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公元624年,唐高祖颁布男丁不愿服役可收其庸代替。这一变化( )
①保证了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 ②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③改变了战国以来的财产登记制度 ④杜绝了唐代的土地兼并现象
A.①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2.南朝时期扬州地区经济发展情况
产业 经济发展情况
农业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取得进步,劳动力数量增加,大量兴修水利和围垦湖田
手工业 造纸业、炼钢业迅速发展:“三吴”地区成为青瓷主要产地
商业 内河和海外贸易得到发展,城市商品经济日渐繁荣
上表可用于说明当时( )
A.劳作方式发生变化 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3.下图为我国古代某时期民族内迁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
A.东周时期民族交融逐步加强 B.魏晋时期北方各族大举南下
C.盛唐时代各族归附中央政权 D.两宋时期北方民族政权并立
4.学者毛汉光根据中国古代正史所载官员的出身背景资料,对统治阶层的社会成分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寒素”类官员占所载官员比例在东晋后期、隋朝和唐朝初期分别为6.1%、17.3%和28.4%。这一变化有利于
A.提高基层官员的地位 B.建立清廉高效的官僚队伍
C.保证选拔程序的公正 D.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
5.某同学在学习《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一课时,整理了一份关于古代中国赋税制度的图表。对此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呈现进一步减弱的趋势
B.缴纳赋税由以实物为主到以货币为主
C.征税标准由以土地财产为主向以人丁为主转变
D.赋税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
6.日本遣唐使归国后大都被国家重用,表3所示为其中部分代表人物。这说明当时日本( )
A.快速完成了封建化 B.全面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
C.深受唐文化的影响 D.借鉴中国建立了集权统治
7.武则天称制及称帝二十一年,前后任宰相者达75人;唐中宗时,曾有19人同时为相。唐朝群相制的实施( )
A.导致了冗官问题 B.加强了君主专制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完善了监督机制
8.“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从皮日休的这首诗中可以获取的关于大运河的历史信息正确的是( )
A.大运河的修建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B.大运河的修建是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C.大运河的修建加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D.大运河的修建加强了北部的边防建设
9.如表为《新唐书·宰相表》节录的内容。据此可知( )
时间 内容
武德元年(618年) “裴寂拜尚书右仆射,知政事”
贞观元年(627年) “杜淹检校吏部尚书,参豫朝政”
贞观三年(629年) “尚书右承魏征秘书监,参豫朝政”
贞观四年(630年) 二月,“太常卿萧璃为御史大夫,与宰臣参议朝政.民部尚书戴胄检校吏部尚书,参豫朝政";十一月,“右卫大将军侯君集为兵部尚书,参议朝政"
贞观八年(634年) 十月,“识.三两日一至门下、中书,平章政事”
A.中书门下机构已经出现 B.官僚政治开始确立
C.宰相职权被分散和制约 D.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10.如图为唐代“三彩载乐骆驼俑”,出土于陕西西安中堡村。骆驼背上,七名身着汉服的男乐手各持不同的胡人乐器,面朝外盘腿演奏,中间立一女子正在歌唱,展现了一个巡回乐团以驼代步、歌唱而来的情景。此文物可用于了解唐朝
①主流思想 ②城市商业 ③手工技艺 ④对外政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突厥犯塞,吐谷浑寇边,军旅数起,转输劳敝,隋文帝令朔州总管赵仲卿于长城北大兴屯田,以实塞下,又于河西立堡,营田积谷,“由是收获岁广,边戍无馈运之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隋朝政府首设官营屯田,极大缓解了军需矛盾
B.隋朝时官办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C.官营屯田的设置极大缓解了中原内地的运输之劳
D.官营屯田是隋唐边防稳固、丝路畅通的物质基础
12.唐朝时期,有不少日本使节进国子监学习,唐政府为其提供衣食住行费用,还为前来寻师求法的日本僧人颁发大唐通行证,这些僧人回国时携回了大量的佛教经典。这( )
A.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B.加重了唐朝的财政负担
C.导致了日本的社会转型 D.促成了宗藩体系的建立
13.隋朝建立后,统治者命州县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隋唐推行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完善基层治理体系 B.缓和社会的矛盾
C.加强对百姓的控制 D.确保赋役的征派
14.东汉顺帝阳嘉年间,尚书令左雄提议:对地方举荐上来的孝廉,朝廷组织他们进行文化考试,考察对儒经的掌握情况。这一举措在当时有利于完善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5.唐中央实行三省制,三省长官执宰相之职共同议定军国大政。唐太宗逐渐使用一些资历较轻品级较低的官员参为“同中书门下二品”.即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这表明
A.权力制衡机制得以建立 B.君主专制权力得到加强
C.皇权相权矛盾得到解决 D.中央集权体制基本成熟
16.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演变过程。下列描述与“九品中正制”相关的是( )
A.龙生龙,凤生凤 B.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下到材料。
材料一 史书记载,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跋澄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丈轨表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跋澄的回答是:“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材料二
材料三 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
