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测试(含解析)--2024-2025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测试--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单选题
1.清朝乾隆皇帝多次发布诏令,强调各省督抚,日常公事应当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这主要反映出奏折制度( )
A.具有机密高效特征 B.开始于乾隆年间
C.架空了内阁的权力 D.有利于制衡地方
2.“从梁启超、胡适到侯外庐对中国早期思想启蒙的发掘和研究,揭示了中国传统思想发展到明末出现异质因素。”这种“异质因素”指
A.自然经济开始趋于瓦解 B.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挑战正统,抨击君主专制的主张 D.心学的成熟
3.马思哈(清军火器营将领,亲自参加了乌兰布通之战)《出师塞北纪程》记载:我师乘胜进击,无不以一当十。贼惊溃不支,遂破贼垒,大败之,噶尔丹乘夜遁去,我师乃还营。据《日本唐船风说书:二十四番宁波船》(当时日本对中国船员口述中国事迹的笔录)记载:清军大量伤亡,连大将、大元帅也中弹而死,故大清一方不得不率残军撤退。关于“乌兰布通之战的战局”下列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
A.马思哈的记述是历史亲历者,无需以其他文献加以验证,说法更具真实性
B.唐船风说是时人传闻,虽是事出有因,但所作记述不具有历史研究的参考价值
C.无论是马思哈的记述,还是唐船风说,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D.马思哈的记述是官方说法,唐船风说是民间传闻,两条材料互相矛盾都不足为信
4.下侧文本框是同学们在探究学习时总结出的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经济现象。据此判断,他们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
A.唐朝的农业 B.宋朝的商业 C.元朝的外贸 D.明朝的经济
5.美国史学家罗威廉在《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一书中认为清朝有三个机构创新,具体情况如表所示。这说明清朝
机构 职能 主要表现
理藩院 管理 对汉族中国本部十八行省之外的管理(大清帝国的多民族与大疆域)
内务府 保护 对皇帝个人及其有关家族的保护
军机处 控制 满洲统治者对核心包括军事权力和行政权力的高度控制
A.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中枢机构多承明制
C.开始实行家国同构 D.统治机构务实高效
6.清朝四品以下的官员穿用貂褂,就属违制,军机处章京则从乾隆三十七年开始被特许不分品级高低可以穿用貂褂,还可以使用三品以上官员才可以使用的红色雨帽。这反映当时( )
A.君主的高度集权 B.官员生活注重享受 C.军机处拥有实权 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
7.明中期以后,文化界有了新变化。李贽用“童心”来诠释“良知”,肯定人性中正常情欲的合理性。戏剧家汤显祖在《牡丹亭》中,专门彰显一个“情”字,甚至提出了尖锐的质问:“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这反映了当时文化界
A.否定了传统儒家思想 B.过分强调人的私欲
C.出现反对理学的倾向 D.重在宣传启蒙思想
8.清代戏曲一方面各种声腔纷纷兴起,互相争胜;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融合。没有新的融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下列最能说明“新的融合”的剧种是
A.秦腔 B.京剧 C.越剧 D.黄梅戏
9.明末,一些文人对代代相传的话本编辑、加工,并模拟话本进行小说写作,又通过书商的大量刊印、发行,使白话小说在当时社会流传甚广。明末白话小说广为流传反映出
A.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松动 B.印刷技术不断革新
C.封建社会逐渐由盛转衰 D.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10.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清政府正式确立了巡边制度,巡边官兵除了察看边界有无越界民人、牲畜侵入或破坏等异常情况外,还在“各书衔名月日于木牌瘗(yi,埋藏)山上,明年(次年)察边者取归,以呈将军、副都统”。此制度开始于东北边境,后推广到西北边境。该制度的确立( )
A.推动了清朝疆域版图的拓展 B.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团结
C.体现国家疆域边界意识增强 D.有效抵制了西方殖民侵略
11.某同学参加主题为“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研究性学习,负责的任务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他应采用的论据包括
①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②形成了全国性商品市场
③城镇商业呈现繁荣的景象
④官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曾随从郑和出行的马欢、巩珍、费信,回国后纷纷著书,他们在著作都详细介绍了沿途各国的自然风光及人文状况。这说明郑和下西洋( )
A.丰富了国人的海外知识 B.导致了海禁政策松动
C.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D.以政治利益为出发点
13.有学者在谈及朱元璋初废相之后情况时指出:依当时的习惯,宰相虽废,中书省处理政务的方式得以保留,即皇帝的意见必须以行于有司的奏牍为限,“不能轻易出旨”。据此可知,明初
A.权力运行机制混乱 B.君主权力仍受制约
C.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D.相权已由六部承继
