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高二历史月考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小题48分)
1.据考古发现,晋南地区的陶寺遗址由周长约7公里的夯土城墙包围,城内面积约280万平方米,城内有大型的宫殿区和墓葬区,繁荣异常。从公元前2300年开始,陶寺先民们在这座古城中生活了近400年。1984年,考古工作者在陶寺出土的一块陶片上发现了疑似文字的符号,有人将其解读为“文尧”。下列关于陶寺遗址说法错误的是( )
A.处于万邦时代,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B.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父系氏族社会
C.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龙山文化时代 D.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2.春秋战国时期,管仲推行“官(管)山海”之策,主张由国家垄断自然资源开采;李悝实施“平籴法”,主张政府收售粮食以调节粮价;商鞅主张政府奖励农业生产,抑制工商业发展等。这反映了当时( )
A.重农抑商已成为各国的共识 B.国家重视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
C.变法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D.社会转型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
3.《新唐书刘祎之传》载,(唐)高宗时,召刘祎之、元万顷等人禁中,参与处理政务,时谓“北门学士”。玄宗初,置“翰林待诏”,以张说、张九龄等亲信为之,为他掌四方表疏批答和文章,既而又选文学之士,号“翰林供奉”,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诰。这表明此时的唐朝( )
A.三省体制名存实亡 B.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C.官僚政治得以确立 D.选官途径趋向多元
4.下表呈现了1271—1300年南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由此可反映出当时( )
地区 1271年 1300年
北方 耕地面积:3000万亩税收:80万两白银商业城市数量:8个人口:600万人 耕地面积:3500万亩税收:100万两白银商业城市数量:10个人口:700万人
南方 耕地面积:6000万亩税收:200万两白银商业城市数量:20个人口:1200万人 耕地面积:8000万亩税收:400万两白银商业城市数量:30个人口:2000万人
A.经济结构出现了重大调整 B.南北经济差距的扩大
C.南方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 D.经济重心南移的出现
5.毗卢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杜北乡上京村东,寺中保留着一幅珍贵的明代壁画。壁画将肩扛竹竿的盲人卜者、摇着货郎鼓的货郎、身强力壮的泥瓦匠,以及两个儿童描绘得活灵活现。该壁画( )
A.反映了佛教文化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 B.为研究明代商品经济繁荣提供可靠资料
C.以通俗易懂的内容表现佛教本土化趋势 D.以浓郁的世俗韵味迎合市民的文化需求
6.下面是关于淡水英国领事馆周知在台英国侨民的通告的两则资料。要求以“某一场冲突”为主题为这两则资料作报告。
通告一 清朝官员同意重开基隆煤务局,但该官员表示,依目前基隆的情势,可能无法立即开始采矿作业。 通告二 本馆顷接台北同知论令,希望勒束英,暂时勿到下旅行,以策安全。
从两则资料内容判断,“某一场冲突”最可能是指( )
A.鸦片战争 B.英法联军 C.中法战争 D.甲午战争
7.下图是1864~1914年间中国报刊、杂志对民主一词使用数量统计图。以下属于④时期结束后给革命志士带来的新认识是( )
A.君主立宪仍是思想界的主流 B.思想革命比政治革命更重要
C.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已过时 D.民主共和观念已被破坏殆尽
8.1922年1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根据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革命理论,指出远东各被压迫国家人民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民族民主革命。中国共产党派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并把会议的精神带回了国内。据此,中共决定( )
A.揭露正在召开的华盛顿会议的侵略本质 B.党的工作重心是领导城市工人进行斗争
C.分析中国基本国情并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D.联合国民党建立反帝反封革命统一战线
9.以下两幅漫画分别出自1947年10月《中国人民爱国自卫战争华东战场第一年画刊》和1948年《东北画报》。据此可知( )
A.土地改革激发革命和生产热情 B.渡江战役具备坚实的群众基础
C.三大战役胜利使农民安居乐业 D.解放战争的胜利号角已经吹响
10.中国工业布局从建国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观察下表,分析不恰当的是( )
()
沿海与内地工业基本建设投资所占比重
时期 地区 一五计划 二五 1963—65 三五 四五 五五 六五
沿海 36.9 38.4 34.9 26.9 35.5 42.2 47.7
内地 46.8 56 58.3 64.7 54.4 50 46.5
沿海/内地 0.79 0.69 0.6 0.42 0.65 0.84 1.03
备注:飞机、船舶、机车车辆因不分地区投资未计算,因此投资比重之和小于100%
《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陆大道等著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A.“一五”到“五五”计划期间投资地区重心在内地
B.“二五”和“三五”计划的投资比重受三线建设影响
C.改革开放推动了“六五”计划时期投资比重的变化
D.工业布局变化与国家政策和市场化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
11.两河流域的滚筒印章,自大约公元前四千纪在两河流域发明之后,逐渐传播到安纳托利亚、叙利亚、伊朗高原等地,甚至远及印度河流域,构成了独特的滚印文化圈。滚印文化圈的形成( )
A.基于上古西亚跨区域贸易发展 B.维护了社会秩序和生产关系的稳定
C.反映出两河文明的扩张与交流 D.推动了两河流域工艺制作技术成熟
12.17世纪中期,英国出现了以郡作为认同对象的协会组织。除编築郴志外,乡绅们还在伦敦形成了类似“同乡会”的社团活动。17世纪50年代,这一习俗蔚然成风。这些协会组织( )
A.奠定了英国代议制的基础 B.推动英国思想文化的发展
C.提高了乡绅们的社会地位 D.适应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发展
13.下表中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10世纪初,高丽王朝建立后,将地方划分为十道,引入科举考试 高丽王朝仿效中国汉朝制度