材料四 下图反映了孝文帝改革时的措施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孝文帝提出迁都的理由(不得摘抄原文)。你认为孝文帝迁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三、四分别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措施?同时指出这些措施在政治、思想上所起的作用。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改革的重点、难点和推进改革举措方面给后人哪些共同的启示?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安史之乱将中原地区和北方经济彻底摧毁,政府税收一落千丈,仓库空空如洗,连皇宫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刘晏授命危难,在宰相元载全力支持下,他组织民工和兵丁疏浚河道,运河得以顺利全线通航;他参与设计“上门填缺船”,改进了船纤所用的材料,制成坚韧的纤绳;为保障人力的使用,他废除无偿徭役,改为工资雇佣制;他采用军事化方式组织漕工,以保障责任到位。由此,江淮的粮食、物资顺利运到京城,代宗大喜过望,说道:“我们父子有饭吃了!”
——摘编自马立诚《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
(1)根据材料,概括刘晏漕运改革能够取得成功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晏漕运改革的影响。
19.宋朝是科举承前启后的朝代,也是科举臻于成熟的朝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用考试的方法选官,汉代的察举也有。科举真正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它开启了自由报名,在影响人才选拔的诸多因素中,家族门第开始后撤,个人才学得以前进。科举创立于隋唐,但是从宋朝开始中国才真正进入科举时代。科举开辟了一条向上的社会流动通道,个人可以通过读书应举获取功名,提升家族地位。科举使得受过良好教育的读书人群体不断扩大,他们构成了帝国更广阔的统治基础。科举还影响到了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择偶。在士族门阀政治的时代,选女婿看重的是门第。科举时代选女婿看重的科举成功,这叫“榜下择婿”。尽管近代以来,人们常常会责备科举阻碍了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出现,但是总体而言,我们还是要承认科举曾经起过的种种正面作用。
——摘编自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1)据材料,指出科举不同于以往选官制度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为什么“从宋朝开始中国才真正进入科举时代”?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谈谈你对科举制的认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最大的转换中枢。唐以后中国的历史演变是好是坏,那是另外一回事,但罗马帝国亡了,以后就再没有罗马。唐室覆亡以后,依然有中国,有宋有明有现代,还是如唐代般,一样是中国。这是中国历史最有价值最勘研寻的一个大题目。这也便是唐代之伟大远超过罗马的所在,更是它远超过世界其他一切以往的伟大国家之所在。
——据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选取唐代的——项政治制度,结合其运行机制,对材料观点加以阐释。(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B D C C B C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A D B B C
1.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唐代(中国)。农民可以用缴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这就保证了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①正确;农民可以用缴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这就保证了政府的赋税收入,②正确;租庸调制是在租调制的基础上增加了“庸”,即男丁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没有改变战国以来的财产登记制度 ,③错误;杜绝了唐代的土地兼并现象说法绝对,④错误。故①②正确,选择C项。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南朝时期扬州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及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大量人口流入南方有利于南方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并且带动了南方长江沿岸城市商业的发展。这些现象出现的表明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劳作方式变化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变化,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匈奴”、“鲜卑”、“羌”、“氐”、“羯”及所学知识可得,五胡内迁,这份民族内迁示意图应该是魏晋时期的大量少数民族南下,B项正确;材料指的不是东周,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指的是魏晋时期,而不是盛唐,排除C项;材料指的是魏晋时期,而不是两宋,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材料反映了东晋后期到唐朝初期,平民出身的官员比重在不断提高,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现象是由于科举制的实行,出身低微的平民通过考试可以进入仕途,有利于推动社会阶层流动,故选D;材料未涉及到基层官员的地位问题,故排除A;平民出身的官员增多与清廉高效的官僚队伍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B;材料未涉及到官员选拔程序,故排除C。
5.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从“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到“彻底废除了人头税”,可见征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向以土地财产为主,C项不正确,符合题意,故选C项;A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朝推行一条鞭法,合并田赋、徭役及杂役等项目,可以采用白银支付,可见缴纳赋税由以实物为准向以货币为主转变。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历代王朝改革赋税制度,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加财政收入,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项。
