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七辽宋夏金元的政权及统治(含解析)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精讲

七 辽宋夏金元的政权及统治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史学界学者普遍认为,宋朝皇权膨胀以太祖、太宗两朝表现最为明显,真宗以后,皇帝不再拥有开国创业之君的特殊权威,士大夫集团反而往往以“祖宗之法”为武器,尽量将皇权约束在制度范围之内。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儒生开始成为政治舞台的主角
B.官员选拔方式发生变化
C.士大夫阶层政治主体意识增强
D.皇帝权力日趋走向衰落
2.(2023·福州模拟)北宋的军队主要分为禁军、厢军、乡兵及边境上的藩兵,其中禁军担任“守京师、备征戍”的任务。宋太祖时禁军人数只有20万不到,到宋仁宗时期禁军人数已有80多万,增长速度远超其他兵种。这一现象 (  )
A.改变了守内虚外的国策
B.导致了官僚队伍的膨胀
C.埋下了边疆危机的隐患
D.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力量
3.1004年,辽宋签订“澶渊之盟”,规定:“辽宋结为兄弟之国;宋方每年向辽提供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于边界开展互市贸易。”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角度看,其价值在于 (  )
A.宋勉强获得北部边防安定
B.导致北宋统治危机加重
C.辽获得财富有利经济发展
D.促进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拓展延伸】对“澶渊之盟”的认识
(1)“澶渊之盟”是在宋辽双方势均力敌,都无力战胜对方,宋朝作了较大让步的情况下签订的和约。
(2)这个和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困难。但维持了宋辽边界长期的和平,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保证了北宋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
4.(2024·济南模拟)明治维新以前,日本思想界多批判王安石及其新法;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思想界肯定和认可王安石变法,甚至用当时西方流行的政治经济学概念对王安石的政策主张进行了新的诠释。这一变化表明 (  )
A.历史认识随时代发展而变化
B.历史真相还原需要考辨史料
C.历史结论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D.历史解释呈现客观性的特征
5.(2023·武汉模拟)针对王安石推行的均输法,苏辙上奏说:“旧日官岁籴米,钱散于民,故农不大伤,无钱荒之弊。今发运司以所籴米代供,而责钱于诸路;诸路米无所售,而敛钱以偿发运司,则钱日益荒,而农民最病,此东南之大患也。”由此可知,苏辙认为均输法(  )
A.损害了富商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B.违背了商品经济交换规律
C.客观上加剧了东南地区的钱荒
D.加重了广大农民赋役负担
6.隆兴二年(1164),宋金重新签订条约,即“隆兴和议”,其内容包括:宋对金不再称臣,两国改为叔侄关系;宋每年给金的“岁贡”改为“岁币”,每年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比绍兴和议时每年少五万匹);宋割商州(今陕西商州区)、秦州(今甘肃天水)等地给金等。由此可知,“隆兴和议”的签订 (  )
A.属于南宋外交的重大胜利
B.加速了南宋政权的灭亡
C.利于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D.刺激了金朝的侵略野心
7.(2023·保定模拟)如表所示为辽代部分皇帝的相关记载。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记载 出处
(辽太宗)德光本名耀屈之,后慕中华文字,遂改焉 《旧五代史·外国列传》
帝(辽圣宗)幼喜书翰,十岁能诗。既长,精射法,晓音律,好绘画 《辽史》
(辽)兴宗好儒术,工丹青,以画鹿著名 《辽东行部志》
A.宋辽之间的冲突逐渐消失
B.契丹人坚持民族本位观念
C.辽国实行因俗而治的政策
D.汉文化对契丹人影响较深
8.金世宗(1123-1189)视《贞观政要》为治国的镜鉴。其在位时期,金国出现繁荣昌盛景象,因其年号为“大定”,史称“大定之治”。这说明 (  )
A.虚怀纳谏是国家治理的根本
B.民族交融推动社会进步
C.儒家思想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D.仁政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9.下表是史籍中有关辽夏金的部分记述。据此可知,辽夏金 (  )
记述 出处
辽之先,出自炎帝,世为审吉(审吉:契丹古称)国……太祖受可汗之禅,遂建国 《辽史·太祖纪》
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朝贺之仪,杂用唐、宋,而乐之器与曲则唐也 《宋史·夏国传下》
律科举人止知读律,不知教化之原,必使通治《论语》《孟子》,涵养器度。遇府、会试,委经义试官出题别试,与本科通定去留为宜 《金史·章宗本纪一》
A.效法中原制度加速封建化
B.强化文化认同促政权稳定
C.与内地政治文化交流密切
D.追述华夷共祖以强基固本
10.(2024·枣庄模拟)汉唐王朝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元朝则以宣慰使、安抚使、千户等官职封予各少数民族首领,其职类、承袭、贡赋和征发等遂形成一定制度。元朝这一举措 (  )
A.扩大了地方官员的职权范围
