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阳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2024高一上·阳江期末)“礼制”自夏朝建立.经商朝发展,在西周时期得到完善,确立了“亲亲”“尊尊”“长长”的基本秩序以及“男女有别”“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基本原则,还形成了“为国以礼”的治国理念。“礼制”的确立与完善( )
A.有利于德治与法治融合 B.有助于稳定统治秩序
C.消弭了贵族内部的矛盾 D.凸显了君主集权统治
【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出现于夏朝的礼制到西周时期已经发展出一套完整的体系,对各个等级的人的生活秩序等都有所规范,这有助于稳定国家的统治秩序,B项正确;
德治与法治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而且材料没有涉及法治,A项错误;
“消弭了”的说法绝对化,C项错误;
西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集权统治建立于秦朝,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礼乐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礼乐制度的内容和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2024高一上·阳江期末)《乐记》是创作于西汉的最早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它记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下列最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
A.儒家核心思想的传承 B.民族文化的认同性
C.秩序与和谐的重要性 D.天人感应的合理性
【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可得出,《乐记》在强调礼乐的重要性,乐主要在于天地之间的和,而礼主要是天地之间的秩序,因此作者主要强调秩序与和谐,C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秩序与和谐的重要性,而非涉及儒家核心思想的传承、民族文化的认同性、天人感应思想,AB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史料信息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乐记》引文的准确理解,然后对比备选项即可获取准确答案。
3.(2024高一上·阳江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家继承了两汉史学的传统,进一步确立了炎黄共祖的地位。不仅汉族统治者祖述炎黄,而且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游牧民族贵族也承认炎黄的始祖地位,炎黄成为分裂时期的共同记忆。这说明当时( )
A.治史深受传统史学影响 B.少数民族政权发展迅速
C.政权并立蕴含文化认同 D.民族关系逐渐走向平等
【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家继承了两汉史学的传统,进一步确立了炎黄共祖的地位”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都认为自己是炎黄的后裔,说明当时政权并立蕴含文化认同,C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都认为自己是炎黄的后裔,没有涉及到制史与少数民族政权发展的内容,A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拾起民族关系不平等,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抓住题干中“也承认炎黄的始祖地位”,从民族文化认同的角度分析归纳。
4.(2024高一上·阳江期末)考古发现,汉魏时期的坞堡侧重于建造具有军事性质的防御设施;东晋南朝的坞堡则注重为生产生活服务,很少发现有军事性的防御建筑。坞堡这一变化反映了东晋南朝时期( )
A.军事防御意识淡化 B.江南社会相对安定
C.庄园经济趋于封闭 D.建筑规模不断缩小
【答案】B
【知识点】东晋南朝时期的江南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汉魏时期的坞堡侧重于建造具有军事性质的防御设施;东晋南朝的坞堡则注重为生产生活服务,很少发现有军事性的防御建筑”可知,汉魏至东晋南朝时期,坞堡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东晋南朝时期的坞堡以庄园的形式存在,更多地突出经济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功能,其军事防御功能不断弱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坞堡功能的这一变化反映了南方社会秩序和政治环境相对稳定,B项正确;
江南坞堡中很少发现有军事性的防御建筑不能说明军事防御意识的淡化,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庄园经济的封闭性,排除C项;
材料主旨是坞堡功能发生变化,并未说明建筑规模缩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东晋南朝经济的开发,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2024高一上·阳江期末)宋代《书林清话》记载:“宋刻经、子,开始使用纂图、互注、重言、重意等编辑出版方式,丰富了出版编辑语言,使得出版内容更加明晰,且在这一编校方法中,坊刻书占有大多数,大都供士人贴括(科举应考)之用”。这说明当时( )
A.科举考试选拔范围扩大 B.理学已经成为官方哲学
C.刻书行业商业意识增强 D.活字印刷术日益普及化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丰富了出版编辑语言,使得出版内容更加明晰,且在这一编校方法中占有大多数,大都供士人贴括(科举应考)之用”可得出,宋代刻书行业的编辑语言更加明晰,且大都服务于科举使用,这说明宋代刻书行业商业意识增强,C符合题意;
材料主要强调刻书行业服务于科举,未涉及科举考试选拔范围,A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南宋后期理学成为官方哲学,B不合题意;
材料说的不一定是活字印刷术,也谈不上日益普及化,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准确理解的能力,解题时紧扣“坊刻书占有大多数,大都供士人贴括(科举应考)之用”,然后对比备选项,从商业意识的角度分析归纳。
6.(2024高一上·阳江期末)乾隆时期,浙江一些地区“尺寸之堤,必树之桑”,所获之利比种稻往往多出四五倍。福建、山东、直隶等地,“上腴之地,无不种烟”。当时有所谓“大商贾一年之计,夏丝秋烟”的说法。这种现象( )
A.改变了农业生产的主体地位 B.推动了农业经营结构的变化
C.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D.助推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
【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尺寸之堤,必树之桑”“上腴之地,无不种烟”指的是经济作物种植广泛,推动了农业经营结构的变化,B正确;
清朝农业依然是主体,排除A;
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手工工场和雇佣关系,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走向解体,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清朝农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作答。
7.(2024高一上·阳江期末)19世纪初,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00文;到20年代,每两银子可换铜钱1200文;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1600文铜钱才能兑换一两白银。对上述变化情况解读正确的是( )
A.白银已取代铜钱的流通功能 B.该变化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
C.此趋势将大大加重百姓负担 D.五口通商加剧银贵钱贱现象
【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的赋税制度与“一条鞭法”
【解析】【分析】材料“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00文;到20年代,每两银子可换铜钱1200文;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1600文铜钱才能兑换一两白银”体现的是银贵钱贱现象,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实行赋役征银的政策,而百姓手中没有白银,需用铜钱兑换白银,故银贵钱贱会大大加重百姓负担,C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白银和铜钱的兑换比例,没有体现白银已取代铜钱的流通功能,排除A;
白银货币化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银贵钱贱和商品经济发展没有必然关联,排除B;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才出现五口同时,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清朝经济发展状况,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8.(2024高一上·阳江期末)1847年12月,香港《中国邮报》社论指出:“为了要给外国制造品找到主顾,那就必须用低廉的售价去克服中国人喜爱土制品的偏好,并且五口通商方法直至现今为止,还是依靠少数经纪人为外国人沟通消费者,或与本地制造家相竞争的唯一中介人。”该社论反映了当时( )
A.五口通商改变中国外贸布局 B.英国谋求扩大在华侵略权益
C.英国对华贸易仍居入超地位 D.中国传统经济模式依然牢固
【答案】D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外国商品要卖到中国,首先要价格低廉,还得依靠少数经纪人沟通消费者,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经济模式依然牢固,对外国商品抵制依然较强,D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外贸布局的变化,排除A;
材料强调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在中国依然不畅销,并没有体现英国谋求扩大在华侵略权益,排除B;
材料没有比较,不能看出英国对华贸易仍居入超地位,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鸦片战争,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9.(2024高一上·阳江期末)1912年的民国众议院议员选举法第四条效仿日本选举法,规定:选民资格为“一,年纳直接税二元以上者;二,有值五百元以上之不动产者”,但中国当时不存在所得税和营业税,所缴纳直接税的大多数是农民与地主,五百元不动产包含的田产、房产等是很多资产者所没有的。这一规定( )