6.C
【详解】根据材料“日本遣唐使归国后大都被国家重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遣唐使回国后,很受重用.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一系列改革,说明当时日本深受唐文化的影响,C项正确;快速完成了封建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全面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借鉴中国建立了集权统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武则天称制及称帝二十一年,前后任宰相者达75人;唐中宗时,曾有19人同时为相”和所学可知,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使宰相由独相发展为群相,武则天和唐中宗时期多人为相,分割了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B项正确;群相制度涉及的群体数量有限,并不会导致冗官问题,排除A项;群相制度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宰相没有监察职能,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材料“至今千里赖通波”“共禹论功不较多”可知,皮日休认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贯通南北,且功劳巨大,体现了其强调大运河的正面作用,C项正确;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隋炀帝游江都”,排除A项;从“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可知,作者强调隋朝大运河的正面作用,排除B项;大运河的修建沟通了南北,而不是加强北方边防需要,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中“尚书”“中书”“门下”“知政事”“平章政事”等可知,唐初沿袭和完善三省六部制,中央设尚书、中书、门下省,“尚书右仆射”“吏部尚书”“民部尚书”“兵部尚书”“平章政事”等都行宰相之权,由此可见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三省相互制约,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官僚政治开始出现,秦朝设置三公九卿和郡守、县令,标志着官僚政治正式确立,排除B项;唐朝科举取士有利于中下层读书人通过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裴寂等人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命的中央官员,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唐代的主流思想依然是儒家思想,该俑无法体现,①错误;城市商业从该俑中看不出来,②错误;从该俑上可以看出当时的手工技艺水平,③正确;根据“名身着汉服的男乐手各持不同的胡人乐器,面朝外盘腿演奏,中间立一女子正在歌唱”可知该俑反映了外来文化 ,能够体现开放的对外政策,④正确。故选D,排除ABC。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官营屯田的设置可以确保军需的供应,减轻了内地百姓的负担以及运输之劳,C项正确;隋朝官营屯田的设置是两汉以来的经验,并非“首设”,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隋朝时期官办经济是社会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排除B项;唐朝安史之乱后,社会秩序混乱,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排除D项。故选C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唐朝时期,很多日本使节到唐朝学习,而且来唐朝学习的日本僧人还会带回日本大量的佛教经典,这就扩大了中国文化在日本的影响,A项正确;这一做法并不能体现加重唐朝的财政负担,排除B项;导致日本社会转型的是大化改新,材料主旨无法体现,排除C项;日本没有成为中国的宗藩,因此不能说明促成宗藩体系的建立,排除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隋朝建立后,统治者命州县官“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户口的确认确保赋役的正牌,D项正确;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是该政策的后果,排除A项;缓和社会的矛盾与材料所述内容不涉及,排除B项;加强对百姓的控制是结果而非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汉代选官制度是察举制,由地方举荐,左雄的建议目的在于考核举荐官员,这是对察举制的完善,选项B正确;世官制是先秦选官制度,排除A;选项C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选项D是隋唐及以后的选官制度,排除。
15.B
【详解】根据材料“唐太宗逐渐使用一些资历较轻品级较低的官员参为‘同中书门下二品’,即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可知,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增加了宰相的数量,有利于分割宰相的权力,加强君主专制权力,B项正确;皇帝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其目的在于加强君主专制权力,并不是建立权力制衡机制,排除A项;明朝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使得皇权相权矛盾得到解决,排除C项;材料涉及君主专制权力的加强,未体现中央集权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6.C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A项指的是世官制,B项指的是科举制,C项的是指九品中正制,D项指的是察举制。故选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17.答案:
(1)理由:民族之间差异很大,且民风强悍,难以文治;柔然经常南下进犯;洛阳经济文化发达,迁都洛阳有利于政治统治。主要目的:学习先进文化,接受中原文明;更好地推进改革,维护统治。
(2)“燔诗书而明法令”(或毁灭儒家书籍);加强思想统一。“移风易俗”(或穿汉服,行汉礼等);加快封建化进程(或促进民族大融合)。
(3)以推进土地制度(或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革为重点;难点是与旧势力的斗争;采取多种方式,推进改革。
【详解】(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图示信息“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白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丈轨表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可从民族之间差异很大,且民风强悍,难以文治;柔然经常南下进犯;洛阳经济文化发达,迁都洛阳有利于政治统治等方面思考作答。关于主要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学习先进文化,接受中原文明;更好地推进改革,维护统治方面思考作答。
