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预测试卷
1.(2024高二下·河北期末)商以前,单一族群的小国通常会有固定的丧葬传统,但殷墟遗址中墓葬形式多样。如墓主的头向采取朝北方状态的约占所有墓葬的45%;除了仰身葬之外,还发现有俯身、侧身等不同葬法。商代的墓葬方式( )
A.动摇了宗法制度的根基 B.体现了商文化的多元性
C.强化了王权至上的理念 D.反映了礼乐制度的影响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代的墓葬形式多样,打破了商以前单一族群固定的丧葬传统,说明当时民族交流影响了墓葬形式,反映了商文化的多元性,B项正确;
商朝时宗法制的根基并没有动摇,而且材料内容与宗法制关系不大,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商文化的多元性,与王权至上的理念无关,而且商朝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项错误;
礼乐制度形成是在西周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夏商周时期的文化,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理解商朝墓葬形式变化的原因,结合商朝文化的特点和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2024高二下·河北期末)周公认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并反复告诫成王和其他大贵族,“天不可信”“天命不于常”,要通过“疾敬德”“勤用明德”来保住天命。这反映了( )
A.封建贵族的诉求 B.礼乐文化的内涵
C.儒家思想受推崇 D.道法自然的观念
【答案】B
【知识点】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要通过'疾敬德’‘勤用明德’来保住天命”可知,西周主张敬天保民、明德慎罚,体现出一定的民本思想,也反映出礼乐教化通行天下,体悟天道,谦和有礼,威仪有序的“礼乐文化”内涵,B 项正确;
封建贵族的诉求是建立集权统治,且此时是奴隶社会,并未进入封建社会时期,排除A项;
此时还未产生儒家思想,排除C项。
材料主要强调西周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的民本思想,与道法自然的观念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解答本题根据关键信息“敬天保民和儒家民本思想”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2024高二下·河北期末)有学者把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将第一个阶段形容为“满天星斗”,第二个阶段为“月明星稀”,第三个阶段为“皓月凌空”。与“月明星稀”的形容相类似的是( )
A.原始群落的分布形态 B.部族林立的邦国形态
C.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态 D.大一统国家典型形态
【答案】C
【知识点】三皇五帝与部落统治;禅让制与世袭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月明星稀”是指进入王国时代,中原地区出现了王权国家,周边的区域文明相继退场或暗淡,与之相类似的是早期国家基本形态,C项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满天星斗”形容的是不同文明如星斗搬散布于中国大地,与之相类似的是原始部落联盟或邦国林立,AB两项错误;
“皓月凌空”是指进入帝国时代,多元文化融为一体,与之相类似的是大一统典型国家,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从部落到国家,解题的关键是结合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发展的过程去理解材料中“满天星斗”“月明星稀”“皓月凌空”的含义,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4.(2024高二下·河北期末)下表为研究者整理的元代部分家庭组建的情况,这体现出元代( )
丈夫 妻子
蒙古人秃忽赤 汉人刘氏
汉人王庆端 蒙古人也速真氏
畏兀儿人廉希宪 女真人完颜氏
回回人哈只哈心 汉人荀氏
汉人傅昱 契丹人耶律氏
A.不同民族的杂居 B.华夏文化的扩散
C.民族隔阂的消解 D.民族习俗的趋同
【答案】A
【知识点】元朝的边疆治理与民族关系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元代部分家庭组建中,丈夫和妻子来自不同民族的情况较多,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杂居,故A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这些家庭中什么文化占据主体,不能反映华夏文化的扩散,排除B;
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民族隔阂没有消失,排除C;
元朝时期,民族习俗并没有趋同,且材料只反映了部分家庭组建,没有涉及民族习俗,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元朝的统一和民族关系,解题关键在于对表格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5.(2024高二下·河北期末)19世纪90年代,中国各地的新设民族企业,常到上海、广州、厦门以较高的工资觅雇工人。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当时( )
A.产业工人的待遇丰厚 B.资产阶级的救国实践
C.通商口岸的产业优势 D.晚清政府的政策支持
【答案】C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常到上海、广州、厦门以较高的工资觅雇工人”及所学知识可知,通商口岸是受到列强经济侵略较为直接和严重的地区,小农经济解体程度较其他地区深入,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材料反映了通商口岸的产业优势,C项正确;
民族工业雇佣工人虽然工资较高,但这是相较其他地方而言,没有达到待遇丰厚的程度,排除A项;
材料只涉及民族企业招募工人,不能反映救国实践,排除B项。
19世纪90年代,《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只是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不能说明晚清政府的政策支持,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解答本题需结合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6.(2024高二下·河北期末)1749年,乾隆皇帝谕曰:“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不得以‘蒙’‘汉’字面混行填写,已屡经降旨。今马灵阿奏折,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见伊等全未留心。”此谕意在( )
A.加强中央集权 B.维护国家一统
C.调整民族关系 D.规范文书体例
【答案】B
【知识点】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乾隆皇帝颁布谕旨,要求在文书中不得用“蒙古”、“汉人”称呼蒙古族和汉族,而应称“蒙古”“内地”,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对蒙古族和汉族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可知,其目的是维护国家统一,B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维护国家统一,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法得出加强中央集权,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清朝统治者对蒙古族和汉族一视同仁的态度,而非调整民族关系,C项错误;
乾隆皇帝谕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并不是为了规范文书体例,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清朝的疆域奠定和民族政策,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谕旨中要求在文书中不得用“蒙古”、“汉人”称呼蒙古族和汉族,而应称“蒙古”“内地”等信息,以及清朝的民族政策及其目的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7.(2024高二下·河北期末)1842年,清廷拟照英军兵船式样造新船,“并以船炮图说,饬江苏、福建、浙江三省督抚详勘”。浙江巡抚认为现有旧船“虽不能争胜于外洋,尚可牵制于内港”,“与其务高大之名”,不若造“适用之船”,其他督抚亦有相似意见。道光皇帝遂决定“暂缓办理”。这反映出( )
A.因循守旧思想阻碍革新 B.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
C.中体西用思想影响广泛 D.清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答案】A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清廷拟照英军兵船式样造新船,但是遭到一些地方巡抚的反对,认为现有旧船“虽不能争胜于外洋,尚可牵制于内港”,“与其务高大之名”,不若造“适用之船”。因此道光皇帝决定“暂缓办理”。这反映出当时因循守思想阻碍了革新,A项正确;
材料只是反映了清统治集团内部对拟照英军兵船式样造新船的争论,不能说明中央与地方矛盾尖税,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因循守旧思想阻碍革新,并没有体现中体西用思想影响广泛,而且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当时洋务运动尚未开始,C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行政效率的信息,无法得出清政府行政效率低下的结论,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鸦片战争,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鸦片战争对思想变化的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2024高二下·河北期末)学者李昌舒认为,靖康之难并非经济与军事的力量悬殊所致,恰恰相反,当时北宋的军队在数量和战斗力上均强于金兵,但由于思想的禁锢、士风的萎靡,面对社稷存亡的危急时刻,大多数士人或是避祸不言,或是互相攻击,导致战机一误再误。这一观点强调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集团墨守成规 B.贵族阶级奢靡腐败
