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18课 辛亥革命-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后培优练(统编版)(含解析)

姓名:_ 班级
第18课 辛亥革命
本课重点 重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建立的过程。
本课难点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课时培优
一、单选题
1.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 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A. 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 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 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2.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 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这表明
A. 推翻清政府统治是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 B. 欧美国家的民生问题比中国严重 C. 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 D.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妥协性
3.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实行责任内阁制,13名内阁成员中,皇族占7席,时人笑称“皇族内阁”。
成员 奕助 溥伦 绍昌 善耆 载泽 栽洵 寿耆
职位 总理 大臣 农工 商大臣 司法 大臣 民政 大臣 度支 大臣 海军 大臣 理藩大臣
概况 公认改革 者,主张 三权分立 热心于宪政实践,政治开明 热衷于发 展海军 平庸
皇族身份的内阁成员概况表。
据上表判断,清政府实行责任内阁制的目的是( )
A. 打压立宪派的参政热情 B.通过政治改革寻找出路
C. 极力维护封建专制制度 D. 顺应近代化的时代潮流
4.1905至1907年间,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思想论战达到了高潮。他们在论战中存在着原则分 歧,但在面对帝国主义侵略问题上也有共通之处,提出“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自有可亡之处,岂能怨人 之亡我乎!”这反映出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共同局限性为
A. 不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B.对帝国主义侵略行为作了开脱
C.以反清作为御侮之道 D. 希望争取帝国主义的大力支持
5.1903年6月,上海租界工部局查封进步刊物《苏报》逮捕其主要撰稿人章太炎、邹容等人。之后,清 政府多方活动,要求工部局将章、邹“引渡或处决”。同年12月24日,租界会审公廨组织额外公堂审判,判 处章太炎、邹容永远监禁。“苏报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A. 反清革命团体的斗争暂时转入低潮 EB.中文反动势力开始联合镇压民主革命
C. 保皇党人与革命党人的论战达到高潮 D. 清政府无力掌控其内政外交
6.江苏巡抚程德全在奏疏中说:“窃自川乱未平,鄂难继作,将士携贰,官吏逃亡,唳风声,警闻四 播。”与该奏疏相关的历史事件
A. 使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 B.促进了革命统一占战线的形成
C. 催生新型革命政权的建立 D. 表明复辟帝制之举不得人心
7.湖北军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令:宣布湖北各州县一律改制共和,由革命政府重新任命官吏 依法审理民事和刑事案件,并准民上诉,公开审理;明确规定官兵官俸不得特别悬殊。湖北军政府颁布这 些法令
A. 昭示了政权的革命性与进步性 B.终结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C.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平等 D. 粉碎了旧官僚的复辟阴谋
8.甲午战后,有识之士关于“救亡”图存”的思考开始进入近代国家转型与民族关系构建层面。正是在国家 与民族两条主线的推动下,在对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高度一致的认同下,才爆发了辛亥革命。材料意在说 明辛亥革命
A. 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B.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必然
C. 具有民主革命的不彻底性性 D.推动民众接受西方政治理念
9.1911年12月15日,法国驻华公使斐格在报告中这样写道:“在北京的大多数外国使节都认为,由于目 前交战双方都缺乏资金,中国无疑正面临着无政府主义的巨大威胁。就目前而言,也只有袁世凯才能让这 个国家避免混乱。”这表明当时