A.表明日式民主难以促成我国政治近代化
B.造成中国近代化转型的外部动力不足
C.反映出精英政治与大众民主间矛盾重重
D.说明当时制度设计与中国国情相脱离
【答案】D
【知识点】民国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年纳直接税二元以上者;有值五百元以上之不动产者”“缴纳直接税……农民与地主,五百元不动产……是很多资产者所没有的”反映出民国初期的选举中,忽视了中国的特殊国情,致使作为资产阶级主体的商业资产者失去了选举权,这便让民主政治的主要推动者—资产阶级的选民优势没有得出体现,剥夺了资产阶级的自身的选举权,而作为“落后”阶级的地主阶级却拥有广泛的选举权,这导致难以获得资产阶级的支持,D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的是民主政治实行中的弊端,而非日式的代议制民主的缺陷,A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是中国近代化的外在动力,B不合题意;
材料中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在选举中不同的地位反映的是民主政治的弊端,但不能体现出精英政治与大众民主的关系,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的基础上能准确提炼有效信息并理解的能力,解题时紧扣“很多资产者所没有的”,变得出资产阶级再选举中处于不利地位,反映的是民主政治存在的弊端。
10.(2024高一上·阳江期末)如图为1913—1921年间中国棉纺织工业纱锭数量变化状况。这一时期中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得益于下面( )
A.列强对华投资规模扩大
B.民国建立使中国真正实现了民主共和政体
C.南京国民政府提倡国货
D.民国政府实行了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政策
【答案】D
【知识点】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机会
【解析】【分析】依据图示信息可知,1913—1921年中国棉纺织工业纱钝数量不断增多,说明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结合材料时间和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都积极推行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措施,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D项正确;
1914—1919年处于一战时期,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对华投资规模减少,A项错误;
中华民国成立后,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并没有真正实现民主共和政体,B项错误;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时间是1927—194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图示信息,抓住材料时间,结合民族初年中国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及其原因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1.(2024高一上·阳江期末)《时报》曾刊登过:“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其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答案】C
【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及所学可判断出应该《时报》反映的是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等知识,C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起义战争的高峰,沉重打击了清王朝,而非推翻清王朝,也未取得到材料中的其他成就,A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义和团运动是晚清时期一场民间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未取得到材料中的成就,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北伐战争指的是由国民革命军北进讨伐北洋军阀的战争,发生于材料现象之后,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紧扣“共和政体”“中华民国”“清朝灭”等信息直接可以判断出是辛亥革命历史意义,即可获取准确答案。
12.(2024高一上·阳江期末)1937年8月,在洛川会议上通过了将“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改为“允许租佃关系的存在”,而且逐步推行“减租减息政策”。这些调整( )
A.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B.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C.发展壮大了敌后根据地的力量 D.旨在应对日本侵华方针的转变
【答案】A
【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1937年8月”“减租减息政策”等信息可得出,再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采取了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的政策,A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中共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是进入相持阶段之后建立的,日本侵华方针的转变也是在1938年10月进入相持阶段之后,B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紧扣时间与“减租减息”,联系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比备选项即可获取准确答案。
13.(2024高一上·阳江期末)1972年,新中国于“重返”联合国后不久便参加了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73年,周恩来批示在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设立一个环境保护办公室;次年,直属于国务院的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成立。它们成为国家环保局(后改组为生态环境部)的前身。这一进程说明,新中国( )
A.积极组织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B.国际影响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C.外交突破推动治理体系发展 D.致力于推动国际秩序的变革
【答案】C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1972年”“重返”“1973年”“次年”等信息可以看出,新中国重返联合国后不久就加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并成立环保相关机构,可见中国致力于推动全球的环境改善,因此说明外交突破推动治理体系的发展,C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重返联合国后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而非多边外交、国际秩序变革、国际影响力等内容,AB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紧扣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依稀措施,然后对比备选项即可获取准确答案。
14.(2024高一上·阳江期末)2015年12月,由中国提议筹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这是中国首次以规则制定者的身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除巴西等新兴经济实体外,欧洲也掀起了“亚投行热”。这表明( )
A.国际经济新秩序基本确立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辉煌
C.国际格局发生根本性变革
D.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国际共识
【答案】B
【知识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解析】【分析】中国以规则制定者的身份参与全球治理,并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这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影响力提高的表现,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故B正确;
如今国际经济新秩序还在建设中,排除A;
当今国际格局仍是发达国家主导的,未发生根本性变革,排除C;
材料未体现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国际共识,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时代中国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15.(2024高一上·阳江期末)2023年11月,习近平在旧金山亚太会议上指出:30年来,我们秉持开放的区域主义,开创了自主自愿、协商一致、循序渐进的“亚太经合组织方式”。下一个30年,我们要秉持初心,坚持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交往之道,打造合作共赢的开放型亚太经济,营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这表明中国( )
A.引领并主导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
B.致力于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C.积极探索区域国家合作的新思路
D.努力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全方位合作
【答案】C
【知识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坚持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交往之道,打造合作共赢的开放型亚太经济”可知,习近平不仅指出传统亚太经合组织的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等合作原则,还提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等合作方式,这表明中国积极探索区域国家合作的新思路,故C正确;
中国并未引领和主导全球治理体系,该说法错误,排除A;
材料仅涉及亚太地区,而非周边国家,排除B;
