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六周——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每周一测(含解析)

第六周——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每周一测
1.1689年《尼布楚条约》签订之时,清朝有一些加强东北边防、设立中俄界碑、绘制实测舆图等边界观念。之后,议政王大臣等将中俄平等的划界订约修饰成清朝对俄国的一种恩惠;乾隆要求沙皇对其臣服,对俄政策重回“朝贡礼”路线。这表明( )
A.传统边界因中俄订约划界而动摇 B.天下观念的持续稳固与强化
C.中国近代国界观念的形成受制约 D.清朝疆土频遭割让藩属丧失
2.学者研究唐朝敦煌文书,发现西域地区于阗的民政由毗沙都督府管理,都督的另一称谓叫于阗王;唐朝中央政府在于阗有驻军,即于阗镇守军:于阗百姓在于阗官府与镇守军的双重管辖下生活。于阗的这种治理模式( )
A.削弱了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 B.标志西域地区开始归属于中国版图
C.体现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羁縻统治 D.表明边疆管理与内地管理的一体化
3.如图为汉代外来词来源分布图(单位:个)。据图可得出的结论是,汉代( )
A.中国与欧洲已开始有直接贸易 B.丝绸之路保持了长期繁荣
C.对外交往和民族融合得到发展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4.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朝开始实行“金牌信符制”,即通过发放金牌信符,确定边疆地区与中原王朝的纳马予茶关系,三年为一周期,可以茶50万斤换马1万多匹。据此可知,这一制度( )
A.实现了对边疆直接管辖 B.推动了民族间经济交流
C.提升了边境治理的效能 D.促进了中外的文化交流
5.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写道,杭州每日胡椒的对外销售量达43担,每担重达90公斤;泉州对外交通发达,外国商人、传教士、旅行家接踵而至,亚非各国商船往来频繁。这说明元朝( )
A.对外开放的水平较高 B.海港众多城市繁荣
C.鼓励外国人来华游历 D.经济文化领先世界
6.据朝鲜半岛的官修正史《三国史记》记载,新罗一个叫子玉的人被提拔做官,被人质疑其出身较低,无法胜任这个职位。有人告诉国君:“(子玉)虽不以文籍出身,曾入大唐为学生,不亦可用耶?”子玉终得重用。这反映出新罗( )
A.政治制度存在缺陷 B.学习唐朝选官制度
C.深受儒家文化影响 D.国君心慕中华文化
7.1648年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承认了瑞士和荷兰独立,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国界;1815年形成的维也纳体系,恢复了拿破仑战争前的欧洲均势,创立和重建了一些国家。这反映了欧洲( )
A.国际协调机制更趋合理 B.国家主权意识不断增强
C.各国完成了向民族国家转变 D.大国主导的政治格局被打破
8.从维护君主专制的角度看,法国大革命的起义者无疑是造反者,但最终却处决了国王路易十六及王后,这个消息震惊欧洲君主国,以普鲁士、奥地利为代表出现了对法国革命运动的干涉,史称反法战争。这反映了当时法国( )
A.大革命的进程具有激进性 B.人民的人权意识较薄弱
C.建立军事独裁具有必然性 D.民族国家观念内涵变化
9.1476年,威廉 卡克斯顿将古登堡发明的西式活字印刷术引入英国,并用英语等替代了原本的拉丁语,他在印刷工厂发行的90多部图书里有74部是英文的。威廉 卡克斯顿的行为( )
A.颠覆了英国的宗教信仰 B.有利于民族语言的发展
C.推动了启蒙思想的传播 D.提高了英国的教育质量
10.《国联盟约》第22条将原同盟国殖民地的居民看作是“在现代世界的紧张形势下还不能自己站立的民族”。因此规定:“这些民族的监护应该委托给那些先进民族,由他们作为‘受托者’代表国联来执行”。这种“委任统治”( )
A.缓解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B.有助于弱小民族迅速走向现代化
C.推动了战后世界的和平发展 D.表明了帝国主义殖民统治新动向
11.17—18世纪,欧洲社会不再颂扬个人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各种爱国人士的塑像竖立起来,出现了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这反映出欧洲( )
A.封建专制王权进一步强化 B.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扩大
C.启蒙运动推动思想的解放 D.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显现
12.16世纪,英国教育家马尔卡斯特说:“我爱罗马,但更爱伦敦……我熟悉拉丁语,但崇拜英语。”同一时期,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语,为人们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武器。据此推断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欧洲( )
A.教育摆脱宗教束缚 B.民族国家的兴起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封建王权的强化
13.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民族交融和边疆治理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灭六国后,兵不解甲,继而南击越人,北伐匈奴;两汉之时,也积极对周边各民族进行征战以开拓新的疆土。为了保障开疆拓土政策的顺利进行,秦汉还制定了一些具体的民族政策,如秦在南越、西贩之地置南海、桂林、象郡,汉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了朔方郡、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等;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面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匈奴,汉王朝根据国势的强弱情况,对匈奴又实行了颇具特色的和亲政策。
——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
材料二 清朝统一西域后,陆续从甘肃河西、陇东各府县招募无业贫民迁往天山北路屯住。随着沙俄等国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廷在东北和西北设立黑龙江、伊犁等将军,屯重兵于边疆,定期巡边。将军管理辖区内的边防、屯田、贸易和征税诸事务等。清廷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和土司等管理制度,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
——据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边疆治理的措施。并综合材料信息,分析边疆治理的意义。
