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3·深圳模拟)1957年2月,中央明确指出“在群众中广泛开展储蓄……运动,这是减轻市场供应紧张的重要方法之一”。这是为了 ( )
A.促进生产资料的生产
B.保障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
C.宣扬社会主义新风尚
D.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
2.1956年12月,毛泽东在约见黄炎培等人时指出,要使地下工厂合法化,可以雇工,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毛泽东称之为“新经济政策”。据此可知,当时我国 ( )
A.充分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相关经验
B.努力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C.私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补充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取得了瞩目成就
3.下图为1958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组创作发行的宣传画。画作意在
( )
A.批判“大跃进”违背经济规律
B.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C.响应“双百”方针进行艺术创作
D.展示社会主义工业化伟大成就
4.1956年7月全国图书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图书馆是向科学进军的有力武器”。会议确定了图书馆工作的基本任务:“向科学研究工作者提供图书资料,为科学研究服务,促进科学的迅速发展。”据此可知,该会议的召开
( )
A.反映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B.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C.说明图书馆管理融入了科技因素
D.明确了图书馆服务公众的职能
5.从1964年开始,在不到一年时间,三线建设部署的项目便涉及钢铁、石油、农业、林业等300多个。同时,中央还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创立特区制,实行建设与生产承包,组织有关部门和省市集中会战等,以保证三线建设。这些措施 ( )
A.反映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B.体现了“一五”计划的工业成就
C.发挥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D.开始了经济体制的改革探索
6.(2023·惠州模拟)20世纪70年代初,铁道兵指战员和铁路工程建设人员克服重重困难,相继建成成昆铁路、湘黔铁路、襄渝铁路。此外,贵州六盘水、四川宝鼎山等大型煤矿,甘肃刘家峡、湖北丹江口等水电站纷纷在建或建成。这些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在于 ( )
A.科学技术的突破
B.国民经济布局的优化
C.全面整顿的推行
D.国家战略决策的调整
7.安徽省某中学从1961年6月起,开始教师整编,精简下放了14名教师,认真办好校办农场,利用师生在农场生产的大量蔬菜、山芋、油料、粮食等农副产品,以补助师生食堂。这 ( )
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体现出国家对劳育重视
C.呼应了国家教育方面政策的调整
D.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8.1960年3月,毛泽东高度评价了鞍钢的经验,提出了开展技术革命,大搞群众运动,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等原则,这些原则被称为“鞍钢宪法”。这与当时苏联依靠少数专家和一套烦琐的规章制度的“马钢宪法”有很大不同。这反映了( )
A.中苏关系开始恶化
B.我国自主探索企业发展模式
C.国民经济结构调整
D.新中国工业布局的相对合理
9.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设施不断完善。国家体委党组颁布的《关于体育运动十年规划的报告》中提出,从1958年起到1967年止,全国省辖市以上公共性体育场地将由1957年预计的434个发展到1 023个,省辖市以上城市均将具有可供竞赛使用的体育场地一个以上。该现象反映中国 ( )
A.体育设施建设领先世界
B.体育发展照搬苏联模式
C.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D.体育规划契合执政理念
10.1972年10月15日,周恩来在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的《关于向罗、南、匈、波、捷、保等国提出科技合作项目的请示报告》上批示:“为何不派人去伦敦、巴黎、波恩、渥太华、东京去研究西欧、美、加、日本的机械工业情况,反而求其次 ”这一批示 ( )
A.意在强调中国需要重视对外交流
B.推动了“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
C.有利于拓宽对外科技交流的渠道
D.推动了“一边倒”政策的不断调整
11.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在北京和巴黎同时发表了建交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为此商定在三个月内任命大使。”公报虽然只有两句话,但被西方舆论形象地称之为“一次外交核爆”。中法建交 ( )
A.执行了“另起炉灶”的方针
B.瓦解了二战之后的国际格局
C.体现了“求同存异”的思想
D.改善了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
12.1970—1978年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单位:亿美元)如下表所示。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
年份 进口总额 出口总额 进出口总额
1970 23.3 22.6 45.9
1978 108.9 97.5 206.4
A.第三世界国家兴起
B.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
C.“左”倾错误的纠正
D.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题,共14分。
13.(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代下的竞赛热潮”
1950年7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提出,全国广大工人阶级都应积极动员起来,开展大规模的群众性劳动竞赛;1951年2月,中央农业部发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爱国主义丰产运动”的号召。广大民众积极参与爱国增产节约运动、创新纪录运动、丰产竞赛运动等
60年代前期,广大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新,在工业、农业、科技等领域开展新一轮“比学赶帮超”群众性竞赛活动,主要目标由提高劳动生产率到提高技术水平,技术革新和技术竞赛运动掀起新高潮。同时,进一步在工业部门中开展以支援农业、增产日用品等为核心的增产节约运动