亚太经合组织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解答本题关键是根据“坚持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交往之道,打造合作共赢的开放型亚太经济”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6.(2024高一上·阳江期末)2003年,国务院决定在新组建的商务部下设置对外援助司统筹负责援外工作。2018年3月,国务院新一轮机构改革方案启动,新成立的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统筹负责援外工作。这一变化表明,当代中国( )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致力扩大外交“朋友圈”
C.自觉肩负大国使命担当 D.外交政策日益灵活务实
【答案】C
【知识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设置对外援助司统筹负责援外工作”“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统筹负责援外工作”等信息可得出,改革后的对外援助机构地位上升,职能增多(突破了“商务”局限),这反映了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承担作为大国的使命担当,C符合题意;
材料现象与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没有直接联系,A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中国积极承担大国使命担当,并不是为了扩大外交范围,B不合题意;
材料反映的是自觉肩负大国使命担当,未涉及更加灵活的外交政策,不符合题意,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准确理解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设置对外援助司统筹负责援外工作”“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统筹负责援外工作”,然后对比备选项获取准确答案。
17.(2024高一上·阳江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因为中国历代政府严禁人民私自出洋,也严禁外国人从中国口岸掠贩人口,所以无论是中国人民自行出洋做工,还是外国人掳掠华工出洋,都为非法的私下行为。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以英国为首的侵略者一面继续私下非法掳掠华工,一面谋求掳掠华工正规化、法定化。他们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招募华工及华工权利规定。但外国招募华工并非完全按约办理,亦非如有的论者所言,清政府置华工权利于不顾,而是清政府尚不知外国招募华工及华工遭遇困难之实情。1872年,清政府从“《新报》所载等多方所知古巴地方之华工,其受苦视在秘鲁者略等”。后派陈兰彬等人前往古巴,将调查结果形成文字报告,即《古巴华工调查录》。以此为据,总理衙门最终获得英、法等五国的支持,并于1877年迫使西班牙签订《会订古巴华工条款》十六条,以保护和维护华工在海外的权益。
——摘编自虞和平陈君静《陈兰彬与中国维护出国华工权利的起始》
材料二 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绝大部分来自广东等沿海地区,且多为自耕农,几乎没有受过学校教育,这是19世纪中晚期华人移民的总体形象。华人移民到美国后,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或技术性不强的工作,很少有人从事与大工业机器生产相关的、对劳动技能要求严格的工作。移民到美国的华人对当地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四大股东之一利兰·斯坦福在1865年10月10日给约翰逊总统的一份报告中说:“(华工)一个阶层,他们安详、平和、耐心、勤劳、节俭,他们(比白人劳工)更谨慎和节俭,因而工资少点也毫无怨言……如果没有华人,要在《国会法案》规定的时间内建成这个宏大的全国性工程的西段,是完全不可能的。”
——摘编自许国林《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职业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大量出国华工遭遇困境的原因,并说明《古巴华工调查录》在华工问题上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特点,并谈谈你对近代华人移民美国的认识。
【答案】(1)原因:西方列强对华工的剥削;部分华工为非法出洋;华工自身在国外未受到保护;晚清政府对华工遭遇困境缺乏了解。史料价值:是研究晚清华工在古巴生存状况的一手史料;是研究晚清华工政策的重要史料;成为清政府运用近代外交手段维护华工利益的证据等。
(2)特点:多来自中国沿海地区;以农民为主体;文化程度低,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多集中于美国西部地区;固守传统,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认识:增加了美国劳动力,丰富了美国的文化;促进了美国交通、经济的发展;与殖民扩张相关联,有种族歧视色彩,并没有做到平等。
【知识点】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的作答需要根据材料“以英国为首的侵略者一面继续私下非法掳掠华工,一面谋求掳掠华工正规化、法定化。他们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招募华工及华工权利规定。但外国招募华工并非完全按约办理,亦非如有的论者所言,清政府置华工权利于不顾,而是清政府尚不知外国招募华工及华工遭遇困难之实情”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西方列强对华工的剥削;部分华工为非法出洋;华工自身在国外未受到保护;晚清政府对华工遭遇困境缺乏了解;第二小问的作答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巴华工调查录》是研究晚清华工在古巴生存状况的一手史料;是研究晚清华工政策的重要史料;成为清政府运用近代外交手段维护华工利益的证据等。
(2)第一小问的作答需要依据材料“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绝大部分来自广东等沿海地区,且多为自耕农,几乎没有受过学校教育……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或技术性不强的工作”可得出多来自中国沿海地区;以农民为主体;文化程度低,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根据材料“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他们安详、平和、耐心、勤劳、节俭,他们(比白人劳工)更谨慎和节俭,因而工资少点也毫无怨言”可得出多集中于美国西部地区;固守传统,勤俭节约,吃苦耐劳;二小问的作答需要结合所学可知近代华人移民美国增加了美国劳动力,丰富了美国的文化;促进了美国交通、经济的发展;与殖民扩张相关联,有种族歧视色彩,并没有做到平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能够综合分析归纳史料信息的能力,解题时第一问重点是理解“史料价值”,从第一手史料、研究华工政策的重要史料方面归纳;第二问特点结合史料二分析归纳即可,认识需要通过史料主旨去分析。
18.(2024高一上·阳江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禽蛋向来为珍贵食材。鸭蛋因抗温性强,保质期比鸡蛋长,又可以在河湖大量养殖,集中贩卖,因此我国城市地区长期以食用鸭蛋为主。19世纪后期,洋商在汉口建立蛋厂,配合欧美以鸡蛋为主的饮食习惯,于铁路沿线村庄大量收购鸡蛋,然后利用机器制咸蛋品后销往海外,我国鸡蛋产量因此大增。这无意间扩大了城市的鸡蛋供给,城市饮食遂出现变化。期间,《申报》多次刊载关于鸡蛋营养价值的文章,称鸡蛋为“最佳食物”。在此现代化的论述下,鸭蛋逐渐退居二线。由于兴办蛋厂利益颇丰,我国民族资本企业也纷纷效仿,到1919年时,华商蛋厂已达百家之多。在华商茂昌公司的联络下,1934年蛋厂已成立联合组织,该组织与英国粮食部签订合约,实际上垄断了中英之间的蛋品贸易。蛋品产业在二战之前即已高达中国出口排名的第二或第三位,在国际市场上,中国蛋品稳居龙头之位。
——摘编自张宁《从鸭蛋到鸡蛋——近代中国城市的禽蛋消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中国城市禽蛋消费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蛋品行业发展的影响。
【答案】(1)原因:列强的经济入侵;西方饮食习惯的影响;工业化生产的刺激;铁路运输提供的便利;新闻报刊的宣传。
(2)影响: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有助于改善国民的饮食质量,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
【知识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近代商业贸易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解析】【分析】(1)解题时需要依据材料“洋商在汉口建立蛋厂”可知,列强的经济入侵;据材料“配合欧美以鸡蛋为主的饮食习惯”可知,西方饮食习惯的影响;据材料“然后利用机器制咸蛋品后销往海外,我国鸡蛋产量因此大增”可知,工业化生产的刺激;据材料“于铁路沿线村庄大量收购鸡蛋”可知,铁路运输提供的便利;据材料“《申报》多次刊载关于鸡蛋营养价值的文章”可知,新闻报刊的宣传。
(2)解题时需要结合材料“由于兴办蛋厂利益颇丰,我国民族资本企业也纷纷效仿”并结合所学可知,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据材料“蛋品产业在二战之前即已高达中国出口排名的第二或第三位”可知鸡蛋出口的增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据材料“蛋品产业在二战之前即已高达中国出口排名的第二或第三位,在国际市场上,中国蛋品稳居龙头之位”可知,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据材料“《申报》多次刊载关于鸡蛋营养价值的文章”可知鸡蛋营养价值高,有助于改善国民的饮食质量,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归纳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两问难度不大,均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去分析归纳。
19.(2024高一上·阳江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日救亡歌曲不是因学校音乐教学的需要而产生的,但从当时情况来看,抗日救亡歌曲确实是在校园内广泛传唱的。1934年下半年,聂耳创作的《毕业歌》《前进歌》《自卫歌》《义勇军进行曲》等,通过电影和戏剧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摘编自梁爽《20世纪30年代中国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材料二 “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这是毛主席亲口讲过的话!那八年里(1937—1945年),汉奸傀儡政府多次发出文件……把《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等三百多首抗日歌曲列为禁歌。……很多南京人拒绝唱汉奸歌曲,而在背后偷偷唱抗日歌曲。每当听到《松花江上》,沦陷区的人民就坚定了等到抗战胜利那一天的信心!
