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答案)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2025届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明之中叶,即嘉靖前后……当神魔小说盛行的时候,讲世情的小说,也就起来了,这种小说,大概都叙述些风流放纵的事情,间于悲欢离合之中,写炎凉的世态。世情小说兴起源于( )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 B.市民阶层兴起对世俗文化需求
C.反对专制的民主启蒙思想传播 D.文化专制使文人借小说谕现实
2.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代表着明代遗民的深刻政治反省,尤其是激烈地批判了专制制度和独裁政治,被称为“儒家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然而《明夷待访录》撰成百余年来一直隐而不彰,以抄本形式暗暗流传,直到清末才得以大放异彩。这反映了( )
A.政治思想与现实关系密切 B.政治思想必须与现实结合
C.晚清的民族危机 D.政治环境决定政治思想的传播
3.现存的绝大多数祠堂类建筑都是明清两代建成的,其分布特征被人戏称为“南方祠堂遍地;北方所剩无几”,明清时期的祠堂建设( )
A.可研究农村的经济形态
C.深刻改变基层自治传统
B.证明了宗法制度的存续
D.受到了建筑材料的束缚
4.图1、图2分别为清军入关前流传的《蒙古游牧图》(局部)和清末编绘的《蒙古游牧图》(局部)。前者大体以蒙古包(毡房)的朝向定位上下左右,后者则严格按照经纬度定向。这一变化体现出( )
图1 图2
注:图1中的汉字标注与图2相同。
A.西学东渐的影响 B.“师夷长技”的追求
C.天朝意识的破灭 D.文化的半殖民地化
5.明初对江南市镇的管理采用巡检司制度。巡检司的设置大致以水陆交通要地为主,其任务主要是乡镇防卫、稽查人口、维持治安。明中后期巡检司难堪管理重负,较大市镇直接设立府县级别的官员予以管理。这一变化( )
A.标志巡检司制度的结束 B.完善了明朝的基层治理
C.折射出江南经济的发展 D.推动了市镇数量的增长
6.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会留下特殊印记,并成为历史见证。下列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 三衙、知州、汝窑、《四书章句集注》
② 政事堂、藩镇、吴道子、《千金方》
③ 票拟、倭患、白银货币化、《西游记》
④ 宣政院、青花瓷、八思巴字、《农书》
A.④①③② B.②③①④ C.②④①③ D.②①④③
7.清朝康熙年间,政府在广州设立了由官方控制的外贸市场,并批准设立一些“洋行”,允许其“垄断贸易”,“禁绝私商”。这些措施旨在( )
A.继续维护朝贡贸易体系 B.果断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C.促进国内商帮自由经营 D.主动适应世界形势的变化
8.17世纪末至18世纪,《农政全书》传至日本和朝鲜,日本学者根据该书编写了“救荒本草”“野菜谱”“甘薯记”等,在应对历次大饥荒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农政全书》被引入欧洲后,中国桑蚕织造技术和经验促进了法英两国丝织业的发展。材料说明( )
A.中国科技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发展 B.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一直领先于世界
C.中外文明交融推动了世界文化繁荣 D.西方国家主动学习中国古代先进科技
9.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10.清人戴震说过:“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看到了宋明理学压抑扼杀人性
B.批判了清政府刑罚吏治的严酷
C.肯定宋明理学维护了清朝统治
D.主张日常生活应遵循理学观念
11.下表是明朝和清朝前期中国金银比价变化表,据此可推知( )
时间 金银比价
洪武八年 1∶4
永乐五年 1∶5
永乐十一年 1∶7
万历年间 1∶8
崇祯年间 1∶10
康熙年间 1∶13
乾隆年间 1∶15
A.符合银贵金贱的发展大趋势 B.中外贸易中国处于贸易顺差
C.黄金由于大量使用价格上涨 D.一条鞭法带来白银大量增加
12.明清时期,江南、湖南、四川、江西、两广、台湾等地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区;江南太湖流域的苏州、松江、杭州,河南、河北、湖北等地是重要的棉布产区;丝绸产区主要在江南的嘉兴、湖州、杭州以及广东、四川等地。这种生产格局( )
A.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B.反映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
C.拓宽了社会生产的领域范围 D.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二、材料题
13.【明末清初儒学家】
材料一 顾炎武生于明万历末年,四度落第,绝意科场,至70岁去世均无功名。明亡后,因参与反清斗争与家族财产争端,数次流亡,甚至遭逢牢狱之灾,晚年变卖家产北上游历,才逐渐著书立说。他披阅各种地方志书多达一千余部,其中《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为其主要地志著作。顾炎武认为政治的腐败和独裁是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倡导广泛的民主参与……他还创办了一些书院和学堂,推广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总之,顾炎武作为清朝初期的一位杰出学者和思想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周可真《论顾炎武的“众治”思想》
