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时间25分钟,总分30分)
一 、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
1.洪武年间设立的通政司,早朝时呈报的是内外章奏;午朝时呈报的是关于底层百姓阶级 的臣民之言;重大或机密事件则不定时向皇帝汇报。这说明通政司( )
A.具备协理政务的职能 B. 容易造成官员专权
c. 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 D. 便于皇帝享握舆情
2.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分封自己的儿子为藩王。各藩王封地分布所在省份及数量统计如下: 陕西1个、山西3个、北京1个、河南3个、湖北3个、山东2个、湖南1个、四川1个、 甘肃3个、辽宁2个、宁夏1个、河北1个、内蒙古1个(不含后移封地),据此可知,朱 元璋分封藩王旨在( )
A.维护边疆地区安宁B. 防范地方割据势力 C. 稳定全国统治秩序D. 控制经济占战略重心
3.明初对地方高层政区的管理实行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三司分立,并分属中 央三个不同的机构。明后期陆续向各地派遣总督、巡抚,统驭三司,总揽地方权力,逐渐 成为固定的职位。督抚的设置( )
A.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B. 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c. 奠定了行省制度的基础 D. 完善了地方行政制度
4.明成祖时期,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全书近2.3万卷,分装为1.1 万余册,辑录了上古到明初的书籍8000多种。清乾隆后期,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 《四库全书》,合计近8万卷,3.6万册。这表明( )
A.朝廷旨在彰显以文治国方针
B.文化发展源于大一统政治体制 c. 明清时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D.国家力量推动大型典籍的整理
5.据《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帝曾说:“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 旁贷落。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能有荣辱人、能生死人者。”这句话本质上反映出( )
A.地方治理得以强化 B. 思想文化控制严密 C.专制君主乾纲独断 D. 监察制度达到顶峰
6.从康熙帝开始,官员将奏折密封可直接呈给皇帝,皇帝朱批后发回,这样既快又保密。 康熙时有百余官员有密奏权,雍正帝扩大到1200余人,在京满汉大臣、各省督抚总兵都要 密奏,还特许一些职衔低微官吏的密奏权。清代统治者实行密折制度意在( )
A.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B. 扩大低级官吏职权 C.削弱军机处的实权 D. 强化君主专制集权
7.回溯历史,中国官僚体制和行政机构的设置与管理制度的调整都体现出君主专制制度的 加强。其中属于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式新变化的是( )
①设“北门学士”
②设“参知政事”
③内阁制的形成
④军机处的设置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8.清代前期,地方社会士绅的社会职能局限于办理修桥铺路这样的地方公共事务;咸、同 以后,士绅势力在地方社会趋于活跃,时人指出:“自治机关所概甚广,远如保甲守望,
戒烟各局,近如理财、财政、公议各所,亦皆系地方自治性质。”这说明( )
A. 洋务运动改变了晚清政局 B. 维新思想影响了士绅职能 C. 传统的政治秩序受到冲击 D.地方士绅阶层产生了分裂
9.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仍然保留了南京的都城地位,并保留了一套中央机构,设有六部、 都察院、通政司、五军都督府、翰林院、国子监等,唯独没有内阁。其原因是( )
A. 担心内阁地位上升威胁皇权 B.内阁成员由亲重大臣出任
C. 内阁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 D. 南京并非明代实际的都城
10.清朝雍正年间,恐包封密折不易保密,令造加铜锁之特制皮匣,发给获密奏权者,用 以包封密折。这种举措( )
A.削弱了军机处的权力
B. 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c. 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D.标志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11.弘治年间,江西等地屡有民乱危及郡县,有司“备其东则发于西、剿其南则窜于北。
时镇守江西太监及三司仪,以为盗之未平,以政令不一,而邻境有司不肯协力故也。宜设 巡抚宪臣置司要地以节制之,而割附近郡县以隶之,则盗平也”。于是合辞以闻,被允准。 这主要表明( )
A. 明朝地方阶级矛盾尖锐
B.巡抚设置适应协调地方需要 c.三司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D. 地方割据影响明朝中央集权
12.明代官吏考核制度较为成熟,官吏需要定期接受吏部考察,以惩处昏懦贪奸、才力不 及者。在弘治六年的考察中,吏部尚书王恕上奏皇帝要求罢免近两千五百名官员,皇帝以
“人才难得”为由不允,王恕以辞职威胁迫使皇帝同意。这一现象反映出( )
A.明代官僚集团内部相互倾轧 B.人才储备在明代的严重不足 C. 明中期吏部行政地位的降低 D.君主专制对考核制度的干扰 二、非选择题(6分)
13. (2021*哈尔滨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二模)
材料永乐时期的内阁大学士虽参与对国家机务的处理,但品秩低微,仅正五品,而且 “不置官署,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洪照皇帝即位后,将内阁大学士的 官秩提升至正二品,又加封他们“公”、“保”等荣街。宣德时期,进一步宠善了内阁制度, 为其设置了制敕房、诰粒房等官器,又令内阁大学士,提出处理意见,即“票拟”,形成了 “阁职渐崇”的局面。与此同时,为防止内阁权力的过度膨胀,宣德皇帝打破朱元障“不 许宦官识字”的禁例,设立内书堂,非属于司礼监,命翰林学士陈山等教段小宦官读书。
