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五单元晚清至民国初期——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抗争和探索(含解析)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精讲

单元评估检测(五)(第五单元)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3·中山模拟)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下列历史解释合理的是(  )
选项 史料 历史解释
A 《南京条约》:中国向英国赔偿鸦片烟价、商欠、军费共 2 100万银元 鸦片战争中英国损失共计 2 100万银元
B 《北京条约》: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 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劳动力的掠夺
C 《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推动了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产生
D 《辛丑条约》: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 列强逼签《辛丑条约》的目的是报复义和团运动
【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北京条约》允许华工出国,导致列强可以大规模地合法掠夺中国劳动力,故选B;鸦片战争中英国的损失远不及2 100万银元,排除A;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产生于鸦片战争后,排除C;从条款内容可得出,列强逼签《辛丑条约》的目的是奴役和控制清政府继续充当他们在华的代理人,排除D。
【加固训练】
  1854年7月11日,在上海召开的外国租地西人会议上,设立了公共租界工部局,其组织结构分为新城区(租界)的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主要职责是城市经济管理和城市设施建设。据此可知,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的设立 (  )
A.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强化了租界的半殖民地色彩
C.引发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
D.开启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是1854年列强在上海设立的自治行政机构,主要职责是城市经济管理和城市设施建设,实际上承担了租界市政府的角色,由于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故符合半殖民地的特点,形式上独立,实际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受列强控制,B正确;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A;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和划分“势力范围”,排除C;鸦片战争之后,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开启,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意思,排除D。
2.1840年2月20日,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曾指令赴华全权大臣:“你们应记住:女王陛下的政府不想为英国臣民获得不同样给予其他每个国家臣民的任何专有贸易特权。”鸦片战争后,和这一认识直接有关的是(  )
A.美国攫取了在华领事裁判权
B.英国享受到片面最惠国待遇
C.清政府固守华夷有别的观念
D.清政府成为列强在华的工具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巴麦尊强调不给中国最惠国待遇,但是英国却享受在华的最惠国待遇,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即片面最惠国待遇,故选B,A错误;材料的主体是英国,而不是清政府,C错误; D所述是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的影响,错误。
3.《马关条约》签订时,御史王鹏运形容:“大臣争于上,庶僚争于下,台臣争于内,疆臣争于外,以及防边之将帅,上计之公车,泣血拊膺,合词呼吁,下至农工商贾之流,废业奔号,辍耕太息。”王鹏运的描述表明了甲午中日战争(  )
A.使中国国际地位大幅度下降
B.使士大夫开始反思传统文化
C.刺激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D.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欲望
【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大臣争于上,庶僚争于下,台臣争于内,疆臣争于外,以及防边之将帅,上计之公车,泣血拊膺,合词呼吁,下至农工商贾之流,废业奔号,辍耕太息”可知,《马关条约》签订时,引发了社会各阶层的反对与抗争,刺激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C正确;“中国国际地位大幅度下降”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材料未涉及士大夫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排除B;《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但与材料无关,排除D。
4.如图是1911年时人创作的一幅政府漫画《加人一等》。作者意在(  )
A.揭露列强不断侵略中国
