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考点19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创新题训练(含解析)

考点19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1.1948年,英国政府确定:把柏林空运作为开展对苏外交谈判的手段,在柏林空运取得重大进展前,暂不同苏联接触;英国的实力难以单独担负起西柏林的物资运输任务,须充分借助美国的力量,建立英美联合空运机制,以便督促美国对空运行动投入人员和物资。此举意在( )
A.依附美国共同对抗苏联 B.加速联邦德国的军事化
C.争取对苏政策的主动权 D.刺激法国挑战美国霸权
2.让·莫内是二战后法国著名政治家,堪称“欧洲之父”。他在文章中写道:“欧洲统一不会使大国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欧洲统一是引起欧洲变化继而世界变化的一种方法。”这里的“变化”是指( )
A.消除国家边界,新建主权实体 B.建立共同制度,承担共同责任
C.淡化意识形态,实现求同存异 D.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
3.1962年,美国总统肯尼迪要求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必须阅读《八月炮火》,该书叙述了萨拉热窝事件后发生的一系列很小的、不重要的事件,最终导致了历史上最骇人听闻的军事冲突。肯尼迪想让国家安全委员会重视( )
A.维护美国的核垄断地位 B.管控危机应对战争风险
C.遏制苏联在东欧的扩张 D.收缩美国海外军事力量
4.20世纪50年代,新兴国家之间的合作侧重于外交上的协调、社会文化领域的合作。20世纪60年代,新兴国家组建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原料生产及出口国组织、全球性的经济协调组织纷纷涌现。这一变化说明( )
A.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 B.经济发展是取得政治独立的前提
C.新兴国家掌握经济全球化主导权 D.新兴国家调整对外合作战略
5.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期,苏联不断向外扩张,深陷阿富汗战争泥潭,国力下降。美国自从越南脱身后,处境有所改善。同时西欧、日本崛起,发展中国家日渐壮大。这可用于说明( )
A.两极格局已经无法维持 B.经济全球化出现了逆转
C.中美关系开始得到改善 D.国际关系面临重大调整
6.一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1976年前后的荷兰,没有多少荷兰人会非常努力地工作。在富裕社会,人们不会因为变得更加富有而感到更幸福,与朋友和亲戚们在一起的时间才能带来幸福……而今欧洲国家正在禁止懒惰。我们现在都成了职业至上者。生活被重新定义为一场赛跑,从一出生就开始了。这一变化主要由于( )
A.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的破产 B.西方国家经济走向了衰落
C.宏观调控更关注社会效率 D.国家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
7.下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就业人口分布变化的柱形图。据此推断,美国( )
A.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 B.福利国家政策不断完善
C.第三产业规模趋于稳定 D.产业结构顺应时代发展
8.1989年第九届不结盟首脑会议提出以自身的现代化适应新形势,“主张缓和,不赞成对抗”,积极介入国际生活的各个领域,倡导与发达国家合作。1992年,第十届首脑会议提出,要对运动的目标作新的定位,将把运动的侧重点转向经济领域。这些调整主要是基于( )
A.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 B.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迅猛
C.世界殖民体系已彻底瓦解 D.和平与发展成为全球共识
9.下面是《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一书第八编第一章的目录(节选),出现下面内容的根源是( )
第一节波兰:危机与变革 第二节匈牙利:历史的重负 第三节民主德国:渴望统一
A.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B.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C.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急剧的变化 D.东欧国家国内都遭遇严重危机
10.1980~2000年部分非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出口占各自总出口比重表。据下表可知,这一时期非洲经济( )
组织名称、时间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 5.7% 6.3% 4.8%
中非共同体 1.4% 1.4% 0.9%
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 9.6% 8.0% 9.6%
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 0.4% 3.1% 11.9%
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 0.3% 2.9% 2.2%
A.对区域组织外的贸易依赖明显 B.一体化水平持续提升
C.始终处于世界经济的边缘地位 D.区域发展极度不平衡
11.下图是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曲线图,对此图理解正确的是( )
A.阶段①——国家对经济干预的减少
B.阶段②——出现经济“滞胀”、物价下跌
C.阶段③——国家大规模增加福利支出
D.阶段④——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12.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统计,2013年,发展中国家占世界跨境外资企业的投资额比重为23%,2022年降至13%;特别在制造业领域,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所占投资的比重从3%降为1%。这说明( )
A.殖民体系抑制了全球经济均衡发展 B.经济区域化加速了逆全球化趋势
C.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慢于发达国家 D.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构建任重道远
13.【近现代英国城市发展的变化】
材料一 18世纪以前,曼彻斯特是一个教区小镇,人口很少。从18世纪60年代起,以机器生产为主的纺纱业和织布业在曼彻斯特及其周围地区发展起来以后,把周围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吸引过去。1760年,曼彻斯特开凿了通向附近煤区沃斯利的运河。1825年,连接曼彻斯特和斯托克顿的铁路通车。1830年,又建成通往港口城市利物浦的铁路。与纺织业有关的其他制造业和服务业随之发展起来。其人口从18世纪20年代的1.2万人猛增到1841年的40万人,跻身全国大城市之列。城市建筑沿着公路向周围延伸,把附近的奥尔德姆、阿什顿安德莱恩、海德、杜肯菲尔德等城镇连接起来。1851年,曼彻斯特成了拥有106.3万人口的集合城市。
——摘编自俞金尧《城市发展与经济变革》
材料二 1998~2008年曼彻斯特市就业结构变化