14.隆庆帝(明穆宗)元年(1567年)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从此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史载隆庆初,仅月港一地,“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公私并赖”,成效明显。隆庆开关( )
A.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繁荣 B.加重明朝后期的海防压力
C.加速了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D.导致了中国自然经济瓦解
15.《起居注》是职业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了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朝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撰《起居注》。这表明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记注官的记载有误不实
C.专制皇权的强化 D.清代的君主不再受制约
16.清代小说《聊斋志异》有不少篇幅涉及商人形象,如乐云鹤因科举不得志而“弃儒从商”,在经商致富后,虽未再人入闱,但生子“十六岁,及进士第”,圆了自己一段儒业未了情。这一故事反映出当时
A.士人经商现象较为普遍 B.商业活动恪守儒学义理
C.小说的题材具有综合性 D.传统价值观念影响较深
二、材料分析题
17.材料 洪武年间,国都尚未迁到北京,在粮长制度下,国家不再派官吏收粮,而是通过乡村德高望重的“粮长”率领乡民,将四方漕粮沿着长江运输到南京。永乐年间,明成祖迁都北京,因路途遥远、困难险阻重重,明成祖遂于永乐十三年推行支运法:各地农民先将漕粮运至运河沿岸由官方指定的淮安、徐州、临清、德州四仓,再由运军(专门负责运粮的军队)分程接运至通州和北京二仓。支运法包括支粮和运粮两个独立环节,淮安等四大仓储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漕粮先上仓后支领。时人谓之:“支者,不必出当年之民纳,纳者不必供当年之军支。”正常年份,浙江嘉兴、湖州、杭州与(南)直隶苏州、松江、常州、镇江等地漕粮民运到淮安仓交收,运军用3000只漕船支领淮安仓粮运到济宁仓,再用2000只漕船支领济宁仓粮运到通州仓。
——摘编自张程娟《明代中后期漕运派兑改革与卫所分帮机制》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永乐年间实施支运法的原因,并说明支运法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明永乐年间实施支运法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时期在东北地区设立羁縻府州,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行政基础。唐玄宗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金末于各地设行省,开我国省制的先河,为后来元朝在全国普遍设立行省创造了条件。元朝时,辽阳行省的设置标志着“天下一家”治边思想在东北地区的确立。《元史·地理志》总结道:“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摘编自刘信君《中国古代治理东北边疆思想研究》等
材料二 东北地区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受到清政府的严密控制。清初,出于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考虑,清廷鼓励民人开垦东北,使东北出现短暂的移民高潮。乾隆五年(1740年),清廷以“东北为满洲根本,移民甚多影响旗人生计”为由,颁布八条封禁措施,禁止民人进入奉天。但封禁政策并没有能够阻挡关内民人“闯关东”的热潮。鸦片战争爆发后,沙俄利用地域上的优势,加紧对中国东北的掠夺和侵占。为了应对日益加深的危机,清廷开始放宽对东北移民的限制,推行移民实边策略,使大量移民涌入东北。同光时期,东北出现了民治机构建置的高潮。
——摘编自梁磊《清中叶以降东北移民与社会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隋唐至元朝对东北地区管辖的具体措施,并据此归纳其趋向。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中叶以来东北移民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19.货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60年,元朝印造“中统元宝钞”,以银为本。1275年,禁止民间自由买卖金银和使用铜钱,规定纸钞“出纳者,虽昏烂,并令收受”,“丁钱田赋,皆可以钞纳”。
为了维护纸币的法定地位,元朝政府规定纸币发行的准备金制度,若纸钞“稍有壅滞”则“出银收钞”;将纸币发行权统归中央,由户部统领,下设宝钞总库、印造宝钞库、烧钞东西二库等,分别掌管宝钞的储存、印制、发行和销毁等。1282年和1287年颁布《整治钞法条画》《至元宝钞通行条画》,规定:严禁伪造,凡印造伪钞之人,一律处以死刑;不准买卖、使用伪钞。 元初,严格控制纸币发行数量,纸币币值稳定。后来由于大量增发纸币,引起纸币贬值。明初发行的“大明宝钞”,是一种不可兑换的纸币。朱元璋规定“凡钞一贯准钱一千”,而实际流通中,百姓重钱轻钞,多打折使用。
16世纪,明朝政府允许部分徭役折征银两,后来规定一切赋税、徭役统一折银缴纳。第一次来华贸易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没有卖出一件英国货,只是抛出了八万枚西班牙银元”。据统计,自马尼拉开港到明亡的70多年间,经此港流入中国的美洲白银约合4000多万库平两。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通史》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释元明两朝货币使用的变化。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儒家思想文化发展脉路清晰,两千多年来的发展使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文化内化为一种人文品格,深深积淀在国人的精神血脉之中,可以说,儒家思想文化一脉相承。儒家思想文化基因之所以能够流传,一个内在的原因是,在每个关键时刻都不乏儒家思想文化自觉者和自信者。儒家思想文化的开拓者们以他们独有的文化自觉和自信留下了他们传承与创新的历史轨迹,弘扬着刚健自强的思想文化主旋律。