C.专制集权统治措施 D.前线将领贻误战机
【答案】C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北宋过度集权,导致权力分割过细、制度过于僵化,养成了因循守旧风气,材料中“思想的禁锢士风的萎靡”“士人…...避祸不言.….互相攻击”均是具体表现,C项正确;
统治集团的墨守成规是过度集权导致的,因此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
士风的萎靡不等于贵族阶级奢靡腐败,排除B项;
“士人或是避祸不言,或是互相攻击,导致战机一误再误”意味着并非将领贻误战机,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9.(2024高二下·河北期末)民国初年时,婚礼礼堂正中高悬两面红黄蓝白黑五色象征着“五族共和”的国旗,迎娶时,一般有用红缎双喜字绣片装饰着的花马车,也有车内扎了花红彩子和纸花的汽车,且车内遮上红绣片。婚礼之后,一般要摄影留念。这表明( )
A.时代变迁冲击旧式婚俗 B.传统婚俗礼仪被民众抛弃
C.政府主导婚礼习俗变迁 D.西式婚礼受到民众的追捧
【答案】A
【知识点】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活变化
【解析】【分析】民国初年,婚礼习俗发生较大变化,这源于列强侵略、西学传播和政局变动,A项正确;
“抛弃”的说法绝对,排除B项;
材料无法体现政府在婚礼习俗变迁中的主导作用,排除C项;
材料没有体现西式婚礼的影响,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活,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10.(2024高二下·河北期末)20世纪初,有人提出“凡德道以修己为本,而修已之道,又以体育为本”“供给他一个运动场,发展他的品格”。由此可见,他们提倡在教育中( )
A.贯彻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B.重视发展学校体育运动
C.宣扬儒家道德伦理观念 D.注重体育与德育的融合
【答案】D
【知识点】近代中国学校教育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凡德道以修己为本,而修已之道,又以体育为本”“供给他一个运动场,发展他的品格”可知,材料强调体育的基础地位以及对德育的促进作用,反映了他们提倡在教育中注重体育与德育的融合,D项正确;
材料强调体育与德育的融合,但未体现民主与科学的精神,排除A项;
材料强调体育与德育的融合,B项说法有些片面,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
材料反映了当时的人们注重体育与德育的融合,未涉及儒家道德伦理观念,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近代学校教育,解答本题关键是根据“凡德道以修己为本,而修已之道,又以体育为本”“供给他一个运动场,发展他的品格”进行分析,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1.(2024高二下·河北期末)1939年6月,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除积极加紧生产以谋自给外”,各机关部队和所有公营企业的收支“不得于未报解中财经部以前,自行开支”,并“想各种办法节省”。此举旨在( )
A.促进军民团结 B.完善财经制度
C.巩固苏区政权 D.坚持长期抗战
【答案】D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1939年”可知,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依据材料“除积极加紧生产以谋自给外”“不得于未报解中财经部以前,自行开支”“想各种办法节省”并结合所学可知,抗战时期中共中央要求各地加强经济建设,以适应长期抗战的需要,D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军民团结,A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财经制度,更谈不上完善,B项错误;
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共这一要求着眼于抗战的需要,并非是巩固苏区政权,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敌后战场的抗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分析材料“除积极加紧生产以谋自给外”“不得于未报解中财经部以前,自行开支”“想各种办法节省”,紧扣抗日战争大背景分析中共做法的目的,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2.(2024高二下·河北期末)在古代埃及,人们普遍将国王视作众神的一员,也是众神的子嗣,负有修建神庙和供奉众神的职责;国王的去世也视为“升天与众神汇合”。这表明了国王的神化基于( )
A.宏大工程的现实需要 B.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
C.注重血缘的传统习俗 D.广泛认同的社会意识
【答案】D
【知识点】古代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据材料“人们普遍将国王视作众神的一员”可知,古代埃及普遍存在将国王视为神的观念,这种广泛认同的社会意识为国王的神化提供了条件和基础,D项正确;
材料本意是古代埃及人认为国王有修建神庙的职责,体现神化国王的思想观念,而非现实需要,排除A项;
古代印度实行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排除B项;
材料主旨是神化国王,与注重血缘关系不大,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埃及文明,解答本题根据关键信息“人们普遍将国王视作众神的一员”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3.(2024高二下·河北期末)下表为1952年、1978年我国农业发展的部分指标。农业的这种巨大变化主要反映了( )
类别 年份 农业机械总动力(万马力) 机械耕种面积(万公顷) 机电灌溉面积(万公顷) 化肥施用量(万吨) 农业用电量(亿度)
1952年 25 13.6 31.7 7.8 0.5
1978年 15975 4067 2489.5 884 253.1
A.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B.农业合作社的发展
C.国家重农政策的贯彻 D.工业对农业的反哺
【答案】D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机械总动力、机械耕种面积、机电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用电量整体水平均较低,1978年时期,农业机械总动力、机械耕种面积、机电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用电量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952年到1978年,经过一五计划及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工业化水平提高,进而推动了农业的工业化水平,故D项正确;
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初步确立的时间是1956年,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较1952年农业工业化水平提升有限,排除A项;
1958年开始建立人民公社,农业合作社对1958年至1978年农业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
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期间,优先发展工业,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答本题需结合新中国初期到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史实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4.(2024高二下·河北期末)如图是公元前7世纪亚述帝国宫殿中一幅浮雕(复制品)的局部图。该图展现了亚述帝国( )
A.繁琐的宫廷礼仪 B.复杂的官僚体系
C.奢华的贵族生活 D.丰富的物产资源
【答案】C
【知识点】古代西亚文明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公元前7世纪亚述帝国宫殿中一幅浮雕(复制品)的局部图”和图片信息可知,浮雕中的人穿着和使用的物品都比较高级,中间的人后面还有人站着准备随时服务。由此可知,该图展现了亚述帝国贵族的奢华生活,C项正确;
仅从图片信息看不出繁琐的宫廷礼仪,A项错误;
图片反映的是亚述帝国贵族的奢华生活。与官僚体系无关,B项错误;
从图片中看不出物产资源的情况,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西亚文明,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信息,仔细观察图片信息,从中可以看出反映的是亚述帝国贵族的奢华生活,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图片信息的能力。
15.(2024高二下·河北期末)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减少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日美两国签订了多个限制日本纺织品出口的协定,而随后日本彩电对美出口激增;在美国压力下,日本限制了彩电出口,但此后日本汽车出口到美国的数量暴涨。该时期日美贸易情况( )
A.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程度提高 B.体现了世界格局的根本变化
C.说明了日本国内市场的扩大 D.奠定了国际合作的全新基础
【答案】A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为了减少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日美两国签订了多个限制日本纺织品出口的协定,而随后日本彩电对美出口激增;在美国压力下,日本限制了彩电出口,但此后日本汽车出口到美国的数量暴涨。”可知,该时期日美贸易情况反映了两国经济联系密切,一定程度上说明当时经济全球化程度提高,A项正确;