材料二 明清之际,存在多位声名卓著的理学大儒,如身在江南的刘宗周、黄道周等。相较之下,顾炎武由于终身心向明朝,不与清廷进行任何合作,学术声望颇有不如。然而有清一代,顾炎武地位逐步抬升,晚清曾国藩评价“我朝学者,以顾亭林为宗。国史《儒林传》亵然冠首。吾读其书,言及礼俗教化,则毅然有守先待后、舍我其谁之志,何其壮也”。嘉庆时期,名臣阮元已把顾炎武评价为“国朝第一大儒”,光绪三十四年从祀孔庙,得到古代儒生的最高礼遇。
——摘编自王汛森《清代儒者的全神堂——<国史儒林传〉与道光年间顾祠祭的成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顾炎武的的学术成就,并分析其思想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顾炎武地位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儒家经典为主导的正统阅读始终是中国古代阅读文化的主流。在封建社会早期,阅读尚且是一种奢侈,把阅读作为娱乐则更是达官显贵和家境殷实的文人墨客的专利。封建社会中期以后,阅读娱乐性明显下移,尤其是明中期以后,戏曲小说成为传阅自娱的主要读物,就连女性也加入其中。……明清两代,更不乏将自己的认识和亲身感受记录在著述中的文人。当然,读者的阅读目的至少具有以上一种或兼具其中几种,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下层百姓,加入了阅读的行列,读书目的分化愈加明显。
——摘编自王余光主编《中国阅读通史》等
材料二 晚清的阅读革命经过了一个较长的酝酿期。新式媒体、新式出版机构及西学类书刊的增加,为阅读革命的生成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撑条件,但并未使潜在的阅读革命转化为现实。甲午一役后。为了救亡,士大夫阅读的主题逐渐由四书五经转到西学,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孟德斯鸠等,士大夫津津乐道的关键词正由仁义、纲常、名教而转为民权、自由、革命等。一场外力推动型的“阅读革命”正悄然兴起。
——摘编自闾小波《论晚清阅读革命的兴起及政治功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阅读文化的主要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士大夫阅读与古代相比有何不同,并分析“阅读革命”兴起的背景。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兴起,市民阶层对世俗文化的需求,冲击了传统观念,促进了世情小说的兴起,故A项正确,B项错误;反专制的民主启蒙思想兴起于明末清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文化专制不是世情小说兴起的原因,D项错误,故排除。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夷待访录》批判了专制制度和独裁统治,而清朝初年君主专制强化到顶峰,所以该书一直“隐而不彰”,而到清末,随着革命思潮的不断兴起,该书得以大放异彩,说明政治思想与现实关系密切,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政治思想是对现实的批判,而非结合,排除B项;材料反映《明夷待访录》的传播情况,与晚清无关,排除C项;选项“决定”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A
解析: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西学东渐潮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经纬网定位方法的推广得益于地理大发现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性,清末的地图绘制引入经纬网定位法,反映了西学东渐的深入,故选A项;清末士大夫“师夷长技”是为了“制夷”,西方地理知识并不能满足这一追求,其传播也不是西方文化侵略的结果,故排除B、D两项;单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人们的天朝意识破灭的结论,故排除C项。
5.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明朝(中国)。据材料可知,从明初到明朝中后期,管理江南市镇的巡检司的职责发生变化,较大的市镇直接设立地方行政机构管理。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江南工商业和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促进了市镇规模的发展,促使对江南市镇的管理发生变化C项正确;巡检司职责发生变化,不是该制度的结束,排除A项;巡检司制度是对于市镇,而乡村属于基层,排除B项;市镇数量的增加是巡检制度变化的原因,而不是结果,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D
解析:
7.答案:A
解析:清政府设立专门市场,允许洋行“垄断贸易”并“禁绝私商”,这体现了朝贡贸易的特点,故A项正确,排除C项;清政府此举并非对外开放,而是维护朝贡贸易,排除B项;清朝在“海禁”的前提下,实施有限开放,并不是“适应世界形势变化”而为之,排除D项.