——摘编自刘维民《略论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任意提取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乾隆的多次下令指出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说明奏折事关重大事务,具有机密高效特征,A项正确;“开始于乾隆”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B项;C项“架空”与材料中“日常公事应当经内阁等部门呈送”相矛盾,排除C项;D项“有利于制衡地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到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层的扩大,在思想领域出现了挑战正统,抨击君主专制的、具有民主进步色彩思想,即材料中所谓的“异质因素”,故选C;A、B讲的是经济方面,不符合题意,排除;心学是儒家思想的发展,不是“异质”,排除D。
【点睛】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贼惊溃不支,遂破贼垒,大败之,噶尔丹乘夜遁去,我师乃还营”、“清军大量伤亡,连大将、大元帅也中弹而死,故大清一方不得不率残军撤退”可知,关于乌兰布通之战,马思哈与唐船风说的观点虽不一致,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C项正确;马思哈是历史亲历者,但其记述仍有一定的主观性,需要其他文献加以验证,排除A项;唐船风说是时人传闻,但所作记述仍有历史研究的参考价值,排除B项;马思哈和唐船风说两条材料虽然互相矛盾,但都可以作为史料进行参考,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根据材料“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形成”“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雇佣关系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明朝时期民营手工业开始占主导地位,出现了地域性商人群体,即商帮,因此材料探究的主题应该是明朝的经济,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帮在明朝时期开始出现,而不是唐朝、宋朝、元朝,排除A、B、C项。
5.D
【详解】三个机构分别针对不同的需要设立,解决了实际问题,而且各司其职,所以说其统治机构务实高效,故选D;A项没有全面提取材料信息,故排除;“清朝有三个机构创新”,说明不是“多承明制”,故B项错误;家国同构早在西周就已出现,故C项错误。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请代中国。根据材料“军机处章京则从乾隆三十七年开始被特许不分品级高低可以穿用貂褂,还可以使用三品以上官员才可以使用的红色雨帽”可知,军机处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其官员不分品级高低可以违制穿貂褂和戴红色雨帽,侧面反映了当时军机处官员地位较高,说明当时皇权加强,A项正确;军机章京不能代表所有官员,排除B项;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真正有实权的是皇帝,军机处只是皇帝的秘书机构,排除C项;仅凭军机章京的服饰不能得出“吏治混乱”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详解】由材料可知,李贽肯定人性中正常情欲的合理性,汤显祖在《牡丹亭》中,专门彰显一个“情”字,显示了当时文化界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的反对,C项正确;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对儒家思想是批判继承,并没有否定传统儒家思想,排除A项;材料只是肯定人正常的私欲,不能说明过分强调,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宣传启蒙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代戏曲在互相争胜中,融合各种声腔、曲调,形成的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即京剧,是最能说明“新的融合”的剧种,B项正确;秦腔是地方戏曲,不是“新的融合”的大型剧种,A项错误;越剧是地方戏曲,与“新的融合”的大型剧种不符,C项错误;黄梅戏是地方小戏,D项不符合题意。
9.D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市民阶层队伍壮大,需要丰富精神生活,小说恰恰满足了这种需要,因此这时期白话小说的流传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在宋代已经松动,而非在明代开始松动,A项错误;明代印刷技术是有革新,但不能说不断革新,且材料现象与印刷技术革新无直接关系,B项错误;小说的流传不能反映封建社会由盛转衰,C项错误。