——摘编自经盛鸿《南京沦陷八年史》
根据上述材料,提炼一个具体的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则历史小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示例
主题:14年抗战时期的文艺发展和文艺抗战。
抗日救亡运动时期的文艺创作,振奋了人们坚持抗战的民族精神。
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激起了中国民众的抗日救亡怒潮,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由此开始。在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民众抗日救亡运动兴起。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先锋,在家国情怀的感召和东北、华北爱国官兵局部抗战中英雄事迹的感染下,文艺界人士掀起了抗战文艺创作的高潮。抗战文艺作品通过文学作品、歌曲、电影、戏剧等多种形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同胞的心声,为东北军在西安发动“兵谏”起到间接促进的作用。《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不但激励了前线官兵的斗志,也为沦陷区民众的坚强不屈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
总之,抗战文艺创作彰显了人民爱国救亡的热情,抗战文艺作品以群众熟悉的形式广泛传播,深入人心,对中国人民取得持久抗战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如毛泽东所言,“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知识点】中国局部抗战与抗日救亡运动;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主题:依据材料“1934年下半年,聂耳创作的《毕业歌》《前进歌》《自卫歌》《义勇军进行曲》等,通过电影和戏剧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很多南京人拒绝唱汉奸歌曲,而在背后偷偷唱抗日歌曲”可知,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救亡歌曲的传播,结合所学可以得出主题是14年抗战时期文艺发展和文艺抗战。然后结合所学从抗日战争时期的文艺创作的作用、创作的背景、具体的歌曲及其意义进行论述。具体示例如下:抗日救亡运动时期的文艺创作,振奋了人们坚持抗战的民族精神。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激起了中国民众的抗日救亡怒潮,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由此开始。在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民众抗日救亡运动兴起。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先锋,在家国情怀的感召和东北、华北爱国官兵局部抗战中英雄事迹的感染下,文艺界人士掀起了抗战文艺创作的高潮。抗战文艺作品通过文学作品、歌曲、电影、戏剧等多种形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同胞的心声,为东北军在西安发动“兵谏”起到间接促进的作用。《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不但激励了前线官兵的斗志,也为沦陷区民众的坚强不屈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最后进行总结,依据材料,结合这些歌曲的影响得出结论是抗战文艺创作彰显了人民爱国救亡的热情,抗战文艺作品以群众熟悉的形式广泛传播,深入人心,对中国人民取得持久抗战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如毛泽东所言,“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局部抗战与抗日救亡运动、敌后战场的抗战、正面战场的抗战,解题的思路是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抗日战争时期的文艺发展提取主题,然后结合所学从抗日战争时期的文艺创作的作用、创作的背景、具体的歌曲及其意义进行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即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的能力。
20.(2024高一上·阳江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些年来,中国学术界出现了对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反思。例如,有学者说:“经过日本的超党派外交和情报战活动,中日达成了回避‘日华和约’和日美安保体制之‘政治解决’的‘联合声明’,并未革除日美同盟对华敌视和美国庇护下日本对华蔑视的冷战政治属性。”日本学者中岛岭雄则称,鉴于中苏对立,日本未能迫使中国让步,田中政府的邦交正常化是落入中国圈套的“拙速外交”。客观地讲,上述国际政治学式的结论并非是客观、准确的历史性定位。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解决邦交正常化问题是中日两国领导人的高度政治智慧和果断行动,虽然也有遗留问题影响至今,但这些问题更多的是后来主客观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所致。
——摘编自王新生《日本对华关系正常化决策过程再探讨》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日邦交正常化”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论题: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符合中日两国国家利益。
阐述:国家利益是各国开展外交活动的立足点。新中国成立后,尽管面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与孤立,国际发展环境严重恶化,但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国力的增强,并于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改善与日本的外交关系,有助于缓和中日两国的紧张关系,借鉴和吸纳日本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等,为中国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并可以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积极应对来自苏联的威胁。从日本方面来看,战后经济恢复与国力增强之后,开始推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以提升其国际地位。日本国内资源匮乏并且市场较小,在当时的情况下与中国改善关系,有助于开拓中国市场,提升其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总之,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是由两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这缓和了亚太局势,推动了国际局势的和平发展,顺应了时代潮流。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围绕主题“中日邦交正常化”,依据材料“经过日本的超党派外交和情报战活动,中日达成了回避‘日华和约’和日美安保体制之‘政治解决’的‘联合声明’,并未革除日美同盟对华敌视和美国庇护下日本对华蔑视的冷战政治属性”“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解决邦交正常化问题是中日两国领导人的高度政治智慧和果断行动”可知,中日邦交的正常化符合中日两国的共同利益,满足了两国外交的共同需要,由此可以得出论题是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符合中日两国国家利益。然后结合所学从外交活动的立足点、从新中国和日本两方面分析。新中国方面,主要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和国内形势、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及其意义、中日关系正常化对中国的影响等方面分析;日本方面,主要从二战后日本的国力、外交政策、国情以及中日关系正常化对日本的影响分析。最后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是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是由两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这缓和了亚太局势,推动了国际局势的和平发展,顺应了时代潮流。【点评】本题考查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解题的思路是抓住主题,依据材料信息,结合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原因得出论题,然后结合所学从外交活动的立足点、从新中国和日本两方面分析其原因,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分析阐述的能力。
广东省阳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2024高一上·阳江期末)“礼制”自夏朝建立.经商朝发展,在西周时期得到完善,确立了“亲亲”“尊尊”“长长”的基本秩序以及“男女有别”“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基本原则,还形成了“为国以礼”的治国理念。“礼制”的确立与完善( )
A.有利于德治与法治融合 B.有助于稳定统治秩序
C.消弭了贵族内部的矛盾 D.凸显了君主集权统治
2.(2024高一上·阳江期末)《乐记》是创作于西汉的最早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它记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下列最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
A.儒家核心思想的传承 B.民族文化的认同性
C.秩序与和谐的重要性 D.天人感应的合理性
