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北京市怀柔区青苗学校普高部2024-2025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
北京市怀柔区青苗学校普高部 2024-2025 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开学摸底考试
历史
第一部分:共 15 题,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古代玉器为礼之重器,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坚硬),知(智)也;廉(棱角)而不刿(割),义也;垂之如队(坠),礼也。这一比喻寄托了( )
A.隆礼重法的精神 B.无为而治的理想
C.修身明德的追求 D.选贤任能的理念
《永乐大典》辑录了先秦到明初的书籍 8000 多种,明成祖撰序:“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尽开物成务之道,极裁成辅相之宜,修礼乐而明教化,阐理至而宣人文……惟有大混一之时,必有一统之制作,所以齐政治而同风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总结性类书
②明成祖标榜“文治”强调了图书的教化作用
③国家统一为《永乐大典》的编纂提供了条件
④《永乐大典》被明政府确定为儒学基础读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史记》记有商王世系。1917 年,王国维利用新发现的甲骨卜辞与《史记》《尚书》等古籍相互补正,进一步论证了商朝的历史。陈垣后来对考证方法进行了总结,其中包括:
①理证:“无证而以理断之者”; ②书证:引书为证,“可以补史之阙”;
③亲证:“考地理贵实践,亲历其地”; ④物证:“以新出土之金石证史”。王国维上述研究运用的考证方法主要有( )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下列史实和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公元前 651 年,齐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了葵丘会盟,提出 “尊周室,攘夷狄”。 蛮夷戎狄形成华夏认同,蛮夷戎狄逐渐融入华夏族。
B 北周武帝加强皇权,灭佛崇儒,劝课农桑,国力大增 学习汉制使得十六国各族政权之间的差异逐步缩小
C 西夏参照唐、宋法律,编修了《天盛改旧新定律令》,这 是第一部用少数民族文字印行的法典 西夏模仿汉字字形创制了本民族的文字
D 清朝派遣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中央政府明确对西藏的管辖权
《明史·职官志二》载:“学士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以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备天子顾问。”
据此,对明朝大学士的职责解释准确的是( )
A.审议封驳朝廷政令 B.总理全国的行政事务
C.掌握最高监察权力 D.参预政务并草拟意见
下图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示意图。对图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①北方人口大量迁往南方 ②长江下游经济发展最快
③工商业市镇在南方普及 ④南方经济实力超过北方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辍耕录》中记载:“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人既受教,竞相作为,转货他郡,家既就殷。”这表明( )
①大规模使用雇佣劳动的现象出现 ②黄道婆推广了纺织技术
③手工业技术进步有利于商业发展 ④学校教育推动技艺传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以下出自中华典籍的言论,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①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③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
④《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A.④③②① B.③④①② C.②④③① D.②③④①
9.以下历史事实与历史解释对应正确的是( )
有学者提出,黄河流域文明发展中存在“三条线”,以及原始社会末期夏商周三部族集中分布的“三大块”(如下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夏商周三代政治势力未超出部族板块 B.先秦时期中原华夏势力向北进抵甲线
C.古代少数民族南下均定都甲乙线之间 D.历代大一统王朝都建都于丙线的附近
如图为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县的人面纹方鼎,是商代晚期的青铜器,器身外如表周饰半浮雕人面,人面额部两侧有角、下巴两侧有爪。鼎腹内壁铸“大禾”两字铭文,“禾”字为一株结有丰硕稻穗的禾杆,因此也被称为大禾方鼎。这反映出( )
①商代的青铜器多数出土于殷墟 ②半人半兽鼎浮雕体现图腾崇拜
③此鼎与农业生产有紧密的关系 ④人面纹鼎是最早的青铜器之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诛杀宰相胡惟庸,牵连致死者 3 万余人。关于胡惟庸被杀原因,朱元璋口谕:“(胡惟庸)窃持国柄,枉法污贤”,未提谋逆之事;《明太祖实录》记载:“丞相胡惟庸等 谋逆”,这一说法被后世史家反复转引。据此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①朱元璋口谕内容因具有主观因素,说法不可信