B.阐明人民大众深受压迫
C.批判清政府与洋人勾结
D.强调社会变革势在必行
【解析】选D。据漫画分析可知,漫画图左为洋人,图右为清朝官员,落入盆中的为铜钱。漫画形象揭露了清政府不顾人民的死活,勾结洋人拼命压榨百姓的卖国外交,旨在警示人民认清中外反动势力的本质,强调社会变革势在必行,D正确;材料揭露了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压榨人民,A说法片面,排除A;材料主旨是揭露了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压榨人民,阐明人民大众深受压迫不是主旨,排除B;漫画形象揭露了清政府不顾人民的死活,勾结洋人拼命压榨百姓的卖国外交,旨在警示人民认清中外反动势力的本质,而不是批判清政府与洋人勾结,排除C。
5.(2023·宁德模拟)1853年,英国在华全权代表文翰给太平天国递交了一封信函,解释了英国的中立立场,并要求太平军承认英国的条约权利。太平天国的答复宣称天王对“番邦”人民远道而来颇为嘉许,恩准他们经商或到天京效命勤王。这说明太平天国(  )
A.坚定维护民族权益
B.深受天朝上国观念影响
C.认同英国中立立场
D.给予外国政治经济特权
【解析】选B。根据材料信息“太平天国的答复宣称天王对‘番邦’人民远道而来颇为嘉许,恩准他们经商或到天京效命勤王”可知太平天国对英国人采取居高临下的姿态,把他们看成是“番邦”,这说明太平天国深受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B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太平天国对外国人的傲慢,不能说坚定维护民族权益,排除A;认同英国中立立场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给予外国政治经济特权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
6.(2023·唐山模拟)奕?在奏折中认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要趁洋人乐于帮助,实力讲求外洋各种机利火器,尽窥其中奥秘。有事可以御侮,无事可以示威。洋人的态度,当以中国的强弱为转移。由此可知,奕?的说法(  )
A.使中国开始了解西方
B.旨在宣扬维新救国
C.体现了民主科学理念
D.意图实现富国强兵
【解析】选D。依据材料“实力讲求外洋各种机利火器……有事可以御侮,无事可以示威。洋人的态度,当以中国的强弱为转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器物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清政府统治,D正确;A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奕?属于洋务派,而不是维新派,排除B;材料只强调学习西方机利火器,没有体现民主科学理念,排除C。
7.1896年,张之洞(时任湖广总督)制定的汉阳铁厂招商承办章程中规定:“用人、理财、筹划、布置及应办一切事宜,遵照湖广总督札饬,均由督办一手经理,酌量妥办,但随时择要禀报湖广总督查考。”据此可推知,当时(  )
A.汉阳铁厂管理机制亟待完善
B.企业经营符合现代企业管理趋势
C.洋务企业具有半殖民地性质
D.民用企业摆脱了封建化管理模式
【解析】选A。根据材料“遵照湖广总督札饬,均由督办一手经理”“但随时择要禀报湖广总督查考”可知,材料强调张之洞在创办汉阳铁厂之时要求该厂的经营模式采用封建行政机制,据此可推断出当时汉阳铁厂管理机制亟待完善,A正确;材料体现了汉阳铁厂管理政企不分,不符合现代企业管理趋势,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列强的侵略情况,无法体现洋务企业具有半殖民地性质,排除C;材料并没有说明汉阳铁厂内部具体管理模式,不能得出其摆脱了封建化的企业管理模式,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
8.(2024·大连模拟)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到,“其直省藩、臬、道、府,皆为冗员;州县守令,选举既轻,习气极坏,仅收税、断狱,与民无关。故上有恩意而不宣,民有疾苦而莫告”。针对这一状况,康有为建议朝廷 (  )
A.实现还政与民
B.改变旧式官僚体制
C.宣传维新思想
D.提倡西学改造国民
【解析】选B。据材料“其直省藩、臬、道、府,皆为冗员;州县守令,选举既轻,习气极坏,仅收税、断狱,与民无关”可知,康有为认为政府官员设置和素质都有问题,结合所学,要改变这一状况,需调整官僚体制,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还政与民,排除A;材料主旨是清政府的政治问题,与维新思想无关,排除C;材料主旨是清政府的官僚体制问题,与国民无关,排除D。
【拓展延伸】 百日维新的特点
(1)从领域上看,涉及领域广泛,下至经济基础,上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
(2)从内容上看,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3)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体现出维新力量的薄弱。
(4)从作用来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9.在老百姓眼里,“康党”根本不值得半点同情,他们都是一群瞎折腾的“白脸奸臣”,正如维新派也将一般老百姓说成“愚民”“群盲”不可救药一样。这主要说明(  )
A.维新变法的失败是因为百姓的反对
B.民主宪政思想缺乏普遍的社会认同
C.维新变法时期的中国民众愚昧落后
D.维新变法违背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潮流
【解析】选B。题干材料中“在老百姓眼里,‘康党’根本不值得半点同情,他们都是一群瞎折腾的‘白脸奸臣’”直接说明老百姓并不认同维新派的民主宪政思想,故选B。
10.1900年4月,梁启超评价义和团为“莠民招乱”“暴徒窃发”。七八月间,则认为义和团“一呼而集者数十万人,赴死军前,曾不返顾”“以抗御普世界中显赫之众强国”。梁启超对义和团评价的变化反映了(  )
