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单元测试(含解析) --2024-2025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经过大约30年的时间,德意志民族的生存问题不但得到解决,还在世人面前树起追求卓越、精于制造的形象。“德国制造”从此成了制作精巧、质量优良的标志。这种变化发生的前提条件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 B.德意志民主政治的建立
C.德国文化教育的新突破 D.德意志民族国家的统一
2.在出席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说:“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五项原则完全可以成为在我们中间建立友好合作和亲善睦邻关系的基础。”有关材料中“五项原则”有误的是
A.1953年由周恩来首先提出
B.目的是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C.该会议是日内瓦会议
D.后来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下面是一副春节联欢晚会现场公布的春联:上联:二十四节气,乾坤竟秀;下联: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同春:横批:天人合一。建国以来我国为实现“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同春”的措施有
①实行民族平等、民主、团结三大原则②建国以后立即实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落实民族政策、宗教政策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4.1959年中印边界爆发冲突,苏联政府在声明中含糊地表示遗憾。1962年10月,苏联在《真理报》社论中称支持中国政府的立场,认为麦克马洪线是非法的。这种转变( )
A.源于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B.得益于第三世界不结盟运动兴起
C.表明苏联认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反映冷战局势影响苏联对华政策
5.G20杭州峰会的标志由20根线条构筑桥梁,寓意G20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之桥、国际社会合作之桥、面向未来共赢之桥。该设计体现的我国外交理念是
A.真实亲诚 B.与邻为善
C.合作共赢 D.大国结盟
6.1972年2月26下午,周恩来陪尼克松夫妇游览风景秀丽的杭州西湖。次日,中美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下列不属于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内容的是
A.双方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双方共同反对霸权主义
C.美国承认海峡两岸一个中国 D.美国承认新中国为唯一合法政府
7.著名少数民族歌手简表
歌手 民族 歌手 民族
阿里郎组合 朝鲜族 布仁巴雅尔 蒙古族
乌兰图雅 蒙古族 阿朵 家族
土降央卓玛 藏族 彝人制造 彝族
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同胞在艺术殿堂中获得认可,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保障了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
B.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
C.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D.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
8.“它超越了意识形态的限定,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不仅如此,在纷繁芜杂的当今世界,它依然焕发着蓬勃生机。”该主张是( )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另起炉灶” D.“求同存异”方针
9.2015年,为纪念60年前的一次重要集会,亚非领导人再次聚首雅加达。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60年前的集会
A.周恩来在会上提出 “求同存异”的方针
B.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C.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0.1954年4月,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了某次国际会议,在这次会议中印度支那问题由于中国做出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树立了新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形象。这次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波茨坦会议 D.开罗会议
11.古代中国各朝代都有管理边疆民族和国外宾客的机构。下列机构按出现的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提督四夷馆②小行人③大鸿胪④鸿胪寺
A.②③④① B.②①③④ C.①③②④ D.③①④②
12.1973年3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宣布5月1日起在北京设立联络处,并任命德高望重的资深外交家布鲁斯为美国第一任主任。与美国方面的这一任命相呼应,中国方面宣布,中国驻法大使黄镇将出任中国驻美联络处主任。这说明
A.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中美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C.新时期外交政策出现调整 D.中美希望进行直接的接触
13.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多次表示,世界总人口约四分之一分布在苏联、西欧、北美、日本等地。“很难说这十一二亿人口的继续发展能够建筑在三十多亿人口的继续贫困的基础上”。中国的外交主张中与这种认识相契合的是( )
A.结伴而不结盟 B.改善南北关系
C.推进大国协调合作 D.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
14.下列有关维也纳体系的描述错误的是
A.是欧洲专制君主们企图采取高压手段,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体现
B.开启了欧洲各国用召开会议的办法解决国际争端的先河
C.它反对社会进步,任意践踏弱小民族的利益
D.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15.20世纪80年代,中国一改过去只对外援助的做法,开始接受外来援助,来自世界银行、日本政府、西欧多边和双边的援助大量流入中国。据统计,六五计划期间,中国就得到了30-40亿美元的经济援助。这一变化表明当时
A.国内经济困难无力对外援助 B.外交开始突破意识形态影响
