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十周——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每周一测(含解析)

第十周
1.辛亥革命后,为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宋教仁到处演说为国民党争取多数席位。“宋案”发生后,袁世凯利用进步党对抗国民党并控制议会。当进步党势力大增之际,袁世凯又策动组建公民党,以打击国民党和进步党。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政党政治具有一定影响力 B.政党已经沦为专制工具
C.资产阶级政党局限性初显 D.北洋派系内部纷争加剧
2.下图是《民权画报》于1912年8月13日刊登的一幅漫画,画中一只猴子手持五色旗,在地球上绕圈子跑动,该漫画寓意当时的中国( )
A.政治转型艰难曲折 B.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C.尊孔复古的逆流 D.君主立宪的追求
3.“朱老总”是公认的中国红军之父,新中国十大元帅之首。1909年初朱德考进云南陆军讲武堂,1911年8月从特别班提前毕业,10月参加云南“重九起义”,竖起了“汉”字大旗;1915年得蔡锷将军密信,带兵在蒙自通电全国,宣布讨袁。在这一段经历中,“朱老总”参与的两个历史事件是( )
1915年朱德任支队长时的照片
A.辛亥革命和护国战争 B.护国战争和北伐战争
C.“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 D.直奉战争和“中原大战”
4.有学者认为,北洋时期,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尽管面临新的困难,中国的工业经济总体上仍在缓慢前行,个别行业甚至发展迅速,步入“黄金时代”。外部有利条件即便对非独立的经济体而言,影响也极为有限。该学者认为中国工业“黄金时代”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一战期间列强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B.国内政治环境变化及政府的支持
C.清政府进一步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大规模开展
5.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道: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人民将视为不足轻重之物,而不以生命拥护之;则立宪政治之精神已完全丧失矣。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作者主要表明( )
A.唤醒民众思想觉悟 B.极力推崇人民主权
C.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D.立宪代表人民要求
6.二十世纪20年代,鲁迅在《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中写道:“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这可以用来说明近代中国( )
A.民众政治参与热情高涨 B.选择君主专制制度符合国情
C.军阀割据混战政局动荡 D.探索民主共和道路艰难曲折
7.“五四运动”后,国民党人以《觉悟》《建设》等杂志为舆论阵地对唯物史观等内容进行宣传。此外,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也组织翻译了《资本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并在杂志上开设专栏予以刊登宣传。这反映出当时( )
A.马克思主义渐成社会潮流 B.国民党注重调动人民的革命热情
C.国共合作思想条件已成熟 D.“五四运动”导致知识分子阵营决裂
8.1920年5月1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五一运动”应当是“劳工阶级的运动”,而不应“只是三五文人的运动”,知识分子不要光空喊“劳工神圣”,而要实际地到“劳工”中发动群众。这一主张( )
A.推动了“五四运动”的深入 B.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C.配合了国民革命的开展 D.奠定了建党的组织基础
9.1922年,中共二大指出:各种事实证明,加给中国人民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因此反对那两种势力的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是极有意义的。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A.意识到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B.实事求是进行革命策略调整
C.确立国共合作进行民主革命 D.总结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10.1922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指出扭转时局的关键,是用革命手段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建立民主政治。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向社会各界公开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一主张( )
A.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B.推动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C.强调了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D.促进了人民革命政权的创建
11.下图为刊载于民国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新闻报》的漫画《一意进行》。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A.揭露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野心 B.表达国人维护共和制的决心
C.折射出政党政治的艰难曲折 D.讽刺军阀混战破坏民主政治
12.1926年,毛泽东撰文指出,“都市工人阶级目前所争,政治上只梦想不会递跑,会遥跑的只有自己。是求得集会结社之完全自由,尚不欲即时破坏资产阶级之政治地位”,而农民运动则是推翻地主政权,农民“跟着起来……国民革命才能得着确实的胜利”。这一分析( )
A.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B.揭开了土地革命的序幕
C.强调了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D.揭示出中国革命的特殊性
13.鲁迅的作品“一切都无法片刻离开中国革命、中国变革这一课题,中国革命问题始终存在于鲁迅的根底里”。1921年小说《阿Q正传》发表于五四时期著名的“四大副刊”之一《晨报副刊》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阿Q正传》中未庄人对“革命”的反应
革命之前 (阿Q)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他的思想也迸跳起来了:“造反?有趣,……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走过土谷祠,叫道,‘阿Q!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
革命期间 赵秀才消息灵,一知道革命党已在夜间进城,便将辫子盘在顶上,一早去拜访那历来也不相能的钱洋鬼子。……立刻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也相约去革命。……假洋鬼子回来时,向秀才讨还了四块洋钱,秀才便有一块银桃子挂在大襟上了;未庄人都惊服,说这是柿油党(自由党)的顶子,抵得一个翰林。
(阿Q找假洋鬼子投革命党却被赶出去后)发出关于自己的思想来:这全是假洋鬼子可恶,不准我造反,否则,这次何至于没有我的份呢?