B 拜占庭与俄罗斯皆信奉东正教 拜占庭深受俄罗斯文化影响
C 14世纪,摩加迪沙出产的布匹,是无上珍品,运销埃及等地 西非对外贸易发达
D 印加帝国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每个政区设立一个长官,政区之下,按照人口多少设官 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
14.下图为近代某一海上贸易网络的示意图。下列对该贸易网络阐述合理的是( )
A.加速了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B.标志着世界市场已经基本形成
C.是以西班牙为中转的贸易网 D.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15.“我们可以假设人类在社会形成以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然而人们为了解决集体生活所产生的问题,透过公众的协商形成公意,且将全部的权力,托付由公意组成的政府,因为能够代表公意的政府,是不受私念限制、必然公正的。政府依循公意制定法律、建立秩序。”上述内容最能体现的思想主张是( )
A.天赋人权 B.主权在民 C.分权制衡 D.自由平等
16.下表为英国议会于1701年通过的《王位继承法》的部分内容。由此可推知,该法( )
条文 内容
第二条 凡按照本法的限制规定,可以继承王位者,若同罗马教廷或者教会和好,或者保持交往,或者信奉罗马天主教,或者与罗马天主教徒结婚,都应按照法令所规定和确认的情形,丧失继承的资格
第三条 此后凡登上王位的人,都应同法律规定的英国教会交往
第四条 凡得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他们所属官吏和大臣也都应按照同样的法律为国王效力
A.进一步巩固了民主体制 B.旨在规范国王的世袭制度
C.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D.表明宗教势力主导着政治
17.有研究表明,1870到1914年间经济全球化达到一个小高潮。下表中世界贸易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贸易指数(以1913年为100) 贸易总额(单位:10亿法郎)
1870 24 45.5
1880 36 68.8
1890 49 94.2
1900 68 118.2
1910 85 162.4
1913 100 192.4
A.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空前发展 B.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C.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D.国际局势总体趋于和平
18.马克思指出,“它”废除了旧式常备军、警察、政教合一制度和庞杂的官僚制度,把所有的公职
——军事、行政、政治的职务变成真正工人的职务,使它们不再归一个受过训练的特殊阶层所私有。“它”( )
A.推动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 B.表明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体现了对人民民主的早期探索 D.标志着社会主义政权的建立
19.19世纪80年代,法国推动塞内加尔铁路与电报建设。1881年,法国开始建设达喀尔至圣路易的交通线路,四年后完工,这条264公里的铁路连接了两大城市,便利了交通运输。至19世纪末,塞内加尔铁路总长已达1514公里,便利了法国在当地的大宗货物运输。这一时期塞内加尔的交通建设( )
A.推动了民族经济的发展 B.表明非洲开启了工业革命
C.服务于宗主国的殖民利益 D.激起了祖国党的抗争运动
20.20世纪初,提拉克提出“司瓦拉吉(自主)”和“司瓦德西(自产)”,并宣称“司瓦拉吉是我们的天赋权利,我们一定要得到它”,“司瓦德西的真正受益者是你们,这个国家的工人”。提拉克的这些主张( )
A.有利于印度民族独立意识进一步增强 B.反映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C.推动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不断深化 D.旨在维护印度无产阶级的利益
2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自始至终反对对德国无限勒索的极端做法,认为过重勒索赔款,既会影响德国恢复,又会影响到西欧各国的金融财政收入,更会影响到美国对欧洲各国贷款的顺利回收。据此可知,美国的这一做法( )
A.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提供了支持 B.服务于其世界大国战略目标
C.有利于减轻经济大危机带来的危害 D.旨在通过经济手段控制欧洲
22.下表所示为1940—1945年苏联集体农庄劳动日货币工资的分类情况。据此可知,这时期苏联的集体农庄( )
年份 0.61卢布以下 0.6—1.0卢布 1.01—2.5卢布 2.51—4.0卢布 4.0卢布以上 不支付工资 平均工资/卢布
1940 54.8% 12.6% 15.5% 1.7% 2.8% 12.3% 0.98
1942 38.2% 12.8% 15.1% 4.9% 4.7% 24.3% 1.03
1943 33.9% 13.5% 161% 5.6% 6.1% 248% 1.24
1944 30.8% 12.5% 15.5% 5.6% 5.9% 29.8% 1.12
1945 35.5% 10.5% 14.0% 4.9% 3.8% 31.3% 0.85
A.农民生活水平普遍上升 B.受战争影响发展不平衡
C.是经济结构失衡的根源 D.凸显了苏联模式的弊端
23.航运费率显示了贸易过程中的基本运输成本,下图是1899—1959年全球货船航运费率变化示意图。图中两次高峰出现的原因是( )
A.交通技术进步 B.两次世界大战爆发
C.国际组织干预 D.经济大危机蔓延
24.美国学者布热津斯基在20世纪60年代反对美国跟中国接触,但在70年代后又主张美国要跟中国接触,主张推动中美关系发展。这反映了( )
A.欧亚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B.“和平演变”战略取得主导地位
C.国际多极力量冲击两极格局 D.两极格局具有不对称不完全性
二、材料解析题(共4题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隋唐时期,统治者在多民族国家的治理过程中多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秉持民族平等观念,打破了传统“夷夏大防”的民族观。在政治上,隋唐王朝通过设立羁縻州、任命军政官员和建立姻亲等形式实现对内迁各民族的有效管理;在经济上,这些民族亦受农耕文明的影响从事农业,隋唐王朝与之进行的绢马或茶马贸易,促进了其农牧经济结构之间的互补;在文化交流层面,胡汉相互交流碰撞中,以儒学文化为核心的华夏文化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兼容、统摄传入的多民族文化,实现了多元文化的共融互补,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盛唐文化。
——摘编自陈小霞、景永时《交流交往交融视域下的隋唐时期河套民族关系及其特点》
