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2023-2024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2024高一下·卢龙期末)下图所示为刻有《汉谟拉比法典》的古巴比伦石柱(顶端部分),石柱上刻着的两个人物,坐着的神把法典交给了站着的汉谟拉比。这一石刻体现了古巴比伦(  )
A.王权高于神权 B.法律宣扬君权神授
C.等级差别明显 D.追求社会公平公正
【答案】B
【知识点】古巴比伦王国与《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从提供的图片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古巴比伦的石柱上刻有两个人物:一个是坐着的神,另一个是站着的汉谟拉比。神正在把法典交给汉谟拉比,这一场景明确地展示了法律或权力是从神那里获得的。B选项“法律宣扬君权神授”与描述完全吻合。神把法典交给汉谟拉比,意味着汉谟拉比的权力和法律地位是由神所授予的,这正是君权神授的表现,B正确;
A选项“王权高于神权”与描述不符,因为描述中神是坐着的,而汉谟拉比是站着的,这并不能说明王权高于神权,排除A;
C选项“等级差别明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从描述中推断出来(神和汉谟拉比的姿态不同),但这并不是描述的核心内容,排除C;
D选项“追求社会公平公正”并没有在描述中得到直接体现,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汉谟拉比法典》,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2.(2024高一下·卢龙期末)13世纪末,西欧很多国家仍然实行“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而英国却转变为“我的附庸的附庸是我的附庸”。这反映了(  )
A.西欧专制王权的普遍确立 B.英王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C.英国进入君主立宪制时期 D.近代民族国家的最终形成
【答案】B
【知识点】西欧的王权
【解析】【分析】题目描述了13世纪末西欧很多国家与英国在封建附庸关系上的不同。西欧很多国家仍然实行“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原则,意味着附庸的附庸并不直接效忠于更高一级的领主,而是只效忠于直接附庸他们的领主。而英国则转变为“我的附庸的附庸是我的附庸”,意味着英国国王试图将更广泛的领土和人民直接纳入其统治之下。英王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这一选项与题目描述的英国转变附庸关系的原则相吻合。通过将附庸的附庸也视为自己的附庸,英国国王加强了对更广泛领土和人民的直接控制,B正确;
15世纪末西欧才建立专制王权制度,排除A;
君主立宪制主要涉及国王与议会之间的关系,与题目描述的附庸关系无直接关联,且结合所学可知,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度,排除C;
近代民族国家的最终形成描述的是国家形态的演变,与题目特指的附庸关系原则转变无直接联系,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古西欧王权,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3.(2024高一下·卢龙期末)阿兹特克文明早期,王位实行终身制但不能世袭。王位继承者由贵族议事会选举产生。后来,贵族议事会成员减为4人,全由国王的近亲组成,君主形式上由议事会选举产生,实际上为家族世袭。阿兹特克文明这一变化反映出(  )
A.政治文明的倒退 B.血缘关系呈弱化趋势
C.王权势力得到加强 D.国家权力意识开始萌发
【答案】C
【知识点】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阿兹特克文明早期的王位继承制度是由贵族议事会选举产生,这表明当时的政治体制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和集体决策的特点。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贵族议事会的成员数量减少,且主要由国王的近亲组成,这实际上削弱了议事会的代表性和决策独立性。尽管王位在形式上仍然是由议事会选举产生,但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家族世袭,这表明国王的权力得到了加强,C正确;
材料更多地反映了权力结构的转变而不是文明的整体倒退,排除A;
选项B“血缘关系呈弱化趋势”与事实相反,因为变化后血缘关系在王位继承中的作用实际上加强了,排除B;
选项D“国家权力意识开始萌发”可能适用于更广泛的文明发展背景,但不直接针对这一具体变化,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美洲文明,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4.(2024高一下·卢龙期末)某经济学家指出:“(古代)亚洲商品在欧洲的想象中拥有特殊的魅力,异域商品和奢侈品长期以来和感觉的东方来源联系在一起,它们的意义深入社会结构和文化心态之中。”这种社会文化现象(  )
A.有利于亚欧的经济联系 B.受到了物种交换的影响
C.推动了西欧的社会转型 D.反映了贵重金属的流入
【答案】A
【知识点】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
【解析】【分析】古代亚洲商品在欧洲有特殊魅力,这意味着亚洲和欧洲之间存在着商品的交流,这种商品交流必然有利于亚欧之间的经济联系,A正确;
题干中主要强调的是亚洲商品在欧洲的魅力以及其对社会结构和文化心态的影响,并未提及物种交换的相关内容,排除B;
仅仅是亚洲商品在欧洲受欢迎,还不足以直接推动西欧的社会转型,这一表述过于夸大了其作用,排除C;
题干中并没有提到贵重金属的流入情况,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文明交流,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2024高一下·卢龙期末)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认为一切人和一切团体组织都可能犯错,当教会给人定罪并将人烧死在火刑柱上时,教会实际上已经违背了基督教的福音。马丁·路德的这些言论(  )
A.有利于人文主义的传播 B.废除了基督教教会特权
C.旨在削弱基督教的影响 D.压抑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答案】A
【知识点】宗教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时期的言论,强调了一切人和团体组织都可能犯错,并指出当教会以极端的方式如烧死在火刑柱上来定罪人时,教会已经违背了基督教的福音。这样的观点实际上是在对教会的权威提出质疑,并暗示教会不应该拥有绝对的、不容置疑的权力。结合所学可知,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尊严和自由,反对教会对个人思想的过度干预和控制。马丁·路德的言论通过质疑教会的权威,间接支持了个人有权独立思考和判断,这与人文主义的精神是一致的,A正确;
虽然马丁·路德的言论对教会的权威提出了质疑,但并不能说他直接废除了教会的特权。宗教改革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涉及多个方面和层次的改革,因此,B选项过于绝对,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B;
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的重要人物,他的目标并不是削弱基督教的影响,而是希望通过改革使基督教更加纯净和符合其原始教义。因此,这一选项与马丁·路德的初衷不符,排除C;
实际上马丁·路德的言论更多地是在挑战教会的权威和特权,而不是压抑民众的宗教信仰。他的思想反而鼓励了个人直接阅读和理解《圣经》,从而加深了对基督教信仰的理解和体验,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宗教改革,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结合材料关键词和所学知识推导出正确答案。
6.(2024高一下·卢龙期末)如表为19世纪中期英国公共卫生法案演进简表。这可用来说明当时的英国(  )
  适用范围 中央政府权责
1848年《公共卫生法案》 伦敦以外英格兰、威尔士地区的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区 中央卫生委员会在特定条件下,可强制建立地方卫生委员会并实施法案
1866年《清洁法案》 农村划分出“排污区”,设立“排污委员会” 在地方当局未尽到义务时,国务大臣可责令其限期履行义务或采取相应措施
1872年《公共卫生法案》 伦敦以外英格兰和威尔士所有城市和农村地区 可解散、合并卫生区及修改其边界;可批准和修改地方法案
A.公共卫生问题突出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C.公共权力监管缺失 D.城市化进程受到了抵制
【答案】A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影响
【解析】【分析】从19世纪中期英国公共卫生法案的演进简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个关键信息点:1848年的《公共卫生法案》主要适用于伦敦以外英格兰、威尔士地区的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区,而到了1872年的《公共卫生法案》,其适用范围扩大到了伦敦以外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所有城市和农村地区。这显示了公共卫生问题不仅仅局限于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区,而是扩展到了更广泛的区域。中央政府在公共卫生方面的权责也在逐渐增强。例如,1848年的法案允许中央卫生委员会在特定条件下强制建立地方卫生委员会并实施法案,而1872年的法案则赋予了中央政府更多的权力,如解散、合并卫生区及修改其边界,以及批准和修改地方法案。从法案的适用范围和中央政府的权责增强来看,确实反映了当时英国公共卫生问题的突出性,A正确;
19世纪中期虽然是国家干预开始增强的时期,但称其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可能过于超前,且表格中并没有直接证据支持这一点,排除B;
表格中显示的是中央政府在公共卫生方面的权力在增强,而不是缺失,排除C;
表格中并没有提到城市化进程受到抵制的任何信息,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卫生体系的发展,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7.(2024高一下·卢龙期末)巴黎公社革命期间,公社社员们积极参与城市管理和建设,展现出了高度的热情和责任感,然而,公社最终还是失败了。由此可知,巴黎公社(  )
A.缺乏正确的领导和策略 B.具有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
C.不具备成功的客观条件 D.只是一场不切实际的幻想
【答案】C
【知识点】巴黎公社
【解析】【分析】题干描述了巴黎公社革命期间,公社社员们积极参与城市管理和建设,并展现出了高度的热情和责任感。但尽管如此,公社最终还是失败了。题干明确提到,尽管社员们积极参与并展现出了高度的热情和责任感,但公社还是失败了。这很可能意味着,尽管社员们的努力是巨大的,但由于某些外部或客观的因素,公社并没有成功。这些外部或客观因素即为“不具备成功的客观条件”,C正确;
题干中并没有明确提到公社是否缺乏正确的领导或策略,只是说社员们积极参与,排除A;
题干中并没有明确提到公社存在什么内在矛盾,因此这一选项也不能确定,排除B;
题干中并没有提到公社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只是说它失败了,所以这一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巴黎公社,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2024高一下·卢龙期末)自19世纪晚期以来,荷属东印度当局在印尼增设了各种技术性、职能性部门,如农业部、公共事务部等,同时在爪哇和外岛地区修建公路、铁路,发展海上运输、电报通信业务。到20世纪20年代,爪哇地区的93%和外岛地区都处于殖民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这说明当时(  )