此时的世界格局依旧是美苏两极对峙,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B项;
材料体现了日本对美国的贸易处于优势地位,未涉及日本国内市场情况,排除C项;
该时期日美贸易情况反映了两国经济联系密切,未体现国际合作的全新基础,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6.(2024高二下·河北期末)下图是1978年与1986年北京郊区男户主职业占比变化情况。这一变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
A.城乡之间的差异呈缩小趋势 B.城市产业结构日益完善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酝酿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答案】D
【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及北京郊区男户主职业占比变化信息可知,改革开放以来,北京郊区男户主从事工商业、运输业的比重迅速上升,从事农业的比重迅速下降,因此材料中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和深化,农民有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并且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故D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城乡之间的差异呈缩小趋势,排除A项;
材料无法体现当时城市产业结构的状况,排除B项;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初期主要针对国有企业,仅凭北京郊区男户主职业占比变化情况无法体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酝酿,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改革开放,解答本题要求考生掌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及内容分析作答,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7.(2024高二下·河北期末)1603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马六甲伏击了葡萄牙船只,并将此船连同货物一起拍卖。葡萄牙将此事上诉欧洲海事法庭。格劳秀斯撰写了《论捕获法》为荷兰辩护,指出葡萄牙阻止正当的海上商业活动,进而损害了在东印度的各国商人利益。据此可知( )
A.国际法维护了各国利益 B.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受到冲击
C.旧的国际秩序受到挑战 D.亚洲成为欧洲列强争夺焦点
【答案】C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由题干中的“1603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马六甲伏击了葡萄牙船只……指出葡萄牙阻止正当的海上商业活动,进而损害了在东印度的各国商人利益”,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以来旧国际秩序是以西、葡两国为主导的,但17世界商业帝国荷兰崛起,挑战葡萄牙,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衰落,荷兰以造船技术、航海优势占据了海洋贸易主角,对旧的国际秩序提出了挑战,C项正确;
荷兰伏击葡萄牙,而格劳秀斯撰写了《论捕获法》为荷兰辩护,颠倒是非,国际法并不是维护各国利益,排除A项;
马尼拉大帆船是西班牙主导的太平洋贸易,所以说其受到冲击,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亚洲成为欧洲列强争夺焦点的前提是列强的产生,是工业革命之后的事情了,出现时空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西欧早期殖民扩张,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8.(2024高二下·河北期末)下图是一幅关于一战后国际关系的漫画,发表于1921年12月。画中德国被描绘成水中求救者的形象。该漫画反映当时( )
A.德国面临着经济大危机 B.英法德三国间经济合作
C.德国对英法的外交策略 D.英法对德人道主义援助
【答案】C
【知识点】“一战”的影响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之后由于巨额赔款等对德国经济的影响,德国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漫画中“德国被描绘成水中求救者的形象”,反映了此时期德国想要获得英国和法国的贷款来回复和发展经济的外交策略,C项正确;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的时间是1929年,此时德国并没有经济大危机,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英国、法国对德国的贷款,并非经济合作,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贷款,并非人道主义救援,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一战影响,解答本题需结合一战的影响进行分析,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9.(2024高二下·河北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元老对北宋京城汴梁作了如下描绘: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时节相次,各有观赏……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给汴梁增添新的文化演绎动力的重要源泉是街市赋予它的浓厚的世俗性。街市的产生,不仅带来了汴梁城市商业活动的全面开放,也把城市变成了繁荣的大众生活的场所,带来了市民文化的勃兴,极大地丰富了城市作为人居环境的内涵,造就了高雅文化植根的土壤。
——摘编自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等
材料二 “讲史”是宋代说话四家之一,它和“小说”一家最受市民阶层欢迎。宋代讲史中最著名的话本是《汉书》《三国志》《五代史》,这些话本中的主要人物虽然是帝王将相,但却能引起市民的广泛兴趣。与“讲史”话本相比,“小说”话本的题材则十分广泛,如《错斩崔宁》《错认尸》《错勘赃》等话本是在“错”字上做文章的公案小说;还有描写人物的爱情小说,如《碾玉观音》中对裱褙匠的女儿璩秀秀、碾玉工匠崔宁的描写,《志诚张主管》中对绒线铺主管张胜等人的充分描写。
——摘编自王平《城市经济与市民文化影响下的宋元话本小说》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北宋京城汴梁城市商业繁荣发展的动力。
(2)城市经济与市民文化影响下产生宋元话本。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宋代城市不同话本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哪些诉求。
【答案】(1)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起;政局相对稳定;世俗文化的繁荣。
(2)符合市民阶层反对暴政、反对战乱、希翼统一安定的政治理想;公案小说:体现了市民阶层对封建司法制度的不满和对昏庸官员的批判;爱情小说:表达了市民阶层对妇女社会地位的关注和对爱情自由的渴望。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1)动力: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的政治、经济、阶级和文化等角度分析。根据材料一“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一“给汴梁增添新的文化演绎动力的重要源泉是街市赋予它的浓厚的世俗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俗文化的繁荣;根据材料一“街市的产生,不仅带来了汴梁城市商业活动的全面开放,也把城市变成了繁荣的大众生活的场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市民阶层的崛起;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局相对稳定。
(2)分析宋代城市不同话本反映的诉求,可以从材料二的信息“'讲史’是……帝王将相,但却能引起市民的广泛兴趣”“与'讲史’话本相比……上做文章的公案小说”“还有描写人物的爱情小说……中对绒线铺主管张胜等人的充分描写”分别得出讲史:符合市民阶层反对暴政、反对战乱、希冀统一安定的政治理想:公案小说:体现了市民阶层对封建司法制度的不满和对昏官员的批评:爱情小说因了市民阶层对妇女社会地位的关注和对爱情自由的渴望。
故答案为:
(1) 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起;政局相对稳定;世俗文化的繁荣。
(2) 符合市民阶层反对暴政、反对战乱、希翼统一安定的政治理想;公案小说:体现了市民阶层对封建司法制度的不满和对昏庸官员的批判;爱情小说:表达了市民阶层对妇女社会地位的关注和对爱情自由的渴望。
【点评】本题考查了宋元的文学艺术,解答本题需结合宋元文学成就产生的原因等知识分析,考查了考生考生依据材料提取概括信息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0.(2024高二下·河北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共70多万字,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桑蚕、种植等12个门类。徐光启撰写6万多字,皆为亲身体验所得。他在书中转录了大量前代和同时代的农业文献,并附有自己的见解或评论。