还以司礼监来笔太监代皇帝批阅章奏。所有章奏,除“御笔素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 正如时人陈孜所云:“我胡祖宗既设司礼监掌行,又命内阁大学士共理,内外相维,可否 相济…今后政务,不分大小,俱下司礼监及内阁共同商楂,取自圣裁。”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主编的《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洪熙、宣德两朝中枢体制的变化及特点。(3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中枢体制演变的影响。(3分)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考生可根据材料“午朝时呈报的 是关于底层百姓阶级的臣民之言;重大或机密事件则不定时向皇帝汇报”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通政司是职掌内外章奏的机构,皇帝通过通政司可以了解中 央到地方的重大或机密事件,便于皇帝掌握舆情,所以 D正确;
通政司是职掌内外章奏的机构,不具备协理政务的职能,所以A 错误;
通政司掌收一切章奏、封驳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不会造成官员专权,所以B 错误; 通政司职掌内外章奏,并不能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所以C 错误。
故选:D。
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考生可根据材料“陕西1个、山 西3个、北京1个、河南3个、湖北3个、山东2个、湖南1个、四川1个、甘肃3个、 辽宁2个、宁夏1个、河北1个、内蒙古1个(不含后移封地)”分析。
【解答】由分封藩王所处的地理位置可知,朱元璋海儿子分封到了全国各个地方,东 西南北等方位皆有,这说明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稳定全国的统治秩序, 故选C项;
湖南、湖北、山东等地并非边疆地区,故A 项并非其主要目的,排除A项;
“防范地方割据势力”的根本目的也在于维护其对全国的统治,B项并非主要目的,排
除B项;
分封的地方并不局限于南方地区,故D 项结论无法得出,排除D项。 故选:C。
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要求学生结合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表
现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从材料中“明后期陆续向各地派遣总督、巡抚,统驭三司,总揽地方权力, 逐渐成为固定的职位”可以看出总督的设置有利于协调地方三司,提高行政效率,B符合题 干的要求;
ACD选项不符合材料的特点,排除。 故选:B。
4.【分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考生可结合材料“全书近2.3万卷, 分装为1.1万余册,辑录了上古到明初的书籍8000多种”“合计近8万卷,3.6万册”进行 分析。
【解答】该材料反映了明清政府利用政府力量广泛征求古籍、组织学者编修大型典籍, 大型典籍的整理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故正确答案为 D;
材料能够反映政府重视文治,但不是政府整理典籍的主要意图,故A 错误;
大一统的政治体制有利于大型典籍的整理和文化的发展,但不能表述为“源于”,故B 错误;
这是政府的行为,无法体现选项C。 故选:D。
5.【分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考生可结合材料“一切用人听言大权 从无旁贷假”进行分析。
【解答】从“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贷假”可知,乾隆时期的君主专制已经达到空 前强化的程度,故C 项正确;
材料中体现的是君主专制,而不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问题,故A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文字狱等加强思想文化上专制的内容,故B 项与材料无关;
材料中体现的是大臣对君主的绝对服从,而没有涉及监察制度,故D项错误。 故选:C。
6.【分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考生可结合材料“康熙时有百余官员 有密奏权,雍正帝扩大到1200余人,在京满汉大臣、各省督抚总兵都要密奏,还特许一些 职衔低微官吏的密奏权”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密折制度即将奏折密封可直接呈给皇帝,这种方式既快速又 保密,使皇帝能更直接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宫廷决策效率,有利于君主集权,也加强了对 官僚机构的控制,所以D正确;
密折制度不属于地方监察制度,所以A错误;
“特许一些职衔低微官吏的密奏权”并不意味着低级官吏职权的扩大,所 以B 错误; 密折制度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集权,并不涉及“削弱军机处的实权”,所以C错误。 故选:D。
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要求学生结合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表 现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①设“北门学士”是唐朝;
②设“参知政事”是宋朝:
③内阁制的形成是明朝:
④军机处的设置是清朝。
故选:C。
8.【分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和维新思想,考生可结合材料“地方社 会士绅的社会职能局限于办理修桥铺路这样的地方公共事务”“咸、同以后,士绅势力在地 方社会趋于活跃……远如保甲守望,戒烟各局,近如理财、财政、公议各所”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地方社会士绅的社会职能局限于办理修桥铺路这样的地方公共事 务”“咸、同以后,士绅势力在地方社会趋于活跃……远如保甲守望,戒烟各局,近如理财、 财政、公议各所”等信息可知,清朝咸丰、同治皇帝时期,地方士绅的管理范围扩大,基 本包括了基层地方自治,说明传统的政治秩序受到了冲击,使士绅在地方政治管理中占有 重要的地位,c 项正确;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在清代前期和后期,地方士绅管理范围,没有强调洋务运动的对 政局产生的影响,A 项错误;
