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苏省张家港市2024-2025八年级上学期期初测试历史卷(答案)

江苏省张家港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期初测试历史卷
一、选择题
1.陈寅恪先生指出:“孝文帝推行汉化,不仅使鲜卑贵族有政治地位,而且使鲜卑贵族有社会地位。”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提高鲜卑族的地位
B.推动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C.促进民族融合
D.维护鲜卑贵族的利益
2.如图是中国某个时期的年代尺,该年代尺反应的时代主题是(  )
A.繁荣开放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3.魏晋南北朝时期,边区游牧民族在其政权建立和势力逐渐进入中原地区的过程中,在都城的选址问题上,往往表现为不断从边区向内地迁移。都城的迁移使这些少数民族政权(  )
A.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B.逐渐的稳定和汉化
C.民族隔阂完全消除 D.完成经济重心南移
4.战国七雄中,三个国家的军队最有名:齐国的“技击”、魏国的“武卒”、秦国的“锐士”。荀子认为,秦国的“锐士”最厉害。秦国“锐士”战斗力强主要得益于(  )
A.什伍连坐的实行 B.郡县制的推广
C.军功爵制的实行 D.秦国完成统一
5.“国家”这个词是表示地缘关系的“国”与表示血缘关系的“家”的合成。夏朝体现“国”与“家”融合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6.唐朝诗人李白曾作诗描绘中国古代某次战役:“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这场战役的影响是(  )
A.有利于曹操统一北方 B.推翻了秦朝残暴统治
C.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D.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7.战国时期,孟子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墨子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由此可见,墨子和孟子(  )
A.都能解决当时社会问题
B.都具有关注民生的情怀
C.都主张树立君主的权威
D.都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8.2023年12月9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研究成果。其中,二里头遗址中心区新发现多条道路和道路两侧的墙垣,纵横交错的道路把整个区域划分为了不同的功能分区。据此可知,二里头遗址(  )
A.城市交通网络发达 B.礼乐制度日臻完善
C.社会结构等级有序 D.王朝国家形态成熟
9.《后汉书 孝灵帝纪》中记载:“中平元年春二月,钜鹿人张角自称“黄天”,其部帅有三十六方,同日反叛。安平、甘陵人各执其王以应之。”材料中描述的事件是(  )
A.大泽乡起义 B.黄巢起义
C.黄巾起义 D.金田起义
10.西汉建立之初,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田地荒芜。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这表明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恢复发展社会生产
C.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D.巩固濒临灭亡的王朝
11.王羲之书法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独辟蹊径,以生动多变的线条表达自己的精神意境。下列对其代表作(见下图)的评价最准确的是(  )
A.收放自如、浑然天成 B.刚柔兼备、多有异趣
C.苍劲厚重、粗犷雄浑 D.整齐划一、大小一致
12.据西晋的史料记载,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反映出内迁的少数民族(  )
A.形成人口迁徙高潮
B.消除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
C.实现全国的再统一
D.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13.成都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也是历史上曾多次建都的古都。其中,三国时期在此建都的是(  )
A.曹丕 B.诸葛亮 C.刘备 D.孙权
14.在一次战役中,号称百万大军的前秦军队被东晋的8万守军打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些成语都与它有关。该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15.过上农耕生活的原始居民已经会建造房屋。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是干栏式房屋。造成南北房屋出现不同形式是因为(  )
A.农耕生活的不同 B.自然条件的差异
C.建筑材料的不同 D.栽培作物的区别
16.如图中物品(技术)交流主要得益于(  )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大运河的运输
C.纸币的发行 D.市舶司的建立
17.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弹奏王安石表》中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变法(  )
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C.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
D.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18.如图为唐招提寺,原名建初律寺、招提寺,位于日本奈良市五条町,始建于唐乾元二年(759年),原址为日本新田部亲王旧宅邸地,赐予中国唐代高僧鉴真建成唐招提寺,为中国佛教律宗寺院、日本南都律宗总本山(祖庭)。该寺(  )
A.建造于唐太宗统治后期
B.始建时安史之乱已经被平定
C.为高僧鉴真在长安所建
D.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19.相对于科举及第者而言,落第者们更贴近下层民众,他们或聚徒讲学,或影响公共事务,成为乡里文化的普及者、基层社会活动的组织者。这表明科举制度(  )
A.有益于社会教化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有利于阶层流动 D.推动了基层自治
20.杨坚派晋王杨广南下平陈,统一南北。他即位后,在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下列属于他巩固统一的举措的是(  )
A.制定法律,完善三省六部制
B.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C.编订户籍,统一度量衡制度
D.开通大运河,便捷南北交通
21.鉴真东渡日本,前后用了12年,到日本时已是66岁高龄。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这表明他们(  )
A.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B.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C.展现出矢志不渝、坚韧不拔的品质
D.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
22.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史上继王莽新政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政治变革运动。这次“运动”(  )
A.得到了司马光等宰相的支持
B.使宋朝的经济实力空前增强
C.仅涉及经济军事这两个领域
D.源于宋积贫积弱的社会危机
23.两宋时期,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科技发明取得重大成就。北宋时期,匠人毕昇发明的是(  )
A.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武器
24.“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这首《调笑令》描述的是如图 所示工具使用时的情景,它是(  )
A.耧车 B.秧马 C.筒车 D.曲辕犁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商君列传》