材料二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了以少数民族为中心的多元建构和以中华民族为中心的一体建构。1988年,费孝通提出著名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论点,并逐渐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00年,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次使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表述。“一五”计划期间,156个大型重点建设项目中有40个在民族地区,8条新建铁路干线中有5条建在民族地区或直接与民族地区相连。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加大对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和定点帮扶,实行税收、贷款利率、利差补贴等财政金融优惠政策,帮助各族人民尽快富裕起来。世纪之交,党和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
支持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摘编自李资源、张俊《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意义。(6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2世纪法国多个市镇实现了自治。这里的市民自定工商税赋标准,自选行政长官,自行审判和惩罚,并召开大会商讨自己的事务——兴办世俗大学、修筑防御工事、联络国王以反对领主等。全体市民出席大会;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向他们的领主宣战;他们有民兵组织。总而言之,他们自我管理,自为主宰。
——摘编自【法】基佐《欧洲文明史》
材料二
1800年,英国只有一个大城市伦敦,其人口达到100万,此外还有6个城市人口介于5万到10万之间。50年后,伦敦的人口达到了263.3万,另有9个城市的人口超过了10万,18个城市的人口介于5万到10万之间。大量乡村人口迁居城市,使全国超过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欧洲大陆的城市人口也有所发展,但不如英国迅速。
——摘编自【美】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2世纪法国市镇自治对法国的积极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上半叶英国城市发展的特点。(6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给欧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商业繁荣,也为荷兰人提供了成就商业帝国的历史性机遇。1602年,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它是世界上第一个联合股份公司。1609年,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诞生在阿姆斯特丹。同年,阿姆斯特丹银行成立,大约比英国银行早一百年,它是一个城市银行、财政银行和兑换银行。
——摘编自《大国崛起》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成为商业帝国的影响。(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中所反映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发展趋势,分析促进上述趋势出现的原因。(8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一个历史事件,其构成要素都包括人、时间和空间,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以下为世界近现代史上的若干关键词:
——改编自郭梦羽《历史时空观念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根据时空的联系,从材料中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关键词,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内容予以阐述。(要求:提取关键词,观点明确,前后关联,史论结合)2024年8月高二历史月考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小题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B B D D B C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D D B A A C C A
题号 21 22 23 24
答案 A B B A
1.【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陶寺遗址有城墙,城内有宫殿区和墓葬区,表明城市已经出现,陶寺先民们生活在公元前2300——1900年,且出土疑似文字的符号,结合所学陶寺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的重要遗址,故不是新石器时代早期,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结合所学陶寺遗址位于晋南地区,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龙山文化的重要遗址,考古学证明,龙山文化时代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此时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且材料强调陶寺遗址的城内有宫殿区和墓葬区,国家的形成往往伴随有城市的出现,陶寺遗址出土疑似文字的符号,国家形成往往也具备书写系统,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结合所学陶寺遗址位于晋南地区,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龙山文化的重要遗址,考古学证明,龙山文化时代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结合所学陶寺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的重要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故陶寺遗址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答案】B【解析】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抑制工商业发展等”可知,管仲推行“官(管)山海”之策,主张由国家垄断自然资源开采;李悝实施“平籴法”,主张政府收售粮食以调节粮价;商鞅主张政府奖励农业生产,抑制工商业发展等,这些均反映了国家对工商业经济的干预与控制,故选B项;“官(管)山海““平籴法”未涉及重农抑商,且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与管仲等人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经济发展的情况,且管仲所在的春秋时期尚未建立封建经济模式,排除C项;商鞅实行的是抑制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排除D项。
