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25分钟 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3·韶关模拟)近年来国际史学界重新界定了二战的起点,其中有观点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始于亚洲,反法西斯战争始于中国抗战。这一变化表明 ( )
A.中国抗战的意义得到了重新认识
B.九一八事变是二战开始的标志
C.二战经历了由局部到全球的过程
D.中国战场是反法西斯的主战场
【解析】选A。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始于亚洲,反法西斯战争始于中国抗战”可知,该观点认为中国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说明国际史学界对中国抗战的意义有了重新认识,故选A;材料中的变化从整体上肯定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不仅是突出九一八事变的地位,排除B;材料并未涉及二战由局部到全球的变化过程,且突出的是中国抗战的意义,排除C;中国战场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排除D。
2.(2023·广东大湾区模拟)1941年7月,日本入侵法属印度支那南部(橡胶和石油资源较丰富的地区),美国立即宣布对日本实施石油禁运并冻结了日本在美国的一切资产。美国的这一做法 ( )
A.加速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步伐
B.是太平洋战争经济战的一部分
C.有效延缓了日军的南进速度
D.彰显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协作
【解析】选A。据材料“1941年7月,日本入侵法属印度支那南部……美国立即……冻结了日本在美国的一切资产”并结合所学可知,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而1941年7月美国对日本的经济制裁,促使日本对其进行报复,即加速了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步伐,故选A;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B;材料只反映了美国对日本的经济制裁,并未说明其效果如何,且“有效”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D。
3.(2023·湛江调研)1941年春,美国与日本试图通过谈判达成一项临时和平协定,中国驻美大使获悉此事后,代表中国政府对美提出强烈抗议,由此又惊动了英国首相丘吉尔,美国最终放弃对日妥协的打算。美国的这一选择 ( )
A.直接导致日本偷袭珍珠港
B.反映了英美利益的一致性
C.表明和平已成为时代主题
D.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解析】选D。据材料“中国政府对美提出强烈抗议”“由此又惊动了英国首相丘吉尔”,可知日美之间的妥协协议严重损害了中英等反法西斯国家的利益,所以美国放弃对日妥协有利于协调反法西斯国家之间的矛盾,促进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故选D;美国对日本的禁运政策直接导致了珍珠港事件,排除A;材料只能说明当时英美在对日作战的问题上具有一致性,排除B;20世纪9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C。
4.(2023·广东六校联考)下图漫画名为《援助之手与自由火炬》。左边的漫画上方有一个人,他正在用力摇动闸门的卷轴,升起的闸门上写着:美国对英国的援助。右边的漫画中自由女神将象征着世界自由的火炬传递给罗斯福和丘吉尔,在他们身后的带有镣铐的巨手象征着苏联。该漫画的寓意是 ( )
A.美英两个大国操纵了世界局势
B.冷战格局下意识形态尖锐对立
C.美国援英实则遏制苏联
D.反法西斯国家同仇敌忾
【解析】选D。左边漫画说明美国对英国进行援助;右边的漫画说明英国、美国在传递自由火炬,而苏联被镣铐锁住,但是巨手朝向火炬的方向,意味着英、美和苏联有共同的诉求,即二战时期反法西斯国家同仇敌忾,维护自由,故选D;美国援助英国,说明英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下降,并不能操纵世界,排除A;苏联巨手朝向火炬方向,说明英、美和苏联有共同的诉求,即此时处于二战时期,而非冷战时期,排除B;遏制苏联是在二战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
5.1940年9月16日,美国《兵役登记法》正式生效,规定对年龄为21岁至35岁的男性公民进行登记,以便必要时招募新兵入伍,这在美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做法表明美国 ( )
A.彻底放弃孤立主义
B.开始调整中立政策
C.全国卷入世界大战
D.着手应对战争威胁
【解析】选D。根据材料所给时间“1940年”可知,这一时期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招募新兵入伍是为了着手应对战争威胁,D正确;“彻底放弃孤立主义”说法太绝对,排除A;材料体现不出“开始调整中立政策”,排除B;这一时期美国全国没有卷入世界大战,排除C。
6.20世纪30年代,超过80%的美国人强烈反对已婚女性就业。但到1942年时,60%的美国人认为女性应该就业,只有13%的人持反对态度,71%的人认为存在允许更多已婚女性就业的必要性。材料反映了 ( )
A.经济危机激化社会矛盾
B.工业化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C.女权主义成为主流思想
D.战争导致社会劳动力匮乏
【解析】选D。从20世纪30年代到1942 年,美国人对已婚女性就业的态度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参加二战后使得国内男性劳动力匮乏,从而为女性就业提供了机会,故选D;材料强调的是1942年的变化情况,和经济危机无关,排除A;材料并未涉及工业发展的问题,排除B;女权主义是指为结束性别主义、性剥削、性歧视和性压迫,促进性阶层平等而创立和发起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批判之外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性底层的权利、利益与议题,与材料无关,排除C。