14.近代中西方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的西欧民众毫无民族情感可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现实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马丁·路德通过翻译出德文《圣经》等方式,使作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梁启超认为,“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一再强调,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和孙中山对民族国家的设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兴起的历史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族国家观念在当今的时代价值。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议政王大臣等将中俄平等的划界订约修饰成清朝对俄国的一种恩惠;乾隆要求沙皇对其臣服,对俄政策重回‘朝贡礼’路线。”可分析出,中国近代国界观念的形成会受到之前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传统边界因中俄订约划界而动摇,排除A项;天下观念的持续稳固与强化与题干信息和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频遭割让”,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唐朝中央政府在于阗有驻军,即于阗镇守军;于阗百姓在于阗官府与镇守军的双重管辖下生活”可知,唐代于阗地区处于毗沙都督府和于阗镇守军的双重管辖,于阗的这种治理模式既保留少数民族传统的行政管理制度又将少数民族地区纳入国家统一行政设置之中,加授各族首领担任唐朝地方政府的都督,这体现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羁縻统治,C项正确;羁縻制度既保证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又加强了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领导和扶持,排除A项;汉代设置了西域都护,标志西域地区开始归属于中国版图,排除B项;“表明边疆管理与内地管理的一体化”表述有误,羁縻制度保留了少数民族传统的行政管理制度,排除D项。
3.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汉代外来词的来源非常广泛,不仅有亚洲地区的民族语言,还包括欧洲地区的语言,这反映出汉代对外交往和民族交流得到了发展,C项正确;汉代并没有同欧洲进行直接的贸易往来,排除A项;东汉末年由于战乱,对外开放陷入停滞,因此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表格信息反映出其他地区文明对汉文明的影响,未反映中华文明对欧洲文明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
4.答案:B
解析:据“即通过发放金牌信符,确定边疆地区与中原王朝的纳马予茶关系,三年为一周期,可以茶50万斤换马1万多匹”可得出,通过“金牌信符制”规范与边境地区的贸易往来,有利于民族间经济交流,B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贸易,而不是政治上的对边疆直接管辖,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贸易,也不是体现政治上的提升了边境治理的效能,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中国内部的民族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A
解析:马可·波罗描述“杭州每日胡椒的对外销售量达43担,每担重达90斤”“泉州对外交通发达,外国商人、传教士、旅行家接踵而至,亚非各国商船往来频繁”,可见元朝对外开放水平较高,故选A项;材料只提到了泉州一个海港,不能得出海港多的结论,故排除B项;材料显示沿海港口外来人口流动大,不能说明元朝政府鼓励外国人来华游历,故排除C项;材料显示元朝对外贸易繁荣,未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故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据题意可知,“子玉”终得重用的原因是“曾入大唐为学生”,反映出唐朝时期新罗接受认可入唐学习的学生,即认可唐朝文化,而唐朝时期的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故选C项;材料所述子玉因“曾入大唐为学生”得到重用,反映出了新罗对唐朝文化的态度,与其自身政治制度的优缺点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据材料“曾入大唐为学生”可知,子玉到大唐学习,能够受到大唐思想文化的熏陶与培养,学习的内容可能很广泛,不能说一定就是选官制度,B项之说无依据,排除B项;据材料“子玉终得重用”可知,国君最终重用了子玉,但是无法明确国君是受到“有人”的影响还是其自身心慕中华文化,所以D项说法同样无依据,排除D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648年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1815年形成的维也纳体系”可知,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欧洲在逐渐完善国际关系体系,确立国际法原则,说明国际协调机制更趋合理,A项正确;随着国家主权意识不断增强,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从而促使国际法的建立,排除B项;各国完成了向民族国家转变,“完成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大国主导的政治格局是20世纪国际法发展的特征,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在法国大革命中处死的是镇压革命的国王和王后,不是起义者,说明民族国家内涵发生了变化,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处决对象,而不是革命进程,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人民的人权意识,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处决对象,不涉及建立军事独裁的问题,排除C项。
9.答案:B
解析:威廉 卡克斯顿大量使用英文进行印刷,这有助于英文在英国的普及和规范,故选B项;A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项;启蒙运动兴起于17世纪,远远晚于威廉 卡克斯顿引入活字印刷术的时间,故排除C项;教育质量的提高不仅仅取决于印刷术的发展,故排除D项。
10.答案:D
解析:委任统治是在国联成立后,战胜国对战败国殖民地的重新瓜分,是战胜国维护殖民统治的新方式,表明了帝国主义殖民统治新动向,D项正确;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是因为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战后这种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依然存在并且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所以委任统治不能缓解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委任统治忽略了弱小民族的看法,是对弱小民族的侵略,排除B项;国联盟约以维护世界和平为旗号,实质是重新瓜分战败国的殖民地,排除C项。故选: D.