17世纪末至18世纪,《农政全书》传至日本和朝鲜。日本学者据《农政全书》整理、编写了“救荒本草”“野菜谱”“甘薯记”,此后,这些内容在日本应对历次大饥荒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日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后,《农政全书》仍然受到重视,为推进现代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1735年,法国人杜赫德等编写的《中华帝国全志》出版,书中含有《农政全书》等中国科技典籍的部分内容;1738年,该书英译本在伦敦出版,中国桑蚕织造技术和经验促进了法英两国丝织业的发展。18~19世纪,俄国翻译了《农政全书》,推广了中国的桑蚕织造技术。
——摘编自《科学技术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农政全书》的基本特点;说明该书在国外的传播及所起的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简述对明清时期中国科学技术状况的认识。
【答案】(1)特点:内容详细,涉及的领域广泛;重视实践经验;以转录历代农业文献为主,对传统农业技术进行总结。
传播:17世纪末到18世纪传入日本、朝鲜和欧洲;
作用:对日本大饥荒起到了积极作用,对日本的现代农业起到借鉴作用;促进了英法纺织业的发展。
(2)认识:重在总结;部分成就领先世界;总体落后于世界;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双向互动,既有西学东渐,也有东学西传。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材料“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共70多万字,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桑蚕、种植等12个门类”可知,内容丰富,涵盖了农业生产诸多领域;根据材料“他在书中转录了大量前代和同时代的农业文献,并附有自己的见解或评论”可知,以转录历代农业文献为主,对传统农学技术进行总结;根据材料“徐光启撰写6万多字,皆为亲身体验所得”并结合所学可知,《农政全书》注重生产实践经验。传播:根据材料“17世纪末至18世纪,《农政全书》传至日本和朝鲜”“1735年,法国人杜赫德等编写的《中华帝国全志》出版,书中含有《农政全书》等中国科技典籍的部分内容”可知,17世纪末到18世纪传入日本、朝鲜和欧洲各国。作用:根据材料“日本学者据《农政全书》整理..…...这些内容在日本应对历次大饥荒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日本实现了农业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后,《农政全书》仍然受到重视,为推进现代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可知,对日本大饥荒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日本的现代农业起到借鉴作用;根据材料“1738年,该书英译本在伦敦出版,中国桑蚕织造技术和经验促进了法英两国丝织业的发展”“18~19世纪,俄国翻译了《农政全书》,推广了中国的桑蚕织造技术”可知,有助于法、英、俄等国桑蚕织造技术的改进。
(2)认识: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的科技著作,如《农政全书》、《本草纲目》都属于总结性科技专著,由此可知明清时期的科技重在总结;明清时期中国的科技慢慢落后于世界,除了少数科技领先也界;明清时期科技方面既有西学东渐现象,也有东学西传,科技方面的交流是双向的,科技同时带动了文化与经济的交流等等。
故答案为:
(1) 特点:内容详细,涉及的领域广泛;重视实践经验;以转录历代农业文献为主,对传统农业技术进行总结。
传播:17世纪末到18世纪传入日本、朝鲜和欧洲;
作用:对日本大饥荒起到了积极作用,对日本的现代农业起到借鉴作用;促进了英法纺织业的发展。
(2) 认识:重在总结;部分成就领先世界;总体落后于世界;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双向互动,既有西学东渐,也有东学西传。
【点评】本题考查了明清科技,解答本题需结合明清科技的特点等知识分析,考查了考生考生依据材料提取概括信息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1.(2024高二下·河北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23年2月22日,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评选结果揭晓,《中国管理思想史》《百年革命家书》《新中国70年》等历史图书获奖。该奖项的主要参评条件为“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重要作用”。图5为《新中国70年》一书的部分章节目录。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形势和任务 第二节 巩固新生政权与社会改革 第三节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改造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第五节 科教文卫体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六节 国防建设和外交成就 第二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 第三章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 第四章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21世纪 第五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请依据该参评条件,就中国近现代史相关内容,自选主题,撰写一书名和相应的完整目录。(要求:书名明确,各章须有节,逻辑清晰,史实准确,不得照抄材料。)
【答案】书名:《1840年至1919年中国的探索与抗争》
目录:
第一章 探索史
第一节 开眼看世界
第二节 洋务运动
第三节 维新变法运动
第四节 辛亥革命
第五节 新文化运动
第二章 抗争史
第一节 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节 义和团运动
第三节 五四运动
【知识点】近代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及表现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答案言之有理即可。书名:依据材料“该奖项的主要参评条件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重要作用’”并结合近代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和探索中国出路的知识可以得出书名为《1840年至1919年中国的探索与抗争》。目录:依据“《新中国70年》一书的部分章节目录”可知,最少需要有两级目录,结合近代中国的探索史和抗争史得出一级目录有“第一章 探索史”“第二章 抗争史”。结合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探索和抗争史实得出二级目录,探索史可从地主阶级抵抗派的开眼看世界、洋务派的洋务运动、维新派的戊戌变法、革命派的辛亥革命、激进派的新文化运动进行撰写;抗争史可从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社会各阶层参加的五四运动进行撰写。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和抗争,解题的思路是依据材料中的参评条件,结合近代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和探索中国出路的知识可以得出书名,然后材料中的《新中国70年》的部分章节目录,结合近代中国的探索史和抗争史得出一级目录,结合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探索和抗争史实得出二级目录,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2.(2024高二下·河北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会计机构出现在上海等城市的租界内,主要服务于外商。1918年,北京政府颁布《会计师暂行章程》,中国近代职业会计师的制度开始建立。早期会计师人数增长缓慢,业务量有限。
1936年,会计师业务逐渐兴盛。立信会计事务所创办了《立信月报》等专业刊物,并刊发大量文章。会计师们出版了税法解释及纳税指南一类的书籍。立信会计学校还添设所得税科,学员“大多为工商界正副经理、会计主任及其他高级职员”。会计师在工商企业的邀请下,赴各地讲解税法及会计相关问题,听者“均系中外闻人,工商巨子”。政府税务部门也聘请会计师解释税法。1937年,立信会计事务所创办者潘序伦向财政部提出对国家税法进行修改的建议。国民政府在后来修订税法之时也部分吸收会计师的意见。
——摘编自魏文享《战争、税收与财政国家建构:近代中国所得税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会计师行业兴起及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会计师行业所起的作用。
【答案】(1)原因:西方会计机构出现;政府颁布相关章程;专业刊物与书籍的推动;政府部门的重视。
(2)作用: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思想的近代化。
【知识点】中国关税制度;中国个人所得税
【解析】【分析】(1)原因:依据材料“西方会计机构出现在上海等城市的租界内”可知,西方会计机构出现;依据“北京政府颁布《会计师暂行章程》”可知,政府颁布相关章程;依据“立信会计事务所创办了《立信月报》等专业刊物,并刊发大量文章”可知,专业刊物与书籍的推动;依据“立信会计事务所创办了《立信月报》等专业刊物,并刊发大量文章”可知,政府部门的重视。
(2)作用:依据材料“立信会计事务所创办了《立信月报》等专业刊物,并刊发大量文章”并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经济思想的近代化;结合所学从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角度进行补充。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税收制度。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从国内外两个角度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对经济和思想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河北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预测试卷