A.义和团运动有利于民主意识觉醒
B.义和团运动的斗争方式趋于落后
C.维新派与义和团的目标日益相同
D.义和团运动符合救亡图存的主题
【解析】选D。梁启超对义和团的评价由否定转为肯定,并且认为义和团抵御了列强侵略,说明义和团的行为符合当时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故选D;义和团没有促进当时民主意识的觉醒,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义和团的斗争方式的问题,排除B;维新派主张政治变革,和义和团的目标并不一致,排除C。
11.(2023·潍坊模拟)1904年5月,山东巡抚周馥与直隶总督袁世凯联名上奏,要求同时将山东济南、周村、潍县自辟为通商口岸。这一要求反映出(  )
A.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控制
B.“实业救国”的迫切愿望
C.近代官员的思想观念彻底改变
D.清末新政下的图存自强
【解析】选D。据题意可知,1904年是清末新政时期,这一时期山东巡抚周馥与直隶总督袁世凯联名上奏,主动要求开放通商口岸,这是意图融入世界、对外开放的表现,体现了清末新政下的图存自强,D正确;这一要求反映的是图存自强,并不能反映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控制和“实业救国”的迫切愿望,排除A、B;“彻底改变”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
12.(2023 哈尔滨模拟)辛亥革命期间,多数省份以“和平光复”的形式脱离清政府而成为革命政权,有学者称之为“廉价革命”。这一革命形式(  )
A.增加了反封建斗争的难度
B.直接导致了清政府的覆灭
C.促成了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D.奠定了后来军阀割据基础
【解析】选A。根据材料“多数省份以‘和平光复’的形式脱离清政府而成为革命政权”,可知辛亥革命时期立宪派和旧官僚趁机投机革命,为后期的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埋下隐患,故选A;北洋军阀集团的武力逼迫是清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排除B;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革命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排除C;民国军阀割据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和列强侵略,排除D。
【拓展延伸】辛亥革命的“失败”
①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而袁世凯是一个军阀,又是一个帝国主义扶植的新的代理人,为建立专制统治,不惜出卖民族利益。
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13.(2023·枣庄模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首开总统宣誓之先河:“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这一宣誓的主要价值是(  )
A.激发国民党人的斗志
B.树立民主信仰和凝聚共和力量
C.号召实行责任内阁制
D.彰显神圣感和宣誓者的使命
【解析】选B。根据材料“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可知,孙中山宣誓效忠民国效忠共和,以防止专制复辟,巩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树立民主信仰和凝聚共和力量,B正确;此时是同盟会,不是国民党,排除A;材料是强调孙中山宣誓的主要价值,而不是号召实行责任内阁制,排除C;D不是主要价值,主要价值应该是一种精神或者是力量,排除。
14.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颁布,取消内阁制,实行总统制,规定总统总揽统治权,有成立和废除立法院、公布法律、任免官员、宣告和战、统帅军队、缔废条约、宣布戒严等权力。这表明当时中国(  )
A.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法制建设成效显著
C.共和理念深入人心
D.独裁统治迹象明显
【解析】选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4年,袁世凯政府用《中华民国约法》代替《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取消内阁制,实行总统制,规定总统总揽统治权,给予总统成立和废除立法院、公布法律等权力,表明当时中国独裁统治迹象明显,D正确;材料并未说明《中华民国约法》强化中央权力、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排除A;只有一部《中华民国约法》颁布,不能说明当时中国法制建设“成效显著”,排除B;袁世凯政府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加强总统权力的做法,不能说明共和理念“深入人心”,排除C。
【加固训练】
   南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大多数人认为:“袁世凯尽管不好,我们希望他好,要用诚恳的劝告,严密的监视,感动他,鼓励他,使他不能不好。”这表明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
A.尽管妥协但政治上日趋成熟
B.缺乏足够的实力来巩固政权
C.已认清袁世凯的反革命本质
D.认识到了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大多数人都认为袁世凯不好,说明此时资产阶级革命派认清了袁世凯的反革命本质,故选C;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说明他们在政治上不成熟,排除A;材料内容只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对袁世凯的认识,并不能说明他们缺乏足够的实力来巩固政权,排除B;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说明他们没有认识到政治斗争的复杂性,排除D。
