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6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1685年法国政府宣布新教非法后,法国“大约5万个家庭”成功外逃,这些外逃的最大的群体为工匠。这些工匠带去的商业、工业和金融上的新技巧很快在鼓励专利发明的英国实现了本土化并被广泛推广。这反映了( )
A.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 B.宗教政策使法国社会经济停滞
C.工匠精神决定经济发展的面貌 D.多种因素为英国经济转型奠基
2.1839年,有学者写道:在这个国家里,制造业已占据统治地位,科学和工艺家喻户晓,但在年轻一代的教育课程中,人们几乎不曾注意到缺少上述科目,这无法不令我们惊讶。该学者认为( )
A.英国工业化的发展存在隐患 B.科学和技术日益紧密结合
C.技术的积累决定制造业前途 D.工业发展导致教育的缺失
3.史学家保尔·芒图在《十八世纪产业革命》一书中写道,“事实似乎足够证明,第一批发明家绝不是科学家。他们是工艺匠,由于处在实际问题面前,他们就运用他们的天然智慧以及他们的工业习惯上的和工业需要上的高深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其旨在说明( )
A.实现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B.科学理论对生产实践影响深远
C.技术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重要 D.生产逐渐集中并出现垄断组织
4.19世纪前,英国几乎没有公办的教育机构,富人们为孩子雇用私人教师,宗教、慈善机构兴办收费的私营学校,向部分人口提供基础教育。1802年英国通过立法,要求纺织厂厂主为学徒提供基础教育,1833年又要求对所有童工进行指导。这些变化源于( )
A.工业发展的要求 B.民主制度的完善
C.工人运动的推动 D.贫富差距的缩小
5.1871年12月,岩仓具视率使团出访欧美。初到美国时,他的传统发式与和式礼服引来无数好奇的围观者,这刺激他剪掉发辫并订制西式礼服。1872年11月,岩仓具视拜见英国女王时已经是全身西式装扮,这一变化说明( )
A.维新官员积极践行“文明开化” B.日本社会生活开始西化
C.社会习俗的转变引领改革浪潮 D.岩仓使团重视外交礼仪
6.恩格斯说:“这一观念特别是通过卢梭起了一种理论的作用,在大革命中和大革命之后起了一种实际的政治的作用,而今天在差不多所有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中仍然起着巨大的鼓动作用。”“这一观念”指的是( )
A.对人类不平等的批判 B.对社会契约论的肯定
C.对分权与制衡的强调 D.对财产私有制的否定
7.马克思说:“资产阶级的统治不仅使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本身的斗争中得到崭新的武器,而且还给他们创造了一种和过去完全不同的地位——他们已成为一种公认的力量。”在马克思看来( )
A.资产阶级统治具有其合法性 B.无产阶级斗争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C.无产阶级革命必然取得胜利 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已成熟
8.有学者认为,巴黎公社工人制造了一个断裂,历史的连贯性步伐在这里戛然而止,它宣告了工人阶级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来缔造一个新的世界。这里的“断裂”是指( )
A.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则被颠覆 B.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人们生活
C.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次尝试 D.封建保守势力复辟梦想破灭
9.1895年,马克斯·韦伯在谈及帝国东部地主中占据领导地位的普鲁士容克阶层时说“他们自己负担劳动,如今陷入经济上的殊死搏斗,没有任何国家经济政策可以帮助他们脱离苦海并将其带回到旧日的社会角色当中。”据此可知,当时德国( )
A.工业化引起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 B.普鲁士贵族阶层丧失了政治权力
C.区域间的经济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D.社会福利改革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10.1879年,德国杜伊斯堡成为世界最大内河港口,输入矿砂和粮食,输出煤和钢铁制品。1900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 )
A.已经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 B.航运业的发展助长其海外扩张
C.海上实力飞跃源于蒸汽机的改进 D.共和政体确立推动经济飞速发展
11.蒸汽机发明后,日益成为欧美国家雇佣大农场机器动力的重要来源,需要多人协同操作。20世纪初,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家庭农场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缩小了与雇佣大农场的差距,后者日趋衰落。这一系列变化表明( )
A.内燃机的应用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B.农业技术发展导致失业人口大量增加
C.蒸汽机成为农业生产的机器动力来源 D.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依赖于生产规模
12.1903年,德国历史学家E.马克斯在《现代的帝国主义思想》中写道:“这个世界变得更为严酷,更为好战和更具专一性;与往昔不同的是,世界已成为一个巨大的整体,所有一切都在这一整体中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以及互相碰撞和冲突。”这说明(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最终形成 B.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C.各国政治经济不平衡明显加剧 D.第二次工业革命效果显著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朝时期,北京城乡居民主要依靠近郊山林的树木、柴草等获得燃料。永乐年间营建都城以后,伐薪烧炭日盛,有的外围山区植被“数百里外林麓都尽”。嘉靖年间,政府放宽了包括居庸关、门头沟范围内的西山煤矿和外围省份煤炭的开采管控,煤炭通过市场广泛进入家庭和生产领域,形成了“煤市街”。清朝初年,随着政局稳定和人口增长,政府采取了鼓励措施,改善开采条件、扩大开采规模,同时平抑煤炭价格,煤炭成为北京居于首位的能源类型。