3.(2024高一上·阳江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家继承了两汉史学的传统,进一步确立了炎黄共祖的地位。不仅汉族统治者祖述炎黄,而且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游牧民族贵族也承认炎黄的始祖地位,炎黄成为分裂时期的共同记忆。这说明当时( )
A.治史深受传统史学影响 B.少数民族政权发展迅速
C.政权并立蕴含文化认同 D.民族关系逐渐走向平等
4.(2024高一上·阳江期末)考古发现,汉魏时期的坞堡侧重于建造具有军事性质的防御设施;东晋南朝的坞堡则注重为生产生活服务,很少发现有军事性的防御建筑。坞堡这一变化反映了东晋南朝时期( )
A.军事防御意识淡化 B.江南社会相对安定
C.庄园经济趋于封闭 D.建筑规模不断缩小
5.(2024高一上·阳江期末)宋代《书林清话》记载:“宋刻经、子,开始使用纂图、互注、重言、重意等编辑出版方式,丰富了出版编辑语言,使得出版内容更加明晰,且在这一编校方法中,坊刻书占有大多数,大都供士人贴括(科举应考)之用”。这说明当时( )
A.科举考试选拔范围扩大 B.理学已经成为官方哲学
C.刻书行业商业意识增强 D.活字印刷术日益普及化
6.(2024高一上·阳江期末)乾隆时期,浙江一些地区“尺寸之堤,必树之桑”,所获之利比种稻往往多出四五倍。福建、山东、直隶等地,“上腴之地,无不种烟”。当时有所谓“大商贾一年之计,夏丝秋烟”的说法。这种现象( )
A.改变了农业生产的主体地位 B.推动了农业经营结构的变化
C.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D.助推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
7.(2024高一上·阳江期末)19世纪初,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00文;到20年代,每两银子可换铜钱1200文;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1600文铜钱才能兑换一两白银。对上述变化情况解读正确的是( )
A.白银已取代铜钱的流通功能 B.该变化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
C.此趋势将大大加重百姓负担 D.五口通商加剧银贵钱贱现象
8.(2024高一上·阳江期末)1847年12月,香港《中国邮报》社论指出:“为了要给外国制造品找到主顾,那就必须用低廉的售价去克服中国人喜爱土制品的偏好,并且五口通商方法直至现今为止,还是依靠少数经纪人为外国人沟通消费者,或与本地制造家相竞争的唯一中介人。”该社论反映了当时( )
A.五口通商改变中国外贸布局 B.英国谋求扩大在华侵略权益
C.英国对华贸易仍居入超地位 D.中国传统经济模式依然牢固
9.(2024高一上·阳江期末)1912年的民国众议院议员选举法第四条效仿日本选举法,规定:选民资格为“一,年纳直接税二元以上者;二,有值五百元以上之不动产者”,但中国当时不存在所得税和营业税,所缴纳直接税的大多数是农民与地主,五百元不动产包含的田产、房产等是很多资产者所没有的。这一规定( )
A.表明日式民主难以促成我国政治近代化
B.造成中国近代化转型的外部动力不足
C.反映出精英政治与大众民主间矛盾重重
D.说明当时制度设计与中国国情相脱离
10.(2024高一上·阳江期末)如图为1913—1921年间中国棉纺织工业纱锭数量变化状况。这一时期中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得益于下面( )
A.列强对华投资规模扩大
B.民国建立使中国真正实现了民主共和政体
C.南京国民政府提倡国货
D.民国政府实行了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政策
11.(2024高一上·阳江期末)《时报》曾刊登过:“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其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12.(2024高一上·阳江期末)1937年8月,在洛川会议上通过了将“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改为“允许租佃关系的存在”,而且逐步推行“减租减息政策”。这些调整( )
A.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B.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C.发展壮大了敌后根据地的力量 D.旨在应对日本侵华方针的转变
13.(2024高一上·阳江期末)1972年,新中国于“重返”联合国后不久便参加了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73年,周恩来批示在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设立一个环境保护办公室;次年,直属于国务院的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成立。它们成为国家环保局(后改组为生态环境部)的前身。这一进程说明,新中国( )
A.积极组织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B.国际影响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C.外交突破推动治理体系发展 D.致力于推动国际秩序的变革
14.(2024高一上·阳江期末)2015年12月,由中国提议筹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这是中国首次以规则制定者的身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除巴西等新兴经济实体外,欧洲也掀起了“亚投行热”。这表明( )
A.国际经济新秩序基本确立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辉煌
C.国际格局发生根本性变革
D.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国际共识
15.(2024高一上·阳江期末)2023年11月,习近平在旧金山亚太会议上指出:30年来,我们秉持开放的区域主义,开创了自主自愿、协商一致、循序渐进的“亚太经合组织方式”。下一个30年,我们要秉持初心,坚持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交往之道,打造合作共赢的开放型亚太经济,营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这表明中国( )
A.引领并主导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
B.致力于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C.积极探索区域国家合作的新思路
D.努力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全方位合作
16.(2024高一上·阳江期末)2003年,国务院决定在新组建的商务部下设置对外援助司统筹负责援外工作。2018年3月,国务院新一轮机构改革方案启动,新成立的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统筹负责援外工作。这一变化表明,当代中国( )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致力扩大外交“朋友圈”
C.自觉肩负大国使命担当 D.外交政策日益灵活务实
17.(2024高一上·阳江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因为中国历代政府严禁人民私自出洋,也严禁外国人从中国口岸掠贩人口,所以无论是中国人民自行出洋做工,还是外国人掳掠华工出洋,都为非法的私下行为。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以英国为首的侵略者一面继续私下非法掳掠华工,一面谋求掳掠华工正规化、法定化。他们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招募华工及华工权利规定。但外国招募华工并非完全按约办理,亦非如有的论者所言,清政府置华工权利于不顾,而是清政府尚不知外国招募华工及华工遭遇困难之实情。1872年,清政府从“《新报》所载等多方所知古巴地方之华工,其受苦视在秘鲁者略等”。后派陈兰彬等人前往古巴,将调查结果形成文字报告,即《古巴华工调查录》。以此为据,总理衙门最终获得英、法等五国的支持,并于1877年迫使西班牙签订《会订古巴华工条款》十六条,以保护和维护华工在海外的权益。
——摘编自虞和平陈君静《陈兰彬与中国维护出国华工权利的起始》
材料二 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绝大部分来自广东等沿海地区,且多为自耕农,几乎没有受过学校教育,这是19世纪中晚期华人移民的总体形象。华人移民到美国后,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或技术性不强的工作,很少有人从事与大工业机器生产相关的、对劳动技能要求严格的工作。移民到美国的华人对当地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四大股东之一利兰·斯坦福在1865年10月10日给约翰逊总统的一份报告中说:“(华工)一个阶层,他们安详、平和、耐心、勤劳、节俭,他们(比白人劳工)更谨慎和节俭,因而工资少点也毫无怨言……如果没有华人,要在《国会法案》规定的时间内建成这个宏大的全国性工程的西段,是完全不可能的。”
——摘编自许国林《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职业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大量出国华工遭遇困境的原因,并说明《古巴华工调查录》在华工问题上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特点,并谈谈你对近代华人移民美国的认识。
18.(2024高一上·阳江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禽蛋向来为珍贵食材。鸭蛋因抗温性强,保质期比鸡蛋长,又可以在河湖大量养殖,集中贩卖,因此我国城市地区长期以食用鸭蛋为主。19世纪后期,洋商在汉口建立蛋厂,配合欧美以鸡蛋为主的饮食习惯,于铁路沿线村庄大量收购鸡蛋,然后利用机器制咸蛋品后销往海外,我国鸡蛋产量因此大增。这无意间扩大了城市的鸡蛋供给,城市饮食遂出现变化。期间,《申报》多次刊载关于鸡蛋营养价值的文章,称鸡蛋为“最佳食物”。在此现代化的论述下,鸭蛋逐渐退居二线。由于兴办蛋厂利益颇丰,我国民族资本企业也纷纷效仿,到1919年时,华商蛋厂已达百家之多。在华商茂昌公司的联络下,1934年蛋厂已成立联合组织,该组织与英国粮食部签订合约,实际上垄断了中英之间的蛋品贸易。蛋品产业在二战之前即已高达中国出口排名的第二或第三位,在国际市场上,中国蛋品稳居龙头之位。
——摘编自张宁《从鸭蛋到鸡蛋——近代中国城市的禽蛋消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中国城市禽蛋消费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蛋品行业发展的影响。