②《明太祖实录》属于官修史书,说法是可信的
③明初宰相胡惟庸被诛杀的原因存在多种可能性
④探究胡惟庸被杀之因须搜集更多史料加以辨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宋代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机构为市舶司。宋元之际著名的历史学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说:“旧制虽有市舶司,多州郡兼领;元丰中,始令转运使兼提举,而州郡不复预矣;后专置提举,而转运亦不复预矣。”宋代对市舶司设置方式变革的原因表述,正确的是( )
①宋代商品经济发展 ②陆上丝绸之路衰落 ③实行崇文抑武方针 ④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下列图文是现藏甘肃简牍博物馆的“新莽劳边使者过界中费册”。全册 9 简,简长 23 厘米,
宽 1 厘米,完好无缺。内容是王莽派使者慰问边地更卒途经肩水金关(注:汉代烽塞关城,是当时进出河西的咽喉)时的费用记录。该册的出土可用于研究当时( )
①河西地区的商品物价 ②公务接待和劳边情况
③简牍书写和编联方式 ④中原地区的饮食结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社会经济十分繁荣。下列史料中,能用来论证这一结论的是( )
A.“令州县大索貌阅……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 B.“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太仓委积,陈腐不可校量。” C.“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D.“其先也,欲以方镇御四夷,而其后也,则以方镇御方镇。”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 5 题,共 55 分
大一统(10 分)
“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政治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
先秦是大一统思想的酝酿时期。战国时期,结束纷乱,走向统一,已经成为历史潮流。思想家们纷纷表达出自己的愿望,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秦汉王朝建立后,“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大一统从思想观念转变为现实。
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表现出三个重要特点:一是国家统一;二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三是因俗而治。
依据材料和所学,举例说明大一统国家治理的三个特点。(6 分)
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大一统国家的历史进步作用。(4 分)
官吏与国家治理(14 分)
材料一
进入战国后,诸侯国君逐渐演变为集权专制君主,实行官僚制度。这套制度的基本内容是: 其一,在官吏任免方面,突破“亲贵合一”“世卿世禄”的旧制。选拔官吏,或因军功,或由荐举、游说,或择自侍从养士。被任命的官吏多非贵族,“官无常任”,不得世袭。其二,以玺印符节作为官吏权力的象征和凭据。国君任命官吏时授予玺印,免职辞官时回收玺印。将帅统兵发兵,也须持有兵符。派遣使臣,则用国君授予的“节”,国君颁赐给官吏玺印符节,赋予官吏行使行政、军事、司法诸权以合法性。其三,严格实行官吏岁终“上计”。每年地方官须向国君呈报财政预算。国君采用合券制,年终稽查两片符券所载数目的盈亏。盈者升官受赏,亏者降职问罪,以督促官吏尽责尽力。其四,推广俸禄制。发放数额,依官职高低而有等差。俸禄取代封色, 国君可随时任免或调动官吏。
——李治安《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概括战国时期官僚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官僚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6 分)
材料二
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这里的“监”是“掌监郡”的“监御史”。它隶属于御史大夫,代表皇帝监察地方官吏,使地方官不敢欺骗和违抗中央。汉初,郡国并行,各郡没有设置监御史这个官职,但中央派人监察地方的作法继承下来。 到汉武帝时,在全国置十三州部,每州派刺史一人。刺史对上受中央御史中丞直接管辖,对下主要监察郡守和强宗豪右,从其“周行郡国”可以看出,诸侯王也在督察之列。刺史以六条问事, 形成“秩卑”“任重”的局面。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官,虽不是地方官,由于能控制地方长官, 因而极易越权。随着东汉后期阶级矛盾尖锐,刺史(州牧)的秩位提高、权限扩大,刺史可以督察辖区内一切朝廷命官,有选举、劾奏之权,有权干预地方行政,又拥有领兵之权,事实上演变为地方的高级行政长官。有的州牧、刺史甚至权位父子相袭,实际上成了割据一方的军阀。
——摘编自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汉地方治理体系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影响。(8 分)