——摘编自王伟《北京能源发展报告》等
材料二 16世纪以来,伦敦传统燃料短缺,城市居民、手工作坊转而使用煤炭。1578年,威斯敏斯特宫附近释放的煤烟惹怒了女王,女王禁止此地附近的作坊使用煤炭。一部1623年颁布的法案还严禁伦敦桥附近及靠近主教门的作坊燃烧煤炭。1690—1696年,随着手工行业的迅速发展,作坊主、商人、居民等屡次就煤炭的使用和减少税收等问题向议会请愿,并最终获得议会的批准。此后,酿酒、印染、蒸馏、制糖、玻璃制造、铸造和冶铁等行业构成工业燃煤消费的主体,伦敦成为轻工业作坊集中地。大规模的生产进一步推动了机械化发展,伦敦最早装置了纽考门蒸汽机。18世纪初期,伦敦市区外陆,环境污染已现端倪,人们笼罩在烟雾中。
——摘编自高麦爱《燃煤使用与伦敦雾形成的历史渊源探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煤炭成为北京主要能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6-18世纪伦敦能源转型过程的特点及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从能源开发与利用中获得的启示。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是近代以来几个资本主义国家交通运输发展与崛起情况表。
国家 交通的地位 基本概况
英国 近代交通革命与大不列颠的称雄 当英国获得“世界运输者”绰号的时候,他们也常常骄傲地自称为“世界工厂”。19世纪20年代以来,占世界工业产品一半的英国货中,又是一半内销,一半外销。
德国 运输技术更新与德国的跃进 德国火车头的动力由内燃机代替了蒸汽机。1866.年制成发电机后,内燃机车又开始被电气机车取代。火车动力更新,也促进了整个运输业发展。
美国 交通先行战略与美国的致富 空中运输是20世纪新兴的交通事业。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并试用飞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飞机工厂有24家,年产2万余架。1930年,飞机工厂扩大为122个航空公司,航线近25000千米。
日本 运输优惠政策与日本的崛起 明治政权以其“打破旧有陋习”和“向世界求取知识”的行动口号,特别优遇那些水陆交通运输的经营者;凡建筑铁道所需的土地,可以免征其租税,造船所需资金,每年可向政府领取25万元以上的补贴等。
——摘编自郭正忠《交通与文明——关于交通经济建设的历史考察》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交通革命”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据材料“法国大量工匠带着商业、工业和金融上的新技巧逃到英国,在英国推广”,并结合17世纪以来英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史实可得出,材料现象反映了包括工匠移民带来先进技术在内的多种因素为英国经济转型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工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1685年英国工业革命条件尚未成熟,排除A项;法国宗教政策导致工匠外逃会对法国经济发展起到阻碍作用,但不至于经济停滞,B项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工匠精神“决定”经济发展的面貌,表述太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此时英国正在开展工业革命,科学和工艺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但在年轻人的教育课程中却缺少这些内容,这会使英国的工业发展缺乏相应的人才,表明英国工业化的发展存在隐患,A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科学和技术日益紧密结合,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该学者认为英国工业化的发展存在隐患,“技术的积累决定制造业前途”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该学者认为英国工业化的发展存在隐患,并不是工业发展导致教育的缺失,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C
解析:据材料“第一批发明家绝不是科学家。他们是工艺匠,由于处在实际问题面前,他们就运用他们的天然智慧以及他们的工业习惯上的和工业需要上的高深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主要来源自实践中积累的技术经验,而非来自科学的指导,C项正确;据材料“事实似乎足够证明,第一批发明家绝不是科学家。他们是工艺匠”及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与技术尚未紧密结合,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经验和技术对生产的影响,而非科学理论对生产的影响,排除B项;据材料“十八世纪产业革命”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A
解析:由“19世纪前”“向部分人口提供基础教育”可知,当时在英国能接受教育的人有限;由“1802年英国通过立法,要求纺织厂厂主为学徒提供基础教育,1833年又要求对所有童工进行指导”可知,因工业革命对工人素质的要求提高,英国政府通过立法手段强制工厂提供基础教育和童工教育,A项正确。民主制度的完善只是原因之一,不符合“源于”的设问要求,B项错误;工人运动的推动只是原因之一,也不符合“源于”的设问要求,C项错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贫富差距不断扩大,D项错误。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选择A:材料“岩仓具视率使团出访欧美。初到美国时,他的传统发式与和式礼服引来无数好奇的围观者,这刺激他剪掉发髻并订制西式礼服”说明维新官员积极践行“文明开化”。排除B:材料体现的只是岩仓具视的个人行为,不能代表整个日本社会。排除C:材料没有反映改革情况。排除D:材料只是说明岩仓具视的变化,不是整个使团。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卢梭的观点。选择A: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社会主义运动是反对资本家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所以“这一观念”应该与平等有关,而卢梭揭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主张人的平等,因此“这一观念”指的是对人类不平等的批判。排除B:根据“在……社会主义运动中仍然起着巨大的鼓动作用”可知“这一观念”是平等观念,批判不平等,而非社会契约论。排除C、D:卢梭没有强调分权制衡和否定财产私有制。