80年代以来,劳动竞赛不断改革创新。竞赛目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重点,竞赛内容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竞赛奖励注重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2000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提出把增强企业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抗御风险能力作为主攻方向,深入开展劳动竞赛、技术比赛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经济技术活动
——摘编自欧阳恩良、王建超
《中国共产党领导劳动竞赛的历史考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不同时代的“竞赛热潮”进行简要阐释。(14分)
【备选题】
1.(2023·惠州模拟)铁人王进喜是新中国第一代石油工人的杰出代表。1960年4月,大庆油田打井时突然出现井喷现象,危机关头王进喜和同事们冒着严寒跳进泥浆池清理被堵住的水泵口,一起用身体搅拌泥浆,最终制服了井喷。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 ( )
A.国民经济调整基本完成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C.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D.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2.1964年12月,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表明新中国 ( )
A.高度重视科技发展
B.强调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C.谋求世界大国地位
D.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3.下图是1960版的第三套人民币贰元币正面图像。此图 ( )
A.揭示了社会主义经济调整的必要性
B.体现崇尚劳动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C.反映了我国集中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D.说明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已经实现
4.1959年,中国地质工作者在东北松辽盆地发现工业性油流。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油田工人开展石油大会战,终于建成了现代化的石油企业。1964年,党中央对全国工业战线提出“工业学大庆”号召。上述事件 ( )
A.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
B.实现了石油供应的自给自足
C.塑造了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
D.构建了国家完备的工业体系
5.新中国成立初期,解放军总兵力是550万;经过精减,到1958年底军队规模为240万人左右;到70年代中期,军队员额大幅上升,最多时有600多万。20世纪70年代军队员额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苏联政府和军队的支援
B.国际形势和周边局势恶化
C.大规模三线建设的需要
D.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需要
6.(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工业生产的组织管理方面模仿苏联的办法,对快速恢复生产、医治战争创伤起到了很大作用。当时,苏联专家在鞍钢奉行“马钢宪法”的企业管理模式,“马钢宪法”是当时苏联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冶金联合工厂的管理办法,即实行集权化管理,搞物质刺激,依靠少数专家和烦琐的规章制度,不搞群众性的技术革命。但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快速发展,这一管理模式与中国国情渐行渐远。具有强烈创新精神的鞍钢人,实际上一直在设法突破“马钢宪法”的束缚。“一五”期间,鞍钢工人为新中国建设炼出了第一炉钢水。“一五”结束后,鞍钢作为中国最大的工业企业,形成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独特模式:“两参”就是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工人群众参加企业管理;“一改”就是改革企业中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合理的规章制度;“三结合”是指企业领导干部,技术人员与工人群众相结合。1960年3月11日,鞍山市委向党中央作了《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3月22日,毛泽东同志在对该报告的批示中,高度评价了鞍钢的经验,并把他们的经验称为“鞍钢宪法”。多年来,“鞍钢宪法”一直是鞍钢的宝贵财富,他们始终坚持传承和弘扬“鞍钢宪法”精神,并不断赋予“鞍钢宪法”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摘编自《辽宁日报》2019年10月3日
《“鞍钢宪法”原来是这样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鞍钢宪法”形成的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鞍钢宪法”的精神内涵及历史作用。(8分)二十六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25分钟 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3·深圳模拟)1957年2月,中央明确指出“在群众中广泛开展储蓄……运动,这是减轻市场供应紧张的重要方法之一”。这是为了 ( )
A.促进生产资料的生产
B.保障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
C.宣扬社会主义新风尚
D.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
【解析】选A。据材料“开展储蓄……运动,这是减轻市场供应紧张……”可知中央通过计划的手段提倡储蓄,减少日常生活用品的消费,目的是减少轻工业的生产投入,增加重工业的生产资料供应, A正确;结合所学可知,1957 年是“一五”计划实施的第五年,其主要目的是保障优先发展重工业,“保障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与史实不符,排除B;结合材料“减轻市场供应紧张”得出这是国家运用计划手段发展经济,“宣扬社会主义新风尚”与主旨不符,排除C;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1952 年底已经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排除 D。
2.1956年12月,毛泽东在约见黄炎培等人时指出,要使地下工厂合法化,可以雇工,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毛泽东称之为“新经济政策”。据此可知,当时我国 ( )