C.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政策破产 D.务实理性外交利于国内发展
16.欧洲战胜国于1814年9月至1815年6月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了处理战后欧洲政治地图的外交会议,这次会议在标榜"正统主义"的旗号下,"大大小小的帝王们分配着赃物和奖金",于是荷兰被合并于尼德兰。这说明维也纳会议( )
A.确立了政治均势原则 B.减少了欧洲国家间的战争
C.削弱了封建专制统治 D.体现了战胜国意志与利益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元璋推翻元朝的统治建立明朝政府后,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重新确立了以明朝为宗主国的地区安全合作体系。在这一体系下,都须经过明朝的认可与册封,发生王位更替时,新王也须得到明朝的册封,这也被藩属国视作其政权合法性的标志。在这种宗藩关系下,虽然名义上是君臣关系,但实际上对藩属国的内政并不干预,明朝也很少出兵,而仅仅是对篡夺王位者予以道义上的谴责,尽量争取明朝的册封和认可,这也是其寻求合法性与巩固权力所必需的。由此可见,对于这一点,即使是西方学者也有着清醒的认识,明朝与藩属国的关系,“不是一种侵略性的帝国主义”。而是“表现出传统的文化主义”。
——摘编自张献忠《略论中华文明没有侵略和称霸的基因》
材料二 美国无疑将变成一个帝国,但并不是历史上罗马帝国、中华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和俄罗斯帝国那种单纯幅员扩张所形成的帝国,也不是英法等欧洲国家那种建立在直接控制基础上的殖民帝国,要求其商品和影响力能够自由进入世界各地,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对海外领土的直接控制以便节约政治和财政成本。用一句话归纳,作为帝国则是无边界的。这种帝国发展的逻辑正是无孔不入的资本的逻辑。
不论是否有意,美国的海军扩建一开始就不是针对英国海上霸权的,甚至可以说美国从未认真考虑过和英国进行一场海上较量。一些国会议员虽然叫嚷“美国舰队应该主宰大西洋西部和太平洋东部”,美国海军在大西洋方向完全处于防御态势,其战略构想以默认英国皇家海军对大西洋的控制为前提。这一点是与德国1897年以后海军扩建最大的区别
——摘编自徐弃郁《帝国定型:美国的1890﹣190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宗藩关系的特点,并分析其弊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崛起方式不同于传统大国的地方,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大国之路不同走向的主要因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黎塞留生平
1585—1615年 1585年9月9日生于巴黎贵族家庭。1614年作为教士代表出席三级会议。
1616年 被任命为法国国王路易十三的国务秘书。镇压贵族反抗,处死或流放大批反叛的贵族;向各省派遣直接对中央国务会议负责的钦差审计官。
1624年 被任命为宰相。推行重商主义,支持法国商人组织贸易公司在海外与荷兰竞争,扩大加拿大殖民地,运用外交手段为法国商人在土耳其、伊朗和俄国找寻市场。
1625年 通过灵活的策略,形成针对西班牙的法英联盟,支持丹麦、瑞典以及德意志新教诸侯与神圣罗马帝国军队交战,改变了法国屈从西班牙的政策。
1635年 领导法国参加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最终打败哈布斯堡王室,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法国得到莱茵河畔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逐渐取代了哈布斯堡王室在西欧的霸权地位。
1635年 创立法兰西研究院,吸纳法国文学和思想界泰斗进入其中工作,孟德斯鸠、雨果、梅里美、小仲马等先后入选终身院士,研究院将弘扬法兰西文化与追求文化多样性融合,发展成超越政治制度和时代局限的法国最高荣誉机构。
——摘编自孙秉莹《世界历史名人谱·黎塞留》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黎塞留所处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转型角度概括黎塞留推行的一系列大政方针对法国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朝以来,在中国社会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这与西方中 世纪政治分裂、王权势微的状况截然不同。中央集权的核心是君主专制。秦汉以后,主权集中成 为中国政治的一大趋势。到清代,主权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君主独裁成为清朝的“祖制”、 “家法”,神圣不可侵犯,即所谓“天下大事,皆朕一人独任”。
——摘编自高翔《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传统》
材料二 中世纪早期,君主实际上只能在自己直辖的领地行使主权,同时还受到教会的制约, 而教皇既统驭世俗领袖,又管辖着教会的僧侣、“君权神授”和“政教合一”论是世俗国王必须 服从教会和教皇的确凿的理论依据。进入中世纪后期,王权在与教权的合作与斗争的制度化进程 中走向强大,而教权则日渐没落。从 12 世纪起,西欧城市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繁荣。王权最终能取得胜利要归因于在王权与教皇的斗争中,西欧各国的民族意识开始了最初的萌动。12、13 世纪开始的西欧王权的加强,以及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形成运动,到 15、16 世纪大体完成。这一漫长过程的结束,终结了教会在中古盛期所确立的“万流归宗”的地位,王权的加强、民族国家的胜利必然意味着教皇势力的衰落。
——摘编自蒋承勇《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欧洲中世纪的双剑论》
材料三 在这种普遍的混乱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这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而与分裂成叛乱的各附庸国的状态对抗。在封建主义表层下形成着的一切革命因素都倾向王权,正像王权倾向着它们一样。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汉、明朝、清朝时期加强“王权”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中世纪王权地位变化的趋势,并指出变化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专制王权国家的形成带来的影响。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为某学者归纳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大事简表(部分)
时期 外交大事