A. 南京临时政府潜伏失败危机 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C. 列强希望中国建立民主政治 D. 列强准备干涉中国革命
10.1911年10月18日,驻汉口各国领事发布会衔布告称现值中国政府与中国民军互起战争,查国际公法,
无论何国政府与其国民开衅,该国国内法管辖之事其驻在该国之外国人无干涉权,并应严守中立。据此, 本领事等自严守中立。”这一政策的实质在于
A. 挽救清政府的统治 B.进一步孤立革命势力
C. 维护在华既得利益 D. 公开干涉和镇压革命
11.武昌起义之后,“皇族内阁”提交辞呈,清政府批准,并宣布“袁世凯著授为内阁总理大臣”。资政院以 《宪法重要信条》为据,要求摄政王收回上谕,等候选举结果,随后资政院以无记名.投票公选总理大臣, 袁世凯得票最多,摄政王再次发布任命上谕。资政院的要求及其结果
A.反映资政院掌握人事任免权 B. 表明清末政治运行完全紊乱
C. 有利于维护宪政的程序正义 D.显示袁世凯篡权已成为必然
12.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发布第一个文告《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对临时政府的施政方针作了如 下的规定:对内要实现民族、领土、军政、内治、财政的统一,对外要将清政府“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 务一洗而去之,持和平主义,.…循序以进”。对此解读最为合适的一项是
A. 使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B.南京临时政府明确提出反帝的目标
C. 该文告的发布表明清政府的统治彻底结束
D. 对内强调统一有利于彻底推清王朝的统治
13.武昌起义后,孙中山指出,“男女本非悬殊,平等大公,心同此理..…女子将来有参政权,盖所必
至。”之后,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此后,女子参政团体纷纷出现。这说明辛亥革命
A.改变了女性受歧视的地位 B.开启了中国妇女解放先河
C.有利于扩大政治统治基础 D. 使男女平权得到真正实现
14.1911年底,革命党和谈代表和袁世凯和谈代表讨论处理民族关系问题,达成了《满、蒙、回、藏待遇 之条件》规定“今满、蒙、回、藏各民族赞同共和,中华民国所以待遇如左:与汉人平等”。这一规定
A.实现了民族革命目标 B.反映了民族认同思想
C. 消除了狭隘民族观念 D. 限制了袁世凯的篡权
15.纪年,是指以文字确切记载历史现象发生的年代。中国历史悠久,纪年方法多样。如王公即位年次纪 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等。下列选项中使用干支纪年法的是
A.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战将。”
B.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C.“永乐三年,遣中官郑和出使西洋诸国。” D.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人人心
16.下表是1911年中国各种政治势力的一些言论成要求:
(

) (
革命派 孙中山:地方豪杰互争短长,难以统一,唯作联邦共和之
名之下,其夙善声望
者使为一部之长,以尽其材,然后建中央政府以驾驭
之二作联邦之枢纽
立宪派 张謇:“然其共和政体之因,成绩
之良,而觉悟涣散纷争之虑者,怵于外患而国
体愈坚也”
清政府 议和条件:“各省改为中华联邦,组织共和政府;蒙古、青海、西藏亦在其内”
)
这些言论或要求的共同主旨是
A. 实现地方高度自治 B. 推动政权的和平交接
C. 完善民主共和政体 D. 维护国家完整与统一
17.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 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需“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
A. 为民主化改革扫清了障碍 B.说明清政府进行政治改革的意愿
C. 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D. 确立美国式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18.武昌起义刚胜利,革命士兵们即把有“资望”的黎元洪推上了都督宝座;浙江革命党人尚在筹划起义时, 就已确定让有“资望”的汤寿潜当都督;湖南光复后,在当地势力非常人的谭延罔取代年轻革命党人焦达峰担 任都督。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A.极力维护传统社会秩序 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C. 未提出社会法制的计划 D.属于自赏而下的革命
19.有研究认为,民众对辛亥革命的正面回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认为原朝气数已尽,将革命视作“反 清复明”和改朝换代的手段;有的人则是将对清廷现代化改革的不满化为对革命的同情。该研究表明
A. 清末新政目的与结果背道而驰 B.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任重道远
C.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帝制符合民意 D. 民众对辛亥革命的作用认识有误
20.辛亥革命爆发后,孙中山曾向英、美、德、法四国银行团借款,对方却以“金融中立”为由拒绝。清帝退 位后,袁世凯向四国银行团提出借款,其中包括南京临时政府急需的700万两。在英国公使的推动下,四 国银行团在第二天即向南京临时政府拨银200万两。这说明当时
