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同步训练(含解析)

出题人 历史组
审核人 历史组
一、单选题
1.汉文帝时,其亲弟淮南王刘长曾称东帝,其堂弟济北王刘兴居曾举兵为乱,而文帝的太子刘启(后来的景帝)失手打死吴王太子,吴王刘濞怨恨,甚至拒绝朝觐。由此可见,当时( )
A.封国在地方肆意横行 B.颁布推恩令势在必行
C.郡国并行制存在隐患 D.盛世局面已不复存在
2.汉初,统治者颁行“复弛商贾之律”,文景之时,商贾“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汉武帝时,商人又受到沉重的打击,其对国家的威胁受到抑制。这表明汉武帝( )
A.推行了休养生息政策 B.加强了经济控制
C.有效稳定了市场秩序 D.解除了国家威胁
3.汉初诸吕叛乱时,郡县官吏消极观望,未闻有讨伐诸吕者。而齐王刘襄、琅琊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讨伐,一举诛灭诸吕。由此可见,汉初封国制度( )
A.有效解决了王国问题 B.有利于稳定政治局势
C.造成了外戚专权的局面 D.彻底消除了割据隐患
4.晁错认为秦代“起兵而攻胡、粤者,非以卫边地而救民死也,贪戾而欲广大也,故功未立而天下乱”“且夫起兵而不知其势,战则为人禽,屯则卒积死”,戍边之卒皆“行者深恐,有背叛之心”,现在“胡人衣食之业不著于地,其势易以扰乱边境”,“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晁错的这一建议旨在( )
A.吸取秦亡教训缓和社会矛盾 B.通过移民实边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
C.引进农耕促进边疆地区开发 D.实施军政合一实现国家治理一体化
5.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首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 B.中国丝织品在西域备受推崇
C.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D.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
6.汉武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后,“处士”逐渐为儒家学者所专用。《后汉书·张霸传》载,张霸“永元中为会稽太守,表用郡人处士顾奉、公孙松等。奉后为颍川太守,松为司隶校尉,并有名称。其余有业行者,皆见擢用。郡中争厉志节,习经者以千数,道路但闻诵声”。这表明,汉朝( )
A.加快了儒学政治化的进程 B.实现了选官的公平公正
C.保障了政治运行的高效化 D.增强了基层治理的实效
7.秦汉王朝采取以徙民实边、屯田为主要内容的边疆政策。公元前221年,迁内地三万户到北河、榆中实边垦植,给予拜爵一级奖励。汉朝对迁徙到西北的百姓,免除所有田租和人头税,并赐给一定数量的土地,给予农具、牧畜和籽种。这些政策( )
A.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B.巩固了边疆地区的统治
C.加剧了人地关系的矛盾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8.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汉武帝此举意在( )
A.提高中枢机构的效率 B.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C.强化君主的专制集权 D.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9.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政府因“天下马少”而“平牡马匹二十万”,同时整顿币制,发行五铢钱;元鼎二年(前115年),下令“稍稍置均输以通货物”;元鼎三年(前114年),又“令民告缗(逃漏税款)者以其半与之”。这些举措( )
A.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因袭了传统的经济政策
C.旨在规范经营和组织管理 D.旨在解决政府财政危机
10.两汉时期,追述历代帝王的画像石作品广泛流行(如下图),所选帝王多为伏羲、女娲、祝融、神农、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等神话人物和古圣先王。这些作品的流行( )
A.有利于增强汉朝的正统意识 B.反映出汉代考证之风的盛行
C.体现出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 D.为儒学成为正统奠定了基础
11.春秋战国直至汉初,社会任侠之风大盛,侠士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诺、轻死生的品格历来为世人称道;但“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之举也被视为“以奸犯公法”。自西汉中后期起,任侠之风便一蹶不振。这一变化主要缘于( )
A.豪强地主的崛起 B.主流思想的变迁
C.专制统治的强化 D.选官制度的变革
12.据《汉书》记载,中央遣使巡行始于汉武帝。《武帝纪》载,“巡行”为“谕三老孝弟以为民师,举独行之君子”;《元帝纪》载,“遣谏大夫博士赏等二十一人循行天下”;《成帝纪》载,“遣谏大夫博士分行视”“举惇朴逊让有行义者各一人”。据此判断,汉代的遣使巡行制度( )
A.有效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B.促使行政机构的设置日趋合理
C.客观上利于推动儒学思想的社会化 D.增强了监察官员职权的独立性
13.内蒙古居延地区是汉代的边防重镇,上世纪在这里出土了大量汉代简牍。简牍中的文书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既有官兵的请假报告、日常管理记录,又有关隘与关隘之间的秘密联络方式、皇帝下达的诏书、政府部门下达的律令等。这反映出汉代( )
A.民族之间关系较为复杂 B.行政运行机制有所保障
C.中央集权统治不断加强 D.政治等级秩序较为稳定
14.据《汉书》记载,汉武帝“诏书旧典,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汉灵帝时,刘焉目睹政治衰缺,以为刺史威轻,乃建言: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授予军政权力,镇安方夏。汉灵帝时期州牧的设置( )
A.加剧了地方的离心倾向 B.调整了中央的行政体制
C.提高了地方的监察效率 D.动摇了郡县制度的基础
15.武帝时,御史大夫寮舍设于宫门之内,武帝常引为内朝官,以至于御史大夫张汤“每朝奏事,语国家用,日晏,天子忘食,丞相充位,天下事皆决于汤”。这一做法( )
A.扩大了西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B.平衡分配了中枢权力
C.使政治和权力结构发生变异 D.提高了中枢决策效率