20世纪50年代 1950年,新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同苏联结盟 1953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20世纪70年代 1971年,新中国重返联合国,恢复了合法席位 1972年,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中日建交 到1976年,中国与111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改革开放新时期 1992年,中国派出首支成建制蓝盔部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袋 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正式成立 2009年,与俄罗斯、印度、巴西一起创立“金砖国家”合作机制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2019)》
依据上表,提取一个主题并加以说明。(要求:明确写出所提取的主题,论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D D C D B B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D B D D D
1.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最后30年间,德意志崛起和德国经济腾飞的前提条件是德意志民族国家的统一,D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是时代背景,不是德国崛起的前提,A项错误;19世纪末德意志君主专制是实,民主立宪是虚,B项错误;德国文化教育的新突破是德国发展的条件,不是德国崛起的前提,C项错误。
2.C
【详解】根据“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并结合所学内容判断可知这次会议应该是万隆会议,而不是日内瓦会议,故选C;ABD中的说法均与“五项原则”相符,不符合题意,排除。
3.D
【详解】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同春”指的是我国实行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①②不符合史实;故选D。
4.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62年的苏联。根据题干可知,苏联对华态度从1959年的含糊不明转变到1962年的表明支持立场。结合所学可知,由于中苏交恶,苏联对华态度不明朗,导致1959年的声明含糊不清,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中美国对苏进行战争威胁,苏联在冷战中处于弱势防守地位,需要争取中国这一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因此表明支持中国的立场。这说明苏联对华政策受到国际局势的影响,D项正确;新中国初期中国采取了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倒”方针,与此后中苏关系的恶化不符,排除A项;20世纪60年代第三世界不结盟运动兴起,与中苏关系的变化无关,排除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政府同印度政府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时周恩来总理所提出的,材料未涉及苏联认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根据材料“G20杭州峰会的标志由20根线条构筑桥梁,寓意G20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之桥、国际社会合作之桥、面向未来共赢之桥”可知,峰会标志的设计理念体现了我国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C项正确;A、B两项在会标中并未体现,排除A项;我国主张不结盟,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在《中美联合公报》承认的是一个中国,并未明确承认新中国为唯一合法政府,因此D错误,符合题意;ABC均属于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选D。
7.B
【详解】根据材料“著名少数民族歌手简表”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B选项符合题意。少数民族有一定的自治权,高度自治的说法错误,A选项排除。材料与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无关,C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繁荣,与社会主义建设高潮无关,D选项排除。
8.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的限定,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B项正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的彻底清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残余势力,排除A项;“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排除C项;“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异”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据“60年前”、“亚非领导人”可知是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故A正确;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故B排除;1953年接见印度代表团时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C排除;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D排除。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4年(中国)。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4月,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在这次会议中印度支那问题由于中国做出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树立了新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形象,A项正确;万隆会议于1955年4月18日至4月24日,是部分亚洲和非洲的第三世界国家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国际会议,排除B项;波茨坦会议是1945年,苏、美、英三国在柏林近郊波茨坦举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的第三次首脑会议,排除C项;开罗会议是1943年11月23日至26日,由中国、英国、美国在埃及开罗召开,商讨反攻日本的战略及战后国际局势的安排等,排除D项。故选A项。
11.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提督四夷馆是明朝的;②小行人是周代的;③大鸿胪是秦汉的;④鸿胪寺是唐朝的。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正确排序是②③④①,A项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点睛】
12.D