A. 西方列强的侵华方针发生了改变
B. 南京临时政府丧失了中央政府的地位 C. 西方列强支持中国废除君主政体
D. 列强力图阻止中国走向独立富强之路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01-1911年,中国出现了一种文明史上似平反常但却是很自然的观象:一个王胡在面临大崩溃 危险的时候,出于自救意识,会对世界文明大潮表现出一种异平寻常的“顺应”。清政府首先在经济领城实行 政策转轨的动员参与,为此实行奖励实业、扶植工商的政策。1905年成立商部,以保护、开通工商业为宗 旨,学习西方,制定和颁布一系列经济法规如《商律》等。1904年-1908年中国出现了办厂高潮,使附机器 动力的工矿企业增至549家,主要行业增长速度达15%_-20%。同时社会精英人物痛感专制政体的中国若不 顺应世界文明大潮,迅行立宪,国将不保。内外压力下,清政府不得不推行钦定立宪运动,并在1909年颁 布《钦定宪法大纲》。此外,清政府在这一时期推行西方文明的教育制度之决心是前所未有的,但却未能“同 化”改革所造就的各种社会力量,反放新兴力量所淹没。
——摘编自马克毒主编《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政府“顺应”世界文明大潮的改革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政府“顺应”世界文明大潮的改革
参考答案
1.D
【详解】
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孙中山 提出了社会革命来解决民生问题,“免得再蹈覆辙”,故D 正确;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不是孙中山的目 的,故A 错误;“均贫富”不是孙中山的政治理想,故B 错误;联合苏俄的政策依据是“联俄、联共、扶助农 工”的三大政策,故C 错误。
2.A
【详解】
从材料中的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和“异种残之”等信息来看,孙中山认为中国民主革命首先应当 推翻清政府,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是中国一切苦难的根源,故答案为A 项;孙中山认为中国的民生问题不像
民族、民权问题那样需要急迫解决,而不是认为欧美国家的民生问题比中国严重,排除B 项;从“异种残之” 来看,孙中山并未认识到中国民众与清政府之间的矛盾是阶级矛盾,排除C 项;材料没有反映民族资产阶
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排除D 项 。
3.B
【详解】
根据材料“总理大臣奕助是公认的改革者,主张三权分立;农工商大臣溥伦、司法大臣绍昌等热心于宪政实 践,政治开明;海军大臣栽洵热衷于发展海军..…”,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皇族内阁” 的多数成员还是希望改变现状,说明清政府实行责任内阁制的目的是通过政治改革寻找出路,故B 项正确 材料与立宪派无关,故A 项错误;材料中的多数人热心于民主宪政,不再极力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故C 项 错误;“顺应近代化的时代潮流”是清政府实行责任内阁制的客观作用,不是目的,故D 项错误。
4.B
【详解】
根据材料“1905至1907年间,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思想论战达到了高潮。他们在论战中存在着 原则分歧,但在面对帝国主义侵略问题上也有共通之处,提出人必自侮而后人悔之’,‘自有可亡之处,岂 能怨人之亡我乎”,可得出,革命派与改良派都认为中国之所以受帝国主义侵略,是因为中国本身有问题, 忽略了帝国主义侵略的非正义性,对帝国主义侵略行为作了开脱,故B 项正确;资产阶级革命派是反对帝 国主义侵略的,但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认识不清,故A 项错误;资产阶级改良派是在保留清政府统治的
基础上进行改革的,故C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希望争取帝国主义的大力支持”,故D 项错误。 5.D
【详解】
租界会审公廨组织容额外公堂审判,判处章太炎、邹容永远监禁,并未按照清政府的设想将章、邹“引渡或处 决”,说明清政府并不能完全掌握其内政外交,D 正确;“苏报案”之后反清革命团体并未进入低潮,排除A; 租界的做法与清政府的设想不符,因此不能得出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的结论,排除B;题干主旨与论战无 关,排除C。
6.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未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在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西方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传播,这些都 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1911年,程德全请张骞代拟“秋夜草疏”,上书朝廷希望能早日颁布宪法, 但清政府冥顽不灵,随后程德全的政治态度转向革命方面,直至宣布江苏省独立。因此,与该奏疏相关的 历史事件催生了新型革命政权的建立,故C 项正确;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鼎盛走向衰微的转折点,与题 目无关,故排除A 项;国民革命时期,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与题目无关,故排除B 项;辛 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复辟帝制,但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题目中的历史事件是在辛亥革 命之前,故排除D。故选C 项。