A.充分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相关经验
B.努力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C.私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补充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取得了瞩目成就
【解析】选B。根据所学知识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但由题干中毛泽东指出“可以雇工,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可知当时在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B正确;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与题干中可以雇工,搞资本主义不符,排除A;1956年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题干并未体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就,排除D。
3.下图为1958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组创作发行的宣传画。画作意在
( )
A.批判“大跃进”违背经济规律
B.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C.响应“双百”方针进行艺术创作
D.展示社会主义工业化伟大成就
【解析】选B。根据图片可以看出工农站在腾空喷火的巨龙龙头上,展现了工农斗志昂扬的状态,再结合标语“为1959年生产更多更好的钢而奋斗”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人民急于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以宣传画的形式激发人民的建设热情,故选B。
4.1956年7月全国图书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图书馆是向科学进军的有力武器”。会议确定了图书馆工作的基本任务:“向科学研究工作者提供图书资料,为科学研究服务,促进科学的迅速发展。”据此可知,该会议的召开
( )
A.反映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B.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C.说明图书馆管理融入了科技因素
D.明确了图书馆服务公众的职能
【解析】选A。1956年的全国图书馆工作会议确定了其基本任务是努力向科学研究工作者提供图书资料,服务于科学研究,促进科学的迅速发展,这与当时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相呼应,故选A;“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才提出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全国图书馆工作会议只是确定了图书馆工作的基本任务,未提到有关图书馆管理融入科技因素的信息,排除C;图书馆工作会议明确了图书馆服务于科学研究的职能,而不是服务于公众的职能,排除D。
5.从1964年开始,在不到一年时间,三线建设部署的项目便涉及钢铁、石油、农业、林业等300多个。同时,中央还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创立特区制,实行建设与生产承包,组织有关部门和省市集中会战等,以保证三线建设。这些措施 ( )
A.反映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B.体现了“一五”计划的工业成就
C.发挥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D.开始了经济体制的改革探索
【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不到一年时间,三线建设部署项目300多个,中央全力采取各种措施保证三线建设,这充分发挥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故选C;此时优先发展重工业,“协调发展”说法错误,排除A;“一五”计划已于1957年提前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经济体制的改革探索,排除D。
6.(2023·惠州模拟)20世纪70年代初,铁道兵指战员和铁路工程建设人员克服重重困难,相继建成成昆铁路、湘黔铁路、襄渝铁路。此外,贵州六盘水、四川宝鼎山等大型煤矿,甘肃刘家峡、湖北丹江口等水电站纷纷在建或建成。这些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在于 ( )
A.科学技术的突破
B.国民经济布局的优化
C.全面整顿的推行
D.国家战略决策的调整
【解析】选D。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20世纪70年代初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结合时间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国家推行三线建设的成果,D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科学技术的突破,排除A;三线建设主要是针对当时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战争威胁,基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的考虑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经济布局的优化更多是三线建设带来的结果,排除B;20世纪70年代初仍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此时期没有推行全面整顿,排除C。
7.安徽省某中学从1961年6月起,开始教师整编,精简下放了14名教师,认真办好校办农场,利用师生在农场生产的大量蔬菜、山芋、油料、粮食等农副产品,以补助师生食堂。这 ( )
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体现出国家对劳育重视
C.呼应了国家教育方面政策的调整
D.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解析】选C。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61年安徽省某中学建立校办农场,师生生产劳动以补助师生食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9—1961年我国出现严重经济困难,1961年我国实行“八字方针”,对教育政策也进行调整,材料反映了对国家教育政策调整的呼应,故选C;这一时期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排除A;材料反映安徽某中学呼应国家教育政策调整的需要而进行的改变,与劳动教育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材料反映某中学创办校办农场,不属于教学质量方面,排除D。