B.通过恢复分封制度以巩固统治
C.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D.实现对少数民族地区直接管理
   【加固训练】
  元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封赠各族首领官职,并承担管理地方、朝贡纳赋的义务。这说明元朝 (  )
A.对少数民族地区直接管理
B.恢复分封制度以巩固统治
C.扩大地方官员的职权范围
D.推动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
11.(2023·长沙模拟)学者周振鹤说:“元朝行省,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观察下图可知湖广行省的布局 (  )
A.以山川形便为基本原则
B.囊括了自然和人文差异很大的区域
C.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D.增强了元朝在国防和经济上的实力
【拓展延伸】行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
(1)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央政令直达郡县,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形象地表示:中央→郡→县,直线行政。
(2)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
12.下图为元代六体文夜巡牌,它双面铸纹饰及文字,牌内分别铸有梵文、汉文、乌金体藏文、畏兀体蒙古文、八思巴文和波斯文,该夜巡牌可以用于研究 (  )
A.元朝的疆域划定  B.古代汉字的变迁
C.中西文化的交融 D.统一国家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题,共24分。
13.(12分)(2023·天津模拟)评价者所处的时代、标准等因素影响着其对历史事件的看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这说明,封建社会在当时还具有很旺盛的生命力,还处于向前缓慢发展的阶段,而不是已经到了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也还没有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
——邓广铭、漆侠《北大大课堂宋史专题课》
材料二 与秦、汉、隋、唐的统一相随并来的,是中国之富强,而这一个统一却始终摆脱不掉贫弱的命运。这是宋代统一特殊的新姿态。宋室之患贫,则有几个特殊的原因……冗官耗于上,冗兵耗于下,财政竭蹶,理无幸免。虽国家竭力设法增进岁入,到底追不上岁出的飞快激增。加上北方的辽,西方的夏,两相逼迫,内外交攻,一个太太平平的统一政府,正如犯上了肺痨,虽无大病,却日就死路,这是宋朝的一个绝症。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下)(《国史大纲》
是中国近代历史学家钱穆撰写的通史性论著,
1939年6月完成)
材料三 自从钱穆提出宋代“积贫积弱”说以来,人们几乎都将它看作是宋王朝的基本特点,但这并不符合事实。宋代地盘比唐代小,而经济却比唐代发达,财政收入也比唐代高。四大发明中三大发明主要在宋代,和以往任何一个朝代相比都不贫,甚至还富一些。如从军事实力论强弱,宋比辽、金稍弱,进攻之力不足,防守则有余。和西夏比,实力还略强一些。蒙古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只有宋能抵抗数十年,从世界角度说,也可算是数得上的强国了。如果从综合国力考虑,宋不仅不能说弱,还应该说是相当强的。和东晋相比地盘差不多大,经济则要发达得多,东晋并没有称“积贫积弱”,为什么单单给南宋扣上这顶帽子呢,显然这是不公正的。
——李裕民《宋代“积贫积弱”说商榷》
(1)指出材料一、二对宋代评价的分歧;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国史大纲》撰写的时代背景,说明钱穆对宋朝评价的出发点。(4分)
(2)依据材料三,指出作者对宋代的评价是从哪一角度出发的。综合上述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认同上述哪一材料对宋朝的评价,并说明理由。(8分)
1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0—13世纪,中国再次进入分裂时期,南部的宋王朝与北部的辽、金、西夏王朝长期对峙,古今皆有人称这个时代为“南北朝”或“第二次南北朝”。
——摘编自程尼娜《辽金王朝与中华
多元一体的关系》
材料二 10—13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纷乱复杂、民族大交融的时代,汉民族又一次进入蜕变期,而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十分活跃,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尤以辽、西夏、金为代表。面对境内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的被统治对象,游牧民族旧有的统治方式无法适应新的需要。因此,不同程度地汉化和借鉴、采用中原政治文明巩固自己的政权成为各民族政权不二的选择。
——摘编自魏淑霞《辽、西夏、金民族政权的
汉化探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10—13世纪的中国”为主题,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围绕“10—13世纪”的时代特征,确立论题,展开论述,表述成文,立论正确,史实严谨,逻辑清晰)七 辽宋夏金元的政权及统治
