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评估检测(十二)(第十二单元)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1950年,美国主持成立“自由欧洲委员会有限公司”,拨出1 000万美元成立自由欧洲电台。在短短几年里建立了29个播送站,用16种语言广播宣传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美国此举意在 ( )
A.推进实施马歇尔计划
B.抵制共产主义
C.缓和东西方紧张局势
D.加强国际交流
【解析】选B。二战后初期,美国借“自由欧洲委员会有限公司”名义,在欧洲大肆宣传西方价值观,以抵制共产主义运动,这是冷战在文化领域的表现,故选B,排除C;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冷战政策在经济领域的表现,与题干无关,故排除A;文化对抗不利于加强国际交流,故排除D。
2.(2023·潍坊模拟)1948年,英国保守党领袖丘吉尔提出“三环外交”的方针,即第一环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其次是英国、加拿大和其他英联邦自治领域以及美国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最后是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一外交思想的背景是 ( )
A.战后英国称霸全球
B.欧洲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C.新兴民族国家崛起
D.冷战背景下欧洲地位降低
【解析】选D。题干内容所述及的时间是1948年,即二战之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之后,欧洲的国际地位大大降低,世界经济中心已经转移到美国,在此背景之下,英国不得不联合其他国家来维持自己的国际地位,体现在题干内容中就是丘吉尔所提出的“三环外交”方针,故选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之后,英国国力大幅度下滑,其综合国力再也不能够“称霸全球”,排除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5月,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排除B;材料未涉及新兴民族国家,排除C。
3.1948年,美国在巴黎专门成立展览部,先后举办了“和平之车”“美国家庭”和“我们正在建设更加美好的生活”等巡展,以解释美国的“和平目的”和生活方式,宣扬“美国市民生活中享受的无阶级性、繁荣和权益”,在西欧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美国的这一做法 ( )
A.拓宽了冷战的领域
B.是马歇尔计划的延续
C.强化了对欧洲的控制
D.缓和了美苏间的紧张局势
【解析】选A。由材料可知,美国在巴黎先后举办了“和平之车”“美国家庭”和“我们正在建设更加美好的生活”等巡展,其意在宣扬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以影响西欧并与苏联展开文化冷战,故A正确;马歇尔计划为经济援助西欧,对抗苏联,且与题干都是同一时间,故B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对西欧的影响,不是对整个欧洲的控制,故C排除;D与史实不符,排除。
【加固训练】
1948年,美、英、法、比、荷、卢6国外长通过“伦敦建议”。其主要内容是:美、英、法共同管制其在德国占领区的对外贸易;在西占区制定宪法,建立统一的政府。不久,美、英、法三国在西占区内发行统一的新货币。这些举措 ( )
A.形成欧洲各国间的关税壁垒
B.导致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
C.直接造成了东、西德的分立
D.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解析】选C。据材料“在西占区制定宪法,建立统一的政府。不久,美、英、法三国在西占区内发行统一的新货币”,可知西占区建立了独立的国家机器和经济体系,直接造成了东、西德的分立,故选C;材料只涉及德国的对外贸易,并未涉及整个欧洲,排除A;材料所述为美苏冷战的表现,并不是直接原因,排除B;1955年华约成立标志者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排除D。
4. 漫画《请到网里来》(见下图)可用于研究 ( )
A.英国对法国实行“大陆封锁”
B.英美两国发表《大西洋宪章》
C.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战略
D.苏联策动建立华沙条约组织
【解析】选C。《请到网里来》里代表美国的人拿着装有美元的网,而下面的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旁边窥视的卜则代表苏联,由此可见这是反映马歇尔计划的漫画,故选C;图中拿着美元网的是美国,英法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难以自拔,无法说明英国对法的政策,排除A;《大西洋宪章》主要针对的是德国法西斯,排除B;从图中看到,代表苏联的人物处在一种窥视状态,可见还没有与美国公开叫板,所以不会是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排除D。
5.1947年初,法国政府制定“莫内计划”,对煤、电、钢铁、水泥、农机及运输六种主要工业部门规定了为期四年的生产指标,并计划大量进口原料和机械。法国此举旨在 ( )
A.应对来自两极格局的挑战
B.借鉴苏联的成功经验
C.加大国家干预经济的力度
D.促进经济复苏与发展
【解析】选D。“莫内计划”体现了二战后法国对经济的干预加强,重点发展煤、电、钢铁、水泥、农机及运输等基础部门,以此来刺激法国经济的恢复、发展,故选D;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苏联是计划经济体制,其计划是指令性的,而法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其计划是指导性的,排除B;C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排除。
6.1982年3月,美国公布了“高边疆”计划,其核心为借助美国空间技术的优势,在经济上开发太空,同时在外层空间设防,实现军事化。这一计划的实施 ( )
A.受到了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
B.体现了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C.推动了人类太空时代的到来