8.1960年3月,毛泽东高度评价了鞍钢的经验,提出了开展技术革命,大搞群众运动,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等原则,这些原则被称为“鞍钢宪法”。这与当时苏联依靠少数专家和一套烦琐的规章制度的“马钢宪法”有很大不同。这反映了( )
A.中苏关系开始恶化
B.我国自主探索企业发展模式
C.国民经济结构调整
D.新中国工业布局的相对合理
【解析】选B。据题干信息可知,得到毛泽东高度评价的鞍钢的经验“与当时苏联依靠少数专家和一套烦琐的规章制度的‘马钢宪法’有很大不同”,与1956年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相符合,故选B;“中苏关系开始恶化”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排除A;题干未提及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信息,排除C;题干未提及工业的地区分布,排除D。
9.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设施不断完善。国家体委党组颁布的《关于体育运动十年规划的报告》中提出,从1958年起到1967年止,全国省辖市以上公共性体育场地将由1957年预计的434个发展到1 023个,省辖市以上城市均将具有可供竞赛使用的体育场地一个以上。该现象反映中国 ( )
A.体育设施建设领先世界
B.体育发展照搬苏联模式
C.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D.体育规划契合执政理念
【解析】选D。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共体育场主要满足人民日常的锻炼、公共性体育活动的需要,而国家重视体育场的建设表明国家重视人民的体育锻炼,体现新中国政权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故选D;“领先世界”不符合史实,新中国成立后生产力较为低下,体育设施建设落后于西方国家,排除A;新中国成立后体育场的建设情况并未照搬苏联模式,排除B;1959—1961年中国出现经济困难,经济水平有所下降,排除C。
10.1972年10月15日,周恩来在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的《关于向罗、南、匈、波、捷、保等国提出科技合作项目的请示报告》上批示:“为何不派人去伦敦、巴黎、波恩、渥太华、东京去研究西欧、美、加、日本的机械工业情况,反而求其次 ”这一批示 ( )
A.意在强调中国需要重视对外交流
B.推动了“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
C.有利于拓宽对外科技交流的渠道
D.推动了“一边倒”政策的不断调整
【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周恩来的意思是既然要向外学习、研究,应该去更先进的西欧、美国、加拿大、日本,这一批示有利于拓宽对外科技交流的渠道,故选C;向罗、南、匈等国提出科技合作项目同样也是对外交流,排除A;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较完整地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目标,排除B;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外交领域实行“一边倒”政策,时间不符,排除D。
11.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在北京和巴黎同时发表了建交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为此商定在三个月内任命大使。”公报虽然只有两句话,但被西方舆论形象地称之为“一次外交核爆”。中法建交 ( )
A.执行了“另起炉灶”的方针
B.瓦解了二战之后的国际格局
C.体现了“求同存异”的思想
D.改善了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
【解析】选C。1964年正值世界冷战时期,资本主义的法国和社会主义的中国建交,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反响,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主张摒弃社会制度的差异选择国家之间的良性往来,中法建交正是“求同存异”的体现,故选C。
12.1970—1978年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单位:亿美元)如下表所示。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
年份 进口总额 出口总额 进出口总额
1970 23.3 22.6 45.9
1978 108.9 97.5 206.4
A.第三世界国家兴起
B.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
C.“左”倾错误的纠正
D.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
【解析】选B。据材料表格数据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大幅度增长,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正常化,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推动对外贸易增长,故选B;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实力有限,并非贸易增长的主要原因,排除A;纠正“左”倾错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时间不符,排除C;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依然处于美苏冷战对抗中,没有明显缓和,排除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题,共14分。
13.(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代下的竞赛热潮”
1950年7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提出,全国广大工人阶级都应积极动员起来,开展大规模的群众性劳动竞赛;1951年2月,中央农业部发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爱国主义丰产运动”的号召。广大民众积极参与爱国增产节约运动、创新纪录运动、丰产竞赛运动等
60年代前期,广大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新,在工业、农业、科技等领域开展新一轮“比学赶帮超”群众性竞赛活动,主要目标由提高劳动生产率到提高技术水平,技术革新和技术竞赛运动掀起新高潮。同时,进一步在工业部门中开展以支援农业、增产日用品等为核心的增产节约运动
80年代以来,劳动竞赛不断改革创新。竞赛目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重点,竞赛内容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竞赛奖励注重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2000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提出把增强企业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抗御风险能力作为主攻方向,深入开展劳动竞赛、技术比赛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经济技术活动