(45分钟 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史学界学者普遍认为,宋朝皇权膨胀以太祖、太宗两朝表现最为明显,真宗以后,皇帝不再拥有开国创业之君的特殊权威,士大夫集团反而往往以“祖宗之法”为武器,尽量将皇权约束在制度范围之内。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儒生开始成为政治舞台的主角
B.官员选拔方式发生变化
C.士大夫阶层政治主体意识增强
D.皇帝权力日趋走向衰落
【解析】选C。题干的主旨是从宋初皇权膨胀到宋真宗时皇权受制的变化。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宋代文官政治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说明宋代士大夫阶层政治主体意识增强,C正确;汉武帝时,儒生开始成为政治舞台的主角,排除A;唐宋时期官员选拔方式是科举制,并未发生变化,排除B;皇权受到文官政治的制约,不能体现皇帝权力的衰落,排除D。
2.(2023·福州模拟)北宋的军队主要分为禁军、厢军、乡兵及边境上的藩兵,其中禁军担任“守京师、备征戍”的任务。宋太祖时禁军人数只有20万不到,到宋仁宗时期禁军人数已有80多万,增长速度远超其他兵种。这一现象 (  )
A.改变了守内虚外的国策
B.导致了官僚队伍的膨胀
C.埋下了边疆危机的隐患
D.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力量
【解析】选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担任“守京师、备征戍”任务的禁军人数的增长速度远超其他兵种,体现了北宋统治者“守内虚外”的统治政策,这不利于加强对边疆的控制,C正确;材料反映的现象实际上强化了守内虚外的政策,排除A;材料并未反映官僚队伍的膨胀,排除B;中央集权力量的加强指的是中央对地方统治的加强,这从材料中无法直接体现,排除D。
3.1004年,辽宋签订“澶渊之盟”,规定:“辽宋结为兄弟之国;宋方每年向辽提供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于边界开展互市贸易。”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角度看,其价值在于 (  )
A.宋勉强获得北部边防安定
B.导致北宋统治危机加重
C.辽获得财富有利经济发展
D.促进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解析】选D。“澶渊之盟”之后,辽宋之间实现了长久的和平,这种和平有助于双方加强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正确;A、B、C是从“澶渊之盟”对民族政权当时产生的影响角度分析,而非统一多民族国家角度,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
 【拓展延伸】对“澶渊之盟”的认识
(1)“澶渊之盟”是在宋辽双方势均力敌,都无力战胜对方,宋朝作了较大让步的情况下签订的和约。
(2)这个和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困难。但维持了宋辽边界长期的和平,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保证了北宋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
4.(2024·济南模拟)明治维新以前,日本思想界多批判王安石及其新法;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思想界肯定和认可王安石变法,甚至用当时西方流行的政治经济学概念对王安石的政策主张进行了新的诠释。这一变化表明 (  )
A.历史认识随时代发展而变化
B.历史真相还原需要考辨史料
C.历史结论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D.历史解释呈现客观性的特征
【解析】选A。材料“明治维新以前,日本思想界多批判王安石及其新法”“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思想界肯定和认可王安石变法”表明对某一事件的历史认识随时代发展而变化,A正确;材料强调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无法得出历史真相还原需要考辨史料的结论,排除B;“历史结论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是正确结论,但是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历史解释呈现客观性的特征,无法从材料信息中印证得出,排除D。
5.(2023·武汉模拟)针对王安石推行的均输法,苏辙上奏说:“旧日官岁籴米,钱散于民,故农不大伤,无钱荒之弊。今发运司以所籴米代供,而责钱于诸路;诸路米无所售,而敛钱以偿发运司,则钱日益荒,而农民最病,此东南之大患也。”由此可知,苏辙认为均输法(  )
A.损害了富商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B.违背了商品经济交换规律
C.客观上加剧了东南地区的钱荒
D.加重了广大农民赋役负担
【解析】选C。从题干中可看出,苏辙指责王安石变法中推行的均输法采取折米征钱的做法,导致了市场上出现钱荒,故选C;题干中未涉及富商的态度,苏辙是官员,代表的是大地主大官僚,排除A;均输法推行的用近易远的原则是符合商品经济交换规律的,排除B;题干强调的是折米征钱的举措加重了农民赋税负担,而非徭役等负担,排除D。
6.隆兴二年(1164),宋金重新签订条约,即“隆兴和议”,其内容包括:宋对金不再称臣,两国改为叔侄关系;宋每年给金的“岁贡”改为“岁币”,每年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比绍兴和议时每年少五万匹);宋割商州(今陕西商州区)、秦州(今甘肃天水)等地给金等。由此可知,“隆兴和议”的签订 (  )
A.属于南宋外交的重大胜利