他(阿Q)下半天便又被抓出栅栏门去了,到得大堂,上面坐着一个满头剃得精光的老头子(把总)。他(阿Q)省悟了,这是绕到法场去的路,这一定是“嚓”的去杀头。
革命之后 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
未庄的人心日见其安静了。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学者指出,“鲁迅的作品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民族的面孔”,“影响了一代人的精神和自省能力”。从以上角度,说明《阿Q正传》的时代价值。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孙中山“以党治国”的思想是在中国的现实社会环境和革命过程中逐渐发展、成熟、定型的,是孙中山在仿效西方政党政治及向传统会党模式回归皆遭挫折的打击下,经过深沉的思考及借鉴苏俄经验而找到的最后归宿。
1921年孙中山明确提出了“以党治国”这一概念。此后,“以党治国”概念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到1924年1月基本定型。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以党治国”的“党”首先得是一个革命的政党。在党与政权的关系上,孙中山特别强调“主义治国”,“是要本党的主义实行,全国人都遵守本党的主义”。在实践中,在革命运动的阶段上,已由辛亥之役、讨袁之役、护法之役而进入了国民革命运动阶段。
——摘编自王永祥、李国忠《孙中山“以党治国”论初探》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提出的背景。
(2)依据材料归纳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的主要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为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宋教仁到处演说为国民党争取多数席位”,“袁世凯利用进步党对抗国民党并控制议会”,可以看出宋教仁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依靠的是政党政治,袁世凯同样是依靠政党,进行排除异己,体现政党政治有一定的影响力,A项正确。政党也可以是反对专制的工具,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资产阶级政党的局限性,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北洋派内部纷争严重,排除D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共和、立宪”“猿猴手持五色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漫画中间是一个地球仪,一只猿猴手绘五色旗,在地球上绕圈子跑动,当时的漫画家们常常将袁世凯画成一只猿猴,作者对袁世凯在清末民初的政治轨迹进行了直观的描绘和讽刺,袁世凯在专制体制下崛起,参加过立宪运动,支持过共和制度,作者以虚线大胆推测袁世凯又将回到专制的起点,是对袁世凯政府的政治走向持怀疑态度,说明了政治转型的艰难,A项正确;B项漫画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项;尊孔复古的逆流是在1914年,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当时的中国并不追求君主立宪,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11年8月从特别班提前毕业,10月参加云南‘重九起义’,竖起了‘汉’字大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10月正值辛亥革命时期,说明朱德参与了辛亥革命;根据材料“1915年得蔡锷将军密信,带兵在蒙自通电全国,宣布讨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蔡锷、唐廷枢等人发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运动,朱德参与其中,A项正确;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二次革命”是1913年“宋教仁案”发生后孙中山领导的讨袁运动,“护法运动”是1917年孙中山领导的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革命活动,材料没有显示朱德参与其中,排除C项;直奉战争是1922和1924年发生的两次直系与奉系军阀战争,“中原大战”是1930年发生的一次军阀混战,二者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北洋时期,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尽管面临新的困难,中国的工业经济总体上仍在缓慢前行”“外部有利条件即便对非独立的经济体而言,影响也极为有限。”可知,该学者认为一战并非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黄金时代”的主要原因,而在于国内的政治环境及政府政策的影响,B项正确,排除A项;C项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排除;D项是民族资本主义进入短暂发展十年的原因,排除。故选B项。
5.答案:A
解析:“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酒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分析国人缺乏民族意识,为此梁启招唤醒民众思想觉悟,A正确;B中民权不符合材料主旨;C是李大钊;D中立宪不符合人民要求。
6.答案:D
解析:结合材料“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并结合所学知识,民国建立后,社会秩序仍然很混乱,表明探索民主共和道路艰难曲折,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民众参政,排除A项;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军阀割据混淆,排除C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五四运动”后,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和马克思主义者都在宣传马克思主义,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后影响逐渐增大,渐成社会潮流,故A正确;
题干反映不同阶层的人士宣传马克思主义,与调动人民革命热情无关,故排除B;
国共合作的思想条件是新三民主义,故排除C;
题干反映不同阶层的人士宣传马克思主义,未涉及知识分子阵营的决裂,故排除D。
故选:A。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传播,材料中的“劳工阶级”指无产阶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李大钶要求知识分子到“劳工”中宣传“劳工神圣”,这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向“劳工”群体的传播,B项正确。“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国民革命开始于1924年,此时还没有兴起,排除C项;建党的组织基础是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材料主张与此无关,排除D项。