16.汉初法律明文规定,不许对流通中的货币有所选择,否则予以处罚。但考古发掘显示,汉初市场上币制多变,不同形状、式样的货币同时流通,即使是同一种类的货币亦形制无常。这表明汉初( )
A.集权体制走向衰落 B.地方割据分裂了市场
C.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D.货币政策缺乏连续性
17.汉朝时,以每个季度的第二个月份的商品价格为准,每种产品制定从高到低三个档次的价格线,如果价格过高,政府就要介入,要求以平价出售;物价降至平价以下,就由百姓自行买卖。这表明汉代( )
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B.注重规范市场的管理与运行
C.妥善处理各阶层的利益 D.农业生产资料市场日趋成熟
18.《汉书 食货志》载,武帝时,在京城设立大司农“垄天下之货物”,贱买贵卖;因“富商大贾,冶铸鬻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黎民重困”,于是汉武帝派人督办盐铁事务,在产盐地置盐官,产铁地置铁官。这体现出汉武帝时期( )
A.政府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干预 B.商人政治地位得以提高
C.商业资本集聚效应比较显著 D.民生问题受到官府重视
19.武帝即位后,鉴于市面上因流通“半两”“四铢”“榆荚”等币量不一的货币给社会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收回封国的铸币权,并严禁民间私铸。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铸造新的五铢钱,“式样划一、币重如其文,且不易被盗磨。”五铢钱的铸造( )
A.降低了铸造货币的成本 B.加强了君主的专制统治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抑制了民间贸易的发展
20.汉初,贾谊提出:“仁义恩厚,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人主之斤斧也。势已定,权已足矣,乃以仁义恩厚因而泽之,故德布而天下有慕志。”贾谊的这一思想( )
A.成为汉代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 B.完全继承了孔子的为政以德学说
C.促使汉初延续了百家争鸣局面 D.为儒学取得独尊地位作出了贡献
21.据《史记》记载,有汉一代“诸子传说,皆充秘府”;“(武帝)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通一伎之士咸得自效”,重用法家张汤、黄老学派汲黯以及纵横家主父偃。这反映出汉代( )
A.学术领域的争斗与动荡 B.治国理念的并蓄和包容
C.官学延续了诸子的学说 D.儒学独尊地位遭受冲击
22.《道德经》中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而为和”。但在董仲舒看来,“物随阳而出入,数随阳而始动;三王之政,随阳而更起 贵阳而贱阴也。”这种关于自然界的主张,被他作为“三纲”的基础加以应用。董仲舒的这一做法( )
A.试图实现道家道德伦理的世俗化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和谐思想
C.成为汉武帝时大一统的理论基础 D.迎合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23.公元前111年正月,汉武帝派司马相如为钦差负责新开拓地区的郡县设置。随之,汉朝廷不仅在河西设立郡县、移民屯垦,而且在西南夷和两越地区设郡置县。《史记·平准书》记载:“番禺以西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且以其故俗治,毋赋税。”这些举措( )
A.表明国家行政效率显著提高 B.印证了经济交流导致政治制度的变化
C.说明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D.利于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24.据《四民月令》记载,家兵每年二月,要“顺阳习射,以备不虞”;三月“农事尚闲”,可“缮修门户,警设守备,以御春饥草窃之寇”。八月“得凉燥,可上角弓弩”。九月“缮五兵,习战射”。十月“培筑垣墙”等等。这一记载充分反映了( )
A.东汉时期地方军阀割据问题的严重 B.豪强以隐蔽方式拥有强大军事力量
C.东汉统治者有效强化对农民的控制 D.两汉时期的外戚宦官专权问题严重
25.东汉后期,累世公卿的门阀大族实力强大,如“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等,他们的“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同时,宦官集团也“任人及子弟为官”“父兄子弟皆为公卿列校,牧守令长,布满天下”。这一状况( )
A.导致了宦官专权的产生 B.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形成
C.加剧了统治集团的矛盾 D.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26.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一篇大约属于文帝时期的年表,采用“秦、张楚”的纪年顺序;《史记》立月表记秦末事名曰“秦楚之际月表”,撰《陈涉世家》《项羽本纪》;班固《汉书》中把二人合为一卷置于列传中,名为《陈胜项籍传》。材料折射出( )
A.政权更替规范了修史方式 B.文献与实物史料的相互印证
C.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化 D.政治立场不同影响史书体例
27.汉代数学专著《九章算术》中有《均输》篇,记载着当时官营运输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制订详密计划分派运量、调度运力,并且严格规定运输行程的情形。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
A.中央集权制度完善 B.经济计划的制订
C.传统科技的实用性 D.交通运输的发展
28.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禹贡》托名大禹所著,全书以地理为径,分当时天下为九州。《史记·夏本纪》全文征引,而不取当时更容易理解的其他说法,如《吕氏春秋》中比较纯粹的地理解释。这表明司马迁意在强调( )
A.天下一统的意识 B.分封制度的历史传承 C.华夏认同的观念 D.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29.西汉氾胜之汇录的《氾胜之书》,记述了以区田法为核心的耕作技术;宋代陈旉的《农书》,记述了土壤所宜以及积肥、施肥等提高地力的技术;元代王祯的《农书》,记述了大量农业工具。这些农书( )
A.得益于土地生产效率的提高 B.表明国家组织力量的强大
C.反映了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意在推广先进的农业工具