B.加速了南宋政权的灭亡
C.利于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D.刺激了金朝的侵略野心
【解析】选C。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隆兴和议”的签订,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宋金间的和平局面,有利于为双方经济发展提供较好的社会环境,C正确;“隆兴和议”并不是外交胜利,排除A;“隆兴和议”与加速南宋灭亡无直接关系,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刺激了金朝的侵略野心,排除D。
7.(2023·保定模拟)如表所示为辽代部分皇帝的相关记载。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记载 出处
(辽太宗)德光本名耀屈之,后慕中华文字,遂改焉 《旧五代史·外国列传》
帝(辽圣宗)幼喜书翰,十岁能诗。既长,精射法,晓音律,好绘画 《辽史》
(辽)兴宗好儒术,工丹青,以画鹿著名 《辽东行部志》
A.宋辽之间的冲突逐渐消失
B.契丹人坚持民族本位观念
C.辽国实行因俗而治的政策
D.汉文化对契丹人影响较深
【解析】选D。依据材料“后慕中华文字,遂改焉”“既长,精射法,晓音律,好绘画”“好儒术,工丹青,以画鹿著名”,可以看出辽朝皇帝对汉文化的推崇与学习,D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宋辽之间的矛盾冲突消失,排除A;材料涉及的是对汉文化的学习,排除B;据材料无法得出辽的治国政策,排除C。
8.金世宗(1123-1189)视《贞观政要》为治国的镜鉴。其在位时期,金国出现繁荣昌盛景象,因其年号为“大定”,史称“大定之治”。这说明 (  )
A.虚怀纳谏是国家治理的根本
B.民族交融推动社会进步
C.儒家思想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D.仁政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解析】选B。《贞观政要》记录了唐太宗与大臣间的对话和重大政治、经济措施。金世宗通过学习《贞观政要》,推动金国的社会进步,反映出民族交融推动社会进步,故选B;“根本”过于绝对,排除A;材料并未提及社会矛盾,排除C;儒家思想的核心也不是材料论述的主旨,排除D。
9.下表是史籍中有关辽夏金的部分记述。据此可知,辽夏金 (  )
记述 出处
辽之先,出自炎帝,世为审吉(审吉:契丹古称)国……太祖受可汗之禅,遂建国 《辽史·太祖纪》
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朝贺之仪,杂用唐、宋,而乐之器与曲则唐也 《宋史·夏国传下》
律科举人止知读律,不知教化之原,必使通治《论语》《孟子》,涵养器度。遇府、会试,委经义试官出题别试,与本科通定去留为宜 《金史·章宗本纪一》
A.效法中原制度加速封建化
B.强化文化认同促政权稳定
C.与内地政治文化交流密切
D.追述华夷共祖以强基固本
【解析】选B。辽朝认为自己是炎帝的后裔,西夏仿效宋朝的政治制度,金朝仿效中原王朝的科举制,并以儒家典籍为考试内容,说明这些少数民族政权都认同中原王朝的典章制度,意图通过文化的认同实现政权的稳定,故选B;辽夏金的做法是为了巩固统治,而非加速封建化,排除A;材料只能体现辽夏金单方面对中原文化的仿效,没有涉及双方交流,排除C;追述华夷共祖只符合辽朝的情况,排除D。
10.(2024·枣庄模拟)汉唐王朝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元朝则以宣慰使、安抚使、千户等官职封予各少数民族首领,其职类、承袭、贡赋和征发等遂形成一定制度。元朝这一举措 (  )
A.扩大了地方官员的职权范围
B.通过恢复分封制度以巩固统治
C.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D.实现对少数民族地区直接管理
【解析】选C。根据题意可知,元朝采取更加灵活多变的手段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而且形成了固定的制度,对边疆地区管理的加强有利于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C正确;元朝的这一举措没有扩大地方官员的职权范围,更不是要恢复分封制度,排除A、B;元朝将官职授予少数民族的首领,并不是实现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直接管理,排除D。
   【加固训练】
  元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封赠各族首领官职,并承担管理地方、朝贡纳赋的义务。这说明元朝 (  )
A.对少数民族地区直接管理
B.恢复分封制度以巩固统治
C.扩大地方官员的职权范围
D.推动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
【解析】选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封赠各族首领官职,并承担管理地方、朝贡纳赋的义务。这有利于中央王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有利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进而推动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D正确;土司制度是由中央政府指定当地少数民族的部族首领统治当地,是一种间接统治,排除A;材料与分封制度无关,排除B;土司制度不会扩大地方官员的职权范围,排除C。
11.(2023·长沙模拟)学者周振鹤说:“元朝行省,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观察下图可知湖广行省的布局 (  )
A.以山川形便为基本原则
B.囊括了自然和人文差异很大的区域