1.(2024高二下·河北期末)商以前,单一族群的小国通常会有固定的丧葬传统,但殷墟遗址中墓葬形式多样。如墓主的头向采取朝北方状态的约占所有墓葬的45%;除了仰身葬之外,还发现有俯身、侧身等不同葬法。商代的墓葬方式( )
A.动摇了宗法制度的根基 B.体现了商文化的多元性
C.强化了王权至上的理念 D.反映了礼乐制度的影响
2.(2024高二下·河北期末)周公认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并反复告诫成王和其他大贵族,“天不可信”“天命不于常”,要通过“疾敬德”“勤用明德”来保住天命。这反映了( )
A.封建贵族的诉求 B.礼乐文化的内涵
C.儒家思想受推崇 D.道法自然的观念
3.(2024高二下·河北期末)有学者把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将第一个阶段形容为“满天星斗”,第二个阶段为“月明星稀”,第三个阶段为“皓月凌空”。与“月明星稀”的形容相类似的是( )
A.原始群落的分布形态 B.部族林立的邦国形态
C.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态 D.大一统国家典型形态
4.(2024高二下·河北期末)下表为研究者整理的元代部分家庭组建的情况,这体现出元代( )
丈夫 妻子
蒙古人秃忽赤 汉人刘氏
汉人王庆端 蒙古人也速真氏
畏兀儿人廉希宪 女真人完颜氏
回回人哈只哈心 汉人荀氏
汉人傅昱 契丹人耶律氏
A.不同民族的杂居 B.华夏文化的扩散
C.民族隔阂的消解 D.民族习俗的趋同
5.(2024高二下·河北期末)19世纪90年代,中国各地的新设民族企业,常到上海、广州、厦门以较高的工资觅雇工人。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当时( )
A.产业工人的待遇丰厚 B.资产阶级的救国实践
C.通商口岸的产业优势 D.晚清政府的政策支持
6.(2024高二下·河北期末)1749年,乾隆皇帝谕曰:“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不得以‘蒙’‘汉’字面混行填写,已屡经降旨。今马灵阿奏折,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见伊等全未留心。”此谕意在( )
A.加强中央集权 B.维护国家一统
C.调整民族关系 D.规范文书体例
7.(2024高二下·河北期末)1842年,清廷拟照英军兵船式样造新船,“并以船炮图说,饬江苏、福建、浙江三省督抚详勘”。浙江巡抚认为现有旧船“虽不能争胜于外洋,尚可牵制于内港”,“与其务高大之名”,不若造“适用之船”,其他督抚亦有相似意见。道光皇帝遂决定“暂缓办理”。这反映出( )
A.因循守旧思想阻碍革新 B.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
C.中体西用思想影响广泛 D.清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8.(2024高二下·河北期末)学者李昌舒认为,靖康之难并非经济与军事的力量悬殊所致,恰恰相反,当时北宋的军队在数量和战斗力上均强于金兵,但由于思想的禁锢、士风的萎靡,面对社稷存亡的危急时刻,大多数士人或是避祸不言,或是互相攻击,导致战机一误再误。这一观点强调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集团墨守成规 B.贵族阶级奢靡腐败
C.专制集权统治措施 D.前线将领贻误战机
9.(2024高二下·河北期末)民国初年时,婚礼礼堂正中高悬两面红黄蓝白黑五色象征着“五族共和”的国旗,迎娶时,一般有用红缎双喜字绣片装饰着的花马车,也有车内扎了花红彩子和纸花的汽车,且车内遮上红绣片。婚礼之后,一般要摄影留念。这表明( )
A.时代变迁冲击旧式婚俗 B.传统婚俗礼仪被民众抛弃
C.政府主导婚礼习俗变迁 D.西式婚礼受到民众的追捧
10.(2024高二下·河北期末)20世纪初,有人提出“凡德道以修己为本,而修已之道,又以体育为本”“供给他一个运动场,发展他的品格”。由此可见,他们提倡在教育中( )
A.贯彻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B.重视发展学校体育运动
C.宣扬儒家道德伦理观念 D.注重体育与德育的融合
11.(2024高二下·河北期末)1939年6月,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除积极加紧生产以谋自给外”,各机关部队和所有公营企业的收支“不得于未报解中财经部以前,自行开支”,并“想各种办法节省”。此举旨在( )
A.促进军民团结 B.完善财经制度
C.巩固苏区政权 D.坚持长期抗战
12.(2024高二下·河北期末)在古代埃及,人们普遍将国王视作众神的一员,也是众神的子嗣,负有修建神庙和供奉众神的职责;国王的去世也视为“升天与众神汇合”。这表明了国王的神化基于( )
A.宏大工程的现实需要 B.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
C.注重血缘的传统习俗 D.广泛认同的社会意识
13.(2024高二下·河北期末)下表为1952年、1978年我国农业发展的部分指标。农业的这种巨大变化主要反映了( )
类别 年份 农业机械总动力(万马力) 机械耕种面积(万公顷) 机电灌溉面积(万公顷) 化肥施用量(万吨) 农业用电量(亿度)
1952年 25 13.6 31.7 7.8 0.5
1978年 15975 4067 2489.5 884 253.1
A.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B.农业合作社的发展
C.国家重农政策的贯彻 D.工业对农业的反哺
14.(2024高二下·河北期末)如图是公元前7世纪亚述帝国宫殿中一幅浮雕(复制品)的局部图。该图展现了亚述帝国( )
A.繁琐的宫廷礼仪 B.复杂的官僚体系
C.奢华的贵族生活 D.丰富的物产资源
15.(2024高二下·河北期末)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减少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日美两国签订了多个限制日本纺织品出口的协定,而随后日本彩电对美出口激增;在美国压力下,日本限制了彩电出口,但此后日本汽车出口到美国的数量暴涨。该时期日美贸易情况( )
A.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程度提高 B.体现了世界格局的根本变化
C.说明了日本国内市场的扩大 D.奠定了国际合作的全新基础
16.(2024高二下·河北期末)下图是1978年与1986年北京郊区男户主职业占比变化情况。这一变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
A.城乡之间的差异呈缩小趋势 B.城市产业结构日益完善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酝酿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17.(2024高二下·河北期末)1603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马六甲伏击了葡萄牙船只,并将此船连同货物一起拍卖。葡萄牙将此事上诉欧洲海事法庭。格劳秀斯撰写了《论捕获法》为荷兰辩护,指出葡萄牙阻止正当的海上商业活动,进而损害了在东印度的各国商人利益。据此可知( )
A.国际法维护了各国利益 B.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受到冲击
C.旧的国际秩序受到挑战 D.亚洲成为欧洲列强争夺焦点
18.(2024高二下·河北期末)下图是一幅关于一战后国际关系的漫画,发表于1921年12月。画中德国被描绘成水中求救者的形象。该漫画反映当时( )
A.德国面临着经济大危机 B.英法德三国间经济合作
C.德国对英法的外交策略 D.英法对德人道主义援助
19.(2024高二下·河北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元老对北宋京城汴梁作了如下描绘: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时节相次,各有观赏……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给汴梁增添新的文化演绎动力的重要源泉是街市赋予它的浓厚的世俗性。街市的产生,不仅带来了汴梁城市商业活动的全面开放,也把城市变成了繁荣的大众生活的场所,带来了市民文化的勃兴,极大地丰富了城市作为人居环境的内涵,造就了高雅文化植根的土壤。
——摘编自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等
材料二 “讲史”是宋代说话四家之一,它和“小说”一家最受市民阶层欢迎。宋代讲史中最著名的话本是《汉书》《三国志》《五代史》,这些话本中的主要人物虽然是帝王将相,但却能引起市民的广泛兴趣。与“讲史”话本相比,“小说”话本的题材则十分广泛,如《错斩崔宁》《错认尸》《错勘赃》等话本是在“错”字上做文章的公案小说;还有描写人物的爱情小说,如《碾玉观音》中对裱褙匠的女儿璩秀秀、碾玉工匠崔宁的描写,《志诚张主管》中对绒线铺主管张胜等人的充分描写。
——摘编自王平《城市经济与市民文化影响下的宋元话本小说》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北宋京城汴梁城市商业繁荣发展的动力。
(2)城市经济与市民文化影响下产生宋元话本。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宋代城市不同话本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哪些诉求。
20.(2024高二下·河北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共70多万字,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桑蚕、种植等12个门类。徐光启撰写6万多字,皆为亲身体验所得。他在书中转录了大量前代和同时代的农业文献,并附有自己的见解或评论。
17世纪末至18世纪,《农政全书》传至日本和朝鲜。日本学者据《农政全书》整理、编写了“救荒本草”“野菜谱”“甘薯记”,此后,这些内容在日本应对历次大饥荒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日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后,《农政全书》仍然受到重视,为推进现代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1735年,法国人杜赫德等编写的《中华帝国全志》出版,书中含有《农政全书》等中国科技典籍的部分内容;1738年,该书英译本在伦敦出版,中国桑蚕织造技术和经验促进了法英两国丝织业的发展。18~19世纪,俄国翻译了《农政全书》,推广了中国的桑蚕织造技术。
——摘编自《科学技术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农政全书》的基本特点;说明该书在国外的传播及所起的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简述对明清时期中国科学技术状况的认识。