30.希罗多德在《历史》第一卷开头语中说:“在这里发表出来的,乃是哈利卡尔那索斯人希罗多德的研究成果,他所以要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特别是为了把他们发生纷争的原因给记载下来。”司马迁在阐述《史记》撰写宗旨时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据此可知( )
A.两者都主张借鉴前人研究成果 B.两者都尊重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C.两者都运用多元视角解释历史叙述 D.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了史学传统的差异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一统”思想萌芽于春秋时期。老子在《道德经》中明确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对万物源一、万物归一的最早阐述。孔子的思想中也孕育着“大一统”思想,虽没有明确提出“大一统”的概念,却彰显了维护周天子为“天下”核心的思想,将“政治权力”统一于天子,并实现“一匡天下”的疆域观是明确且强烈的。
继孔子之后,战国时期的诸多思想家多对“一”提出各自的见解。墨子提出“一同天下”的命题,指出天下归于一、归于统一、归于天子。如此,则天下治,天下安定。与墨子相似,孟子进一步提出了“定于一”的命题,就是天下统一则天下安定。此后,荀子再次阐述了天下一统:“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通达之属,莫不从服。”
——摘编自陈跃《论中国古代“大一统”内涵的发展演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2年第1期)
材料二 《汉书·董仲舒传》载其《举贤良对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刘跃进《<春秋>:“大一统”观与秦汉时期的思想及创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大一统”思想的核心内容,并简析“大一统”思想萌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汉代《春秋》“大一统”观对古代中国的影响。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以郡县治东方,用秦吏秦法经纬天下,移风濯俗,结果激起东方社会的反抗,其间包含着区域文化差异与冲突。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的习俗。
——摘编自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承秦制,有所损益”的表现。
(2)结合所学,简述汉武帝巩固统治的政治措施。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被哪位君主采纳,对儒学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灭商后,疆域扩大,已经是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因而,人们心中遂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一统思想的初步形成。
——摘编自杨向奎《先秦儒家之一统思想》
材料二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着手建立断的帝国体制……由于秦帝国只存续了十五年,它所建立的帝国模式带有浓厚的实验色彩,这种模式是否能够续下来,在汉初仍是一个未知数,而当时异姓诸侯王势力的强大更加大了它的不确定性。至汉武帝时,终于完美地解决了统一与分裂的问题。
——摘缟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此时“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制度因素以及它在该时期思想领域产生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的帝国体制”是什么?并指出这种“不确定性”对西汉政治产生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汉文帝时期,地方诸侯王因为各种原因而对皇帝不尊重,这是对专制皇权的威胁,说明郡国并行制存在隐患,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诸侯王对皇帝的不尊重,并不能体其在地方现肆意横行,排除A项;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才实行的,排除B项;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缔造了文景之治,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C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初至武帝时期。据题干“商人又受到沉重的打击,其对国家的威胁受到抑制”可知汉武帝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商人又受到沉重的打击”可知不是休养生息政策,A项错误;材料描述的是减少对国家的威胁不是对市场的作用,C项错误;材料是国家的威胁受到抑制不是解除了国家的威胁,D项错误。故选B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的中国。材料表明对汉初的诸吕叛乱中,郡县长官消极观望,而同行诸侯王积极发兵讨伐,这说明汉初的封国制度有利于稳定政治局势,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册封诸侯王的积极作用,不是有效解决了王国问题,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打击外戚专权,排除C项;材料中还有封国,不是彻底消除了割据隐患,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晁错的移民实边思想,这一思想旨在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进一步维护封建统治,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边疆的管理加强,并不是缓和社会矛盾,排除A项;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是客观上所起到的作用,排除C项;汉代并没有实现国家治理一体化,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西汉时期,西域的多种物种传入中原地区,而中原地区的先进技术也传入西域地区。