A.荷属东印度工业体系完善 B.印尼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C.西方文明阻碍了印尼转型 D.荷兰强化了对印尼管控
【答案】D
【知识点】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化
【解析】【分析】材料中荷属东印度当局的一系列行动,包括设立各种技术性、职能性部门,以及在爪哇和外岛地区修建基础设施和发展通讯业务,都是为了加强对印尼的控制。而且,到20世纪20年代,爪哇地区的93%和外岛地区都处于殖民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这也说明了荷兰对印尼的控制得到了加强,D项正确;
材料并没有提到工业体系的完善,排除A项;
材料并没有提到印尼民族民主意识的变化,排除B项;
材料中荷属东印度当局的一系列行动,实际上是在推动印尼的现代化进程,而不是阻碍,排除C项。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了早期殖民扩张,解答本题需结合材料荷属东印度当局的殖民活动进行分析,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9.(2024高一下·卢龙期末)下表所示为1919年通过的《国际联盟盟约》中的部分内容。据表可得出的结论是,国联(  )
第十二条第一款 倘联盟会员国间发生争议,势将决裂者,当将此事提交仲裁或依司法解决,或交行政院审查
第十五条第三款 行政院应尽力使争议得以解决
第十五条第四款 倘争议不能如此解决,则行政院经全体或多数之表决,应缮发报告书,说明争议之事实及行政院所认为公允适当之建议
第十五条第七款 如行政院除争执之一方或一方以上之代表外,不能使该院理事一致赞成其报告书,则联盟会员国保留权利施行认为维持正义或公道所必需之行动
A.体现了西方大国间的博弈 B.本质上维护英法等大国利益
C.有效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D.在集体安全机制上存在漏洞
【答案】D
【知识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虽然国联试图通过仲裁、司法解决和行政院审查等方式来解决会员国间的争议,但如果这些方式都不能解决问题,会员国仍然有权采取行动。这意味着国联的集体安全机制并不是绝对有效的,存在一定的漏洞,D正确;
虽然国联的成立和运作确实涉及到了西方大国间的政治博弈,但这段材料并没有直接体现出大国间的博弈情况,而是更多地关注了争议解决机制,排除A;
“本质上维护英法等大国利益”这个结论可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支持,因为国联在实际运作中确实受到了英法等大国的影响,但这段材料本身并没有直接表明这一点,排除B;
从材料来看,国联设立了一套争议解决的机制,包括仲裁、司法解决和行政院审查等。然而,材料中也提到了如果争议不能通过行政院解决,会员国保留采取行动的权利,这暗示了这套机制可能并不总是有效的,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国际联盟,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倘联盟会员国间发生争议,势将决裂者,当将此事提交仲裁或依司法解决”,结合国际联盟的宗旨和作用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0.(2024高一下·卢龙期末)1922年5月22日,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期限一般定为三年;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但主人必须同雇工一起劳动;允许农民自由选择使;用土地的形式,采取村社的、个体经济的或集体经济的形式。这一举措有助于(  )
A.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B.苏俄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C.推动苏俄国内战争的胜利 D.保证苏俄工业化的开展
【答案】B
【知识点】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1922年5月22日,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的《土地劳动使用法》中,允许了出租土地、使用雇佣劳动力以及农民自由选择使用土地的形式。题干中的措施,如允许出租土地、使用雇佣劳动力以及农民自由选择使用土地的形式,都是为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有助于农业的恢复和发展,B正确;
苏俄想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后引发经济和政治危机,采取了新经济政策来恢复和发展经济,材料既是新经济政策的体现,排除A;
虽然农业的发展可以为战争提供物质基础,但题干中的措施主要是为了调整农业生产关系,而不是直接为了推动战争的胜利。此外,1922年苏俄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排除C;
题干中的措施主要是针对农业的,与工业化的开展没有直接的联系。而且,苏俄的工业化开始于1925年,明显晚于题干中的时间,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11.(2024高一下·卢龙期末)英国首相丘吉尔在1940年7月14日的全民广播中强调,英国人民正在进行的是一场“人民的战争”。1942年4月,战时内阁大臣欧内斯特·贝文在伦敦接待国际劳工组织代表时将“二战”称为“人民战争”。英国政府的这些做法有利于(  )
A.动员民众参与反法西斯战争 B.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C.消除英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 D.强化与苏联的军事合作
【答案】A
【知识点】“二战”的进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英国首相丘吉尔在1940年7月14日的全民广播中强调英国人民正在进行的是一场“人民的战争”,并在随后的时间里,战时内阁大臣欧内斯特·贝文也在公开场合将“二战”称为“人民战争”。这些表述都突出了战争的大众性和全民性。选项A提到动员民众参与反法西斯战争,这与英国政府强调“人民的战争”是相符的。通过将战争定义为“人民的战争”,英国政府能够激发更广泛的民众参与感和责任感,从而动员更多人参与到反法西斯战争中来,A正确;
选项B说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这个选项与材料内容无直接关联。英国政府称战争为“人民的战争”并不是为了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排除B;
选项C提到消除英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这也不是通过称战争为“人民的战争”能够直接达到的效果。此外,材料中没有提及与消除贫富差距相关的信息,排除C;
选项D说强化与苏联的军事合作,虽然二战期间英国与苏联有军事合作,但材料中并没有提到这一点,因此这个选项与材料内容也不直接相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12.(2024高一下·卢龙期末)198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经济复苏租税法案》,规定将个人所得税税率在三年内减少25%,并规定个人所得税税级随物价指数进行调整,同时准予企业加速折旧,并对新设备增加税收抵免额。几年后,里根政府再次大幅下调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的最高税率。这些措施(  )
A.表明国家放松了对经济干预 B.推广了美国新经济模式
C.旨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D.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勃兴
【答案】C
【知识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1981年,美国正处于经济复苏的阶段。这一年,国会通过了《经济复苏租税法案》,该法案明确了一系列的税收减免措施,包括减少个人所得税税率、随物价指数调整个人所得税税级、准予企业加速折旧以及增加新设备的税收抵免额。几年后,里根政府进一步下调了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的最高税率。旨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与题干中描述的税收措施高度相关。通过减轻个人和企业的税收负担,可以刺激消费和投资,从而有助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C正确;
虽然税收减免可以视为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接控制,但仅仅基于这些税收措施并不能断定国家整体上放松了对经济的干预。此外,减少税收也是政府干预经济的一种手段,旨在刺激经济增长,排除A;
推广了美国新经济模式提到的“新经济模式”并未在题干中明确描述,且与税收措施的直接关联不明显,排除B;
尽管税收减免可能对所有产业都有正面影响,但题干中并没有特别指出这些措施对第三产业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解答本题关键需结合战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史实进行分析,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2024高一下·卢龙期末)美国在1948年实施了“柏林空运”行动,以应对苏联对西柏林的封锁。同时,苏联也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由此可见,柏林危机(  )
A.加剧国际局势的紧张 B.成为冷战开始标志
C.推动多极化趋势加强 D.导致两极格局终结
【答案】A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的“柏林空运”是冷战期间的一个重要事件,其中美国为了支持西柏林,通过空运提供物资,而苏联则对西柏林进行了封锁。美国采取空运行动来对抗苏联的封锁,这明显是一个紧张和对抗的局势,A正确;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而不是1948年的柏林危机,排除B;
在冷战期间,世界局势主要是两极格局,即美国和苏联的对抗。这一时期的柏林危机并没有推动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反而强化了美苏的两极对立,排除C;
柏林危机是冷战期间的一个事件,但它并没有导致两极格局的终结,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结束,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美苏冷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14.(2024高一下·卢龙期末)20世纪60年代后期,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明确指出,要增加社会主义企业的自主性,保障经济发展具有更大的计划性,发展社会主义计划经营的方法并使之现代化。南斯拉夫则提出要建立“自治型”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发展民主,实行工人自治。这说明东欧国家的改革旨在(  )
A.消除意识形态的影响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建立市场经济的模式 D.巩固与苏联的关系
【答案】B