7.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再度提高关税,规定对890种商品增加税率,其中包括50种由免税改为征税。这一法案的实质是( )
A.缓解了商业危机
B.刺激了外贸出口
C.促进了经济发展
D.加剧了世界矛盾
【解析】选D。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30年的美国正处于经济危机中,此时美国提高关税实际上是为了对外转嫁危机,从而加剧了世界矛盾,D正确;这一法案实际上是加剧了世界各国间的矛盾,并不能缓解商业危机,排除A;提高关税并不能刺激外贸出口,排除B;这一法案加剧了矛盾,不能促进经济发展,排除C。
8.在雅尔塔会议上,美国就巴尔干问题提出了《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它强调“用民主的方式解决他们迫切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建立他们自己选择的民主制度”。美国意在 ( )
A.推动欧洲民主进程
B.促进巴尔干地区的重建
C.主导战后欧洲秩序
D.排除苏联在西欧的影响
【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针对二战后巴尔干地区的政治问题,主张在此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有利于构建以美国为首的欧洲秩序,C正确;美国的目的是通过在巴尔干地区扩展资本主义制度进而加强自身对欧洲的控制,推动欧洲民主进程并非其目的,排除A;美国的目的是加强对巴尔干地区的控制,促进其重建并非其目的,排除B;巴尔干地区属于东南欧,并非西欧,排除D。
9.法西斯主义吸引了众多知识分子的支持。法国小说家拉罗谢尔(1893—1945年)对民族与文化的衰老念兹在兹,认为法西斯主义是“灵魂的革命”;意大利哲学家秦梯利(1875—1944年)夸耀法西斯主义残暴是“恢复民族的健康”;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1889—1976年)认为“德国人民肩负着命运赋予的实现文化重兴的特殊使命”。据此可知,法西斯主义 ( )
A.导致了思想领域的混乱
B.欺骗了众多的精英阶层
C.与欧洲传统文化相结合
D.异化了近代的民族主义
【解析】选D。据材料“法西斯主义吸引了众多知识分子的支持”“法西斯主义是‘灵魂的革命’”“法西斯主义残暴是‘恢复民族的健康’”“德国人民肩负着命运赋予的实现文化重兴的特殊使命”可知,法西斯主义吸引了众多知识分子的支持,其中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文人鼓吹法西斯主义、宣扬极端民族主义思想,说明法西斯主义是极端民族主义思想,宣扬民族优劣论,主张对内独裁、对外侵略扩张,法西斯主义异化了近代的民族主义,故选D;材料反映了法西斯主义吸引了众多知识分子的支持,但未说明法西斯主义导致了思想领域的混乱,排除A; 材料反映法西斯主义吸引了众多知识分子的支持,但众多知识分子不等于众多的精英阶层,排除B;法西斯主义与欧洲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说法错误,排除C。
10.1943年的《开罗宣言》以中、美、英三国首脑会谈精神为基础,由美方代表草拟,经中、美、英三方代表认真讨论(中国代表据理力争),三国首脑同意,并征得斯大林的完全肯定,最终公布。由此可见,《开罗宣言》的发表 ( )
A.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B.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
C.遏制了日本侵略活动
D.维护了中国独立地位
【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中国以大国身份参加且“中国代表据理力争”,最终得到英、美、苏等国同意,说明《开罗宣言》的发表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故选A;四国首脑共同同意,故不是大国强权政治,排除B;《开罗宣言》抨击了日本侵略暴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遏制日本侵略活动,但“遏制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此时中国尚没有实现民族独立,排除D。
11.1944年,美国开始向拉美一些较大城市中的美式学校提供大量经费,用于从美国本土雇佣教师开发神学、美国习俗、拉美历史、公民学等课程。此举旨在( )
A.摒弃门罗主义 B.构建战时同盟
C.促进拉美发展 D.渗透美式价值
【解析】选D。据材料“美国开始向拉美一些较大城市中的美式学校提供大量经费,用于从美国本土雇佣教师开发神学、美国习俗、拉美历史、公民学等课程”可知美国提供经费是用于从美国本土雇佣教师开发课程,显然是为了向拉美地区渗透美式价值观,故选D;美国在1944年向拉美城市的美式学校提供资金,主要是为了开发神学、美国习俗、拉美历史、公民学等课程。这一举措并不是为了摒弃门罗主义,因为门罗主义旨在维护美国在拉丁美洲的利益,排除A;此举措也不是为了构建战时同盟,因为战时同盟主要是通过军事、政治等手段达成的,而本题中的措施是通过教育进行影响,排除B;虽然这一措施可能有助于拉美地区的发展,但其主要目的是传播美式价值观,排除C。
12.1940年,苏联女性就业者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由38.4%上升到57.4%。1942年底,轻工业中81%的工人为女职工。1943年,18周岁以下少年在各工业部门的职工比重达到40%—60%。这些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 )
A.社会主义工业化迅速开展的现实需要
B.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
C.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体制开始推行