11.答案:D
解析:通过题干中“各种爱国人士的塑像竖立起来”“出现了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等现象,结合所学可知在17—18世纪,欧洲的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显现,故选D项;题干中述及“欧洲社会不再颂扬个人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没有提及封建专制王权的进一步强化,排除A项;题干中所述“各种爱国人士的塑像竖立起来”“出现了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等现象不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而是思想解放的结果,排除B项;启蒙运动宣扬自由、民主、科学,这与题干所述现象无关,排除C项。
12.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并结合材料文字“更崇拜英语”“马丁·路德创造了‘德语’”“他的翻译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武器”可知,宗教改革时期,将《圣经》翻译为本国民族语言的做法促进民族意识逐步形成,故答案为B项;ACD不是材料要表达的主旨,排除。故选:B。
13.答案:(1)措施:秦朝在北方击退匈奴;修筑长城;秦朝在南方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开凿灵渠;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加强对南方的管辖;移民戍边。
汉朝北击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设置河西四郡;设立西域都护府;治理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
(2)措施:移民实边,开发边疆;设立黑龙江、伊犁等将军,加强边疆管理;屯重兵于边疆,防范侵略;采取盟旗和土司等管理制度;任用少数民族人士负责地方行政。
解析:(1)措施:根据材料一“继而南击越人,北伐匈奴;两汉之时,也积极对周边各民族进行征战以开拓新的疆土。”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朝在北方击退匈奴;修筑长城;在南方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开凿灵渠。根据材料一“秦在南越、西贩之地置南海、桂林、象郡。”可知,秦朝在岭南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加强对南方的管辖。根据材料一“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成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得出秦朝移民成边。根据材料一“汉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了朔方郡、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等”,“汉王朝根据国势的强弱情况,对匈奴又实行了颇具特色的和亲政策。”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朝北击匈奴:派遣张赛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设置河西四郡;设立西域都护府;治理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2)措施:根据材料二“陆续从甘肃河西、陇东各府县招募无业贫民迁往天山北路屯住”得出移民实边,开发边疆。根据材料二“清廷在东北和西北设立黑龙江、伊犁等将军,屯重兵于边疆定期巡边”得出设立黑龙江、伊犁等将军,加强边疆管理;屯重兵于边疆,防范侵略;根据材料二“清廷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和土司等管理制度,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得出采取盟旗和土司等管理制度;任用少数民族人士负责地方行政。意义: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清代边疆治理的作用是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4.答案:(1)世俗王权强化;民族语言普及;民族认同观念兴起。
(2)设想:梁启超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孙中山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国家。
历史意义;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3)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捍卫国家利益;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解析:(1)根据材料一信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现实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得出:世俗王权强化;由材料信息“通过马丁 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得出:民族语言普及、民族认同观念兴起。
(2)第一小问设想,据材料二“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得出梁启超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据材料二“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得出孙中山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国家。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可知,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据材料“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可知,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3)据材料“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可知,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当代,民族国家观念的时代价值还可以从有利于捍卫国家利益、维护国家统一等角度进行说明。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六周——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每周一测(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