15.1913年7月13日民国政府发布临时大总统令,宣布凡是清朝“保护兴业各法令”,对于民国国体没有抵触的,仍然适用,要求各省民政长提倡工商业,对所有路、矿、林、垦、蚕桑、畜牧以及工艺场、厂及所有商办公司进行保护和维持。可见,民国政府(  )
A.继承了晚清政府的大政方针
B.旨在收回列强控制的经济权益
C.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调控
D.注重工商业发展的连续性
【解析】选D。民国初年,北京政府不仅要求各省提倡工商业,还下令保护和维持所有路矿林厂及商办公司,清朝不危及国体的“保护兴业各法令”仍然适用等,说明民国政府注重工商业发展的连续性,故选D;“凡是清朝‘保护兴业各法令’,对于民国国体没有抵触的,仍然适用”说明继承的是不抵触民国国体的经济政策,排除A;材料不涉及外交政策,不能说明民国政府要收回列强控制的经济权益,排除B;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调控与政府要求对“所有商办公司进行保护和维持”不符,排除C。
16.(2023·济南模拟)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表示,“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无价值”,他认为孔子学说也有优点,不是“无可取”的。据此可知,陈独秀(  )
A.学术态度比较偏激
B.注重捍卫传统文化
C.辩证看待儒家学说
D.号召民众追求人权
【解析】选C。根据材料,陈独秀虽然反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封建礼教,但同时承认孔子和孔子学说有其价值和可取之处,反映了陈独秀能一分为二辩证看待孔子和孔子学说,C正确;材料体现陈独秀能一分为二辩证看待孔子和孔子学说,不能得出“学术态度比较偏激”,排除A;结合所学,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猛烈批判封建文化,仅根据陈独秀承认孔子学说的价值就得出“注重捍卫传统文化”是不恰当的,排除B;材料不涉及“追求人权”,排除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
17.(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1872年12月《中西闻见录》第5号目录
请根据以上材料,为该刊拟定一条办刊宗旨,并结合时代背景知识予以阐释。(要求:宗旨鲜明,有理有据,史实准确)
【解析】本题是开放式大题。按照提炼宗旨→阐释→总结这一模式答题。先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872年”、《中西闻见录》,再结合目录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答案:示例一:本刊致力于介绍西方科技
阐释:清朝长期闭关自守,士大夫专于“四书五经”,以至于闭目塞听,对外部世界缺乏了解。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林则徐等人开始开眼看世界。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开展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军事与科技。西方制铁、火车、轮船、采油等近代工业技术成为当时急需学习的内容。因此,创办介绍西方科技的刊物有利于开阔国民视野,推动洋务运动发展。
示例二:本刊致力于中西文化交流
阐释:鸦片战争后,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西交流增多。洋务派致力于“师夷之长技”,急需了解西方科技文化。随着列强侵略的深入,也需要加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该刊既介绍西方科技、地理、政治等,也介绍中国阴阳五行说等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13分)
说明:还可以从介绍西方民主制度(公举君主)、关注国际事务、促进中国社会变革、救亡图存、推动清朝政治变革(日本经验)等角度答题。
18.(14分)对同一历史事件,考辨史实的真伪,史料信息的处理,一定要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的真伪与史料的价值
材料一  1899年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
材料二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关于“公车上书”的一些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1895年)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 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 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15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18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1)材料一、二对待“上书”焦点问题的阐述有何不同,对此可得出什么初步结论 (6分)