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因为丝绸之路的开通推动了中原和西域之间的经贸往来,C项正确;这些现象的出现得益于两地之间的交流和往来,并不仅仅是由于西汉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扩大,排除A项;中国丝织品在西域受到推崇是结果,不是原因,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的是两地的交流,并不能体现农业生产水平的稳步提升,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题,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者受到政府重用,鼓励民间处士学习经学、入仕为官,使汉代政治呈现出儒家学术的底色,加快了儒学政治化的进程,A项正确;材料重用“处士”,未体现选官制度的公平公正性,排除B项;重用“处士”无法从根本上保障政治运行的高效化,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材料提拔官员是重用儒士,提拔官员没有明确一定是地方官员,与基层治理不吻合,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秦汉时期。根据材料可知,秦汉王朝采取奖励措施推行屯垦戍边政策,这有利于调动徙民的积极性,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从而巩固了边疆地区的统治,B项正确;秦汉王朝的边疆政策有利于边疆的开发,无法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排除A项;秦汉王朝采取以徙民实边、屯田,会缓解人地之间的矛盾,排除C项;秦汉王朝的边疆政策有利于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汉武帝采取推恩令的举措打击诸侯王,由此产生的列侯由郡管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打击诸侯并不能提高中枢机构的效率,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地方豪强势力无关,排除B项;打击诸侯国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并不能强化君主专制,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武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试图通过提高马匹价格、整顿币制、均输平准、商业告缗等措施聚敛财富,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D项正确;汉武帝的经济措施有利于削弱地方割据势力,但不能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A项;汉武帝的经济措施体现了抑商的倾向,但出现了之前未有的均输、告缗等措施,不能简单称之为“因袭”,排除B项;汉武帝的经济措施有利于规范经营和组织管理,但这不是其主要目的,只是手段,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两汉时期,追述历代帝王的画像石作品广泛流行,如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等,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强汉朝的正统意识,进而维护汉朝统治,A项正确;这些作品的流行有利于增强汉朝的正统意识,未涉及考证等相关内容,排除B项;画像石中的部分神话人物和古圣先王与农业发展无关,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C项;西汉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两汉时期追述历代帝王的画像石作品与“为儒学成为正统奠定了基础”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春秋战国直至汉初。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政局混乱,民间侠士在维护社会局部秩序,弘扬社会正气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随着大一统的皇权专制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侠士所秉持的“正义”与封建法制及尊卑体系的矛盾愈发激烈,侠士的存在必然受到国家暴力机关的严厉打击,C项正确;豪强地主的崛起与任侠之风衰败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侠士重信守诺、舍生取义的品格与儒家所提倡的伦理多有共通之处,任侠之风衰退不是主流思想变化导致的,排除B项;汉代察举制的实施均与任侠之风衰败没有内在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谕三老孝弟以为民师,举独行之君子”“遣谏大夫博士赏等二十一人循行天下”“遣谏大夫博士分行视”“举惇朴逊让有行义者各一人”及所学知识可知,在汉代,巡行多由谏大夫主持其事,而谏大夫多由博士兼任,因此谏大夫多与博士连称,说明巡行的官吏兼具儒士身份,而且巡行的目的负有察举之责,察举的内容主要是政府所提倡的儒家的道德价值观。这说明汉代的遣使巡行制度在客观上利于促进儒学的传播,进而推动儒学思想的社会化,C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遣使巡行制度是否有效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遣使巡行制度,并未反映整个行政机构的设置情况,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监察官员职权的独立性特点,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材料信息显示,内蒙古居延地区出土了大量汉代简牍,涉及内容众多,诸如皇帝下达的诏令、政府部门下达的律令等,反映出汉代行政运行机制有文书作为保障,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政府运行机制问题,无法反映汉代民族之间关系较为复杂,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与其他时间的比较,不能说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汉代的政治运行机制,没有政治等级秩序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刺史只是有监察地方的权力,汉灵帝时期国家衰微,此时在地方设置的州牧有军政大权,可以直接干预地方郡县事务,有效整合地方的力量,这从政治制度上埋下了群雄割据的种子,A项正确;材料所述是地方行政体制的重大变化,不属于中央的行政体制,排除B项;根据材料不能得出监察效率是否提高,排除C项;“动摇了郡县制度的基础”不符合史实,州牧体制也是郡县制度的发展演变,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御史大夫原本是外朝官,汉武帝将其引为内朝官并使其权力增大,这使得政治和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原本丞相主导的权力格局被改变,形成了内朝与外朝相互牵制的局面,C项正确;扩大统治基础主要涉及的是选拔人才的制度等方面,材料中并未体现这一点,排除A项;这种做法并不是平衡分配中枢权力,而是改变了权力结构,使御史大夫权力增大,打破了原有平衡,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权力结构的变化,而非单纯决策效率的提高,排除D项。故选C项。