D.工人阶级建设苏维埃国家的热情高涨
【解析】选B。据材料“1942年底……81%的工人为女职工……1943年,18周岁以下少年……比重达到40%—60%”可知,二战期间,苏联的青壮年投身战场,保家卫国,妇女和18岁以下的少年在国内承担工业生产的任务,反映了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故选B;据所学可知,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苏联的主要任务是争取反法西斯侵略的胜利,社会主义工业化迅速开展的现实需要与史实不符,排除A;苏联于1936年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1940年之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体制就已经推行,排除C;据材料“苏联女性……18周岁以下少年……”可知,反映了苏联国内工业生产中的性别比例失衡和就业年龄低的状况,工人阶级建设苏维埃国家的热情高涨与主旨不符,排除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题,共14分。
13.(14分)(2023·肇庆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近代史上,每次大的国际战争之后,战胜国都要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实力对比状况召开国际会议,缔结国际协议,重新划分边界与势力范围,安排战后世界秩序,从而确定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例如19世纪初对拿破仑战争之后的维也纳会议与“神圣同盟”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会议和国际联盟等。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
《世界史·现代史编》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的世界史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解析】首先需要从材料提取观点并进行论证,根据材料“在近代史上,每次大的国际战争之后,战胜国都要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实力……确定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可以得出一个观点:国际格局是国家实力对比的一种体现。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可以结合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及影响、二战后雅尔塔体系的特点和影响。
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分别齐聚巴黎与华盛顿,通过缔结《凡尔赛条约》《四国条约》《九国公约》等条约,宰割战败国,排斥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扩大了美国、日本的实力,以此达到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维护战胜国利益的目的,最终建立起存在各种矛盾和弊端的国际秩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同盟国在彻底铲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后,形成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是美、英、苏三大国出于对各自利益和现实考虑以及对战后世界安排的长远打算,在进行了长期的讨价还价之后达成的政治交易。如对东欧、巴尔干、中国以及远东其他地区进行安排的时候,既不与当事国协商,也不考虑当事国的利益,体现出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最终形成了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最后进行总结升华,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国际关系格局的形成都是各国力量对比、利益博弈的一种体现和反映。
答案:示例:
论题:国际格局是国家实力对比的一种体现。(2分)
论证: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分别齐聚巴黎与华盛顿,通过缔结《凡尔赛条约》《四国条约》《九国公约》等条约,宰割战败国,排斥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扩大了美国、日本的实力,以此达到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维护战胜国利益的目的,最终建立起存在各种矛盾和弊端的国际秩序。(4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同盟国在彻底铲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后,形成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是美、英、苏三大国出于对各自利益和现实考虑以及对战后世界安排的长远打算,在进行了长期的讨价还价之后达成的政治交易。如对东欧、巴尔干、中国以及远东其他地区进行安排的时候,既不与当事国协商,也不考虑当事国的利益,体现出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最终形成了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4分)
综上所述,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国际关系格局的形成都是各国力量对比、利益博弈的一种体现和反映。(4分)