3.【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唐高宗和唐玄宗都通过设立新的官职(如“北门学士”、“翰林待诏”等)来加强自己的权力,使这些亲信或文学之士直接参与政务处理,掌握四方表疏批答和文章等重要事务。这明显加强了皇帝对政务的控制和决策权,从而加强了君主专制,故选B项;材料中提到的是唐朝设立“北门学士”和“翰林待诏”等官职来参与政务处理,这并不能直接说明三省体制已经名存实亡。三省体制在唐朝仍然存在,并继续发挥其作用,只是随着政治需要,皇帝又增设了一些新的官职来辅助处理政务,排除A项;官僚政治在秦朝时期就已经基本确立,而不是在唐朝。唐朝的政治制度是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的,而不是重新确立官僚政治,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提到选官途径的变化或多元化,而是强调了皇帝通过设立新官职来加强自己的权力和对政务的控制,排除D项。
4.【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自1271—1300年间,南方耕地面积、税收总量、商业城市数量、人口增速均超过北方,结合所学可知,自经济重心南移以来,南方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北方,南方经济差距扩大,故选B项;元朝时期仍经济结构仍以农业经济为主,选项“重大调整”说法错误,排除A项;元朝南方虽然商业城市数量较多,但仍以自然经济为主,排除C项;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南移,选项“出现”说法错误,排除D项。
5.【答案】D【解析】据材料和图可知,壁画中选取的都是世俗生活中的常见人物形象,具有浓郁的世俗韵味,这明显是为了迎合当时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和审美趣味。明代时期,市民阶层不断壮大,他们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这种充满生活气息的壁画更容易受到他们的喜爱和欢迎,故选D项;图片的壁画强调的是世俗文化对佛教文化的影响,而非佛教文化对绘画艺术的影响,选项偏离主题,排除A项;材料中的壁画是二手史料,需多方验证其可靠性,仅据此壁画就说为研究明代商品经济繁荣提供可靠资料过于片面或夸大其作用,排除B项;佛教在唐朝就完成了本土化,排除C项。
6.【答案】D【解析】甲午战争是中国与日本之间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在战争后期,日军占领了台湾,对当地民众和外国侨民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考虑到台湾在甲午战争后的特殊地位,以及通告中提到的基隆煤务局无法立即开工和台北同知对英国侨民的安全警告,这些都与甲午战争后台湾地区的实际情况高度吻合,故选D项;鸦片战争主要发生在中国沿海地区与英国之间,虽然涉
()
及到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但并未特指台湾地区的冲突,且时间上不符(鸦片战争发生在19世纪中期,远早于题目描述的情境),排除A项;英法联军的行动,即第二次鸦片战争,主要是针对中国的北京地区,与台湾地区的冲突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中法战争主要涉及中国与法国,并未明确提及对台湾地区的直接影响,且其时间与题目描述的情境也不相符,排除C项。
7.【答案】B【解析】在经历了辛亥革命等政治革命后,许多革命志士开始反思革命的不彻底性,并意识到仅仅通过政治手段改变政权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深刻的思想革命来彻底改变人们的观念,表明民主思想正在深入人心,并促使人们更加重视思想革命的重要性,1915年9月开展了新文化运动,故选B项;辛亥革命结束后,在民主思想广泛传播的背景下,君主立宪制显然不再是思想界的主流,排除A项;在整个近代史上,中国一直在努力向西方学习,以寻求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独立。即使在辛亥革命后,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也并没有过时,反而更加深入和广泛,排除C项;在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同,尽管后来袁世凯等人试图复辟帝制,但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并没有被破坏殆尽,排除D项。
8.【答案】C【解析】中共代表在参加共产国际远东会议后,带回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为了完成这一任务,中共(1922年中共二大)需要深入分析中国的国情,明确革命的对象、任务和动力,从而制定出符合中国实际的民主革命纲领,故选C项;A项与题目描述的历史背景关联性不大。华盛顿会议主要关注的是国际政治和军事问题,与中共在此时根据共产国际会议精神需要做出的决定无直接联系,排除A项;B项虽然反映了中共早期的一种策略,但它并不是基于共产国际远东会议的精神而做出的决定。此外,中共在此时期对于革命道路的探索还在进行中,尚未明确将工作重心放在城市工人斗争上,排除B项;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建立反帝反封革命统一战线,排除D项。
9.【答案】A【解析】根据图片可知,“望你披红戴花地回来”、“人民翻身兴家立业”的信息和图片画面反映了农民积极支援解放战争和努力发展生产的热情,这是由于1947年在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使得农民翻身解放,获得土地,人们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得以提高,故选A项;渡江战役发生在1949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三大战役发生于1948年9月—1949年1月,与题干时间不完全吻合,排除C项;此时距离解放战争胜利还有较长时间,不能说解放战争的胜利号角已经吹响,排除D项。