8.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农政全书》传入日本和欧洲后,对当地的经济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体现了中国科技传播对世界文明发展的促进,A项正确;“一直领先”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文明的对外传播,没有体现中外文明交融,排除C项;日本和朝鲜不属于西方国家,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B
解析:由材料“《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可知,古代中国药物学著作大都是由国家或者朝廷制定或颁行的,由此得出,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药学发展的支持,没有体现政治制度的影响,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C不正确;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没有必然联系,D不正确。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可知,酷吏依照法律杀人,后期儒学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指的是因触犯法律而死的人,还有人可怜,但死于理学之下的人,有谁去可怜他们呢。说明戴震看到了宋明理学对人性的压抑扼杀,体现了戴震对宋明理学的批判,A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清政府刑罚吏治的严酷,不符合主旨,排除B项;材料未强调宋明理学维护清朝统治的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戴震对理学的批判,未涉及主张日常生活应遵循理学观念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B
解析:
12.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材料“江南太湖流域的苏州、松江、杭州,河南、河北、湖北等地是重要的棉布产区”“丝绸产区主要在江南的嘉兴、湖州、杭州以及广东、四川等地”反映了生产的区域分工、生产的专业化,从而有利于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进而促进商品经济发展,D项正确;明朝生产的区域分工并没有推动统一全国市场形成,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区域分工的发展,不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社会生产的领域拓宽,排除C项。
13.答案:(1)学术成就:文化上:致力于整理和编纂古典文献,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背景: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统治黑暗、吏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经济: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社会: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势力增强,社会风尚发生巨大变化;思想:朱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文字狱禁锢士人思想;个人经历:明末清初王朝更迭和流亡经历提升思想认知。
(2)地位变化:从地位一般到清朝儒宗原因:剖析了宋明理学的弊端;“经世致用”思想一定程度上契合了清朝的现实需求;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本主清之际的中国。学术成就:文化上:根据材料“披各种地方志书多达一千余部,其中《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 为其主要地志著作”可分析出致力于整理和编纂古典文献,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等地志著作;教育上:根据材料“还创办了一些书院和学堂,推广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可分析出创办了书院和学堂,推广教育和文化事业;学风上: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提倡“经世致用”的严谨务实学风。背景:可从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环境以及顾炎武个人经历进行分析。政治:结合君主专制的强化可分析出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统治黑暗、吏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经济:结合资本主义萌芽可分析出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社会: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势力增强,社会风尚发生巨大变化;思想:结合八股取士等史实可分析出朱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文字狱禁锢士人思想;个人经历根据材料“顾炎武生于明万历末年,四度落第,绝意科场,至70岁去世均无功名。明亡后,因参与反清斗争与家族财产争端,数次流亡,甚至遭逢牢狱之灾,晚年变卖家产北上游历,才逐渐著书立说”可分析出明末清初王朝更迭和流亡经历提升思想认知。
(2)本题是对比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之际的中国。地位变化:根据材料“学术声望颇有不如”、“国朝第一大儒”可分析出从地位一般到清朝儒宗。原因: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剖析了宋明理学的弊端结合“经世致用”思想可分析出“经世致用”思想一定程度上契合了清朝的现实需求;结合其“天下兴亡四夫有责”的思想可分析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等地志著作;教育上:创办了书院和学堂,推广教育和文化事业;学风上:提倡“经世致用”的严谨务实学风。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14.答案:(1)主要特点:以儒家经典阅读为主导;娱乐阅读性逐渐下移;阅读目的分化日益明显;阅读主体呈多元化态势。(任意三点)形成原因: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商品经济的发展;选官制度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范围的扩大;百姓文化素质的提高;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任意三点)
(2)不同:晚清以西学为主;晚清重在救亡图存;晚清推动了社会变革。
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新式传媒的推动;西学的传播;知识分子的觉醒。(任意三点)
解析:(1)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一“以儒家经典为主导的正统阅读始终是中国古代阅读文化的主流”可得出以儒家经典阅读为主导;根据材料“封建社会中期以后,阅读娱乐性明显下移,尤其是明中期以后,戏曲小说成为传阅自娱的主要读物,就连女性也加入其中”可得出娱乐阅读性逐渐下移;根据材料“当然,读者的阅读目的至少具有以上一种或兼具其中几种,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下层百姓,加入了阅读的行列,读书目的分化愈加明显”可得出阅读目的分化日益明显,阅读主体呈多元化态势。第二小间的原因,依据材料一“就连女性也加入其中”“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下层百姓,加入了阅读的行列”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阅读文化的娱乐阅读性逐渐下移,主权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根据材料“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下层百姓,加入了阅读的行列,读书目的分化愈加明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我国选官制度发生变化,科学技术也得到进一步,教育范围的扩大,促进百姓文化素质的提高,从而我国古代阅读文化的娱乐性逐渐下移,阅读目的分化日益明显,同时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也有直接关系。
(2)不同:根据材料“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孟德斯鸠等”“以儒家经典为主导的正统阅读始终是中国古代阅读文化的主流”可知,晚清以西学为主,古代以儒家经典为主;根据材料“为了救亡,士大夫阅读的主题逐渐由四书五经转到西学,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把阅读作为娱乐则更是达官显贵和家境殷实的文人墨客的专利”晚清重在救亡图存,古代重在谋求功名;根据材料“一场外力推动型的‘阅读革命’正悄然兴起”“以儒家经典为主导的正统阅读始终是中国古代阅读文化的主流”晚清推动了社会变革,古代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第二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二“新式媒体、新式出版机构及西学类书刊的增加,为阅读革命的生成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撑条件”、“甲午一役后,为了救亡,士大夫阅读的主题逐渐由四书五经转到西学,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孟德斯鸠等,士大夫津津乐道的关键词正由仁义、纲常、名教而转为民权、自由、革命等”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因此这时期的“阅读革命”是为救亡图存服务;根据材料“新式媒体、新式出版机构及西学类书刊的增加,为阅读革命的生成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撑条件”可得出新式传媒的推动;根据材料“士大夫阅读的主题逐渐由四书五经转到西学,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可得出这时期西学的传播及知识分子的觉醒。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