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八周——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每周一测(含解析)

第八周——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每周一测
1.20世中后期,美国主导了一系列的制度建设,涵盖经济稳定、贸易、金融、货币和政治、安全等。下列能从“金融制度”方面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6.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3.1965年2月,法国总统戴高乐在记者招待会上正式提出恢复金本位的主张。同时法国和美国开始贸易战,为确保法国农产品在共同市场各国中的地位,在法国的策动下,共同市场开始抵制美国农产品的进口。这反映了( )
A.二战之后法美同盟关系破裂 B.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C.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资本主义阵营发生了分化
4.一位历史学家在回忆南京解放前夕的生活时称:“中央大学每月发薪水的那一天,可以说是最紧张的一天。各人在会计处拿到薪水,就得赶紧奔向新街口换成银元,立刻匆匆地赶到米市买米。”这反映了( )
A.纸币无法用于购买粮食 B.市场上粮食和食品奇缺
C.囤积银元和粮食现象普遍 D.通货膨胀酿成社会危机
5.明朝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实行“班匠银”制度,规定轮班匠可输钱代役。弘治五年(1492年),叶淇变盐法,改开中纳粮为纳银。至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国家停止大规模铸钱。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颁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明朝的这些措施( )
A.体现出国家税收的范围不断扩大 B.加速了白银货币化的趋势
C.凸显出税制变革推动了币制改革 D.极大加重百姓的赋税负担
6.“这次改革使中国结束了沿用多年的银本位制度,建立了以纸币为主的新型货币体系,促进中央银行制度建设,是中国金融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开启了中国货币发行制度化的道路,同时也是中国与英、美、日等国际力量相互博弈的结果。”材料所指的事件是( )
A.1912年中华民国以银元为法定货币
B.1935年国民政府法币改革
C.1948年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
D.1948年华北人民政府发行人民币
7.唐初,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
A.不再以人丁为征税之本 B.国家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保障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D.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
8.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时实行一种新的土地征税制度,提出“相地而衰征”;包括“均地分力”即按劳动力平均分配包括全部耕地(包括公田),“与之分货”即在“均地分力”基础上实行按产量分成的实物地租制。此举( )
A.提高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B.标志着劳役地租转为封建地租
C.得益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D.加速了春秋战国政权的崩溃瓦解
9.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即按田亩数征税。公元前538年,郑国子产以丘为单位按田征发军赋。井田制破坏和新赋税的推行( )
A.源于社会经济获得长足发展 B.标志着周朝制度陷入全面瓦解
C.导致各诸侯国兼并战争不断 D.表明以土地为标准的税制确立
10.秦代的《司空律》规定,(农户)一家不得同时有二人以上劳役抵罪、赎刑;《戍律》规定,不要把一家中的劳动力同时征发去服戍边的徭役。这些规定是为了( )
A.实施轻徭薄赋 B.确保农业生产
C.废除严刑峻法 D.践行仁政思想
11.唐文宗曾颁布诏书曰:“天下除二税外,不得辄有科配,其擅加杂榷率,一切宜停”,其后君主也多有类似诏书。唐诗中亦写道:“(两税法)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号为羡馀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这折射出当时( )
A.中央政府权力式微 B.两税法加剧了人民负担
C.赋税制度亟待调整 D.政府政策执行得不彻底
12.隋文帝开皇三年,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同时实行纠告,鼓励检举揭发,并给予一定的奖励。该举措主要意在( )
A.整顿社会秩序 B.实行保甲连坐 C.增加财政收入 D.加强君主专制
13.货币主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部分,对货币主权治理得当与否,与国家盛衰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管汉晖《宋元纸币流通及其在世界货币史上的地位:兼论中西方货币史演变路径的差异》
材料二
清代长期采用制钱与银两并用的双重本位制,银锭由各地自由铸造,名称不同且成色各异。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的入侵-一方面使中国国际贸易不断扩大,刺激了国内新经济因素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导致白银大量外流。咸丰年间(1851~1861年),为了支付庞大的军费开支,清政府大规模发行纸币,加剧了通货膨胀和币制的混乱,双重本位制逐渐崩溃。1889年,清政府开始进行币制改革,1910年终于初步创立起了近代化的银元制度。
——摘编自胡天琼《清末币制改革述评》