D.反映了政府干预职能的加强
【解析】选A。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空间技术等领域,美国“高边疆”计划的核心是发展空间技术,开发太空,明显受到了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故选A;此时美国霸主地位没有动摇,排除B;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排除C;政府干预是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总体管理,是一个国家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经济职能,与材料不符,排除D。
7.(2023·海口模拟)现代西方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1883—1946)认为,“充分就业和福利制度保障了工人的生活水平,这可以扩大市场需求,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秩序”。凯恩斯的经济思想 ( )
A.实现了社会公平公正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
D.提高了人们工作积极性
【解析】选C。据材料“充分就业……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秩序”可知,凯恩斯认为充分就业和福利制度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故选C;“实现”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福利制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排除B;福利制度一定程度上催生了部分不想工作的懒汉,排除D。
8.德裔美籍社会学家马尔库塞激烈攻击二战后发达的工业社会,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状态、技术进步导致的极权主义、生态问题的严峻性,提出人的本质是人心底的“爱欲”的满足这一乌托邦式的新革命理论。这反映出,二战后 ( )
A.发达国家出现逆全球化趋势
B.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凸显
C.西方受到社会主义理论影响
D.西方社会变革呈现理想主义
【解析】选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严峻的极权主义和生态问题,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凸显,B正确;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全球化的趋势,更没有体现二战后发达国家出现逆全球化趋势的行为,排除A;材料所述“乌托邦式的新革命理论”并不是社会主义理论,排除C;材料内容并没有对“这一乌托邦式的新革命理论”进行评价,无法得出西方社会变革呈现理想主义的结论,排除D。
9.长期以来,苏联农业的发展是由机器拖拉机站即国家来决定的,一切计划安排都得接受以国家身份行事的机器拖拉机站的制约。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把机器拖拉机站的机器和设备卖给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将机器拖拉机站的技术员分配到各个集体农庄去工作。这种改组 ( )
A.扩大了集体农庄自主经营权
B.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C.促使私有制经济成分的大增
D.忽视了农村经济发展规律
【解析】选A。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把机器拖拉机站的机器和设备卖给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将机器拖拉机站的技术员分配到各个集体农庄去工作。这一措施打破了过去由集体统一管理的方法,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经营权,A正确;赫鲁晓夫改革没有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排除B;材料中是扩大农庄自主经营权,不是私有制成分增加,排除C;赫鲁晓夫的做法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排除D。
10.英国将甘地称为“圣雄”,将曼德拉称为“和平斗士”,宣称他们的思想为“普世主义”价值观。英国此举意在 ( )
A.强化殖民地的依附意识
B.有条件地支持印度独立
C.塑造人类合作共赢的局面
D.尊重文化价值观的多样性
【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圣雄甘地”和曼德拉分别是印度和南非的政治领袖,曾经都是英国的殖民地,战后都是英联邦成员,英国宣称二者的思想具有“普世主义”价值观,体现的是英国对二者的认可,以加强二者对英国的依附性,故选A;曼德拉是南非国家领袖,与印度无关,排除B;英国强调二者的“普世主义”价值观主要目的是加强对二者的控制,不利于人类合作共赢局面的形成,排除C;“普世主义”体现的是文化的同一性,排除D。
11.(2023·青岛模拟)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接纳的43个新会员国都是第三世界国家,在70年代接纳的33个新会员国中除了两个德国以外也都是第三世界国家。这一现象 ( )
A.标志着美国霸权主义的衰落
B.有力地冲击了两极对峙格局
C.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D.表明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建立
【解析】选B。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联合国的新成员大多数是第三世界国家,据此可知,在该时期,第三世界国家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这对两极对峙格局形成了较大的冲击,故选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欧洲走向联合、日本的崛起、中国的不断发展壮大、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再加上俄罗斯的复兴,美国的霸权主义开始呈现衰落现象,这与题干中“第三世界国家”不一致,排除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0年非洲国家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排除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际政治新秩序尚未建立,排除D。
