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十四周——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每周一测(含解析)

第十四周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为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等恢复了名誉,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将小商小贩、手工业者等劳动者同原工商业者区别开来。这主要是为了( )
A.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 B.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错误
C.恢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 D.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2.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体会议公报指出,毛泽东同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再三指示全党,要把工作中心转到经济和技术革命方面来;毛泽东和周恩来同志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这说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A.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传统 B.重新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
C.未能彻底摆脱“左”倾思想束缚 D.积极稳妥推动工作中心的转移
3.“1982年宪法颁布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此后,全国人大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等写入宪法。”这体现出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立法( )
A.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B.削弱了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C.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D.开始重视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4.“发展”是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他设想“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要在某一个阶段,抓住时机,加速搞几年,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治理,尔后继续前进。”南方谈话强调“发展”( )
A.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B.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C.开启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冲破了原有体制的束缚
5.1978年,全国社队企业总产值只相当于当年农业总产值的37%左右。1987年乡镇企业产值首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到2008年增加值已占农村社会增加值的71.21%,且呈现出向工业小区和小城镇集中布局的趋势。这些变化( )
A.得益于基层民主的建设 B.缘于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C.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 D.导致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改变
6.据统计,中国城市数量由1978年的103个发展到2007年的655个。城镇化水平已由2000年的36.2%提高到2007年的44.0%。1988~2007年,我国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幅达21.6%。这主要缘于我国( )
A.城市化区域均衡性发展的增强 B.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C.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劳动力转移 D.城市基础设施的明显改善
7.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了“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共识,为关系解冻撕开了裂口。数轮接触后,2005年国共两党领导人60年来首次会面。2008年,两岸“三通”迈开实质性步伐,之后高层互动和协议签署明显加快。2015年,习近平、马英九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这充分表明( )
A.两岸均坚持“一国两制”原则
B.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越来越大
C.两岸关系的改善完全由两岸民意决定
D.两岸关系由国共两党决定其发展走向
8.在1999年和2004年的宪法修改中,分别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宪法,使之成为国家指导思想。在2018年宪法修改中,又把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这些修改反映出(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B.党领导人民依法治国的科学性
C.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不断调整 D.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
9.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迎难而上、开拓进取。下列属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的是( )
A.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B.同周边国家关系提出“真实亲诚”理念
C.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了宪法
10.2018年计算机及通讯电子设备制造业占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比重从6.5%增长到18.4%,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从5.7%的占比增长到15.4%,机械设备制造业从5.19%增长到10.19%。2020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15.1%和33.7%。新能源汽车、光伏装备等行业居全球第一。这些数据说明中国( )
A.已经成为制造业强国 B.中高端技术制造业发展迅速
C.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 D.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
11.过去,我国服装、家具、家电“老三样”大量出口,走俏海外;如今,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扬帆出海,叫响全球。据统计,2023年,我国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等产品合计出口同比增长近50%,表现十分亮眼。这一变化反映出我国( )
A.科技发展水平处于世界领先 B.建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C.经济发展模式发生根本转型 D.综合国力呈现上升的趋势
12.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是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对两岸同胞和中华民族最有利。”下列对“一国两制”理解正确的是( )
A.最早是为解决香港问题提出 B.首先在澳门地区成功实施
C.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 D.实现了台湾问题顺利解决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香港的命运从来同祖国紧密相连。近代以后,由于封建统治腐败、国力衰弱,中华民族陷入深重苦难。19世纪40年代初,区区一万多英国远征军的入侵,竟然迫使有80万军队的清朝政府割地赔款……那时的中国历史,写满了民族的屈辱和人民的悲痛。
——引自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
材料二:
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就是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香港问题,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台湾问题。只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一种是非和平方式。而采用和平方式解决香港问题,就必须既考虑到香港的实际情况,也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和英国的实际情况,就是说,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使三方面都能接受。
——引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
(1)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1840年后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三方面都能接受”的方案是什么,这一方案的根本点在哪里?并简述其基本内容。这一方案对推动祖国完全统一有何意义?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近代机器生产和工业品大量输入的冲击下,江南农村部分传统手工业逐渐陷入困境,相关的市镇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或被迫转型。……进入20世纪前期,亦即清末至20年代,随着近代工商业进一步向内地扩散,江南市镇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形态变革进一步展开,部分市镇开始由传统乡村经济中心向近代工商业城镇转变。
——摘编自陈国灿《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
材料二 深圳、广东先开放,建设特区吸引了几十万过去。因为当时开始办的产业都是“三来一补”,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吸引了大批内地农村人口。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政策先行优势削弱的情况下,深圳把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柱。2015年5月深圳前海自贸区成立以来,借助深圳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优势与经验,大胆改革创新,已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16年6月,自贸区累计注册企业超10万家,注册资本金达4.9万亿元。