(2)请从史料类型和史料实证的角度,评析上述材料对研究“上书”焦点问题的价值。(8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不同,由材料一“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可得,材料一康有为自述联名上书遭到清廷拒收;由材料二“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等信息可得,材料二根据宫廷档案记载判断清廷没有收到康有为组织的联名上书。第二问初步结论,由两则材料的不同阐述可知,材料二证明材料一中康有为的“公车上书”在档案中是不存在的,因此对是否有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上书一事存疑。第(2)题第一问史料类型角度,由于两个史料都是一手史料,所以要从一手史料的不同价值角度比较。材料一属于康有为的个人回忆,记述者为“上书”当事人。据此可知,由于个人易从自身立场出发对史事加以叙述,有时包含着当事人的主观意图,所以其史料价值有待考证。材料二属于对“上书”历史档案的研究。由于档案是原始性的第一手资料,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与回忆录相比具有更高的史料价值。 第二问史料实证的角度,对“上书”究竟存不存在这一问题,哪个更接近于历史真实,需要从史料作者意图、史料来源及不同观点、史料研究的基本原则等角度思考作答。具体来说,从史料作者的意图来看,在独立探究时,要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从史料来源看,要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从史料研究的基本原则来看,要利用不同类型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以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
答案:(1)不同:材料一康有为自述联名上书遭到清廷拒收;材料二根据宫廷档案记载判断清廷没有收到康有为组织的联名上书。(4分)
初步结论:材料二证明材料一中康有为的“公车上书”是不存在的,因此对是否有康有为组织的18行省公车上书一事存疑。(2分)
(2)史料类型角度:材料一属于个人回忆,记述者为“上书”当事人。由于个人易从自身立场出发对史事加以叙述,有时包含着当事人的主观意图,史料价值有待考证。材料二属于对“上书”历史档案的研究。档案是原始性的第一手资料,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与回忆录相比具有更高的史料价值。 (4分)
史料实证的角度:对“上书”存不存在这一问题,哪个更接近历史真实,在独立探究时,要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要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要利用不同类型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以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4分)
19.(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黄绣球》是汤颐琐于1905发表的一篇白话小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主人公黄绣球,居住在一处叫自由村的地方,当地物产丰盈,田地广阔,一向与外村人不通往来。外村人羡慕她村子的富饶,就渐渐拿起手段来欺侮,弄得自由村全无一点自由乐趣。她原是个不识字、贤妻良母式的旧时代妇女,受到丈夫黄通理思想的影响,放了足。又在梦中得到法国罗兰夫人的点拨,知识大进。她感化了两个女尼,通过她们四处讲唱,团结了一批人,与丈夫分头开办了男女学堂。在新任官的支持下,又添设新学堂,官民合作,大见成效,使所居自由村面貌焕然一新。继而又到邻村开辟事业,也取得成功。但本村因昏官继任,摧残教育,倒行逆施。最后黄氏夫妇领导自由村成立武装,实现了地方独立。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要准确全面)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应该根据材料内容总结论点,再结合所学围绕论点展开论述。综合材料内容可知小说《黄绣球》寓意了中国近代的发展历程。如根据“她原是个不识字、贤妻良母式的旧时代妇女”“与丈夫分头开办了男女学堂”“最后黄氏夫妇领导自由村成立武装,实现了地方独立”可知反映了晚清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民众的自发反抗斗争。结合列强侵华战争以及中国人民的反抗行为,如三元里抗英、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以及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等内容展开论述即可。
答案:示例情节:黄绣球从一个贤妻良母式的旧时代妇女到参与领导武装,实现地方独立。历史现象:晚清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民众的自发反抗斗争。(3分)
阐述:19世纪中期的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当时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政治腐败,财政困难。1840-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不甘屈服的中国民众,不但在反对列强侵略斗争中自发进行反抗,而且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斗争,反抗清朝的封建统治。在一系列反抗斗争中,受经济发展和西方观念影响下的广大妇女也积极参与到群众斗争中来。近代中国民众的自发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和列强的殖民侵略。(10分)
20. (12分)(2023·北京模拟)《申报》
以下为民国初年《申报》部分刊文统计表:
时间 标题 内容摘录
1912. 1.1 《新祝词》 我四万万同胞如新婴儿新出母胎,从今日起,为新国民
1913. 3.22 《宋教仁 被刺纪 详》 叠接友人密函,谓宋君前在南京时即有人潜随其后,希图行刺,请其谨慎自卫
1913. 5.8 《杭垣近 来之恐 慌》 浙省自谣言七省独立二次革命大起,人心惶恐
1914. 1.31 《祭天 祀孔》 有谓祭天祀孔可以化人俗,我则不信
1915. 4.1 《官厅对 于排斥日 货之劝 止》 墙上所贴“同胞、爱国、抵制日货”之通启及种种传单,触目皆是