12.1975年,欧共体9国和非洲46个发展中国家签订了《洛美协定》,该协定是欧共体对外发展援助的主要框架,它规定非洲国家的工业产品和绝大部分农产品可以免税和不限量进入欧共体市场,而欧共体成员面向这些国家出口时不要求互惠,只享受最惠国待遇。据此推知,该协定的签署 ( )
A.缩小了南北国家间贫富差距
B.构建了公正合理的经济新秩序
C.推动了世界经济多极化发展
D.表明欧洲经济区域化进程加快
【解析】选C。20世纪70年代,随着第三世界的崛起,欧洲爆发经济危机,《洛美协定》签订,促进了欧共体和非洲46个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发展,有利于推动世界经济多极化发展,故选C;单凭一个协定无法缩小南北国家间贫富差距,排除A;公正合理的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排除B;欧共体和非洲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不能说明欧洲经济区域化进程加快,排除D。
【加固训练】
1974年美国颁布《贸易法》,其中第301条的核心内容是“当美国认定自己的贸易权利遭到外国侵犯时,美国可以立即采取行动消除这些侵犯”。自此以后,美国据此屡次启动针对中国、欧盟、日本、加拿大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的调查。这客观上反映出 ( )
A.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B.美国企图确立世界经济霸权
C.美国对世界贸易的支配力增强
D.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解析】选D。据材料“美国据此屡次启动针对中国、欧盟、日本、加拿大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的调查”可知,这一时期中国、欧盟、日本、加拿大等国家或国际组织的发展威胁了美国的贸易权利,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冲击,故选D;两极格局瓦解后,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排除A;二战后初期,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其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权,排除B;美国屡次启动针对中国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的调查说明美国认定自己的贸易权利受到侵犯,说明美国对世界贸易的支配力下降,结合所学,20世纪70年代,随着欧共体、日本的崛起,多极化趋势出现,冲击了美国的霸权地位,且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处于滞胀时期,对世界的支配力下降,排除C。
13.1975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组成的七国集团(G7)频频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影响,1999年以来‘G7’加上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形成‘G20机制’,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反映出 ( )
A.发达国家彻底衰落
B.国际秩序处于新旧交替之中
C.区域集团化大发展
D.国际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小
【解析】选B。由材料“1999年以来‘G7’加上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形成‘G20机制’,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可知两极格局瓦解后,东西方国家加强了联系和交流,加强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说明国际秩序处于新旧交替之中,故选B;“彻底衰落”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材料强调的“G20”是国际经济合作的论坛,不是区域集团化的组织,排除C;材料不能体现出国际社会贫富差距,且全球化发展加大了国际间的贫富差距,排除D。
14.(2023·长春模拟)20世纪六七十年代,拉丁美洲学者提出了“依附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世界经济领域中,存在着中心——外围层次,持续依赖中心地区的市场、资本和技术会抑制外围发展的力量。这一理论表明 ( )
A.亚非拉美国家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B.国际霸权主义政策遭遇了强有力挑战
C.发展中国家的地位随国际交往而提高
D.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亟待建立
【解析】选D。材料体现了第三世界国家反抗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凸显了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亟待建立,D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亚非拉美国家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A错误;一种学说不能使帝国主义的国际霸权主义政策遭遇强有力挑战,B错误;材料中的学说并未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地位随国际交往而提高,C错误。
15.(2023·重庆模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年《人类发展报告》记述:占世界人口20%的发达国家拥有世界总产值的86%,占世界人口80%的发展中国家却只有14%;全球最不发达国家也从10年前的36个增至48个。材料说明 ( )
A.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唯一受益者