——摘编自欧阳恩良、王建超
《中国共产党领导劳动竞赛的历史考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不同时代的“竞赛热潮”进行简要阐释。(14分)
【解析】材料主要述及了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60年代前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个时间段的竞赛热潮,据表格内容可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竞赛的内容并不一致。结合所学,可以进行如下阐释:就“1950年的竞赛内容”而言,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当家作主;经济百废待兴;土地改革提高农民积极性;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这一时期工人、农民群众开展多种形式竞赛运动,将经济生产与政治需求相结合,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提供保障。就“20世纪60年代前期的竞赛内容”而言,60年代前期,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开展;1959—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八字方针”提出;美、苏战争威胁,国际环境恶化。这一时期的劳动竞赛以“比学帮赶超”为主题,重视技术革新和技术竞赛,有利于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推动科技领域突破发展。就“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竞赛内容”而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提出并逐步建立;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这一时期竞赛重视经济效益、技术创新和多元激励,更注重科技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要求,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强国际竞争力。
答案: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当家作主;经济百废待兴;土地改革提高农民积极性;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这一时期工人、农民群众开展多种形式竞赛运动,将经济生产与政治需求相结合,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提供保障。
60年代前期,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开展;1959—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八字方针”提出;美、苏战争威胁,国际环境恶化。这一时期的劳动竞赛以“比学帮赶超”为主题,重视技术革新和技术竞赛,有利于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推动科技领域突破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提出并逐步建立;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这一时期竞赛重视经济效益、技术创新和多元激励,更注重科技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要求,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强国际竞争力。(14分)
【备选题】
1.(2023·惠州模拟)铁人王进喜是新中国第一代石油工人的杰出代表。1960年4月,大庆油田打井时突然出现井喷现象,危机关头王进喜和同事们冒着严寒跳进泥浆池清理被堵住的水泵口,一起用身体搅拌泥浆,最终制服了井喷。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 ( )
A.国民经济调整基本完成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C.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D.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解析】选C。铁人王进喜在大庆油田井喷时,和同事冒着生命危险用身体去制服井喷,结合所学知识1960年我国工业发展还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可得当时人民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所体现的精神是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C正确;A对应的时间是1952年,排除;1960年社会主义工业化还没有实现,排除B;材料所示与勤俭节约关系不大,排除D。
2.1964年12月,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表明新中国 ( )
A.高度重视科技发展
B.强调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C.谋求世界大国地位
D.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选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之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党中央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于1956年召开了中共八大,明确提出,要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在此精神指导之下,1964年,周恩来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目标,此种情况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在积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故选D。
3.下图是1960版的第三套人民币贰元币正面图像。此图 ( )
A.揭示了社会主义经济调整的必要性
B.体现崇尚劳动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C.反映了我国集中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D.说明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已经实现