1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初(中国)。据材料可知,汉初政府明令规定不允许对流通货币进行选择,但是考古发掘依然出土了形制多样的货币,结合所学,西汉建立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地方诸侯国掌握铸币权,未形成统一的市场,故地方割据分裂了市场,B项正确;汉初中央集权受到挑战,但不等同于集权体制走向衰落,排除A项;货币不统一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展现货币政策的不连续性,排除D项。故选B项。
1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由材料可知,汉代政府根据制定的商品价格标准,对物价进行调控,以稳定市场秩序,这表明汉代注重规范市场的管理和运行,B项正确;规范商品价格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各阶层的利益情况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发展情况,无法得出妥善处理各阶层的利益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日趋成熟的结论,排除CD项。故选B项。
1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汉武帝时期设立大司农从事商品贸易,实行盐铁官营,这都体现了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A项正确;汉朝时期,商人的政治地位没有得到提高,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汉朝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并不能说明商业资本的集聚效应和民生问题受到官府重视,排除CD项。故选A项。
1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币量不一的货币给社会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收回封国的铸币权,并严禁民间私铸”“式样划一、币重如其文,且不易被盗磨”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改革币制前,币量不一的货币给社会经济带来不良影响,汉武帝统一货币后,铸造的五铢钱,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进而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C项正确;汉武帝币制改革后的货币“式样划一、币重如其文,且不易被盗磨”,没有降低铸造货币的成本,排除A项;汉武帝币制改革,收回封国的铸币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汉武帝的币制改革统一了货币,有利于民间贸易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2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贾谊认为,礼义教化相当于君主手中的“芒刃”,而权势法制则相当于君主手中的“斤斧”,君主统治民众必须执此两柄,面对不同问题要善于选用不同的工具,软硬兼施,才能维护自己手中的权力。据此可知,贾谊通过对礼法关系的论述,形成了以礼为本、礼法并用的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他的这一思想为汉代儒学取得独尊地位作出了积极贡献,D项正确;汉初实行黄老之学,汉武帝时独尊儒术,排除A项;贾谊主张礼法并用,与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完全强调德治不同,排除B项;百家争鸣只存在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2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重用儒家,“独尊儒术”,但不是“独存儒术”。儒学虽垄断官方教育,但并未对其他学说灭绝或镇压,皇帝甚至会重用一些具有法家、黄老道家和阴阳家思想色彩的人物,汉代学术领域在这一治国理念的影响下,对诸子各家各派的思想内容都有继承和研究,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思想方面,不是学术,排除A项;C的说法不正确,比如墨家的学说就没有延续,排除C项;汉代确立了儒学独尊地位,D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2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考查董仲舒思想。根据材料,道家讲究阴阳相交,产生冲气以为和,即崇尚阴阳和谐,但是董仲舒提出“贵阳而贱阴”,目的是论证人间的政治伦理秩序即君为阳臣为阴,因此“君尊臣卑”德为阳,刑为阴,而德阳刑阴,他的这一思想迎合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德伦理是儒家思想范畴中的,排除A项;董仲舒是将道家的阴阳和谐思想改造成具有等级观念的现实伦理需要,并未背离原始儒学中的和谐思想,排除B项;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成为汉武帝时大一统的理论基础,但材料却未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
23.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司马相如为钦差负责新开拓地区的郡县设置”“河西设立郡县、移民屯垦,而且在西南夷和两越地区设郡置县”“不收赋税,注重发展经济”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在地方设立郡县,并积极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这有利于把边疆地区纳入大一统的汉代中央体系之下,D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办事效率状况,排除A项;材料与经济交流和政治制度变化无关,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严格奉行,排除C项。故选D项。