B.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无法获利
C.发展中国家应尽早退出经济全球化
D.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解析】选D。材料表达的中心思想是少部分发达国家掌握了世界上的大部分财富,但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和越来越多的不发达国家所占的财富非常少,说明在世界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的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故选D;“唯一”受益者的说法错误,排除A;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的过程当中同样收获不少,只是国家之间的差距较大,排除B;全球化强调的是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和共同发展,而不是将发展中国家排除在外,排除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
16.(14分)下列为徐蓝教授主编的《世界近现代史》第三章的目录(节选)
冷战的起源 雅尔塔体系与冷战 战后美、苏国家大战略的对立 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美、苏、英在东欧、中欧和中近东的对抗与冲突 美苏冷战政策相继出台 冷战的爆发 冷战的高潮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冷战的演变与世界其他力量中心的成长 东西方关系的变化与冷战高潮 中美关系的紧张与松动 西方阵营的分化 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第三世界的崛起 世界多极化趋势和两极格局的瓦解 冷战态势的演变 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 中国对外政策的新发展 发展中国家与新的国际关系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冷战的终结
(1)阅读材料,为《世界近现代史》第三章的目录(节选)拟定一个标题。(4分)
(2)依据《世界近现代史》第三章的目录(节选),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组思考题。(10分)(要求:设计3—6个思考题;多角度、多层次涵盖该部分的主要内容;体现创新性和思考深度)
【解析】第(1)题材料中反映的是徐蓝教授主编的《世界近现代史》第三章的目录,该目录包含四个子目,即冷战的起源、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的演变与世界其他力量中心的增长和世界多极化趋势和两极格局的瓦解,总的来说该目录反映的是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和瓦解的过程,即可将标题命名为“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第(2)题要求设计一组思考题,至少3—6个,考查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运用和迁移的能力,围绕两极格局的形成和瓦解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就是时间轴,因此可要求绘制时间轴,梳理两极格局形成和瓦解过程中的标志性时间,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和时空观念;其次可以要求学生观察时间轴,从标志性事件中提取有效的信息,思考并分析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呈现出怎样的趋势,考查学生的全球史观,是否能把握住多极化的趋势;第三,可以对两极格局形成和瓦解过程中的重点知识进行考查,如影响世界格局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以此引导学生分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史实,结合时代背景谈两极格局的影响等、另外还可以设计问题从微观的角度谈两极格局的形成和瓦解对中国的发展产生的影响,从宏观的角度要求分析世界格局的演变给世界带来了哪些方面的变化,两极格局的形成和瓦解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知识点,因此可以围绕两极格局进行设计的问题很多,背景、时间、过程、影响和意义都可进行设计。
答案:(1)标题: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4分)
(2)示例(10分)
绘制时间轴,梳理历史大事件,对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历程划分阶段。
观察时间轴,获取信息,思考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呈现什么趋势。
组织讨论,你认为影响世界格局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世界格局的演变给世界带来哪些方面的变化 通过查找资料进行印证。
17.(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显示了1500—1975年殖民扩张和收缩的两个长周期。
——[美]科林·弗林特、[英]皮特·泰勒
《世界政治地理学:世界—经济 民族—国家与地方》
材料二 帝国主义代表着中心国家对边缘地区的政治和领土控制。中心国家对部分边缘地区的正式政治控制自16世纪起一直是新世界体系扩张的一个主要特征。但中心地区对处于边缘的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并非仅表现为正式统治。过去400年间的三大霸权——联省共和国(荷兰)、英国和美国——所造成的间接影响通常更为深远。20世纪的美国并没有通过一个正式的殖民帝国去支撑其全球权力,它的帝国主义是非正式的。
——[比]埃里克·范豪特《世界史导论》
(1)指出“殖民扩张和收缩的两个长周期”是指哪两个周期,分别说明其成因。(7分)
(2)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史事,为材料二作者“美国……帝国主义是非正式的”的观点寻求依据。(6分)