7.答案:C
解析: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获得了“崭新的武器”即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并且“已成为一种公认的力量”,表明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是必然的,故选C项;“资产阶级的统治不仅使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本身的斗争中得到崭新的武器”,表明无产阶级要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没有认为资产阶级统治具有合法性,排除A项;“资产阶级的统治不仅使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本身的斗争中得到崭新的武器”表明,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排除B项;材料强调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是必然的,没有涉及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已成熟,排除D项。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巴黎公社的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里的“断裂”是指材料中“历史的连贯性步伐在这里戛然而止”,即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被打断;同时,“断裂”还包含“工人阶级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来缔造一个新的世界”,即建立一个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新世界。据此分析,这里的“断裂”是指巴黎公社作为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冲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秩序,故A项符合题意。“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人们生活”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巴黎公社并非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次尝试,排除C项;巴黎公社运动是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的情况下爆发的,与封建保守势力复辟无关,故排除D项。
9.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19世纪末德国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即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容克阶层陷入了困境,旧时光一去不复返了,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德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影响,故选A项。材料体现了容克阶层在经济上的困境,不代表其失去了政治权力,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区域间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社会福利改革,排除C、D两项。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德国航运业的发展。
A 当时德国经济虽发展迅速,但与英国仍有差距,达不到“世界工厂”的地位 ×
B 德国“输入矿砂和粮食,输出煤和钢铁制品”正是其进行对外经济扩张(即商品输出)的表现。而材料中“德国船队……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为德国的海外扩张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
C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经济发展主要得益于电力、内燃机的使用,且德国“海上实力飞跃源于蒸汽机的改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
D 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实行君主立宪制 ×
11.答案:A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20世纪初,由于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欧美国家的雇佣大农场日趋衰落,家庭农场模式发展。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内燃机的使用促进了农业机器的发展,改变了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故选A项。材料并未涉及失业人口的有关信息,排除B项;蒸汽机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已完成,排除C项;从材料信息看,雇佣大农场日趋衰落,说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并非依赖于生产规模,排除D项。
1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与往昔不同的是,世界已成为一个巨大的整体……互相碰撞和冲突”可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最终形成,故A项正确。
13.答案:(1)原因:人口持续增长,柴薪燃料使用压力加大;北方手工业发展的需要;北京是政治中心,官府消费量增加;民众的生活习惯;政府放宽煤炭的开采管控。