10.【答案】B【解析】据表格及所学可知,“二五”和“三五”计划的时间分别为1958年一1962年和1966年—1970年,而三线建设始于1964年,此时“二五”计划已经结束,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一 五”计划期间内地投资比重为46.8%, 高于沿海投资的比重36.9%,“五五”计划期间内地投资比重为50%,高于沿海投资的比重42.2%,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六五”计划期间,沿海投资比重有所上升,超过了内地的投资比重,这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发展沿海经济的推动,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表格数据可知,工业布局的变化确实受到了国家政策和市场化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三线建设推动了内地工业的发展,而改革开放则促进了沿海地区工业的繁荣,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1.【答案】C【解析】滚印文化圈的形成是由于滚筒印章的发明并逐渐传播至其他地区,反映出了两河文明在其他地区的影响力和交流情况,故选C项;滚印文化圈的形成并未与上古西亚跨区域贸易的发展有直接关联,虽然贸易可能会作为滚印文化的一个传播手段,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排除A项;滚印文化圈的形成主要是两河文明对外的扩张和交流,并不能体现维护社会秩序和生产关系的稳定,排除B项;工艺制作技术的成熟虽然可能促成滚印文化的产生,但其并不是滚印文化圈形成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12.【答案】D【解析】17世纪中期,随着英国近代民族国家的逐渐形成,地方认同和民族认同成为重要的社会趋势。题干中的协会组织以郡为认同对象,并在伦敦形成类似“同乡会”的社团活动,这反映了地方与中央、地方与地方之间的紧密联系和认同,有助于加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从而适应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发展需要,故选D项;英国代议制的基础主要是《权利法案》等法律文件所确立的议会主权和君主立宪制度,与题干中描述的以郡为认同对象的协会组织无直接关联。这些协会组织更多地反映了地方认同和社会联系,而非政治制度的基础,排除A项;虽然思想文化的发展可能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但题干中的协会组织主要聚焦于地方认同和社交活动,并未直接提及它们对思想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此外,思想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简单归因于某一类社会组织,排除B项;题干中的协会组织确实为乡绅们提供了一个社交和认同的平台,但这并不直接等同于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社会地位的提升通常与权力、财富、声望等多种因素相关,而这些因素在题干中并未明确提及,排除C项。
13.【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各国都是通过某种特定的政治制度来实现社会治理的,材料强调印加帝国通过设置政区及政区长官,加强对国家的管理和组织,体现其行政体系的发展,表明其国家治理能力提高,故选D项;结合所学公元
10世纪初中国处于宋朝统治之下,故“仿效中国汉朝”表述错误,排除A项;结合所学俄罗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不是拜占庭受俄罗斯影响,排除B项;结合所学10——15世纪,在东非沿海地区产生了一系列国家,比较著名的是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等,故“西非”表述错误,排除C项。
14.【答案】D【解析】据图片信息可知,这是“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网络,这贸易网络是连接亚洲和美洲的重要贸易通道,它促进了中国商品如丝绸、瓷器等大量出口到美洲,从而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发展。这些商品在美洲市场上广受欢迎,为中国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同时也推动了中国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故选D项;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是在新航路开辟后,尤其是随着西欧国家海外殖民和贸易的扩展,地中海沿岸的贸易地位逐渐下降,大西洋沿岸的贸易地位逐渐上升。这与“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网络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生产力和商品产量的提高,国际贸易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从而形成了初步的世界市场。这与“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网络的时间背景不符,排除B项;“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网络主要是以西班牙殖民地为中转站,连接亚洲和美洲的贸易网络,而不是以西班牙本土为中转的贸易网,排除C项。
15.【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文本中提到人们通过公众协商形成公意,并将权力托付给代表公意的政府,这正好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即国家的最高权力来源于人民,政府只是人民的代理人,故选B项;“天赋人权”强调的是每个人生来就具有的权利,如自由、平等、生命和财产等,是天赋的、不可剥夺的。但文本主要讨论的是权力的来源和政府的公正性,与天赋人权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C项主要强调的是权力的分配和制衡机制,以防止权力滥用。但文本中并未提及权力的分配和制衡问题,排除C项;文本开头提到了人类在社会形成之前的平等状态,但这并非文本的主要论点。文本主要讨论的是政府权力的来源和公正性,而非自由和平等的一般性原则,排除D项。
16.【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701年颁布的《王位继承法》补充了《权利法案》中所欠缺的关于王位继承的相关法律,并对国王及其臣属的权利予以一定的限制,这反映出议会权力的进一步扩大和民主政治体制的进一步巩固,故选A项;《王位继承法》旨在维护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规范国王的世袭制度”说法错误,排除B项;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国王权力受到约束,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排除C项;“主导”的说法过于夸大,且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D项。
17.【答案】A【解析】这一时期,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电力、内燃机、化学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迅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商品的生产和流通,从而推动了世界贸易的迅速增长,故选A项;虽然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确实对世界贸易有积极影响,但在此特定时间段内,其推动作用更多地是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新技术应用来实现的,而非单纯的技术进步本身,排除B项;C选项描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后,特别是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在1870到1914年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尚未普遍采取大规模的经济干预政策,排除C项;虽然这一时期的国际局势相对较为稳定,但和平并非世界贸易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世界贸易的增长更多地依赖于生产力的发展、技术的革新以及国际市场的扩大,而非单纯的和平环境,排除项。