21.(2024高二下·河北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23年2月22日,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评选结果揭晓,《中国管理思想史》《百年革命家书》《新中国70年》等历史图书获奖。该奖项的主要参评条件为“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重要作用”。图5为《新中国70年》一书的部分章节目录。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形势和任务 第二节 巩固新生政权与社会改革 第三节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改造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第五节 科教文卫体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六节 国防建设和外交成就 第二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 第三章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 第四章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21世纪 第五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请依据该参评条件,就中国近现代史相关内容,自选主题,撰写一书名和相应的完整目录。(要求:书名明确,各章须有节,逻辑清晰,史实准确,不得照抄材料。)
22.(2024高二下·河北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会计机构出现在上海等城市的租界内,主要服务于外商。1918年,北京政府颁布《会计师暂行章程》,中国近代职业会计师的制度开始建立。早期会计师人数增长缓慢,业务量有限。
1936年,会计师业务逐渐兴盛。立信会计事务所创办了《立信月报》等专业刊物,并刊发大量文章。会计师们出版了税法解释及纳税指南一类的书籍。立信会计学校还添设所得税科,学员“大多为工商界正副经理、会计主任及其他高级职员”。会计师在工商企业的邀请下,赴各地讲解税法及会计相关问题,听者“均系中外闻人,工商巨子”。政府税务部门也聘请会计师解释税法。1937年,立信会计事务所创办者潘序伦向财政部提出对国家税法进行修改的建议。国民政府在后来修订税法之时也部分吸收会计师的意见。
——摘编自魏文享《战争、税收与财政国家建构:近代中国所得税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会计师行业兴起及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会计师行业所起的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代的墓葬形式多样,打破了商以前单一族群固定的丧葬传统,说明当时民族交流影响了墓葬形式,反映了商文化的多元性,B项正确;
商朝时宗法制的根基并没有动摇,而且材料内容与宗法制关系不大,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商文化的多元性,与王权至上的理念无关,而且商朝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项错误;
礼乐制度形成是在西周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夏商周时期的文化,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理解商朝墓葬形式变化的原因,结合商朝文化的特点和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答案】B
【知识点】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要通过'疾敬德’‘勤用明德’来保住天命”可知,西周主张敬天保民、明德慎罚,体现出一定的民本思想,也反映出礼乐教化通行天下,体悟天道,谦和有礼,威仪有序的“礼乐文化”内涵,B 项正确;
封建贵族的诉求是建立集权统治,且此时是奴隶社会,并未进入封建社会时期,排除A项;
此时还未产生儒家思想,排除C项。
材料主要强调西周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的民本思想,与道法自然的观念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解答本题根据关键信息“敬天保民和儒家民本思想”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答案】C
【知识点】三皇五帝与部落统治;禅让制与世袭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月明星稀”是指进入王国时代,中原地区出现了王权国家,周边的区域文明相继退场或暗淡,与之相类似的是早期国家基本形态,C项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满天星斗”形容的是不同文明如星斗搬散布于中国大地,与之相类似的是原始部落联盟或邦国林立,AB两项错误;
“皓月凌空”是指进入帝国时代,多元文化融为一体,与之相类似的是大一统典型国家,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从部落到国家,解题的关键是结合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发展的过程去理解材料中“满天星斗”“月明星稀”“皓月凌空”的含义,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4.【答案】A
【知识点】元朝的边疆治理与民族关系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元代部分家庭组建中,丈夫和妻子来自不同民族的情况较多,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杂居,故A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这些家庭中什么文化占据主体,不能反映华夏文化的扩散,排除B;
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民族隔阂没有消失,排除C;
元朝时期,民族习俗并没有趋同,且材料只反映了部分家庭组建,没有涉及民族习俗,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元朝的统一和民族关系,解题关键在于对表格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5.【答案】C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常到上海、广州、厦门以较高的工资觅雇工人”及所学知识可知,通商口岸是受到列强经济侵略较为直接和严重的地区,小农经济解体程度较其他地区深入,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材料反映了通商口岸的产业优势,C项正确;
民族工业雇佣工人虽然工资较高,但这是相较其他地方而言,没有达到待遇丰厚的程度,排除A项;
材料只涉及民族企业招募工人,不能反映救国实践,排除B项。
19世纪90年代,《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只是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不能说明晚清政府的政策支持,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解答本题需结合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6.【答案】B
【知识点】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乾隆皇帝颁布谕旨,要求在文书中不得用“蒙古”、“汉人”称呼蒙古族和汉族,而应称“蒙古”“内地”,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对蒙古族和汉族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可知,其目的是维护国家统一,B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维护国家统一,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法得出加强中央集权,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清朝统治者对蒙古族和汉族一视同仁的态度,而非调整民族关系,C项错误;
乾隆皇帝谕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并不是为了规范文书体例,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清朝的疆域奠定和民族政策,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谕旨中要求在文书中不得用“蒙古”、“汉人”称呼蒙古族和汉族,而应称“蒙古”“内地”等信息,以及清朝的民族政策及其目的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7.【答案】A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清廷拟照英军兵船式样造新船,但是遭到一些地方巡抚的反对,认为现有旧船“虽不能争胜于外洋,尚可牵制于内港”,“与其务高大之名”,不若造“适用之船”。因此道光皇帝决定“暂缓办理”。这反映出当时因循守思想阻碍了革新,A项正确;
材料只是反映了清统治集团内部对拟照英军兵船式样造新船的争论,不能说明中央与地方矛盾尖税,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因循守旧思想阻碍革新,并没有体现中体西用思想影响广泛,而且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当时洋务运动尚未开始,C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行政效率的信息,无法得出清政府行政效率低下的结论,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鸦片战争,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鸦片战争对思想变化的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答案】C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北宋过度集权,导致权力分割过细、制度过于僵化,养成了因循守旧风气,材料中“思想的禁锢士风的萎靡”“士人…...避祸不言.….互相攻击”均是具体表现,C项正确;