(1)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支持者是谁?最能体现出商鞅变法性质的是哪一条内容?商鞅变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北魏走汉化的道路,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通过孝文帝改革,拓跋鲜卑的主体部分迅速与汉族融为一体,有效缓和了民族关系。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附带同化,也促进了民族交融。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北魏走汉化的道路”根本目的是什么?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因范之政见,先重治人而后及于治法,王则似乎单重法不问人。只求法的推行,不论推行法的是何等样的人品……而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3)材料三反映的改革的目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次改革的影响。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改革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26.交流互鉴共话多元一体,民族交融汇聚历史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共同开拓】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北边疆设置最高长官,负责守境安土,保障民族交往,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
(1)写出西汉设置的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并指出这一设置对西汉疆域变化有何标志性意义。
【共同书写】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物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2)根据《史记》与《宋书》的记载,简述江南地区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与图二反映的现象之间的关系。
【共同创造】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
——许倬云《万古江河》
(3)综上所述,概括古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7.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关键所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并亲自降临到地方。
——摘编自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洪武九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地方废除元旧制﹣﹣行省制,代之以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别行使原行中书省的行政、军政和司法之权,三司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简述唐朝前期边疆少数民族的名称(至少列出两个)及管辖西域的机构名称。
(2)根据材料二分析元朝行省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对地方管理方式上有何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28.巴蜀历史,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蜀地非涝即旱,有“泽国”“赤盆”之称。当时,蜀地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稀少,不仅从物力和财力上,而且从人力上也不可能完成如此大型的水利工程。秦通过实行商鞅变法,迅速成为“兵革大强”的封建国家。秦并巴蜀后……在政治上实行一系列封建改革,在经济上修筑栈道,移民巴蜀,增加人口,垦荒种田,兴修水利。于是,都江堰应运而生。
——摘编自吴金钟《都江堰兴建史学术讨论会综述》
(1)据材料一,概括都江堰“应运而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都江堰建成后发挥的作用。
材料二:汉代,巴郡的经济进一步发展,粮食产量增长迅速。汉初,巴人伐秦有功,免罗、朴、督、鄂、度、夕、龚七姓巴人首领租赋,其他各姓首领和巴民每年交纳賨钱(秦汉时四川、湖南等地少数民族所缴纳的一种赋税)四十,相比内地郡县的赋税额度而言,要轻得多……汉代以后,铁斧、铁锄、铁刀等铁质农具已经在巴郡地区广泛使用,这对于提高粮食产量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汉代兴修水利,解决了一些山区丘陵地带的灌溉问题,粮食耕作的面积有了大幅度扩展。农作物的品种主要有水稻、高粱、豆类等。
——摘编自罗君《秦汉时期巴郡的政治和经济》
(2)据材料二,归纳有利于汉代巴郡粮食产量增长的因素。
材料三:宋代巴渝地区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商品交换活跃程度明显增强。当时,从四川运往东京汴梁的物资多走水路,沿江转输贸易发达。地处嘉陵江和长江汇合之处的渝州,是一个重要的中继站,开始繁荣起来。四川中部、北部的物产经合州运往渝州集结,等到其他地方的物资汇集后再一道装船出川。
——摘编自蓝勇等编著《巴渝历史沿革》
(3)据材料三,概括宋代巴渝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四川地区在货币方面取得的突破。
参考答案
1-10 DBBCB CBCCB
11-20 ADCBB ABDAC
21-24 CDBC
25.(1)支持者:秦国的人民;内容: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影响: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目的: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鲜卑贵族统治。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目的: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的政治危机。影响: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启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顺应历史潮流,适时做出变革是社会发展的要求,要树立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26.(1)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2)人口增加,粮食产量增长,经济水平提高。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3)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7.(1)少数民族名称:突厥、回纥、吐蕃。(列出三个即可)
机构名称: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列出一个即可)
(2)特点:行省长官由中央直接委派官员担任。历史作用: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为后世政治制度尤其是地方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影响。
(3)变化:行省制变为了设三司。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28.(1)原因:秦国具有强大的实力(或实行商鞅变法);秦国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巴蜀政治经济发展的措施。作用:发挥了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2)因素:汉代巴郡的赋税较低;铁农具的广泛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利工程的修建,解决了灌溉问题,耕作面积扩大;农作物的种类丰富。
(3)表现:商品交换活跃程度增强;水路贸易发达;是个重要的中继站;巴渝物产丰富。突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江苏省张家港市2024-2025八年级上学期期初测试历史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