【知识点】东欧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与剧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匈牙利和南斯拉夫这两个东欧国家都提出了各自的改革方向。匈牙利的改革集中在增加社会主义企业的自主性、加强经济发展的计划性,以及使社会主义计划经营方法现代化。而南斯拉夫则希望建立一种“自治型”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并通过发展民主和实行工人自治来推进改革。B项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与材料中两国提出的改革措施相吻合。无论是增加企业自主性、加强计划性,还是建立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和实行工人自治,都是为了使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和有效,B正确;
消除意识形态的影响,此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中并未明确表明这一点是改革的直接目的,排除A;
虽然南斯拉夫提到了“自治型”市场社会主义,但这并不等同于纯粹的市场经济模式,而且匈牙利的改革重点更多是在社会主义计划经营上,排除C;
材料中没有提及巩固与苏联的关系,且与当时的东欧国家改革背景不符,因为这一时期的东欧国家普遍希望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5.(2024高一下·卢龙期末)据统计,1948—1987年,以联合国名义进行的维和行动平均每4年多进行1次,1988年与1989年两年内共采取了5次维和行动,1991年一年中就进行了6次维和行动,1988—1995年七年内联合国组织了24次维和行动,接近过去43年维和行动次数的两倍。这说明(  )
A.两极格局对世界形势深刻影响
B.新兴民族国家对维和行动的大力支持
C.联合国全球治理能力明显提升
D.和平交流已成为国家竞争的内在需求
【答案】C
【知识点】联合国
【解析】【分析】从给出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从1988年到1995年这七年间,联合国组织的维和行动次数明显增加,与之前的43年相比接近两倍。这种增长趋势反映了在这一时期,国际社会的冲突和不稳定情况有所增加,需要联合国进行更多的维和努力。一方面也体现了联合国全球治理能力明显提升,更多的组织维和行动,C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和冷战影响无关,排除A;
虽然新兴国家的支持对维和行动有积极作用,但统计数据本身并没有直接提及新兴国家的支持程度,排除B;
“和平交流已成为国家竞争的内在需求”这一说法与统计数据没有直接关联,且不符合该时期的历史背景,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联合国,解答本题关键需结合材料中联合国的维和行动进行分析,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2024高一下·卢龙期末)1999年7月,叙利亚总统访俄时表示,应创建一个多极世界,这个多极世界将不容许任何一个国家左右事态发展;美国在这一时期也不得不承认其世界霸权地位受到当时内外条件的极大限制,对外霸权“深度有限”。这表明(  )
A.经济全球化范围扩大 B.美国霸权地位发生了动摇
C.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D.新兴国家主权观念普遍增强
【答案】C
【知识点】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叙利亚总统在1999年访俄时表示应创建一个多极世界,并强调这个多极世界不容许任何一个国家左右事态发展。同时,美国在这一时期也承认其世界霸权地位受到限制,对外霸权“深度有限”。从叙利亚总统的表态和美国对自身霸权地位的认知来看,可以推断出当时的国际局势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并且这种趋势似乎是不可逆转的,C正确;
题目中并没有直接提及经济全球化的相关信息,所以这个选项与题目给出的信息关联不大,排除A;
虽然题目中提到美国承认其霸权地位受到限制,但这并不等于其霸权地位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动摇,排除B;
题目中并没有明确提及新兴国家或其主权观念的增强,所以这个选项与题目给出的信息关联不大,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2024高一下·卢龙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地理环境 发展 终结
古代 西亚 文明 两河所带来的肥沃冲积平原上,构建了复杂的放射状灌溉系统,但该系统一旦中断,大片平原迅速变成贫瘠的盐碱地,这一系统后被埃及法勒姆地区引进学习 公元前2千纪初,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位国王汉谟拉比结束城邦混战,他在法典中宣称自己“令正义升起像太阳神照耀着黑暗笼罩下的人们,给大地带来光明” 公元前6世纪中期,居鲁士二世领导的波斯开始扩张领土,灭亡了新巴比伦王朝
古代埃及文明 沙漠荒芜,但其中丰富的金矿成为法老们的外交基础,以换取短缺的资源,也阻隔着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与入侵;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为河谷带来大量沃土,成为农民的乐园 公元前3千纪中期,第四王朝的物质文明达到古王国时期的顶峰,这也是埃及历史上王权强盛的黄金时期,胡夫、哈夫拉和门卡拉留下了闻名世界的三大金字塔 法老埃及三千年的历史结束于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的东征
材料二 总的来说,希腊的城市在布局上大体都是一个模式,平直的街道将城市分割成均匀的小块,房屋排列整齐而密集,所有房屋大小都差不多。时间和金钱更多地投入到为所有公民谋利的事情上。传统的贵族家族已经消亡,拥有多种形式的财富已经成为很普遍的事,某些富有者几乎没有土地。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西亚文明和古代埃及文明的共同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希腊文明的独特之处。
【答案】(1)共同特征:都推行君主专制统治;文明都发源于大河流域;都以农耕文明为主;都有着辉煌的文明成就;都被外来侵略者所灭。
(2)独特之处:文明发源于沿海地区;以工商业为主;属于海洋文明;推行公民政治,各邦政体不同;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为近代民主奠定基础。
【知识点】古代西亚文明;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分析】(1)共同特征:根据材料“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位国王汉谟拉比结束城邦混战,他在法典中宣称自己‘令正义升起像太阳神照耀着黑暗笼罩下的人们,给大地带来光明’”“第四王朝的物质文明达到古王国时期的顶峰,这也是埃及历史上王权强盛的黄金时期”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都推行君主专制统治;根据材料“两河所带来的肥沃冲积平原上”“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为河谷带来大量沃土,成为农民的乐园”可概括出文明都发源于大河流域;根据材料“构建了复杂的放射状灌溉系统”“成为农民的乐园”可概括出都以农耕文明为主;结合所学可知,两河流域和古埃及都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属于文明起源地区;根据材料“居鲁士二世领导的波斯开始扩张领土,灭亡了新巴比伦王朝”“法老埃及三千年的历史结束于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的东征”可概括出都被外来侵略者所灭。
(2)独特之处:结合所学可知,和两河流域、古埃及发源于大河不同,古希腊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根据材料“拥有多种形式的财富已经成为很普遍的事,某些富有者几乎没有土地”并结合所学可知,古希腊的经济以工商业为主;根据材料“时间和金钱更多地投入到为所有公民谋利的事情上。传统的贵族家族已经消亡”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推行公民政治,各邦政体不同;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为近代民主奠定基础。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世界文明成就,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结合材料关键词和所学知识推导出正确答案。
18.(2024高一下·卢龙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学生在阅读王斯德主编的《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前四章后制作了如下的思维导图:
结合思维导图与所学世界史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文明与社会发展”,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英国君主立宪制与资本主义发展相互促进。
阐述:随着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经济上日益强大,他们以议会为基地,向专制王权发起挑战。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处死国王,此后经历了共和国军事独裁和王朝复辟的反复斗争时期。1688年的“光荣革命”巩固了革命成果,之后通过的《权利法案》扩大了议会权力,限制了王权,推动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英国“光荣革命”后,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如鼓励出口、积极参与殖民扩张,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等,成为工业革命在英国率先爆发的政治前提。随着市场扩大和需求增长,手工生产已不能满足需求,18世纪中期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
综上所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反过来,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能够促进经济基础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为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的重要原因。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权利法案》;工业革命的背景
【解析】【分析】本题较开放,言之有理即可。本题要求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文明与社会发展”拟论题并阐述。根据材料思维导图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启了工业文明的大门,而工业革命的发展又促进了英国民主政治改革,因此可围绕英国经济和政治的关系拟题目为英国君主立宪制与资本主义发展相互促进。阐述可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过程以及对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等几个角度概括,然后进行总结,阐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互相推动作用,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逻辑思维一定要严密。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英国代议制和工业革命,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19.(2024高一下·卢龙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月革命后,鉴于苏俄国内形势仍然严峻的现实需要,1918年春,列宁提出了由国家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竭尽全力“医治战争带给俄国整个社会机体的极其严重的创伤”。此后,列宁通过余粮收集制和产品供给制,以产品、个人消费品和日用品高度国有化的形式禁止私人买卖商品和粮食,普及义务劳动制,坚持“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对国家所有的生产资料实行严格的计划控制,成功地保护了新生的苏维埃俄国政权。1920年,国内各类企业基本上在政府的监督下有序运行,但随着国内战争的基本结束,这些举措却使刚刚恢复和平的国内环境再次走向混乱和衰退。1921年,列宁在吸取这些教训之后又开启了崭新的政策尝试。