统治集团的墨守成规是过度集权导致的,因此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
士风的萎靡不等于贵族阶级奢靡腐败,排除B项;
“士人或是避祸不言,或是互相攻击,导致战机一误再误”意味着并非将领贻误战机,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9.【答案】A
【知识点】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活变化
【解析】【分析】民国初年,婚礼习俗发生较大变化,这源于列强侵略、西学传播和政局变动,A项正确;
“抛弃”的说法绝对,排除B项;
材料无法体现政府在婚礼习俗变迁中的主导作用,排除C项;
材料没有体现西式婚礼的影响,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活,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10.【答案】D
【知识点】近代中国学校教育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凡德道以修己为本,而修已之道,又以体育为本”“供给他一个运动场,发展他的品格”可知,材料强调体育的基础地位以及对德育的促进作用,反映了他们提倡在教育中注重体育与德育的融合,D项正确;
材料强调体育与德育的融合,但未体现民主与科学的精神,排除A项;
材料强调体育与德育的融合,B项说法有些片面,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
材料反映了当时的人们注重体育与德育的融合,未涉及儒家道德伦理观念,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近代学校教育,解答本题关键是根据“凡德道以修己为本,而修已之道,又以体育为本”“供给他一个运动场,发展他的品格”进行分析,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1.【答案】D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1939年”可知,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依据材料“除积极加紧生产以谋自给外”“不得于未报解中财经部以前,自行开支”“想各种办法节省”并结合所学可知,抗战时期中共中央要求各地加强经济建设,以适应长期抗战的需要,D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军民团结,A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财经制度,更谈不上完善,B项错误;
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共这一要求着眼于抗战的需要,并非是巩固苏区政权,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敌后战场的抗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分析材料“除积极加紧生产以谋自给外”“不得于未报解中财经部以前,自行开支”“想各种办法节省”,紧扣抗日战争大背景分析中共做法的目的,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2.【答案】D
【知识点】古代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据材料“人们普遍将国王视作众神的一员”可知,古代埃及普遍存在将国王视为神的观念,这种广泛认同的社会意识为国王的神化提供了条件和基础,D项正确;
材料本意是古代埃及人认为国王有修建神庙的职责,体现神化国王的思想观念,而非现实需要,排除A项;
古代印度实行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排除B项;
材料主旨是神化国王,与注重血缘关系不大,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埃及文明,解答本题根据关键信息“人们普遍将国王视作众神的一员”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3.【答案】D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机械总动力、机械耕种面积、机电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用电量整体水平均较低,1978年时期,农业机械总动力、机械耕种面积、机电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用电量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952年到1978年,经过一五计划及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工业化水平提高,进而推动了农业的工业化水平,故D项正确;
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初步确立的时间是1956年,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较1952年农业工业化水平提升有限,排除A项;
1958年开始建立人民公社,农业合作社对1958年至1978年农业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
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期间,优先发展工业,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答本题需结合新中国初期到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史实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4.【答案】C
【知识点】古代西亚文明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公元前7世纪亚述帝国宫殿中一幅浮雕(复制品)的局部图”和图片信息可知,浮雕中的人穿着和使用的物品都比较高级,中间的人后面还有人站着准备随时服务。由此可知,该图展现了亚述帝国贵族的奢华生活,C项正确;
仅从图片信息看不出繁琐的宫廷礼仪,A项错误;
图片反映的是亚述帝国贵族的奢华生活。与官僚体系无关,B项错误;
从图片中看不出物产资源的情况,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西亚文明,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信息,仔细观察图片信息,从中可以看出反映的是亚述帝国贵族的奢华生活,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图片信息的能力。
15.【答案】A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为了减少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日美两国签订了多个限制日本纺织品出口的协定,而随后日本彩电对美出口激增;在美国压力下,日本限制了彩电出口,但此后日本汽车出口到美国的数量暴涨。”可知,该时期日美贸易情况反映了两国经济联系密切,一定程度上说明当时经济全球化程度提高,A项正确;
此时的世界格局依旧是美苏两极对峙,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B项;
材料体现了日本对美国的贸易处于优势地位,未涉及日本国内市场情况,排除C项;
该时期日美贸易情况反映了两国经济联系密切,未体现国际合作的全新基础,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6.【答案】D
【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及北京郊区男户主职业占比变化信息可知,改革开放以来,北京郊区男户主从事工商业、运输业的比重迅速上升,从事农业的比重迅速下降,因此材料中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和深化,农民有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并且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故D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城乡之间的差异呈缩小趋势,排除A项;
材料无法体现当时城市产业结构的状况,排除B项;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初期主要针对国有企业,仅凭北京郊区男户主职业占比变化情况无法体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酝酿,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改革开放,解答本题要求考生掌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及内容分析作答,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7.【答案】C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由题干中的“1603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马六甲伏击了葡萄牙船只……指出葡萄牙阻止正当的海上商业活动,进而损害了在东印度的各国商人利益”,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以来旧国际秩序是以西、葡两国为主导的,但17世界商业帝国荷兰崛起,挑战葡萄牙,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衰落,荷兰以造船技术、航海优势占据了海洋贸易主角,对旧的国际秩序提出了挑战,C项正确;
荷兰伏击葡萄牙,而格劳秀斯撰写了《论捕获法》为荷兰辩护,颠倒是非,国际法并不是维护各国利益,排除A项;
马尼拉大帆船是西班牙主导的太平洋贸易,所以说其受到冲击,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亚洲成为欧洲列强争夺焦点的前提是列强的产生,是工业革命之后的事情了,出现时空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西欧早期殖民扩张,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8.【答案】C