材料内容体现了地方士绅在地方政治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没有强调地方士绅受维新 思想的影响,并且不符合史实,B 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地方士绅在地方治理中占有的重要席位,并未体现士绅阶层的分裂,D 项 错误。
故选:C。
9.【分析】本题考查明朝内阁制度,解答的关键是熟悉教材内容,结合选项,逐项分 析即可。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内阁不是明朝正式的中央行政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顾问机 构,故选C;
内阁是皇帝的内侍顾问机构,是皇权加强的表现,排除A;
BD 两项不是没在南京设立内阁的原因,排除。 故选:C。
10.【分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答的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从 选项入手,逐项分析即可。
【解答】自康熙年间起,开始出现部分官员单独向皇帝呈送密封报告(奏折)这一新 的文书形式,可不经过其它机构和人员,直接上达皇帝,形成了奏折制度。到雍正年间, 这一制度进一步强化。有了奏折密报制度,便于皇帝对民情、官情等知晓。虽然这一制度 使皇帝能直接、广泛地获取各种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但也进一步地强化了对官僚机构 的控制,故选B项;
获取密奏权并非仅仅是军机处,也非完全针对地方政府,故排除A、C项 ; D项属于军机处设立的影响,排除。
故选:B。
1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中“时 镇守江西太监及三司仪,以为盗之未平,以政令不一,而邻境有司不肯协力故也。宜设巡
抚宪臣置司要地以节制之,而割附近郡县以隶之,则盗平也”的主旨即可。
【解答】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江西等地出现“民乱”,江西太监及三司认为地方政令不 一导致“民乱”不绝,应设置巡抚节制地方,协调各地共同应对“民乱”,故B 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强调的是设置巡抚以协调地方,明朝地方阶级矛盾尖锐不是材料主 旨,故A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表明地方机构不够协调,未显示三司人浮于事,故C 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民乱”,并非地方割据,故D项错误。
故选:B。
1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中“明 代官吏考核制度较为成熟,官吏需要定期接受吏部考察”“吏部尚书王恕上奏皇帝要求罢免 近两千五百名官员,皇帝以‘人才难得’为由不允,王恕以辞职威胁迫使皇帝同意”的主 旨,并正确享握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解答】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代官吏需要接受吏部的考察,但弘治皇帝不接受吏部 的考察结果,使得吏部尚书以辞职威胁才得以通过,这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干扰了原本健 全成熟的官吏考核制度,故D 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并未体现官僚集团内部的相互倾轧,只是按照已有的考核制度查处 不当官员,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人才难得”只是皇帝给出的理由,不能证明明代人才储备不足, 故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吏部行政地位并未降低,故C项错误。 故选:D。
13.【分析】(1)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需结合洪熙、宣德两朝中枢 体制的变化及特点来解答。
(2)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需结合明朝中枢体制演变的影响来解答。
【解答】(1)变化:根据“将内阁大学士的官秩提升至正二品”、“宣德时期,进一 步完善了内阁制度”可知,提升内阁大学士的地位,完善内阁机构根据“票拟”、“命 翰林学士陈山等教授小宦官读书”可知,实行“票拟”,强化内阁干预政治的力度;根 据“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可知,实行“批红”,重用太监。特点:根据“永 乐时期的内阁大学士虽参与对国家机务的处理,但品秩低微,仅正五品”、“洪熙皇帝即 位后,将内阁大学士的官秩提升至正二品”、“宣德时期,进一步完善了内阁制度”可知, 内阁形成时期长;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与皇权矛盾重重;内阁与六部矛盾重重。
(2)影响:根据“今后政务,不分大小,俱下司礼监及内阁共同商榷,取自圣裁” 可知,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制度随着皇权的高度强化而建
立,因为内阁与皇权有着紧密的联系,当皇权高度集中时,内阁的权利地位也随之增高, 后期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出现了很多只手遮天的宦官。
故答案为:
(1)变化:提升内阁大学士的地位,完善内阁机构;实行“票拟”,强化内阁干预 政治的力度;实行“批红”,重用太监。
特点:内阁形成时期长;内阁与皇权矛盾重重;内阁与六部矛盾重重。
(2)影响: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内阁制度随着皇权的高度强化而建立,因为内 阁与皇权有着紧密的联系,当皇权高度集中时,内阁的权利地位也随之增高,后期出现 了宦官专权的局面,出现了很多只手遮天的宦官。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作业 练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