18.【答案】C【解析】从材料“废除了旧式常备军、警察、政教合一制度和庞杂的官僚制度”“军事、行政、政治的职务变成真正工人的职务”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对公职制度的深刻变革,目的是让工人阶级能够参与国家管理,这体现了对人民民主的早期探索,故选C项;推动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的事件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它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为国际工人运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而材料描述的是巴黎公社,排除A项;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是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即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这些事件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但材料内容与此无关,排除B项;在马克思的时代,社会主义政权还未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是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维埃政权,排除D项。
19.【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法国殖民者积极推动非洲西部塞内加尔铁路与电报建设,这一方面促进了当地的交通运输,另一方面为法国的大宗货物运输提供了便利,说明塞内加尔的交通建设服务于殖民者的利益,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塞内加尔的交通建设便利法国经济侵略,阻碍了塞内加尔民族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塞内加尔的交通建设并不是非洲开启工业革命的标志,选项“开启”说法错误,排除B项;埃及的祖国党抗击英国殖民统治,但是材料中的殖民国家为法国,排除D项。
20.【答案】A【解析】提拉克提出的“司瓦拉吉(自主)”和“司瓦德西(自产)”都是强调印度民族自主和自给自足的重要性,这些主张直接关联到印度的民族独立问题,有利于激发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民族独立意识,故选A项;印度在20世纪初的主要革命任
务是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排除B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甘地领导的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主要方式,与提拉克的主张没有直接联系。此外,材料中也没有提及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深化,排除C项;虽然提拉克在主张中提到了“这个国家的工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主张旨在维护印度无产阶级的利益。实际上,他的主张更多地是从整个印度的民族独立和经济发展角度出发的,而非仅仅针对无产阶级,排除D项。
21.【答案】A【解析】美国反对对德国无限勒索的极端做法,主要是基于其对德国、西欧及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美国认为过重的赔款会阻碍德国经济的恢复,进而影响西欧各国的金融财政收入,最终可能影响到美国对欧洲各国的贷款回收。这种政策有助于稳定欧洲经济,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一个相对温和和可持续的经济基础,故选A项;材料中并未直接提及美国的战略目标,而是强调了其对德国赔款问题的具体立场和对欧洲经济稳定的考虑,排除B项;经济大危机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远晚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德国赔款问题的立场确定时间,因此C项与材料时间背景不符,排除C项;旨在通过经济手段控制欧洲更多指的是二战后的马歇尔计划,排除D项。
22.【答案】B【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在战争期间(特别是1942年至1945年),工资水平在不同年份之间存在较大的波动,如平均工资在1943年达到最高值1.24卢布,但在1945年又下降到0.85卢布。这种波动与战争的影响有关,如战争对经济的破坏、资源的调配等,导致集体农庄的发展出现不平衡,故选B项;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虽然平均工资在某些年份有所上升,但整体而言,工资水平并不高,且存在大量不支付工资的情况,因此不能断定农民生活水平普遍上升,排除A项;经济结构失衡通常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各种经济成分之间的比例关系不协调,而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苏联集体农庄的工资水平情况,与经济结构失衡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苏联模式主要指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这种体制在后期确实暴露出了一些弊端,但材料主要讨论的是集体农庄的工资水平问题,并未直接涉及苏联模式的弊端,排除D项。
23.【答案】B【解析】19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年份,而1944年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但战况依然激烈的时期。战争期间,由于物资需求的急剧增加、船舶被征用作军事用途、以及战争导致的航运风险增加,都会导致航运费率的大幅上升,故选B项;一般来说,交通技术的进步应该会导致运输成本的降低,因为新技术通常会提高运输效率并减少费用。然而,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所谓的“交通技术进步”的期望效果下,航运费率并没有持续下降,反而在某些年份出现了显著的上升。因此,这个选项与图中展示的趋势不符,排除A项;这个时期的国际组织还没有像今天这样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强制执行力。虽然一些国际组织(如国际联盟、国际海事组织的前身等)已经存在或正在形成,但它们在航运市场的规范和调控方面的作用相对有限。因此,航运市场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赖于国家之间的双边或多边协议以及市场竞争的自然法则来运作的,排除C项;虽然经济大危机(如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可能对航运市场产生一定影响,但图中的第一个高峰(1914年)明显与经济大危机无关。此外,经济大危机通常会导致需求下降和价格下跌,而不是运价的大幅上升,排除D项。