19.(2024高一上·阳江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日救亡歌曲不是因学校音乐教学的需要而产生的,但从当时情况来看,抗日救亡歌曲确实是在校园内广泛传唱的。1934年下半年,聂耳创作的《毕业歌》《前进歌》《自卫歌》《义勇军进行曲》等,通过电影和戏剧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摘编自梁爽《20世纪30年代中国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材料二 “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这是毛主席亲口讲过的话!那八年里(1937—1945年),汉奸傀儡政府多次发出文件……把《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等三百多首抗日歌曲列为禁歌。……很多南京人拒绝唱汉奸歌曲,而在背后偷偷唱抗日歌曲。每当听到《松花江上》,沦陷区的人民就坚定了等到抗战胜利那一天的信心!
——摘编自经盛鸿《南京沦陷八年史》
根据上述材料,提炼一个具体的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则历史小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024高一上·阳江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些年来,中国学术界出现了对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反思。例如,有学者说:“经过日本的超党派外交和情报战活动,中日达成了回避‘日华和约’和日美安保体制之‘政治解决’的‘联合声明’,并未革除日美同盟对华敌视和美国庇护下日本对华蔑视的冷战政治属性。”日本学者中岛岭雄则称,鉴于中苏对立,日本未能迫使中国让步,田中政府的邦交正常化是落入中国圈套的“拙速外交”。客观地讲,上述国际政治学式的结论并非是客观、准确的历史性定位。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解决邦交正常化问题是中日两国领导人的高度政治智慧和果断行动,虽然也有遗留问题影响至今,但这些问题更多的是后来主客观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所致。
——摘编自王新生《日本对华关系正常化决策过程再探讨》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日邦交正常化”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出现于夏朝的礼制到西周时期已经发展出一套完整的体系,对各个等级的人的生活秩序等都有所规范,这有助于稳定国家的统治秩序,B项正确;
德治与法治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而且材料没有涉及法治,A项错误;
“消弭了”的说法绝对化,C项错误;
西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集权统治建立于秦朝,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礼乐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礼乐制度的内容和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可得出,《乐记》在强调礼乐的重要性,乐主要在于天地之间的和,而礼主要是天地之间的秩序,因此作者主要强调秩序与和谐,C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秩序与和谐的重要性,而非涉及儒家核心思想的传承、民族文化的认同性、天人感应思想,AB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史料信息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乐记》引文的准确理解,然后对比备选项即可获取准确答案。
3.【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家继承了两汉史学的传统,进一步确立了炎黄共祖的地位”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都认为自己是炎黄的后裔,说明当时政权并立蕴含文化认同,C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都认为自己是炎黄的后裔,没有涉及到制史与少数民族政权发展的内容,A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拾起民族关系不平等,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抓住题干中“也承认炎黄的始祖地位”,从民族文化认同的角度分析归纳。
4.【答案】B
【知识点】东晋南朝时期的江南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汉魏时期的坞堡侧重于建造具有军事性质的防御设施;东晋南朝的坞堡则注重为生产生活服务,很少发现有军事性的防御建筑”可知,汉魏至东晋南朝时期,坞堡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东晋南朝时期的坞堡以庄园的形式存在,更多地突出经济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功能,其军事防御功能不断弱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坞堡功能的这一变化反映了南方社会秩序和政治环境相对稳定,B项正确;
江南坞堡中很少发现有军事性的防御建筑不能说明军事防御意识的淡化,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庄园经济的封闭性,排除C项;
材料主旨是坞堡功能发生变化,并未说明建筑规模缩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东晋南朝经济的开发,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丰富了出版编辑语言,使得出版内容更加明晰,且在这一编校方法中占有大多数,大都供士人贴括(科举应考)之用”可得出,宋代刻书行业的编辑语言更加明晰,且大都服务于科举使用,这说明宋代刻书行业商业意识增强,C符合题意;
材料主要强调刻书行业服务于科举,未涉及科举考试选拔范围,A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南宋后期理学成为官方哲学,B不合题意;
材料说的不一定是活字印刷术,也谈不上日益普及化,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准确理解的能力,解题时紧扣“坊刻书占有大多数,大都供士人贴括(科举应考)之用”,然后对比备选项,从商业意识的角度分析归纳。
6.【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尺寸之堤,必树之桑”“上腴之地,无不种烟”指的是经济作物种植广泛,推动了农业经营结构的变化,B正确;
清朝农业依然是主体,排除A;
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手工工场和雇佣关系,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走向解体,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清朝农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作答。
7.【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的赋税制度与“一条鞭法”
【解析】【分析】材料“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00文;到20年代,每两银子可换铜钱1200文;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1600文铜钱才能兑换一两白银”体现的是银贵钱贱现象,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实行赋役征银的政策,而百姓手中没有白银,需用铜钱兑换白银,故银贵钱贱会大大加重百姓负担,C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白银和铜钱的兑换比例,没有体现白银已取代铜钱的流通功能,排除A;
白银货币化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银贵钱贱和商品经济发展没有必然关联,排除B;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才出现五口同时,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清朝经济发展状况,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8.【答案】D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外国商品要卖到中国,首先要价格低廉,还得依靠少数经纪人沟通消费者,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经济模式依然牢固,对外国商品抵制依然较强,D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外贸布局的变化,排除A;
材料强调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在中国依然不畅销,并没有体现英国谋求扩大在华侵略权益,排除B;
材料没有比较,不能看出英国对华贸易仍居入超地位,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鸦片战争,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9.【答案】D
【知识点】民国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年纳直接税二元以上者;有值五百元以上之不动产者”“缴纳直接税……农民与地主,五百元不动产……是很多资产者所没有的”反映出民国初期的选举中,忽视了中国的特殊国情,致使作为资产阶级主体的商业资产者失去了选举权,这便让民主政治的主要推动者—资产阶级的选民优势没有得出体现,剥夺了资产阶级的自身的选举权,而作为“落后”阶级的地主阶级却拥有广泛的选举权,这导致难以获得资产阶级的支持,D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的是民主政治实行中的弊端,而非日式的代议制民主的缺陷,A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是中国近代化的外在动力,B不合题意;