“唐宋变革”(7 分)
材料一
“唐宋变革”是中外历史学界广泛讨论的问题。钱穆在《理学与艺术》一文中写道:“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秦前, 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定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宋以下, 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材料二
有些学者对“唐宋变革”采取了比较低调的看法:“不应过分夸大这种变革,两个时期间不存在绝对不可逾越的鸿沟。”(胡如雷《唐宋之际中国封建社会的巨大变革》)“人们可对比唐宋时代,从阶级状况,到政治制度、军事制度、文化等,列举出不少变化的史实。然而若与春秋、 战国时期相比,则至多只能算是一个小变革期。”(王曾瑜《宋朝阶级结构》)
结合宋朝的史实,评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7 分)
城与都(10 分)
材料一
今北京在唐朝称幽州,是中原与东北地区、北方草原的交通枢纽。朝廷曾在此设节度使,以掌军政。随着漕运、海运的发展,幽州与各地经济往来日益频繁。
材料二
今北京在辽时称南京(燕京),为五京之一。辽帝曾在此行册礼(上皇帝尊号)、设行营;设三司使司,“掌燕、蓟、涿”等州钱帛;设都元帅府,“杂掌蕃汉兵”;实行科举,设置太学。 “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
辽在南京“劝农桑,修武备”“果实、稻粱之类,靡不毕出”,所产“线缕机绫”工艺精巧。“城北有市,陆海百货,聚于其中”。城中“户口安堵,人物繁庶”,居民“俗皆汉服,中有胡服者,盖杂契丹、渤海妇女耳”。
南京与开封之间设有榷场。南京外有居庸、古北等关口,通达辽其他四京等地。金人评价“燕都地处雄要,北倚山险,南压区夏,若坐堂隍,俯视庭宇”。元人有诗云:“万国河山有燕赵,百年风气尚辽金。”
阅读材料一,指出唐幽州的重要性。(3 分)
说明辽南京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进程中的作用。(7 分)
端午故事(9 分)
材料一
端午节由来已久,其起源有纪念屈原、吴越民族图腾祭、恶月恶日避毒除害等说法。古代各地的端午习俗包括,“以五彩丝系臂”祈求“不病瘟”“采艾以为人(人形),悬门户上,以攘毒气”,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屈原,“蹋百草”“斗百草”“龙舟竞渡”,出嫁女“归宁(回 娘家)”等。
材料二
20 世纪以来中国端午节大事表
1912 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新历法,规定新旧二历并存,旧习俗择要存录, 吉凶神宿一律删除
1922 年,《杭州青年》发表《整洁节(端午)卫生大运动宣言》“利用旧习惯里端午节除毒的社会心理”,举行卫生大运动
1928 年,民国政府废止阴历,严禁机关、学校、团体循旧历习俗放假
1940 年,抗敌文协为纪念屈原,将端午节定为“诗人节”“向国内推广实行”
1941 年,《屈原》新剧上演,纪念国殇民国年间,各地县志多有关于当时端午习俗的记载,如山西“插艾,食角黍(粽子),饮雄黄酒……游郊”;广东“各家裹角黍,各乡竞龙舟”
1984 年,国家体委在广东举办首届“屈原杯”龙舟赛;随后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也开始举办龙舟赛
2006 年,端午节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阐释端午节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特点。(9 分)
和平与发展(5 分)
材料一
在从以霸权为基础的旧秩序向以各国合作为基础以及建立在自由、平等和促进繁荣的社会正义之上的新秩序的过渡中,存在着导向世界冲突的危机……
当前世界的特征是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与会国并不认为这种不同构成对稳定和平的不可克服的障碍……
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的办法。
——《不结盟国家的国家或政府首脑会议宣言》(1961)
材料二
我们必须尝试超越我们自己的日常争吵(或谈判)去看待危险的长期问题。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贫困和饥饿仍然在很多地区肆虐的世界,一个滥用资源而不顾其再生的世界,一个武器生产和销售超过任何时代的世界……南北之间无论有何不同,分歧有多深刻,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利益。双方的命运休戚相关。
——(世界银行成立的)国际发展问题独立委员会:《北方和南方:争取生存的纲领》(1980)
材料三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新旧问题与复杂矛盾叠加碰撞、交织发酵……
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 荣辱与共、和谐共生、合作共赢……
中华文化以和合理念为精神内核,秉持“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
——《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2023)
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世界的认识。(5 分)北京市怀柔区青苗学校普高部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