考生可以有其他不同的观点,如国际战争之后,国际秩序随着各国实力消长变化等,在论证的过程中还可以选取拿破仑战争、维也纳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等史实,言之有理,且论证有据,逻辑清晰即可。
【备选题】
1.(2023·梅州模拟)下图漫画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其内容反映出当时英法两国( )
A.试图维护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家利益
B.奉行对德妥协的绥靖政策
C.带有浓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D.协同作战共同抗击法西斯
【解析】选B。据题中信息“20世纪3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打扰!请问诸位是否听见一声尖叫 》(两名救护员分别代表英国和法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慕尼黑举行会议,签署《慕尼黑协定》,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史称“慕尼黑阴谋”,这标志着英法的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故选B;据所学可知,英、法等国把《慕尼黑协定》强加给捷克斯洛伐克,英、法的做法损害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家利益,而不是试图维护,排除A;英、法实行的绥靖政策助长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损害了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的利益,没有人道主义情怀,排除C;1942年1月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体现了英、法等国协同作战,实行绥靖政策只为保住本国利益,而不是协同作战抗击法西斯,排除D。
2.1945年2月,为了促使苏联在对德战争结束后参加对日作战,英、美、苏三国缔结了关于远东问题的协定。密约内容共有三条:1.“保存外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独立与边疆”;2.“恢复曾在1904年由于日本各种背信弃义的进攻所破坏的俄国所有的权利,包括将库页岛南部及其附近岛屿让与苏联,大连商港国际化,租借旅顺为军港,保证苏联在中东路、南满铁路的利益”;3.“将千岛群岛归还苏联”。该次会议召开的地点位于 ( )
A.西亚 B.东欧
C.北非 D.东亚
【解析】选B。联系材料中的“1945年2月”“英、美、苏三国缔结了关于远东问题的协定”“保存外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独立与边疆”“将库页岛南部及其附近岛屿让与苏联,大连商港国际化,租借旅顺为军港”等信息可知,材料中的会议指的是二战期间的雅尔塔会议,会议召开是在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位于东欧,故选B。
3.面对轴心国集团的军事威胁和侵略扩张,1941年美英两国举行秘密会议确定了 “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当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仍坚持这一战略,并未因遭到日本的攻击而转移其战略重心。这主要是由于 ( )
A.美国与英国的战略目标完全一致
B.中国持久抗战牵制了大部分的日军
C.日本战略重心仍在中国敌后战场
D.中国战场进入相持阶段后压力减轻
【解析】选B。据材料“美英两国举行秘密会议确定了 ‘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仍坚持这一战略,并未因遭到日本的攻击而转移其战略重心”,结合所学可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仍坚持“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并未转移其战略重心,这是因为中国战场牵制了大部分的日军,从而大大减轻了美国等其他反法西斯国家的压力,故选B;美国与英国的战略目标并不完全一致,“完全一致”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美国没有转移战略重心并不是因为日本战略重心在中国敌后战场,而是因为中国战场牵制了大部分日军,排除C;中国战场进入相持阶段后压力并没有减轻,说法错误,排除D。
4.如图为时政漫画《坚固的基础》,它反映的是1943 年11月,罗斯福、丘吉尔和蒋介石的会晤,图中文字意为“远东的胜利”。对漫画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
A.雅尔塔会议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版图
B.第三次长沙会战得到盟军有力配合
C.中美英商讨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中国积极参与构建战后国际新秩序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漫画中罗斯福、丘吉尔和蒋介石进行会晤,三人身后的金字塔为埃及代表性建筑,结合时间1943年11月可知,漫画描绘的是开罗会议,据所学知识可知,开罗会议商讨反攻日本的战略及战后国际局势的安排,会后公布《开罗宣言》,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归还一切侵占的土地,塑造战后东亚的新局势,对中国政治意义重大,反映了中国积极参与构建战后国际新秩序,故选D;雅尔塔会议召开的时间是1945年2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时间是1941年12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时间是1942年1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