【解析】第(1)题第一周期,据材料1500—1975年殖民扩张和收缩的两个长周期得出第一个长周期,约1500—1800年(或16世纪初至19世纪初)。扩张:据图可知,16世纪初到18世纪中期处于殖民扩张时期,结合所学得出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使美洲等地区沦为西欧殖民地。收缩:据图可知,18世纪中期后处于殖民收缩时期,结合所学得出西葡殖民帝国衰落和美洲独立。第二周期,据材料1500—1975年殖民扩张和收缩的两个长周期得出第一个长周期,1800—1950年(或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扩张:据图可知,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处于殖民扩张时期,结合所学得出工业革命的推动和资本主义国家扩张。收缩:据图可知,20世纪初到50年代处于殖民收缩时期,结合所学得出两次世界大战削弱帝国主义力量,殖民地人民日益觉醒及民族民主运动不断高涨。
第(2)题据材料“20世纪的美国……帝国主义是非正式的”结合所学可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角度展开;结合所学可知,在政治上,美国通过扶植韩国保持其在朝鲜半岛的影响力;在军事上,美国通过建立众多的海外军事基地增强其对全球的影响力;在经济上,通过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扩大其经济霸权。
答案:(1)第一周期:约1500—1800年(或16世纪初至19世纪初)。
成因: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使美洲等地区沦为西欧殖民地,殖民地数量在16世纪初到18世纪中期不断增长;西葡殖民帝国衰落和美洲独立等导致18世纪中期后殖民地数量减少。
第二周期:1800—1975年(或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
成因:工业革命的推动和资本主义国家扩张导致殖民地数量在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不断增长;
两次世界大战削弱帝国主义力量和殖民地人民日益觉醒及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导致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70年代殖民地数量不断减少。(7分)
(2)示例:在政治上,美国通过扶植韩国保持其在朝鲜半岛的影响力;在军事上,美国通过建立众多的海外军事基地增强其对全球的影响力;在经济上,通过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扩大其经济霸权等。(6分)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白远《当代世界经济》编制
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拟定论题并进行阐述,首先明确表格的标题,即2008年部分国家外贸依存度对比,对外贸的依存度越高,就意味着本国经济对外国的依赖性越大,因此过高的外贸依存度是国民经济发展欠缺的表现。由材料中的信息可知,发达国家外贸依存度越低,而欠发达国家则外贸依存度较高,说明在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潮流中,发达国家仍然具有明显的优势,由此得出论点,即“发达国家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中占据优势”,由此进行阐述。材料中的柱状图表明,发达国家的外贸依存度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低于世界平均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达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快速发展,建立了对自己发展有利的政治、经济秩序,在科技发展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因此在世界贸易当中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面临极大挑战,对外国的经济依赖性较大。综上所述,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应当减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巨大的差距,打破大国的垄断地位,建立良性的、可持续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答案:示例一:论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影响各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
阐述:由于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不高,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表中马来西亚、泰国、南非、中国等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于世界平均值,说明它们需要海外市场;发达国家技术含量高,压低初级产品的价格,加之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延续,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依存度很高。
因此,努力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形成国际贸易公平公正的新环境,才能促进不同类型国家的共同增长,推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14分)
示例二:论题:发达国家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中占据优势。
阐述:材料柱状图显示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低于世界平均值,表明发达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较低。发达国家利用二战以来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以及科技优势,垄断了世界贸易。
总之,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要打破发达国家的贸易垄断地位,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14分)