(2)特点:转型起步时间早;转型过程艰难,历时长;转型过程受政治因素影响。
影响:煤炭的广泛利用促成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促进工业发展,推动机械化,助力工业革命的开始;带来环境污染。
(3)启示:能源问题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进步的重要保障;能源开发与利用受政治、经济、技术、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同时,能源开发与利用对人类社会进步和生产生活有重要影响;要重视科学研究,推动能源利用由低级能源向高级能源转型,推动清洁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待能源问题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解析:(1)据材料一“永乐年间营建都城以后,伐薪烧炭日盛,有的外围山区植被·数百里外林麓都尽”“清朝初年,随着政局稳定和人口增长”可得出人口持续增长,柴薪燃料使用压力加大;北京是政治中心,官府消费量增加;据材料一“煤炭通过市场广泛进入家庭和生产领域”可得出北方手工业发展的需要;民众的生活习惯;据材料一“政府放宽了包括居庸关、门头沟范围内的西山煤矿和外围省份煤炭的开采管控”“政府采取了鼓励措施,改善开采条件、扩大开采规模,同时平抑煤炭价格”可得出政府放宽煤炭的开采管控、鼓励开采。
(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16世纪以来,伦敦传统燃料短缺,城市居民、手工作坊转而使用煤炭”可得出转型起步时间早;据材料二“威斯敏斯特宫附近释放的煤烟惹怒了女王,女王禁止此地附近的作坊使用煤炭”“一部1623年颁布的法案还严禁伦敦桥附近及靠近主教门的作坊燃烧煤炭”“作坊主、商人、居民等屡次就煤炭的使用和减少税收等问题向议会请愿,并最终获得议会的批准”可得出转型过程艰难,历时长:转型过程受政治因素影响。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思考即可。积极方面,据材料二“酿酒、印染、蒸馏、制糖、玻璃制造、铸造和冶铁等行业构成工业燃煤消费的主体,伦敦成为轻工业作坊集中地。大规模的生产进一步推动了机械化发展”可得出煤炭的广泛利用促成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促进工业发展,推动机械化,助力工业革命的开始;消极方面,据材料二“18 世纪初期,伦敦市区外陆,环境污染已现端倪,人们笼罩在烟中。”可得出带来环境污染。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能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受多种因素影响、重视能源开发和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等角度作答即可。
14.答案:答案示例:论题:交通革命助推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
阐述:英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而以蒸汽为动力的轮船和火车的发明,推动了水上交通和陆上铁路建设两项交通革命的进行,英国由此获得“世界运输者”的绰号。随着英国对外贸易的扩展,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确立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德国注重设备和技术更新,交通工具的动力由蒸汽机到内燃机再到发电机,大大促进了德国运输业的发展,带动了德国经济的腾飞,并引发了英德对世界市场的争夺。美国在空中运输方面优势显著,航空工业的发展以及利用两次世界大战的有利时机拓展对外输出,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实行运输优惠政策,利用国家力量推动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特别是造船业的兴旺为它带来海外贸易的蓬勃和金融市场的繁荣,使日本跻身资本主义经济强国之列。
综上所述,许多国家工业化和国家崛起的成功经验,是从发展交通事业入手。交通运输建设事业的发展,推动其经济实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
解析: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如由材料“近代交通革命与大不列颠的称雄”“运输技术更新与德国的跃进”“运输优惠政策与日本的崛起”等信息,结合所学近代交通变迁的相关史实可得出论题:交通革命助推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
其次,综合材料信息和所学史实分析阐述,如通过阐述英、德、日等国近代交通事业发展与国家振兴、国际竞争的关系,说明交通革命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确立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德国经济的腾飞和日本跻身资本主义经济强国之列的关系。如:英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而以蒸汽为动力的轮船和火车的发明,推动了水上交通和陆上铁路建设两项交通革命的进行,英国由此获得“世界运输者”的绰号。随着英国对外贸易的扩展,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确立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德国注重设备和技术更新,交通工具的动力由蒸汽机到内燃机再到发电机,大大促进了德国运输业的发展,带动了德国经济的腾飞,并引发了英德对世界市场的争夺。美国在空中运输方面优势显著,航空工业的发展以及利用两次世界大战的有利时机拓展对外输出,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实行运输优惠政策,利用国家力量推动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特别是造船业的兴旺为它带来海外贸易的蓬勃和金融市场的繁荣,使日本跻身资本主义经济强国之列。
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如许多国家工业化和国家崛起的成功经验,是从发展交通事业入手,交通运输建设事业的发展,推动其经济实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解题过程中注意,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