材料中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在选举中不同的地位反映的是民主政治的弊端,但不能体现出精英政治与大众民主的关系,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的基础上能准确提炼有效信息并理解的能力,解题时紧扣“很多资产者所没有的”,变得出资产阶级再选举中处于不利地位,反映的是民主政治存在的弊端。
10.【答案】D
【知识点】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机会
【解析】【分析】依据图示信息可知,1913—1921年中国棉纺织工业纱钝数量不断增多,说明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结合材料时间和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都积极推行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措施,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D项正确;
1914—1919年处于一战时期,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对华投资规模减少,A项错误;
中华民国成立后,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并没有真正实现民主共和政体,B项错误;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时间是1927—194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图示信息,抓住材料时间,结合民族初年中国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及其原因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1.【答案】C
【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及所学可判断出应该《时报》反映的是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等知识,C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起义战争的高峰,沉重打击了清王朝,而非推翻清王朝,也未取得到材料中的其他成就,A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义和团运动是晚清时期一场民间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未取得到材料中的成就,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北伐战争指的是由国民革命军北进讨伐北洋军阀的战争,发生于材料现象之后,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紧扣“共和政体”“中华民国”“清朝灭”等信息直接可以判断出是辛亥革命历史意义,即可获取准确答案。
12.【答案】A
【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1937年8月”“减租减息政策”等信息可得出,再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采取了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的政策,A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中共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是进入相持阶段之后建立的,日本侵华方针的转变也是在1938年10月进入相持阶段之后,B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紧扣时间与“减租减息”,联系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比备选项即可获取准确答案。
13.【答案】C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1972年”“重返”“1973年”“次年”等信息可以看出,新中国重返联合国后不久就加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并成立环保相关机构,可见中国致力于推动全球的环境改善,因此说明外交突破推动治理体系的发展,C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重返联合国后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而非多边外交、国际秩序变革、国际影响力等内容,AB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紧扣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依稀措施,然后对比备选项即可获取准确答案。
14.【答案】B
【知识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解析】【分析】中国以规则制定者的身份参与全球治理,并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这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影响力提高的表现,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故B正确;
如今国际经济新秩序还在建设中,排除A;
当今国际格局仍是发达国家主导的,未发生根本性变革,排除C;
材料未体现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国际共识,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时代中国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15.【答案】C
【知识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坚持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交往之道,打造合作共赢的开放型亚太经济”可知,习近平不仅指出传统亚太经合组织的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等合作原则,还提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等合作方式,这表明中国积极探索区域国家合作的新思路,故C正确;
中国并未引领和主导全球治理体系,该说法错误,排除A;
材料仅涉及亚太地区,而非周边国家,排除B;
亚太经合组织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解答本题关键是根据“坚持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交往之道,打造合作共赢的开放型亚太经济”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6.【答案】C
【知识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设置对外援助司统筹负责援外工作”“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统筹负责援外工作”等信息可得出,改革后的对外援助机构地位上升,职能增多(突破了“商务”局限),这反映了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承担作为大国的使命担当,C符合题意;
材料现象与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没有直接联系,A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中国积极承担大国使命担当,并不是为了扩大外交范围,B不合题意;
材料反映的是自觉肩负大国使命担当,未涉及更加灵活的外交政策,不符合题意,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准确理解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设置对外援助司统筹负责援外工作”“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统筹负责援外工作”,然后对比备选项获取准确答案。
17.【答案】(1)原因:西方列强对华工的剥削;部分华工为非法出洋;华工自身在国外未受到保护;晚清政府对华工遭遇困境缺乏了解。史料价值:是研究晚清华工在古巴生存状况的一手史料;是研究晚清华工政策的重要史料;成为清政府运用近代外交手段维护华工利益的证据等。
(2)特点:多来自中国沿海地区;以农民为主体;文化程度低,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多集中于美国西部地区;固守传统,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认识:增加了美国劳动力,丰富了美国的文化;促进了美国交通、经济的发展;与殖民扩张相关联,有种族歧视色彩,并没有做到平等。
【知识点】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的作答需要根据材料“以英国为首的侵略者一面继续私下非法掳掠华工,一面谋求掳掠华工正规化、法定化。他们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招募华工及华工权利规定。但外国招募华工并非完全按约办理,亦非如有的论者所言,清政府置华工权利于不顾,而是清政府尚不知外国招募华工及华工遭遇困难之实情”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西方列强对华工的剥削;部分华工为非法出洋;华工自身在国外未受到保护;晚清政府对华工遭遇困境缺乏了解;第二小问的作答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巴华工调查录》是研究晚清华工在古巴生存状况的一手史料;是研究晚清华工政策的重要史料;成为清政府运用近代外交手段维护华工利益的证据等。
(2)第一小问的作答需要依据材料“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绝大部分来自广东等沿海地区,且多为自耕农,几乎没有受过学校教育……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或技术性不强的工作”可得出多来自中国沿海地区;以农民为主体;文化程度低,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根据材料“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他们安详、平和、耐心、勤劳、节俭,他们(比白人劳工)更谨慎和节俭,因而工资少点也毫无怨言”可得出多集中于美国西部地区;固守传统,勤俭节约,吃苦耐劳;二小问的作答需要结合所学可知近代华人移民美国增加了美国劳动力,丰富了美国的文化;促进了美国交通、经济的发展;与殖民扩张相关联,有种族歧视色彩,并没有做到平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能够综合分析归纳史料信息的能力,解题时第一问重点是理解“史料价值”,从第一手史料、研究华工政策的重要史料方面归纳;第二问特点结合史料二分析归纳即可,认识需要通过史料主旨去分析。