【知识点】“一战”的影响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之后由于巨额赔款等对德国经济的影响,德国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漫画中“德国被描绘成水中求救者的形象”,反映了此时期德国想要获得英国和法国的贷款来回复和发展经济的外交策略,C项正确;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的时间是1929年,此时德国并没有经济大危机,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英国、法国对德国的贷款,并非经济合作,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贷款,并非人道主义救援,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一战影响,解答本题需结合一战的影响进行分析,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9.【答案】(1)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起;政局相对稳定;世俗文化的繁荣。
(2)符合市民阶层反对暴政、反对战乱、希翼统一安定的政治理想;公案小说:体现了市民阶层对封建司法制度的不满和对昏庸官员的批判;爱情小说:表达了市民阶层对妇女社会地位的关注和对爱情自由的渴望。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1)动力: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的政治、经济、阶级和文化等角度分析。根据材料一“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一“给汴梁增添新的文化演绎动力的重要源泉是街市赋予它的浓厚的世俗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俗文化的繁荣;根据材料一“街市的产生,不仅带来了汴梁城市商业活动的全面开放,也把城市变成了繁荣的大众生活的场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市民阶层的崛起;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局相对稳定。
(2)分析宋代城市不同话本反映的诉求,可以从材料二的信息“'讲史’是……帝王将相,但却能引起市民的广泛兴趣”“与'讲史’话本相比……上做文章的公案小说”“还有描写人物的爱情小说……中对绒线铺主管张胜等人的充分描写”分别得出讲史:符合市民阶层反对暴政、反对战乱、希冀统一安定的政治理想:公案小说:体现了市民阶层对封建司法制度的不满和对昏官员的批评:爱情小说因了市民阶层对妇女社会地位的关注和对爱情自由的渴望。
故答案为:
(1) 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起;政局相对稳定;世俗文化的繁荣。
(2) 符合市民阶层反对暴政、反对战乱、希翼统一安定的政治理想;公案小说:体现了市民阶层对封建司法制度的不满和对昏庸官员的批判;爱情小说:表达了市民阶层对妇女社会地位的关注和对爱情自由的渴望。
【点评】本题考查了宋元的文学艺术,解答本题需结合宋元文学成就产生的原因等知识分析,考查了考生考生依据材料提取概括信息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0.【答案】(1)特点:内容详细,涉及的领域广泛;重视实践经验;以转录历代农业文献为主,对传统农业技术进行总结。
传播:17世纪末到18世纪传入日本、朝鲜和欧洲;
作用:对日本大饥荒起到了积极作用,对日本的现代农业起到借鉴作用;促进了英法纺织业的发展。
(2)认识:重在总结;部分成就领先世界;总体落后于世界;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双向互动,既有西学东渐,也有东学西传。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材料“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共70多万字,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桑蚕、种植等12个门类”可知,内容丰富,涵盖了农业生产诸多领域;根据材料“他在书中转录了大量前代和同时代的农业文献,并附有自己的见解或评论”可知,以转录历代农业文献为主,对传统农学技术进行总结;根据材料“徐光启撰写6万多字,皆为亲身体验所得”并结合所学可知,《农政全书》注重生产实践经验。传播:根据材料“17世纪末至18世纪,《农政全书》传至日本和朝鲜”“1735年,法国人杜赫德等编写的《中华帝国全志》出版,书中含有《农政全书》等中国科技典籍的部分内容”可知,17世纪末到18世纪传入日本、朝鲜和欧洲各国。作用:根据材料“日本学者据《农政全书》整理..…...这些内容在日本应对历次大饥荒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日本实现了农业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后,《农政全书》仍然受到重视,为推进现代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可知,对日本大饥荒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日本的现代农业起到借鉴作用;根据材料“1738年,该书英译本在伦敦出版,中国桑蚕织造技术和经验促进了法英两国丝织业的发展”“18~19世纪,俄国翻译了《农政全书》,推广了中国的桑蚕织造技术”可知,有助于法、英、俄等国桑蚕织造技术的改进。
(2)认识: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的科技著作,如《农政全书》、《本草纲目》都属于总结性科技专著,由此可知明清时期的科技重在总结;明清时期中国的科技慢慢落后于世界,除了少数科技领先也界;明清时期科技方面既有西学东渐现象,也有东学西传,科技方面的交流是双向的,科技同时带动了文化与经济的交流等等。
故答案为:
(1) 特点:内容详细,涉及的领域广泛;重视实践经验;以转录历代农业文献为主,对传统农业技术进行总结。
传播:17世纪末到18世纪传入日本、朝鲜和欧洲;
作用:对日本大饥荒起到了积极作用,对日本的现代农业起到借鉴作用;促进了英法纺织业的发展。
(2) 认识:重在总结;部分成就领先世界;总体落后于世界;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双向互动,既有西学东渐,也有东学西传。
【点评】本题考查了明清科技,解答本题需结合明清科技的特点等知识分析,考查了考生考生依据材料提取概括信息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1.【答案】书名:《1840年至1919年中国的探索与抗争》
目录:
第一章 探索史
第一节 开眼看世界
第二节 洋务运动
第三节 维新变法运动
第四节 辛亥革命
第五节 新文化运动
第二章 抗争史
第一节 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节 义和团运动
第三节 五四运动
【知识点】近代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及表现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答案言之有理即可。书名:依据材料“该奖项的主要参评条件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重要作用’”并结合近代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和探索中国出路的知识可以得出书名为《1840年至1919年中国的探索与抗争》。目录:依据“《新中国70年》一书的部分章节目录”可知,最少需要有两级目录,结合近代中国的探索史和抗争史得出一级目录有“第一章 探索史”“第二章 抗争史”。结合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探索和抗争史实得出二级目录,探索史可从地主阶级抵抗派的开眼看世界、洋务派的洋务运动、维新派的戊戌变法、革命派的辛亥革命、激进派的新文化运动进行撰写;抗争史可从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社会各阶层参加的五四运动进行撰写。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和抗争,解题的思路是依据材料中的参评条件,结合近代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和探索中国出路的知识可以得出书名,然后材料中的《新中国70年》的部分章节目录,结合近代中国的探索史和抗争史得出一级目录,结合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探索和抗争史实得出二级目录,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2.【答案】(1)原因:西方会计机构出现;政府颁布相关章程;专业刊物与书籍的推动;政府部门的重视。
(2)作用: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思想的近代化。
【知识点】中国关税制度;中国个人所得税
【解析】【分析】(1)原因:依据材料“西方会计机构出现在上海等城市的租界内”可知,西方会计机构出现;依据“北京政府颁布《会计师暂行章程》”可知,政府颁布相关章程;依据“立信会计事务所创办了《立信月报》等专业刊物,并刊发大量文章”可知,专业刊物与书籍的推动;依据“立信会计事务所创办了《立信月报》等专业刊物,并刊发大量文章”可知,政府部门的重视。
(2)作用:依据材料“立信会计事务所创办了《立信月报》等专业刊物,并刊发大量文章”并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经济思想的近代化;结合所学从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角度进行补充。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税收制度。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从国内外两个角度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对经济和思想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河北省2023-2024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预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