9.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共二大提出现阶段的目标为反帝反军阀,这是在正确认识国情的基础上提出的,说明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进行革命策略调整,故选B;华北事变后,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排除A;国民党“一大”确立国共合作,排除C;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提出于土地革命时期,排除D。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制定的背景。选择B:据材料“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建立民主政治”可知,该主张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国情,推动了1922年7月中共二大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排除A:1921年中共一大就已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排除C: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了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排除D: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与材料时间不符。
11.答案:C
解析:据材料“民国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可知,时间是1913年12月27日,画面中“内阁”“国会”等都被车轮碾压而飞溅,是在讽刺袁世凯在推行独裁统治、解散国民党、破坏国会和内阁,说明民主政治遭到严重破坏,揭示出政党政治的艰难曲折,C项正确。袁世凯复辟帝制是在1916年,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共和制被破坏,没体现国人维护共和制的决心,排除B项;军阀混战是在1916年后,排除D项。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认识。选择D:据本题时空是1926年的中国和材料可知,毛泽东分析了城市工人斗争的不足,以及组织发动农民运动的重要性,初步表达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工农联盟思想。排除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排除B:土地革命开始于1927年。排除C:由材料无法得出强调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13.答案: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未庄人对革命的反应以及革命对未庄的影响的描写,揭示了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体现了作者对中国革命的深刻思考,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未庄人对什么是革命、为什么革命、怎样革命等问题没有正确的认识。穷苦的阿Q认为革命就是为自己牟利;赵秀才、假洋鬼子等人先是投机革命,后又破坏革命;革命后封建势力仍然掌握政权;革命没有给未庄带来变化。小说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落后、愚昧和对革命的冷漠,表现了辛亥革命缺乏深厚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和失败的结局。作品发表于新文化运动时期,作者意在通过对革命的反思唤起人们的觉醒,促进思想解放,以此来推动中国的社会变革,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时代担当。
解析:根据材料中“《阿Q正传》中未庄人对‘革命’的反应”来看,《阿Q正传》揭示了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体现了作者对中国革命的深刻思考,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及农村思想解放程度来看,小说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落后、愚昧和对革命的冷漠,表现了辛亥革命缺乏深厚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和失败的结局;结合该作品发布的背景来看,作品发表于新文化运动时期,作者意在通过对革命的反思唤起人们的觉醒,促进思想解放,以此来推动中国的社会变革,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时代担当。
14.答案:(1)背景:西方民主思想进步传播;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经验的影响;
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国民党内部思想、组织的混乱。
(2)内涵:组建革命的政党;以党的主义治国。
影响: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和发展;为国民党获得新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在实践中名存实亡。
解析:第(1)题背景,根据材料“是孙中山在仿效西方政党政治及向传统会党模式回归皆遭挫折的打击下”和所学知识可归纳得出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根据材料“经过深沉的思考及借鉴苏俄经验而找到的最后归宿”可得出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经验的影响;从“孙中山经历多次革命失败后对改造中国的途径产生了新认识”和所学可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国民党内部思想、组织的混乱。
第(2)题,第一小问内涵,根据材料“首先得是一个革命的政党”“特别强调‘主义治国’”可得出“以党治国”思想的主要内涵是组建革命的政党;以党的主义治国。第二小问历史影响,解答时要注意辩证地思考,依据材料“已由辛亥之役、护法之役而进入了国民革命运动阶段”可知该思想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和发展;结合国民革命的史实可知,“以党治国”思想促进了国民党的改造和新生,但是,从蒋介石统治时期的史实来看,该思想最终在实践中名存实亡,演变成蒋介石集团的“一党专政”。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十周——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每周一测(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