1915. 5.17 《签押》 苟引以为耻者,则必人人奋起谋所以洗此耻(二十一条)
1916. 2.29 《今竞 何如》 今者帝制论当烟消而火灭矣
1916. 9.16 赠送 《新青年》 样本,函 索即寄 主任者独秀先生之主张:提倡旧伦理道德之讨论,介绍西洋近代文艺,输入适于我国之新思潮
1919. 5.6 北京电 各校学生5千人入使馆界执旗书:誓死争青岛及讨伐卖国贼曹陆章字样
阅读材料,围绕民国初年社会的整体或某一方面,自拟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材料展示的是不同时期《申报》的内容,《申报》作为当时的主流报刊,其内容是时代和社会的重要印证,从《申报》的内容可以看出,从1912年到1919年,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当中,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和封建经济、封建思想和新思想相互拉扯,使得当时的社会呈现出新旧并呈的局面,由此可提炼出论题,即“新旧并呈的民国社会”,并由此展开阐述。近代中国自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之后,彻底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经过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资本主义政体并不稳定,不久就被袁世凯窃取了民主的果实,复辟帝制,为此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持续进行;1919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五四运动等的推进,人们民族意识觉醒,无产阶级作为有力的群体登上政治舞台,我国的革命形势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逐渐兴起并发展壮大,但始终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外国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发展始终受限,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思想文化上,虽然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新文化和新思想,但传统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袁世凯更是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因此思想上也是新旧思想同时存在。综上所述,《申报》是当时社会生活发展的具体反映,而《申报》的刊文折射了民国初年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上新旧并呈、传统与现代交织并存的时代风貌,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特征。
答案:示例:
论题:新旧并呈的民国社会(2分)
阐述:政治上,一方面中华民国成立,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革命党人掀起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为维护共和不断斗争。五四运动促进了人们民族意识、主权意识的觉醒,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另一方面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对内独裁,对外卖国,制造宋案、复辟帝制、破坏临时约法等。
经济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群众反帝爱国斗争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小农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
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推动了思想文化的革新,促进了思想解放。另一方面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总结:《申报》刊文折射了民国初年新与旧、先进与落后、传统与现代并存交织的时代风貌,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特征。(10分)单元评估检测(五)(第五单元)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3·中山模拟)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下列历史解释合理的是(  )
选项 史料 历史解释
A 《南京条约》:中国向英国赔偿鸦片烟价、商欠、军费共 2 100万银元 鸦片战争中英国损失共计 2 100万银元
B 《北京条约》: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 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劳动力的掠夺
C 《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推动了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产生
D 《辛丑条约》: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 列强逼签《辛丑条约》的目的是报复义和团运动
【加固训练】
  1854年7月11日,在上海召开的外国租地西人会议上,设立了公共租界工部局,其组织结构分为新城区(租界)的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主要职责是城市经济管理和城市设施建设。据此可知,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的设立 (  )