5.(15分)(2021·广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9年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9月5日,罗斯福宣布实施中立法,禁止向交战国输出军火武器。随后,在美国倡议下,拉美21个国家划定加拿大以南大西洋沿岸周围300-1000英里的区域为中立区。不过,罗斯福深知,美国和西半球的安全不能仅靠这种安全区,更有赖于英、法两国的继续存在。面对国内孤立主义者掀起的全国性反对修改中立法的攻势,罗斯福争取到部分共和党人的合作,10月27日和11月2日,参议院和众议院分别批准修改中立法,撤销武器军火禁运条款,实行限购自运原则。当时英、法的购买能力和运输能力强于德国,这一政策对英、法有利。但在东方则有利于日本而不利于中国,因为中国无力自运。
——摘编自刘绪贻、杨生茂总主编《美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修改中立法的背景。(9分)
【解析】第(1)题据材料“1939年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可知,英、法对德宣战;据材料“美国和西半球的安全不能仅靠这种安全区”可知,美洲中立区不足以维护美国国家安全;据材料“罗斯福争取到部分共和党人的合作……”可知,罗斯福等美国政治家的推动。
答案:(1)英、法对德宣战;美洲中立区不足以维护美国国家安全;罗斯福等美国政治家的推动。(每点3分,共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修改中立法的影响。(6分)
【解析】第(2)题据材料“撤销武器军火禁运条款,实行限购自运原则”可知,促进美国军工产业发展;据材料“面对国内孤立主义者掀起的全国性反对修改中立法的攻势,罗斯福……”可知,削弱美国国内孤立主义的势力;据材料“这一政策对英、法有利”可知,增强英、法的军事力量;据材料“但在东方则有利于日本而不利于中国”可知,助长日本的侵略气焰。
答案: (2)促进美国军工产业发展;削弱美国国内孤立主义的势力;增强英、法的军事力量;助长日本的侵略气焰。(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四十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3·韶关模拟)近年来国际史学界重新界定了二战的起点,其中有观点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始于亚洲,反法西斯战争始于中国抗战。这一变化表明 ( )
A.中国抗战的意义得到了重新认识
B.九一八事变是二战开始的标志
C.二战经历了由局部到全球的过程
D.中国战场是反法西斯的主战场
2.(2023·广东大湾区模拟)1941年7月,日本入侵法属印度支那南部(橡胶和石油资源较丰富的地区),美国立即宣布对日本实施石油禁运并冻结了日本在美国的一切资产。美国的这一做法 ( )
A.加速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步伐
B.是太平洋战争经济战的一部分
C.有效延缓了日军的南进速度
D.彰显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协作
3.(2023·湛江调研)1941年春,美国与日本试图通过谈判达成一项临时和平协定,中国驻美大使获悉此事后,代表中国政府对美提出强烈抗议,由此又惊动了英国首相丘吉尔,美国最终放弃对日妥协的打算。美国的这一选择 ( )
A.直接导致日本偷袭珍珠港
B.反映了英美利益的一致性
C.表明和平已成为时代主题
D.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4.(2023·广东六校联考)下图漫画名为《援助之手与自由火炬》。左边的漫画上方有一个人,他正在用力摇动闸门的卷轴,升起的闸门上写着:美国对英国的援助。右边的漫画中自由女神将象征着世界自由的火炬传递给罗斯福和丘吉尔,在他们身后的带有镣铐的巨手象征着苏联。该漫画的寓意是 ( )
A.美英两个大国操纵了世界局势
B.冷战格局下意识形态尖锐对立
C.美国援英实则遏制苏联
D.反法西斯国家同仇敌忾
5.1940年9月16日,美国《兵役登记法》正式生效,规定对年龄为21岁至35岁的男性公民进行登记,以便必要时招募新兵入伍,这在美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做法表明美国 ( )
A.彻底放弃孤立主义
B.开始调整中立政策
C.全国卷入世界大战
D.着手应对战争威胁
6.20世纪30年代,超过80%的美国人强烈反对已婚女性就业。但到1942年时,60%的美国人认为女性应该就业,只有13%的人持反对态度,71%的人认为存在允许更多已婚女性就业的必要性。材料反映了 ( )
A.经济危机激化社会矛盾
B.工业化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C.女权主义成为主流思想
D.战争导致社会劳动力匮乏
7.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再度提高关税,规定对890种商品增加税率,其中包括50种由免税改为征税。这一法案的实质是( )
A.缓解了商业危机
B.刺激了外贸出口
C.促进了经济发展
D.加剧了世界矛盾
8.在雅尔塔会议上,美国就巴尔干问题提出了《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它强调“用民主的方式解决他们迫切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建立他们自己选择的民主制度”。美国意在 ( )
A.推动欧洲民主进程
B.促进巴尔干地区的重建
C.主导战后欧洲秩序
D.排除苏联在西欧的影响
9.法西斯主义吸引了众多知识分子的支持。法国小说家拉罗谢尔(1893—1945年)对民族与文化的衰老念兹在兹,认为法西斯主义是“灵魂的革命”;意大利哲学家秦梯利(1875—1944年)夸耀法西斯主义残暴是“恢复民族的健康”;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1889—1976年)认为“德国人民肩负着命运赋予的实现文化重兴的特殊使命”。据此可知,法西斯主义 ( )
A.导致了思想领域的混乱
B.欺骗了众多的精英阶层
C.与欧洲传统文化相结合
D.异化了近代的民族主义
10.1943年的《开罗宣言》以中、美、英三国首脑会谈精神为基础,由美方代表草拟,经中、美、英三方代表认真讨论(中国代表据理力争),三国首脑同意,并征得斯大林的完全肯定,最终公布。由此可见,《开罗宣言》的发表 ( )