7.A
【详解】
湖北军政府的一系列法令体现了对民主法制、平等的追求,体现了政权的革命性与进步性,A 项正确;清 帝退位,清朝统治结束,B 项排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C 项排除;D 项表述不符 合史实,D 项排除。故选A 项。
8.B
【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甲午战后,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有识之士救亡图存进行新探索,从而导致了辛亥革命 的爆发,故B 项正确;辛亥革命未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故A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性,故C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民众接受西方政治理念,故D 项错误。故选B 项 。
9.D
【详解】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西方列强宣称只有素世凯才能收拾中国政局,表明这一时期西方列强准备通过扶
持袁世凯做其代理人来干涉中国革命,故选D 项;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排除A 项;早在19世纪60年代,中外反动势力就已经开始勾结,故排除B 项 :C 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 故排除C 项 。
10.C
【详解】
结合时间和中国政府与中国民军互起战争”,可以判断这是武昌起义后列强出于观望形势以维护在华既得利 益的需要,而决定暂时“严守中立”,故选C 项,排除A、B、D 三项。
11.C
【详解】
从材料可以看出,资政院的要求及其结果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资政院对行政权的监督作用,有利于维护 宪政程序正义,C 项正确;资政院并没有掌握人事任免权,排除A 项 ;B 项太绝对,排除B 项;材料不能 看出袁世凯篡权已成为必然,排除D 项。故选C 项。
12.D
【详解】
根据信息“对内要实现民族、领土、军政、内治、财政的统—”可知,临时政府强调对内统一。依据所学知识 可知,这样做有利于彻底推翻清王朝的统治,D 项正确;辛亥革命在有些层面并未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 心,排除A 项;对外取消排外之心理,并不代表明确提出反帝,排除B 项;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退 位,标志着清政府的统治彻底结束,排除C 项。故选D 项 。
13.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武昌起义后,孙中山指出“女子将来有参政权”,到“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
案”,再到“女子参政团体纷纷出现”,这表明参政主体发生改变,范围进一步扩大,这有利于扩大政治统治 基础,C 正确材料只是说明辛亥革命后妇女逐渐有了参政权,但女性受歧视的现象并未真正改变,排除A 项;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始于19世纪末,排除B 项;辛亥革命后,出现了男女平权,但并未得到真正实现, 排除D 项 。
14.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在南北谈判中,双方对民族问题达成共识,少数民族与汉人平等,这反映了民族认同思想,
故B 正确;通过材料无法判断实现了民族革命目标,故A 排除;通过这一规定无法判断消除了狭隘的民族 观念,故C 排除;材料与袁世凯篡权无关,故D 排除。
15.D
【详解】
干支纪年法是指利用甲、乙、丙、丁等十天干和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按照顺序组合起来纪年,如甲 子、乙丑等,“辛亥革命”中的“辛亥”即是干支纪年法,故选D 项;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是指以王公在位年 数来纪年,如“赵惠文王十六年”,排除A 项;公元纪年法是以耶鱼禾诞生之年作为纪年的开始,是源自西方 的纪年方式,如“公元前138年”,排除B 项;年号纪年法是指自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 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永乐三年”指明成祖朱棣在位的第三年,排除C 项。
16.D
【详解】
革命派主张建立联邦共和,消除地方豪杰“互争雄长”;立宪派主张共和政体解决“涣散纷争”;清政府要求蒙 古、青海、西藏亦在共和政府管辖下。由此可知,这些言论或要求的共同主旨是维护国家完整与统一,故D 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要实现地方高度自治,故A 错误;材料和政权的和平交接、完善民主共和政体无关, 故BC 错误。