19.(14分)(2023·大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同时,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如何防止全球化的危机,使人类社会能够延续存在、和睦相处和持续发展,这是目前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课题。
——摘编自常健《解决人类现实挑战的中国方案》
材料二 中国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要求打造体现“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理论创新是它的整体思维,不仅超越了西方选举驱动的政党政治的局部和短期利益观,而且还具有人类社会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整体合力。而中国将现阶段世界发展大势和自身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交织一处,更是扩大本国与世界各国利益汇合的全方位的战略发展愿景。它旨在推进各国经济全方位互联互通和良性互动,减少全球发展不平等和不平衡的现象,使得世界各国人民都有机会来享受世界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和好处,展现出中国向人类文明提出的一个永久性道德价值和人文关怀。
——摘编自蔡亮《试分析国际秩序的转型与中国全球治理观的树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当今的时代主题和发展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的全球治理观进行简要评析。(10分)(要求:表述准确,逻辑清晰,不得摘抄原文)
【解析】第(1)题第一问时代主题,结合所学可知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第二问发展特点,据材料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等,得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据材料一“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等,得出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据材料一“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等,得出人类面临一系列挑战。
第(2)题评析:审清设问后,首先要明确中国的全球治理观是什么,据材料二“中国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要求打造体现‘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出在全球治理方面,中国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第二,从世界、中国的两个角度来分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的背景。据材料一“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这是目前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课题”并结合当下的国际秩序等,得出世界背景——提出这一理念主要是基于当今世界形势和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而旧的国际秩序和治理模式又存在弊端,难以适应当今世界形势的发展要求。中国背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增强。第三,分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的合理性和意义得出,合理性——中国的全球治理观体现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新理念,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意义——世界意义:有利于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同时,中国担当:也体现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责任与担当,这是对人类进步事业和人类文明奉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答案:(1)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2分)
发展特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人类面临一系列挑战。(答出其中任意2点即可,2分)
(2)评析:在全球治理方面,中国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提出这一理念主要是基于当今世界形势和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而旧的国际秩序和治理模式又存在弊端,难以适应当今世界形势的发展要求。此外,也与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增强有关。中国的全球治理观体现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新理念,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有利于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责任与担当,这是对人类进步事业和人类文明奉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10分)单元评估检测(十二)(第十二单元)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1950年,美国主持成立“自由欧洲委员会有限公司”,拨出1 000万美元成立自由欧洲电台。在短短几年里建立了29个播送站,用16种语言广播宣传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美国此举意在 ( )
A.推进实施马歇尔计划
B.抵制共产主义
C.缓和东西方紧张局势
D.加强国际交流