10.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巡边制度是清政府为了加强对边境地区的管辖、保护边境安宁而实行的制度。在该制度下,巡边官兵加强了对边界要地的巡察,并对边界作了更明确地勘验,这体现了清王朝的国家疆域边界意识增强,C项正确。巡边是对已有边界的巡察,并非是在拓展疆域版图,排除A项;巡察边界虽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与促进各民族团结无关,排除B项;该制度并未有效抵制西方殖民侵略,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其主要表现可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繁荣等方面考虑,①②③符合主题内容,可作论据,选A。官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会阻碍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故不能成为论据,排除④,排除BCD。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明朝(中国)。由材料“他们在著作都详细介绍了沿途各国的自然风光及人文状况”可知,郑和下西洋丰富了国人的海外知识,A项正确;郑和下西洋和海禁政策无关,排除B项;材料陈述的是郑和下西洋后,详细介绍了沿途各国的自然风光及人文状况,没有提及贸易信息,无法得出推动海外贸易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郑和宣扬国威等信息,无法得出以政治利益为出发点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13.B
【详解】材料信息是,朱元璋虽然废除了丞相,但“皇帝的意见必须以行于有司的奏牍为限”,皇帝仍然“不能轻易出旨”。由此可知,明初君主权力仍受制约,故B正确;材料信息体现不出权力运行机制混乱,故A错误;材料信息未体现出君主专制的加强,故C不符合材料信息;材料中也没有六部承继相权的信息,故D错误。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从此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可知,隆庆开关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时期,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经济的繁荣,没有体现海防压力以及白银外流信息,排除B、C项;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从汉代至清代,皇帝不能观看《起居注》到皇帝下令停止编纂《起居注》,体现了皇权的强化,选项C正确;材料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起居注》记载行为的变化,而非《起居注》内容真伪,排除B;选项D表述绝对,排除。
16.D
【详解】材料“在经商致富后,虽未再人入闱,但生子‘十六岁,及进士第’,圆了自己一段儒业未了情”体现的是当时商人仍然以读书做官为志向,反映的是当时传统价值观影响较深,D正确;A错在“普遍”,排除;BC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D。
17.(1)原因:迁都北京导致政治中心远离粮食主产区;明初实施海禁政策,漕粮依赖运河运输;小农经济条件下,粮食产量不稳定;减轻民众劳役负担的考量。(答出三点即可)
特点:分段运输;支运分离;全程由官方控制。(两点)
(2)评述:有利于保障北京及边疆粮食供应;有利于运河沿岸城市的重新崛起;管理机制不完善,易滋生腐败;全程官军押运,不利于物资和人员的流动。(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1)
原因:根据材料“永乐年间,明成祖迁都北京,因路途遥远、困难险阻重重,明成祖遂于永乐十三年推行支运法”可得,迁都北京导致政治中心远离粮食主产区;根据材料“支运法包括支粮和运粮两个独立环节,淮安等四大仓储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漕粮先上仓后支领”及所学知识可得,明初实施海禁政策,漕粮依赖运河运输;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小农经济条件下,粮食产量不稳定;根据材料“支者,不必出当年之民纳,纳者不必供当年之军支”可得,减轻民众劳役负担的考量。(答出三点即可)特点:根据材料“各地农民先将漕粮运至运河沿岸由官方指定的淮安、徐州、临清、德州四仓,再由运军(专门负责运粮的军队)分程接运至通州和北京二仓”可得,分段运输;根据材料“支者,不必出当年之民纳,纳者不必供当年之军支”、“正常年份,浙江嘉兴、湖州、杭州与(南)直隶苏州、松江、常州、镇江等地漕粮民运到淮安仓交收”可得,支运分离;根据材料“专门负责运粮的军队”可得,全程由官方控制。(两点)
(2)
评书: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明永乐年间实施支运法产生深刻的影响。有利于保障北京及边疆粮食供应;有利于运河沿岸城市的重新崛起;管理机制不完善,易滋生腐败;全程官军押运,不利于物资和人员的流动。(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1)措施:实行册封;设立羁縻府州;设立行省。
趋向: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2)特点:移民政策的调整具有阶段性;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民间移民禁而不止。
影响:促进了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民族交融、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有利于抵御列强侵略。
【详解】(1)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隋唐时对东北地区管辖通过实行册封,设立羁縻府州进行管辖,元朝时设立行省进行管辖,根据以上措施可以发现边疆与内地呈现一体化的趋向。
(2)清中叶以来,颁布八条封禁措施,禁止民人进入奉天,鸦片战争爆发后,清廷开始放宽对东北移民的限制,从中可以得出其政策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其后来的移民政策也受到外来侵略的影响,对于民间移民禁而不止。由于东北移民的影响,一方面促进了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文化发展,同时也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于外来侵略也起到一定的抵御作用。