(2)关于商鞅变法的措施和作用,根据材料三“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 可知是“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统一;关于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作用,根据材料四中的北魏的服饰和北魏孝文帝出行图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移风易俗”、促进民族大融合方面思考作答。
(3)根据所学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方法,从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与旧势力斗争、采取多种方式改革分析。
18.(1)条件:国家支持;亲自参与解决问题;改革徭役政策;采用军事化方式组织工人。
(2)影响:疏通了运河,使江南粮食、物资顺利运到京城;改进造船技术,促进造船业的发展;改革赋役制度,提高人们参与积极性。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
条件:根据材料“在宰相元载全力支持下,他组织民工和兵丁疏浚河道,运河得以顺利全线通航”可知,国家支持;根据材料“他参与设计‘上门填缺船’,改进了船纤所用的材料,制成坚韧的纤绳”可知,亲自参与解决问题;根据材料“为保障人力的使用,他废除无偿徭役,改为工资雇佣制”可知,改革徭役政策;根据材料“采用军事化方式组织漕工,以保障责任到位。”可知,采用军事化方式组织工人。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
影响:根据材料“他组织民工和兵丁疏浚河道,运河得以顺利全线通航;......江淮的粮食、物资顺利运到京城”可知,疏通了运河,使江南粮食、物资顺利运到京城;根据材料“他参与设计‘上门填缺船’,改进了船纤所用的材料,制成坚韧的纤绳”可知,改进造船技术,促进造船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为保障人力的使用,他废除无偿徭役,改为工资雇佣制”可知,改革赋役制度,提高人们参与积极性。
19.(1)特征:自由报名,个人才学为先。
说明:宋朝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取士不问家世,更加公平公正,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开辟社会流动通道,扩大读书人群体,影响社会生活。
(2)认识: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统治者招揽人才,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也客观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导致“官本位”思想。
【详解】(1)特征:根据材料“个人可以通过读书应举获取功名,提升家族地位。”并结合所学可知特征有自由报名,个人才学为先。说明:根据材料“科举开辟了一条向上的社会流动通道,个人可以通过读书应举获取功名,提升家族地位。科举使得受过良好教育的读书人群体不断扩大,他们构成了帝国更广阔的统治基础。”“科举还影响到了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择偶。”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取士不问家世,更加公平公正,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开辟社会流动通道,扩大读书人群体,影响社会生活。
(2)认识:可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来谈对科举制的认识。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统治者招揽人才,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也客观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导致“官本位”思想。
20.示例1:唐代施行的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影响深远。
阐释:唐代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建立起较完备的中枢权力体系。三省长官共为宰相,与皇帝一起在政事堂讨论国家大事并作出决定制定政策。三省之间分工明确,又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相互牵制,分割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既对宰相做出的决策提出异议,也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可以避免君主独裁造成的失误。
三省六部制确立的权利的相互制约与高效运行机制,被后世所沿用,对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示例2:唐代施行的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影响深远。
阐释:唐代科举制日臻完善,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科举考试侧重于内容的变革,是所有朝代中科举科目最多最完善的一个朝代,并首创了武举和殿试。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提高了行政效率与治国理政水平。扩大了官吏人才的来源,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扩大了统治基础。
唐代科举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奠定了后世科举制发展的基础。科举制推动了整个社会文化事业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详解】根据“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最大的换中枢”“选取唐代的——项政治制度,结合其运行机制,对材料观点加以阐释”,结合所学,可提出观点:唐代施行的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影响深远。论述:结合所学,可从三省六部制的内容、作用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分析阐述。也可提出观点:唐代施行的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影响深远。论述:结合所学,可从唐代科举制的内容、作用以及对后世教育发展、唐代繁荣的影响等进行阐述。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测试(含解析)--2024-2025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