——摘编自韦光波、朱喆《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启示》
材料二 在取得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胜利之后,苏俄进入了和平建设时期,产生于战争时期具有临时性质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和平建设时期很快就出现了“政策失灵”的问题,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921年2月8日,列宁在《农民问题提纲初稿》中明确提出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并指出农民的税后余粮可以在地方自由流转。此外,在租让制方面,1920年11月,列宁就指出租让制是在俄国经济极其薄弱时利用资本加速经济发展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式。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实施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有关决议,新经济政策开始进入正式实施阶段。
——摘编自张伟《改革视角下的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十月革命后列宁采取的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政策名称,并列举其具体举措。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列宁“崭新的政策尝试”的合理性。
【答案】(1)名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举措: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商品买卖;坚持“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普及义务劳动制。(答出两点即可)
(2)阐述: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以服务于战争需要、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合苏俄社会发展的需要。余粮收集制虽然保证了战争需要,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给苏俄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随着国内形势的变化,列宁一方面迅速调整国家和农民的关系,缓和社会矛盾,稳定政权基础;另一方面,承认商品货币关系,在不改变重要企业由国家控制的前提下,实施租借制,允许私营企业发展,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因此,由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也是苏俄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的正确探索。(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知识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1)政策:根据材料“1918年春,列宁提出了由国家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列宁通过余粮收集制和产品供给制”及所学知识可知政策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举措:根据材料“列宁通过余粮收集制和产品供给制”可概括出实行余粮收集制;根据材料“以产品、个人消费品和日用品高度国有化的形式禁止私人买卖商品和粮食”可概括出禁止商品买卖;根据材料“普及义务劳动制,坚持‘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可概括出坚持“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普及义务劳动制。
(2)合理性:根据“但随着国内战争的基本结束,这些举措却使刚刚恢复和平的国内环境再次走向混乱和衰退”“产生于战争时期具有临时性质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和平建设时期很快就出现了‘政策失灵’的问题”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以服务于战争需要、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合苏俄社会发展的需要。余粮收集制虽然保证了战争需要,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给苏俄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根据“1921年2月8日,列宁在《农民问题提纲初稿》中明确提出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并指出农民的税后余粮可以在地方自由流转。”可得出随着国内形势的变化,列宁一方面迅速调整国家和农民的关系,缓和社会矛盾,稳定政权基础;另一方面,承认商品货币关系,在不改变重要企业由国家控制的前提下,实施租借制,允许私营企业发展,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因此,由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也是苏俄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的正确探索。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苏俄经济政策的演变历程,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024高一下·卢龙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鼓舞下,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蓬勃发展,至20世纪60年代末,亚非新独立的国家已有69个,此后又逐渐增加到120多个,东方民族主义取得决定性胜利。以万隆会议和不结盟运动为标志,发展中国家作为一股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在反帝、反殖、反霸斗争以及争取建立新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这一时期,亚非拉民族主义从争取政治独立和国家主权变为争取发展民族经济、维护本国正当经济权益,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20世纪60年代,77国集团的建立便是发展中国家力图维护合法经济权益的集中体现。
——摘编自徐煜《20世纪亚非拉国家的民族主义及其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材料二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处于觉醒阶段的非洲反抗殖民主义的斗争虽先后归于失败,但却为50年代以后的非洲独立浪潮奠定了基础,并使非洲大陆进入了以独立为主题的历史阶段。利比亚于1951年率先独立,成为战后第一个赢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埃及于1956年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并打退英、法、以的合伙侵略。非洲独立运动在20世纪60年代进入高潮,1963年,非洲统一组织的成立也成为其民族解放运动史上的重大事件,大多数宗主国在非洲的统治土崩瓦解,剩余的葡萄牙和南部非洲的白人种族主义的顽固统治也于70年代彻底瓦解。90年代,来自海外且延续了500多年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非洲格局出现一派新天地。
——摘编自马丁、王芳《20世纪非洲政治格局演变析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胜利以来亚非民族独立运动深入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90年代“非洲格局出现一派新天地”的原因及影响。
【答案】(1)表现:新兴独立国家数量迅速增多;独立运动及独立国家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从争取政治独立到发展民族经济。
(2)原因:二战后非洲反殖民斗争;非洲民族国家独立及非洲统一组织成立;非洲各国民族经济的发展;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影响:提高了非洲的国际地位;有利于非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加速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知识点】“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解析】【分析】(1)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鼓舞下,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蓬勃发展,至20世纪60年代末,亚非新独立的国家已有69个,此后又逐渐增加到120多个”可概括出新兴独立国家数量迅速增多;根据“以万隆会议和不结盟运动为标志,发展中国家作为一股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在反帝、反殖、反霸斗争以及争取建立新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可概括出独立运动及独立国家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根据“这一时期,非拉民族主义从争取政治独立和国家主权变为争取发展民族经济、维护本国正当经济权益”可概括出从争取政治独立到发展民族经济。
(2)原因:根据“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处于觉醒阶段的非洲反抗殖民主义的斗争虽先后归于失败,但却为50年代以后的非洲独立浪潮奠定了基础”可概括出二战后非洲反殖民斗争;根据“利比亚于1951年率先独立,成为战后第一个赢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埃及于1956年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并打退英、法、以的合伙侵略。非洲统一组织的成立也成为其民族解放运动史上的重大事件”可概括出非洲民族国家独立及非洲统一组织成立;根据所学知识还可知非洲各国民族经济的发展;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影响:根据“使非洲大陆进入了以独立为主题的历史阶段”“非洲格局出现一派新天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非洲国家独立提高了非洲的国际地位;有利于非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时加速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2024高一下·卢龙期末)下图所示为刻有《汉谟拉比法典》的古巴比伦石柱(顶端部分),石柱上刻着的两个人物,坐着的神把法典交给了站着的汉谟拉比。这一石刻体现了古巴比伦(  )