A.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强化了租界的半殖民地色彩
C.引发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
D.开启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2.1840年2月20日,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曾指令赴华全权大臣:“你们应记住:女王陛下的政府不想为英国臣民获得不同样给予其他每个国家臣民的任何专有贸易特权。”鸦片战争后,和这一认识直接有关的是(  )
A.美国攫取了在华领事裁判权
B.英国享受到片面最惠国待遇
C.清政府固守华夷有别的观念
D.清政府成为列强在华的工具
3.《马关条约》签订时,御史王鹏运形容:“大臣争于上,庶僚争于下,台臣争于内,疆臣争于外,以及防边之将帅,上计之公车,泣血拊膺,合词呼吁,下至农工商贾之流,废业奔号,辍耕太息。”王鹏运的描述表明了甲午中日战争(  )
A.使中国国际地位大幅度下降
B.使士大夫开始反思传统文化
C.刺激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D.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欲望
4.如图是1911年时人创作的一幅政府漫画《加人一等》。作者意在(  )
A.揭露列强不断侵略中国
B.阐明人民大众深受压迫
C.批判清政府与洋人勾结
D.强调社会变革势在必行
5.(2023·宁德模拟)1853年,英国在华全权代表文翰给太平天国递交了一封信函,解释了英国的中立立场,并要求太平军承认英国的条约权利。太平天国的答复宣称天王对“番邦”人民远道而来颇为嘉许,恩准他们经商或到天京效命勤王。这说明太平天国(  )
A.坚定维护民族权益
B.深受天朝上国观念影响
C.认同英国中立立场
D.给予外国政治经济特权
6.(2023·唐山模拟)奕?在奏折中认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要趁洋人乐于帮助,实力讲求外洋各种机利火器,尽窥其中奥秘。有事可以御侮,无事可以示威。洋人的态度,当以中国的强弱为转移。由此可知,奕?的说法(  )
A.使中国开始了解西方
B.旨在宣扬维新救国
C.体现了民主科学理念
D.意图实现富国强兵
7.1896年,张之洞(时任湖广总督)制定的汉阳铁厂招商承办章程中规定:“用人、理财、筹划、布置及应办一切事宜,遵照湖广总督札饬,均由督办一手经理,酌量妥办,但随时择要禀报湖广总督查考。”据此可推知,当时(  )
A.汉阳铁厂管理机制亟待完善
B.企业经营符合现代企业管理趋势
C.洋务企业具有半殖民地性质
D.民用企业摆脱了封建化管理模式
8.(2024·大连模拟)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到,“其直省藩、臬、道、府,皆为冗员;州县守令,选举既轻,习气极坏,仅收税、断狱,与民无关。故上有恩意而不宣,民有疾苦而莫告”。针对这一状况,康有为建议朝廷 (  )
A.实现还政与民
B.改变旧式官僚体制
C.宣传维新思想
D.提倡西学改造国民
【拓展延伸】 百日维新的特点
(1)从领域上看,涉及领域广泛,下至经济基础,上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
(2)从内容上看,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3)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体现出维新力量的薄弱。
(4)从作用来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9.在老百姓眼里,“康党”根本不值得半点同情,他们都是一群瞎折腾的“白脸奸臣”,正如维新派也将一般老百姓说成“愚民”“群盲”不可救药一样。这主要说明(  )
A.维新变法的失败是因为百姓的反对
B.民主宪政思想缺乏普遍的社会认同
C.维新变法时期的中国民众愚昧落后
D.维新变法违背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潮流
10.1900年4月,梁启超评价义和团为“莠民招乱”“暴徒窃发”。七八月间,则认为义和团“一呼而集者数十万人,赴死军前,曾不返顾”“以抗御普世界中显赫之众强国”。梁启超对义和团评价的变化反映了(  )
A.义和团运动有利于民主意识觉醒
B.义和团运动的斗争方式趋于落后
C.维新派与义和团的目标日益相同
D.义和团运动符合救亡图存的主题
11.(2023·潍坊模拟)1904年5月,山东巡抚周馥与直隶总督袁世凯联名上奏,要求同时将山东济南、周村、潍县自辟为通商口岸。这一要求反映出(  )
A.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控制
B.“实业救国”的迫切愿望
C.近代官员的思想观念彻底改变
D.清末新政下的图存自强
12.(2023 哈尔滨模拟)辛亥革命期间,多数省份以“和平光复”的形式脱离清政府而成为革命政权,有学者称之为“廉价革命”。这一革命形式(  )
A.增加了反封建斗争的难度
B.直接导致了清政府的覆灭
C.促成了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D.奠定了后来军阀割据基础
【拓展延伸】辛亥革命的“失败”
①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而袁世凯是一个军阀,又是一个帝国主义扶植的新的代理人,为建立专制统治,不惜出卖民族利益。
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13.(2023·枣庄模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首开总统宣誓之先河:“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这一宣誓的主要价值是(  )
A.激发国民党人的斗志
B.树立民主信仰和凝聚共和力量
C.号召实行责任内阁制
D.彰显神圣感和宣誓者的使命