材料三
1948年12月1日中国银行成立并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新中国成立后,进一步明确人民币在发行中必须坚持三条原则:坚持经济发行,反对财政发行;坚持计划发行,反对盲目发行;坚持中央集中统一发行,反对分散发行。在国家一系列统一财经政策的配合下,很短的时间内就结束了国民党时期持续十二年的通货膨胀局面,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为开展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千家驹、郭彦岗《中国货币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货币演变的基本路径,并分析宋元时期纸币盛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币制改革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我国建国初期的货币政策。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滕文公》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国语·齐语》记载管仲对齐桓公说:“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按亩课取地租,地租的比例则按照土地的好恶而定轻重。唐朝两税制中以资产为标准课税,相对之前一直占主要地位的以人丁为标准的课税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另外两税制本身也简化了征税手续,改变了以前租庸调的征收体系,简化了附着于庸调的多重杂役。明朝的一条鞭法开始了赋和役的基本合一,清朝摊丁入亩实现赋役合一,全部依照土地为标准征税,并全部实行货币化。古代中国每个朝代都存在着伴随政权兴衰的周期式转变,政权及社会治安的状况是可以反映当时社会赋税负担水平的度量表。当政权处于动荡的特殊时期也就成了赋税负担水平的极限,也掀开了新的政权出现的序幕。
——摘编自韩万渠等《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革浅析》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央集权财政体制逐步瓦解。1913年,北洋政府拟划分方案,田赋、盐税、关税、常关税、统捐、厘金等大宗税种归国家税,田赋附加税、地捐、商税、牲畜税等小税种归地方税。1928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划分国家收入地方收入标准案”,将盐税、海关税及内地税、常关税,烟酒税、厘金等划为国家税,将田赋、契税、牙税、当税,屠宰税等划为地方税。近代中国,在引进西方国家的印花税、营业税等现代税制之初,往往放弃官征制而采用传统的包征制或代征制。1928年11月13日,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呈文行政院、立法院及财政部指出:“包商乃为恶制,彼既以本求利,何所不用其极。于是而商民种种纠纷,种种痛苦,随以俱来矣。应通令全国,永远革除。”1931年2月召开的北方财政会议决议废止包征制:“从前所有包纳捐税,无论属之国家,属之地方,应一律取消,改归官家直接征收。”20世纪30年代,占国民经济30%多的工商业承担了85%以上的税收;占国民经济60%多的农业所承担的税收不足15%。
——摘编自柯伟明《民国时期税收制度的嬗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革的规律,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中国税收制度演变的特征及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国牵头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国在金融领域上的霸权,A正确;B属于军事组织,排除;CD属于经济领域,排除。故选A。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6世纪,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贸易增多,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结合所学,这一时期,新航路开辟,世界贸易增多,中国手工业产品迅速发展,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因此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C项正确;明朝在朝贡贸易中采取“免征税”“给予赏赐”等优待政策,“厚往薄来”,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对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作用有限,排除A项;材料强调明朝的对外贸易,与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无关,排除B项;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衰落于明清时期的海禁、闭关锁国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D
解析:据题意可知20世纪60年代,法国与美国开始进行贸易战,而且法国策动欧洲国家抵制美国的农产品,说明法国与美国之间已经出现了矛盾,这是资本主义阵营发生变化的表现,D项正确;法国与美国并没有建立同盟关系,排除A项;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是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并不能体现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D