24.【答案】A【解析】20世纪70年代,由于西欧的联合、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欧亚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出现了多极化趋势,美国学者布热津斯基开始主张美国要跟中国接触,主张推动中美关系发展,这反映了欧亚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影响,故选A项;“和平演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一种“超越遏制战略”,以促使社会主义国家崩溃瓦解,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虽然国际多极力量在崛起,但此时并未对两极格局造成实质性的冲击,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国际形势的变化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而不是强调两极格局本身的特点,排除D项。
二、材料解析题(共4题52分)
25.【答案】(14分)
(1)民族政策开明灵活;体现了华夷一体的民族观念;双向交往,方式多样,有效管理;因俗而治;儒学文化为核心;华夏文化居于主导地位;民族认同观念增强。(任答四点给8分)
(2)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任答三点给6分)
【解析】
(1)据材料一“多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可得民族政策开明灵活;据材料“在一定程度上秉持民族平等观念,打破了传统‘夷夏大防’的民族观”可得体现了华夷一体的民族观念;据材料一“设立羁縻州、任命军政官员和建立姻亲等形式实现对内迁各民族的有效管理”“与之进行的绢马或茶马贸易,促进了其农牧经济结构之间的互补”可得双向交往,方式多样,有效管理;因俗而治;据材料一“以儒学文化为核心的华夏文化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兼容、统摄传
入的多民族文化”可得儒学文化为核心;华夏文化居于主导地位;民族认同观念增强。
(2)据材料二“开始了以少数民族为中心的多元建构和以中华民族为中心的一体建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可得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据材料二“156个大型重点建设项目中有40个在民族地区”“8条新建铁路干线中有5条建在民族地区或直接与民族地区相连”并结合所学可得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据材料二“加大对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和定点帮扶”“实行税收、贷款利率、利差补贴等财政金融优惠政策,帮助各族人民尽快富裕起来”“实施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支持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并结合所学可得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6.【答案】(12分)
(1)影响:推动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世俗大学的兴办和市民文化的发展,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有助于反对封建领主制度;有利于王权的加强,促进了国王统一事业;有助于民主议事活动的发展。(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特点: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速度领先欧洲。(6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据材料一“这里的市民自定工商税赋标准”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推动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据材料一“兴办世俗大学”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推动了世俗大学的兴办和市民文化的发展,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据材料一“联络国王以反对领主”“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向他们的领主宣战;他们有民兵组织”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有助于反对封建领主制度;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城市自治、世俗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市民阶层的壮大,继而对抗中世纪教权并削弱封建领主势力,故有利于王权强化,促进国王统一事业发展;据材料一“全体市民出席大会”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有助于民主议事活动的发展。
(2)据材料二“使全国超过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城市人口增长迅速;据材料二“1800年,英国只有一个大城市伦敦”“50年后……18个城市的人口介于5万到10万之间”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据材料二“欧洲大陆的城市人口也有所发展,但不如英国迅速”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城市化速度领先欧洲。
27.【答案】(14分)
(1)促进了西方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加强了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联系;激化了列强间的矛盾;促进了世界经济中心从地中海向大西洋沿岸转移。(6分)
(2)发展趋势:制度化、体系化、全球化增强;关注发展中国家利益。(4分)
原因: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贸易自由化的出现;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增强;发展中国家力量不断增强。(4分)
【解析】