17.B
【详解】
根据材料“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 政大事、审议财政预页算和修订法律等……”,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的是清末预备立宪,说明清政府在内 忧外患情况下决心进行政治改革的意愿,B 项正确清末预备立宪实质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未能建立君主 立宪制的民主政治,是一场骗局,最终以失败告终,使清王朝陷入空前孤立境地,以致覆灭,排除A、C 项; 清末预备立宪仿效的是君主立宪制,不是美国式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排除D 项。故选B 项 。
18.B
【详解】
解读材料信息可知,武昌起义后,有些起义胜利的省份推举封建旧官僚和立宪派担任都督,这表明辛亥革 命具有明显的妥协性,B 项正确;A 项的”极力维护传统社会秩序”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 项 :C 项表述太绝 对,故排除C 项:辛亥革命先由革命党人暴力发动,属于自下而上的革命,而不是自上而下,故排除D 项 。 故选B 项 。
19.B
【详解】
民众对于辛亥革命的正面回应更多的是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这证明当时辛亥革命宣扬的思想观念并未得 到民众的回应,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任重道远,B 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民众对辛亥革命的认识而非对新政
的评价,而且部分民众认为辛亥革命是改朝换代,说明其并不赞成废除帝制,排除A 项 ;C 项脱离材料主 旨,排除C 项;材料并不是对辛亥革命作用的评价,排除D 项。故选B 项 。
20.D
【详解】
列强不为孙中山提供贷款,但是为袁世凯提供贷款,这说明列强想要通过袁世凯控制中国,说明其并不想 中国走向独立富强,D 正确;列强侵华方针坚持了以华制华,排除A;B 不符合史实,排除;C 与借款无关, 排除。
21.
(1)措施:经济:鼓励发展工商业,放松民间设厂的限制;政治:进行立宪改革,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文化: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近代教育制度;军事:编练新军,学习西方军事 制度。
(2)评价:改革突破洋务运动中体西用局限,经济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文化上改革教育制度, 促进思想发展,政治上触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革君主专制体制,资本主义经济发 展缓慢,封建思想仍占主流地位,只是从表面顺应世界文明大潮,清政府不可避免走向灭亡。
【详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政府的改革措施,据“1901-1911年”可知与清末新政有关,据“清政府 首先在经济领域实行政策转轨的动员参与,为此实行奖励实业、扶植工商的政策..”可知经济上鼓励发展 工商业,放松民间设厂的限制;据“内外压力下,清政府不得不推行钦定立宪运动,并在1909年颁布《钦 定宪法大纲》”可知政治上进行立宪改革,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据“此外,清政府在这一时期推行西方文 明的教育制度之决心是前所未有的”可知文化上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近代教育 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军事上编练新军,学习西方军事制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政府的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突破洋务运动“中体西 用”的局限,据“1904年-1908年中国出现了办厂高潮,使用机器动力的工矿企业增至549家,主要行业增长 速度达15%-20%”可知经济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据“此外,清政府在这一时期推行西方文明的教 育制度之决心是前所未有的”可知文化上改革教育制度,促进思想发展,据‘内外压力下,清政府不得不推行 钦定立宪运动,并在1909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可知政治上触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据“但却未能‘同化 改革所造就的各种社会力量,反被新兴力量所淹没”可知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革君主专制体制,资本主义经 济发展缓慢,封建思想仍占主流地位,只是从表面顺应世界文明大潮,清政府不可避免走向灭亡。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18课 辛亥革命-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后培优练(统编版)(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