A.王权高于神权 B.法律宣扬君权神授
C.等级差别明显 D.追求社会公平公正
2.(2024高一下·卢龙期末)13世纪末,西欧很多国家仍然实行“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而英国却转变为“我的附庸的附庸是我的附庸”。这反映了(  )
A.西欧专制王权的普遍确立 B.英王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C.英国进入君主立宪制时期 D.近代民族国家的最终形成
3.(2024高一下·卢龙期末)阿兹特克文明早期,王位实行终身制但不能世袭。王位继承者由贵族议事会选举产生。后来,贵族议事会成员减为4人,全由国王的近亲组成,君主形式上由议事会选举产生,实际上为家族世袭。阿兹特克文明这一变化反映出(  )
A.政治文明的倒退 B.血缘关系呈弱化趋势
C.王权势力得到加强 D.国家权力意识开始萌发
4.(2024高一下·卢龙期末)某经济学家指出:“(古代)亚洲商品在欧洲的想象中拥有特殊的魅力,异域商品和奢侈品长期以来和感觉的东方来源联系在一起,它们的意义深入社会结构和文化心态之中。”这种社会文化现象(  )
A.有利于亚欧的经济联系 B.受到了物种交换的影响
C.推动了西欧的社会转型 D.反映了贵重金属的流入
5.(2024高一下·卢龙期末)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认为一切人和一切团体组织都可能犯错,当教会给人定罪并将人烧死在火刑柱上时,教会实际上已经违背了基督教的福音。马丁·路德的这些言论(  )
A.有利于人文主义的传播 B.废除了基督教教会特权
C.旨在削弱基督教的影响 D.压抑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6.(2024高一下·卢龙期末)如表为19世纪中期英国公共卫生法案演进简表。这可用来说明当时的英国(  )
  适用范围 中央政府权责
1848年《公共卫生法案》 伦敦以外英格兰、威尔士地区的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区 中央卫生委员会在特定条件下,可强制建立地方卫生委员会并实施法案
1866年《清洁法案》 农村划分出“排污区”,设立“排污委员会” 在地方当局未尽到义务时,国务大臣可责令其限期履行义务或采取相应措施
1872年《公共卫生法案》 伦敦以外英格兰和威尔士所有城市和农村地区 可解散、合并卫生区及修改其边界;可批准和修改地方法案
A.公共卫生问题突出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C.公共权力监管缺失 D.城市化进程受到了抵制
7.(2024高一下·卢龙期末)巴黎公社革命期间,公社社员们积极参与城市管理和建设,展现出了高度的热情和责任感,然而,公社最终还是失败了。由此可知,巴黎公社(  )
A.缺乏正确的领导和策略 B.具有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
C.不具备成功的客观条件 D.只是一场不切实际的幻想
8.(2024高一下·卢龙期末)自19世纪晚期以来,荷属东印度当局在印尼增设了各种技术性、职能性部门,如农业部、公共事务部等,同时在爪哇和外岛地区修建公路、铁路,发展海上运输、电报通信业务。到20世纪20年代,爪哇地区的93%和外岛地区都处于殖民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这说明当时(  )
A.荷属东印度工业体系完善 B.印尼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C.西方文明阻碍了印尼转型 D.荷兰强化了对印尼管控
9.(2024高一下·卢龙期末)下表所示为1919年通过的《国际联盟盟约》中的部分内容。据表可得出的结论是,国联(  )
第十二条第一款 倘联盟会员国间发生争议,势将决裂者,当将此事提交仲裁或依司法解决,或交行政院审查
第十五条第三款 行政院应尽力使争议得以解决
第十五条第四款 倘争议不能如此解决,则行政院经全体或多数之表决,应缮发报告书,说明争议之事实及行政院所认为公允适当之建议
第十五条第七款 如行政院除争执之一方或一方以上之代表外,不能使该院理事一致赞成其报告书,则联盟会员国保留权利施行认为维持正义或公道所必需之行动
A.体现了西方大国间的博弈 B.本质上维护英法等大国利益
C.有效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D.在集体安全机制上存在漏洞
10.(2024高一下·卢龙期末)1922年5月22日,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期限一般定为三年;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但主人必须同雇工一起劳动;允许农民自由选择使;用土地的形式,采取村社的、个体经济的或集体经济的形式。这一举措有助于(  )
A.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B.苏俄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C.推动苏俄国内战争的胜利 D.保证苏俄工业化的开展
11.(2024高一下·卢龙期末)英国首相丘吉尔在1940年7月14日的全民广播中强调,英国人民正在进行的是一场“人民的战争”。1942年4月,战时内阁大臣欧内斯特·贝文在伦敦接待国际劳工组织代表时将“二战”称为“人民战争”。英国政府的这些做法有利于(  )
A.动员民众参与反法西斯战争 B.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C.消除英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 D.强化与苏联的军事合作
12.(2024高一下·卢龙期末)198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经济复苏租税法案》,规定将个人所得税税率在三年内减少25%,并规定个人所得税税级随物价指数进行调整,同时准予企业加速折旧,并对新设备增加税收抵免额。几年后,里根政府再次大幅下调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的最高税率。这些措施(  )
A.表明国家放松了对经济干预 B.推广了美国新经济模式
C.旨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D.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勃兴
13.(2024高一下·卢龙期末)美国在1948年实施了“柏林空运”行动,以应对苏联对西柏林的封锁。同时,苏联也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由此可见,柏林危机(  )
A.加剧国际局势的紧张 B.成为冷战开始标志
C.推动多极化趋势加强 D.导致两极格局终结
14.(2024高一下·卢龙期末)20世纪60年代后期,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明确指出,要增加社会主义企业的自主性,保障经济发展具有更大的计划性,发展社会主义计划经营的方法并使之现代化。南斯拉夫则提出要建立“自治型”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发展民主,实行工人自治。这说明东欧国家的改革旨在(  )
A.消除意识形态的影响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建立市场经济的模式 D.巩固与苏联的关系
15.(2024高一下·卢龙期末)据统计,1948—1987年,以联合国名义进行的维和行动平均每4年多进行1次,1988年与1989年两年内共采取了5次维和行动,1991年一年中就进行了6次维和行动,1988—1995年七年内联合国组织了24次维和行动,接近过去43年维和行动次数的两倍。这说明(  )
A.两极格局对世界形势深刻影响
B.新兴民族国家对维和行动的大力支持
C.联合国全球治理能力明显提升
D.和平交流已成为国家竞争的内在需求
16.(2024高一下·卢龙期末)1999年7月,叙利亚总统访俄时表示,应创建一个多极世界,这个多极世界将不容许任何一个国家左右事态发展;美国在这一时期也不得不承认其世界霸权地位受到当时内外条件的极大限制,对外霸权“深度有限”。这表明(  )
A.经济全球化范围扩大 B.美国霸权地位发生了动摇
C.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D.新兴国家主权观念普遍增强
17.(2024高一下·卢龙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地理环境 发展 终结
古代 西亚 文明 两河所带来的肥沃冲积平原上,构建了复杂的放射状灌溉系统,但该系统一旦中断,大片平原迅速变成贫瘠的盐碱地,这一系统后被埃及法勒姆地区引进学习 公元前2千纪初,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位国王汉谟拉比结束城邦混战,他在法典中宣称自己“令正义升起像太阳神照耀着黑暗笼罩下的人们,给大地带来光明” 公元前6世纪中期,居鲁士二世领导的波斯开始扩张领土,灭亡了新巴比伦王朝
古代埃及文明 沙漠荒芜,但其中丰富的金矿成为法老们的外交基础,以换取短缺的资源,也阻隔着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与入侵;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为河谷带来大量沃土,成为农民的乐园 公元前3千纪中期,第四王朝的物质文明达到古王国时期的顶峰,这也是埃及历史上王权强盛的黄金时期,胡夫、哈夫拉和门卡拉留下了闻名世界的三大金字塔 法老埃及三千年的历史结束于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的东征
材料二 总的来说,希腊的城市在布局上大体都是一个模式,平直的街道将城市分割成均匀的小块,房屋排列整齐而密集,所有房屋大小都差不多。时间和金钱更多地投入到为所有公民谋利的事情上。传统的贵族家族已经消亡,拥有多种形式的财富已经成为很普遍的事,某些富有者几乎没有土地。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西亚文明和古代埃及文明的共同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希腊文明的独特之处。
18.(2024高一下·卢龙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学生在阅读王斯德主编的《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前四章后制作了如下的思维导图:
结合思维导图与所学世界史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文明与社会发展”,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清晰)
19.(2024高一下·卢龙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月革命后,鉴于苏俄国内形势仍然严峻的现实需要,1918年春,列宁提出了由国家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竭尽全力“医治战争带给俄国整个社会机体的极其严重的创伤”。此后,列宁通过余粮收集制和产品供给制,以产品、个人消费品和日用品高度国有化的形式禁止私人买卖商品和粮食,普及义务劳动制,坚持“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对国家所有的生产资料实行严格的计划控制,成功地保护了新生的苏维埃俄国政权。1920年,国内各类企业基本上在政府的监督下有序运行,但随着国内战争的基本结束,这些举措却使刚刚恢复和平的国内环境再次走向混乱和衰退。1921年,列宁在吸取这些教训之后又开启了崭新的政策尝试。
——摘编自韦光波、朱喆《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启示》