A.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B.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
C.遏制了日本侵略活动
D.维护了中国独立地位
11.1944年,美国开始向拉美一些较大城市中的美式学校提供大量经费,用于从美国本土雇佣教师开发神学、美国习俗、拉美历史、公民学等课程。此举旨在( )
A.摒弃门罗主义 B.构建战时同盟
C.促进拉美发展 D.渗透美式价值
12.1940年,苏联女性就业者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由38.4%上升到57.4%。1942年底,轻工业中81%的工人为女职工。1943年,18周岁以下少年在各工业部门的职工比重达到40%—60%。这些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 )
A.社会主义工业化迅速开展的现实需要
B.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
C.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体制开始推行
D.工人阶级建设苏维埃国家的热情高涨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题,共14分。
13.(14分)(2023·肇庆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近代史上,每次大的国际战争之后,战胜国都要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实力对比状况召开国际会议,缔结国际协议,重新划分边界与势力范围,安排战后世界秩序,从而确定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例如19世纪初对拿破仑战争之后的维也纳会议与“神圣同盟”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会议和国际联盟等。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
《世界史·现代史编》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的世界史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备选题】
1.(2023·梅州模拟)下图漫画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其内容反映出当时英法两国( )
A.试图维护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家利益
B.奉行对德妥协的绥靖政策
C.带有浓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D.协同作战共同抗击法西斯
2.1945年2月,为了促使苏联在对德战争结束后参加对日作战,英、美、苏三国缔结了关于远东问题的协定。密约内容共有三条:1.“保存外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独立与边疆”;2.“恢复曾在1904年由于日本各种背信弃义的进攻所破坏的俄国所有的权利,包括将库页岛南部及其附近岛屿让与苏联,大连商港国际化,租借旅顺为军港,保证苏联在中东路、南满铁路的利益”;3.“将千岛群岛归还苏联”。该次会议召开的地点位于 ( )
A.西亚 B.东欧
C.北非 D.东亚
3.面对轴心国集团的军事威胁和侵略扩张,1941年美英两国举行秘密会议确定了 “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当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仍坚持这一战略,并未因遭到日本的攻击而转移其战略重心。这主要是由于 ( )
A.美国与英国的战略目标完全一致
B.中国持久抗战牵制了大部分的日军
C.日本战略重心仍在中国敌后战场
D.中国战场进入相持阶段后压力减轻
4.如图为时政漫画《坚固的基础》,它反映的是1943 年11月,罗斯福、丘吉尔和蒋介石的会晤,图中文字意为“远东的胜利”。对漫画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
A.雅尔塔会议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版图
B.第三次长沙会战得到盟军有力配合
C.中美英商讨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中国积极参与构建战后国际新秩序
5.(15分)(2021·广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9年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9月5日,罗斯福宣布实施中立法,禁止向交战国输出军火武器。随后,在美国倡议下,拉美21个国家划定加拿大以南大西洋沿岸周围300-1000英里的区域为中立区。不过,罗斯福深知,美国和西半球的安全不能仅靠这种安全区,更有赖于英、法两国的继续存在。面对国内孤立主义者掀起的全国性反对修改中立法的攻势,罗斯福争取到部分共和党人的合作,10月27日和11月2日,参议院和众议院分别批准修改中立法,撤销武器军火禁运条款,实行限购自运原则。当时英、法的购买能力和运输能力强于德国,这一政策对英、法有利。但在东方则有利于日本而不利于中国,因为中国无力自运。
——摘编自刘绪贻、杨生茂总主编《美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修改中立法的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修改中立法的影响。(6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四十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含解析)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