并成功首飞;20世纪末,国家决定发展涡扇支线飞机,2017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线民用客机C919成功首飞。据此可知,中国飞机制造业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
A.国家的重视与支持
B.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C.国民经济结构优化
D.科技封锁激发活力
11.(2023·嘉兴模拟)下图为某同学整理的大事年表(部分),据此判断 (  )
1982年,中国首次按国际标准建造并交付了出口船舶
1988年,上海沪嘉高速公路建成,是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
1989年,海南省航空公司成立,后成为国内首家股份制航空公司
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正式通车运营,是中国首条设计时速350千米的高速铁路
A.中国立体交通体系得以建立
B.改革开放助推交通发展
C.中国国际竞争力跃居世界第二
D.现代交通助推全球化进程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题,共17分。
12.(17分)中国城市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市民生活的物质空间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比如近代交通工具等越来越多的“公共空间”出现了,这些变化表面上是物质空间的变化,实质上是人们观念变化的一个缩影,是观念的革命带来了这场城市生活中的“空间革命”,“空间革命”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中国社会整体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以来,轮船、火车和公共汽车相继传入中国。对于那些最初接触这些新式交通工具的中国人来说,有因这些新式交通工具空间狭小存在着巨大的心理障碍——对“男女混杂”的担忧,在使用传统交通工具的时代,陌生男女共处于某一交通工具内的情况是很少见的,人们或走路、或骑马、或坐轿、或行舟,一般情况下都各自处于一个独立的空间内,发生“男女杂坐”的机会是很少的。因此,在近代交通工具出现中国的早期,经营者为了吸引更多的中国乘客,当务之急就是消除中国乘客对“男女混杂”的疑虑,单独辟出女座。但是,在城市化、城市近代化的过程中,随着人际流动的频繁,男女同处一个公共空间,特别是狭窄、拥挤的“大众乘物”上的情况越来越多,人们从开始时的忧虑、防范,逐渐过渡到习以为常。
——摘编自苏生文、赵爽
《西风东渐——衣食住行的近代变迁》
(1)编写一幕发生在19世纪晚期中国“大众乘物”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8分)
(2)结合近代中国城市中的“空间革命”,说明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发展是一部社会发展史。(9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四十一交通与社会变迁(含解析)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精讲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