材料二 在取得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胜利之后,苏俄进入了和平建设时期,产生于战争时期具有临时性质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和平建设时期很快就出现了“政策失灵”的问题,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921年2月8日,列宁在《农民问题提纲初稿》中明确提出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并指出农民的税后余粮可以在地方自由流转。此外,在租让制方面,1920年11月,列宁就指出租让制是在俄国经济极其薄弱时利用资本加速经济发展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式。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实施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有关决议,新经济政策开始进入正式实施阶段。
——摘编自张伟《改革视角下的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十月革命后列宁采取的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政策名称,并列举其具体举措。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列宁“崭新的政策尝试”的合理性。
20.(2024高一下·卢龙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鼓舞下,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蓬勃发展,至20世纪60年代末,亚非新独立的国家已有69个,此后又逐渐增加到120多个,东方民族主义取得决定性胜利。以万隆会议和不结盟运动为标志,发展中国家作为一股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在反帝、反殖、反霸斗争以及争取建立新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这一时期,亚非拉民族主义从争取政治独立和国家主权变为争取发展民族经济、维护本国正当经济权益,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20世纪60年代,77国集团的建立便是发展中国家力图维护合法经济权益的集中体现。
——摘编自徐煜《20世纪亚非拉国家的民族主义及其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材料二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处于觉醒阶段的非洲反抗殖民主义的斗争虽先后归于失败,但却为50年代以后的非洲独立浪潮奠定了基础,并使非洲大陆进入了以独立为主题的历史阶段。利比亚于1951年率先独立,成为战后第一个赢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埃及于1956年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并打退英、法、以的合伙侵略。非洲独立运动在20世纪60年代进入高潮,1963年,非洲统一组织的成立也成为其民族解放运动史上的重大事件,大多数宗主国在非洲的统治土崩瓦解,剩余的葡萄牙和南部非洲的白人种族主义的顽固统治也于70年代彻底瓦解。90年代,来自海外且延续了500多年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非洲格局出现一派新天地。
——摘编自马丁、王芳《20世纪非洲政治格局演变析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胜利以来亚非民族独立运动深入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90年代“非洲格局出现一派新天地”的原因及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古巴比伦王国与《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从提供的图片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古巴比伦的石柱上刻有两个人物:一个是坐着的神,另一个是站着的汉谟拉比。神正在把法典交给汉谟拉比,这一场景明确地展示了法律或权力是从神那里获得的。B选项“法律宣扬君权神授”与描述完全吻合。神把法典交给汉谟拉比,意味着汉谟拉比的权力和法律地位是由神所授予的,这正是君权神授的表现,B正确;
A选项“王权高于神权”与描述不符,因为描述中神是坐着的,而汉谟拉比是站着的,这并不能说明王权高于神权,排除A;
C选项“等级差别明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从描述中推断出来(神和汉谟拉比的姿态不同),但这并不是描述的核心内容,排除C;
D选项“追求社会公平公正”并没有在描述中得到直接体现,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汉谟拉比法典》,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2.【答案】B
【知识点】西欧的王权
【解析】【分析】题目描述了13世纪末西欧很多国家与英国在封建附庸关系上的不同。西欧很多国家仍然实行“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原则,意味着附庸的附庸并不直接效忠于更高一级的领主,而是只效忠于直接附庸他们的领主。而英国则转变为“我的附庸的附庸是我的附庸”,意味着英国国王试图将更广泛的领土和人民直接纳入其统治之下。英王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这一选项与题目描述的英国转变附庸关系的原则相吻合。通过将附庸的附庸也视为自己的附庸,英国国王加强了对更广泛领土和人民的直接控制,B正确;
15世纪末西欧才建立专制王权制度,排除A;
君主立宪制主要涉及国王与议会之间的关系,与题目描述的附庸关系无直接关联,且结合所学可知,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度,排除C;
近代民族国家的最终形成描述的是国家形态的演变,与题目特指的附庸关系原则转变无直接联系,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古西欧王权,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3.【答案】C
【知识点】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阿兹特克文明早期的王位继承制度是由贵族议事会选举产生,这表明当时的政治体制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和集体决策的特点。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贵族议事会的成员数量减少,且主要由国王的近亲组成,这实际上削弱了议事会的代表性和决策独立性。尽管王位在形式上仍然是由议事会选举产生,但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家族世袭,这表明国王的权力得到了加强,C正确;
材料更多地反映了权力结构的转变而不是文明的整体倒退,排除A;
选项B“血缘关系呈弱化趋势”与事实相反,因为变化后血缘关系在王位继承中的作用实际上加强了,排除B;
选项D“国家权力意识开始萌发”可能适用于更广泛的文明发展背景,但不直接针对这一具体变化,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美洲文明,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4.【答案】A
【知识点】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
【解析】【分析】古代亚洲商品在欧洲有特殊魅力,这意味着亚洲和欧洲之间存在着商品的交流,这种商品交流必然有利于亚欧之间的经济联系,A正确;
题干中主要强调的是亚洲商品在欧洲的魅力以及其对社会结构和文化心态的影响,并未提及物种交换的相关内容,排除B;
仅仅是亚洲商品在欧洲受欢迎,还不足以直接推动西欧的社会转型,这一表述过于夸大了其作用,排除C;
题干中并没有提到贵重金属的流入情况,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文明交流,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答案】A
【知识点】宗教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时期的言论,强调了一切人和团体组织都可能犯错,并指出当教会以极端的方式如烧死在火刑柱上来定罪人时,教会已经违背了基督教的福音。这样的观点实际上是在对教会的权威提出质疑,并暗示教会不应该拥有绝对的、不容置疑的权力。结合所学可知,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尊严和自由,反对教会对个人思想的过度干预和控制。马丁·路德的言论通过质疑教会的权威,间接支持了个人有权独立思考和判断,这与人文主义的精神是一致的,A正确;
虽然马丁·路德的言论对教会的权威提出了质疑,但并不能说他直接废除了教会的特权。宗教改革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涉及多个方面和层次的改革,因此,B选项过于绝对,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B;
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的重要人物,他的目标并不是削弱基督教的影响,而是希望通过改革使基督教更加纯净和符合其原始教义。因此,这一选项与马丁·路德的初衷不符,排除C;
实际上马丁·路德的言论更多地是在挑战教会的权威和特权,而不是压抑民众的宗教信仰。他的思想反而鼓励了个人直接阅读和理解《圣经》,从而加深了对基督教信仰的理解和体验,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宗教改革,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结合材料关键词和所学知识推导出正确答案。
6.【答案】A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影响
【解析】【分析】从19世纪中期英国公共卫生法案的演进简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个关键信息点:1848年的《公共卫生法案》主要适用于伦敦以外英格兰、威尔士地区的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区,而到了1872年的《公共卫生法案》,其适用范围扩大到了伦敦以外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所有城市和农村地区。这显示了公共卫生问题不仅仅局限于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区,而是扩展到了更广泛的区域。中央政府在公共卫生方面的权责也在逐渐增强。例如,1848年的法案允许中央卫生委员会在特定条件下强制建立地方卫生委员会并实施法案,而1872年的法案则赋予了中央政府更多的权力,如解散、合并卫生区及修改其边界,以及批准和修改地方法案。从法案的适用范围和中央政府的权责增强来看,确实反映了当时英国公共卫生问题的突出性,A正确;
19世纪中期虽然是国家干预开始增强的时期,但称其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可能过于超前,且表格中并没有直接证据支持这一点,排除B;
表格中显示的是中央政府在公共卫生方面的权力在增强,而不是缺失,排除C;
表格中并没有提到城市化进程受到抵制的任何信息,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卫生体系的发展,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7.【答案】C
【知识点】巴黎公社
【解析】【分析】题干描述了巴黎公社革命期间,公社社员们积极参与城市管理和建设,并展现出了高度的热情和责任感。但尽管如此,公社最终还是失败了。题干明确提到,尽管社员们积极参与并展现出了高度的热情和责任感,但公社还是失败了。这很可能意味着,尽管社员们的努力是巨大的,但由于某些外部或客观的因素,公社并没有成功。这些外部或客观因素即为“不具备成功的客观条件”,C正确;
题干中并没有明确提到公社是否缺乏正确的领导或策略,只是说社员们积极参与,排除A;
题干中并没有明确提到公社存在什么内在矛盾,因此这一选项也不能确定,排除B;
题干中并没有提到公社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只是说它失败了,所以这一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巴黎公社,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答案】D