【详解】本题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美双方互设联络处,有助于两国的直接接触,D项正确;1973年属于尼克松访华之后,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排除A项;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排除B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新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很难说这十一二亿人口的继续发展能够建筑在三十多亿人口的继续贫困的基础上”,也就是说邓小平认为今后发达国家的继续发展很难建立在剥削发展中国家上,这说明邓小平认为要改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也就是南北关系,B项正确;结伴而不结盟强调的是不与他国结盟,而是建立伙伴关系,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改善南北关系,而不是大国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改善南北关系,而不是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维也纳体系使欧洲国家政治上走向反动,专制统治加强,各种矛盾尖锐,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仍处于无权地位,所以不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D符合题意;A、B、C关于维也纳的描述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
15.D
【详解】改革开放后,中国除了对外援助,还接受国外的援助,这种务实外交有利于获得经济发展的资金,推动国内经济发展,故答案为D项;这一时期仍然在对外援助,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不能说明这一时期外交才开始突破意识形态的影响,排除B项;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标志着美国遏制中国政策的破产,排除C项。
16.D
【详解】根据材料“这次会议在标榜"正统主义"的旗号下,"大大小小的帝王们分配着赃物和奖金",于是荷兰被合并于尼德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也纳会议在英、俄等国的主持下,严重损害了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体现了战胜国的利益和意志,D项正确。材料体现大国的意志,并未体现出政治均势原则,排除A项;维了纳会议体现了战胜国意志与利益,加剧了各国的矛盾,排除B项;材料主旨并非是指封建专制的削弱,而是大国分赃,排除C项。故选D项。
17.(1)特点:注重地区安全与稳定;二者关系松散(宗主国基本不干预藩属国的内政或藩属国相对独立);双方政治地位不平等;经济联系以朝贡贸易为主;处理双方关系以怀柔、安抚为主。弊端:助长明朝统治者唯我独尊的自大心理,不利于近代平等外交关系的建立;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造成了财政紧张;松散的宗藩关系缺乏稳定性,不利于抵御西方的侵略。
(2)不同:不以单纯领土扩张为目的,而是建立“无边界的资本帝国”;不与传统大国(英国)军事争锋,积极扩张自己的实力。影响:促进美国崛起,使其成为“世界国家”;客观上推动世界经济联系加强;侵犯了相关国家的主权完整及经济利益。
(3)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理念;世界各地的联系程度;时代背景。
【详解】(1)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时期。依据材料“明朝政府······重新确立了以明朝为宗主国的地区安全合作体系”可知明朝注重地区安全与稳定;依据材料“明朝与藩属国之间,虽然名义上是君臣关系,但实际上对藩属国的内政并不干预”可知明朝政府和藩属国之间关系松散,双方名义上是政治上不平等的君臣关系;依据材料“表现出传统的‘文化主义’”结合所学可知,双方的经济联系以朝贡贸易为主,明朝政府在处理与藩属国关系时以怀柔、安抚为主,与西方的殖民侵略完全不同。依据材料第一问的作答结合所学可从传统的宗藩关系不利于近代平等外交的建立、造成明王朝财政紧张、不利于抵御西方侵略等角度分析作答明代宗藩关系的弊端。
(2)本题是对比、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美国。依据材料“美国作为一个国家是有边界的,作为帝国则是无边界的”、“在实际部署上,美国海军在大西洋方向完全处于防御态势,其战略构想以默认英国皇家海军对大西洋的控制为前提。”可概括得出美国建立“无边界的资本帝国”和不与传统大国正面争锋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可从美国的崛起、推动世界经济联系的增强、侵犯他国利益等角度分析作答其影响。
(3)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依据上述问题的作答结合所学可知,影响大国之路走向的因素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理念、世界各地的联系程度及相应的时代背景等。
18.(1)背景:随着新航路开辟,人类社会发生深刻变化,进入大变革时代,向近代转型;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封建贵族势力强大,王权弱小;外部强国林立,争夺欧洲霸权和抢夺海外殖民地的斗争非常激烈。
(2)影响: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强化专制王权,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国家发展;经济上,推动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外竞争力提高,争夺海外殖民地;外交上,打败哈布斯堡王室,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法国欧洲霸权地位;思想文化方面,传播启蒙思想,弘扬法兰西文化。黎塞留的一系列措施推动了法国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7世纪欧洲。据材料涉及的时间可知黎塞留所处的时代背景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结合欧洲17世纪的阶段特征可知随着新航路开辟,人类社会发生深刻变化,进入大变革时代,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转型;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封建贵族势力强大,王权弱小;外部强国林立,争夺欧洲霸权和抢夺海外殖民地的斗争非常激烈。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7世纪欧洲。据材料“被任命为法国国王路易十三的国务秘书。镇压贵族反抗,处死或流放大批反叛的贵族;向各省派遣直接对中央国务会议负责的钦差审计官。”并结合所学可知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强化专制王权,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国家发展;据材料“推行重商主义,支持法国商人组织贸易公司在海外与荷兰竞争,扩大加拿大殖民地,运用外交手段为法国商人在土耳其、伊朗和俄国找寻市场。”