2.(2023·潍坊模拟)1948年,英国保守党领袖丘吉尔提出“三环外交”的方针,即第一环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其次是英国、加拿大和其他英联邦自治领域以及美国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最后是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一外交思想的背景是 ( )
A.战后英国称霸全球
B.欧洲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C.新兴民族国家崛起
D.冷战背景下欧洲地位降低
3.1948年,美国在巴黎专门成立展览部,先后举办了“和平之车”“美国家庭”和“我们正在建设更加美好的生活”等巡展,以解释美国的“和平目的”和生活方式,宣扬“美国市民生活中享受的无阶级性、繁荣和权益”,在西欧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美国的这一做法 ( )
A.拓宽了冷战的领域
B.是马歇尔计划的延续
C.强化了对欧洲的控制
D.缓和了美苏间的紧张局势
【加固训练】
1948年,美、英、法、比、荷、卢6国外长通过“伦敦建议”。其主要内容是:美、英、法共同管制其在德国占领区的对外贸易;在西占区制定宪法,建立统一的政府。不久,美、英、法三国在西占区内发行统一的新货币。这些举措 ( )
A.形成欧洲各国间的关税壁垒
B.导致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
C.直接造成了东、西德的分立
D.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4. 漫画《请到网里来》(见下图)可用于研究 ( )
A.英国对法国实行“大陆封锁”
B.英美两国发表《大西洋宪章》
C.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战略
D.苏联策动建立华沙条约组织
5.1947年初,法国政府制定“莫内计划”,对煤、电、钢铁、水泥、农机及运输六种主要工业部门规定了为期四年的生产指标,并计划大量进口原料和机械。法国此举旨在 ( )
A.应对来自两极格局的挑战
B.借鉴苏联的成功经验
C.加大国家干预经济的力度
D.促进经济复苏与发展
6.1982年3月,美国公布了“高边疆”计划,其核心为借助美国空间技术的优势,在经济上开发太空,同时在外层空间设防,实现军事化。这一计划的实施 ( )
A.受到了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
B.体现了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C.推动了人类太空时代的到来
D.反映了政府干预职能的加强
7.(2023·海口模拟)现代西方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1883—1946)认为,“充分就业和福利制度保障了工人的生活水平,这可以扩大市场需求,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秩序”。凯恩斯的经济思想 ( )
A.实现了社会公平公正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
D.提高了人们工作积极性
8.德裔美籍社会学家马尔库塞激烈攻击二战后发达的工业社会,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状态、技术进步导致的极权主义、生态问题的严峻性,提出人的本质是人心底的“爱欲”的满足这一乌托邦式的新革命理论。这反映出,二战后 ( )
A.发达国家出现逆全球化趋势
B.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凸显
C.西方受到社会主义理论影响
D.西方社会变革呈现理想主义
9.长期以来,苏联农业的发展是由机器拖拉机站即国家来决定的,一切计划安排都得接受以国家身份行事的机器拖拉机站的制约。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把机器拖拉机站的机器和设备卖给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将机器拖拉机站的技术员分配到各个集体农庄去工作。这种改组 ( )
A.扩大了集体农庄自主经营权
B.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C.促使私有制经济成分的大增
D.忽视了农村经济发展规律
10.英国将甘地称为“圣雄”,将曼德拉称为“和平斗士”,宣称他们的思想为“普世主义”价值观。英国此举意在 ( )
A.强化殖民地的依附意识
B.有条件地支持印度独立
C.塑造人类合作共赢的局面
D.尊重文化价值观的多样性
11.(2023·青岛模拟)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接纳的43个新会员国都是第三世界国家,在70年代接纳的33个新会员国中除了两个德国以外也都是第三世界国家。这一现象 ( )
A.标志着美国霸权主义的衰落
B.有力地冲击了两极对峙格局
C.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D.表明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建立
12.1975年,欧共体9国和非洲46个发展中国家签订了《洛美协定》,该协定是欧共体对外发展援助的主要框架,它规定非洲国家的工业产品和绝大部分农产品可以免税和不限量进入欧共体市场,而欧共体成员面向这些国家出口时不要求互惠,只享受最惠国待遇。据此推知,该协定的签署 ( )
A.缩小了南北国家间贫富差距
B.构建了公正合理的经济新秩序
C.推动了世界经济多极化发展
D.表明欧洲经济区域化进程加快
【加固训练】
1974年美国颁布《贸易法》,其中第301条的核心内容是“当美国认定自己的贸易权利遭到外国侵犯时,美国可以立即采取行动消除这些侵犯”。自此以后,美国据此屡次启动针对中国、欧盟、日本、加拿大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的调查。这客观上反映出 ( )
A.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B.美国企图确立世界经济霸权
C.美国对世界贸易的支配力增强
D.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13.1975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组成的七国集团(G7)频频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影响,1999年以来‘G7’加上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形成‘G20机制’,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反映出 ( )