——摘编自《深圳前海自贸区创新探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清时期相比,近代江南市镇有何发展,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深圳迅速崛起的因素,指出深圳对我国改革开放所起到的作用。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选择D:据材料“恢复了名誉……区别开来”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努力纠正过去的“左”倾错误,这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排除A: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人民公社化运动是1958年中共在农村进行的建立新的社会组织形式的群众运动,与材料无关。排除C:1992年中共十四大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选择D:根据“毛泽东同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再三指示全党…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可得出公报中突出强调毛泽东对工作中心转移的重要指示及党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这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时期党和国家超工作中心的转移。排除A:材料与民主集中制无关。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党的工作中心转移问题,而非思想路线问题。排除C: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
3.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此后,全国人大先后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分析可知,80年代的立法体现出这一时期的立法适应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故选A项;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经济占国民经济比例有所下降,但是其主导地位并没有削弱,排除B项;C.20世纪50年代制定的一系列法律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排除C项;D.新中国成立之初就重视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排除D项。故选:A。
4.答案:B
解析:南方谈话,由“邓小平南方谈话”“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要在某一个阶段,抓住时机”“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治理,尔后继续前进”可知,邓小平抓住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强调发展的重要性,这表明南方谈话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排除。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C项错误。原有体制的束缚在改革开放后就逐步被冲破了,D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乡镇企业产值不断增长,直到超过农业总产值,其增加值达到农村社会增加值的71.21%,呈现出向工业小区和小城镇集中布局的趋势,这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故选C项;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才起步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是在1992年,而农村的乡镇企业大力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所以B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农业始终在国民经济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不会因为乡镇企业产值的提高而改变,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城市数量由1978年的193个发展到2007年的655个”城镇化水平已由2000年的36.2%提高2007年的44.9%。1988~2007年,我国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幅达21.6%,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人口比重迅速提高、城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合理化,故B项正确。“城市化区域均衡性发展”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A项;C项不能概括材料的全部内容,故排除;D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海峡两岸关系。选择B:根据材料可知,两岸在改善关系的道路上日益取得显著成果,这充分表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越来越大。排除A:A项只是材料部分信息,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两岸的民意。排除D:国共两党的接触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材料中还有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共识等信息,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在1999年、2004年和2018年宪法修改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载入宪法,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理论体系,将这些思想理论载入宪法,上升为国家指导思想,这体现了党不仅坚持依法治国,而且实行科学化的依法治国,B项正确。材料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写入宪法,并未涉及法律体系的形成,排除A项;材料中宪法的修改无法得出党的工作重心调整,而且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并未调整,一直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民众法律意识的变化,排除D项。
9.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在2012年,其中2021年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A项正确;总书记对非洲国家提出“真实亲诚”理念,排除B项;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21世纪初,排除C项;2004年我国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排除D项。故选:A。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计算机和通讯装备、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新能源汽车、光伏装备等产业都是属于中高端技术制造业,处于产业链的中上游,因而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反映了中国中高端技术制造业发展迅速,B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我国制造业的几个产业的发展情况,不能反映中国制造业的整体发展情况,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中国在提升自主研发的能力,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制造业出口情况,没有反映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2023年,我国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等产品合计出口同比增长近50%,表现十分亮眼”可知,我国努力推动创新驱动型发展,助力制造产业做大、做优、做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了综合国力,D项正确;电动车、蓄电池制造等产品不能说明我国科技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排除A项;材料与我国的工业体系建设无关,排除B项;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仍然处于转型期,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一国两制”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下,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伟大创举,既尊重了港澳台地区历史现实发展的特殊性,也有利于实现国家的统一事业,故选C项;一国两制最早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排除A项;一国两制首先在香港地区成功实施,排除B项;当前在解决台湾问题过程中,遭到了“台独”势力和境外反华势力的阻挠,排除D项。
13.答案:(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
(2)方案:“一国两制”。根本点在“一国”。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意义: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奠定坚实基础,港澳回归丰富“一国两制”理论和实践,为解决台湾问题开创光明前景。
解析:(1)本题考查1840年到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第一小问方案,依据材料“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是“一国两制”。第二小问根本点,结合所学可知是一个中国的原则。第三小问基本内容,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四小问意义,从对台湾问题的解决等角度回答即可。
14.答案:(1)发展:由传统手工业市镇向以机器大生产为主要特征的近代工商业城镇转变。
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近代机器生产和工业品大量输入的冲击);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工商业经济发展的推动;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等。
(2)因素:率先对外开放,建立经济特区,发展了劳动密集型产业;把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柱;成立自贸区。
作用:深圳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等。
解析:(1)根据材料二中“在近代机器生产和工业品大量输入的冲击下……部分市镇开始由传统乡村经济中心向近代工商业城镇转变”可知,近代江南市镇的发展是向以机器大生产为主要特征的近代工商业城镇转变。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其原因是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与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工商业经济发展的推动,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等。
(2)因素通过材料“深圳、广东先开放,建设特区吸引了几十万过去”可以得出率先对外开放,建立经济特区;通过材料“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吸引了大批内地农村人口”可以得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材料“深圳把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柱”可以得出把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柱;通过材料“2015年5月深圳前海自贸区成立以来”可以得出成立自贸区。影响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体制改革试验田、提供经验等角度回答。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十四周——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每周一测(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