【知识点】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化
【解析】【分析】材料中荷属东印度当局的一系列行动,包括设立各种技术性、职能性部门,以及在爪哇和外岛地区修建基础设施和发展通讯业务,都是为了加强对印尼的控制。而且,到20世纪20年代,爪哇地区的93%和外岛地区都处于殖民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这也说明了荷兰对印尼的控制得到了加强,D项正确;
材料并没有提到工业体系的完善,排除A项;
材料并没有提到印尼民族民主意识的变化,排除B项;
材料中荷属东印度当局的一系列行动,实际上是在推动印尼的现代化进程,而不是阻碍,排除C项。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了早期殖民扩张,解答本题需结合材料荷属东印度当局的殖民活动进行分析,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9.【答案】D
【知识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虽然国联试图通过仲裁、司法解决和行政院审查等方式来解决会员国间的争议,但如果这些方式都不能解决问题,会员国仍然有权采取行动。这意味着国联的集体安全机制并不是绝对有效的,存在一定的漏洞,D正确;
虽然国联的成立和运作确实涉及到了西方大国间的政治博弈,但这段材料并没有直接体现出大国间的博弈情况,而是更多地关注了争议解决机制,排除A;
“本质上维护英法等大国利益”这个结论可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支持,因为国联在实际运作中确实受到了英法等大国的影响,但这段材料本身并没有直接表明这一点,排除B;
从材料来看,国联设立了一套争议解决的机制,包括仲裁、司法解决和行政院审查等。然而,材料中也提到了如果争议不能通过行政院解决,会员国保留采取行动的权利,这暗示了这套机制可能并不总是有效的,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国际联盟,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倘联盟会员国间发生争议,势将决裂者,当将此事提交仲裁或依司法解决”,结合国际联盟的宗旨和作用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0.【答案】B
【知识点】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1922年5月22日,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的《土地劳动使用法》中,允许了出租土地、使用雇佣劳动力以及农民自由选择使用土地的形式。题干中的措施,如允许出租土地、使用雇佣劳动力以及农民自由选择使用土地的形式,都是为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有助于农业的恢复和发展,B正确;
苏俄想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后引发经济和政治危机,采取了新经济政策来恢复和发展经济,材料既是新经济政策的体现,排除A;
虽然农业的发展可以为战争提供物质基础,但题干中的措施主要是为了调整农业生产关系,而不是直接为了推动战争的胜利。此外,1922年苏俄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排除C;
题干中的措施主要是针对农业的,与工业化的开展没有直接的联系。而且,苏俄的工业化开始于1925年,明显晚于题干中的时间,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11.【答案】A
【知识点】“二战”的进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英国首相丘吉尔在1940年7月14日的全民广播中强调英国人民正在进行的是一场“人民的战争”,并在随后的时间里,战时内阁大臣欧内斯特·贝文也在公开场合将“二战”称为“人民战争”。这些表述都突出了战争的大众性和全民性。选项A提到动员民众参与反法西斯战争,这与英国政府强调“人民的战争”是相符的。通过将战争定义为“人民的战争”,英国政府能够激发更广泛的民众参与感和责任感,从而动员更多人参与到反法西斯战争中来,A正确;
选项B说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这个选项与材料内容无直接关联。英国政府称战争为“人民的战争”并不是为了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排除B;
选项C提到消除英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这也不是通过称战争为“人民的战争”能够直接达到的效果。此外,材料中没有提及与消除贫富差距相关的信息,排除C;
选项D说强化与苏联的军事合作,虽然二战期间英国与苏联有军事合作,但材料中并没有提到这一点,因此这个选项与材料内容也不直接相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12.【答案】C
【知识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1981年,美国正处于经济复苏的阶段。这一年,国会通过了《经济复苏租税法案》,该法案明确了一系列的税收减免措施,包括减少个人所得税税率、随物价指数调整个人所得税税级、准予企业加速折旧以及增加新设备的税收抵免额。几年后,里根政府进一步下调了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的最高税率。旨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与题干中描述的税收措施高度相关。通过减轻个人和企业的税收负担,可以刺激消费和投资,从而有助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C正确;
虽然税收减免可以视为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接控制,但仅仅基于这些税收措施并不能断定国家整体上放松了对经济的干预。此外,减少税收也是政府干预经济的一种手段,旨在刺激经济增长,排除A;
推广了美国新经济模式提到的“新经济模式”并未在题干中明确描述,且与税收措施的直接关联不明显,排除B;
尽管税收减免可能对所有产业都有正面影响,但题干中并没有特别指出这些措施对第三产业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解答本题关键需结合战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史实进行分析,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答案】A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的“柏林空运”是冷战期间的一个重要事件,其中美国为了支持西柏林,通过空运提供物资,而苏联则对西柏林进行了封锁。美国采取空运行动来对抗苏联的封锁,这明显是一个紧张和对抗的局势,A正确;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而不是1948年的柏林危机,排除B;
在冷战期间,世界局势主要是两极格局,即美国和苏联的对抗。这一时期的柏林危机并没有推动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反而强化了美苏的两极对立,排除C;
柏林危机是冷战期间的一个事件,但它并没有导致两极格局的终结,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结束,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美苏冷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14.【答案】B
【知识点】东欧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与剧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匈牙利和南斯拉夫这两个东欧国家都提出了各自的改革方向。匈牙利的改革集中在增加社会主义企业的自主性、加强经济发展的计划性,以及使社会主义计划经营方法现代化。而南斯拉夫则希望建立一种“自治型”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并通过发展民主和实行工人自治来推进改革。B项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与材料中两国提出的改革措施相吻合。无论是增加企业自主性、加强计划性,还是建立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和实行工人自治,都是为了使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和有效,B正确;
消除意识形态的影响,此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中并未明确表明这一点是改革的直接目的,排除A;
虽然南斯拉夫提到了“自治型”市场社会主义,但这并不等同于纯粹的市场经济模式,而且匈牙利的改革重点更多是在社会主义计划经营上,排除C;
材料中没有提及巩固与苏联的关系,且与当时的东欧国家改革背景不符,因为这一时期的东欧国家普遍希望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5.【答案】C
【知识点】联合国
【解析】【分析】从给出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从1988年到1995年这七年间,联合国组织的维和行动次数明显增加,与之前的43年相比接近两倍。这种增长趋势反映了在这一时期,国际社会的冲突和不稳定情况有所增加,需要联合国进行更多的维和努力。一方面也体现了联合国全球治理能力明显提升,更多的组织维和行动,C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和冷战影响无关,排除A;
虽然新兴国家的支持对维和行动有积极作用,但统计数据本身并没有直接提及新兴国家的支持程度,排除B;
“和平交流已成为国家竞争的内在需求”这一说法与统计数据没有直接关联,且不符合该时期的历史背景,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联合国,解答本题关键需结合材料中联合国的维和行动进行分析,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答案】C
【知识点】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叙利亚总统在1999年访俄时表示应创建一个多极世界,并强调这个多极世界不容许任何一个国家左右事态发展。同时,美国在这一时期也承认其世界霸权地位受到限制,对外霸权“深度有限”。从叙利亚总统的表态和美国对自身霸权地位的认知来看,可以推断出当时的国际局势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并且这种趋势似乎是不可逆转的,C正确;
题目中并没有直接提及经济全球化的相关信息,所以这个选项与题目给出的信息关联不大,排除A;
虽然题目中提到美国承认其霸权地位受到限制,但这并不等于其霸权地位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动摇,排除B;
题目中并没有明确提及新兴国家或其主权观念的增强,所以这个选项与题目给出的信息关联不大,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答案】(1)共同特征:都推行君主专制统治;文明都发源于大河流域;都以农耕文明为主;都有着辉煌的文明成就;都被外来侵略者所灭。
(2)独特之处:文明发源于沿海地区;以工商业为主;属于海洋文明;推行公民政治,各邦政体不同;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为近代民主奠定基础。