解析:题干反映的主要信息是法币的贬值,通货膨胀严重,所以要换成银元,银元的币值比较稳定,所以最佳答案是D;A不符合史实,纸币就是作为货币来购买东西的,故排除A;市场上粮食和食品奇缺的话,应该先去买粮食和食品,而不是先去换成银元,故排除B;C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班匠银”“改开中纳粮为纳银”“国家停止大规模铸钱”“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措施利于扩大白银的适用范围,加速了白银货币化的趋势,B项正确。材料强调货币以白银为主,并未体现国家税收的范围不断扩大,排除A项;明朝的税制变革是指1581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极大加重百姓的赋税负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的经济危机导致金本位制崩溃。中国国民政府在1935年的币制改革实为反危机的一部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并非1912年中华民国以银元为法定货币的事件,排除A项;1948年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匆匆上阵迅速失败,不符合材料“标志性事件”“开启制度化道路”的评价,排除C项;1948年华北人民政府发行人民币不存在与西方国家的博弈,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A
解析:纳绢或布代役,有利于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体现了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BCD三项符合材料信息,但与设问不符,错误。唐初的租庸调制仍以人丁为主征税,符合设问,A项正确。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均地分力”是将齐国的公田平均分配给农户耕种,公田的收入除了需要缴纳一定的税收外,其余的全部都归农户所有,这推进赋税从传统的劳役地租(农民在公田上无偿为国家劳作)向实物地租的转变,即农民根据土地的实际产量向国家缴纳一定比例的实物作为地租,这是封建地租制度的雏形,B项正确;材料没有明确“相地而衰征”对于齐国税收增加的影响,无法得出“提高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的结论,排除A项;齐国管仲改革是在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但说“高度发展”可能有些夸大,春秋时期的生产力相对于后世确实有限,但这一改革确实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排除C项;管仲的改革实际上加强了齐国的国力,使得齐国在春秋时期成为强国之一,而非加速政权的崩溃,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型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进步,导致井田制瓦解和新的赋税制度确立,A项正确;春秋时期,周朝的制度受到冲击,但是并未全面瓦解,排除B项;材料是对春秋时期的描述,这一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以争霸战争为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税制的标准,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B
解析:据材料秦代《司空律》“(农户)一家不得同时有二人以上劳役抵罪、赎刑”和《戍律》“不要把一家中的劳动力同时征发去服戍边的徭役”可知,秦朝的律令会尽量避免造成农户家中劳动力缺少的情况出现,以免耽误了农业生产,这说明秦朝非常注重农业生产,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实施轻徭薄赋,与材料时空不符,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秦朝灭亡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暴政因此秦朝从未废除严刑峻法,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仁政思想来源于儒家学派,而秦朝时期主要使用的是法家学说,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D
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唐朝后期多次颁布诏书实施两税法,但都没有得到有效贯彻,说明政府政策执行得不彻底,D项正确;材料强调唐朝的税收制度,“中央权力式微”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中只有唐诗能够体现加剧了人民负担,但无法体现唐朝皇帝颁布诏书,B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B项;材料说明两税法的执行力有待加强,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C
解析:拿破仑入侵俄国是在1812年,英法联军进入圆明园是在1860年,威廉一世就任德意志皇帝是在1871年,克里米亚战争发生在1853年至1856年,根据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可知 C正确;A、B、D 排序有误,排除。
13.答案:(1)演变路径:金属货币——纸币——金属货币——纸币。(或者先秦至两汉金属货币——汉末至魏晋南北朝实物货币——唐宋金属货币——宋元纸币——明清金属货币——民国初纸币)。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宋元时期战争频繁,财政开支巨大,政府支持和推动纸币的发行和使用(宋元时期政府的推动和支持);印刷术发展的推动;纸币便于携带、储存和计量,有利于商品贸易;金属货币储存和生产有限,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背景:币制混乱;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太平天国运动加剧了通货膨胀;鸦片走私和巨额赔款导致白银大量外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旧有货币制度的崩溃。(任答三点即可)