18.【答案】(1)原因:列强的经济入侵;西方饮食习惯的影响;工业化生产的刺激;铁路运输提供的便利;新闻报刊的宣传。
(2)影响: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有助于改善国民的饮食质量,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
【知识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近代商业贸易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解析】【分析】(1)解题时需要依据材料“洋商在汉口建立蛋厂”可知,列强的经济入侵;据材料“配合欧美以鸡蛋为主的饮食习惯”可知,西方饮食习惯的影响;据材料“然后利用机器制咸蛋品后销往海外,我国鸡蛋产量因此大增”可知,工业化生产的刺激;据材料“于铁路沿线村庄大量收购鸡蛋”可知,铁路运输提供的便利;据材料“《申报》多次刊载关于鸡蛋营养价值的文章”可知,新闻报刊的宣传。
(2)解题时需要结合材料“由于兴办蛋厂利益颇丰,我国民族资本企业也纷纷效仿”并结合所学可知,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据材料“蛋品产业在二战之前即已高达中国出口排名的第二或第三位”可知鸡蛋出口的增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据材料“蛋品产业在二战之前即已高达中国出口排名的第二或第三位,在国际市场上,中国蛋品稳居龙头之位”可知,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据材料“《申报》多次刊载关于鸡蛋营养价值的文章”可知鸡蛋营养价值高,有助于改善国民的饮食质量,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归纳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两问难度不大,均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去分析归纳。
19.【答案】示例
主题:14年抗战时期的文艺发展和文艺抗战。
抗日救亡运动时期的文艺创作,振奋了人们坚持抗战的民族精神。
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激起了中国民众的抗日救亡怒潮,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由此开始。在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民众抗日救亡运动兴起。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先锋,在家国情怀的感召和东北、华北爱国官兵局部抗战中英雄事迹的感染下,文艺界人士掀起了抗战文艺创作的高潮。抗战文艺作品通过文学作品、歌曲、电影、戏剧等多种形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同胞的心声,为东北军在西安发动“兵谏”起到间接促进的作用。《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不但激励了前线官兵的斗志,也为沦陷区民众的坚强不屈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
总之,抗战文艺创作彰显了人民爱国救亡的热情,抗战文艺作品以群众熟悉的形式广泛传播,深入人心,对中国人民取得持久抗战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如毛泽东所言,“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知识点】中国局部抗战与抗日救亡运动;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主题:依据材料“1934年下半年,聂耳创作的《毕业歌》《前进歌》《自卫歌》《义勇军进行曲》等,通过电影和戏剧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很多南京人拒绝唱汉奸歌曲,而在背后偷偷唱抗日歌曲”可知,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救亡歌曲的传播,结合所学可以得出主题是14年抗战时期文艺发展和文艺抗战。然后结合所学从抗日战争时期的文艺创作的作用、创作的背景、具体的歌曲及其意义进行论述。具体示例如下:抗日救亡运动时期的文艺创作,振奋了人们坚持抗战的民族精神。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激起了中国民众的抗日救亡怒潮,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由此开始。在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民众抗日救亡运动兴起。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先锋,在家国情怀的感召和东北、华北爱国官兵局部抗战中英雄事迹的感染下,文艺界人士掀起了抗战文艺创作的高潮。抗战文艺作品通过文学作品、歌曲、电影、戏剧等多种形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同胞的心声,为东北军在西安发动“兵谏”起到间接促进的作用。《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不但激励了前线官兵的斗志,也为沦陷区民众的坚强不屈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最后进行总结,依据材料,结合这些歌曲的影响得出结论是抗战文艺创作彰显了人民爱国救亡的热情,抗战文艺作品以群众熟悉的形式广泛传播,深入人心,对中国人民取得持久抗战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如毛泽东所言,“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局部抗战与抗日救亡运动、敌后战场的抗战、正面战场的抗战,解题的思路是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抗日战争时期的文艺发展提取主题,然后结合所学从抗日战争时期的文艺创作的作用、创作的背景、具体的歌曲及其意义进行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即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的能力。
20.【答案】论题: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符合中日两国国家利益。
阐述:国家利益是各国开展外交活动的立足点。新中国成立后,尽管面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与孤立,国际发展环境严重恶化,但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国力的增强,并于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改善与日本的外交关系,有助于缓和中日两国的紧张关系,借鉴和吸纳日本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等,为中国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并可以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积极应对来自苏联的威胁。从日本方面来看,战后经济恢复与国力增强之后,开始推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以提升其国际地位。日本国内资源匮乏并且市场较小,在当时的情况下与中国改善关系,有助于开拓中国市场,提升其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总之,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是由两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这缓和了亚太局势,推动了国际局势的和平发展,顺应了时代潮流。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围绕主题“中日邦交正常化”,依据材料“经过日本的超党派外交和情报战活动,中日达成了回避‘日华和约’和日美安保体制之‘政治解决’的‘联合声明’,并未革除日美同盟对华敌视和美国庇护下日本对华蔑视的冷战政治属性”“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解决邦交正常化问题是中日两国领导人的高度政治智慧和果断行动”可知,中日邦交的正常化符合中日两国的共同利益,满足了两国外交的共同需要,由此可以得出论题是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符合中日两国国家利益。然后结合所学从外交活动的立足点、从新中国和日本两方面分析。新中国方面,主要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和国内形势、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及其意义、中日关系正常化对中国的影响等方面分析;日本方面,主要从二战后日本的国力、外交政策、国情以及中日关系正常化对日本的影响分析。最后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是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是由两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这缓和了亚太局势,推动了国际局势的和平发展,顺应了时代潮流。【点评】本题考查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解题的思路是抓住主题,依据材料信息,结合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原因得出论题,然后结合所学从外交活动的立足点、从新中国和日本两方面分析其原因,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分析阐述的能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广东省阳江市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