14.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颁布,取消内阁制,实行总统制,规定总统总揽统治权,有成立和废除立法院、公布法律、任免官员、宣告和战、统帅军队、缔废条约、宣布戒严等权力。这表明当时中国(  )
A.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法制建设成效显著
C.共和理念深入人心
D.独裁统治迹象明显
【加固训练】
   南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大多数人认为:“袁世凯尽管不好,我们希望他好,要用诚恳的劝告,严密的监视,感动他,鼓励他,使他不能不好。”这表明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
A.尽管妥协但政治上日趋成熟
B.缺乏足够的实力来巩固政权
C.已认清袁世凯的反革命本质
D.认识到了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15.1913年7月13日民国政府发布临时大总统令,宣布凡是清朝“保护兴业各法令”,对于民国国体没有抵触的,仍然适用,要求各省民政长提倡工商业,对所有路、矿、林、垦、蚕桑、畜牧以及工艺场、厂及所有商办公司进行保护和维持。可见,民国政府(  )
A.继承了晚清政府的大政方针
B.旨在收回列强控制的经济权益
C.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调控
D.注重工商业发展的连续性
16.(2023·济南模拟)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表示,“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无价值”,他认为孔子学说也有优点,不是“无可取”的。据此可知,陈独秀(  )
A.学术态度比较偏激
B.注重捍卫传统文化
C.辩证看待儒家学说
D.号召民众追求人权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
17.(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1872年12月《中西闻见录》第5号目录
请根据以上材料,为该刊拟定一条办刊宗旨,并结合时代背景知识予以阐释。(要求:宗旨鲜明,有理有据,史实准确)
18.(14分)对同一历史事件,考辨史实的真伪,史料信息的处理,一定要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的真伪与史料的价值
材料一  1899年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
材料二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关于“公车上书”的一些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1895年)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 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 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15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18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1)材料一、二对待“上书”焦点问题的阐述有何不同,对此可得出什么初步结论 (6分)
(2)请从史料类型和史料实证的角度,评析上述材料对研究“上书”焦点问题的价值。(8分)
19.(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黄绣球》是汤颐琐于1905发表的一篇白话小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主人公黄绣球,居住在一处叫自由村的地方,当地物产丰盈,田地广阔,一向与外村人不通往来。外村人羡慕她村子的富饶,就渐渐拿起手段来欺侮,弄得自由村全无一点自由乐趣。她原是个不识字、贤妻良母式的旧时代妇女,受到丈夫黄通理思想的影响,放了足。又在梦中得到法国罗兰夫人的点拨,知识大进。她感化了两个女尼,通过她们四处讲唱,团结了一批人,与丈夫分头开办了男女学堂。在新任官的支持下,又添设新学堂,官民合作,大见成效,使所居自由村面貌焕然一新。继而又到邻村开辟事业,也取得成功。但本村因昏官继任,摧残教育,倒行逆施。最后黄氏夫妇领导自由村成立武装,实现了地方独立。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要准确全面)
20. (12分)(2023·北京模拟)《申报》
以下为民国初年《申报》部分刊文统计表:
时间 标题 内容摘录
1912. 1.1 《新祝词》 我四万万同胞如新婴儿新出母胎,从今日起,为新国民
1913. 3.22 《宋教仁 被刺纪 详》 叠接友人密函,谓宋君前在南京时即有人潜随其后,希图行刺,请其谨慎自卫
1913. 5.8 《杭垣近 来之恐 慌》 浙省自谣言七省独立二次革命大起,人心惶恐
1914. 1.31 《祭天 祀孔》 有谓祭天祀孔可以化人俗,我则不信
1915. 4.1 《官厅对 于排斥日 货之劝 止》 墙上所贴“同胞、爱国、抵制日货”之通启及种种传单,触目皆是
1915. 5.17 《签押》 苟引以为耻者,则必人人奋起谋所以洗此耻(二十一条)
1916. 2.29 《今竞 何如》 今者帝制论当烟消而火灭矣
1916. 9.16 赠送 《新青年》 样本,函 索即寄 主任者独秀先生之主张:提倡旧伦理道德之讨论,介绍西洋近代文艺,输入适于我国之新思潮
1919. 5.6 北京电 各校学生5千人入使馆界执旗书:誓死争青岛及讨伐卖国贼曹陆章字样
阅读材料,围绕民国初年社会的整体或某一方面,自拟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五单元晚清至民国初期——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抗争和探索(含解析)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精讲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