(3)评价:体现了客观经济规律、货币流通规律与国家调控相结合;强调货币发行权属于国家;确保了人民币的唯一合法性和独立自主的国家货币地位;抑制了长期的恶性通货膨胀;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体现了党的坚强正确领导,为国家建设奠定了基础。(提示:可以从特点和意义等方面进行评价,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1)演变路径: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货币演变的基本路径为:先秦至两汉金属货币——汉末至魏晋南北朝实物货币——唐宋金属货币——宋元纸币——明清金属货币——民国初纸币。
原因:结合所学,宋元时期纸币盛行,根本上是因为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金属货币储存和生产有限的缺点和纸币便于携带、储存和计量的优点是重要原因;政府的支持和推动是政策因素;印刷术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等
(2)背景:根据材料“清代长期采用制钱与银两并用的双重本位制,银锭由各地自由铸造,名称不同且成色各异”,可得出币制混乱;根据材料“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的入侵一方面使中国国际贸易不断扩大,刺激了国内新经济因素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导致白银大量外流”,可得出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鸦片走私和巨额赔款导致白银大量外流:根据材料“咸丰年间(1851—1861年),为了支付庞大的军费开支,清政府大规模发行纸币加剧了通货膨胀和币制的混乱”,得出太平天国运动加剧了通货膨胀;根据材料“日有货币制度的崩溃”,得出旧有货币制度的崩溃;结合所学,币制改革的重要背景和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3)评价:可以从特点和意义等方面进行评价,根据材料“坚持经济发行,反对财政发行;坚持计划发行,反对盲目发行”,得出体现了客观经济规律、货币流通规律与国家调控相结合;根据材料“坚持中央集中统一发行,反对分散发行”,得出强调货币发行权属于国家,确保了人民币的唯一合法性和独立自主的国家货币地位;根据材料“结束了国民党时期持续十二年的通货膨胀局面”,得出抑制了长期的恶性通货膨胀;根据材料“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为开展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得出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建设奠定了基础,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结合所学,正确、有力、符合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货币政策体现了党的坚强正确领导。
14.答案:(1)规律:由劳役地租演变为实物地租再到货币地租;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资产为主演变;征税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化为简化单一;百姓赋税负担呈周期性变化,但总体趋向均平赋税方向发展;征税时间由不定时发展为基本定时。影响: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货币地租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2)特征:由传统财政集权体制向近代财政分税制演变;由包征制、代征制向官征制演进;由以土地税(田赋)为主向以工商税为主转变;由间接税向直接税转变以及新型政商征纳关系的形成;具有半殖民地特征。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加剧了中国的财政困难;近代民族工商业发展的需要;西方民主思想与税收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原有税收制度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进步人士的推动。
解析:(1)规律:结合所学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相关知识,根据材料“按亩课取地租,地租的比例则按照土地的好恶而定轻重。唐朝两税制中以资产为标准课税,货币化”可以进行归纳概括由劳役地租演变为实物地租再到货币地租;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资产为主演变;征税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化为简化单一;百姓赋税负担呈周期性变化,但总体趋向均平赋税方向发展;征税时间由不定时发展为基本定时。影响:结合第1小问的规律及材料“当政权处于动荡的特殊时期也就成了赋税负担水平的极限,也掀开了新的政权出现的”可以从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商业经济的发展;政府收入的增加;18减轻了农民负担等方面分析。
(2)特征:根据材料“北洋政府拟划分方案,田赋,盐税、关税、常关税、统捐、厘金等大宗税种归国家税,田赋附加税、地捐、商税、牲畜税等小税种归地方税。1928年11月,……地方税”可以归纳出由传统财政集权体制向近代财政分税制演变的特征;根据材料“往往放弃官征制而采用传统的包征制或代征制的特征。”“无论属之国家,属之地方,应一律取消,改归官家直接征收”可以归纳出由包征制、代征制向官征制演进;由间接税向直接税转变;从材料“20世纪30年代,……不足15%。”可以归纳出由以士地税(田赋)为主向以工商税为主转变。再结合近代税收及中国近代列强侵略的相关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新型政商征纳关系的形成;具有半殖民地特征。原因:结合时代特征及上述分析,从经济、思想、内外原因几方面综合进行分析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八周——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每周一测(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