并结合所学可知经济上,推动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外竞争力提高,争夺海外殖民地;据材料“领导法国参加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最终打败哈布斯堡王室,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法国得到莱茵河畔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逐渐取代了哈布斯堡王室在西欧的霸权地位。”并结合所学可知外交上,打败哈布斯堡王室,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法国欧洲霸权地位;据材料“创立法兰西研究院,吸纳法国文学和思想界泰斗进入其中工作,孟德斯鸠、雨果、梅里美、小仲马等先后入选终身院士,研究院将弘扬法兰西文化与追求文化多样性融合,发展成超越政治制度和时代局限的法国最高荣誉机构。”并结合所学可知思想文化方面,传播启蒙思想,弘扬法兰西文化。黎塞留的一系列措施推动了法国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19.(1)措施:西汉:设中外朝制,削弱相权,强化皇权;明朝:废丞相,设内阁,皇权进一步强化;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变化趋势:由从属于神权到逐步独立于神权。原因:西欧城市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繁荣;西欧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国家逐步形成;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壮大了早期资产阶级的力量。
(3)封建割据势力遭到削弱,加强中央集权,促进了欧洲近代政治版图的形成(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明确了国家疆域);有利民族国家的产生及统一的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促进了欧洲近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设立中朝,制衡丞相为首的外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明朝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废丞相和设内阁,使得皇权达到新的高度;清朝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主要是设立军机处,使得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2)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西欧)。第一小问趋势:据材料二“教皇既统驭世俗领袖,又管辖着教会的僧侣”和“世俗国王必须服从教会和教皇”可知,中世纪早期王权从属于神权;据材料二“进入中世纪后期,王权在与教权的合作与斗争的制度化进程中走向强大”和“终结了教会在中古盛期所确立的‘万流归宗’的地位,王权的加强”可知,中世纪晚期王权逐渐独立于神权。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西欧城市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繁荣”及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对王权的扩大提供支持;据材料二“王权最终能取得胜利要归因于在王权与教皇的斗争中,西欧各国的民族意识开始了最初的萌动”和“12、13世纪开始的西欧王权的加强,以及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形成运动”可知,民族意识觉醒和民族国家的逐渐形成推动了王权的扩张;据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早期资产阶级为获得王权支持,与王权达成妥协,助推王权扩张。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西方)。影响:结合所学及材料“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而与分裂成叛乱的各附庸国的状态对抗。在封建主义表层下形成着的一切革命因素都倾向王权”并结合所学可知,专制王权国家的形成使得封建割据势力遭到削弱,加强中央集权,促进了欧洲近代政治版图的形成(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明确了国家疆域);有利于民族国家的产生及统一的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促进了欧洲近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0.主题:新中国的外交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论述:新中国成立初,面临两大阵营的对立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包围,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如周恩来总理积极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调整对外政策,促成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和中日建交,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外交上支持第三世界国家,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团结与合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我国外交政策的目标。中国积极开展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如中非合作论坛正式成立,为非洲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贸易作出了重大贡献。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类,时空是现代中国。首先,分析材料内容,材料归纳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些外交大事,结合史实,提取一个主题并加以说明。注意要选择自己熟悉且容易论证的,主题要具体、明确。根据材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非合作论坛正式成立”可得出新中国的外交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其次,结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精神、中美关系正常化、维和行动、中非合作论坛、“一带一路”等相关史实,对主题进行说明。要注意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紧扣主题。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单元测试(含解析) --2024-2025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