——摘编自曹晟等《英国传统工业城市的转型:曼彻斯特的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曼彻斯特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98~2008年曼彻斯特市就业结构变化所折射出城市发展的新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和转型的重要因素。
14.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多极是世界发展的新趋势,美国缔造“单极”世界的构想已经破灭。发展中国家呈现出群体崛起的态势。在20世纪,各国寻找不同的发展道路,有些国家走得顺利,有些国家则不如人意,英国入欧,然后又脱欧,其他欧洲国家也时有反复,欧盟的命运并不确定。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历蜕变,前景一度暗淡,但俄罗斯初步摆脱了危机的威胁,稳定了体制。东亚显得比较成功,中东波折不断,拉美仍在踌躇彷徨,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内部还在经历剧烈的动荡。
——摘编自钱乘旦《新世界史纲要》
材料二 中国道路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形成的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不同于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的发展方式、治理模式、体制架构和智慧经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通史纲要》
(1)根据材料,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个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意义。
(2)就材料二所示的“中国道路”进行论述。(要求:论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得出:二战后,针对柏林空运问题,英国自知实力有限,意图拉拢美国完成柏林空运,以争取对苏政策的主动权,故选C。材料表明,英国利用美国力量来实现自己的外交意图,而非依附美国共同对抗苏联,排除A;材料未体现联邦德国军事化问题,排除B;二战后,英国实力削弱,不得不借助美国力量来对抗苏联,而非刺激法国挑战美国霸权,排除D。
2.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让·莫内论述的是欧洲的联合和统一,根据“欧洲统一不会使大国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可知,让·莫内认为欧洲不会建立新的主权实体,而是通过建立共同的制度,承担共同责任的方法实现欧洲的联合,故B项正确,排除A项;欧洲的国家意识形态是一直存在的,因此“淡化意识形态”的说法有误,排除C项;欧洲的联合是为了实现欧洲的振兴,并不是保卫世界和平,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肯尼迪注意以历史为鉴,防止执政期间出现因忽视小事而酿成大错的情况。结合当时美苏冷战正酣的态势可知,管控危机应对战争风险实为上策,B项入选。二战结束后不久苏联即打破美国对核武器的垄断,排除A项;C、D两项在材料中均无相关信息支撑,排除。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国家外交战略的调整。新兴民族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侧重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合作,转向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合作,说明合作目标出现了战略性调整,故选D项。
5.答案:D
解析:
20世纪70年代仍然是两极格局时期,至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才瓦解,排除A项;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中美关系的改善,排除C项。
6.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出现“滞胀”,凯恩斯主义失灵,随后各国再次调整经济运行机制,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减少政府公共开支,缩小社会福利规模,故选D项,排除A项;西方国家经济走向了衰落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国家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C项说法片面,排除。
7.答案:D
解析:D项正确:由图片可知,二战后美国的社会结构和产业结构出现新变化,农业和工业的就业比重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这种变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表现,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A项时空错位: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主要体现在20世纪初的相对论和量子论的提出,二战之后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科学技术取得了新发展。B项概念混淆:材料反映的是美国社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而非社会保障制度。C项史实有误:由图片可知,美国的第三产业发展最为迅速。
8.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两次不结盟首脑会议召开的时间和对内容的调整,结合所学这一时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及经济全球化下的国家合作,可知不结盟运动是基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而进行战略调整,故选A项;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殖民体系彻底瓦解、和平与发展成为全球共识均片面,排除B、C、D项。
9.答案:B
解析:据材料波兰、匈牙利和民主德国都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书中的“危机与变革”“历史的重负”和“渴望统一”等内容可概括主题为“东欧剧变”,结合所学可知,“东欧剧变”的根源是这些国家的改革未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故选B项;“和平演变”是东欧剧变的外因,不是根源,排除A项;“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急剧的变化”是东欧剧变的结果,不是根源,排除C项;“遭遇严重危机”是东欧剧变的表现,不是根源,排除D项。
10.答案:A