(1)据材料一“它是一个城市银行、财政银行和兑换银行”可知,促进了西方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据材料一“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及所学可知,加强了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联系;激化了列强间的矛盾;促进了世界经济中心从地中海向大西洋沿岸转移。
(2)第一小问发展趋势,据材料二中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可知,反映了全球经济制度化、体系化、全球化增强;关注发展中国家利益。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贸易自由化的出现;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增强;发展中国家力量不断增强。
28.【答案】(12分)
示例1:关键词: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制度。(1分)
论题: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加速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完善。(2分)
阐述: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渐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从大西洋两岸逐步深入内陆,形成持续不断的辐射效应。各国政府通过税收、立法、直接投资等方式推动工业发展。工业革命推动了欧美国家资本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完善。例如英国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政治权力由上层贵族下移到工业资产阶级手中;美国独立后,南方的奴隶制度严重制约了北方工业发展,南北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引发美国内战。内战中,联邦政府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了奴隶制度。随后又在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工业化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完善。(7分)
综上所述,工业革命加速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发展和不断完善,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得以确立并逐渐取得对世界的支配和统治地位。(2分)
示例2:关键词:启蒙运动、《独立宣言》(1分)
论题: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先导(2分)
阐述:17、18世纪,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发展,人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专制王权和教会的思想束缚,启蒙运动应运而生。启蒙思想家倡导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治和权力制衡等,这些主张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做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先导,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比如美国独立战争中,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以及法国大革命中议会颁布《人权宣言》,两者阐述了启蒙运动中人民主权、自由、平等等主张,革命后的美国与法国建立民主共和制国家,实践了启蒙思想家的政治主张。(7分)
由此可见,启蒙运动不仅批评旧制度而且提出新社会的政治原则与基本框架,成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先导,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2分)
(“示例”仅供参考,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解析】
首先从材料中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关键词,如: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其次找出关联拟定论题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加速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完善。然后以具体国家为例,阐述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关系。可英国为例,通过工业革命,推动立法,议会改革等,促进资不主义制度发展完善: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渐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从大西洋两岸逐步深入内陆,形成持续不断的辐射效应。各国政府通过税收、立法、直接投资等方式推动工业发展。工业革命推动了欧美国家资本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完善。例如英国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政治权力由上层贵族下移到工业资产阶级手中。也可举例美国,美国通过内战联邦政府的胜利维护了美国的统一、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在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为此后美国的发展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美国独立后,南方的奴隶制度严重制约了北方工业发展,南北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引发美国内战。内战中,联邦政府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了奴隶制度。随后又在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工业化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完善。最后总结升华,工业革命加速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发展和不断完善,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得以确立并逐渐取得对世界的支配和统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