19. 元朝印造“中统元宝钞”,以银为本。禁止民间自由买卖金银和使用铜钱。将纸币发行权统归中央,由户部统领,下设宝钞总库、印造宝钞库、烧钞东西二库等,分别掌管宝钞的储存、印制、发行和销毁等。并颁布法令,严禁伪造。
明初发行的“大明宝钞”,是一种不可兑换的纸币。实际流通中,百姓重钱轻钞,多打折使用。16世纪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朝政府允许部分徭役折征银两,实行“一条鞭法”,白银成为通行货币。
【详解】据材料“1260年,元朝印造‘中统元宝钞’,以银为本”可知,元朝印造“中统元宝钞”,以银为本;据材料“禁止民间自由买卖金银和使用铜钱,规定纸钞“出纳者,虽昏烂,并令收受”可知,禁止民间自由买卖金银和使用铜钱;据材料“将纸币发行权统归中央,由户部统领,下设宝钞总库、印造宝钞库、烧钞东西二库等,分别掌管宝钞的储存、印制、发行和销毁等”可知,元政府将纸币发行权统归中央,由户部统领,下设宝钞总库、印造宝钞库、烧钞东西二库等,分别掌管宝钞的储存、印制、发行和销毁等;据材料“1282年和1287年颁布《整治钞法条画》《至元宝钞通行条画》,规定……”可知,并颁布法令,严禁伪造。
据材料“明初发行的‘大明宝钞’,是一种不可兑换的纸币”可知,明初发行的“大明宝钞”,是一种不可兑换的纸币;据材料“朱元璋规定‘凡钞一贯准钱一千’,而实际流通中,百姓重钱轻钞,多打折使用。”可知,政府提倡宝钞和钱通用,但实际流通中,百姓重钱轻钞,多打折使用;据材料“16世纪,明朝政府允许部分徭役折征银两,后来规定一切赋税、徭役统一折银缴纳”并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朝政府允许部分徭役折征银两,实行“一条鞭法”,白银成为通行货币。
20.示例1:
观点:儒学在发展过程中承载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创新。
论述: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凝成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流。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西汉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两宋时期儒家学者在吸收佛教和道教学说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程朱理学极大地深化了传统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明清之际,以黄宗羲、顾炎武为代表的早期启蒙思想以个性解放为核心。批判走向馄化的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总之,儒家思想文化的开拓者们,用他们的文化自觉和自信让儒家思想传承传统的同时主动与时俱进、创新求变,使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
示例2:
观点:儒学的发展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性。
论述: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凝成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流。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秦朝焚书坑儒,儒学走向低潮,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学为主流。儒家思想包含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核,儒者具有经邦济世的担当意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具有积极意义。魏晋至隋唐,随着佛教和本土道教的传播,儒学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儒家的知识分子,如韩愈提出了“道统论”,倡导重振儒家道统。两宋时期,儒家学者在吸收佛教和道教学说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程朱理学,极大地深化了传统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明清之际,儒学在朝代更替等背景之下,由黄宗羲等人承继传统儒家中的优秀内容,提出了具有时代精神的早期启蒙主张,使儒学焕发出新的生机。
总之,从春秋时期儒家文化核心思想形成,到汉武帝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一直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贯穿始终,核心内容和其历史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性。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明清(中国)。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从材料“儒家思想文化的开拓者们以他们独有的文化自觉和自信留下了他们传承与创新的历史轨迹,弘扬着刚健自强的思想文化主旋律”可得出论题:儒学在发展过程中承载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创新,或者儒学的发展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性;然后具体的论述可以结合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的过程以及产生的影响来进行说明,言之有理就可以;最后总结提升。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测试(含解析)--2024-2025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