2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东汉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东汉时期,地方豪强豢养家兵的形式通常不搞常设,多通过季节性的训练,以亦兵亦农的方式存在。豪强是东汉社会一个特殊的存在,在经济上具有强大的实力,政治上控制朝政,甚至还以隐蔽的方式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借此维持自己的封建地位,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地方割据问题严重的相关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地方豪强对农民的控制,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汉代外戚宦官专权的问题,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东汉后期,累世公卿的门阀大族实力强大,如‘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等,他们的‘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和所学知识,东汉后期门阀大族和宦官集团的势力都很强大,他们的门人故吏遍布天下,这必然会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加剧,C项正确;宦官专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排除A项;官僚政治的形成是在秦朝时期,而不是东汉后期,排除B项;材料中的状况会导致社会阶层的固化,而不是流动,排除D项。故选C项。
2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中文帝时期的年表采用“秦、张楚”的纪年顺序,说明认可陈胜张楚政权的合法性;司马迁认可项羽建立的楚政权并将项羽列为本纪,否认陈胜张楚政权的正统性、只认可其诸侯地位,反映已受到汉武帝尊崇儒学的影响;东汉班固则对陈胜和项羽及其政权都否认了,只认可从秦到汉的法统,反映儒家纲常伦理对史学的影响加强,C项正确;《史记》创始了纪传体通史这一修史方式,《汉书》创始了纪传体断代史这一修史方式,材料未反映修史方式的规范,排除A项;《史记》和《汉书》均属于文献史料,材料未涉及实物史料,排除B项;D项本身表述不妥,且材料中的《史记》《汉书》呈现内容都属于纪传体,排除D项。故选C项。
2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九章算术》中《均输》篇中的算题反映了“官营运输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制订详密计划分派运量、调度运力,并且严格规定运输行程的情形”,这是实际生活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科技注重实用性,材料体现出数学成就的发展得益于生活实际的需要,C项正确;材料涉及《九章算术》的内容中涉及解决官营运输业实际需要的内容,但没有涉及政府对数学的态度,与中央集权制度完善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九章算术》中官营手工业管理中应用了数学知识,但这属于手工业管理,不属于经济计划,排除B项;材料知只涉及生活需要对数学发展的影响,没有涉及交通发展对数学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2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禹贡》托名大禹所著,全书以地理为径,分当时天下为九州”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在政治、经济、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史记》对于夏朝记载中引用了《禹贡》中“分当时天下为九州”的说法,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强调天下一统的意识,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天下一统的观念,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没有关系关系,排除B项;华夏认同指的是周边少数民族对华夏族的认同,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司马迁《史记》引用《禹贡》中“分当时天下为九州”的说法是为了强化天下一统的意识,与儒家思想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29.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原因题、本质题和目的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西汉氾胜之汇录的《氾胜之书》,记述了以区田法为核心的耕作技术……元代王祯的《农书》,记述了大量农业工具”,可知,汉代至元代,我国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形成并不断发展,而农书中所谈到的耕作技术、农业工具等,都是为传统农业服务,C项正确;仅从农书中的技术,并不能说明土地生产效率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国家层面的信息,排除B项;上述农书著作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传统的农耕,并不是推广农具,排除D项。故选C项。
3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希腊、西汉时期。根据材料“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及所学可知,古希腊处于小国寡民的城邦状态,希罗多德强调历史记载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司马迁编撰《史记》的意图是适应汉武帝大一统的政治需要,体现了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史学传统的影响,D项正确;司马迁并未主张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尊重历史发展规律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运用多元视角解释历史叙述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31.(1)核心内容:“权力归一”的政治观、“天下一统”的疆域观。