A.发达国家彻底衰落
B.国际秩序处于新旧交替之中
C.区域集团化大发展
D.国际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小
14.(2023·长春模拟)20世纪六七十年代,拉丁美洲学者提出了“依附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世界经济领域中,存在着中心——外围层次,持续依赖中心地区的市场、资本和技术会抑制外围发展的力量。这一理论表明 ( )
A.亚非拉美国家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B.国际霸权主义政策遭遇了强有力挑战
C.发展中国家的地位随国际交往而提高
D.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亟待建立
15.(2023·重庆模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年《人类发展报告》记述:占世界人口20%的发达国家拥有世界总产值的86%,占世界人口80%的发展中国家却只有14%;全球最不发达国家也从10年前的36个增至48个。材料说明 ( )
A.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唯一受益者
B.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无法获利
C.发展中国家应尽早退出经济全球化
D.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
16.(14分)下列为徐蓝教授主编的《世界近现代史》第三章的目录(节选)
冷战的起源 雅尔塔体系与冷战 战后美、苏国家大战略的对立 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美、苏、英在东欧、中欧和中近东的对抗与冲突 美苏冷战政策相继出台 冷战的爆发 冷战的高潮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冷战的演变与世界其他力量中心的成长 东西方关系的变化与冷战高潮 中美关系的紧张与松动 西方阵营的分化 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第三世界的崛起 世界多极化趋势和两极格局的瓦解 冷战态势的演变 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 中国对外政策的新发展 发展中国家与新的国际关系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冷战的终结
(1)阅读材料,为《世界近现代史》第三章的目录(节选)拟定一个标题。(4分)
(2)依据《世界近现代史》第三章的目录(节选),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组思考题。(10分)(要求:设计3—6个思考题;多角度、多层次涵盖该部分的主要内容;体现创新性和思考深度)
17.(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显示了1500—1975年殖民扩张和收缩的两个长周期。
——[美]科林·弗林特、[英]皮特·泰勒
《世界政治地理学:世界—经济 民族—国家与地方》
材料二 帝国主义代表着中心国家对边缘地区的政治和领土控制。中心国家对部分边缘地区的正式政治控制自16世纪起一直是新世界体系扩张的一个主要特征。但中心地区对处于边缘的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并非仅表现为正式统治。过去400年间的三大霸权——联省共和国(荷兰)、英国和美国——所造成的间接影响通常更为深远。20世纪的美国并没有通过一个正式的殖民帝国去支撑其全球权力,它的帝国主义是非正式的。
——[比]埃里克·范豪特《世界史导论》
(1)指出“殖民扩张和收缩的两个长周期”是指哪两个周期,分别说明其成因。(7分)
(2)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史事,为材料二作者“美国……帝国主义是非正式的”的观点寻求依据。(6分)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白远《当代世界经济》编制
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19.(14分)(2023·大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同时,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如何防止全球化的危机,使人类社会能够延续存在、和睦相处和持续发展,这是目前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课题。
——摘编自常健《解决人类现实挑战的中国方案》
材料二 中国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要求打造体现“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理论创新是它的整体思维,不仅超越了西方选举驱动的政党政治的局部和短期利益观,而且还具有人类社会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整体合力。而中国将现阶段世界发展大势和自身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交织一处,更是扩大本国与世界各国利益汇合的全方位的战略发展愿景。它旨在推进各国经济全方位互联互通和良性互动,减少全球发展不平等和不平衡的现象,使得世界各国人民都有机会来享受世界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和好处,展现出中国向人类文明提出的一个永久性道德价值和人文关怀。
——摘编自蔡亮《试分析国际秩序的转型与中国全球治理观的树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当今的时代主题和发展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的全球治理观进行简要评析。(10分)(要求:表述准确,逻辑清晰,不得摘抄原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十二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多元文明的竞争与发展(含解析)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