提供了有利条件,③正确: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水乐大典》内容广泛,不仅仅包括儒学
还包括其他各种真实的历史、科技等知识,并没有被明政府确定为儒学基础读物,④错误,排除
BCD项。故选A项
高三年级开学摸底考试
历史
3.《史记》记有商王世系。1917年,王国维利用新发现的甲骨卜辞与《史记》《尚书》等古籍相
互补正,进一步论证了商朝的历史。陈垣后来对考证方法进行了总结,其中包括:
第一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
①理证:“无证而以理断之者”:
②书证:引书为证,“可以补史之阙”:
题目要求的一项。
③亲证:“考地理贵实践,亲历其地”:④物证:“以新出土之金石证史”。
1.古代玉器为礼之重器,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坚
王国维上述研究运用的考证方法主要有()
硬),知(智)也:廉(棱角)而不刿(割),义也:垂之如队(坠),礼也。这一比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喻寄托了()
D
A.隆礼重法的精神
B.无为而治的理想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十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C.修身明德的追求
D.选贤任能的理念
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清朝派遣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派遣驻藏大臣,预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使得清朝中央政府明确对西藏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的管辖权,D项正确: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了葵丘会盟,提出“尊周室,攘夷
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用玉的温润、坚硬、有
狄”,主要与华夏诸侯国召开会盟,这有助于增强华夏族的凝聚力,但不能直接得出蛮夷戎狄因
棱角而不伤人、下垂等特质来比喻理想人格中的仁、智、义、礼等品质。这反映了孔子希望人们
此就形成了华夏认同并融入了华夏族,排除A项:北周武帝时期,北方基本实现统一,不存在十
通过自我修养,培养和具备这些美好的品德,以达到高尚的人格境界,C项正确:“隆礼重法”是
六国各族政权,排除B项:西夏文字是在吸收了汉字的一些元素的基础上创制的,但并不是简单
荀子观点,且材料也未涉及“法”,排除A项:无为而治是道家观点,与儒家孔子思想不符,排除
的模仿,排除C项。故选D项。
B项:材料并未涉及选拔人才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4.下列史实和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2.《永乐大典》辑录了先秦到明初的书籍8000多种,明成祖撰序:“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尽开
物成务之道,极裁成辅相之宜,修礼乐而明教化,阐理至而宣人文..惟有大混一之时,必有一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了葵丘会盟,提出
蛮夷戎狄形成华夏认同,蛮夷戎
A
统之制作,所以齐政治而同风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尊周室,攘夷狄”。
狄逐渐融入华夏族
①《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总结性类书
学习汉制使得十六国各族政权之
②明成祖标榜“文治”强调了图书的教化作用
B
北周武帝加强皇权,灭佛崇儒,劝课农桑,国力大增
间的差异逐步缩小
③国家统一为《永乐大典》的编纂提供了条件
④《永乐大典》被明政府确定为儒学基础读物
西夏参照唐、宋法律,编修了《天盛改旧新定律令》,这
西夏模仿汉字字形创制了本民族
A.①②③
B.①②④
是第一部用少数民族文字印行的法典
的文字
C.①③④
D.②③④
D
清朝派造驻藏大臣,颁布《饮定藏内善后章程》
中央政府明确对西藏的管辖权
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水乐大典》是中国
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辑录了众多书籍,具有总结性,①正确:明成祖在序中强调圣王治理天
下的理念,表明他通过编纂《永乐大典》来标榜“文治”,突出图书对民众的教化作用,②正确: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国家的统一使得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能够集中调配,为大规模编纂《永乐大典》这样的巨著
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清朝派遣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派遣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使得清朝中央政府明确对西藏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北京市怀柔区青苗学校普高部2024-2025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