C.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D.增强了元朝在国防和经济上的实力
【解析】选B。根据材料地图及“元朝行省,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可知,行省的划分布局犬牙交错,囊括了自然和人文差异很大的区域,故B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的行省打破了以山川形便为基本原则的地方行政区域划分,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排除A、C;根据湖广行省的布局无法判断元朝在国防和经济上的实力,故排除D。
【拓展延伸】行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
(1)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央政令直达郡县,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形象地表示:中央→郡→县,直线行政。
(2)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
12.下图为元代六体文夜巡牌,它双面铸纹饰及文字,牌内分别铸有梵文、汉文、乌金体藏文、畏兀体蒙古文、八思巴文和波斯文,该夜巡牌可以用于研究 (  )
A.元朝的疆域划定  B.古代汉字的变迁
C.中西文化的交融 D.统一国家的发展
【解析】选D。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大一统的少数民族政权,在其统治之下,生活着众多的民族,因此元代官方为了便于行政,强化各个民族的向心力,在其官方表达上使用多个民族的文字,D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元朝疆域的划定,排除A;材料中不只有汉字,还有其他民族的文字,排除B;材料并未反映中国和西方文化的交融,排除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题,共24分。
13.(12分)(2023·天津模拟)评价者所处的时代、标准等因素影响着其对历史事件的看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这说明,封建社会在当时还具有很旺盛的生命力,还处于向前缓慢发展的阶段,而不是已经到了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也还没有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
——邓广铭、漆侠《北大大课堂宋史专题课》
材料二 与秦、汉、隋、唐的统一相随并来的,是中国之富强,而这一个统一却始终摆脱不掉贫弱的命运。这是宋代统一特殊的新姿态。宋室之患贫,则有几个特殊的原因……冗官耗于上,冗兵耗于下,财政竭蹶,理无幸免。虽国家竭力设法增进岁入,到底追不上岁出的飞快激增。加上北方的辽,西方的夏,两相逼迫,内外交攻,一个太太平平的统一政府,正如犯上了肺痨,虽无大病,却日就死路,这是宋朝的一个绝症。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下)(《国史大纲》
是中国近代历史学家钱穆撰写的通史性论著,
1939年6月完成)
材料三 自从钱穆提出宋代“积贫积弱”说以来,人们几乎都将它看作是宋王朝的基本特点,但这并不符合事实。宋代地盘比唐代小,而经济却比唐代发达,财政收入也比唐代高。四大发明中三大发明主要在宋代,和以往任何一个朝代相比都不贫,甚至还富一些。如从军事实力论强弱,宋比辽、金稍弱,进攻之力不足,防守则有余。和西夏比,实力还略强一些。蒙古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只有宋能抵抗数十年,从世界角度说,也可算是数得上的强国了。如果从综合国力考虑,宋不仅不能说弱,还应该说是相当强的。和东晋相比地盘差不多大,经济则要发达得多,东晋并没有称“积贫积弱”,为什么单单给南宋扣上这顶帽子呢,显然这是不公正的。
——李裕民《宋代“积贫积弱”说商榷》
(1)指出材料一、二对宋代评价的分歧;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国史大纲》撰写的时代背景,说明钱穆对宋朝评价的出发点。(4分)
(2)依据材料三,指出作者对宋代的评价是从哪一角度出发的。综合上述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认同上述哪一材料对宋朝的评价,并说明理由。(8分)
【解析】第(1)题分歧:根据材料一“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可知肯定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根据材料二“这一个统一却始终摆脱不掉贫弱的命运”可知批评宋代存在积贫积弱的问题。背景:根据材料二“《国史大纲》是中国近代历史学家钱穆撰写的通史性论著,1939年6月完成”并结合时代背景可知,钱穆撰写《国史大纲》时,正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开展全民族抗战时期;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出发点:结合时代背景可知,钱穆希望国人了解本国历史,坚定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决心,宋朝就成了抒发抗战决心与悲愤心情的一种寄托。第(2)题角度:根据材料三“如果从综合国力考虑,宋不仅不能说弱,还应该说是相当强的”得出从宋朝的综合国力角度出发;态度和理由,本问需要先表明态度再阐述理由。如认同材料一或材料三,关于理由: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可从宋代的时代特征: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农耕文明发展,思想上理学新发展,文化科技上宋词、绘画、三大发明发展等方面分析。如认同材料二的观点,关于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宋朝积贫积弱的表现方面进行分析,如政治机构臃肿、军事上和少数民族屡战屡败、政府变法引发危机重重等。