【解析】选B。据材料“1960版的第三套人民币贰元币正面图像”,观察图片可得工人在辛勤劳动,结合所学可知196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体现了崇尚劳动的社会主义新风尚,故选B;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是因为“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探索的失误,但从图像中无法得出,排除A;集中发展重工业是在“一五”计划时期,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C;1960年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并未实现,排除D。
4.1959年,中国地质工作者在东北松辽盆地发现工业性油流。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油田工人开展石油大会战,终于建成了现代化的石油企业。1964年,党中央对全国工业战线提出“工业学大庆”号召。上述事件 ( )
A.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
B.实现了石油供应的自给自足
C.塑造了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
D.构建了国家完备的工业体系
【解析】选C。根据材料,“工业学大庆”塑造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进程,改变了国家面貌,故选C;“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排除A;石油在国家工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当时未能实现石油供应的自给自足,排除B;材料与构建完备工业体系无关,排除D。
5.新中国成立初期,解放军总兵力是550万;经过精减,到1958年底军队规模为240万人左右;到70年代中期,军队员额大幅上升,最多时有600多万。20世纪70年代军队员额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苏联政府和军队的支援
B.国际形势和周边局势恶化
C.大规模三线建设的需要
D.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需要
【解析】选B。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期世界依然处于冷战时期,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虽走向正常化,但并未建交,因此国际局势和周边环境恶化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军队员额,故选B;20世纪70年代,中苏关系处于破裂状态,排除A;20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便已开始,70年代增兵与此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是1950-1953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6.(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工业生产的组织管理方面模仿苏联的办法,对快速恢复生产、医治战争创伤起到了很大作用。当时,苏联专家在鞍钢奉行“马钢宪法”的企业管理模式,“马钢宪法”是当时苏联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冶金联合工厂的管理办法,即实行集权化管理,搞物质刺激,依靠少数专家和烦琐的规章制度,不搞群众性的技术革命。但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快速发展,这一管理模式与中国国情渐行渐远。具有强烈创新精神的鞍钢人,实际上一直在设法突破“马钢宪法”的束缚。“一五”期间,鞍钢工人为新中国建设炼出了第一炉钢水。“一五”结束后,鞍钢作为中国最大的工业企业,形成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独特模式:“两参”就是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工人群众参加企业管理;“一改”就是改革企业中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合理的规章制度;“三结合”是指企业领导干部,技术人员与工人群众相结合。1960年3月11日,鞍山市委向党中央作了《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3月22日,毛泽东同志在对该报告的批示中,高度评价了鞍钢的经验,并把他们的经验称为“鞍钢宪法”。多年来,“鞍钢宪法”一直是鞍钢的宝贵财富,他们始终坚持传承和弘扬“鞍钢宪法”精神,并不断赋予“鞍钢宪法”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摘编自《辽宁日报》2019年10月3日
《“鞍钢宪法”原来是这样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鞍钢宪法”形成的背景。(7分)
【解析】第(1)题,据材料,“鞍钢宪法”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的工业企业管理模式,其形成的重要背景是当时中国工业建设的情况,也即近代中国钢铁工业基础薄弱,新中国工业化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据材料“苏联专家在鞍钢奉行‘马钢宪法’的企业管理模式……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快速发展,这一管理模式与中国国情渐行渐远”得出“马钢宪法”模式的弊端;据材料“企业领导干部,技术人员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结合所学得出民主革命时期形成的依靠群众的宝贵经验等。
答案:(1)背景:近代中国钢铁工业基础薄弱;新中国工业化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马钢宪法”模式的弊端;民主革命时期形成的依靠群众的宝贵经验等。(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鞍钢宪法”的精神内涵及历史作用。(8分)
【解析】第(2)题第一问,据材料“具有强烈创新精神的鞍钢人……设法突破‘马钢宪法’的束缚”得出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据材料“企业领导干部,技术人员与工人群众相结合”得出依靠群众,齐心协力;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鞍钢宪法”是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宝贵经验,蕴含这一时期独立自主、自立自强的时代风貌。第二问,从对鞍钢、对工业化、对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对后世等方面分析。
答案:(2)精神内涵: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依靠群众,齐心协力;独立自主,自立自强。(3分)
作用:推动了鞍钢工业的迅速发展;加快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探索;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鞍钢宪法”的精神激励了鞍钢不同时期的发展。(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