时代背景: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国家分裂失序;变法风潮、局部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雏形初具;百家争鸣,思想理论十分活跃;铁犁牛耕,小农经济的发展;“士”阶层的崛起。(任答3点)
(2)影响:《春秋》“大一统”观为汉武帝所接受,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春秋》“大一统”观加强了大一统意识;在大一统思想影响下,国家统一成为中国历史主流。
【详解】(1)本题为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核心内容:根据材料一中“将‘政治权力’统一于天子,并实现‘一匡天下’的疆域观是明确且强烈的”可知,“权力归一”的政治观、“天下一统”的疆域观。时代背景:结合所学可知,政治上,王室衰微、分封制和宗法制崩溃,国家分裂失序;变法风潮、局部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雏形初具;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崛起。经济上,铁犁牛耕,小农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思想理论十分活跃。
(2)本题为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汉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可知,从儒学的地位来看,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从意识形态发展来看,《春秋》“大一统”观加强了大一统意识;从历史主流来看,国家统一成为中国历史主流。
32.(1)继承: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发展:郡国并行制,中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察举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说明:可根据学生答题实际情况进行分值分配,如继承与发展各答一点即可)
(2)政治措施:①颁布“推恩令”。加强皇权。②确立察举制。③设刺史,进行巡视监察。③设置中朝。④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3)君主:汉武帝。
影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汉承秦制,有所损益”的表现答出汉朝对秦朝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即可,主要是继承了秦朝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发展则是实行了郡国并行制、中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察举制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汉武帝巩固统治的政治措施包括颁布“推恩令”。加强皇权。确立察举制。设刺史,进行巡视监察。设置中朝。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等。
(3)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董仲舒的主张是被汉武帝所采纳的。带来的影响根据“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并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是使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33.(1)制度因素:分封制、宗法制。作用:促使人们大一统思想的初步形成。
(2)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后酿成王国问题。
措施: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在思想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正统。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时期的中国。制度因素:根据材料“疆域扩大,已经是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因而,人们心中遂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一统思想的初步形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推行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这时期“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制度因素。
作用:根据材料“人们心中遂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一统思想的初步形成”可得出促使人们大一统思想的初步形成。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的材料分析题。体制:根据材料“秦朝建立后,秦始皇着手建立断的帝国体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全国后,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封建性质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体制,因此材料中的“新的帝国体制”指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影响:根据材料“在汉初仍是一个未知数,而当时异姓诸侯王势力的强大更加大了它的不确定性”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恢复了分封制,推行郡国并行制度,这导致地方势力壮大,后酿成王国问题。
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汉武帝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解决王国问题,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在思想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正统。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同步训练(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