答案:(1)分歧:材料一肯定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材料二批评宋代存在积贫积弱的问题。
背景:钱穆撰写《国史大纲》时,正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开展全民族抗战时期;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出发点:钱穆希望国人了解本国历史,坚定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决心,宋朝就成了抒发抗战决心与悲愤心情的一种寄托。(4分)
(2)角度:宋朝的综合国力。
态度:认同材料一或材料三。
理由:宋初统治者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成功地维护了政权的稳定;宋代农业和手工业较之前有明显的发展,大城市空前繁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海上贸易繁盛超越前代;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儒学复兴,程朱理学对后世影响最大;文学出现新体裁;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代表了史学发展的较高水平;三大发明和沈括、郭守敬等科学家的成就,是宋朝科技水平的重要代表,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因此,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
态度:认同材料二的观点。
理由: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但是,也造成了机构重叠,官吏过滥,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两宋的军队多而不精,管理混乱,素质低下,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战屡败,被迫议和签订盟约,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和平,但是也加重政府财政负担和民众苦难;冗官、冗兵、冗费造成了积贫积弱局面;北宋政府进行了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但因触及统治集团的利益,最终失败;北宋被金所灭,南宋被元政权所灭。(8分)
1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0—13世纪,中国再次进入分裂时期,南部的宋王朝与北部的辽、金、西夏王朝长期对峙,古今皆有人称这个时代为“南北朝”或“第二次南北朝”。
——摘编自程尼娜《辽金王朝与中华
多元一体的关系》
材料二 10—13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纷乱复杂、民族大交融的时代,汉民族又一次进入蜕变期,而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十分活跃,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尤以辽、西夏、金为代表。面对境内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的被统治对象,游牧民族旧有的统治方式无法适应新的需要。因此,不同程度地汉化和借鉴、采用中原政治文明巩固自己的政权成为各民族政权不二的选择。
——摘编自魏淑霞《辽、西夏、金民族政权的
汉化探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10—13世纪的中国”为主题,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围绕“10—13世纪”的时代特征,确立论题,展开论述,表述成文,立论正确,史实严谨,逻辑清晰)
【解析】示例:根据“10—13世纪,中国再次进入分裂时期,南部的宋王朝与北部的辽、金、西夏王朝长期对峙”“10—13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纷乱复杂、民族大交融的时代,汉民族又一次进入蜕变期”可得出10—13世纪是民族交融的时代。论述时结合这一时期政权更迭和民族间交流的相关史实展开说明即可。
答案:示例:
10—13世纪是民族交融的时代。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并立,960年,北宋完成局部统一,为民族交融奠定基础。两宋时期与北方民族政权订立和约,设立榷场,加强贸易,促进交流。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参照中原先进典章制度,学习中原先进文化,重用中原儒士,促进民族交融。1279年元朝结束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完成了统一,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10—13世纪,各族人民长期接触,相互学习,彼此交流,推动了各族生活方式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七辽宋夏金元的政权及统治(含解析)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精讲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