【知识点】古代西亚文明;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分析】(1)共同特征:根据材料“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位国王汉谟拉比结束城邦混战,他在法典中宣称自己‘令正义升起像太阳神照耀着黑暗笼罩下的人们,给大地带来光明’”“第四王朝的物质文明达到古王国时期的顶峰,这也是埃及历史上王权强盛的黄金时期”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都推行君主专制统治;根据材料“两河所带来的肥沃冲积平原上”“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为河谷带来大量沃土,成为农民的乐园”可概括出文明都发源于大河流域;根据材料“构建了复杂的放射状灌溉系统”“成为农民的乐园”可概括出都以农耕文明为主;结合所学可知,两河流域和古埃及都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属于文明起源地区;根据材料“居鲁士二世领导的波斯开始扩张领土,灭亡了新巴比伦王朝”“法老埃及三千年的历史结束于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的东征”可概括出都被外来侵略者所灭。
(2)独特之处:结合所学可知,和两河流域、古埃及发源于大河不同,古希腊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根据材料“拥有多种形式的财富已经成为很普遍的事,某些富有者几乎没有土地”并结合所学可知,古希腊的经济以工商业为主;根据材料“时间和金钱更多地投入到为所有公民谋利的事情上。传统的贵族家族已经消亡”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推行公民政治,各邦政体不同;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为近代民主奠定基础。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世界文明成就,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结合材料关键词和所学知识推导出正确答案。
18.【答案】示例
论题:英国君主立宪制与资本主义发展相互促进。
阐述:随着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经济上日益强大,他们以议会为基地,向专制王权发起挑战。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处死国王,此后经历了共和国军事独裁和王朝复辟的反复斗争时期。1688年的“光荣革命”巩固了革命成果,之后通过的《权利法案》扩大了议会权力,限制了王权,推动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英国“光荣革命”后,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如鼓励出口、积极参与殖民扩张,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等,成为工业革命在英国率先爆发的政治前提。随着市场扩大和需求增长,手工生产已不能满足需求,18世纪中期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
综上所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反过来,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能够促进经济基础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为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的重要原因。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权利法案》;工业革命的背景
【解析】【分析】本题较开放,言之有理即可。本题要求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文明与社会发展”拟论题并阐述。根据材料思维导图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启了工业文明的大门,而工业革命的发展又促进了英国民主政治改革,因此可围绕英国经济和政治的关系拟题目为英国君主立宪制与资本主义发展相互促进。阐述可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过程以及对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等几个角度概括,然后进行总结,阐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互相推动作用,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逻辑思维一定要严密。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英国代议制和工业革命,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19.【答案】(1)名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举措: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商品买卖;坚持“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普及义务劳动制。(答出两点即可)
(2)阐述: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以服务于战争需要、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合苏俄社会发展的需要。余粮收集制虽然保证了战争需要,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给苏俄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随着国内形势的变化,列宁一方面迅速调整国家和农民的关系,缓和社会矛盾,稳定政权基础;另一方面,承认商品货币关系,在不改变重要企业由国家控制的前提下,实施租借制,允许私营企业发展,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因此,由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也是苏俄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的正确探索。(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知识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1)政策:根据材料“1918年春,列宁提出了由国家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列宁通过余粮收集制和产品供给制”及所学知识可知政策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举措:根据材料“列宁通过余粮收集制和产品供给制”可概括出实行余粮收集制;根据材料“以产品、个人消费品和日用品高度国有化的形式禁止私人买卖商品和粮食”可概括出禁止商品买卖;根据材料“普及义务劳动制,坚持‘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可概括出坚持“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普及义务劳动制。
(2)合理性:根据“但随着国内战争的基本结束,这些举措却使刚刚恢复和平的国内环境再次走向混乱和衰退”“产生于战争时期具有临时性质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和平建设时期很快就出现了‘政策失灵’的问题”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以服务于战争需要、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合苏俄社会发展的需要。余粮收集制虽然保证了战争需要,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给苏俄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根据“1921年2月8日,列宁在《农民问题提纲初稿》中明确提出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并指出农民的税后余粮可以在地方自由流转。”可得出随着国内形势的变化,列宁一方面迅速调整国家和农民的关系,缓和社会矛盾,稳定政权基础;另一方面,承认商品货币关系,在不改变重要企业由国家控制的前提下,实施租借制,允许私营企业发展,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因此,由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也是苏俄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的正确探索。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苏俄经济政策的演变历程,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答案】(1)表现:新兴独立国家数量迅速增多;独立运动及独立国家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从争取政治独立到发展民族经济。
(2)原因:二战后非洲反殖民斗争;非洲民族国家独立及非洲统一组织成立;非洲各国民族经济的发展;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影响:提高了非洲的国际地位;有利于非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加速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知识点】“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解析】【分析】(1)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鼓舞下,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蓬勃发展,至20世纪60年代末,亚非新独立的国家已有69个,此后又逐渐增加到120多个”可概括出新兴独立国家数量迅速增多;根据“以万隆会议和不结盟运动为标志,发展中国家作为一股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在反帝、反殖、反霸斗争以及争取建立新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可概括出独立运动及独立国家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根据“这一时期,非拉民族主义从争取政治独立和国家主权变为争取发展民族经济、维护本国正当经济权益”可概括出从争取政治独立到发展民族经济。
(2)原因:根据“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处于觉醒阶段的非洲反抗殖民主义的斗争虽先后归于失败,但却为50年代以后的非洲独立浪潮奠定了基础”可概括出二战后非洲反殖民斗争;根据“利比亚于1951年率先独立,成为战后第一个赢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埃及于1956年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并打退英、法、以的合伙侵略。非洲统一组织的成立也成为其民族解放运动史上的重大事件”可概括出非洲民族国家独立及非洲统一组织成立;根据所学知识还可知非洲各国民族经济的发展;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影响:根据“使非洲大陆进入了以独立为主题的历史阶段”“非洲格局出现一派新天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非洲国家独立提高了非洲的国际地位;有利于非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时加速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2023-2024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