解析:通过比较表格中的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200年间,非洲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中,内部贸易发展有限,内部出口占总出口比重最多的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也只有11.9%,反映出非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同区域外的贸易依然占据绝对优势即非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对区域组织外的贸易依赖更明显,A项正确;一体化水平持续提升与中非共同体内部出口不增反降等不符,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非洲经济始终处于世界经济的边缘地位,排除C项;仅内部贸易发展不足,不能说明整个非洲经济区域发展的极度不平衡,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美国经济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1991年前后进入相对稳定的高速发展阶段,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因为美国信息技术的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故D项正确;阶段①是二战后初期,美国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A项错误;阶段②美国出现经济“滞胀”现象,主要表现在经济停滞,物价上涨,B项错误;阶段③反映了美国经济开始回升,这一时期美国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减少福利开支,C项错误。
12.答案:D
解析:题干中提到的发展中国家和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在跨境外资企业投资额中的比重下降,说明这些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相对减弱,这反映出国际经济体系中存在的不平衡和不公平,表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构建仍然面临很大挑战。D项正确;殖民体系此时已经崩溃,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经济区域化,排除B项;发展中国家境外投资比重下降并不代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慢于发达国家,且没有对比,排除C项。故选D项。
13.答案:(1)主要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运河与铁路的修建。
(2)变化:1998~2008年,曼彻斯特市金融和专业服务业占比为48.2%,大幅增长,而建筑业比重较低,并呈下降趋势,制造业在大幅减少;农业和工业就业的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比重增加。
(3)因素: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科技创新;政策制度创新。
解析:(1)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以机器生产为主的纺纱业和织布业在曼彻斯特及其周围地区发展起来”可分析出工业革命的开展;根据材料“曼彻斯特开凿了通向附近煤区沃斯利的运河。1825年,连接曼彻斯特和斯托克顿的铁路通车”可分析出运河与铁路的修建。
(2)变化:根据材料“曼彻斯特市就业结构变化”可分析出1998~2008年,曼彻斯特市金融和专业服务业占比为48.2%,大幅增长而建筑业比重较低,并呈下降趋势,制造业在大幅减少;结合图片与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变化可知,农业和工业就业的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比重增加。
(3)因素:结合所学可从城市规律、科技、政策等角度进行分析。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科技创新;政策制度创新。
14.答案:(1)意义: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多样的现代化道路;壮大和发展了发展中国家的力量,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为世界其他国家进一步发展积累了经验和提供了教训。
(2)论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为世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中国样板
论证: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并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先由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从方式来看,先由安徽四川农民自发探索,再到中央向全国推广,渐进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邓小平提出“先富带动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个理论在“南方谈话”中得到强化,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奠定了理论基础。2021年,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适合国情,与时俱进,为世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中国样板。
解析:(1)意义:根据材料“各国寻找不同的发展道路,有些国家走得顺利”可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多样的现代化道路;根据材料“多极是世界发展的新趋势,美国缔造'单极世界的构想已经破灭。发展中国家呈现出群体崛起的态势”可知壮大和发展了发展中国家的力量,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根据材料“东亚显得比较成功,中东波折不断拉美仍在踌躇彷徨,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内部还在经历剧烈的动荡”可知为世界其他国家进一步发展积累了经验和提供了教训。
(2)根据材料“中国道路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形成的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可以拟定论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为世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中国样板。然后结合所学改革开放的内容和成就加以论证: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并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先由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从方式来看,先由安徽四川农民自发探索,再到中央向全国推广,渐进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邓小平提出“先富带动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个理论在“南方谈话”中得到强化,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奠定了理论基础。2021年,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最后得出结论: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适合国情,与时俱进,为世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中国样板。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考点19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创新题训练(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